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布鲁斯·班纳(艾瑞克·巴纳 Eric Bana 饰)的父亲是美军的一位科学家,致力于研究通过基因改造让人类获得超强的能力,想以此为美军打造超级士兵。可是他的项目没有获得美军的支持,不能进行人体试验,疯狂的父亲为了完成试验就在刚出生的班纳身上进行基因试验。多年后,班纳成为了出色的科学家,专职为军方开发新型的高能炸弹。在一次例行的试验中,由于操作失误,班纳为了保护同事,受到了一场伽马射线的强力辐射。常人如果在这场射线爆炸下肯定必死无疑,可是班纳却活了下来。多年前,父亲在其身上做的试验也因这场核辐射生效。一旦班纳发怒时,就会诱发身体里的神秘力量,变为毫无意识的绿巨人,拥有超强的破坏力和反抗意识。因此,美国军方为了深入研究,开始围追堵截绿巨人
作者:罗杰·埃伯特 发表日期:2003年6月20日 译者:八月三十一 评分:★★★(四星为满分)
绿巨人在漫威超级英雄中是罕见的,因为他的能力是一种诅咒,而非优势。当愤怒战胜了布鲁斯·班纳博士,且他变成了一只比原来大了很多倍的绿色怪物时,这不是为了对抗邪恶或捍卫美国,而只是为了痛扁那些折磨他的人。就像它的前辈弗兰肯斯坦(注:又译作科学怪人)的故事一样,《绿巨人浩克》是对那些玩弄生命的奥秘的人的愚行的警告。它是关于拥有你不曾追求也不曾渴望的力量的痛苦。班纳告诉他唯一的朋友贝蒂·罗斯:“最让我害怕的是,当它发生时,当它发生在我身上时,当我完全失控时,我却喜欢这种感觉。”
李安的《绿巨人浩克》(电影名省略了“the”)是最近的漫改电影中最健谈、最引人深思的一部。与其说它是关于一只绿色怪物的,不如说它是关于自大狂们的两个受伤的成年孩子的。班纳(艾瑞克·巴纳 饰)的父亲是一位科学家(尼克·诺特 饰),他对自己的DNA密码进行了实验,并将因实验室事故而发生转变的基因融入到他儿子体内的绿巨人中。贝蒂·罗斯(詹妮弗·康纳利 饰)是班纳的研究伙伴;他们几乎是恋人,但没有结果,她讽刺地说“我对情感上疏远的男人有着莫名的迷恋。”她冷酷的父亲是罗斯将军(山姆·艾利奥特 饰),气势汹汹,决心摧毁绿巨人。
这两种对立的俄狄浦斯式的冲突是《绿巨人浩克》的核心,令人感动的是,在很多场景中,我们基本上是在看受伤的孩子们。当绿巨人的神奇力量变得为人所知时,军方当然会试图杀死他(这是大多数关于外星人和怪物的电影中的常规解决方案),但还有另一个反派有更阴险的计划。他叫塔尔博特(乔什·卢卡斯 饰),一个贪得无厌的企业家,他想利用班纳的秘密来制造一种可以自我修复的士兵。从中可牟取暴利。
这部电影提出了关于基因实验、对科学研究的滥用以及我们对不合群的人的本能地厌恶的问题,并实际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请记住,李安是《冰风暴》和《理智与情感》以及《卧虎藏龙》等电影的导演;他试图在这部电影里真正处理绿巨人故事中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切换至无脑的特效。
这样也好,因为绿巨人本身是这部电影中最不成功的元素。他在特写镜头中很有说服力,但在远景中稍显匆忙而不连贯,奇怪,就像他的精神表亲金刚一样。有时,他的运动略像用于创作《金刚》的定格动画,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故意的;金刚的运动有种诡异的感觉,比现代计算机生成的生物的流畅运动更令人毛骨悚然。
《绿巨人浩克》中有大量对经典电影的引用。《金刚》无疑是李安的灵感来源之一,而《弗兰肯斯坦的新娘》(注:《科学怪人的新娘》)则是另一个,例如在一个场景中,绿巨人看到了自己在池塘中的倒影。《化身博士》显然是原作的灵感来源。其他引用包括《公民凯恩》(绿巨人摧毁实验室)以及《太空先锋》(一架喷气式飞机飞得如此高,以至于可以看见星星)。罗斯将军也有杰克·D·里佩尔将军(注:《奇爱博士》的角色》的影子,前者由艾利奥特饰演,技艺高超地展现了克制且专注的近乎夸张的表演。
这部电影中有大量动作场景,例如向绿巨人发射火箭,而他以击落直升机作为回应。还有我们在超级英雄电影中所期待的必不可少的著名地标,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金门大桥,纪念碑谷,当然还有一个精心设计的秘密实验室,在那里,人们可以把绿巨人困在一个浸水的封闭空间里,同时提取他的DNA。
但这些场景相对于电影的核心剧情而言是次要的,后者是关于两对父亲和孩子的。班纳对童年创伤事件的记忆被压抑着,在多年后再次见到他父亲后,这记忆终于被唤醒了。诺特看起来像一个急需理发师和跳蚤粉的人,他饰演班纳的父亲,作为看门人与班纳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他用DNA测试来确定这确实是他儿子,在一次私下的对话中,他告诉他:“你得注意自己的脾气。”康纳利饰演的角色与她父亲之间也有很大的矛盾——她在不该信任他的时候却信任他——有趣的是,这个角色的困境与她在《美丽心灵》中饰演的女人的处境非常相似。两次她都爱上了才华横溢的、直到失控为止都是可爱的、且认为自己受到政府追捕的科学家。
这部电影有着优雅的视觉策略;在无数导演失败之后,李安想出了如何让分屏技术发挥作用。通常它们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噱头,但在这部电影中,他使用移动的框线和画中画来暗示漫画的动态叙事技术。某些镜头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前景和背景相互作用,揭示彼此。还有另一种更微妙的、让我联想到漫画的技巧:他经常在同一特写镜头中的不同角度之间切换——不是切换至下一个镜头,而是从一张脸的一个角度切换至另一个角度,就像平面艺术家在需要另一个画面来处理较长的对话时所做的那样。
很难说《绿巨人浩克》能否吸引到它的主要观众——青少年科幻迷。毫无疑问,它将在周末创下票房纪录,但它能否吸引到会对其野心做出反应的观众?李安大胆地采用了漫画故事的大框架,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目的;这是一部面向那些不喜欢漫画电影的观众的漫画电影。
看的时候我不知道是李安拍的,很奇怪怎么比其他美漫电影细腻、完整、艺术得多。在比较之中,它各种长处中最突出的一个,就是李安对人情感的表现。电影里浩克的父亲其实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角色,他的心理表现让整个电影有了深度和立体感。而他的四次出场是这样的:
一,开头,他得知自己的孩子已经是个怪物时,他毅然决然地要杀了他。
二,他被关了三十年后来找浩克,向他暗示自己的伟大成果。
三,他第一次目睹儿子的怪物发作的当场,他温情地触摸儿子的脸庞,但怪物儿子不愿意接受他这个父亲,他摊在地上伤心地痛哭喊着“我的儿子”。
四,他与儿子那场莎士比亚般的舞台对白气贯长虹,此时的他已走上极端。
李安表现的不光是这位父亲的野心和沙文主义,也很重地表现了父爱的真挚。当然这位父亲的激进也是肯定的。但正是他对儿子的爱,他对儿子一波三折的爱的表现,让整个电影的剧情有了厚重的、感人至深的力量。在这样一位父亲的身边,浩克的善良就显得更加天真、更加让人喜爱了。
而且这个浩克的面部是天真可爱的,是有心理活动的,不是后来的浩克那样就是个人形的畜生,野蛮而乏味。
上世纪90年代左右,漫威由于濒临破产将旗下英雄的影视版权贩卖出去,因此进入新世纪以后,好莱坞各大影业都开始拍摄这些英雄的真人电影,其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蜘蛛侠》《X战警》系列等。
不过,并不是所有漫威英雄的银幕征途都那么顺利的,比如今天要说到的《绿巨人》。
绿巨人浩克的版权,最初漫威是卖给了好莱坞巨头环球影业,而当初漫威将英雄卖出去时,条约都有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倘若电影厂商没有推出这名英雄的电影作品,则版权将自动回归到漫威手上,比如蜘蛛侠的期限是5年。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进入世纪初后环球影业很快就将浩克的个人电影立项,不但投入了足足1.37亿美元的成本(当时福克斯的《X战警》成本才7500万美元)还请了著名导演李安执导。
李安的实力自不必说,2001年导演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自己后来还两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然而,《绿巨人》在2003年上映后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网里影评人的评分勉强及格,而代表观众口碑的爆米花指数却仅仅29%。
票房成绩更是只有2.45亿美元出头,对比其1.37亿美元的制作成本,加上宣发费用以及分成,显然亏损不少。
而《绿巨人》的成绩也导致环球影业不敢再碰浩克这名英雄,间接导致后来版权回归漫威的故事(不过环球影业依然拥有浩克电影的发行权)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就不明白了,1.37亿的成本在03年已经算是非常高了,且还是著名导演执导,为何最后成绩如此不堪呢?
李安是一名优秀的导演,但纵观他的作品列表,可以发现他比较擅长拍文艺片,当然,他也能拍商业片,但并不如以故事为重心的剧情片稳定。
说远的,1999年李安执导的《与魔鬼共骑》就在票房上遭遇惨败,说近的,2019年李安也拍了一部商业大作《双子杀手》,而这部电影的票房成绩同样相当一般。
绿巨人浩克这种以破坏力、战斗力着称的美漫超级英雄,最适合拍的影片类型自然是以场面、视觉特效为卖点的爆米花电影,这类影片的特点是故事、剧情一般都比较简单,但会有很多刺激观众肾上腺素的特效场面。
通俗点说,就是打得过瘾。
但《绿巨人》这部电影,李安并不甘心单纯拍成一部商业影片,因此将其重心摆在了文戏方面。
这其实是风险很高的一步棋,超级英雄不是不能走注重剧情的方向,诺兰后来的《黑暗骑士》就是商业、故事两面俱到的电影。
但也要知道,整个漫改电影史上,也只有一部《黑暗骑士》而已。
由于李安不愿意将《绿巨人》定位成纯商业片,因此导致后面出现了不少问题。
《绿巨人》这部电影的故事,对比漫画改动幅度非常大。
比如吸收人在原作只是一名普通的反派,但在影片里被改成是主角布鲁斯·班纳的父亲。
当然,李安这么做的意思其实很明显,他在90年代打出名堂的《推手》、《喜宴》与《饮食男女》都是讲述家庭的影片,别称“家庭/父亲三部曲”。
他特地将吸收人改成班纳的爸爸,显然是想从自己最拿手的地方去挖掘浩克的深度。
但很可惜,这个方向其实完全不适合绿巨人这名英雄。
浩克这个角色有没有深度?当然有,他是漫威人气很高的角色,且早早就推出了自己的个人漫画,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但他的深度,从来都跟所谓的“父子关系”无关,而是跟班纳---浩克这两个意识(甚至是多个)彼此对立却又不得不共存有关。
但即使要挖掘一名英雄的深度,也理应从最适合他的方向入手,而这些漫画角色都诞生了几十年了,原作漫画的画师、编剧等其实早就这个方向摆在眼前了。
好比倘若要细说蝙蝠侠的深度,那也不可能从伟光正的方向去挖掘,因为这个英雄的设定就跟伟光正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李安本身是打算从自己擅长的方向去阐述浩克这名角色的内涵,严格来说也不是不可以,但还是那句话:风险很高。而结果很明显,观众也并没有卖帐。
所谓的商业元素,从戏内角度来说指的就是一部电影里观众们想看到的东西。
而由于《绿巨人》的重心在文戏,因此整部影片的商业元素可以说少之又少。
电影总时长138分钟,班纳在第40分钟才正式开始变成浩克,而第一场正式的战斗竟然是在60多分钟以后,且打的是还是几只狗,场景又在黑夜,基本没有任何看头。
最终决战同样相当敷衍,没有任何设计,单纯就是双方变个身,然后你抱我我抱你,我把你吸收,吸收完太饱了直接撑死,结束。
事实上,电影侧重文戏并不是武戏就能敷衍对待的理由,尤其是浩克这种英雄,观众不见得会想看到他在整部电影都一直砸砸砸,但更加不会想等一个小时才看到他打几只狗。
除此以外,李安在影片里采用了所谓的“漫画分镜”的表现方式,在单一画面中经常会看到类似漫画框的镜头插入,因此大银幕屡屡会被多组镜头所割裂。
但这个表现方式,只能说是相当的失败,因为电影与漫画是两个载体,在电影的镜头语言里,空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漫画式的分镜插入会破坏这个空间感,导致镜头的表现力大为减弱。
以李安的水平肯定也是很明白这点的,不过这部电影是漫改影片,李安显然是认为采用漫画分镜会让粉丝们更有亲切感。
但当漫画改编成电影后,其实受众早就不局限于那点漫画粉丝了,而大众对这种表现方式,显然也没有多少好评。
仅以一部电影本身的标准来衡量,其实《绿巨人》并不算很差。
但若果是以一部以浩克为主角的漫改电影的标准来看待,《绿巨人》就不能令人满意了。
米国老师说:“你没看绿巨人?因为评价不高?但你要是喜欢李安,一定得看绿巨人,它和其他所有科幻片都不同。” 我笑。。今天忽然想起久远的建议。。可爱的安大叔,男主总是与世无争睁着迷蒙温柔大眼的样子。在卧虎藏龙里没飞够,安叔就让绿巨人也会了轻功。再次证明世上只有两种电影:奇特的,狗血的
感觉李安在以一种七八十年的恐怖片风格去处理这部影片,怎么说呢,看着很不过瘾,不过结尾他父亲变闪电人的那几处定格实在是神来之笔。
只有李安能把超级英雄类电影拍成这个样子。。。
这个大个子的故事没有各种没过小个子吸引人啊
D+ / 虽然小学生科教碟片一般的分屏很好笑,虽然自愈的虫合很好笑,虽然绿巨人的美术设计很好笑,虽然一毛钱的特效很好笑,虽然有些文绉绉的台词很好笑,但李安水平还是在线的。以及最后才发觉我看的莫非是《湮灭》前传?
李安的细腻确实不适合这种不需要脑子的电影
从没有看过一个超级英雄无时无刻不在逃。一个超级卑微超级迷茫超级痛苦超级渴望的超级英雄。
李安每次都体裁不同,主题相同
有点怀疑自己是喜欢这出戏还是出于对李安的迷信。评论那么烂,可我还真是觉得不错。那个傻大个被世界抛弃,自己在空中大地疯跑的场景令人难忘
东方人理解中的美国英雄,带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在披着的科幻外衣下,是李安对于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敏感忧虑
恶评如潮,可居然把我看涌动了,丑陋的绿大个多么忧伤啊!
-拍完卧虎藏龙以后拍绿巨人浩克 你有故意把武侠片的元素带进科幻片吧 -我没有啊 -那为什么绿巨人会轻功 -那不是轻功 那是他跳得高
只有东方人眼中的超级英雄才是悲情的;可我觉得这片太冗长了,而且剪辑像PPT。
2012.08.23 破坏力好棒
一点没发挥出李安的风格。|23.5.12重看,确实糟糕的一塌糊涂,感觉导演就署了个名一样,一点点也没看出来他的任何东西啊!尤其是像PPT一样的转场剪切风格,滥用到不适的地步,真的无法想象李安究竟为何要拍一部这样的片子?
所以,这个故事就讲最强生化武器是怎样炼成的。有利的,就是超人,不利的,就是怪物。李安作为一个华人导演,影片里面确实有一种细腻的东西,那种不紧不慢的节奏无关剧情,只是一种气氛。不过这也导致故事讲得黏黏嗒嗒的看得不痛快。
节奏很不对。李安真是不适合拍商业片。但是赋予绿巨人如此忧郁的眼神,也太难能可贵。
李安活生生把一美漫拍成了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只可惜优等生这次终于摔了跟头。李安不是不懂美国(且看[冰风暴]),但这部片子和[伍德斯托克]说明他对大众文化的处理尚有问题;同时也不是因为他不媚俗或者太文艺,号错脉了而已。李安终究是Hulk一样的他者存在。真好奇Hulk的内裤是什么材质的……
要是没有Jennifer Connelly就再扣一颗星
当我听说这是李安拍的,我崩溃了……看来真是每个导演都拥有古怪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