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背靠背,脸对脸

    喜剧片大陆1994

    主演:牛振华  雷恪生  李强  

    导演:黄建新  杨亚洲  

    猜你喜欢

     剧照

    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1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2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3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4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5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6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13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14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15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16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17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18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19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5 20:44

    详细剧情

    王双立是某地文化馆的代馆长,这个馆长一代就是好几年,想升也升不上去,却也没有其他变动。不料一天,来了新的文化馆长老马,这让王双立离正馆长的距离更远了。新馆长老马原是个副乡长,王双立认为他是个土包子,心里很是不以为然,利用自己对文化馆人际关系熟悉的优势,想方设法给老马出难题。经过几轮较量,老马终于被挤走,王双立又成了代馆长,再次受领导重用,岂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秘书小阎成了新一任馆长。王双立不甘心,再次和小阎斗法,想将对方挤走,这次王双立还能如愿与偿吗?

     长篇影评

     1 ) 棋子儿

    王双利是这个片子的主角,这不假.他,一个做了很长时间代理馆长的副馆长,为了获得自认为应得的,也是众望所归的正职,使出种种手腕,利用李会计,猴子,石经理,老宋,老罗等一干人作为棋子儿,和上面派下来的两届馆长进行权力斗争.最终可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是故事是明线.

    实际上,王双利一直都没有搞明白自己怎么就卷入了这样一场斗争.他一直当不上正职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他的顶头上司徐副局长和冷局长之间权力争夺的结果.这则是影片的暗线.

    明线暗线是两场政治斗争.明线是王双利挤走两任馆长争正职.这里按下明线不表,影片中表现的很清楚.下面我来拆解一下影片的暗线:徐副局长挤走冷局长争正职.

    冷局长事事都要问徐,第一次派一个业务上狗屁不通的老马来当馆长说不定就是徐的主意.徐知道老马能力不行,也知道王双利做馆长的迫切心情.这俩儿往一块儿一放,劲儿不能往一处使,工作必然搞不好.搞不好的话谁难堪,谁负责?冷局长.只可惜王双利为了表现自己的工作能力,解决了一些烂摊子.不然,派老马做馆长这一次就足够把冷局长搞下台.

    老马调走了,王双利的目的达到了,干劲儿慢慢的满心欢喜的准备转正.可是徐副局长的目的没有达到,他也只能空欢喜一场.

    徐副局一手策划了小阎的上位,这一手儿高啊.小阎是冷局长嫡系,推荐他做馆长,冷局长可没意见.但是小阎比起老马可差远了.年轻气盛,处事轻浮,不知深浅,更不知收敛,更容易出事儿.加上王双利各种手段,果然容易出事频频.可是小阎一次次出事儿,被撤,之后不多久,就有能再次回来占据正职.王双利觉得小阎"走的是上层路线",背景硬.可事实上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冷局长还没有被搞下去,徐副局长还得接着走小阎这步棋.这一来二去,王双利只能在家借病,韬光养晦.直到冷局长失势,退居二线,徐副局长就转正,然后小阎犯下大错.

    王双利手里一把棋子儿,帮他打天下,都是在明面儿上的.而徐局长布局,让老马,小阎,王双利成为了自己手里对付冷局长的棋子儿儿不自知.高下立现.而王双利从头到尾压根儿没明白自己在和谁斗法.最后的上位,只不过是徐局长目的已经达到,不用再用他做棋子儿了而已... ...

     2 ) 上层路线

    不知道大家看的时候注意到领导检查歌舞厅工地的时候,徐副局长说了句-我跟市长再去一下,同时镜头交代到陪市长上车,声音切到冷局教育老马,试问那个单位来了市长是副手陪同,徐副局长也走的上层路线啊,冷局长两次让徐副局长与老王谈话传达任命消息,想必就是让徐当恶人,让徐的群众路线走不好,殊不知冷局长也是看不透啊

     3 ) 任何一次的“上位”都是权力争斗与妥协的产物

    本片的精彩程度相信各位大神的评论已经写的很清楚了,我也是看到了之前某位大神的推荐才来观看了这部相当出色的官场教育片。

    总评:本片对于中国社会(1994年时间段)的运作模式刻画的入木三分,从一二把手的权利斗争,主角的上位运作,下属间各类人物关系,家庭关系以及计划生育都从不同方面非常细致生动地展示给了观众。这里就谈谈主线剧情的发展脉络,家庭等副线暂时不表。

    像赞数最高的影评写的那样,本片分为“明线”与“暗线”两部分,明线的主题当然显而易见是王双利副馆长为了扶正上位进行所发生的一系列明争暗斗,但是官场的主题与关注点,永远都会向更上一级聚焦,因为影片中基本没有提到比文化局局长更高层次的官员,所以另一个主题也是最后菜市场那段戏点名了的文化局局长位置之争。更高层次的权利争夺看似不着痕迹,但更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效果。

    故事从家庭对话开始,妻子在对话中表示王双利已经“代”馆长了几年之久,此次民意调评馆长势在必得,主人公本人包括一种下属也认为理所当然。王馆长在文化馆经营多年,有拉有打,赏罚分明,有原则,有手段,聚拢了几位铁杆下属,从评委事件中也看得出在馆内威望很高,总体来讲作为馆长是称职的。但是结果出乎意料,第一次是乡下的马副乡长就任文化局局长,第二次直接“秘书党”小阎空降。王副馆长经历了两次打击,为官心态也从争权好斗到了知足常乐的转变。在第一次与马馆长争权的过程中,王副馆长的手腕不可谓不精彩。从就职演说的下马威,到云淡风轻几句话挑拨会计与馆长关系,拖慢工程进度损管馆长颜面再出面解决博取好印象,到选照片的点睛之笔,成功挤走马馆长,达到目的。一环一环行云流水,这证明王副馆长的手腕无疑的成功的。凭借多时心血快速落成歌舞厅想要趁热打铁坐定馆长位置的主人翁,在欢声笑语中再次懵逼的听到秘书小阎要出任馆长的消息,这次打击无疑非常巨大,也是主人公心态转变的直接原因。

    那么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主人公在工作优秀又有政绩势在必得的情况下,两次想要扶正却两次失之交臂呢?我想答案呼之欲出,抛开一切次要因素,核心原因就是上层关系问题。

    冷局长为市属文化局局长正处级,徐副局长副处级,王副馆长为事业单位副科级,马副乡长为政府副科级,阎秘书理应也是副科级。作为文化局一把手的冷局长,有充分权利任命所处文化馆馆长职位,在王副馆长“代”馆长长达三年之久的时间里一直都没有转正,我想冷局长心里一定有明确想法。从王副馆长与冷、徐两位副馆长的交流情况来看,为比较正常的上下级关系,无亲密,无越距。但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在中国官场中恰恰是一种“不健康”的上下级关系。马副乡长从基层政府调入事业单位文化馆任馆长,相当于农民转行当作家,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份工作的调任充分证明背后一定是权利运作的结果,王副馆长在前期没有做好上层的权利铺垫,在权力斗争中已输了一筹。当然前文赘述过在后续的争斗中王副馆长还是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手腕,在处理平级关系中游刃有余。第二次权力运作已经毫不遮掩,局长秘书下放任职文化馆一把手,老王最后幡然醒悟,知足常乐,最终留白或许给了个“塞翁失马”的结局,但我想这对老王今后的为官理念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根据主线核心剧情的发展,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官场也包括职场,任何一次职位的调整都不是无迹可寻的,像一根根透明的丝线,把所有人缠绕在一起。而任何一次升迁,降职,平调,都不是简单的“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众望所归”可以解释的,背后一定也是权力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对于老王来说,握着文化馆馆长这根丝线的手在哪里,老王你清楚了吗?

     4 ) 《背靠背,脸对脸》反映了那些社会问题?

    众生百态寻找到自己的样子

    有人说1994年是中国电影的巅峰,那一年我们拍出了《活着》、《蓝风筝》还有《背靠背脸对脸》。 《背靠背脸对脸》讲的仅是官场的冰山一角,便在我们这群普通老百姓心中掀起狂风大浪,发出感慨:为官不易。这个为官不易,不是为官办事的艰难,而是官场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的狠辣。


    文化馆副馆长王双立工作了三年,一心盼着当馆长,年轻人心盛,想着仕途通达,步步高升。可是来来回回折腾这两三次,馆长每次都是落在旁人手中。也勾心斗角背后使过坏招,妻子父亲都在帮他当馆长,可每次都是落了空。第一次乡下人马乡长升调文化馆,王双立拉拢马会计、临时工猴子、工程承包商、编剧老宋等人合伙和马乡长斗。尽管王双立表面对马乡长恭恭敬敬,可马乡长在官场上混了那么多年也不是不知道王双立心里的小九九。马乡长在文化馆孤立无援,唯一站在马乡长这边的老罗,买桌子时贪污了一把藤椅,自此在馆里毫无用处毫无地位。表面看起来憨厚老实能忍则忍的马乡长,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他会在在冷局长的车上说“面和心不和,相敬如宾吧”。

    乡下来的老马也终究不是王双立和他的“战友”们的对手,工程施工问题、拍照问题接二连三让冷局长把老马调走。王双立挤走了正馆长,心里想着终于可以“转正”了。可是他却忽视了上层领导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农村出身的他眼光格局都局限在了这座小小的院子里,副局长也在想“转正”。

    可对于副局长来说,搞垮正局长的方法就是让文化馆出事,顶头上司直接负责。所以我们就会懂了最初为什么会让一个乡下人去管文化馆。王双立的实力副局长都知道,他可以半个月把歌舞厅盖好,搞公开招聘又不雇一人,为官两袖清风到最后都没有钱给怀孕的妻子买鸡,工程承包商给王双立的钱王双立给会计增添家具让大伙去北京玩了一趟,馆内其乐融融一片和气。可是如果一个如此有实力的王双立如果做出了更多绩效工作,功劳都会记在局长的功劳簿上,副局长转正之路遥不可及。我们不知道副局长和冷局长会怎们商量不让王双立当馆长,但我们看到过王双立和马乡长商量把编剧老宋“明升暗降”的操作,马乡长还傻哈哈谢谢王双立给解决了问题。官场防不胜防。

    挤走了马乡长,馆长一职落在了冷局长助理小阎头上。歌舞厅盖好的那天,冷局长的女儿都在给和冷局长说“再不让王双立当馆长她都看不下去了”,在歌舞厅的一片欢声笑语中,功绩普天盖地都给了王双立,局长没有任何存在感,一句“我可什么都没干”略带一点不满,节目还没演完就带着小阎匆匆走了。王双立从一个农村小子变成吃商品粮旱涝保收的城里人,拼靠的只有自己,拼命的想做出成绩给领导展现一个优秀的自己,可在官场,有些功不能贪。(这一点可能有点过度解读了)

    小阎从上面空降文化馆,不同于乡下人马乡长,小阎跟着冷局长在官场摸爬滚打,官场的手段他知道的一清二楚。开会时讲话绵里藏针,谦卑自己年轻却一定会公事公办,架空了王双立权力,把王双立的团队进行逐一瓦解,王双立却无能为力。当初马会计伙同王双立欺负倒向马乡长那一头的老罗把工资扣到仅剩几十块钱,现在墙头草马会计又帮衬着小阎把王双立工资扣到仅剩几十块钱。一样的场景再现,王双立这次成为一个loser,气病住院这次对王双立来说是一次心态的转变。

    王双立之前和小阎斗,虽然畏手畏脚,但在老父亲帮衬下,社会舆论的的轰轰烈烈下,小阎被停职,看似王双立的机会又来了前景无量。可停职的小阎接受冷局长批评教育没过几天,又回到了馆里。电影里没有交代小阎的背景,仅说妻子带着三岁的儿子在省城。省城里的小阎在一个小县城工作,这其后的背景值得我们揣摩再三。王双立在医院里应该思考了很多,最后归于现实安稳。官场上失去了斗志开始往生活里发力,准备生二胎、练书法。所以我们看到最后猴子仍在想法设法帮助王双立挤走小阎的时候,王双立说“冤冤相报何时了”,把小阎出轨的照片给撕了,带着自己的菜篮子头也不回的走了。

    影片最后,王双立急匆匆的被叫去文化馆,是如期转正还是其他事情,导演留给观众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每个观众内心都有自己的意愿。在文化馆古色古香建筑衬托下,王双立是那么渺小,在这栋古建筑里一直都在上演着官场人的得意与失意,中国的官场文化并没有随着朝代的变更而消亡,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印记,深深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脉里。

    我是多么希望王双立成为正馆长。

     5 ) 简单说说电影里的几张脸

    我觉得稍有点可惜的是,为了衬王双立的精,雷恪生老师把马馆长演的傻愣傻愣,有点话剧味了。我来自乡镇农村,对副乡长级干部的做派和特征,比较熟悉。绝对不是雷老师这种。

    冷局长这个冷角(冷家父女名字起的蛮有用意,改编的时候下了些功夫)戈治均把握的比较好。他那张充满质感的黄土高坡油画脸,确实比较罕见,好多年以后才出了一个眼珠子带火龙果的李幼斌。他在《押解的故事》里演的那个老警察,也相当出彩。冷冰冰和王双立,从眼神上看,基本上到了有一腿的阶段,片中埋了一个没有展开的伏笔,如果好好处理一下,双立这人就要真实立体一些,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也要经典不少。

    李强(小阎)出道后,好像没演过几个好人,坏又坏的笨手笨脚那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的笑容里面,略微有点80年代刚穿起西装的那种猥琐。

     6 ) 能人为何得不到提拔重用

    能人为何得不到提拔重用

    在中国社会,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体制内,假如身边冒出来一个出类拔萃的同事,做出了一番让人耳目一新的成绩,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他要提拔了”,而是“他要当心了”。

    这样想的理由一般有两个:

    第一,此人没有背景后台,如果不尽早往上攀附,做得再多也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二,此人眼里只有业绩,没有人际,做事情的同时不照顾他人感受,容易遭来防不胜防的明枪暗箭。

    而事实上,许多“能人”往往在年富力强之时,遭遇事业滑铁卢,无法在提干升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又反过来证明了这两条“潜规则”的真实存在,用电影《背靠背,脸对脸》中的话来总结:

    “一条是上层路线,一条是群众路线”。

    这两条路线没有走通,那么做再多工作,也是没有用的,用更加简单的一句话加以总结,那就是:

    “做人第一,做事第二。”

    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恐怕不见得。

    电影《背靠背,脸对脸》就用发生在文化馆副馆长王双立身上的故事,揭示了“能人困境”更加深刻复杂的背景和原因。

    这部公映于1994年的电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市文化馆馆长缺位一年多,副馆长王双立主持工作,不但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还深得馆内职工群众的爱戴,因此他自认是馆长的唯一接班人,却不料主管领导不这样想,接连空降馆长到他头上,他一次次奋起反抗试图夺回本该属于他的领导职务,却一次次被沉重打击,直到心灰意冷成为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片中先后两个空降的馆长,实际上分别驳斥了上文描述的两种“潜规则”:

    第一个是某乡副乡长老马。这是一个老实到近乎窝囊,善良到近乎懦弱的人物,他的馆长生涯没有一天舒心日子,被心怀不轨的王双立用各种阴损招数一直欺负到鼻子上,直到被栽赃陷害,犯了主管冷局长的大忌,被调离文化馆,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明知道是王双立在背后作祟,却毫不记仇,卸任之后第一时间就接受了王双立的小恩小惠,还成为了王双立在失意之际排解寂寞的朋友。

    ——这样的老实人走上层路线,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在影片里没有交代,在情理中也无法推断,事实上,假如老马真有“上层背景”,王双立这种公然的挟私报复,哪有不引起强烈反弹的道理?而他真有“上层背景”的话,王双立也压根就不敢采用如此明目张胆的手段;

    第二个空降的馆长,冷局长的秘书小阎,的确是领导心腹,然而他的群众路线走得是一场灾难。

    此人仗着有局长撑腰,作威作福,不但把从王双立开始,文化馆上下同事得罪了个遍,在社会上也拿着领导架子,对普通群众蛮不讲理,在生活作风上也犯了大忌,公然与女同事通奸,最后当然是一次又一次掉入群众替他挖好的陷阱,先是停职检查,最后身败名裂逃之夭夭。

    如果单单考量上述的两条“潜规则”,王双立比老马和小阎都要合格,他虽然没有明确归入到哪个领导的阵营,但对上级指示无不遵从,工作上举一反三,只给领导添光彩,不给领导找麻烦;群众关系更加如鱼得水,除了极个别人,绝大多数馆内职工都真心拥护王双立,许多人甚至是冲着王双立,才在文化馆里工作下去。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其实,问题就在王双立自己身上,之所以一再给他空降馆长,不是老马和小阎有多合格,而是领导认为,王双立作为一把手,太不合格了。

    其实,王双立的悲剧,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故事开篇,组织系统举行文化馆馆长的内部推选,王双立毫不犹豫在选票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殊不知,这已经犯下了官场中的大忌,正如徐副局长对他所说的:

    “你呀,太不成熟了!”

    官场上说一个人“不成熟”,当然不是指他生理上没有发育完毕,也不是指他心理上低幼无知,官场上“不成熟”的意思,往往是指在没有摸透环境、判明形势的情况下,贸然暴露自己的意图,不但陷自己于被动,还让主管领导难堪。

    “文化馆馆长”已经空缺一年了,如此漫长的时间足以让领导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人选,之所以在一年以后再进行内部推选,不是上级还在举棋不定,需要下面“推选”给他们参考(如果是在一周之内推选,或许可能),而是上级已经定下人头,需要“推选”的程序进行配合,在这种情况下,“成熟”的做法,是应该主动与冷局长或者徐副局长沟通,相信,长期主持工作的副馆长用委婉的方式表现出沟通的意图,这两位局长一定会用同样委婉的方式,给出明确的暗示,那么推选之时写下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了——当然最好还是不要写自己的名字,空落一个“不谦虚”的名声,有什么好处呢?

    而如今王双立的做法,一是暴露了自己在工作中骄傲自满的情绪,自以为工作做得好,馆长就一定是自己的,殊不知,文化馆工作只是整个文化系统全盘大局中的一个局部,放到全市经济文化工作中来考察,更加是微不足道的一个部分,任命领导干部,当然是从全局出发,而不会只考虑文化馆的问题;

    其次,这样的做法暴露了王双立与主管领导之间的不信任、不亲近。许多人把与领导亲近,庸俗片面的理解成请客吃饭、送礼送钱,殊不知,政治上的“共进退”,心理上的“共冷暖”才是领导与下属之间最为紧密的纽带,吃喝与钱礼,只不过是这条纽带衍生的一种不光彩的副产品。

    任命文化馆馆长,是文化局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步,直接决定了局领导的势力范围,这个馆长的进退荣辱,与局领导的进退荣辱息息相关,而王双立完全站在了自己渴求进步的立场上,丝毫没有考虑到局领导的所思所想,甚至连起码的沟通询问都没有做,直接用一张选票,把自己的意图,不加掩饰地提了出来,分明是在告诉两位局长,我就是想当馆长,至于你们的想法,我不关心——站在冷、徐两位局长的立场上看王双立这个下属,实在是有点冰冷隔阂。领导也是人,也需要被认可,被支持,而在官场之中,所有工作的核心,归结到一句话,是“让领导满意”,也就是说,要认可领导、支持领导,王双立的这一张选票,实际如同是一个“无视”领导的宣言,不要说原本内定的就不是他,即便内定了是他,恐怕也会被这张选票所颠覆,未经沟通就写下的这张选票,实际已经把自己自绝于领导内心之外,成为一个冷冰冰的外人了。

    再退一步说,冷、徐两位局长真的只是欣赏王双立的才干,“唯才是举”,凭借王双立傲人的业绩,就可以上位成一把手吗?

    恐怕也是不行的。

    事实上,假如王双立是一个庸人,如同老马,只会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反而是一件好事,做不出成绩,至少不会出乱子,把你派到重要岗位上,是放心的,偏偏他又是一个不甘寂寞的“能人”,想方设法想要在岗位上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他以为自己做得越多,越给自己加分,实际上,假如和主管领导没有建立起充分信任的关系,做得越多,效果越差,这是王双立悲剧的第二个原因:

    能人往往游走在灰色地带。

    故事中王双立,是玩弄规则的高手,能够熟练调动身边各种资源,完成常规手段难以完成的工作,剧中他屡屡翻云覆雨,做出各种“精彩”表演:

    1,盖下家属楼,为此,将省财政厅某处处长的外甥女肖乐乐招入馆中,以此为交换获得省厅17万元的财政拨款,用以偿还盖家属楼的贷款。

    2,新建歌舞厅,但同时与建筑公司石经理合谋,使这一工程成为“一石三鸟”的神器:在老马任上拖延进度,影响到“卫生城市”的评选,是打击政敌的武器;老马一走,一个月之内完工,是标榜自己能干的政绩;石经理送上“好处费”,自己分文不取,一部分用来给掌握财务的李会计装修新房,一部分组织全体职工去北京旅游,这又成为拉拢下属归心的糖衣炮弹。

    3,内定了冷局长女儿冷冰冰为新招职工,却搞出一个“公开评选”加以掩饰,冷局长不愿意卖王双立这个人情,不让女儿去参加评选(这是一个精彩的伏笔,等到老马一上台,冷局长立刻把女儿送到文化馆),于是他就串通评委,让所有参选人员的得分全部一样,导致这次评选失效;

    ……

    这些事情,哪些是出于公心,哪些是出于私利呢?恐怕一言难尽,这些事情,哪些可以公开谈论,哪些只能私下议论,而哪些只能烂在心里一辈子不跟人提起呢,恐怕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假如王双立不搞那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情,照章办事,一五一十,可以吗?

    不想做事庸碌到老,当然是可以的,想要做出点成绩来,恐怕是不行的。

    这部上映于1994年影片的深刻与伟大之处在于,即便是站在24年以后的今天回看当时的故事,也没有陌生隔阂,反而有“桃花依旧、山河如故”的悲凉感觉。

    吴晓波先生说过:“中国的许多创新,正是从‘违法乱纪’开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进程,同时也是“黑、白”两种地带不断蔓延交融、重新定义自身边界的过程,时至今日,处于两地交汇处的“灰色”地带,不但没有消失,反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有不断生长扩大的趋势。

    在“灰色”地带中,法纪不容许,情理难违拗,若是事事都要在党纪国法中寻找到坚实的依据再付诸行动,那么恐怕中国的改革,会在“分田到户”的铁门槛外徘徊经年,中国的民营经济,会在“傻子瓜子”的小作坊规模上亦步亦趋。

    撇开宏观事件不谈,深入到日常具体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拿王双立来说,文化馆是一个缺钱少粮的清水衙门,想要发展壮大,一是要向上级部门寻求政策、财政支持,再一个,就是通过“歌舞厅”这样的“自办事业”引水活人,然而他一个小小副馆长,又岂能决定左右上级部门的财政政策,又怎么可能拉起建筑队伍自己干呢?他当然可以采取保守稳妥的做法,老老实实打报告等批复,规规矩矩搞招标搞竞拍,然而问题在于,这样太慢了,结果也太不可控了,他是个“能人”啊!

    正因为他是能人,所以不甘于平庸力争上游,正因为他是能人,所以他看得清政治、社会运行的内在规律,可以将工作精准到位的聚焦在快速推进的关键上——这样的关键,恰恰是灰色的。

    假如是白色的,必然是拥挤不堪人满为患;假如是黑色的,人人都会悚然自觉敬而远之,只有灰色的东西,需要小心把握分寸,大胆涉足禁区,这种高度考验胆量智慧的事情,一旦做成,就是出类拔萃的成果,相应的,一旦被人揪住小辫子,就是有口难言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对于上级领导来说,提拔重用“能人”的纠结也正在于此,一个能人下属,极有可能交出亮丽夺目的成绩单让自己也增光添彩,相应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给你捅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篓子让自己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后来小阎出事,导致冷局长也提前退休,就是明证。

    假如下属上级心心相映荣誉与共,一旦出事,上下齐心,上有担当,下有底线,细细分析行为动机中的“公私成分”,是“一心为公”还是“一己私利”,又或是“功过相交”,自会有一个清楚的交代——这点上,王双立脑子极为清醒,在经济问题上,他一尘不染;

    而问题在于,王双立没有一个贴心可靠的上级,做出成绩当然皆大欢喜,问题在于万一事发呢?他在副馆长任上的业绩有哪一件经得起核对规章、仔细推敲吗?情感上冷漠,关系上疏远的上级,谁会为了一个外人搭上自己的前程名誉呢?

    这也就是为什么,上级宁可任命碌碌无为、老实巴交的老马,而将王双立置之不理的原因。

    通观《背靠背,脸对脸》全片,情节节奏上是轻快的、喜感的;而基调背景却是冷峻悲凉的。

    王双立费尽心机挤走老马,乘歌舞厅落实的机会,邀请冷、徐两位局长与民同乐,歌舞欢欣之余,深深爱戴王双立的冷冰冰近乎“逼宫”地向自己父亲要求:“您要是再不把王馆长扶正,我就跟您急!”

    冷局长慈祥微笑之后告诉王双立:“徐副局长待会找你谈。”

    然而徐副局长告诉王双立的是:“上级决定任命小阎为馆长,统管全局,并主抓以及人事、财务的具体工作。”

    那一瞬间,王双立被彻底击垮了,他在同事们关切担忧的眼光中独自走进空无一人的歌舞厅,呆坐在凄冷灯光下的舞池里,抬头突然发现冷冰冰正噙着泪看向自己,他报以一个憨厚的微笑。

    这个五味杂陈的笑容,必将定格在中国电影史中,或许也将定格于中国电影艺术悠久光荣的现实主义传统之中,或许还将定格在中国社会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短评

    中国官场只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或是模型而已,中国人的处事哲学,这片基本把这事说透了,好多妙笔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 人啊,政冶上觉得不行了,在生活上总得找点精神安慰

    11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 太有戏了。这才真是经典,故事跌宕起伏一波一波,任何一个小故事拿出来都算精彩的,它却有这么大容量。牛振华太能演,真演出了这种都市人的”嘴脸“。没有人是坏人也没有人是好人,大家只是这个城市的一颗像素,最终组成如此精彩的都市风情画。秘书简直就是个土点儿的彭于晏嘛。

    16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 时隔一年终于看了一部牛逼电影,向第五代现实主义悍将黄建新致敬。这根本是一部惊悚电影,化骨绵掌般的人事斗争,迷孙子发疯的老鞋匠给孙女喝烟水,新领导杀人诛心的劲道……了不起

    19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推荐
  • 这片儿放到今天果断审不过吧……话说哪个宫斗戏能写到这个程度啊?确实精彩。稍稍有些像电视剧,稍稍有些长,有些细节处理得稍稍有些直白(比如文化馆这个空间),不过讽刺得真是入木三分。另外老爷子对孙女下手这种事,孩子妈竟然不撕逼不离婚,这得多能忍?所以小阎欺负到头上这事儿也忍了……呵呵

    2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 黄建新早期作品,1994年公映,相当精彩。想想真奇妙,第五代导演不约而同地在1994年前后达到巅峰,张艺谋拍出《活着》,陈凯歌拍出《霸王别姬》,田壮壮拍出《蓝风筝》,黄建新拍出《背靠背脸对脸》。事实上,那也是中国电影一闪而逝的巅峰。

    22分钟前
  • 林三郎
  • 力荐
  • 我觉得最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年前中国电影人深入生活的能力比现在高了不是一点半点,不论剧本叙事的层叠结构还是演员的所谓微表情和内心戏,都体现了这一点。

    24分钟前
  • 沁云
  • 推荐
  • 啥也不说了,懂的都懂的,现实主义 黑色讽刺电影,Realistic (noir) film,这类型片,。中国人要好好拍,认真拍,世界第一……

    25分钟前
  • tata
  • 力荐
  • 个人并不觉得王双立最后是真的想透了,只是官场失意的自我安慰罢了。在猴子提供重要情报后的说辞,本就是王双立擅长的说好话、“为别人着想”,末了不忘补一句,听不听劝在你,只是别扯上我,意思已是明明白白,猴子已不是他能决定去留,不能输送利益就无法得以掌控。王双立的不与人争,一是看不到斗走阎的希望,二是明白了阎走了还会有“上层路线”的新人来,自己在领导眼里已打上不被重用的标签,继续斗争只是在折腾和消耗自己,只好在“生活上找找安慰”。官场上估计多是有劲儿且有希望的人才上蹿下跳的吧,感觉结尾的时候王双立的眼神像是又看到了希望,嘬一口烟赶紧琢磨利害关系。若真是看透放下,闲庭信步也能体现心境,这几步快走和嘬这几口烟的镜头都大可不必了。

    26分钟前
  • 格鹿
  • 力荐
  • 这个人去拍什么建国大业了……

    28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 王馆长对局长说李会计应该把房子腾出来,又对李会计说这是马馆长的主意,还叫石经理把送礼的钱拿一部分出来给李会计装修新房,既没出自己的钱,还让李会计不敢举报他贿赂。阎馆长叫李会计从王馆长工资里扣140,又对王馆长说李会计是假传圣旨。王馆长叫医生伪造确诊证明,让他可以合法生二胎;王馆长的父亲故意弄破阎馆长的皮鞋,还声称要卖血还债,一招苦肉计扭转改变风向;王馆长的妻子说跟着他一点光都沾不上,从而激将公公把私房钱拿出来;李会计和猴子同样受到王馆长恩惠,李会计却见风使舵,很快就为阎馆长卖命;而猴子假装帮阎馆长进口影碟,转身就把他举报了。当然,最厉害的还是局长和副局长,把下面的人玩得团团转。个个八面玲珑,圆滑处世,心有城府,堪称华语片最佳群戏。

    32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 如果仅从社会批判的角度看待这部电影未免太浅,影片很多空镜和上摇镜头运用极佳,到后半段老王“老庄”之后,镜头里所包含的绵长的延续情感以及观者对于老王转变所产生的立场的变化会显得更为自然。很难想象这种题材在中国也能拍得如此入木三分。黄建新不愧为反映“中国特色”问题最佳导演。

    34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力荐
  • 与人斗其乐无穷,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智慧都用在这个“斗”上了。细思极恐的90年代社会写生。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电影基本照搬照拍刘醒龙小说《秋风醉了》,并沿用小说的白描手法——中国世情小说之白描手法,俱是一等一上乘化骨绵掌手段~电影的画龙点睛之处是——导演黄建新把故事里的“单位”安排在了一座如千年衙门的中国古建筑里上演~黄建新后来去拍了《建国大业》什么的也不算招安错位,只不过是现实中的王副馆长终于扶正升官了,希望黄馆长早日当上广电总局局长兼党组书记~

    39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 真没有想到1994年大陆有这么一部佳作,拍出了中国基层微妙的权力斗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细节生动,入木三分。牛振华演得极好,群戏也相得益彰。个人觉得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批判性的作品,更多的是表现了中国式的人情风俗和精神世界。

    41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 精彩绝伦,十颗星。感慨啊,20年前大陆片还有如此佳作,鞭辟入里,讽刺辛辣,中国的官场百态、人情世故、封建价值观一一绝妙呈现,台词亮点非常多。建议所有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提前认真观看学习。

    44分钟前
  • +Rae
  • 力荐
  • 教学片,绝对可以当教材!中国两千年官场之道的高度浓缩,官场、体制、人情社会、世态,每处透着算计利弊的精明,机关算尽,最后融儒于道,只好知足常乐。回味无穷啊!建国大业之前黄导,差别这么就怎么大呢?8.5

    4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 有道是,文化人进文化馆,文化馆上文化局,文化局上文化厅,文化厅上文化部,文化部上文化国,文化国育文化人。作者围绕小小文化馆的人情世故权力斗争展开叙事,隐喻的却是几千年亘古不变的大道理,学而优则仕,仕不达则生儿子,这就是死循环的中国。扭曲的众生,颓败的古建,清冷的色调,阴郁的配乐。

    54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 王双利的这点儿手段,都不够给徐副局长提鞋的.

    59分钟前
  • conge
  • 力荐
  • 2019-8-4重看;20年前的事业单位百态至今未改丝毫啊!各种勾心斗角、玲珑剔透的人情世故,各种绵延不绝官场丑态尽在小小文化馆中释放。鞠躬尽瘁用尽心思费尽心机,不过为一个正科级头破血流,抵不过背景雄厚的空降兵或上层路线(唯有触碰到道德问题等原则问题才有被扳倒可能),阶层固化使得底层向上流动几乎成为不可能---这点可能是本片最振聋发聩之处;醍醐灌顶之后的老庄哲学留下开放结尾,厚黑学永无尽头。配角们大有深意,人人都有一把小算盘,唯有浸淫于官场语境方能参破其中奥妙。剧本大赞,演员极好(牛振华演技绝了),剪辑棒,好看极了!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