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面视觉效果到配乐都很有品位的一部影片,能够静下心来观赏。整部影片围绕着珍惜地球,不要让这颗美丽的星球成为泡影这一主题展开剧情。片尾处理的迷人而又平静。
从画面视觉效果到配乐都很有品位的一部影片,能够静下心来观赏。整部影片围绕着珍惜地球,不要让这颗美丽的星球成为泡影这一主题展开剧情。片尾处理的迷人而又平静。
天文观测站的孤独场景像那么回事,个人觉得就是有些干净整洁的过头了,男主一把胡子都懒得刮了,还能保持整个站内跟苹果店一样光洁透亮一尘不染,好吧可能没交代未来黑科技的保洁机器人。你看《芬奇》里面也是孤独老叔独守,就杂乱的更像真实生活。
太空行走那段其实挺真,大概导演把自己参演地心引力的人马设备经验拉来了不少。问题飞船里面搞得跟电竞网咖一样是什么鬼。生活区空间太宽敞了也就不说了,就算未来黑科技了过于豪横。那宜家同款的架子跟盒子,真是惊呆我也:
冰水潜泳跟冰原徒步这户外场景也是看呆了。好巧不巧也是看过一部班夫电影节的讲北冰洋潜水的纪录短片,那些专业搞这个的,全副武装也冻得一个个大呼小叫的。这边好家伙穿着内衣就下水了,出来套上外套就没事了接着徒步。。。。。也许就,想呼吁大家警惕未来继续全球变暖???
返回舱也是给我看笑了,好家伙这不是 Dream Chaser 么。载人版的DC已经卡在那里多少年了,我怀疑还是跟类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系统太复杂有关。货拉拉版的本来说好给ISS拉物资的,现在龙飞船都跑那么多趟了,追梦者还在建造中呢,我查新闻汇总里,最多就做过滑翔着落试飞,离真正进太空还差的挺远的。说起来同样是小款类航天飞机,X37OTV已经在轨几千天了,然鹅造型丑就是不入电影人法眼啊。
该片改编自莉莉·布鲁克斯-道尔顿创作的小说《永夜漂流》,讲述了后末世时代的故事。
不过这样的小说改编电影的作品,都有不可避免的通病,就是叙事铺垫不够,故事发展太唐突。
一上来空无一人的基地。
导演上来还故意挖了一个坑~一个人的女儿找不到了~
外星的景色设计的也很漂亮。
哈哈,好可爱~
飞船的人物众多,可惜篇幅不太够。
很是震撼
有一个地方叫做家乡
这其实是一部文艺电影。
新闻联播样式的结尾。
~~~~~~~~~~~~~~~~~~~~~~
两条故事线割裂感太强了,不过好在最后合并以后效果还是可以,再加上那些震撼的画面映衬着孤独的故事。
----------我是地球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7/10分),比末日还恐怖的是孤独。
需要静下心去体会没有宏大场面和满腔热血的人类命运之旅,一部反太空奥德赛的散文诗,三条明线,不同时空,用一个题眼,明疏暗恋,面对地球的沦陷和茫茫深空,虽然远方有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飞船只剩两个人,“我们”希望渺茫,前途未卜,看上去无比悲观,但是依然有幸福的感动和领悟,人性的光辉敢于直面深邃漆黑的宇宙,事情很小,意义很大。关于这点,本片没有探讨,只有叙述。
- 01 -
《午夜天空》改编自莉莉·布鲁克斯-道尔顿的小说《永夜漂流》,以北极和太空两条主线推进,辅以人物回忆支线,呈现了末日来临时切断一切联系后个体的深刻孤绝,以及爱与信仰是如何实现救赎、弥合创伤的。
这不是一个硬核科幻故事,重要的不是确切知道地球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些人所经历的内心时刻。小说给出了一些模棱两可的假设,影片则以断续的无线电波一带而过,但答案显而易见:人类既可以睿智到漂流太空探索未知,又可以愚蠢到毁灭地球自寻死路。
帕斯卡尔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里。”北极之于奥古斯丁,以太号之于宇航员,就是这样的“房间”。末日设定将外部环境中曾遮蔽他们的一切芜杂琐碎一一清除了,为他们打造了一个个专属空间。他们被囚缚于自己的“房间”内,暴露出脆弱和无助,不得不去直面此前或因生活片断迅疾切换而钝于感知、或因逃避现实选择视而不见的情绪。
歌德说:“要留意那严肃的时光,因为它甚少来临。”问题在于,当避无可避的终局迫近,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自处?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离开或者留下,活着或者死去,迟来的领悟,难得的安宁。当米切尔和桑切斯乘坐返回舱飞向正在崩塌的星球故园时,他们各自笃定寻找亲人、带玛雅的遗体回家是人生最后一刻的意义。这种徒劳无疑是悲壮的,却也闪烁着人性深邃之处的幽光。
- 02 -
电影的人物设定和部分情节已脱离了原著,但总体延续了文字的平静质感。配乐强化了视觉效果,也不乏震撼人心的画面。不过,推进的节奏、剪辑的紧凑度和人物的饱满度却不尽如人意,以苏利为主导的太空主线也略显单薄。想来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像小说那般细腻描刻人物陷入绝境时藉由向内的思省牵连出层见叠出的情感着实不易。
影片的时间设定或有一个硬伤:除非末日事件改变了地轴的倾斜角度,不然巴伯天文台所在的北极圈内在二月份应处于极夜,而非巨大玻璃窗外那片刺目的雪白。小说中从极夜到极昼的转变其实对应着人物内心世界从黑暗到光明、从冰冷到温暖的转变,可惜影片未能捕捉到这一点。而最后倏忽一现的宁谧橘色天幕,与其说像午夜的天空,不如说更像黎明的天空——这倒是另有一番意味的隐喻。
至于小说中那些未能呈现出来的细节,大约可以这么自我安慰:电影改编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而创作是遗憾的艺术。
- 03 -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最令人困惑的是小艾莉丝是真实的吗?我曾觉得,她是一个不具形的魔幻现实主义般的存在,是奥古斯丁在极端的环境、身体和心理状态下的假想和幻象。
然而,若暂时抛开理性,展开想象,小艾莉丝会不会就是真实的呢——在影片中,餐桌上怎么会多出一碗麦片?奥古斯丁吃的一向是用微波炉加热的食物,炉灶怎么会突然起火?弹豆子的那一幕,明明两人都是一颗一颗摆的,她那儿有一颗时,奥古斯丁那儿已有四五颗了,但镜头一切,他摆了七颗,那边却有十二颗,她的速度怎么那么快?当奥古斯丁随雪地摩托一同沉入冰下,以他的身体状况,单凭自己真能爬出来吗?当奥古斯丁在暴风雪中疲于应对北极狼时,怎么小艾莉丝一走丢,狼群也不见了呢?
小演员的表情也十分耐人寻味:当奥古斯丁问她是谁时,她一副“你明明知道我是谁”的模样;当看到坠毁飞机上的人体残骸时,她的惊吓过于真实;当集装箱陷落冰层时,她满脸恐惧和担忧;当终于抵达哈森气象站时,奥古斯丁激动不已,而她却冷静淡然,眼里甚至有一种完成任务般的释然。
相较于影片,小说以更为含蓄细腻的方式展现了奥古斯丁与小艾莉丝之间的互动。她为他带去了希望和温暖,支撑他活下去,他也从她身上学会了责任和爱。他们彼此陪伴,直至与漂流太空的苏利通过微弱的无线电通上话,而这又给苏利带去了希望、安慰和某种程度的解脱。一个曾经失职的父亲在过去的女儿身上学会了如何去爱,而这种爱又以某种神秘的方式穿越漫漫时空,为他现在的女儿带去了慰藉。
在《星际穿越》的设定中,爱是可以超越时空的,而小艾莉丝在工具间纸板箱上的涂鸦是否暗示着平行宇宙呢?或许,她就是真实的,只是并不以我们可认知的方式和维度存在——那条贯穿始末的黄色连衣裙,她第一次见奥古斯丁时就穿着,最后也穿着它离开了。
- 04 -
影片刚开始时有一个特写镜头:画面中央是一座阿努比斯雕像,左侧的书可以代表知识,百变魔方可以喻指宇宙,右侧的迷你太空探测器象征着探索,麦克风则意味着联结。阿努比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它守护亡者,接引亡灵,指向来生。这与奥古斯丁一生的追求是契合的——在影片的结尾,苏利向奥古斯丁表示感谢,而他说:“我只是一个指路人。”
失去的是真的失去了么——那为什么遗留下来的空洞依然将人填满?得到的是真的得到了么——那为什么紧紧攥在手里依然会消散?当奥古斯丁的生命走到尽头,苏利会将他的一部分延续下去。这样的轮转如衔尾蛇那般无限循环,一边毁灭,一边永恒。卡尔·萨根说:“我们都是由星辰组成的。”那么,何曾有真的湮灭?
在最后的最后,当配乐渐渐隐去,杂乱的无线电波中断续传来鸟儿的啁啾声,这一点微弱的响动正如那段被衔回诺亚方舟的橄榄枝,谁也不知道它来自哪里,但它意味着希望。
- 05 -
《永夜漂流》是我翻译的第一本书,于我有些特别的意义。看完这部电影,我也终于能与这个故事告别了。我依然记得卡西尼-惠更斯号坠毁的那个晚上,哀悼如狂欢,而我只是略感怅惘,默默打开译稿,找到对应的脚注,为这个在辽阔宇宙中漂泊了二十年的孤独探险者新添了一笔。时间流逝,悄然无息。
远方总是美好的,但远方总在远方。有时看遍世界,不如在内心走一圈。就用译后记《黎明夜中来》中的一句话作结吧:生命幽微,愿你心有所向,身有所归。
2021年1月8日
于上海
其实看的越多越发现,乔治·克鲁尼不再是靠颜值打天下的男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于人生的思考也越深入。
这部电影看似没什么宏伟的场面,夸张的特效,实际上充满了一个人一生的无奈与选择。
矛盾一:家庭与事业无法两全
男主作为发现新家园的科学家,他究其一生,为人类殖民外太空找到了方向。
但也是因为肩上的重任,他最终不得不放弃妻子,以及他最牵挂的女儿。
年轻的他,因为对于宇宙的热爱,充满了学术的魅力,而他的妻子也因此被吸引,甚至成为了他团队中的一员。
可随着家庭生活的出现,他的妻子开始不满于他将精力全部投身于研究,于是在无尽的痛苦与纠结中,两人分道扬镳,选择了各自的生活。
男主倾其一生,最终让人类的太空殖民之旅成为现实,但他也因多年的呕心沥血积劳成疾。
生命的最后,他仍不忘帮助返航的宇航员,而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甚至将幻想出的女儿当作精神支柱,最终将地球上的情况告诉了宇航员。
这就是大义与小家之家的矛盾。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矛盾二:返回地球&飞向新家园
“以太号”飞船上的船员本身就是去新家园进行考察,他们也是圆满完成任务,准备回家与家人团聚的科学家。
但是,面对与地球失联的复杂情况,面对偏航遇险的突发状况,以及队友的不幸牺牲,都让这群离家多年的宇航员更加思念地球上的亲人。
虽然面对着不同的情况,可身为科学家的他们,依旧牢记着自己的使命。
在面对回家和离开的选择上,有的人兑现了对家人的承诺,有的人选择了送队友回家。
电影的最后,其实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每种选择的结果,但面对着那艘冲向地球的返回舱,我的泪水仍旧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总而言之,当宇航员们得知地球已经行将就木,只剩下一个科学家在北极联络他们后,整个团队都面临着最为严峻的考验——
一路前往地外殖民地继续生活,一路则因思念亲人冒险返回地球。
或许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对于那些将信念、承诺、爱与责任放在心中的人来说,这些事情,远比失去一切的苟延残喘要重要得多。
电影的最后,这一幕父女间的对话十分感人,女儿不知道父亲靠着臆想出的幻觉才坚持到了现在,父亲不清楚女儿已经成为了母亲,并准备与所爱之人前往新世界生活。
无论如何,人类并没有失去希望,所有的牺牲和努力,都最终让这团希望的火种延续了下来。
茫茫人海相遇我和你,我和你剪不断的情谊,认识你好像从上辈子起,上辈子我们就在一起,缘分让我们再次相遇,两颗心紧紧靠在一起,无论风风雨雨无论多甜蜜,天荒地老永远不分离,今生只为遇见你,我花光了我所有的运气,今生只为了等你。
我准备好了最好的自己,今生只为遇见你,我收集所有星光迎接你,今生只为了等你,我用鲜花铺满路问候你,跨越千山万水只为与你相遇,流落在红尘中只为了等你。
这首歌,既是丈夫对妻子,也是父亲对女儿,如果放眼整个宇宙,或许也是人类与新家园之间的偶遇。
原來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文藝片…
巧巧的妈妈果然生了巧巧,太空认亲大型火葬场,两个生硬的故事拧成一个更生硬的故事,乔治·克鲁尼这次用的是什么烂编剧?看到了“星际探索”、“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甚至克鲁尼自己主演的“地心引力”的影子,就是没看到惊喜。(一半剧情都可以睡过去)
强效助眠片。。。是想通过影片的沉闷来体现末日太空旅客的孤寂吗。。。结尾好像太空版新闻联播,虽然没有在整理手稿(囧)
Tinamy金球调侃说《地心引力》关于克鲁尼拼了命准备外逃,不想和一个中年女人共处同空间的故事;这里,他成了那个驻留在此、见证着或曾回望着自己命运的人。依然创造了星际背景的电影里,重文戏的那类最常拥有的孤独氛围。无论是北极的光景,还是天际的浩瀚,都做得极为美丽;情感上的调和,和一干演员的表现也刚好相衬。但这些之外,故事本身会否太过单调或空洞?也终究是避不开的瑕疵。
虽然几乎是毫无剧情可言,但对沉默到最后的真相展示和片中的寥寥些许铺垫,让我觉得其实还是挺有味道的。不能拿来当科幻片看。
最后的长镜头是太空新闻联播吗... 太空题材被拍得毫无魅力
最开始看剧情以为是《移动地球》翻版,但风格其实很不同,基本很少动作戏,反而像一部末世悲歌。角色很少很少,一共不到十个人,刻意避开所有灾难片的固有模式,只希望通过少数的几个角色的经历展示末世将临时那种落寞、无助、悲伤的情绪,但同时又没有放弃寻找希望和为生命的延续做出努力。疗伤、反思大于娱乐
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视觉效果提名名单:《信条》《花木兰》《爱与怪物》《午夜天空》《独一无二的伊万》,其中《花木兰》《午夜天空》目前豆瓣、IMDb评分都低于6分,算是近几年个人感觉最弱、电影整体观感最差的一届了。私心更希望入围短名单的《心灵奇旅》《欢迎来到车臣》乃至未进十强的《灰猎犬号》获得提名,也能间接推荐这三部口碑更好的电影。
求求了,看到有评论说天上地下两条线过于割裂是因为囿于原著,可别,原著虽然是将两条线以奇偶穿插叙事,而且也是快4/5才搭上话,但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孤独与绝望是贯通的,而且Sully与Augustine最主要的联系并不是血缘,而是他们过于相似的性格以及殊途同归的人生悲剧(我他妈,Sully幸福快乐就算了还在执行任务中怀孕???),在片中都没有了,你会觉得Augustine仅仅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老好人。不知道是不是克鲁尼先森刻意而为之,影片开始不久弹豆子的戏份就把基调拉向了与原著完全不同的方向,还有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适宜人类居住的迷之木卫。飞船上的大家在完全不知道情况的处境中其乐融融,不是很懂你拍这个小说到底想要什么?最终呈现的结果真的就是水得要命的那种美剧感。(当然不能继续叫《永夜漂流》,就没有永夜
流水账一样的抒情小散文
抛开原著如何不谈,作为科幻题材,影片所描绘出的末世背景下的孤寂感以及对浩瀚宇宙的呈现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前者当然得益于克鲁尼的全程热演,后者也基本达到了常规太空片的及格水平,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两部分的割裂感太过严重以至于叙事重心摇摆不定,想了想,对其最恰如其分的评价大概是,花费一部电影的时间,看了两部各自为战的戏。其实这部片90%甚至更多的戏份都该集中给到克鲁尼,与太空对话的部分只闻其声便足够了(甚至小女孩的角色都没存在的必要性),不知是对自己的表演不够自信还是太囿于原著,总之这个拍法所带来的效果事倍功半。
基本没啥拍出来的必要,倒也代表和符合克鲁尼自己的态度,无论是生活还是创作,一种肆意与随性所彰显的潇洒的真性情,一种同生命和岁月的互敬,实在是非常私人的一部作品,离观众越来越远,却离自己越来越近,并最终真的“成为”那个孤独的人,又不乏光彩与礼赞。
挺不错的,7.5分还是要的
好久没看过节奏这么温柔的末日片了。里面的飞行器是我这么多年来看过的最漂亮的之一。
情节太平淡了,没什么起伏。结局倒是有一点味道,小姑娘是教授想像的女儿。地球到底咋了也没交代清楚。
奥斯卡提名最佳视觉效果是不错的,剧情及对未来、对太空的想象力是空洞的,无望的。男人就别搞科幻了,你们不具备创造生命的能力,这是死穴。你们构想的都是了无生机,无趣的,无机的世界跟未来。
真是没看头,网飞投钱都被私吞了吧,拍了个又臭又无聊的片子,末世下看几个角色的寂寞和空乏,一众熟悉的面孔已经变面瘫,都在自己的空间里环顾人生,想看干货的趁早切,上了年纪的乔治克鲁尼可能身心都有变化,拍出的东西可能更贴近他的对世间万物的认知,peace宁静,我可能还是太年轻,认为它既做作又无趣,还陈腔滥调。★★
一部年轻人看不懂的人文电影。魔幻2020年的圣诞夜,毁灭中的地球也阻挡不了回家的温暖亲情。这个宇宙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名誉,而是你和家人的关系。参考哈佛教授 Robert Waldinger 的 TED 演讲: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
看着什么都有,但不管地上还是天上,都看不出一点“专业感”……
说不上很糟糕的体验,不过拍得实在是没什么吸引力。作为个人最爱的太空题材电影,成片却是让我在神游状态下看完的。所有灾难矛盾想从哪来就哪来,一句环境恶劣或陌生带过。可即使故事糙到这种程度,也还是没能够挤出多少令人兴奋的低廉娱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