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危机13小时

    战争片美国2016

    主演:约翰·卡拉辛斯基  马克斯·马蒂尼  多米尼克·福穆萨  

    导演:迈克尔·贝

    猜你喜欢

     剧照

    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危机13小时 剧照 NO.2危机13小时 剧照 NO.3危机13小时 剧照 NO.4危机13小时 剧照 NO.5危机13小时 剧照 NO.6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3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4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5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6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7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8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9危机13小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7 12:41

    详细剧情

    迈克尔·贝导的这部新片根据米切尔·朱可夫(MitchellZuckoff)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亚班加西的美国领事馆前发生一起反美示威事件,入夜后数十名武装分子冲进领事馆,示威演变为暴力冲突,最终导致包括美国大使约翰·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ChristopherJ.Stevens)在内的四人死亡,这也是33年以来第一个被恐怖分子杀害的美国大使,影片《危机13小时》就是由这一真实事件取材。

     长篇影评

     1 ) 不错的影片,基于事实,又略行升华

           关于班加西事件在国内并没有多少视频信息,其中在探索频道的关于外交安全局的纪录片中提到了班加西驻所遭袭的经过,但主要讲了外交安全局(Diplomatic Security,以后简称DS)在事件中的作用(当然因为DS随行人数少,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危机13小时》这部影片其实主要讲述了6名私人军事承包商(Military contractors,以后简称MC)在事件中的行动。MC在国外的任务主要是保护重要目标。在班加西事件中,6名MC的任务便是保护CIA在当地的一个秘密哨所,距离班加西驻所约1英里。其实从整个宏观层面看,这6名MC已经间接或直接参与了军事行动,而且在6名MC从班加西驻所接回伤患返回CIA秘密哨所后的行动(也就是抵抗暴徒入侵的过程)也很类似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纳查夫事件。其实一句话来说这6名MC的行动似乎超出了军事承包商的职责,但是这些主要是政客们和军事观察者的观点,接下来我们主要聊聊这部电影。
          对于军迷来说,观看任何军事题材的电影都是一种享受,从《黑鹰坠落》到《勇者行动》,之所以不说《孤独的幸存者》和《美国狙击手》,是因为后两部电影已经被改动的比较多了,和原著出入比较大。当然了解摩加迪沙之战的朋友也会发现《黑鹰坠落》也不全面写实,但总体上是真实的。
         《危机13小时》的影片叙事风格让我很容易联想到《黑鹰坠落》,但是基于迈克尔 贝的风格,让她的光影效果又很像《变形金刚》,两者的结合似乎减弱了战争片的那种枯燥,让任何观众(主要指非军事爱好者)也能享受影片,看得热血沸腾,所以抛开一切舆论,这是一部值得观赏的战争动作影片。
         从影片的严谨角度讲还是做得很到位,但有几个细节还是有待斟酌,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我就主要从军事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吧。首先,杰夫在飞机上摘掉戒指这个动作很符合老兵的身份,因为身上佩戴的任何饰物都可能暴露出个人信息和弱点;随后泰罗恩跟随站长进屋时把手机交出来也是一个不错的细节特写;然后是在和当地雇佣兵兵进行武器交易时的一段狙击手眼镜上的汗水,这个细节表现的很好,但是却有一个明显的错误,那就是狙击手的枪管居然伸出了窗外,正常的军狙击手是绝对不会主动暴露自己的方位,把枪伸出窗外在任何时候都是禁忌,这一点导演没注意到很遗憾;再然后就是在班加西驻所交战的场景,DS的几名探员战术撤退时的走位明显错误,穿红格子衬衫的探员居然从MC们的火线前直接跑过去,正确做法是从队友身后撤退一段距离后停下掩护其余队友,呈阶梯式;其次是OZ的夜视仪中弹后,导演没有忘记保持这一夜视仪损坏这一细节;加装了夜视仪的狙击步枪在射击时需要移开头盔上的夜视仪,这一点导演也注意到了;最后是影片的灯光,虽然在电影中坦途和站长都提起过关灯,但是关来关去,院子里还是灯火通明,这一点处置欠妥。以上是本人在观影时注意到的一些细节,提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2 ) 些许感想

    就影片内容做一简单分析:
    1、结尾呼应开头,表现导演对卡扎菲政权垮台的看法---暴虐政权应该倒台、此次事件属于革命、美国对此次事件并无实质影响、英法是事件发展的主要推动国;2、多次展现工作人员对家人之挂念,凸显美国主流价值观之一--家庭;3、战友相互鼓励,体现另一价值观--友谊;4、片末展现利比亚死亡武装人员的悲惨后面,说明导演的政治立场不算太偏隐;5、外交据点需要美军支援而迟迟未到,导演借此似欲表达美国政府的外交行为还算遵守国际法,至少在2012年的利比亚问题上是如此。此外,导演是否还想批判“职权外的工作不是工作”的消极责任观在涉及切身利益时在美军海外联合行动中会对己方造成某种负面影响。
            观影时,我还注意到以下3点:
    1、事件之后,全国深陷混乱,居民面临厄运;2、事件之后,利比亚派系林立,政出多门;3、美国大兵撤离时对当地翻译“阿穆尔”说“得你们国家自己处理这烂摊子了。”据此3点,可认为就整体而言,稳定是发展前提,发展是个人幸福的另一前提,处理事务须有主体意识,即此事结果,无论好坏,皆应始终由我,坚持自主。

     3 ) 这次事件为何被称为希拉里邮件门

    这次事件为何被称为希拉里邮件门,转一篇文章:

    Did Hillary’s Email Get Ambassador Stevens Killed?



    The last Hillary Clinton email dump includes one that gives away the location of U.S. Ambassador Chris Stevens, who was murdered by terrorists in Benghazi. Is she responsible for his death?

    The email was sent in 2011 and is one of several State Department emails that went through Clinton’s personal email account and private, non-secure server virtually advertising Stevens’ whereabouts, Breitbart reports. Others that had been previously released revealed that Stevens was moving “from Malta to Benghazi,” advised that he and his “team are in the hotel” and disclosed that he had requested “better security at the hotel” and “better security-related coordination.”

    Stevens died on Sept. 11, 2012, during terrorist attacks on U.S. facilities in Benghazi, more than a year after these emails were sent. But the fact that his whereabouts were exposed in emails in 2011 strongly suggests that his movements and location could have also have crossed through Clinton’s private email server days and even hours before he was killed. We haven’t seen any emails that would confirm that, but remember, Clinton deleted 30,000 of them. The public hasn’t seen them. For all we know, she could be hiding multiple emails that told hackers exactly where Stevens was and when.

    Clinton’s personal email and private server were far from secure. It was as open and accessible as an office bulletin board. One high-ranking former KGB officer said that “of course” the Russian foreign intelligence service “got it all,” while former Secretary of Defense Robert Gates has said that he thinks there’s a good chance that Russia, China and Iran hacked Clinton’s email server. That means the terrorists who killed Stevens and three other Americans didn’t need to obtain the information themselves. They could have received it from another party that simply wanted to stir up trouble for the U.S.

    Though we know that at least 2,000 of the emails on her home-based server held classified material, the full extent to which Clinton’s email arrangement put national — and personal — security at risk is not fully known. We hope some of the fog will be cleared up by Bryan Pagliano, the staffer who set up the server in the Clintons’ New York home in 2009. The Justice Department has granted Pagliano immunity in its criminal probe into the possible mishandling of classified material.

    The evidence provided by Pagliano, a political appointee approved by the White House, could severely damage Clinton. It’s safe to say that few if any know more about the set-up than he does. In effect, he knows where the bodies are buried. If he tells investigators where they are who put them there — if he knows that Clinton deleted official State Department emails rather than just personal emails, as she claims, or was ordered to do it himself — then the Clinton camp is in trouble.

    Actually, it’s been in deep trouble for some time. Hillary would not have survived as a candidate — and maybe even as a free citizen — this long had she not been a Democrat. The media would have pressured her out of the race and demanded prosecution if she were a Republican. But it’s treated her emails much the way it’s treated the Benghazi scandal: Nothing to see here.

     4 ) 《危机13小时》:中东的自由与死亡

    向非:《危机13小时》:中东的自由与死亡

        《危机13小时》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副标题《班加西的秘密士兵》,这是一部以利比亚最近的内战为背景的电影,导演是以擅长拍摄动作和战斗场面的迈克尔·贝。2000年他导演拍摄了战争大片《珍珠港》,随后他接连导演了《变形金刚》系列电影。观众都知道他拍摄的战斗场面节奏紧凑,精彩好看,虽然激烈长久的战斗可能都到令观众疲倦而入睡的程度。很多女观众看他的电影会更会从头睡到尾,只是出现恋爱场面时候醒来看一眼。而肾上腺素经过大幅波动的男性观众看完他的电影从影院走出,也都会有一种精疲力尽的感觉,那也许是肾上腺素和男性荷尔蒙消退的疲劳感。但可能这就是迈克尔贝想带给观众的真实体验。就像《珍珠港》里,几个浑身是伤、疲惫不堪的男人互相搀扶似乎定格在画面上,《变形金刚》也是刚刚结束战斗残破不堪遍体鳞伤的几个战斗英雄站在在画面中央。而这部《危机13小时》几乎是以一样的即视感作为结尾:几个奋战了一晚上的男人拖着残肢断臂,浑身是血,同样疲惫不堪,他们身边是等待启运的几具美国人的尸体,其中有他们是两个战斗中死去的同伴,还有一具是几个月前上任的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 Christopher Stevens)。


        与《变形金刚》的科幻故事不同,这些事件真实发生在2012年9月11日的利比亚的东部城市班加西,美国驻班加西的领事馆在当日遭到游行示威的人群抗议后,当天晚上又遭到武装袭击,这个有政治理想的美国大使和一名安全人员死亡。随后这些来路不明的武装分子又对距离大使馆不远处的美中央情报局CIA的秘密据点展开进攻,而这个打仗的故事大部分都是讲的这个据点里仅有的6名被委派到这里负责安全守卫的前海豹突击队员与这些数量数不清的进攻者通宵作战的故事,战斗持续了13个小时,直到前来支援的利比亚政府军赶来,护送他们到达机场登上美国派来的飞机。


        就在这个事件发生一年前,利比亚“政府军”,还是指卡扎菲上校的部队,而电影开头,就是卡扎菲上校就被人从一段废弃下水道里面拖出来,并很快就被人开枪打死,陈尸街头。据说卡上校生前的最后一刻还被人捅了菊花,受尽侮辱。


        改朝换代在中国叫“变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现在世界有时候“变天”比“变脸”还快,特别是在是那些信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种理论的国家,“人民群众”会很容易选择用武力推翻前朝政权,大多数国家会对被推翻的前国家领导人处以极刑,如果他们跑路不够快不幸被抓住的话。


        利比亚的变天发生在2011年,很多对卡上校的40多年的统治不满的武装力量临时联合起来了,这里面也包括了一贯对卡上校不满的西方各国,他们不仅对利比亚的革命拍手称快,还派了军舰航母和飞机为反对派“自由军”提供空中支持,他们设立禁飞区,击落卡上校的政府军方面的任何飞行器。“自由军”很快发展壮大,控制了利比亚的首都的黎波里的周围的大部分地区,他们很快就组建了新的联合政府,还是那句话,政治上变天比变脸都快。所以政府军很快就另有含义了,他们实际上已经已经不是可以随意行事的“自由军”,政府就是要责任有担当讲规矩。中国那时在利比亚陷入战乱前,出乎国人意料的果断动用海外军事力量,开始大规模的撤侨行动,短时间内就从利比亚撤出3万多中国人,这个在过去被国人戏称为土鳖的国家立刻令人刮目相看了。


        在2011年的利比亚革命爆发之初,中国的自媒体微博上一片欢呼之声,但很快见到有国际传媒报道“自由军”把俘获的前政府官员从楼上扔下去摔死的报道,也有中国网友和军事记者万里迢迢的远赴利比亚与“自由军”战士照个相,合个影,表示对自由军战士的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虽然这些自由军战士也不是亲戚也不是朋友,也不是信同一种宗教,也没有什么利益关系。


        其实这给人一种胀红的脸蛋往人家屁股上贴的感觉,大致还是因为他们那时是美国人的朋友。而矛盾的是,大多数像鲁迅一样斥责中国人奴性强的那部分“清醒的”中国人,总会认为跟着美国人这样的强者总不会有什么错。而仅仅两年后ISIS伊斯兰国的崛起,美国迫于压力宣布开始打击ISIS的时候,中国网友再也不敢晒与中东“自由军”合影的照片了,他们希望与他们合影的不要刚好是CIA认识的某ISIS或基地组织成员。现在世界什么都快,翻脸比翻书快,而变天比变脸还快。当利益的大船都撞了冰山,友谊的小船更是说翻就翻!


        但电视上报道了2003年就已经获得自由解放的伊拉克政府军抓获一名中国籍ISIS士兵,这个长着中国脸北京口音的“自由战士”,已经被虐的满脸是血,似乎已经神志不清。但与ISIS斩首中国人质的视频画面相比,他的这些中国江东父老已经觉得这样已经算很人道了。跟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不同,ISIS部队是来自全世界各国的雇佣军,他们有拍摄精美的宣传广告,他们有招聘计划,他们有工资有奖金,他们对各国失业青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些打着“反恐精英”游戏长大的孩子,可能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都成为人人喊打的恐怖分子。


        2015年俄罗斯也突然加入打击ISIS的行列了,他们出动轰炸机用普通航弹对ISIS目标进行了狂轰滥炸,其实他们最想干掉的是那些在中东参战的那些来自俄罗斯车臣的恐怖分子,让他们死在中东而不是让他们返回俄罗斯,正是俄罗斯的反恐策略的一部分。不爱这个国家还企图搞乱这个国家的人让他们永远离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当初大英帝国就是把这些不受欢迎的海盗、走私贩、抢劫犯、小偷、强奸犯送到了与世隔绝的澳大利亚,只是国王没想到这个海岛太大,大到足以让他们的后代自给自足建立自己的领地和国家了,其实相当于让他们获得了自由。当监狱比你的世界还大,关进去又何妨呢!可见,自由与禁锢,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罢了,这取决于你看见的是哪一面。


        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美国和法国西方国家支持利比亚自由军,是因为卡上校上台就屡次侵犯西方的利益。利比亚有很大的石油储藏量,卡上校上台成为利比亚统治者之初,就没收了西方石油公司在利比亚的所有财产,这个没规矩的举动马上就得罪了西方大多数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和法国。法国是很多非洲国家的前宗主国,比美国在利比亚有更多的利益,所以在帮助自由军推翻卡上校的革命中法国就作了先锋。而就在一年前,法国总统萨科齐还和卡扎菲进行了互访,当他们亲切的握手时的时候,谁会想到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呢!


        1988年,两个利比亚人制造了洛克比空难,他们给飞机安装了一个靠感应气压变化而因引爆的炸弹,最后这架泛美航空的747飞机在英国境内的洛克比镇上空爆炸,不仅机上的259人全部死亡,突然掉落的飞机还砸死了小镇上的11个居民。但卡扎菲上校拒绝将西方调查指向的两个嫌疑人交给西方,引来了联合国理会通过决议对利比亚进行了长期的制裁。


        中国人知道利比亚最多也就是通过历史上“沙漠之狐”德国将军隆美尔在利比亚的不俗战绩,隆美尔将军率领他的德军部队和意大利军部队在利比亚的广阔沙漠中,与英国军队作战,与美国军队作战,他在利比亚取得的伟大的胜利,使他很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人类的历史的天空变天比变脸还快,20世纪50年代末,利比亚发现了石油,短期就靠石油成为一个有钱的国家。而此后在利比亚这片土地上的争斗,都多少与石油有关系了了。二战结束后还不到70年,利比亚再次成为西方几个国家的战场,只是这次是这些所有的西方国家是联合起来推翻卡扎菲这个利比亚人,他们已经忍受了这个特例独行不守规矩的牛人很多年。卡扎菲去联合国开会,开会胡言乱语不说,竟然跟他的女保镖们搭帐篷睡在纽约的大街上,这个牛人也没想想这是谁家的地面。当然卡扎菲的特立独行从国家利益上几乎得罪了所有的大国,国内强势的高压手段又得罪了各种不同种族和信仰的政治力量,俗话说墙倒众人推啊,最后除了被人从下水道拉出来,也就没有人再肯拉他一把了。


        《危机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说的是杰克、奥兹、提格、利奥、布思、唐托这几个中情局CIA雇佣的临时工,又称安全人员或保镖的故事,他们的工作是平时负责看守大门,必要时候跟中情局的高智商核心成员们一起行动,以假身份给他/她们保驾护航。跟中情局其他毕业于名校的文雅柔弱高智商的人员不同,他们大多是前特种部队成员,体格强壮,言语粗鲁、满脸胡须,患脸盲症的人不易分清他们几个人的相貌。这个6人安全小组成员各有各的专长和性格特征。但CIA这个情报工作站的站长对他们颇不耐烦,经常提醒他们要他们注意自己的临时工身份,不要多嘴和擅自行动。他们的工作地点在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的附近的一处院落,共有ABCD四座建筑,这是CIA从一个已经逃亡的富商手里租到的房子,CIA在这个秘密地点做着不为人所知的事情。


        2012年的班加西还处处留有战火的痕迹,镜头扫过机场和海滩,可见击毁的飞机、坦克、汽车的残骸,残缺的建筑物布满弹孔,到处是持有武器的人,他们都有着警觉和搜索的眼睛。当地局面还是混乱不堪,各个不同派别“自由军”民兵控制着自己的地盘,连CIA也分不清哪些是亲美的那些是反美的。利比亚新政府的控制能力还没有延伸到这里,治安局面险恶而复杂,这几个保安的工作并不轻松。而时任美国驻利比亚大使的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在这样的时刻来到班加西,据说是为了“亲民”,实际上也许是为在班加西的这群CIA人员做掩护。这位在中东任职许多年的外交官不甘平庸,作为美国政府的代表,他要努力把美国对新利比亚的影响力做到最大最好,他的理念是不仅要做好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还要做好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交流。


        不过这位高调的大使的活动确实忙坏了中情局这些临时工,发生袭击的时候,他们刚刚回到自己的驻地,都在与家人通话。那天又是一个911,历史真实发生在白天的领事馆前抗议示威电影上没有描写,直接就开始说黄昏时分武装分子开始集结,然后直接冲进领事馆,美国雇佣的当地保安人员一哄而散。这伙来历不明的武装分子冲进领事馆随后开始放火,等到这几个中情局临时工不顾站长的反对驰援到领事馆时,领事馆已经火光冲天,连院子里的树都在燃烧。他们只找到了一个信息技术人员的尸体,并没有找到大使,最后他们终于撤回到他们的据点,然而,这里已经不再安全,武装分子对这里的进攻很快就开始了,这对于这些不知道身在何处的美国人真是漫长又难熬的一夜。就像美国人自己经常说的,他们有时候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而这次是在正确的时间,他们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利比亚的革命虽然发生了,但此时的班加西显然还不是美国人的地盘。


        《危机13小时》就是说的美国人所遭遇的意外。之所以是意外,是美国人没想到会在班加西遭遇袭击,袭击美国人的到底是什么人,至今也不太清楚,但一定不是卡扎菲的政府军,他们也许是“自由军”中的一支。整个问题也同样是片中人的疑问:我们来解放他们,为什么他们不感激我们?这其实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


        班加西事件过去的时间不长,到如今只有不到4年,现在网上还能搜索到当时大量的报道和评论,可以看到对事件从发生到如今的描述的变化。从最早的美国官方众口一词的咬定是一部美国网络电影《穆斯林的无知》引起了穆斯林的抗议活动,他们游行、示威、焚烧美国国旗。美国政府这个说法将责任推到了美国文化人的身上。后期有分析说美国领事馆是遭到了基地组织有计划的袭击,他们也许就是针对美国的秘密情报机构采取的行动。利比亚“自由军”据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基地组织在利比亚的分支,他们的领导人是从关塔那摩基地释放出来的基地骨干。基地组织制造了2001年的911事件,而在卡上校的利比亚,他们也是美国的“敌人的敌人”,是不是朋友很难讲,但至少是一支暂时可以为美国人利用的力量。美国政坛上的政客像走马灯,里根总统时期,他们就支持了苏联占领下的阿富汗的抵抗组织“圣战者”,他们就是后来的美国的敌人“基地”和“塔利班”的前身。


        《查理的战争》这部汤姆·汉克斯和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好莱坞电影就是表现了那时候美国参议员查理·威尔森是如果说服美国政府支持阿富汗的圣战者的故事,是他使对“圣战者”们的援助从几百万美元,最后变成了10亿美元。可以说是美国人成就了本拉登这个头号恐怖份子的人生辉煌。而在利比亚,也频频可以见到美国政府官员与“自由派”的亲密合作的痕迹,而仅仅过了一年多,更大更有实力的“伊斯兰国”便悄然崛起,这个组织的成员也不乏美国公开支持的利比亚“自由军”。与老谋深算的中国人相比,美国人大概不太懂“养虎遗患”的道理。由于政治上变天比变脸还快,由于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这种美国学者亨廷顿定义的“文明的冲突”看来是迟早是要发生的。


        而这部电影里拍了却没说的事,就是这些在班加西的美国人都是干什么的?遭受不幸的美国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是外交人员,但其他的各色男女都是清一色的CIA人员,这个领事馆实际上是个打着外交旗号的CIA情报中心,他们每天忙忙碌碌,神神秘秘,守着无数的秘密,而观众不禁要问,他们守的这些秘密,究竟是什么呢?对,按已有的猜测,他们就是这些中东“革命”的策划者和实施者,他们的秘密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哪怕是暂时的“友军”。


        利比亚战争期间出镜最多的美国政府领导人是希拉里·克林顿,作为美国前总统的夫人,她目前正在努力想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而如果她不能成功当选,唐纳德·特朗普大概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疯言疯语的总统。由于在班加西死于袭击的美国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是美国国务院的官员,当时就是国务卿希拉里女士的下属,她理所当然的受到了质疑。面对国会的调查,这位“未来的女总统”和执业律师,使出了所有的政治技能和辩护技巧,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和作秀表演功夫,成功摆脱了所有对她不利的指控,从而成功置身事外。当时,看似与利比亚有关的所有联合军事行动都与希拉里的表态有关,她成功的说服法国作为利比亚战争的先锋,还出动了法国唯一的一艘航母戴高乐号,而美国只派了情报人员,从意大利基地起飞的几架战斗机和一架AC-130空中炮艇作为支援,所以当电影里的这种意外事件出现时,她束手无策,在利比亚,都没有任何可以救援美国人的地面军事力量。


        电影后段,这几个英勇的中情局临时工由于们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和火力强大的武器装备,也有有利于夜战的夜视器材,成功击退了来自四周各方向的的攻击者的数次进攻。麦克尔·贝的电影镜头剪接流畅,充满动感,即便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也一样把战斗场景环境人物交代得清清楚楚,绝没有任何违和感。天亮时分,在保护大队人马撤离后,他们没有等到美军的空中支援,两名战友在攻击者迫击炮的轰击下阵亡,一名手臂被炸断。最后他们终于等来了当地友军支援。在最后他们撤离这个已经成为战场的秘密基地时,他们的当地翻译阿马尔拒绝了杰克要他们一起走的邀请要回到自己家。杰克说:对不起,阿马尔,你的国家得自己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了。这个CIA秘密基地就此关闭了。


        而另外一侧的围墙之外,穿黑袍的女人们也出来寻找他们自己家的男人的尸体,他们横七竖八的倒卧在院墙周围,显然他们死亡的人数要比美国人多得多,女人们跪倒在他们尸体旁哭泣,同样凄惨也悲凉。这个位置在电影中介绍是一个屠宰场的所在,经常有羊群在这里出没。他们就像那些被屠宰的羔羊,会随着时间变成粪土。而那些街上的熊孩子们,在他们似乎不喑世事的在一起玩耍,他们对即将离去的美国人友好的招手,甜甜的笑,影片似乎在暗示,过几年他们长大后是不是还会对美国人如此友好,就只有天知道了。他\她们也许会变成人弹,也许会彼此变成仇家,因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国家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民众之间呢!而在一个派系林立,观念纷杂的动乱国家,一切都变得那么不确定。期许的自由也许就是一个水中月镜中花罢了!


        电影最后用字幕交代,美国人撤离后,利比亚局势彻底失控,全国陷入极度混乱,成为中东恐怖分子的输出地。2014年7月,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爆发不同武装派别之间激烈冲突,美国人彻底关闭驻利比亚大使馆,撤离所有人员,美国大使馆随后被“民兵”占领。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法国历史上风云激荡的1793年,罗兰夫人那句著名诗句:O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当她自由的吟唱完这首名言后,这个吉伦特派的高贵女性,就被雅各宾派送上了断头台,她高贵的头就将掉落在一个沾满血污的破筐之中,就像之前国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皇后一样。中国的女人们都在传颂玛丽皇后的高贵故事,在行刑前她不小心踩了一下刽子手的脚,她的高贵令她赶紧对刽子手桑松说:“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不过我倒是觉得她的高贵来自于她面对死亡还能说出话,而不是一般人面如筛糠、颤抖不已。她没有高呼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她的死亡平静而淡定。


        没有刽子手是否回答的记录,如果有,他可能会说,“对不起皇后,我要自由。您是如此高贵,但您得自己收拾这个烂摊子了。”这也许就引起了另外一个追问:当我们都在说自由的时候,那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向非2016年5月29日

     5 ) 班加西事件

        事件发生于2012年9月11日,第一次袭击发生在当地时间晚上9:40分(3:40 EDT,华盛顿特区时间),针对班加西领事馆。翌日当地时间清晨4点左右,一发迫击炮击中距领事馆约1.2英里外的中情局附属基地,并持续了11分钟。

        据报约有125至150名枪手参与了攻击行动,部分攻击者的脸被遮住,并身着防弹背心。攻击中所使用的武器包含火箭推进榴弹、AK-47及FN F2000突击步枪、汽油桶、迫击炮,以及车载重机枪及火炮。

        攻击于晚间展开。攻击者先是以载有机枪的卡车封锁领事馆外围的主要道路。卡车上印有安萨尔•伊斯兰组织的标志;该组织由伊斯兰激进武装份子组成,并与地方政府合作管理班加西地区的治安。(安萨尔•伊斯兰组织于2014年1月被美国国务院列为恐怖组织)

        在攻击事件前,领事馆的周边区域尚称安静。领事馆内不超过7名美国人,其中包含史蒂文斯大使。

        史蒂文斯大使当时造访班加西是为了审核一项在该地兴建文化中心及将当地医院设备现代化的计划。史蒂文斯大使当天的最后一场会议是与土耳其外交官会面,结束后史蒂文斯护送土耳其外交官至大门口,当时时间约为当地时间晚上8:30分。领事馆外的街道十分冷清,国务院的纪录亦显示当天外面没有任何不寻常的情况。史蒂文斯大使大约于晚上9时回到他的房间,且根据后来警卫的说法,他是单独在房间内的。大约9:40分,一群高喊「Allāhu Akbar」(意为真主至大)的武装份子自各个方向涌向领事馆。攻击者向领事馆内丢掷手榴弹,并在大批自动武器及火箭推进榴弹的射击下强行进入领事馆,后方还有装载于卡车上的火炮以及防空机枪提供支持。一名外交安全勤务局(Diplomatic Security Service, DSS)的干员从领事馆的监视摄影机上看到“一大群人,持有武器的人,涌进领事馆。”他立即按下警铃并透过播音器大喊“攻击!我们受到攻击!”。领事馆随后通报位于的黎波里的大使馆及华盛顿外交安全指挥中心(Diplomatic Security Command Center),并向2月17日烈士旅(February 17th Martyrs Brigade/كتيبة شهداء 17 فبراير——利比亚当地的精锐佣兵团体)及远在一英里外的美军快速反应基地(即中情局附属基地)求援。史蒂文斯大使致电予人在的黎波里的代表团副主任雷格利•席克斯(Gregory Hicks,史蒂文斯大使的首席副官),希望告诉他领事馆遭受攻击。然而,由于席克斯不认得领事馆的电话号码,因此并未接听电话;史蒂文斯大使拨了两次电话,席克斯两次都没有接听。最终在大使拨打第三次时,席克斯才终于接起电话。

        外交安全勤务局的特别干员史考特•史崔克兰(Scott Strickland)将史蒂文斯大使及外交事务情报管理主任尚恩•史密斯、一名信息管理官员等人领入主建筑物内的紧急避难室中避难。其余干员则至另一栋建筑物内取出他们的M4卡宾枪以及战术装备。他们曾尝试回到主建筑物中,但因遭遇大批武装攻击者而被迫撤退。

        攻击者闯入主建筑物中,破坏了紧急避难室铁窗。他们接着搬入数桶柴油,并将之泼洒于地板及家具上,然后点火。很快地,整栋建筑物便充满了浓烟。史蒂文斯、史密斯及史崔克兰等一行人移动至浴室,并躺在地板上以躲避浓烟。但他们最后仍因无法忍受浓烟而决定离开避难室。史崔克兰自窗户逃出,但史蒂文斯及史密斯并没有跟着他。史崔克兰曾数度折返避难室,但由于浓烟密布,始终无法找到两人;他于是爬上屋顶,并以无线电联络其他干员。三名干员随后乘坐装甲车回到主建筑物;他们搜索建筑物,找到了史密斯的遗体,但没有发现史蒂文斯的踪影。

        根据赶来支持的安全小队队员的说法,大约于当地时间9:30,他们已知悉领事馆遭受袭击,并于5分钟之内进入待命状态,随时准备支持领事馆。然而,他们的救援任务却因一位“班加西地区首席中情局官员”而被迟误。事件发生时,领事馆的区域安全办公室开启警报,并以电话通报班加西中情局附属基地以及的黎波里大使馆,表明“我们遭受攻击,我们需要支持,请立刻派出支持......”等语,接着通话便中断。在经过简短的讨论后,中情局附属基地内,包含资深安全干员泰隆•伍兹在内的全球响应人员(Global Response Staff , GRS)便立刻决定要实施营救行动。10:05分时,救援小队已听取简报,并已登上装甲车准备出发。与此同时,中情局附属基地内的通讯员正在告知上层指挥炼目前的状况发展。另外,一小群中情局干员(包括后来身亡的干员葛兰•多赫提)及联合特种任务司令部成员正在的黎波里规画前往班加西的最快路径。

        自中情局附属基地赶来救援的GRS小队一到达领事馆便封锁周遭区域,并试图搜寻史蒂文斯大使以及尚恩•史密斯的下落。外交安全干员戴维•厄本寻获无意识而后来被判定死亡的史密斯,但小队却迟迟无法于浓烟密布的建筑物中找到史蒂文斯大使。小队接着决定带着生还者以及史密斯的遗体回到附属基地。在回到基地的路上,小队的装甲车被AK-47突击步枪及手榴弹等武器攻击。虽然装甲车有两颗轮胎在攻击中破裂,但依然成功回到基地;基地大门于晚间11:50分关闭。

        利比亚最高安全委员会发言人阿卜杜勒-莫内姆•赫尔于事件后表示通往班加西领事馆的道路都已被利比亚国家安全部队封锁并包围。

        攻击发生当晚,曾有一支美国陆军突击队被派往意大利西西里岛的西哥奈拉基地,但并没有被派往班加西。美国官员对此表示该部队于攻击事件结束后才抵达西哥奈拉。

        外交安全勤务局的干员以及区域安全官于攻击事件爆发的第一时间便知会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总部;当时利比亚当地时间约为晚间9:40分,美东时间则为下午3:40分左右。当时他们以“恐怖攻击”一词形容该次事件。美东时间4:30,五角大楼的官员告知美国国防部长里昂•潘内达攻击一事。五角大厦随后命令正在监控武装份子营地的无人飞行机飞往班加西。无人机大约于当地时间晚间11:10分(美东时间下午5:10分)抵达现场,并随即回传画面及影像至华盛顿。约半小时后(美东时间下午5:41分),国务卿希拉里致电中情局局长戴维•彼得雷乌斯,中情局于班加西当地有一支驻扎于附属基地的十人安全小队,而国务院相信这支小队将能有效支持领事馆。

        午夜过后,中情局附属基地便遭到机枪、迫击炮及火箭弹的强烈攻击。基地内的人员持续抵抗至9月12日早晨。清晨时,利比亚政府军与一群自的黎波里赶来且刚抵达班加西机场的美军增援小队(其中包括葛兰•多赫提)碰头。小队内包含两名现役的联合特种任务司令部成员(绿色贝雷帽)以及5名中情局雇员;他们以支付飞行员30,000美元的代价在的黎波里征用一架小型喷射机,并要求飞行员将小队载往班加西。在机场碰头后,利比亚军队及刚抵达班加西的增援小队于早上5:00左右前往中情局附属基地,并协助将约32名美国人送往机场等候撤离。在撤离车队离开基地大门后没几分钟,基地又遭受强大火力袭击。增援小队立刻进入防守状态。在炮火稍歇之际,中情局雇员多赫提开始寻找他的朋友,即同样为中情局雇员的泰隆•伍兹。多赫提被告知伍兹在屋顶上操作Mk 46机枪。他在屋顶找到伍兹及另外两名雇员;他们很快地相互拥抱,互道安好,接着便重回战斗岗位。仅数分钟后,一发迫击炮弹击中了伍兹的位置,并造成相当严重的伤害。而在多赫提试图改变射击位置并找掩护的同时,第二发炮弹击中了他,并造成他当场身亡。31岁的外交安全勤务局干员戴维•厄本在迫击炮轰炸中遭受严重的破片伤害,并有数根骨头断裂。

        数名干员立刻冲上屋顶评估伤者伤势,并协助运送伤者下楼。同一时间,一名联合特种任务司令部成员透过手持显像装置监看由美国非洲司令部回传的“掠食者”无人机的影像。该名成员告诉基地长官:基地外有大批武装份子集结,我们必须马上撤离所有人!上级官员马上同意;基地内所有人员被告知收拾各自的随身物品及安全装备,并准备撤离。数分钟内,所有人皆已登上撤离车辆。在前往机场途中,车辆依旧遭受小口径武器的持续攻击,但他们成功抵达,且没有任何进一步的伤亡。

        在战斗过程中,中情局特工成功救出6名国务院人员、收回史密斯的遗体,并将约30名存活的美国公民撤出班加西地区;但他们仍迟迟无法找到史蒂文斯大使。

        史蒂文斯大使最终被发现时,独自躺在一间黑暗、充满浓烟,门被锁上且仅能由窗户进出的房间内;他是被一群跑来协助的利比亚民众找到的。民众将大使从窗户拉出来,让他平躺于庭院的石纹地板上。然而,群众并不知道他的身份。一名名为阿卜杜勒-卡迪尔•法德勒(Abdel-Qader Fadl)的自由摄影家当时也在现场,并通知美联社,表示大使意识不清,而且“可能有动一下他的头部,但只动了一次”。当群众寻获生还的大使时(群众仍然不知道他是大使),不断高呼「Allāhu Akbar」(真主至大),虽然当时无人能够确定大使是否依然存活。一名22岁主修艺术的学生艾哈迈德•沙姆斯(Ahmed Shams)当时也在人群中,他向美联社表示很开心能找到生还的大使,他们试图施予急救,但当时附近没有任何医疗器材或是可用的救护车。另一名名为法赫德•巴库许(Fahd al-Bakoush)的自由摄影师后来公开发布了一段利比亚人试图从浓烟密布的房间内救出大使的影片。根据巴库许的说法,当地民众见他仍然存活,尚有一息,但他的眼皮却不断跳动。群众虽然知道他是外国人,但却不知道他就是美国大使。

        大约于凌晨1点左右,由于没有任何可用的救护车,史蒂文斯大使被当地人以一辆私家车紧急送往被安萨尔•伊斯兰组织武装份子控制的班加西医学中心。在医院,值班医师齐亚德•阿布•扎伊德(Ziad Abu Zeid)对史蒂文斯大使施予长达90分钟的心肺复苏术(CPR)。根据札伊德医师的说法,大使因吸入过多浓烟窒息而死,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外伤。医师表示不清楚遗体后来被送去哪里,但他相信遗体是被利比亚内政部送往机场,并交由美国政府保管。美国国务院则说他们不清楚是谁将大使送往医院,也不清楚是谁将大使遗体运往机场交予美国政府。

        大使的遗体被带至贝尼纳国际机场,从那里被送往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并以运输机送至位于德国的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所有遇难者的遗体(共4名)接着从德国被运至邻近华盛顿特区的安德鲁空军基地(Andrews Air Force Base);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基地内为遇难者举行纪念仪式。

        攻击事件之后,所有班加西的外交人员皆被移至首都的黎波里安置;部份不重要的人员则被撤离利比亚。许多存于领事馆内的敏感文件依然下落不明,其中包括与美国合作的利比亚人名单,以及与石油合约相关的文件。

        共有4名美国公民于攻击事件中丧生,包括大使约翰•史蒂文斯、外交事务情报管理主任尚恩•史密斯,两名前海豹部队成员的中情局雇员葛兰•多赫提与泰隆•伍兹。约翰•史蒂文斯是继1979年于阿富汗喀布尔身亡的阿道夫•杜布斯后首位于任职期间殉职的美国大使。

        2012年9月10日,离班加西攻击事件至少18小时前,基地组织领导人艾曼•扎瓦希里释出了一段与2001年911事件11周年相呼应的影片,片中号召穆斯林攻击在利比亚境内的美国人,以为基地组织利比亚分支领导人阿布•叶哈亚•里毕的死复仇(于2012年6月在巴基斯坦死于美国无人机的攻击)。目前并不清楚扎瓦希里本人是否知悉攻击班加西领事馆的计划,但他于2012年10月12日的另一段影片中仍然大力称赞了班加西事件的攻击者。2012年9月14日,在阿拉伯半岛的基地组织分支发表声明表示班加西事件是为阿布•叶哈亚•里毕的死复仇,但却并未说明该事件是否是他们的作为。后来据报,该组织确实有3名成员涉入攻击事件中。另外,一通于攻击事件后由班加西地区拨出且被截听的电话显示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的领导人穆赫塔尔•贝尔默克赫达尔(Mokhtar Belmokhtar)可能与攻击事件也有关联。

        纽约时报记者戴维•柯克派崔克(David Kirkpatrick)报导一名20岁居住于领事馆附近的民众穆罕默德•比沙里(Mohamed Bishari)目睹了攻击事件。根据比沙里的说法,攻击事件爆发前没有任何征兆,且是由伊斯兰主义武装份子安萨尔•伊斯兰组织所领导的。柯克派崔克的报导中称安萨尔•伊斯兰组织说他们的攻击行为是为了报复反穆斯林影片《穆斯林的无知》。报导更进一步表示阿哈穆德•阿布•卡塔拉被目击者及当局称为此次攻击事件的罪魁祸首,虽然他本人坚称他并没有参与攻入领事馆的活动。根据卡塔拉的说法,他与安萨尔•伊斯兰组织有密切关系,但并不是该组织的正式成员;然而目击者、班加西地区的居民以及西方新闻媒体皆称他是安萨尔•伊斯兰组织的领导人。卡塔拉更进一步声称他是阿布•乌巴达•伊本-贾拉圣战旅(Abu Obaida ibn al-Jarrah/أبو عبيدة عامر بن عبدالله بن الجراح)的领导人,而该组织中部份成员亦有参与安萨尔•伊斯兰组织的活动。

        被囚禁的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圣战旅是一个基地组织的专业武装组织,他们的主要要求是释放被囚的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今日美国则报导先前在开罗的示威活动主要即是抗议囚禁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的作为。

        在攻击事件后数周,奥巴马及其他行政官员表示《穆斯林的无知》一片煽动了许多针对美国外交设施的攻击事件,并宣称该片是班加西事件最主要的催化剂。攻击过后两天,CNN记者莎拉•亚尔森(Sarah Aarthun)引述一位匿名的美国高级行政官员的话:这群暴民不是无知的。那部影片(指穆斯林的无知)及9月11日(指艾曼•扎瓦希里于9月10日释出的影片)给了他们发动攻击很棒的理由,而且对他们而言这样的攻击纯粹是偶然的。但很显然该事件是早有预谋的军事攻击。

     6 ) 上帝、天堂、地狱都藏于汝心——北美新片《危机13小时》漫谈

    首先,说说这部迈克尔.贝新片的三大特点吧:没有大明星、减少了英雄式的人物塑造,以及不可避免的涉及了国家的政治因素。爆炸贝在访谈时说,当他和制片人开始讨论本片的拍摄时,就决定这部电影不会请电影明星来做大主角,因为本片的故事,是围绕六个真实的英雄人物,不需要任何的人物光环,而是要写实的还原人物形象。这也导致了片中的几位演员都是一脸的大胡子,脸盲的同学要好久才能分清。下指令的小队长是詹姆斯·贝吉·戴尔饰演的Rone,机枪手Tanto总是和不爱说话的Boom在一起,最后受伤的是Oz,戴眼镜的是Tig,而全片展开的视角,以约翰·卡拉辛斯基饰演的Jack,最后一个抵达班加西,六名小队成员,全员到齐开始。

    电影的主宣海报乍一看,有些混乱没有重点,一名几乎辨认不出的士兵的埋头奔跑,身后尽是爆炸溅起的残余,而传达信息,就剩下了那几行大字:“在困难的时刻,六名勇敢的士兵,做了正确的事。”。影片又名《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讲述了六位普通的海豹突击队员,却在一夜之间,站在了国家立场与自我道德的交叉点,经历了13小时的奋战,既守卫了任务阵地,又坚守了道德底线,尽力营救了美国使馆人员的真实故事。导演说,这部电影叙事的方式,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去讲述的。影片中,有着间隔紧密的时间提示,令这13个小时漫长如年。 立场的尴尬与道德自省 这六位退役下来雇佣兵,看似没什么特别,强壮的身体,每天坚持体能训练。被班加西CIA基地的长官视为野蛮的动物,而他只需要这六位“保镖”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听命于自己,保护基地的安全。守护他们这个,本不该存在于利比亚的特殊情报部门。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人物,他深知CIA在这里的一切,都是见不得光的。影片中通过对白,他清晰的告诉了队长Rone,美国人在班加西的敏感立场。而影片引起争议最大的,也是武装冲突来临时,刚刚建立的大使馆被袭击后,这位长官还在坚持对队长Rone说:“Stand Down.”。影片在公映后,随之而来的很多节目访谈中,根据几位退役的突击队员回忆,这个词语确实是被某长官在当时使用过的。 由于大使馆仅有几名保安人员,并且守备松懈,领馆瞬间就被攻占。而CIA基地中仅存的六位海报突击队员,第一职责并不是保护领馆安全,这也是令营救行动拖延了20分钟的缘由,直到他们实在无法忍受,听着同胞的求救而不予理会,队长擅自下令出发,而男主角Jack说出了令长官颤抖的那句:“如果你让他们占领了大使馆,你觉得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会是哪里?”。在这之后,CIA人员才集体觉醒,开始联络求救与出逃方式,配合作战。 迈克尔.贝说,影片并不是以政治批判为目的,而是意图表现,在当时的情形下,六位海豹突击队员,是如何做出抉择,并英勇的完成了任务的。所以影片前半部分,花了大量的时间,展现这六位队员的日常生活。他们如何与家人沟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牵挂,也有着归来执行任务的原因。这里没有对个人立场、对国家政治的批判,只有作为个人,对自己深陷困境的反思。一句“我不希望孩子,将来得知,父亲死在了一个,他本不该出现的地方。”,足以令观众动容。还有那句战争过半后,Jack说,一整夜过去,他竟然没有一刻想起过家人,但是现在这一刻,却无比思念。这才是更真实的战场上士兵的状态,当不长眼的子弹满天飞时,你唯一专注的只有作战。而当人松懈下来,才会发觉幸存的可贵,才会感伤。

    近年来,美国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战争电影,无一例外的要反思美国的立场,美国大兵们经历的牺牲,还有当地无辜平民的遭遇。而每一个故事,都要找到独特的主题,而不是单纯一味的讲述英雄主义。这部《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用直白的CIA敏感立场作为背景,片中的CIA长官甚至没有名字,仅仅是The Chief,这里并不是要抨击某位作出错误抉择的领导,或者是让谁去负上责任。而是更加凸显了,六位海豹突击队员的道德立场,不管美国人来到利比亚在做什么,拯救自己的同胞,也是天经地义。而那位美国33年来,第一个因公去世的大使,也为他们自己留下了血的教训。 而关于利比亚人民,除了武装袭击分子们,还特意表现了很多孩子,他们看着亲人拿着枪,看着美国人来了又走,他们在路边玩着爆竹,在废弃的汽车顶上舞蹈。而当他们长大了,会变成两派,一部分坚持武力夺取政权,一部分人说是为了国家在战斗,站在美国人一边,寄予军事力量和政策扶植。影片中,最后欢呼雀跃,开走几辆公车的年轻人们,令美国大兵们,看着也是眉头不展,他们只是清楚,自己当下应该做什么,回到美国,回到家里,就是最对的选择。这一切看似闲笔,却似乎又都有着深意。利比亚的人民很清楚自己的国家在经历动乱,也知道与美国人的敌对,未必会全身而退,但是这是他们唯一的途径。而当地的平民,一方面不参与战斗,只能默默提醒美国人。一部分又贪图美国的先进武器,才让美国人有借口援助,介入局势,导致了局面的混乱不堪。就像大兵们感觉的,似乎全世界都知道今晚的袭击行动, 只有自己全然不知,CIA作为情报部门,更是什么都没有掌握到。 这部影片除了三方立场之外,还有一个更宏大的主题,是Boom在书中看到,告诉队长Rone,Rone又对Jack讲述了两次。“All the gods, heavens, hells are within you.”。这句:“上帝、天堂、地狱都藏于汝心。”,即适用于美国人,也适用于当地的武装分子。他们在一夜的战斗后,利比亚人们跪地祷告,之后再一次拿起了武器,奋勇的进攻美国情报基地。而海豹突击队员们,一面是营救同胞的英雄,一面也是杀戮的士兵。这里没有对错,没有高尚的道德,立场没有善恶之分,即便身为英雄,行为也是恶魔一般,而战场就是地狱。这也是战争片的意义所在,立足于这样的真实事件重现,令人们反思这个世界另一端,还有着同样的事情,正在发生。士兵们也只能为自己祈祷,像Tanto自我安慰的那句:“当我在做对的事情,上帝将会保佑我。”,深陷困境的无力感,只有自己知道。 然后,再来谈谈导演迈克尔.贝的拍摄,人物的塑造与战争场面的刻画。 弱化的英雄人物 在以往的超级大片,那些《绝地战警》《变形金刚》中,英雄人物的视角,免不了慢速旋转的摄影镜头,360度甚至720度来呈现人物的高大。而这一次,不但六位士兵,没有被单独拿出来给予这样的镜头,而是将这样的转角镜头,给了武装分子的领头人之一,一个带着头巾的利比亚男人。似乎在交代着,在武装分子看来,这是崇高的自杀式袭击,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和生活,与介入的大国进行火拼。直到13小时过后,清晨里尸横遍野,出现了无数黑衣母亲,如灵魂一般,飘荡在战场上,寻找儿子的尸体,掩面而泣,年幼的孩子伫立在父亲的身边,这位领军人物,才在慢镜头下,露出了茫然的悲伤。 影评首周后的风评,倒向了两个半小时的片长,过于拖沓,似乎没有明星、没有高潮的对战场面,令观众们有些目不清头脑,之后就进入了煽情的结尾。不过这些依然不影响迈克尔.贝,对这个真实故事的激情,毕竟复杂环境下,个体生命的重视,个人道德的坚守,是更加真实的英雄主义。比虚幻的超级英雄更加感人,更有搬上大荧幕的意义。虽然六位队员的戏份有些分散,每个人的情感没有机会完全的得到表达,更多的是通过主人公Jack的情感宣泄从而得到释放。但是,这也是导演想要的结果,一个团队,几个真实的人物白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塑造。一如Rone开场与武装分子的交涉中直接说出了:“为了自己的国家,你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我此时此地就可以送上这条命,你准备好了么?”。 战斗场面的重现 而影片三分之二的部分,在交代近13个小时的武装冲突和战争场面。其中第一部分是街头的巷战,六名队员远距离进行步兵突击,一点一点的接近大使馆,并分两路,从前门与后门进入。其中在街道内的突击,比较混乱与艰苦,因为班加西当地的17军,混杂在人群之中,常常搞不清楚来人是敌是友。而武装分子虽然手里拿的是老套的AK-47,但是火力也不可小觑,尤其是重型火力的部分,杀伤力极强。 黑夜里的巷战,显示出了六名队员的紧密配合,掩体的应用,榴弹枪集中攻击武装车和人群密集点,突击步枪M4作为主力武器,镜头经常会切换第一视角,给我们看一枪一枪的射击,每一枪都稳准狠。再加上轻机枪的连续火力掩护,这里非常全面的展示了海豹突击队的单兵作战能力,以及小队配合的突击战斗力。在激烈的巷战过后,影片给了一个剪影,两侧的高墙之间,路灯下蓝黑色的天幕里,远方跑来了四位大兵,这是片中,对他们最为英雄式的刻画,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集体的赞颂。就像队长Rone在出发前对每个人说的:“你们没有一个人,是必须去的,但是,我们是他们的唯一希望。”。 <图片29> 在突击营救行动之后,是后半段的基地攻防战,一共以三波袭击,分为了三个小节。迈克尔.贝的影片,总是被称为永远停不下来的镜头,一方面是镜头的移动,一方面是镜头内,画面里的爆炸、追车,人物的移动,甚至是远景与前景的同时移动,造就了“爆炸贝”影片给人冲击力更强的感官效果。这部《危机13小时》也是同样。爆炸场面的180度旋转拍摄,当镜头固定时,其中的人物是集体移动的,一起从四面跑进镜头,或是在镜头间,四散开去。 在前两个小节中,剩余的队员,分散在四座建筑物屋顶,进行攻防战。这里可以看到迈克尔.贝最擅长的大场面交代,镜头先跟随某一个人物的移动,进行追身的近景拍摄,之后退到中景,交代一处的人物关系和环境,再径直地拉开角度,瞬间变成大远景,看到整个场面的状况,之后在平移到另一处中景聚焦。令人们在一个镜头里,既看到了具体的人物,又感受到人物所处的小平台和大环境,进行连贯的大场面交代。 而在第二小节中,更多的进行了紧张情绪的铺垫,野外藤架下的塑料布,遮挡了视线,羊群的乱入,令人们摸不清状况。导演在第二波袭击来临前,在空荡的第一人称视角,用了快速的大推进,传递士兵们望眼欲穿的心里状态,而当地方来袭,又用了同样的推进,交代了局势的紧迫性。眼看着对方40名甚至更多的武装分子潜入,却无法先行攻击,只能等待对方的开火,被动的心里压力极大。而最精彩的部分,同样聚集在第二波攻击里,几次的狙击爆头,让刚刚装填好火箭筒的对方只能自爆,同样的效果,出现在对方装甲车里的武器引爆,以及硕大的公交车里,导弹的被迫引爆。几枚重型炸弹,都无一幸免的胎死腹中,其中的快感不言而喻。 到了第三小节的武力升级里,再次出现了经典的迈克尔.贝式旋转坠落。导弹的升空,到俯视的追随弹头自由落体,再到慢镜头的落地爆炸,这一枚炸弹的重量级,足以震慑人心,将情节的惨烈程度,引向高潮。在这之后,敌人也是弹尽粮绝,而仅剩的小队开始清理战场,队长Rone的牺牲,刚刚赶来支援的长官也没有躲过炸弹的袭击,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令所有人绝望。Oz托着险些炸断的手臂,走出镜头,左右的两边,还有新的人员补上。这里的悲情,是无以复加的。Jack在事后与妻子电话中,只是泣不成声地说,我只是幸运而已,只是因为走运。 最然队员们在最后等待返回的飞机时说,如果是其他六位队员,未必可以做到同样的事情,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深知自己可以活着回家的幸运。影片结尾,两颗黑色星星示意将影片献给两位牺牲的战士:Rone和Glen。影片中,也直言不讳的反应了,CIA人员是如何力求空中的支援,进行武力威胁,或者仅仅是凌空飞过,给予震慑,然而却都没有得到响应,一切也都源自于尴尬的军事立场。影片在呈现事实的同时,更加凸显的是当时的情况下,人员们如何积极的自救,保持镇定,严重受伤的Oz在简单包扎后,依然让身边的女探员,将自己的枪上膛,每个人都做好了战斗到最后的准备。 当所有人,眼看着火力更为生猛的武装卡车驶向基地大门时,几乎是绝望的,如果你还在等待着决一死战,那么接下来忐忑的确认了来人是友军的结局,似乎让这部影片,沦为了没有高潮的剧情线。一切结束的太突然,上一秒还生死未卜,这一秒就看到了希望,令人久久难以相信这一事实,惊喜到无以言表。然而这就是真实的战场,当时的士兵们,就是经历了这样一场战斗。 影片中也不乏汽车的追逐,作战中大量的航拍,天空之眼的配合,人说迈克尔.贝如果拍三千个镜头,几乎每一个都是在移动中的。而配乐的部分,在两次装填武器的时候,采用了气势极强的战鼓节奏。在战斗行进中,切换不同人称视角,用剪辑加快节凑和紧张感。这是一部典型的用“爆炸贝”手法拍摄的,非典型的迈克尔.贝影片。也许并不单纯的纪录片风格,也没有商业大片的高潮迭起,英雄人物树立等问题,导致了影片略显中庸的调性,但是我相信,人们依然需要这样的故事被讲述,就像迈克尔.贝在采访中讲到的:“这一个噩梦般的夜晚,当这样的噩梦来临时,你需要六位这样的英雄。”。在这个有些片荒的一月份,这部爆炸贝的电影绝对算是大餐了。

    2016年1月24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短评

    想起黑鹰坠落。开始我觉得在这样的情色片里进行角色塑造非常鸡肋,看着很尴尬,不过看完觉得还是有必要的,毕竟真实事件改编。且后续令人窒息的车轮战和密集的砰砰砰,顿时让人忘了一切俗套。像动作游戏一样过瘾,然而越游戏,越沉重,越嘲讽。这才是卖拷贝的正常发挥。

    8分钟前
  • Rebel Scum
  • 推荐
  • 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够含蓄,有些镜头有些很尬的主旋律台词不应该出现,应该用行动代替或是暗示,

    13分钟前
  • DrMatthew
  • 力荐
  • 给2星的人有些过分了。如果黑鹰坠落给5星,这个给4星不过分。

    17分钟前
  • 一团团
  • 推荐
  • 如果拿卖拷贝跟昆汀比,就能知道循规蹈矩毫无新意的电影学院好学生和鬼才的区别。导演太自恋了,觉得自己拍的都牛逼,一秒也舍不得减。三个小时闷死了。剪成一个半小时能多给一星。

    21分钟前
  • 反正要换随便啦
  • 较差
  • 舔屏看老公(之一)Krasinski达成:)没有说得那么无聊或冗长,也不算流水线出来的英雄大片吧(海报太有误导性)?角色魅力/人物形象/真实感有大加分,Pablo也演得真好(有一场戏太棒)!对班加西事件很有兴趣了解,这片也算是帮助开了头吧,扣除有些桥段略显滥俗,总的来说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25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 卖拷贝烟火大师no.1啊!抛开偶像套路,跟黑鹰坠落有一拼。绝对意义上的导演个人秀,无论镜头调度,色调连音乐都太有个人色彩了!40分钟之后切入正题烟火秀上演,突突突通通通,男性荷尔蒙爆棚肾上腺素喷勃。but主观镜头有点儿过文戏煽情略多……ps,兔子那个我乐了

    27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 三星半,枪战片拍出了丧尸围城的感觉,前半段太啰嗦,后三分之二非常过瘾好看,没什么野心的爽片。“我在想我的女孩儿们,想着她们如何评价我:他死在了他不该死的地方,一场他不理解的战斗中,在一个对他一点儿意义都没有的国家。”

    31分钟前
  • 雪后林中有鹿
  • 推荐
  • 确实称得上黑鹰坠落之后最精彩的军事题材电影,比孤独的幸存者、刺杀本拉登等等都好看

    35分钟前
  • 原教旨托利党人
  • 力荐
  • 看得我。。。脸盲症患者请绕道,真是分不清谁是谁,一群男人在打CS,唯一的美女还像白痴一样,男人们穿得一样,大部分都是满脸胡子,脏兮兮的也看不清轮廓,一会哪个伤了,一会哪个死了,到底谁跟谁??

    39分钟前
  • 阳光清清
  • 还行
  • 卖拷贝终于拍了部自己的黑鹰坠落,熟悉的镜头语言和流光四溢的爆炸。故事单薄老套,紧张气氛堆砌远不如Sicario. 对事件本身缺乏反思力度,冲突点是典型的下级抗命。但是爆炸和枪战真的很爽。

    44分钟前
  • 查克同志
  • 推荐
  • 利比亚义和团事件,战斗的理由比《黑鹰坠落》还莫名其妙。搞倒卡扎菲,美国人还觉得自己挺无辜,浑水未必能摸到鱼。迈克尔•贝确实是大师级烟火大师,炮弹主视角玩的漂亮。

    49分钟前
  • daangel
  • 还行
  • 两波攻势看的直接高潮 有黑鹰坠落既视感

    50分钟前
  • ゛`修羅;
  • 力荐
  • 干净利落的美式主旋律,一晚上的困兽之斗,真的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纯粹的战争动作片了,给卖拷贝大师点赞!

    55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 超级真实 突突突突的很爽 熬过前半小时就超级精彩,没有过分渲染英雄主义,让人感叹战争的残酷。

    57分钟前
  • Lilyace
  • 力荐
  • 最后穆斯林女人去地里找自己的男人,哭天喊地的样子。真是可怜。

    1小时前
  • Mateo DIaz
  • 推荐
  • 那些武装分子死后,家人前来纷纷认领尸体,掩面而泣的这一段视角很少见。

    1小时前
  • 高尔吉亚
  • 推荐
  • 非常直白完整纯粹的一部战争片。节奏,摄影,剪辑,演技,音乐,都非常到位。不断发生的冲突场景包括战争都拍得非常记实紧凑。几乎没有任何政治评论或者立场。实打实的讲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枪战过瘾”!

    1小时前
  • Jean
  • 力荐
  • 真事改编,不是单纯一味的讲述英雄主义。很棒。

    1小时前
  • 海鲜高汤面
  • 推荐
  •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其实卖拷贝也有一颗拍“黑鹰坠落”的心。放在他近年的烂片中算是一股清流了,可惜还是太长,而且我受不了一群人CS从晚上打到天亮...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 这片对于卖拷贝来说堪称救赎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