1 ) Nerve-粉丝与网红的最佳写照
Snapchat,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WeChat, 青少年的生活已经无法脱离网络媒体。在英国,伯明翰大学Jubilee Centre for Character and Virtues一项最近的研究表明有40%的父母表示担忧社交媒体与网络媒体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英国调研机构Mintel发现有56%的10-15岁的少年表示,比起当面对峙,在社交媒体及网络媒体平台上他们更容易相互攻击对方。
影片Nerve 就是诞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优质女高中生Vee(Emma Roberts)不甘心平庸顺利得进入大学,不甘心生活在好友的风头下,为了证明自己也可以成为主角,她参入了一项网络真人游戏:Nerve。游戏规则很简单:玩家需要接受一个接一个dare的挑战来增加人气数及赢得奖金。如亲吻一个陌生人,偷一辆摩托车,挑战的难度会随着比赛进程不断增加,当然奖金和人气也会随之暴增。如果玩家bail (退出)或fail(挑战失败),那么game over。参与者可以是Players (玩家)或者Watchers (看家)。看家可以是匿名的,但需要付费。游戏最大的原则是参与者不能报警(snitching)。
比起现在大红的Pokémon Go, 这样比赛更像YouTube上的vloggers. 也就是中国的网红直播。
电影情节紧凑惊险,导演Henry Joost 和Ariel Schulman 将摄影机镜头变成了手机银幕,在摇晃的镜头左侧,观众们可以看到各种粉丝的点评及表情符号。身着绿宝石般闪烁的连衣裙的Emma Roberts与她的搭档(Dave Franco)在霓虹闪耀的纽约城上演了一出惊悚的网络真人游戏。
虽然影片的结局有一些仓促及夸大,但多少折射了当今青少年的道德底线是如何被网络媒体一次次的冲击。虽然不至于公投去谋杀一个人,但是在匿名的情况下,谩骂凌辱,恐吓挑衅已经成为了网络上的家常便饭。如果仔细看一下屏幕左下角的那些评论,旁观者似乎完全把自己乐趣建立在了参与者的挣扎中。粉丝们最感兴趣的无外乎是网红与网红的撕逼大战。粉丝与网红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一样相互依存。
对于这些现象,我抱有很强的好奇心。首先是网红,为什么他们愿意出卖自己的隐私而换得人气,再是粉丝,他们为什么喜欢乐此不疲地把自己的乐趣建立在偶像的一举一动上。
美国心理学家Dara Greenwood把人们渴望成名的原因分为三类:
• The desire to be seen/valued (e.g., "Being on the cover of a magazine", "Being recognized in public") –渴望被看到,被承认 (如上杂志封面,被公众认可)
• The desire for an elite, high status lifestyle (e.g., "Having the ability to travel in first class and stay at exclusive resorts", "Living in a mansion or penthouse apartment") – 渴望成为精英,拥有高大上的生活(如飞头等舱,高级度假会所,住高级别墅等)
• The desire to use fame to help others or make them proud (e.g., "Being able to financially support family and friends", "Being a role model to others") – 能够利用自己的名气来帮助他人或让他们为自己自豪(如在经济上支持家人或朋友,成为他人的偶像)
研究显示第一项渴望是人们想成名的最大动机。在朋友圈发自拍,发美食,发旅行照,一方面是在分享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渴望自己的形象被认同的自恋。自恋包含“看”与“被看” 两个方面,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被看见。或许网红就是这样渴望特别强烈的人,再加上商家的利用炒作,那么这种渴望会被无限放大。金钱上的鼓励(网红经济)也会让他们第二和第三项的欲望加强。如今年戛纳电影节,欧莱雅请来了50名网红与李宇春一起走红地毯。而粉丝爱好“看”偶像的心态,实际也是一种自恋的心态(幻想自己成名)以及一种强烈归同感(一种强烈的与大多数人分享一样共同的东西的需求)
我们渴望“看”与“被看”的欲望从来都在,而网络媒体把他们无限得放大了。知乎的黄继新说互联网基本就是在做两件事:1. 增加让你获得认可的机会 (如微信朋友圈)2. 降低你获得认可的门槛(如美图秀秀,Instagram 滤镜)。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青少年或许会像我一样患上“社交倦怠”。过大的信息量,社交媒体自带的过于复杂功能及对商家投机利用的反感,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退出粉丝圈,朋友圈,信息订阅,就像影片的结局那样,选择sign out. 这或许是现在青少年成长的必经之路。
2 ) 玩命直播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一个人想要红想要火,从而得利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这部电影就是瞄准了直播这一方式。
电影里,一款真人冒险的直播正在各类年轻人中流行,参与者可以选择做冒险者,还是做付费观众。冒险者完成观众指定的冒险项目可以等到热度跟报酬,观众付费可以看到真人冒险。看似两方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随着女主无意中的加入,作为旁观者,看着女主一步步被引导,做出各种在平常完全不会做,甚至是犯法甚至有生命危险的事,才发现藏在这个游戏背后的阴谋。女主即使发现不对劲,想要抽身才发现已被控制,而认识的男友之前做的也不过是被游戏威胁,为了活下去只能任由游戏摆布。
结局女主的解决方法有点开金手指的感觉,但确实解气,一个个藏在匿名ID背后的人发现暴露了,马上慌张起来,刚刚还在兴匆匆怂恿别人,起哄投票的人都急急忙忙退出了游戏,满场人瞬间走得一个不剩,女主也赢得了游戏。
结局也算圆满,但电影也的确把直播泛滥,网红为了流量不择手段的弊端展现出来,而直播平台才是这场游戏背后最大的受益者。人都有猎奇的心理,现实中人还会有所顾忌,而在网络,藏在匿名ID的背后,人性的恶也找到了孵化的温床,一旦成为一个群体,置身其中的人只会变本加厉,尤其是还不具备判断是非能力的青少年,一旦世界观受群体影响,就像女主的闺蜜,陷入其中而不自知。
3 ) 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我个人对这部电影有一些特殊的情感,个人也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我第一次大概是高三的寒假看的这部影片,比较早,当时留下的印象就很深刻。后来我去了纽约,亲自到了影片拍摄的地方去了。在纽约的时候,脑子里面一直在循环着女主角坐在男主摩托车旁边揽着身子奔驰过大桥的镜头,快速拉远的镜头,远处曼哈顿的层层高楼。那一段的配乐Electric Love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面循环,飘渺而有激情四射的男声一直回荡在我的耳畔。
纽约似乎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曝光率最高的城市,在电视上出现镜头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出名的城市了。以纽约为背景的电影,无论是经典电影,还是不出名的赚票房烂片,无论是文艺片,还是灾难片,还是超级英雄电影,纽约一般都有一席之地。纽约也诞生了世界上无数知名的电影大师,马丁·西科塞斯,伍迪·艾伦,斯派克·李,李安。这导致几乎每个纽约的街道似乎都在电影屏幕上展示给观众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可见一斑,完全是以超乎想象的强大向全世界输出。很多街道和地方真正到了那里觉得好像一般,感觉也有点脏乱差,老旧,甚至有纽约那特有的尿骚味,但是一旦联想起了某个电影镜头,故事和现实就发生了交织,一个平凡普通的地方瞬间也变得浪漫,神圣了起来。电影是造梦的艺术,给人们编织幻想,种下一个想法。纽约的形象就在这些艺术创作当中不断丰富起来,成为自由女神像那样照耀全世界的灯塔,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到来。论文化影响力,中国照美国差的更是太多了,甚至比科学技术差的还要多。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时间弥补,很多东西可以拿来主义,可以知识产权转移,学会了之后大家都一样。可是文化的影响力,语言的话语权,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中国似乎错过了像美国产生现代都市市民文化的大好时机了,很难追赶。何况现在论社会大环境,还是比不上美国开放。
这里和下面几张照片都是在一个地方,这个carousel所在的地方就是布鲁克林紧邻东河的一个公园,从这里可以看到布鲁克林大桥和曼哈顿大桥,还可以看到壮观的曼哈顿下城CBD,美国第一高楼自由塔。这里绝对是这个纽约风景最好的地方,类似上海外滩。如果你有机会来纽约,强烈推荐!
以下这些照片都是我当时去纽约的时候拍的,就是上面那个场景的拍摄地。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找到这里的,提前并没有可以在网上搜景点,只是顺藤摸瓜就找到这里了,结果果然是纽约风景最棒的地方,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很震撼,除了能看到两座大桥和曼哈顿下城,还能依稀看到很远处的自由女神像
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就是Dumbo,电影《美国往事》最有名的一个镜头和那张最出名的海报就是在这里拍的
曼达顿大桥,天蓝色的钢铁框架,红棕色,灰黄色的外墙,这个颜色搭配太棒了
个人感觉Nerve这部电影拍得其实不错,在爆米花电影里面算是非常优秀的了,剧情还是比较靠谱,情节惊险刺激,最后的结尾也很有教育意义,有正能量。人物形象塑造饱满,性格鲜明,虽然影片的物理时间仅仅是24小时之内,就在一晚上以内。中国整天宣传正能量,效果不如这一部电影好。配乐非常好听,我从这里发现了我两个最喜欢的歌,Electric Love,Ride Ride Ride。极其推荐把整部电影的原声音乐都听一遍,我感觉经典程度可以和《和莎莫的500天》这种电影比肩。
摄影也非常有特点,运动镜头很多,特写镜头的运用也很多。白天的纽约看着阳光明媚,很清爽,干净。(虽然现实的纽约挺脏的)晚上的蓝色红色霓虹灯的运用,色彩饱和度,对比度都很高,给人一种光怪陆离的迷幻感,特别符合本片的主题。我认为这部电影也是一个很典型的展现纽约风景的电影,纽约很多出名的地方都出现了,而且非常有特点,别具一格。
女主住的地方就在Staten Island最北边的临湾的两栋超大型公寓楼,可以直接看到海景和曼哈顿下城的景色。实在是太棒了。这么美的风景我很羡慕。
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公寓楼不光层数很高,面积很大,户数很多
大部分纽约的街道确实就像影片里这样,显得老旧,而且有点脏乱差
这里就在第五大道上,离中央公园挺近的,在纽约最出名的特朗普大厦的斜对面
这里大概叫 Column Diner 就在Staten Island,影片里面用的是真名。这部影片确实展现了很多纽约当地的文化。
另外,看这部电影彻底迷上Emma Roberts了。
她是在太美了!!虽然人长的迷你袖珍Petite,但是这么瘦还有臀又有胸!比例超棒,都特别迷你可爱的。脸也是无敌美,鼻子高挑,眼睛大,水汪汪,嘴遗传了姑姑的大嘴。皮肤太棒了,是我最喜欢的那种肤色,很细腻,很白,显得很健康很有美感,又是有人性气息的那种血色。Emma Stone的肤色就有点白的没有人性了。腿一级棒,又细又长,比例还好,特别细腻白皙的皮肤。头发染的金色带点棕色也超美。看完电影之后实在是把持不住。
4 ) 玩命直播,给二星不能再多。
_相信很多人是为了女主去看这部电影,例如我。故事讲述乖乖女主的好闺蜜沉迷直播游戏,顺便把女主也拉入坑。家境贫困的女主发现这直播游戏居然可以赚钱,一步步深陷不可自拔。然而,主角光环笼罩正义感十足的女主发现这个直播游戏已导致某些玩家死亡,于是联合男主找寻bug把直播游戏给废掉了。Hooray!只能说92年生的我已然不是看偶像青春热血电影的年纪了,好老!情节看似刺激,其实很无聊且肤浅;看似有深层的含义,然而是老生常谈。全程尿点。By the way,女主的颜,是整部片子唯一的看点。
5 ) 远程投票谋杀 血就不会溅到自己身上了吗
虽然是16年的电影,但放到现在看却有一种讽刺的熟悉感,为什么呢?因为里面的玩家和匿名用户身上发生的一切就是当下网络世界的一个缩影。
女主提到的匿名的弊端,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吧。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戴着正能量的面具生活,到了网上就躲在黑暗里发泄着最极端最负面的情绪,最主要的是发泄完也不用负责,所以才敢这么肆无忌惮。就像《指环王》里的魔戒,戴上之后就可以隐身,所以各路妖魔鬼怪都来争夺这一“武器”。同时在网络上宣判一个人的死亡似乎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人人争做雪花,大概是因为远程杀人血不会溅到自己身上吧……
有人说女主选择当玩家,选择参与各种有生命危险的挑战是完全出于自愿的,真的是自愿吗?在我看来里面包含着各种心理上的暗示、权力上的压迫、欲望的加持。挑战开始后的时间限定就是一个很显然的压迫。
此外,她一夜之间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普通高中生变成了备受关注的网络红人,随时随地都有看客拿着摄像头拍着她,有人欢呼有人敦促,这是很难一瞬间适应的,于是她难以冷静理智的思考。她也不断的尝到甜头,比如收到高额的奖金、收到以前买不起的奢侈品小礼服。这一切得到的有多么容易,失去的就有多快。就像买彩票和赌博,可能到头来血本无归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作为一个开了上帝视角的局外人,可能会觉得女主为什么这么傻,把自己的全部隐私甚至银行卡信息都传输给游戏平台,为了钱为了人气连命都不要了吗?但如果我们是当事人,在那样的环境里,就一定会比她做得好吗?
6 ) 披着好莱坞快餐外衣的伦理片让你愉快地吃药
《玩命直播》刚上映那会儿在网上火过一阵儿。
男女主高颜值且CP感十足:时尚界造诣一度超越演艺事业的黄金比例美女艾玛·罗伯茨和颜值同样上乘演艺事业蒸蒸日上的小鲜肉戴夫·弗兰科(似乎连名字都很搭),星座上则是双子男水瓶女的绝配组合。那场内衣裸奔戏让人大饱眼福之余心里暗叹:这俩尤物是真的搭,从脸到肤色到身材再到身高乃至气场,都经受住了观众的视奸检验。
男女主诱人,好莱坞快餐合格标准第一项,打钩。
接下来看配角人设。一个备胎男闺蜜,一个碧池女闺蜜。有戏。受时间和调性限制,片子没在男闺蜜的感情线上多费篇幅,而选择了女闺蜜撕逼这场戏。双女主、逆袭、撕逼,永远是经久不衰的吸睛桥段。女闺蜜贡献完那场撕逼戏便基本完成了她在片中的使命。这一快餐中的消费点,打钩。
上段其实已经涉及到情节,下面就来谈情节。蒙眼闯红灯飙车那场戏是前半段的高潮,这里便是好莱坞动作片中屡见不鲜的套路:主角光环之九死一生。好比《波斯王子》里吉伦哈尔扮演的那位王子,明明是个凡人,跑酷起来就跟美国队长似的,反正就是永远死不了咯——美国人的冒险精神就是:这死是一定要作的,而且作死过程不存在if not,紧要关头就得上,上了就能过,退缩就狗带。现实生活中我们未必那么勇敢,但是好莱坞嘛,不就是看着过瘾的嘛!于是《玩命直播》竟然也营造出了惊悚片《屏住呼吸》的观影体验。
到这为止,上面这些都是《玩命直播》作为一部好莱坞快餐商业片美味可口的地方。但从一开始就半架空的世界观设计,我们就知道这肯定不是主角简单玩玩票子的故事。《玩命直播》其实里面夹了一颗药,想要我们就着美味愉快地吃下去。
影片开头就置入了“player”和“watcher”的概念。女主从一名watcher进化为player的部分是高潮前负责不断撞击观众G点的美食(天哪我怎么说出了这么污的话),而从prisoner变成winner的部分则是高潮到来时让人警醒的那颗药。
影片在架设世界观时就让人心里开始冒冷汗:一个巨大的、危害难以估计风险不可控的地下活动竟然绕过了政府的眼皮在现实中引发着疯狂的追捧和围观,公民的隐私几乎得不到保障因为网络已经暗下收集了你所有的数据……这多少让人惊觉当下的真实世界似乎已经有这样的影子和苗头了。
有人联想到《搜索》,两者却有共同之处,都呈现了网民集体审判时的失智面貌。不同的是《搜索》是中国特色,而《玩命直播》讲的是共同规律:这是一个注意力成为文明社会昂贵资源的时代,《秘密》一书的作者朗达拜恩曾在作品中说过“想要减少这个世界上的贫穷就多去关注富裕,想要少一些战争就多呼吁和平”——只要关注某个事物就会增加它的能量。很显然,《玩命直播》中的观众就是那场谋杀的帮凶,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媒体上大量的负面新闻盛行正是因为有无数观众好这口。
作为一部好看的商业片,《玩命直播》的内核有这样的高度,应该给它颁个奖。
电影质感的轻佻其实是与题材高度契合的,对于集体性狂热和青少年群体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指涉,但前半段的肆意妄为导致了后半段明显的力不从心,就算是个必须要Happy Ending的商业片,破局和切题的方式都太随意了。
剧情设计挺有趣的 想想就觉得刺激 但同时 搜集你在社交网络上的所有信息未免太细思极恐了些 拥有你的个人信息就可以控制你的行为以及生活 其实用心点可以拍的更好 但也就是个爆米花电影了 Dave Franco和Emma Roberts太甜了啊 戴兰兰含笑温柔的眼光omg 忍不住想让这俩在一起 颜狗为了脸加一星!
质感比较low,但剧情掌控得还不错,让人不太能猜到走向。放在人人围剿赵薇马蓉的天朝当下环境尤其合适,匿名的围观网民只是参与谋杀者。讲的是同一个道理,比陈导演的《搜索》表现手法好多了。
这是一部给键盘侠们看的讽刺片,无聊和好奇心让每人都成为罪恶的帮凶。
有点《黑镜》范。年轻一代的网络社交瘾,欲望与虚荣都明码标价,而那种激将与冲动下的青春,还是被主演玩得挺抓人的。迷幻感的视听效果,又特别契合这座癫狂的城市。但前面如此酣畅自若,刺激张狂,到后面却硬要用敷衍笔法处理,俗套无趣而扯淡。也许,从player变成watcher了。
好看!小成本拍的那么好看,要逼死大片吗?除了质感很low外,张弛有度,毫无尿点,但结局拍成这样,估计导演也参加了「玩命直播」吧,游戏挑战就是「导演把电影结尾搞砸」.....
开头还可以,以为最后能来个黑暗深刻点的结局,不想后面节奏大乱,大团圆的结局屡见不鲜。
3.5 前半部分真的很好,简直比预告片好看多,后面就有点俗套高中生了,到了结尾更是飞快走HE。弗兰科弟弟真是一枚超级肉弹啊,简直了!而且年纪明明不小却感觉和女主同龄!
你是我的眼,直播大冒险。观众亦同谋,不如滚床单。
把饥饿游戏搬到现代纽约,看熊孩子们花样作死。完全瞄准e世代观众群的概念电影,一个概念从头刷到尾,后半段都刷出尴尬癌了,好在有各种曲风的配乐迷幻霸屏。跟Lights Out一样,都是一招鲜~
全程无尿点,节奏紧张刺激,男女主颜值双高,气场也很搭,bgm很好听。比同期的自杀小队好看很多
美国快手,不过最后有点拍砸了
今年上映的我觉得最好看的一部全程无尿点全程冷汗直冒
IT小哥多可爱啊,聪明又靠谱,默默爱着女主,女主居然不选他,为女主的品味果断减一星。
本来一个非常当代性的议题,结果被搞得很青少年向。正面,励志,青春,消解了这个题材所有的力度。
概念不错,作为小成本制作影片完成度也还可以。音乐不错,表演也不尴尬。神通广大电脑黑客+说教的结尾太弱。整体缺乏深度,只是快来快去的爆米花片。感觉快手上那些奇葩视频主播再发展下去真有可能豁出去弄成这样,而且是主动的。
黑客小哥长得太甜了..简直诱发我的怪蜀黍心
"呼吁网络实名制,共同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直播环境"的主旋律大片。
概念挺酷的,完全可以像饥饿游戏一样拍世界大赛。用霓虹灯制造一种光怪陆离感,大概是预算问题,本来应该更炫的。细节经不起推敲,又联网又视频的,手机不充电么?final round一共有四十个小时,为什么开派对的人还在开派对?
感觉更适合拍成美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