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耶里肖》
托马斯是个通过社会福利系统过活的无产人,一次因缘际会认识了经营有数家餐馆的老板阿里,之后他们建立起牢固的雇佣关系,托马斯不仅是司机,也是保镖。甚至是救人之命的朋友关系。
老板阿里是个酗酒无度之人,对经营也不善管理,基本所有人都骗他的钱,包括妻子罗拉。在他心中对托马斯是相对最信任的,但他的性格造成了对其也存在着疑虑。
老板娘罗拉协助管理餐馆经营。与托马斯接触中,两人渐生情愫。从开始因为生理需求的数次偷情未遂,到之后用情过深,对托马斯身无分文也不再迟疑。
但是当佯装去土耳其的阿里与计划造成他意外死亡的罗拉道出事实时,看似可能“圆满”的结局演变成一场关于爱、信任、纠葛、谎言的质问。
带着点去年奥地利影片《复仇》的部分气质,略显荒凉的生活环境,直白简洁的情节却蕴含着一定的文学性,以及关于道德的拷问。只不过主题变成了婚外恋。
2 ) 树林的边界
这是两个绝境相遇的故事,和钱暧昧不清,心在物质的树林边缘游走。
这次我们聚焦到钱的空间,从阿富汗到德国海边,从瑞典柠檬汁树到土耳其橘子树,从树屋到车库下,再到那负债和婚前协议。公车站穿越树林过去,那就是美好。海边,走廊,车库,树林……那是吻痕还是咬痕。几场激情有力不失细腻。我们就是阴影里的蠢蠢欲动。我们都是闭嘴的救星。
这成为了树林的故事,一个我们全部深陷其中的物质森林。我们与黑暗在边界上起舞,我们成为彼此的边界,彼此的黑暗,永远的彼岸。交融之后,新的边界就在向各自招手。
与之前的电影不同的是,佩措尔德开始逐渐敢于在大的场景内把握空间。之前无论是《心的居所》还是《沃尔夫斯堡》,封闭的房间或是车占据着大量塑造的媒介,而广阔的空间一直是被当做电影的串联或是升华之处。这次的《耶里肖》则让我们把目光大量转移了出来,树林,沙滩,大海……
人物方面
路再次成为佩措尔德的主角,这次通向的是汪洋大海。
3 ) 不相配的,谁都可伸手去取?
托马斯开车载着阿里回去,镜头里出现身形修长的劳拉,观众大概直觉就知道托马斯和劳拉会发生些什么。托马斯是个英俊,拿着社会救济金的事业青年。而阿里虽然富有,却身材发福,发际线后移,跳着可笑的希腊味的德国舞蹈,美丽的劳拉坐在沙滩上几乎都不想朝他望。
是的,我们都知道劳拉和托马斯会发生些什么。尤其是如果我们没有忘记这是一部电影。什么身份地位财富统统都是故事所虚构的,相比下,外貌要真实一些。
你说如果不是电影呢?如果劳拉是我女儿,答案大概就很不相同。说这些做什么呢?这就是电影,是个故事。
故事说阿里雇佣了托马斯,开车去他所拥有的几十家小店铺送货。有个小店铺手脚不干净,卖着托马斯的货,把钱收到自己的口袋。托马斯被派去“钓”他,却提醒了他。阿里对他说:“你是个好人。我也是,所以很麻烦。”
好吧,拜托,托马斯算是好人么?抓住一个有猫腻的小工,无非是讨得一点老板的欢心,托马斯也许看不上这点好处。那如果奖赏是得到劳拉呢?托马斯连杀人都敢。不是么?他和劳拉计划等阿里出远门回来就杀掉阿里。当然,阿里有他的问题,阿里打老婆。打老婆就可以被杀掉么?阿里卑微到发现劳拉是坑他钱而不是偷情时,他拥吻了劳拉。
这个卑微的阿里回来了,带来了他只能回两三个月的消息。他跟劳拉交代着后事,自嘲自己生活在一个不爱他的国家,老婆是买来的。劳拉此时会不会自嘲自己何尝不是同意卖给他呢?为了偿还14万的个人债务,劳拉嫁给了外貌不匹配的阿里。阿里为了留住不匹配的劳拉,签订了婚前协议,如果离婚将不为其还债。
这是谁的不道德?
在密谋杀人之前,托马斯向劳拉提议私奔,但这样就无法摆脱巨额债务。劳拉对沉默的他说 了一句:总是这样,英雄最后都沉默了?这句话让我讨厌这个美丽的女人,她自由地做出了选择,却总在等待谁带她脱离这个选择。总是这样?之前那是有多少个“英雄”出现过?这个婚姻就算是个合约,你可以不签,但总不能签完一直等着第三方能替你撕毁吧?即使以杀掉对方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哪里有好人?肥胖的阿里,只剩两个月生命的阿里,在最后的时间里还知道了残酷真相的阿里。他有钱,快失去生命,这使他无论如何报复都几乎不需要什么顾忌。他却选择发动车子,踩下油门,消失在悬崖下,一股黑烟升起来,劳拉冲了过去,托马斯远远望着。最后的画面停格在一个好人的灵魂和两个美丽的躯壳。
4 ) 欧洲经济危机下的偷情故事
这部和《沃尔夫斯堡》同样,也是以德国地名来作为影片的名字。当然影片的另一个译名更有意境叫做《爱在爱情空窗期》。没想到原来是一个偷情的故事,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这部作品明显力有未逮。土耳其移民老板的身份本应是最有力的切入点,但剧本在这人物上的着墨并不充分,反而将主要精力用在刻画婚外情之上,而这种千篇一律的好莱坞情节不知看过多少遍,观众早已感觉厌倦无趣,即便有影后Nina Hoss的倾力演出似乎也难以锦上添花。至于影片的经济危机背景,以及三人暗中对应的债主与债务人关系更是有过度诠释的嫌疑,也许是影评人想在老套的剧情里挖掘一点有用的谈资而已。
导演这个阶段的作品仍然是着眼于情景与气氛的构建,男女主角之间的暧昧眼神与动作,三人在沙滩上跳舞,以及最后高潮戏里三人对峙的场景,均值得反复品味。影片再次以车祸爆炸结尾,前两部影片在意外发生后主角依然以生还者的状态出场,要么是满脸伤痕的小女孩(《心的居所》),要么是主动打报警电话的女主角(《沃尔夫斯堡》),但是这部土耳其老板却在意外里丧生,只留下一对偷情男女的背影告终,这个明显带有隐喻意味的结局难以令观众在错愕之中体会到导演的用意。
5 ) 我们该如何选择活的方式?
很幸运的人啊,最后暴力老公挂了,留下他们两个。像那个精明的老板那样活着,很不幸吧。那么不幸,是否能另外选择呢。在精明中感受所有人都他的“抵抗”,占小便宜的员工,一心要离开他的老婆。“生活在一个排斥他的国家,老婆是买来了。”还得了绝症。死了干吗呢,把所有的店面都卖了,旅行去,或找个静静的地方安度最后的时光。给自己一个完美的ending。在自己都没好好爱对方的情况下,即使想找一个人来陪伴最后一程路也很难。信任、宽容,恋人中必备。
6 ) 边缘人的挣扎
比较闷和让人悲哀,但剧本不错,拍得也很流畅,角色也比较饱满。通过一个三角爱情故事呈现了三个德国边缘人的生活状态,他们都是善良人,活得不容易,有钱的阿里,是外族,一直感觉未被德国社会所接纳,后发现生命只剩几个月,悲哀绝望的他本是想把钱财留给老婆,并托付后事,却发现买来的漂亮老婆却和他的雇工走到了一起,生无可恋的阿里驾车直奔悬崖!
冷门佳作,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以前构思过同样的故事,但是这部片的结尾完全出乎意料,多了一丝悲悯。整个片子对白不多,镜头简约,气氛有一点法斯宾德的影子,很喜欢这大量留白但戏剧张力又很强的风格。突然想起去年看的《L'humanité》。【6.32GB/英字】
极简主义。饱含对社会的讽刺和令人信服的演技。
1.无爱的婚姻令人绝望,但是在有了2-3个月期限的那一瞬间,爱情之花好像骤然开放;2.原以为阿里没去土耳其,是为了回来跟踪妻子行踪,万没想到在最后的10分钟,接连加速推进剧情,先是阿里道出去检查心脏,紧接更是直接表露了影片在前面若隐若现的移民问题,诸如阿里对托马斯说:“我也是(心疼),这才麻烦”,而最后更是以一场死亡在诉说着移民问题的残酷;3.极度喜欢托马斯第一次折返回阿里家院子,躲在树木后与罗拉的十指相握,情欲偾张,张力十足。
初看感觉情节就像《邮差总按两次门铃》,在这部电影里却被赋予不一样的味道。
暴戾的土耳其老板其实也有一颗柔软的心,那便是无法融入德国社会的悲哀。在恐袭阴影的背景下看别有韵味。
3.5;真正的主角是丈夫——“我生在嫌弃我的国家,老婆也是买来的。”他的消失才导致债权关系的瓦解,因此事件的真正核心和扭转力是他。从托马斯的视角望向这一对夫妻,远景的凝视带有局外人意味,即使也被裹挟进去——因为他并无能力解决还债问题;从黑暗中现身拥抱劳拉一幕,明暗对半,如人心在贪婪和道德中博弈。
08威尼斯竞赛单元
xzd
经由各自不坚定的漂浮视点建立起的三人关系。许多日常都像是在胆怯的窥视之下发生,正如观众会恐惧于后半段处在Ali机场折返之后的捉奸目光,这种对于并不存在的目光的恐惧,在末尾之后则将无休止地过渡到Thomas与Laura身上。
神经病
剧本不俗
有些爱,很难做,也不好说。
3.5
导演的御用女主,尼娜霍斯,颀长的身体,衬衣牛仔,冷静白皙的激情。丈夫从海边悬崖燃起了绝望的火焰,黑烟隆隆,然而男主还是和尼娜般配。
penetrating
慢热
6.7/10
片子很闷 结尾很重
应该是对原著最无力的一次改编、借鉴、剽窃吧
兩男一女的三角權力關係拍得簡單直接,可惜男主角無論在角色和演技上都顯得單調呆板,他和老闆妻子的偷情也老套,到後來反倒是女方還有點戲。劇情中心反而是放在看似反派的老闆身上,這角色帶出來的種族議題和其身為外來者所養成的負面性格,是這部電影最讓人玩味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