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失衡的人生
这部电影很简单,是部关于苦难的电影。
这种苦难不是我们所惯常想到的身世浮沉,前途曲折之类的苦难。
电影发生在大雪覆盖的New Hampshire 小镇Lawford
小镇的警长Wade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凡夫俗子
从影片开头,一点一滴的压力开始注入他本来就岌岌可危的
生活
每个人的人生都建立在某种平衡之上,我们竭尽所能小心翼翼维护
这种平衡,因为一旦平衡打破,就会有冲突爆发,感情宣泄,失去平衡感的人生给我们无从把握措手不及的挫折感。
有人能及时调整人生的平衡状态,有人能及时调整处于非平衡状态时的心态,于是仍然能小心翼翼的走在钢丝上面。
重压之下的Wade做不到。
离婚,女儿的监护权,小镇突如其来的谋杀案,阴谋,从小就一直虐待自己的父亲重新介入自己的人生,母亲的死,种种压力之下,即使有酒吧女招待Spacek的柔情万种,也终难解除Affliction --苦难的.
爆发的后果是整个人生的失衡。不疯魔,不成活。
导演保罗施拉德,和马丁斯克塞斯合作了电影史上最好的影片
出租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这部片也让人不止一次想起出租车司机,在重重重压之下人的爆发。 另外原著小说的作者也有另外一部很有趣的电影改编作品:意外的春天(The sweet hereafter),同样在大雪覆盖下的小镇展开故事。
几位主演的演技实在没话说,收获了当年学院奖一个最佳男主提名和一个最佳男配奖项。Spacek和Colte的亲昵镜头尽显如水般的美感。
2 ) 性格VS命运
这作者特别喜欢“性格决定命运”的宿命论创作,但就这篇而言冲击力远不及《愤怒的公牛》和《出租车司机》。这里的主人公一直对自己的愤怒情绪采取逃避态度,从头到尾只是越来越失控,《公牛》里主人公被逼得反省了并看似改过了,《司机》的主人公则是力图改变现状但大相径庭。
因为都是同类型的转折,导致只能采用很痛的方式来表达痛苦,但却失去了深刻,流于刻画。
父亲的家庭暴力使他变成了一个受害者。然而,长期活在这创伤的阴影之下,竟也使他从原本无辜的受害者变成了下一个加害者。看来,越是想着憎恨的事,越是逃不开它的枷锁。离憎恨越近,心中的苦难也越多。唉,如何是好?无时无刻都想清洗自己啊,要是能让自己重回透明状态就好了。
第一部完全靠英文字幕啃完的有声电影,看的过程确实很艰辛啊,大致剧情也懂了,虽然有些细节没太清楚但也不很重要。本片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虽然剧本一般但却不缺乏看点,主题也是相当明确,尤其是结局,十分震撼,几乎深华了本片。尼克的表现挺精彩的,尤其是最后一段的精神状态。柯本的表现也非常赞
谁发我个字幕
我已经记不起上一次坐着看片睡着是什么时候了
痛苦的起点决定并塑造了整个旅程的苦难,从受害者到加害者,从总是怀疑到必须相信,那些没有消灭你又使你更强大的东西,永远都有可能最终消灭你。保罗·施拉德最厉害的还是其剧作,一个创伤阴影最终笼罩现实的人物心理剖析样本,却在其对刺激因素稳健的铺设以及内心反馈敏锐的捕捉中,被兼具深度和个性的展现出来,虽然从叙事层面让人叫绝的单场戏也许欠奉,但整个主题的揭示和整体情绪的刻画确实水到渠成般生动自然。詹姆斯·柯本演出的父亲设定实在出彩,尼克·诺特的表演真是出色,止于一个学院奖提名有些可惜。
马梅 施拉德以及博格丹诺维奇
就很无聊。。。想吐槽都找不到什么特别的槽点
有一个谋杀案的主线,但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讲述主角的悲剧人生,最后的反转将这两条线绑在了一起。施拉德这部的台词写的质感太好了,演员也都很棒,但可惜的是最后半个小时有点失控的感觉,少了前半段细微的感觉,觉得配乐有点抢戏。
詹姆斯·柯本是影片里最出彩的角色,剩下的其他人物都略显单薄,威廉·达福的第三视角是个非常奇怪的选择,并没有必要这样呈现主角的故事,悬疑情节的收尾也十分仓促。
众生皆苦,你看詹姆斯柯本都胖成这样了...但居然拿了男配,也算苦尽甘来!
一个生于脑死于脑的案子,从头到尾都不重要,茫茫雪地里的一块冰。桌上燃烧的尸体连同整间小屋是一个祭坛,祭奠一个从没能长大、把自己活丢了的小男孩。df的旁白很疏离,他终究什么也没有看到,只是知道,the story will be over, except that I continue.
被人渣老爸的阴影荼毒一生,但刻画过于老梗,男主怀疑谋杀么快去核实证据呀通篇脑内你他妈还是个警察吗。尼克诺特长得和James Coburn真像,达福演还算体贴的弟弟不过戏份很少
这作者特别喜欢“性格决定命运”的宿命论创作,但就这篇而言冲击力远不及《愤怒的公牛》和《出租车司机》。这里的主人公一直对自己的愤怒情绪采取逃避态度,从头到尾只是越来越失控,《公牛》里主人公被逼得反省了并看似改过了,《司机》的主人公则是力图改变现状但大相径庭。
警察2枪托失手打死从小虐待的父亲烧毁屋子,打死杰克,事后证明,他头脑中想象的罪恶是子虚乌有的,那个富豪确实死于意外。尼克一切的臆想都是童年的创伤造成的恶果。
编剧出身的施拉德做起导演,尼克诺特可能再也遇不到更好的角色了,输给贝尼尼真的可惜,影片节奏一直很收,没有绝对的高潮,平淡中显出真
接触过New Hampshire的劳动人民,那里地理位置类似我们的东北,冬天漫长,即使现代社会依然有点像活在冰窟。没受过教育的普通人和穷人的日子,大抵也和萧红笔下的人差不离。
举报!有人边喝酒边开车。。。还名叫白宫。。。讽刺
太冷太冷但同时又有直面自己的勇气which i dont have。施拉德在这部里几乎完全导向美国男子原型人物的主题,走向千面英雄和弗洛伊德的死水里(sorry我个人不喜,看了这么多他的电影,听闻他是千面英雄和精神分析的爱好者还是挺震惊),对布列松的热爱几乎变形到没有。或许是布列松给他的电影带来更多“现在”的光照,免于深陷“过往”的泥潭。
一个不同寻常的开场,就像是小镇的一系列照片相继出现,以一种外表失真的比例出现,其大小正好容纳在一个银幕构成的黑框中,所谓的调子就营造出来了,顺理成章对这个冰封的小世界产生了感情。尼克的表演带动了整部电影,尽管从影片一开始你就知道他会失败,会消失,但是贯穿整部电影,尼克仍然成功做到让你站在他的那边,为他喊“加油,韦德!振作一点,你会成功的……” 但是一个被命定的人,被命运诅咒的人,那些清晰的主题,那些悲剧性的概念,那些年代错位的基因,那些生来存在于父与子辈上的男性暴力成为了记忆的负担,构成了记忆的模糊不清,它们必然会被慢慢显露出来,成为折磨一生的魔障。
男孩从小被父亲殴打,这就导致长大后,他们的爱和信任别人的能力天生就会缺失。从而毁了他们的孩子、伤害了不幸爱上他们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