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是个真实事件。一个有着23重人格的深井冰绑架了三个花季少女。他换一重人格就要换一身衣服,23重人格由一个色情狂统领,但他们都在供养着第24重最可怕的怪兽人格,这重人格尚在养成中。终于成形的怪兽能像壁虎那样爬墙,中枪不会死。男主演技是没话说的,本子也还行。看完以后我身体去上了个厕所,回来看见自己躺在床上发朋友圈。
在现实中,判断一个人有几重人格,其实很简单,拿起他的手机,点开“通讯录”,再点开“标签”,数一下共有多少个分组,那么他就有多少重人格。更严谨些,认为分组不代表什么,重点在于每条朋友圈的勾选组合,会有固定的搭配,那最常用的组合代表一重人格。亦可。很多人已经实现了网络社交中的“见人说人话遇鬼说鬼话”,已将自己训练成“分组大师”。
我觉得时下大量刻意运用扭曲的视角来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尝试都是徒劳的,也注定要失败,尽管我定义其扭曲,也是基于自身体验。“虚幻&现实”与“正常&非正常”,以及个体的内部纠缠,是性质不同的三对矛盾体,前者是对外部世界存在与否的根本性论证,中间是存在的正反两面,后者是个体内部冲突。但无论是哪一对矛盾体,前人已经掰扯的很透彻了,除非像《分裂》那样有进一步的探索,后人实在没必要无止境重复。在我看来大多数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过伎俩而已,通过刻意放大虚幻、非正常的强度来实现势均力敌的冲突。对了,还有阴谋论这味调料。
精分的人是纯洁的,这是我近来最大的收获,分裂得越多越纯洁,譬如分裂为23重,事实是他的确经历了23重磨难留下来的,正因纯洁,他无法消化世间的丑恶,那重人格便被隔离性存留在体内。但纯洁的“群”往往会犯下外人眼中极端变态的罪行。他的第一人称从来不用“我”,而是“我们”。补充一点,其实我也老纯洁的,日常中若伤害过谁,那一定是我的另一重人格干的,别与“我们”算账。
1.这部电影太烧脑了,烧得主角头发都掉光了。
2.为了证明自己不仅聪明,而且聪明绝顶,所以主角剃了光头。
3.没想到X教授终于治好了双腿,却终究没能逃脱秃顶的命运。
4.年轻X教授秃顶、半身不遂,老了之后在《金刚狼3》身患老年痴呆症,《分裂》中又得了人格分裂,儿子在《大群》中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求X教授的心理阴影面积。
5.以下三张图片分别是: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我半个人都不好了,我24个人都不好了。
6.随着《分裂》这部电影的诞生,一美的女友或成最大赢家,毕竟他一天能扮演24个角色,岂不是性福之极?
7.羡慕主角,每天每时每刻都有新衣服穿。
8.继《死侍》和《金刚狼3》之后,这是第三部没钱多请一个X战警的电影。
9.这样的一美,请给我来两打!(一打是12个,两打是24个)
10.以前他是玩跑车的,后来改玩轮椅了。现在连轮椅也不玩了,因为他疯了。看来飙车的确会导致营养跟不上。
11.沙马兰为索尼拍了《重返地球》,为派拉蒙拍了《最后的风之子》,为二十世纪福克斯拍了《灭顶之灾》,为华纳拍了《水中女妖》,为迪士尼拍了《神秘村》,为环球制片并编剧《电梯里的恶魔》。
他凭一己之力坑了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堪称电影界一大壮举。
为什么《分裂》能以900万美元成本票房逆袭,并且传闻沙马兰还将指导《最后的风之子》的续集?
一方面说明自掏腰包确实比较可靠,另一方面也说明拍一部佳作之后才能继续坑六大。
12.布鲁斯·威利斯曾经有头发,后来他遇到了沙马兰……
诺亚·林格曾经有头发,后来他遇到了沙马兰……
一美曾经有头发,后来他遇到了沙马兰……
威尔·史密斯曾经有头发,后来他遇到了沙马兰……
沙马兰不仅孤身一人完成好莱坞制片公司的六连杀,还是一名“头发杀手”。
他一个人就能让“霸王”防脱洗发水倒闭。
13.《云图》中14位主演演绎了65个角色,平均2.8个人就能演13个角色,堪称史上最节约片酬的电影。这一记录被《宣言》打破,凯特·布兰切特一人分饰13个角色。不得不说还是《分裂》更牛逼,毕竟一美半个人就能演13个角色。
14.最后男主产生了第24个人格,相当于三分之一个孙悟空,毕竟孙悟空能72变。
15.欢迎观看《分裂》,同样的票价,更多的一美,加量不加价。
16.一美不仅当过野兽,当过野兽的老师,还当过野兽的爸爸。就问你怕不怕?
(《分裂》中他的第24个人格是野兽,《美女与野兽》中饰演野兽的丹·史蒂文斯在《大群》中饰演X教授的儿子,《X战警》前传三部曲中的野兽是X教授的学生。)
关于一美的梗,请移步我的这篇日记,里面有更详细的故事:
注:此文对《Split》全面剧透,对《Glass》和《Unbreakable》有轻度剧透。
我的家人中已确诊的有2名抑郁症患者,1名躁郁症患者,我本人平时也有轻微的焦虑症及强迫症症状。因为这个原因,本人虽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但是平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留意得会多一些。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触和启发很多,我觉得是非常不错的。
我看到很多打低分的同学,比较普遍的是对最后“兽格”出现的不屑,认为“太超过”了。我倒是不这么认为,或者说我在看影片的时候感觉最终出现一个“Beast”是合情合理的(当然我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整部片子也是在心理学层面对于多重人格障碍症的“终极形态”做的科学幻想。
我很喜欢这类片子,基于自身经历,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影视类作品,更多地了解心理疾病的存在,不再对抑郁症患者有嘲笑,或随便说出“你就是矫情”这类的话——这也是Dennis和Patricia裂变出Beast的源动力之一。
先脱离影片,分享几条关于DID的基础知识:
1.多数DID患者都出现了2个以上的人格;
2.众多人格中,并没有绝对的领导者,能“解决问题”的那一个才是某段时间的主导人格;
3.并不是所有人格都一定清楚其他人格的存在,原生人格Kevin不一定了解其他所有23个人格;
4.DID不断裂变的原因,我认为是“能否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如果解决了,那就自洽了,如果解决不了,则可能继续裂变。
5.裂变出的人格有可能存在新的心理疾病,“病中病”。
不算自己,Kevin共裂变了23个人格,但在影片中出场的只有8名。接下来一一分析一下影片中Kevin呈现出的这8名裂变人格及其出现的原因:
童年受虐,生活在恐惧之中。在地牢被唤醒后,简单地了解了现场情况后马上要求Casey杀死自己,并非常具体地告知Casey,枪和子弹的位置。Kevin完全不畏惧死亡,想必平时对于结束生命是有准备的,所以大概率患有抑郁症。可能正是这种自杀倾向,让其他22个人格“封存”了Kevin——保护Kevin的生命,就是保护他们自己的生命。Kevin的童年大概是个很“乖”的孩子,而乖的背后,是压抑。Kevin“很虚弱”,控制不了主权,其他人格由他裂变而生,却不受其控制,甚至“反客为主”。于是Kevin只能任由他们各自为战、抢夺时间和主导权,并产生二级裂变。Kevin只有一个时刻可以不受任何阻碍地苏醒过来,就是被外界呼唤“Kevin Wendell Crumb”这个全名的时候,因为小时候他的母亲每次怒不可遏地虐待他之前,都会叫他的全名(中外习惯在此竟达成高度统一),这是他心底无法抵抗的最深刻的恐惧,而恐惧是所有情感力量中最强大的、最难以克制的。
不出意外的话,Dennis应该是最初被分裂出来的第二人格。他患有强迫症,要求生活一尘不染、井井有条,他的出现,是为了保护Kevin不受母亲的伤害——我已经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了,Kevin就不会受惩罚了。我还有一个猜测就是:Dennis有可能曾作为“挡箭牌”替Kevin承受母亲的虐待。强迫症的背后往往是焦虑,Dennis必须时刻警醒,力求完美,漏掉任何一点,Kevin或自己都有可能被虐待,这是他焦虑的原因,只有所有物品都在“应该”的位置上,他才会感到安全。Dennis有弱点,他有大概率是阳痿患者。为了表达对女性的蔑视,他喜欢看女性跳裸体舞,无法自控,他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比女性“高级”,来平衡内心的自卑。有一个关键事件是,一次在Barry工作的地点,2名17-18岁的年轻女学生抓着他的手触摸她俩的胸部,做挑战游戏。正常男性大概会高兴到流鼻血,而Dennis这个人格却感觉受到了精神虐待,是因为这种挑逗举动让他要面对自己“竖不起来”的缺陷。由于回忆起了童年受虐的经历,他这个曾被克制住的人格再次出现了(这段影片中没有明确,但我猜想,当时摸胸的人就是Dennis,他的伪装从更早的时间点就开始了,事后他冒充Barry向医生阐述了这段经历,想要得到帮助却被忽略了)。我猜想,Kevin母亲的虐待手段里有可能涉及对男童生殖器的创伤(Dennis对尿的反应是很大的,所以我猜想童年的Kevin曾因经常尿床而受罚),比如用夹子夹住小JJ之类的。年幼的Kevin/Dennis大概会觉得自己长了一个“多余”的东西,或是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东西,这影响了Dennis的生理情况。女学生的举动刺激了Dennis心底的自卑,所以共情心的作用下,Dennis认为,只有他,才理解Kevin,才可以真正保护Kevin。另一件事情:Dennis有强迫症、有怪癖、有生理问题、被其他人格取笑。然而,他坚信自己是正义的、正确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是渴望被关注的、渴望被认可的,这一点从他和Fletcher医生的几次互动中可以看出。
Dennis心里有一个问题:我来保护Kevin,谁来保护我?这种情况被注意得有些晚了,由于长期的情感忽略,他的人格中产生了新的问题,成为了Beast的温床。
有可能是第三顺位出现的,他的出现像是Kevin对自己童年的一种“补完”,或说梦想。长期遭受虐待的Kevin会意识到,自己的烦恼太多了,痛苦太多了。如果时间能够重来,他有可能会非常希望自己可以无忧无虑地成长,索性笨一点该有多好,天真一点该有多好,那样自己就不会背负这么多痛苦,这是心理层面的。剧情层面,Hedwig的作用不止这么一点,不算他自己,23个人格中还有两名特殊的存在:因为怪癖和精神不稳定被其他人格嘲笑,且禁止使用时间的Dennis和Patricia,他们3人被称为一个“Horde(部落)”。Barry有个失误,原本他有分配所有人时间的权力,但是Hedwig是个例外。电影中有个形容:23个人坐在同一个房间里,要“亮相”的人得到Barry的允许后,离开椅子站起来就可以了,就像一个课堂。正因为Hedwig是个顽皮的少年,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打破规矩,所以他会擅自抢占、或是偷偷使用时间。
被“关禁闭”的Dennis和Patricia发现这一点后,拉拢了这个孩子,从而使自己可以变相解禁,而班主任Barry毫不知情。相对于Kevin,Hedwig是一名自由的少年,他可以朋克、可以叛逆,对异性的反应正常,这是因为他是“被允许”、“被容忍”的。他像一个美好的梦,永远停留在9岁,不会发身长大。
没看《Glass》的时候,我猜测她应该就是Kevin母亲的原型,后来发现这么说不准确。由于Beast是Dennis和Patricia共同孕育的,所以对她的挖掘不能浮于表面。起先我以为Kevin母亲是因为Kevin的父亲抛妻弃子(乘坐火车离开),悲剧婚姻造成了她爱屋及乌、精神失控、虐待Kevin的动因,后来发现错了。第三部《Glass》中Dennis有一句独白:“Kevin's mother hurt Kevin, and Kevin's father was gonna get a doctor to try and stop her, but he left.(Kevin的母亲伤害Kevin,Kevin的父亲想要去找个医生来尝试阻止她,但他再没有回来。)”
这句话不单独分析,《Glass》中有个连接整个三部曲的重要镜头:Kevin的父亲看上去是个温和的人,在车站和母子挥别后,他在座位上坐下来,手中拿起一张医院的宣传材料阅读,封面上印着“DID Treatment & Therapy(解离型人格障碍治疗)”字样,而那趟列车,正是孕育第一部《Unbreakable》的男一号David Dunn的Eastrail 177号,除了David,全体罹难。
原来是这么回事,Kevin父亲不是不想回来,而是不能回来。继续推理,如果那个DID手册的指向,是为了给Kevin做治疗的话,那为什么母亲没有继续下去呢?为什么Dennis说,在父亲动身前,母亲就开始伤害Kevin了呢,结论只能指向一个:那时家中患有DID的人,不是Kevin,而是Kevin的母亲,Kevin其实是“代际传承”的。所以列车发动的时候,Kevin的父亲不舍的目光投向的,是年幼的Kevin,他担心的是,这期间Kevin母亲的症状不要发作。父亲去世了,母亲由于DID症状的干扰,没有及时接受治疗,以致对Kevin的虐待不再有任何阻碍,致使Kevin成了新的DID患者。我本想Patricia的出现,是Kevin心中对“理想母亲”形象的强烈渴望,后来发现Patricia的精神情况并不稳定,比如切歪面包后会瞬发躁狂,甚至被其他人格禁止“使用时间”,于是感觉她不够“理想”。
再一琢磨,发现她可能是Kevin母亲若干个人格中,最好的那一个的复制。也即是:既然我自己就是我母亲,我就可以控制自己不变成那个会伤害我的魔鬼,这样我就安全了。然而这并没有“一步到位”,Patricia亦有她自己的问题,像Dennis一样,她被嘲笑,被孤立,不被保护。她渴望自己的独特是被他人承认并需要的,于是和Dennis达成了共同的频率,裂变了Beast。
应该是比较靠后顺位出现的,大概是在参加工作的时候吧,因为这个时候需要展现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了。长期遭受虐待的Kevin,应该有严重的自卑感,像是母亲经常说的:“你把一切都搞糟了!”这样的孩子应该是没办法在工作岗位上很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的。所以Barry这位“完美”的人格出现了,他有领导力、擅长交际、细致入微、了解时尚、有艺术品位,Fletcher医生说,Barry的领导很喜欢他。影片后段Casey在PC机上查看Barry视频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Barry的眼神非常稳定,举手投足带着自信。
大概正是这样一个人格,才能服众,作为领导者,去分配其他人的时间。其他人也比较情愿,因为Barry身上可能有他们每个人都期望的影子。
应该也是偏后期裂变出来的,被“站队”的Dennis和Patricia与其他人格产生了对抗,这是一场战斗,其他人格需要一名“军事家”登场,对抗“部落”的进攻。
次要人格不做过多猜测。
混混型的愤青,给Fletcher医生发邮件的人之一。Jade认为自己不正常,却不知道是哪里不正常,最终归咎于糖尿病,“疑病”心理。在《Glass》里发现还有点娘娘腔或Gay倾向。
次要人格不做过多猜测。
兽格的出现倒是比较好解读了。一个人受的伤害越深,他的恐惧就越重,他渴望的那份力量就越强大。既然伤害我们的一直是人类,那么,如果我成为高于人类的存在呢?还有谁可以伤害我们吗?
Dennis认为,只有自己才能保护Kevin,然后,只有Beast,才能保护所有的人格。Dennis在动物园工作,有可能,是每天工作的“见闻”,让他有了兽格的萌芽;也可能,是他先有了萌芽,才被潜意识指引去动物园工作,我倾向于后者。三部曲中有个关键词是漫画,人类对于超级力量的想象从很早就开始了,美国80年代有部动画片叫《BraveStarr》(布雷斯塔警长),拥有“鹰的眼睛、狼的耳朵、豹的速度、熊的力量”,其手持“塞拉炯”的搭档Thirty(变形马)更是可以在人兽形态间切换。如果Kevin童年时看过这部动画片的话,就不让动物园背这个锅了(ok我只是皮一下)。
Beast的能力设定很合理,他并不是一头彻底的野兽(那意味着退化、逃避问题),而是一个有理性、可以讲人话的Monster。只不过这个怪物,可以控制自己体内的化学成分,形成了肌肉强化、攀爬强化、皮肤强化等“天赋加乘”。Beast有自己的三观,他认为像他这样有24个人格裂变的存在,是更高级别的生命形式,所以,曾经受过的伤害,变成了一种神圣的养分,受虐与纯洁划上了等号,于是那不再是一种伤害,而是一种考验、一种天赋——暴力地把他承受过的不合理,通过Beast的诞生自洽了起来,解决了其他所有人格的心理问题。
这种改变强大到,当Casey喊出全名叫醒沉睡了几年的Kevin时,Beast沉入潜意识,瞬间与其他22个人格“分享了它的梦想”,然后立刻,就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和支持,人们发现Beast就是那个救世主,可以保护我们所有人,于是集体压制了Kevin令其陷入沉睡。关于Beast吃人,我的理解是一种仪式,它通过这种行为,确认自己站在更高层级的食物链,确认自己的“高级”,而不是真的需要拿人肉来“充饥”。
Dennis把Patricia买来的鲜花放在车站的月台上,既是对亡父的祭奠,也是对重生的庆贺。
最后聊一下对Fletcher医生的一些想法:
对于Kevin,Fletcher医生最大的贡献在于,在她的长期帮助下,23个人格有了秩序。在Barry的管理下,不再相互抢占时间。但Fletcher医生也犯了一个错误,改变命运走向的错误:她第一时间否定了Beast的存在,说“那不是第24个人格,它只是一个幻想。”Dennis听后久久不语,心中那不被理解的阴影更大了,加速了兽格的孕育。
Fletcher医生一直独自生活,他已经将Kevin视为了自己的孩子,有母爱。在她直面Beast的时候,我相信她是有能力喊出“Kevin Wendell Crumb”的全名的,然而她没有,是因为她害怕打乱24个人格,让Kevin重归痛苦。至于她把信息写在纸上,是为了不让Beast伤害其他人,而她自己,终于还是没能下得了手。
《Split》真的是一部很不错的心理幻想电影,同为三部曲的《Unbreakable》和《Glass》就逊色许多,比较温吞,我均给了3星。其实《Split》也略有一点长,如果能剪至100分钟左右,个人感觉会更好一些。
对人格的分析如有不准确之处欢迎留言指正。
这不是James McAvoy第一次惊艳到我。我从X-Men系列粉上他,补了十几部他的片子,但《Filth》让我头一回产生折服这种感觉,那时我就猜想,这个曾经的“女主粉碎机”在“分裂式演技”的道路上怕是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了。果然。
Anyway,回到这部电影,两条故事线穿插构成,一条是男主的自我挣扎,另一条是女主的悲剧童年。
男主的人设是23+1重人格,其实呈现得比较完整的只有6个。但对其他人格的设定并不是纯粹的噱头,我认为导演甚至在见缝插针地反复强调,让人始终对人物和故事走向有种猜不透的不安定感,也为最终所有人格的豪华登场做了个相当扎实的铺垫。
见一见六位男主:
一、Dennis和糖果盘
Dennis是出场最早也是最多的,衬衫、眼镜、手帕、冷静、决绝、强迫症……他在劫人的时候就充分显示出一副斯文败类的样子,事实证明这个喜欢看裸女跳舞的帅哥性格确实很有问题。之后他伪装成外向开朗的领导型人格——设计师Barry前往女医师家,却总忍不住把椅子、糖果盘之类的东西“随手”摆正,可以说是个相当到位的细节。
但真正让我震撼的是他和女医师“正面交锋”并且最终承认身份的场景,当女医师掏心掏肺的说辞开始打动他,几乎要让他卸下防备,他通过不断翕动睫毛来掩饰眼睛里转瞬即逝的水光,并且马上变换眼神和坐姿进入Dennis的身份,真心是绝了。
二、Patricia夫人的项链
尽管看片前就对多重人格设定有了心理准备,但当Patricia夫人与Dennis争执并踩着高跟鞋推门而入时,三个女孩儿无法掩饰的惊恐还是让人后背发凉。更别说镜头一切,McAvoy就这么顶着圆寸,姿态优雅地站在门口,酒红色的高领针织裹着一身肌肉,甚至精心搭配了一条项链,开始轻声轻气地安慰几个姑娘,着实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微微皱起的眉头,嘴角的小动作,还有言谈间对Dennis无可奈何又不忍苛责的情绪,让人深深相信这真的是“另一个人”。
此外还有个小细节,Patricia夫人第二次出现时不仅换了件披肩,甚至连搭配的项链都随之换掉了,这一笔真的精彩,考究的熟女形象瞬间立体起来。
三、Hedwig的窗户
Hedwig,一个说话奶声奶气小动作不断的九岁男孩,这是第四个出场的人格,但严格来说是第三个,因为第一个出场的Barry其实是Dennis扮演的。这是一个眼里有光的角色,天真但不无邪,热爱音乐、跳舞,有自己的小世界,但又不免孤独。所以这也是和女主Casey交流最多的一个角色——因为他还是个抱有幻想孩子,以为自己真的会有朋友。
他带Casey去了自己精心布置的房间,那里有他画在墙上的窗户,藏着他对墙外世界的隐秘渴望,他甚至小心翼翼地询问新朋友是否喜欢这个小天地。不同于其他人格,他喜怒形于色,察觉被骗的时候会紧紧蹙起眉头,嘴唇不自觉地颤抖,不知道从哪个大人那儿学来的口头禅“etc”也会因为激动而变调。比起跟别人置气,他更像是为自己的软弱和轻信而绝望,这让他最终甘愿服从于强硬狠辣的Dennis,期待他和那个所谓的Beast能拯救“所有人”,不再受人欺负。这让我想起,当我们学着收起笑容和泪水,是不是也向心里的另一个声音求救?它指导我们关紧窗户,奖赏是脆弱的安全感,代价是笑容从此蒙尘。
四、Barry的求救信
Barry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女医师的表述来塑造的,一个有创造力、有责任心的人,娘man娘man的,他应该是最早决定接受治疗的一个人格,并且一度效果喜人,甚至能在一个地方稳定工作十年。他是Beast的反对派代表,或者说是男主心中阴暗面的对抗者,当Dennis和Patricia一行占据主导权后,他依然试图通过邮件向女医师求救,可惜最终没能得到救赎。
五、Kevin Wendell Crumb
男主真正的本体。母亲的身心虐待给他的童年蒙上了很深的阴影,导致他软弱、孤独、挫败,并且催生了Dennis这种强迫症人格来保护自己。我甚至觉得,Patricia这个人格恐怕多少混合了他心目中的温柔母亲和实际上暴躁乖戾的更年期妇女的影子(Patricia给两个女孩子做三明治的时候,因为一刀下去切歪了就立马怒摔面包刀,并且当场重新做了一个,那场面还真挺突然的……)。
但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他凄惨的经历始终没有洗去他的善良,导致自己在2014年9月被其他人格压制陷入沉睡,被唤醒时第一件事就是问自己都干了些什么,甚至愿意牺牲自己来阻止身体里的兽性爆发。说起来,唤醒初始人格的咒语竟然是他的全名,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经历,小时候一听到亲妈喊自己全名就意味着暴风雨要来了,那是相当深刻。
六、地铁里诞生的Beast
这就是那个+1了,在地铁站开发出来的第24个人格,是多重猛兽的组合体,貌似有一个人格和他们藏身的动物园有什么交集,至少也是热衷看动物世界之类的。至于为什么是在地铁站催生的,好像有什么特别的梗,但我没太看明白。总之此人性情残暴、力大无穷、刀枪不入,可以徒手攀墙,也能手撕铁栅栏,相当玄幻。女孩们刚被绑来时Dennis说她们只是“食物”,我还以为是什么精神食粮,结果居然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食物,是Beast的人肉刺身……
进化以后的Beast已经不受Kevin全名诅咒的控制,可见他不再迷茫和挣扎,他和另外22个人格一样是被创造出来以保护Kevin的,只不过他的方式是彻底抛弃这个混沌复杂的灵魂,把所有的软弱和善良永远锁起来,用獠牙和利爪去和世界对话。他看到女主浑身的伤疤并决定放走她时,能听出来他把苦难当作一种净化,对另外那两个娇生惯养式的姑娘则是十分嫌弃,相当简单粗暴的物竞天择法则,大概应了那句“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
其他人格的首次集中出现是在Casey自救时查看的视频中,不同的服装风格、不同的语速、不同的表情,竟然还夹着一个怀疑人生的糖尿病患者。但在Kevin醒来试图让Casey杀了自己,其余的人格都本着强烈的求生欲窜出来,没有服化道的帮衬,人格的切换几乎全靠眼神和额头时隐时现的青筋。Barry的一声“Baby girl”;Hedwig出现时青筋瞬退,脖子不再涨红,还是那个赌气的孩子,叨逼叨地向曾经的“朋友”宣告自己即将到来的强大;Patricia出现时第一件事则是拢了拢身上的披肩遮住自己半裸的上身……总之这一幕真可以说是豪华午餐了。更不用说每次Beast出场,通红的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每块绷紧的鸡肉和每条突起的青筋都在演戏。
女主的副线相比起来就很简单了。幼年懵懂遭到大伯野战性侵,试图枪杀这个油腻中年男但最终难以战胜自己,亲爹又早早去世(是真的心脏病发作还是被人为做掉都很难说),结果监护人成了这位大伯,还有比这更让一个小姑娘绝望的事情么。值得欣赏的是这个人物没有被塑造成顶着主角光环的救世英雄(事实上除了自己也确实没再救下来谁...),尽管她不时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机敏、冷静、果敢,但她的恐惧绝望和另两个女孩一样真实可信,她看过经历过之后尚未泯灭的善良虽然是见缝插针的但也十分自然。
导演M. Night Shyamalan,据说是个非常擅长惊悚题材和结局反转的导演,我真不太清楚,因为我不是非常爱看惊悚这一类的。这个电影里血腥、暴力、恐怖的镜头其实不多,真正惊悚源于未知,三个女孩一次又一次努力逃亡却屡战屡败的绝望,女医师自责与害怕交织却又无力挽回的哭泣,甚至还有副线里那个让旁观者只能眼睁睁任其发生的娈童悲剧,这是渗透在毛孔里的惊悚,可以察觉,不可逃脱。
此外,我补了彩蛋里暗示的电影《Unbreakable》(2000年的片子,也是这个导演,主演是Bruce Willis和Samuel L. Jackson),结局反转这一招我是服了。今天也看到了《Glass》的预告片,不得不说还是有点期待的,毕竟这个系列竟然从2000年就开始埋梗,到2019年三个主演才终于汇合,也算得上是十年磨一剑了。
这其实是个stop child abuse公益题材,不是恐怖片。结尾感想:我知道这是个彩蛋,但是我没看过前作,又能怎么办啊。
一美个人变脸秀,x教授前传(误)。
看到一美不同人格附身自言自语对话时还是惊了一下:卧槽这特么不就是我的日常吗。可惜结局编剧就开始瞎写了。
除了詹一美多变人格的演技,这电影真的是太自命清高了。割裂又叙事不清的剧本就不说什么了;连伏笔也要靠后来自行搜索才能明白,是不是只要我没看过导演以前的电影,就不配理解电影里面隐藏的段子?
一美演技叹为观止 一分钟之内不靠任何外在化妆演出几个人格互相对话分别谁是谁还能分得一清二楚而且丝毫不做作 叹为观止 故事情节也很紧张 结尾略弱
如揽镜自照,如垂影自怜,分明是两个饱受创伤的人/野兽在时空的正反面,呈现「进化」的过程;闪回部分尤其棒,如漫游「分裂」之形成,与过去的对峙恰如观众凝视野兽的视角;你必唤我的名,在血光中见证每一道刀疤的存在,才不会被无穷黑暗吞噬,简直泪目;结尾野心真大啊!
超自然?心理?精分?这种现实和超自然的结合设定很符合个人口味,整体有起伏,暗示很多。“Monster is real…” 男女主的童年遭遇直射童年阴影的危害,所以说是动物可怕还是成年人可怕呢。女主是女巫里的女主…一星给一美那魔性的表演…一大波表情包正在来袭…搞不懂现场妹子看到“孩子一美”就狂笑。
我终会认清自己,我终会与你相遇,我们都能比梦想走得更远,看哭了,预定年度最佳
23重人格果然只是噱头,最无语的是人格都没拍透就去拍兽格了。结尾是想说什么?童年阴影可组队、变异总在家暴后?一美演得不错~
一美在这部片子里刷新了我对他的认知,我觉得“精湛”这词都配不上他的演技了。看完完全没其他想法,只想对他说句:老哥,稳
3.5 剧本问题很多,但胜在故事的构思和创意很好,沙马兰的执导也很有效,后半段更是多次看得目瞪口呆,《拜访惊魂》幽默诡异的混搭也成功延续了下来,一美九个人格自由转换的表演非常精彩抓人。最后一幕挺犯规,但的确不可能有人猜得到。
感觉如果改一下beast这个人格,拍成更单纯一点的心理剧会更好看
我不剧透。教授是金刚狼。
詹姆斯·麦卡沃伊的表现还是很突出的,以及,真正感动我的还是结尾某人的客串,导致与沙马兰另一部电影的呼应,真是太好玩了
一美的演技撑起一整部戏,每个人格的塑造都有特征性。一张票看八个一美啊,基佬异装OCD智障应有尽有,看不了吃亏,看不了上当
后来多重人格齐心协力开发了一美大脑的全部潜能,开办了Xavier's School for Pure Youngsters。
剧本的创意很赞,慢慢的变成超自然伪科学,很喜欢这种神棍片,等着沙马兰招牌式的反转,结果最后剧本还是单薄了点,反转也没等来什么,倒是最后的彩蛋很有意思。沙马兰之前屡屡失手,不过导演功力还是有的,遇到了好东西依旧还会发光,等着之后他把不死劫的人格分裂宇宙构建同一起来了。
exo me乱七八糟的啥也没讲清楚还能有8.5分这部片除了一美的演技还有啥吗
1.年度之作,浸染着悲凉之意的反类型惊悚片,一美演技卓绝,安雅亦不逊色。2.剪辑与配乐极佳,浅景深滑动变焦开场定调。3.野兽与凯西的隔笼对视,尼采式的超人终于殒灭。4.结尾的凄然眼神,仿若所有的苦难与孤独都呼啸而过。5.细想来,这才是我心中人格分裂题材该有的样子,无愧于手册十佳。(9.0/10)
分裂到最后都变种了。这真的不是X教授的儿子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