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恩霍姆大街》给人的启示就是,当关卡那一边的士兵觉得自己只是需要恪尽职守需要养家糊口,而关卡另一边的人民觉得自己只是想追求自由想去西德看看自己的孩子,那么问题来了,当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正确的,当所有人都觉得我们同情彼此理解彼此却无能为力,那么,是什么出了问题?是不是这个顶层设计的制度呢?它活生生的把士兵和人民放在了对立面?它放大且激发人的恶直到人性的光辉最后的横空出世……
这个是黑天鹅事件,他不放开,未必有以后的两德统一,没有两德统一,苏联未必会解体,苏联不解体,乌克兰🇺🇦就不会独立,乌克兰不独立,俄罗斯🇷🇺就不会出兵。现在好了,要世界大战了!搞不好还有核武器,搞不好人类要捡瓶盖了。
就和拿破仑和马蹄铁少了根钉子一样,世界或者人类被撬动了。
就和拿破仑和马蹄铁少了根钉子一样,世界或者人类被撬动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作为二十世纪历史最重要的时刻之一,柏林墙倒塌事件本身是一系列阴差阳错、令人啼笑皆非的偶然造成的。89年11月9日,迫于国际局势的压力,东德政府计划放松对边界的控制,结果东柏林党委书记沙博夫斯基会错意,在记者发布会宣布“即刻解除东德公民的旅行限制”。结果大批东柏林市民立马涌向博恩霍姆等边检站希望前往西柏林。事出突然,也没人通知边检站官员,一脸懵逼的博恩霍姆边检站官员向上级寻求命令,而此时东德官僚机器因担心承担政治责任无人敢对此事负责,更无人做出明确命令,最终边检站官员自行下令开放边界。此例一开,东德就再也回不到墙内了,东德乃至苏联和它们的意识形态一起,在两年之内就迅速崩塌了。
在B站上刷的,看之前还是稍微做了点功课,了解了一下89年东欧剧变历史史实。 历史书上的寥寥几句,再读起来,总是不以为然,因为既不在当下,又已成历史,必然没有什么共鸣。可是本片,却用德式幽默缩放在柏林墙边境守着他们以为信仰的社会主义的十几名军人,在西欧忽然宣布可以自由进出东欧时,面对民众的意愿和军人的职责,国家的信仰这些冲突聚集在一起时挣扎的一系列好笑的反应。
在官方的历史教材中,对柏林墙都是三缄其口,只留下几行冰冷冷的文字。在这些文字里面,没有人性,没有反思,没有批判,有的只是考试知识点,只是死记硬背。 这些文字没有真实的历史,即使有,也是被阉割了的历史。让我们对真实的历史一无所知,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就是官方历史教材的一贯作风。 如何对待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和一个社会精英关注的永恒话题。 历史上,由于家族的等级,儒家的教育,家国天下的分野,个人都是从属于家族的、集体的和国家的,从来没有真正的个人主义。当代,随着移动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个人意识在渐渐苏醒,可悲的是,当权者依然喊着集体、国家的口号,好像个人主义无足轻重。 但是,没有个人主义,没有人性的觉醒,怎么会有好的社会,怎么会有好的发展前途。难道我们忘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革”,这些领导蛊惑下的庸众的胜利?难道我们忘了斯大林屠杀同胞的大清洗、希特勒制造的魔鬼炼狱和波尔布特的红色高棉? 一个国家的民主和自由,是建立在个人的觉醒之上的。只有当个人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不依附集体和国家,才能聚拢民主和自由的基因,进而使一个专制集权的国家变得民主和自由。 可是,在某国的教育体系中,这方面的东西却荡然无存,没有公民教育,没有人权教育,导致的后果是庸众藐视精英,专制藐视大众。这样的现状,不知道是不是当权者有意为之,还是疏忽大意,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悲哀。 当权者,是人民选出来了保护自身利益的,人民与当权者是一种契约关系,如果当权者不履行契约,而是时不时利用权力、利用教育来愚弄人民,那么,这样的当权者明显不合格。 任何藐视和过度追捧当权者的人,都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要么是当权者的奴化顺民,要么是当权者的枪靶子。而残酷的现实是,社会到处在为当权者歌功颂德,何来独立思考?何来批判精神?现在我们要明白,当我们选出来的当权者在隐秘地禁锢我们的思想,让过度的集体主义、国家主义贯穿人民整个一生的教育时,我不免要怀疑它的动机,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还是另有所图。 不让我们接触不同的声音,让我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教育算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了。显然,如果当权者违背了人民当初选择它的意愿,时间久了,人民就会反抗这种隐秘的暴力,这时等着当权者的只有一条路,走向覆灭,而且还会被人民钉在耻辱杆上,警醒后人。 当当权者把所谓的和谐、梦想、主义、集体、国家当作信条灌输给它的人民时,无疑于搞迷信,搞蛊惑,搞教条。而媒体是他们进行灌输的帮凶。媒体越干净,社会越肮脏,这是我历来的看法,而国家的主流媒体,无一不是正能量,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毋庸置疑,东德的海关军官,就是被当权者灌输下的奴性顺民,灌输给他们的是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康庄大道。这成为了他们的信条,他们虔诚地膜拜着他们的教主——德国民主共和国的领导人,或者马列主义。 不过,这些迷信和蛊惑终归挡不住人性的伟大,还有对自由的渴望 。第一个推翻柏林墙的不正是这些深受荼毒的军官吗?可见,即便当权者如何不用其极的愚弄和戏耍它的人民,它也泯灭不了人性的光辉。 《博恩霍姆大街》,推倒的不仅是柏林墙。
短评写不下……
好有趣的电影哦!黑色幽默的部分处理得很巧,屎屁尿的垃圾笑话和政治问题放在一块竟显得高雅起来,我爱极这种荒诞。与文学作品、脱口秀等不同,看电影时我极少为笑点折腰,总觉得把电影有限的时间用在搞笑上是种浪费(都怪漫威电影,那数不清的、不合时宜的烂笑话的戕害使我产生心理阴影),感谢这部片子拓宽了我审美的接受面——垃圾笑话在黑色幽默中可以呈现出奇妙的效果、荒诞艺术以电影为载体亦能如鱼得水。
本片的叙事节奏、庄谐尺度的把控,情绪氛围的转换都不错。电影后半段悲剧色彩渐浓,一个日薄西山的政体,人民识破了那无可挽回的下沉趋势,领导层也隐约默许了它即将溃散的命运,留下那被夹在中间的、一群旧时代的沉船,无法接受自己用生命守护了无意义的事物。而历史就是这么残酷而有趣,阴错阳差地将决定方向的权力短暂地交给了这样一群不知所措的人。最后形势逼迫他们不得不做出抉择:是坚持自己信仰了一生的政治立场,还是遵从人性的感召成全人民(与自己)的自由?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最后,女孩去而复返与爱人紧紧相拥,自始至终,人们的抗争都不是为了离去,而是为了拥有离去的权力,抗争的出发点不是恨,而是爱,那至高无上的爱永远指向它唯一的对象——“人”。
最后,赞美所有勇敢而智慧的人民。当老妇人通过海关,人们安静地停在那扇半掩的门边为她注目时,我想,这就是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时刻。
看这部电影似乎有些历史知识比较好。
2017.08.26柏林墙真是为德国影视圈儿提供了可挖掘百年的创作题材啊。本片虽然是喜剧,但角色塑造非常出色。
好喜欢这部片子的处理方式啊!红绿白三个电话,你在线路的哪一头!从深信不疑的正义,逐个击破,到完全被自己说服,做出连妻子都不信的决定,可爱的胖子笑得好轻松!
几个关键人物的转换还是没有说服力,主角的闹肚子被非洲外交官治好,是什么梗呢?这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但居然没有呼应和解释。女孩和守卫的复合,也牵强。角度比较特别,喜剧处理比正剧巧妙。
一般吧。
我们有世界观,却看不到世界。
我们依旧在墙里。
说明快速正确对待舆情的重要性23333,以及全球人民都喜欢凑热闹2333
當制體不想面對現實和承擔責任的兩難.
以喜剧的方式来处理柏林墙之变,小有创意,但人物的动机、事件的动力,又比较粗枝大叶了。
视角很好,有这种重大历史转折的国家不止德国,但反复拍,各个视角拍,各种主题拍,真的很难得。还有来自莫桑比克的神奇非洲力量哈哈哈。
片子還可以,B站回來了,多加一顆星😁
之前还不知道推倒柏林墙那晚还发生了这么档乌龙,我无知了。既有喜剧效果又不失严肃,挺不错的。
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剧情竟然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特意找了纪录片看,纪录片还真的找到了海关站长的原形,这个真实人物所做过的事情就是电影里的,而且真人的故事结尾比电影还感人!
人家的统一和我们遥远的梦……当边界化为乌有的那一刻,有点儿热泪盈眶……希望终有一天,两岸也不再需要海关和盖章……
没啥意思
“你们再也没有资格监视我污蔑我了”挺平淡的。整个西方视角来拍显得很普通。
“我们有世界观,却看不到世界”
西方语境下的一则讽刺小品,手法与情节皆未能免俗。
我们只知道柏林墙是在那个敏感的一年被推倒的,却不知被推倒时黑色幽默般的细枝末节。无字幕看了88分钟,硬生生地看懂了大部分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