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失控的布朗森
看完有点“我刚才看了个什么东西”的懵感(笑)。
电影后半段似乎已经不是在讲情节和一个故事,而是呈现出一些片段式的断面。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类电影,这样的呈现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还蛮现实的,因为大多数人生不就是既无逻辑也无意义,尽管充满色彩浓重的断面。
因为对演员有特别的偏爱,所以看他演个人色彩强烈的独角戏也很心动。
影片最后布朗森血淋淋被锁在狭窄的铁笼里嘶吼,让我的心以一种不好的方式绷紧了。影片中似乎有很多会让社会中的正常人感到轻微不安的镜头,赤裸,暴力,疯狂和混乱,但是布朗森有双好清澈的大眼睛,他在女人接近时肌肉绷紧发抖,笨拙地说“我爱你”和“祝贺你”,送她昂贵的戒指,抢劫像个闹剧。我想起他凝视自己的作品(倒霉的好人艺术老师)时神态像个小孩子,在他转身投入野蛮的打斗之前。让我想捏捏他的脸。
我有时候会很为这种完全脱离人类现有社会的个体着迷,完全的边缘,在某种意义上几乎就像是完全的自由了。
只是似乎往往很悲惨(从世俗意义上),也很难说“是不是值得”。
2 ) 隐藏在传记后面的
Bronson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在故事(真实性)和意义(总结性)中如何取得平衡是传记体电影需要回答的问题,《Bronson》开的头很好——英雄史诗般的打斗镜头、间离式主人公讲演、超现实的场景(舞台般的精神病院、红色的牢笼),这些对于现实故事的超现实化,充满着从生活的一般元素中抽离出本质加以组合形成的戏剧性,换言之,用传记式的故事来包装一个角色背后的角色,与其说是一个人的Life story,不如说是对一个人Life story的片断组合而新的灵魂的描写,脱离传记主体的传记——我觉得这才是传记电影创作令人欣赏的取向。
但电影没有完全摆脱故事性,尽管有超现实的主角作为讲述者向我们演讲,但主角回家又投靠舅舅这段详细的故事还是极大地冲淡了演讲带来的魔幻感,这段故事期间主角好像回到了人间,他需要恋爱、需要工作,而不是再作为一个代表着无谓(无谓)暴力的天使:他不再向我们讲述他如何喜欢暴力、如何毫不考虑人世间的规则、以及这背后莫名的崇高。对主角工作和爱情描写(不可避免)的解释姿态使影片的美学天平偏向了相反的故事(真实性)那一边,尽管这段故事的场景仍然是以Bronson自己的魔幻之眼向我们呈现的,性变态叔叔阿姨们的出现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关于Bronson如何不谙世事的解说感,而在这之前的精神病院与监狱场景则并没有如此,监狱和精神病院在我们眼中自带的奇异感掩盖了我们所看到的Bronson的目光,无论这两处地方在疯狂的Bronson眼里是何番模样,我们都会觉得不足为奇——监狱和精神病院本来就是那么奇异。而当我们顺着Bronson的目光看到我们的正常生活也奇奇怪怪时,对Bronson的怀疑就产生了,我们换上道德的眼睛,叉着腰用长者的口气对Bronson说:“你缺乏正确的教育,所以才对社会格格不入,连姑娘的调情都弄不懂。”,如此一来,Bronson降落成为了我们身边的一个人,他的暴力好像也变得有迹可循,这份真实的气味无疑会让我们对他的暴力失去兴趣。
在后面的监狱情节里,Bronson好像又恢复了正常,没有理由的开始施加起暴力,在典狱长询问他到底要什么时,他重新用回暴力天使的口吻:“Fuck Off.”,但紧随其后,突然(!)Bronson就爱上了画画,这一点和现实里的他相吻合(现实中的他宣称放弃了暴力,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Charlie Salvador以致敬画家达利),这一突然的转折是这部电影的败笔,它大声的宣布了这部电影把对故事性的忠诚作为自己的纲领,电影不再像询问Bronson的无来由的暴力一样去询问这一无来由的对美术的热爱,取而代之决定将现实中的人物情况作为电影的结局,舞台上讲述自己故事的Bronson带上面具背叛了原先的口吻,承认自己就是故事中/现实中那个Bronson,他的存在也从一个不知在何处的讲述者变成了为了体现社会对Bronson误解(观众对他打倒美术老师而鼓掌的场景)而虚构的声音,在这之后他便黯然退场,放弃了他的神秘与他的信仰(那让人猜不透舞台究竟位于何处?他从哪儿发出对自己故事的见解?这迷人的不知在何处。)。
然后,影片就以“我们并不了解Bronson,他喜欢画画,我们却都以为他喜欢打人。”的声音,悠悠地结束了。
3 ) 我们把Bronson怎么了?
我似乎有一种和沉闷的电影做斗争的特殊才能。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中断了大概三到四次才算看完。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习惯,除非是特别好的电影我才会一口气看到尾。
这部《Bronson》可能是由于改编自真实事件,其想要传达的意义反而显得模糊而晦涩。在进行一个艺术创作的时候,虚假的东西往往才能准确的表达含义,因为无论是事件的进展还是其中人物的动作无不是冲着这一意义进行的。导演(或者是作家)可以设定很多事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他们变成了一个创世者,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的遨游。
而在现实里,意义才是最难凸显的,它们隐藏在每个动作里、每句话语中、一个眼神、甚至是漫不经心路过的一个陌生人……而且这种不经意的意义或许要等上很久才会慢慢浮现出一点儿端倪,我们要慢慢把这些散落在各处的意义碎片逐渐收集,满头大汗的进行长年累月的拼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望乃至绝望,开始破口大骂。即使是这样,我们整个儿人生的意义在最后也不一定会出现。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一直被甩倒在意义的垃圾场(现在也是。),在现实琐碎的衔接中发了狂一般搜寻意义的身影,可是始终却没有寻求到,逐渐我认识到或许现实本身就没有意义,也或许正是我们生活其中的意义太多相反我们却没有意识到。
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的轰炸与物欲的冲击更是把这些细小的意义消磨的消失殆尽。这些东西,快速、方便、简单、拥有对于一种宗教的逆反气质。它们把我们推得越来越快,以至于我们无暇去关注身边的人和物。个人的存在感越来越渺小,也就越来越显得无足轻重。
我们渴望被众人关注,赢取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获得这种关注的途径唯有出名,而Bronson就是想要出名的其中一位。
想要出名(或者说引得关注)最快的途径是什么?不是绘画也不是写作,这些事情总是进行的太沉太慢,你得要有足够的耐心才有可能达成。
其实最快的途径无非就是两种:一是哗众取宠,二就是犯罪。这两种行为把你与芸芸众生区分开,你跳了出来,就像一颗弹珠,独自的滚落在地上。
Bronson选择了后者——犯罪。他家庭不错,也没有成长的困惑,并且还结了婚有了个孩子。一切让他犯罪的可能性都不存在。只能说他并不满足于日常的生活,他的抢劫和其他罪行虽然过程很可怖,但是结果却都荒谬可笑,他是一名合格的喜剧演员(我承认他做到了),用自己的一生尽职尽责的走上了这条路,只是他并不可笑。
他是一名喜剧演员,但并不可笑。
他上演一个又一个的秀,面对一群他看不到的观众。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当有人发现他的艺术天赋之后(这点让我很惊讶。)他站在一个通往关注的十字路口,是继续犯罪来引起注意还是通过艺术?他毫不犹豫的放弃了艺术。他需要一种更为快速和强有力的冲击力来表达自己。当他把那名发现他才能的人撂倒在地上时,他赢得了一阵久久不能停息的掌声。(在那个以他为主角的虚幻的舞台上。)而他沉浸在艺术里的时候是毫无反应的。也许并不是毫无反应,他有一名观众,(那名发现他的人。)但是,实在太少了,仅仅一位而已。这远远不够。
而事实上,他的选择是否正确呢?很讽刺的是他是正确的,这部电影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假若当时他选择了艺术,他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广为人知。可能最终沦落成为一名三流的艺术家。当然在艺术上成功也说不一定,我们只能说从现在看来他当时的选择并没有错。他达到了他的目的,成名了。
记得在一部电影里,一部关于伊拉克战争的黑色幽默电影,一个恐怖组织人员问一个美国大兵:你们把迈克杰克逊怎么了?怎么变成了那样?而在这里我要问,我们把Bronson怎么了?我们全人类把Bronson怎么了?或者反问一句,这个世界把我们怎么了?怎么会变成这样?人的存在感竟然淡漠到如此地步。要通过这样极端的方法才能凸显出个人的存在。才会有人去关注自己。
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想要反应的东西,即悲哀又沉重,却无可奈何。在不断越来越快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要考虑开始慢一点儿了?是否该让科技停一停了?快速是遗忘,散步时我们想一件事情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越走越慢,而想要忘记一件事情的时候则是越走越快,在高速的行驶中我们是什么都不会想的,速度把我们的思想一齐给带走了。
想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找到意义,就得慢下来。
慢一点儿吧。
4 ) 这样也可以过一辈子
终于看完了期待已久的Bronson, 这个英国历史上最臭名着著,最暴力,最昂贵的囚犯。电影开拍时,他已在监狱里呆了34年,其中30年是被关禁闭。而他的入狱是因为抢劫邮局而被判了7年。电影里,他妈妈在宣判后还对他讲,孩子,你不用呆7年,4年就会出来了,那是1974年。而实际情况是直到现在,他还在监狱里呆着。
电影本身是走文艺片路线,看起来还是有点沉闷,加上一口含糊不清的英国音,根本听不大明白。但看得出拍与演都很用心,一些摆拍的镜头,类似精神病院里的长镜,以及在禁闭室里的徘徊,空旷,最后的暴力艺术,给人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电影知道了这样一个人,一个绝对与众不同的人。一个关了三十年禁闭而绝不悔改的人。估计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的精神世界。他的内心有没有平静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一生?他是真的愿意选择这样的生活吗?记得他也有想不通的时候,第一次快放出来前,他想到自己已被关了26年禁闭,但他其实从没有杀过人,从没有真正地严重伤害过别人。想一想他也觉得委屈。但出来后只呆了好象69天,他又义务反顾地回去了,很明显,外面的生活他并不能适应。可能只有在监狱里他才能为所欲为吧,才能把他的野性完全释放,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位一生没下过船的海上钢琴师,当他站在甲板上,望着城市纵横交错的道路,还没下去他就已经迷路了。他们只能生活在极其简单的环境中,用极其简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也许,Bronson就是一个原生态的动物,通过动物的条件反射来解决问题。不管什么样的折磨与惩罚都没办法改变他的行为方式,也许我们应该称赞他绝不屈服的精神,也许那只是他的本能反应。
最后,他展现了自己的艺术天赋,这也的确是他的一个好的归宿,他的行为与艺术家是相通的,脑子里都充满了常人无法理解的想法与念头都不会用世俗的心态 来看待世界与自己。也许他的一生就是一次行为艺术,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是遭到整个世界的唾弃
5 ) 困兽
我觉得冲着"Cult""暴力"标签,或者看之前笼罩在A Clockwork Orange和Kubrick阴影下朋友,看到此片是多少会失望的。没有期待中的血腥,畅快,也没有什么震撼的结局,有的只是无尽的独白。对于这个英国传奇式的人物我们能产生的共鸣也不会多。倒是Tom Hardy的表演可以说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了。
Tom Hardy在演这部电影之前的角色主要都是配角,一个IMDB上连头像都没加的演员。出道很晚,十年不到。早前的电影作品有Black Hawk Down(黑鹰坠落),Star Trek: Nemesis(星际迷航-复仇女神)…今天刚把Dot the i 看完……怎么说都是些不会让人有多深印象的角色。直到去年那部Rocknrolla,Tom Hardy算是男二号了,handsome Bob, "my, my, not just a pretty face.",可惜,有那么点花瓶的意味。让我震惊的是,这么快他就有这样一部作品,而且是传记电影的主角。很多年轻漂亮的男配可能一直都是男配了,想脱颖而出必须牺牲形象,使出浑身解数。
Tom Hardy今年32岁。这部电影中唯一看得出他还年轻,就是Michael Petersen早年在收银台那儿的镜头。之后,他那条戏剧性的胡子,夸张的肌肉,走路的腔调,捉摸不定的脾性还有像野兽一样的低沉咆哮。Tom Hardy的演技支撑起了整部电影,不得不承认他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好像用绷紧了肌肉,尽了全力。让看着这部片子的观众也不得不时刻屏息凝神,等待他突然的爆发。
这样的一个角色让人觉得很矛盾,似乎很难通过导演的指示让我们窥探到主人公的内心,但凭借Bronson的自白和小丑表演,我们又会觉得他的人格很简单只不过是个一心想成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猛兽而已。“You're a very sweet man, Charlie,” Irene说,“but you've got no ambition.” 他真的没有野心吗?很矛盾,只有他自己清楚。
Tom Hardy在这部电影里像个活体雕像,无论他身上抹的是泥浆血水,黑色颜料,还是……黄油(奶油?)……都无法抑制住他的光芒!为了这个角色他增加了100磅的肌肉,还在监狱里呆了几个月,还N多次全裸干架……看到他被困在笼中浑身失血咬牙切齿的样子我完全忘记了他曾经的形象。
就是一部简简单单的电影,和Bronson这个人一样,简简单单。
(因为完全裸看,剧情便不做什么评论了,Tom Hardy讲话的口音实在是浑浊……整部片子我听得最清楚就是You fucking CUNT!!=。=反正我觉得他以后肯定会红,哈哈)
6 ) 有冲击力
一部性格,肌肉,恶棍,残暴,血腥,混蛋,冷血集齐的影片。
虽然看不透布朗森的世界,他总是做出令人费解的行为。总是想袭警,但是布朗森是一种代表,不管是一种人,还是一类个体。他都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他不是垃圾,但是个恶棍。
汤姆为这戏没少锻炼吧,肌肉真不错,比蝙蝠侠里健壮~
舞台风,导演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汤姆·哈迪可以尽情的秀演技。
半纪录半自传的片子。主角很暴力。但是想不明白他为什么。很多全裸的镜头...小弟弟好小...
7/10。很紧凑的传记改编。没有落入童年阴影的庸俗解释,而是直接坦明暴力来自内心无法克制的原欲,运用电影语言去图解:染血乌漆的肉搏肌体与邪红腥臭的地下黑拳。但是作者风格并不是很重,不连贯剪辑做得缺少特色,节奏灵感没找准,雷弗恩尚未处于暴走阶段。
一直觉得这部比Drive来得有想法。 Refn用歌剧/戏剧的手法去描绘Bronson那份展现欲实在贴切,Tom Hardy又恰巧是个半邪性半古典的演员,最后「场下观众」被彻底征服也就不足为奇了。
电影手法值得表扬,电影内容比较单薄,离发条橙还是有漫长的距离的
很棒的故事
哦,谢特!他爱受伤与咆哮,可惜,这不是行为艺术。他爱暴力与被暴力,可惜,这不是意识流。醒醒吧,只不过是一臭名远昭囚犯的传记罢了!
其實我覺得Tom Hardy這造型有夠像Buck Angel的(掩面
55555我悲催的叔叔
期待高司令跟哈迪为了雷弗恩合体一次
很诡异,很戏剧.不知如何评价.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瞎扯.
故事不错,可以拍的更好。
3星剧情 再一星给Tom Hardy 的演技。我从他演小喽啰开始看起,匀称型身材看起,到现在这部,他的演技让人惊叹。还有我喜欢这部片的音乐。不是古典的那些,是80年代让人忍不住动起来的new wave舞曲。
行为艺术
what the fuck
怪胎,以及实力派汤甜心的小鸟。
想法不错,可是结构不好。配乐蛮嗲的,尤其是Pet shop boys的那首歌真是用的巧
汤老师这个才华横溢的痞子,雷弗恩这个才华横溢的疯子
把一个囚犯的一生拍得非常行为艺术,暴力男眼中闪烁的是单纯、狂热、躁狂的光芒。。。只可惜在电影本身的内在层次上欠缺了很多东西
就像那段舞台表演一样 完全是Tom Hardy的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