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珍视和平,享受自由
影片体现了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痛苦、挣扎和反抗。不能说埃尔塞预见了糟糕未来,不能说埃尔塞拥有伟大情操,这只是一个个人选择而已。为了自由和美好生活。越来越糟糕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被强权压抑的爱情,让他不得不选择反抗还是妥协。一人很简单,两人有异议,三人就很复杂了,任何社会里,有同意就有反对。向来我就不喜欢绝对化,那必将是一个悲剧。非此即彼的思想很危险,很反人性、反社会,所以就有了冲突和刺杀。另外,任何历史都有其必然性,时势造英雄,在历史的车轮下,不是个人可以决定的,哪怕所谓的“元首”也不行。其国有势,势在必行,惟愿不要绝对化,暴戾化。生于和平,吾之幸事也!
2 ) 可惜没有如果---解析德国电影《埃尔塞》
1. 名词解释:
德国国家元首:1871年到1945年间设立的职位。国家元首代表内阁行使权力。
慕尼黑协定:
1938年9月29日-30日 英法德意大利四国首脑 (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 墨索里尼)在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英法两国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送给德国,换取短暂和平。
贝克勃劳凯勒啤酒馆:
1923年11月9日,纳粹党在酒馆中发动武装政变,预计推翻魏玛共和国。最后失败,纳粹政变份子被捕,希特勒被判叛国罪,监禁5年,在狱中赫斯协助希特勒撰写了《我的奋斗》。此书促进了纳粹的发展。
1933年之后,希特勒在每年的11月8号,都会在此酒馆发表演说,纪念啤酒馆政变。
Ps. 11月9日,为柏林墙倒塌的日子, 也是啤酒馆政变和水晶之夜的日子。所以,德国国庆定为东德加入西德的日子,11月3日。
红色阵线战士同盟:
德国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共产党领导的组织, 保卫工人阶级利益,时常与纳粹党发生冲突。1929年,党卫队逮捕射杀其成员,所有资产没收。 1933年纳粹掌权后,更多的成员被逮捕,送进赶死冲锋队中。
德意志帝国监狱长 Arthur Nebe:
1931年7月1号加入纳粹党卫队,后被任命为监狱长。称参与犹太人大屠杀。晚年1944年7月20号代表反战者与希特勒谈判。1945年1月16日卷入反政府暴动,1945年3月3日被自己下属执行死刑。
2. 电影里事件的时间线:
1923年10月8日: 希特勒在啤酒馆筹备政变
1933年 1月 30日: 希特勒当选国家元首
1939年 9月 1日: 进军波兰
1939年 9 月3 日: 英国法国对德国宣战
1939 年 10 月 8日: Elser (埃尔塞) 暗杀希特勒
1944 年 7 月 20日: 多人参加的刺杀希特勒行动
1945年 3月 3 日: 典狱长 Arthur Nebe 被执行死刑
1945年5月9 日: Elser (埃尔塞)在达豪集中营被枪决
1945 年 5月 29 日: 美国军队解放达豪集中营
1945 年8 月 8 日: 德国宣布投降,二战结束。
坐进电影院,大屏幕一片黑暗,耳边响起一个男人沉重的呼吸声,接着镜头拉近,埃尔塞(Elser)跪在一个墙边,紧张地装着自爆装置。
整部影片用蒙太奇的方式,讲述了埃尔塞放置炸药,被党卫队逮捕刑讯最后被枪决的过程。其中穿插着他青年,中年的回忆,讲述了他的心路历程。
3. 影片的几处衔接:
3.1.影片开头,希特勒在啤酒馆演讲,党卫队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飞机无法正常起飞。由于交通工具改变,希特勒比平时早离开13分钟,躲过了暗杀。炸弹在21:20分爆炸,在酒馆内留下120-150位民众,8人死亡,16人重伤,47人轻伤。
3.2.埃尔塞放置好炸药包以后,希望尽快离开德国 。暗杀当晚20:45,他试图逃往瑞士,在德瑞边界被党卫队逮捕。他的口袋里放着啤酒馆的平面图,通行证过期,胸前别着红色阵线战士同盟的徽章。他的膝盖带着很深的伤口,因为长时间跪在地上安装炸药造成。
3.3.影片转回埃尔塞初恋的情景。埃尔塞的初恋情人,现在坐在他旁边,记录着党卫队的审判词,听着他因严刑拷打发出的惨叫声。
3.4.暗杀动机:他认为希特勒会带给德国不幸与毁灭,工人的工资减少,税收加重。1929年木匠每小时1马克,现在(1933)年每小时68分钱。工人收到监视,无法随便换工作。大批青少年被应征如伍,参加纳粹青年团的孩子不再认识自己的父母。甚至连宗教信仰也不再是自由的了。埃尔塞面对审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一定要这样做,希特勒一定要死,他会给德国带来不幸和灾难。”
1933年前后,纳粹党刚刚执政,如日中天,几乎所有的节假日,人们都聚在一起,祝福希特勒,祝福国家元首。埃尔塞代表着纳粹时期 的一批德国人,清醒的认识到希特勒四处征战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并且为之奋斗。
如果,希特勒晚13分钟离开;如果,炸弹早13分钟爆炸,埃尔塞能改变世界。可惜没有如果。
3 ) 《差点改变世界的人》
《差点改变世界的人》~影片讲述一位无党派人士,通过自己聪明的脑袋和冷静的判断,差点单独成功刺杀希特勒的事件,是部德国片片~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那个讲述的方式,逆转参插却流畅异常,每次镜头的交接都非常清楚、优美,不唐突、不哗众,一层一层的递进,静静地讲述、静静地听[鼓掌]这才是高手[强]~男主不帅,木木中却把戏中的自己描绘了出来,导演镜头中的女主很美,不是单单的美丽,是和她在戏中的性格相混合才展现出来的美,一大半是导演的捕捉和功劳,是美国片片所不能及的,也是今天看的那部美国片片《泰山归来》的英国导演所不能及的,~
4 ) 几乎所有统治者认为暴动都有强大背景,其实呢?
几乎所有统治者认为暴动都有强大背景,其实呢?也许法西斯的教训给我们是个很好的提示!
1932年,42岁的希特勒参选德国总理,他鼓吹种族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这使许多人对他怀恨在心。在有些人看来,暗杀是唯一的选择。随着希特勒侵略战争的逐渐升级,一些人认为这是德国厄运到来的前兆,刺杀他的行动越发频繁。根据加拿大历史学家霍夫曼的研究,自1921-1945年间,至少有46次重大的谋刺希特勒的计划,每次他出现在公众面前,游行、演讲、视察,几乎都有人欲将他置于死地,就连他身边的高级军官也蠢蠢欲动!!!
5 ) 这部电影最令人忧伤的不是死亡,而是孤独
这部电影中虽然是以刺杀希特勒为线索,但导演呈现给我们的世界却更多地集中在埃尔塞这个作为人的个体上。战争中,一切的个人利益都不再重要,整个国家像一部战争机器,以狂热作为燃料不断地的向前驶去。狭小的电影棚里,狂热拥护纳粹党的群众混合着浓烈的烟雾呐喊着:希特勒万岁。 而埃尔塞的平静是这幅画面中最不和谐的存在。 有一个细节让人万分佩服导演独特而缜密的思维,就是当埃尔塞走出影棚,正好遇到一位在外面抽烟的军官......
德国人真的比我们懂得应该怎样去面对曾经的战争
6 ) 可惜没有如果---解析德国电影《埃尔塞》
1. 名词解释:
德国国家元首:1871年到1945年间设立的职位。国家元首代表内阁行使权力。
慕尼黑协定:
1938年9月29日-30日 英法德意大利四国首脑 (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 墨索里尼)在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英法两国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送给德国,换取短暂和平。
贝克勃劳凯勒啤酒馆:
1923年11月9日,纳粹党在酒馆中发动武装政变,预计推翻魏玛共和国。最后失败,纳粹政变份子被捕,希特勒被判叛国罪,监禁5年,在狱中赫斯协助希特勒撰写了《我的奋斗》。此书促进了纳粹的发展。
1933年之后,希特勒在每年的11月8号,都会在此酒馆发表演说,纪念啤酒馆政变。
Ps. 11月9日,为柏林墙倒塌的日子, 也是啤酒馆政变和水晶之夜的日子。所以,德国国庆定为东德加入西德的日子,11月3日。
红色阵线战士同盟:
德国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共产党领导的组织, 保卫工人阶级利益,时常与纳粹党发生冲突。1929年,党卫队逮捕射杀其成员,所有资产没收。 1933年纳粹掌权后,更多的成员被逮捕,送进赶死冲锋队中。
德意志帝国监狱长 Arthur Nebe:
1931年7月1号加入纳粹党卫队,后被任命为监狱长。称参与犹太人大屠杀。晚年1944年7月20号代表反战者与希特勒谈判。1945年1月16日卷入反政府暴动,1945年3月3日被自己下属执行死刑。
2. 电影里事件的时间线:
1923年10月8日: 希特勒在啤酒馆筹备政变
1933年 1月 30日: 希特勒当选国家元首
1939年 9月 1日: 进军波兰
1939年 9 月3 日: 英国法国对德国宣战
1939 年 10 月 8日: Elser (埃尔塞) 暗杀希特勒
1944 年 7 月 20日: 多人参加的刺杀希特勒行动
1945年 3月 3 日: 典狱长 Arthur Nebe 被执行死刑
1945年5月9 日: Elser (埃尔塞)在达豪集中营被枪决
1945 年 5月 29 日: 美国军队解放达豪集中营
1945 年8 月 8 日: 德国宣布投降,二战结束。
坐进电影院,大屏幕一片黑暗,耳边响起一个男人沉重的呼吸声,接着镜头拉近,埃尔塞(Elser)跪在一个墙边,紧张地装着自爆装置。
整部影片用蒙太奇的方式,讲述了埃尔塞放置炸药,被党卫队逮捕刑讯最后被枪决的过程。其中穿插着他青年,中年的回忆,讲述了他的心路历程。
3. 影片的几处衔接:
3.1.影片开头,希特勒在啤酒馆演讲,党卫队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飞机无法正常起飞。由于交通工具改变,希特勒比平时早离开13分钟,躲过了暗杀。炸弹在21:20分爆炸,在酒馆内留下120-150位民众,8人死亡,16人重伤,47人轻伤。
3.2.埃尔塞放置好炸药包以后,希望尽快离开德国 。暗杀当晚20:45,他试图逃往瑞士,在德瑞边界被党卫队逮捕。他的口袋里放着啤酒馆的平面图,通行证过期,胸前别着红色阵线战士同盟的徽章。他的膝盖带着很深的伤口,因为长时间跪在地上安装炸药造成。
3.3.影片转回埃尔塞初恋的情景。埃尔塞的初恋情人,现在坐在他旁边,记录着党卫队的审判词,听着他因严刑拷打发出的惨叫声。
3.4.暗杀动机:他认为希特勒会带给德国不幸与毁灭,工人的工资减少,税收加重。1929年木匠每小时1马克,现在(1933)年每小时68分钱。工人收到监视,无法随便换工作。大批青少年被应征如伍,参加纳粹青年团的孩子不再认识自己的父母。甚至连宗教信仰也不再是自由的了。埃尔塞面对审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一定要这样做,希特勒一定要死,他会给德国带来不幸和灾难。”
1933年前后,纳粹党刚刚执政,如日中天,几乎所有的节假日,人们都聚在一起,祝福希特勒,祝福国家元首。埃尔塞代表着纳粹时期 的一批德国人,清醒的认识到希特勒四处征战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并且为之奋斗。
如果,希特勒晚13分钟离开;如果,炸弹早13分钟爆炸,埃尔塞能改变世界。可惜没有如果。
faith
世界逐漸崩壞下有著道德正氣聰明人的故事,看此片很多時會想起身在的處境,平常人的生活處世及取捨,太現實了,劉以鬯說過這世界不缺乏大人物,而是缺乏偉大的小人物,就是這樣了,這位人物最終也不是無名,我想是德國這個民族能夠再次站起來的原因吧,不似得某某只會一直禮崩樂壞直至分崩離析,這片值得一看
一个凭独力暗杀希特勒的人,只是时间的误差,而未能改变历史。此片拍得比较传统,能让人了解到那段历史,了解到从希特勒上台前后至纳粹登台之间,德国民间的一些情况。埃尔塞其实是个面目比较模糊的人,没有特定的政治观点,甚至对于其刺杀的目的也不甚清楚。
2016.08.27影片聚焦在Elser的人生上,而不是以拍摄惊险类型片的方式着重表现制作、安放炸弹的过程,依然令人对Elser肃然起敬。
難過。。。
看过《差点改变世界的人》,谋杀希特勒未遂的人。德国有elser,日本有山口二矢。既然有国家社会主义,也应该有人民社会主义,人民共和主义,集体共和/社会主义,国家共和主义,等。我想。
木匠制造定时装置刺杀希特勒失败 被俘严刑拷打试逼出同伙 实际却是一人所为 看到的是德国人精密的仪器 誓死不屈 坚定地反纳粹行为 对希特勒精神的质疑 同时对误炸死人员的歉意 插叙曾经美好的时光和刺杀动机 人非圣人 男主的私德并不影响大义 致死都在思念爱人 人物塑造饱满 反思乱世中还能保持清醒吗
虽然节奏相对缓慢,但还算到位,两条线一条从很小的一个入口看到纳粹上台前后民众生活的变化,另一条展现了纳粹对待犯人的严酷。他的刺杀动机就是自由被剥夺。最后的绞刑看得我印象太深刻,围观的人脸上看不出一丝表情。
不堪入目的历史,伟大的小人物
平庸
当时唯一清醒的并付诸行动的人。
刺杀动机解释太弱、儿女情长铺垫太多、行动准备描述太少、失败后的审讯又太长…很好的题材,总差那么口气。好的是,注射的特写镜头极具震慑力,结尾弹唱歌声也让整个阴郁故事显出一丝暖意。“这不是关于梦想,而是关于生活。”一个人失败一时,却不代表失败一生。
反抗的诱惑。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也要声嘶力竭地说出异见。历史无法改写,但可以想象。倘若那是一次成功的壮举,那么将避免一场浩劫;正如当初顾顺章叛变成功,今天的中国发展轨迹很可能将完全改变。站在历史转折关键点的那个人,总是背负着命运的祝福或诅咒。充满戏剧性的人物,笼罩宿命感的故事。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能听取意见以及宣称爱护人民的政府和一个意志坚定、有天赋的反希特勒者
典型德国历史影片,编剧最大地还原了史实而放弃公众虚构的成分,从爆炸事件的失败和被捕为实际叙事起点,追溯到主角在施瓦本地区日益政治极端化的社会环境下的成长及其感情关系。两时间线相互穿插,个人在强权前对自由和正义的力求无疑是全片核心,但埃尔塞从和平主义者到刺杀者的心理发展仍欠说服力。
★★★☆ 2015.11.21#第三届德国电影节#海报灵感来源于那张著名的一片Nazi礼人浪中不屈服的交叉手臂。1.Elser私德不端并不能阻碍他“做自由人,行正确事”的信念;2.可惜的是,以集体之名义行生杀之大权是否和Nazi殊途同归?3.可悲的是,Elser个人之力不仅是差这13Minutes,Nazi已深入大多数德国人内心
好难看......
选了一个很屌的原型人物,做了一个很屌的海报,取了一个很屌的片名,结果就拍出来这么个傻逼玩意儿。
向出于良心被杀的无名英雄致敬
中规中矩的传记片,主人公由和平主义者到刺客的转变并没有交代得让人信服,对历史细节的考证倒是细致严谨;当时纳粹德国对元首的狂热崇拜,对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对青少年的洗脑培养以及对犹太人的挂牌示众倒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