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古典主义极客
有一年我去西雅图,在太空针塔转得无聊,只好去逛塔下的“科学博物馆”。说是科学,其实根本就是科幻,一只老版《I ROBOT》电影中的铁皮机器人站门口迎客,穿越故意搞得幽深曲折的小廊,好家伙!尤达大师、欧比旺、小机器人C-3PO……咳,我也就认得这些,还有更多更多科幻作品中的虚拟人物。乔治•卢卡斯当封面的《时代》周刊也要放橱窗里做为珍贵史料,美国人历史不长,反倒鸡零狗碎都要珍藏陈列。我花了很长时间翻看留言本,封皮上写:“你心目中的机器人是怎样的?”一个幼童稚嫩的线条画,一旁标注:能打扫卫生,能做作业,能遥控打开电视机;还有一个龇牙咧嘴的铁家伙,上写:泡妞高手机器人。然后我翻到了那幅彩色漫画:每一丝线条都精雕细琢,再覆上浓烈的油彩,可以想见一个胡子拉碴的宅男极客,花了一下午站那儿仔细描摹,站得腿都酸了,画下了一个穿着蓝色紧身衣、留童花头、眉毛上扬、耳朵尖尖的怪人,然后在右下角很潇洒地大笔一挥:“Mr. Spock”(史巴克先生)。
史巴克先生是美国科幻系列片《星际奇旅》的灵魂人物,他是个混血儿,一半瓦肯星血统,一半人类血统,小时候老喜欢拿一只绒毛怪物玩具,被小伙伴欺负过,有点心理阴影,长大了在探险银河系的星际舰队当科学官。他克制、忧郁、看重荣誉,经过生生死死,跟父亲达成了一种既竞争又依恋的心灵隐秘关系。史巴克先生深得人心,曾荣登“美国电视史上50位最伟大人物”之列。这位怪先生有此殊荣,跟《星际奇旅》的风行有关,电视系列片1966年在NBC首播,套了军事科幻片的旧壳,却与前辈的阴郁截然不同——一反核爆炸、善恶决战场、宇宙末日等主题,而是个乐观的银河系探险片,“带着50年代的余韵,将60年代的欢闹燃到沸点”。至今《星际奇旅》已播出了726集、改编成10部电影、上百部小说、无数游戏玩具等衍生产品。
最近第11部《星际奇旅》电影要上映,星际迷(都有了专门称号:Trekkies)又心中小鹿乱撞,先是发现了史巴克先生与他们亲爱的奥巴马总统有些相象:都是混血儿,都有沉稳风度,还共同长了对与众不同的长耳朵。新电影到底怎么拍,更是急不可耐,拼命搜集剧透,刺探剧照,或者干脆自己动手肆意改写做个“粉飞客”。
电影的导演J.J. Abrams也是电视剧集《迷失》和《Fringe》的创始人,《连线》杂志5月号给他做了个封面,J先生亲笔写文章一篇,叫《论神秘》,一丁点剧透都没有,主要讲了两件事:以往你到唱片店买CD,对店员说:“对对,就是正在播的这个”,他递过来一个木盒子,你在里面翻找,总有意外发现,现如今你在iTunes上乱点一气下了好多歌,却再也没有撕开唱片封套时的惊喜。另一件事,是他年轻时候迷恋任天堂,把看到“超级玛丽”通关界面当成毕生最重要的事,有一天他铁了心要打通关,超级玛丽已有20条命,却卡在了一片云那里,他跳啊跳,只剩下10条命,同伴打了个求救电话,拿到一条秘籍,他又跳啊跳,只剩下5条命,5条!他气急败坏,冒死再试,终于,只剩最后一条命的超级玛丽通了关。可是,他如此沮丧,忘记了观赏那得之不易的通关界面。J先生讲这两件事的意图,是告诫星际迷别急,别急,在这缺乏耐心的时代,即便你是个疯疯癫癫的科幻迷,或者站在潮流前端的极客,有时也该有点古典情怀:触摸有质地与纹理的实体,尊重繁复冗杂的过程,谦逊地在开始与结束之间等待,或者,按我的理解,以饱含神情的姿态在博物馆里,一笔一划描摹出喜爱的虚拟人物。
2 ) 无懈可击的平庸
“宇宙,人类最后的边疆。这是星舰“企业号”的航程。它继续的任务,是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领域。”
这句《星际迷航》系列中著名的台词其实最早源自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后美国白宫发行的宣传册。它完全可以看作是对这个经典影视系列精神内核的概括:如果说《星球大战》是一个光明战胜黑暗、王子赢得公主的当代神话故事,那么《星际迷航》就是把开疆拓土、探索未知的美国西部牛仔精神与太空时代结合起来。前者是一个家族的封闭传奇,所以六部曲之外再拍就只能另寻主人公搞外传了,后者的航程则可以无限地延续下去,永不终结。
话虽这么说,毕竟老版的《星际迷航》还是显得过时了,要想让老传奇焕发新生命,必须有所变化——事实上,最近几年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电影都在寻求改变,寻找新方向。于是我们看到了《钢铁侠》那种自由散漫的铁人形象,看到了《黑骑士》里阴沉纠结的蝙蝠侠形象,看到了《守望者》中复古的风格——几乎所有这类大片都在试图挖掘英雄人物的内心,加入某种有深度的思想。但在这方面,没人比J.J.艾布拉姆斯更聪明更明白,他不是《星际迷航的》粉丝(按照迷恋的程度,他们一般被分成trek fan、trekker和trekkie三个段位),他也不想像诺兰那样用超级英雄电影去跟《公民凯恩》较劲。新版的《星际迷航》仅仅是部好看的科幻片而已,热闹、紧凑,既能满足普通观众看科幻大片的追求,又能让星际迷们重温旧梦,燃起新希望。说是前传,其实本片让《星际迷航》回到了一个原点,整个故事实际都发生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这样,即使这一部电影和前10部有什么情节上的冲突——比如来自未来的史波克船长,就从未在老版的电影中出现过——也完全无妨。这也意味着,从本片开始,企业号可以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星际迷航》的未来完全可以自由去创造了。
大概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艾布拉姆斯版的《星际迷航》与其说是一个探险传奇,不如说是个成长故事。很显然这样能吸引大量青少年观众,对普通观众来说,也更容易明白人物的来龙去脉。其实无论从情节、内涵、特效画面还是动作场面来说,本片都没有什么出奇之处,没有创新,没有非常独特的表达,但最牛的地方是,艾布拉姆斯能把一切都组合得刚刚好——除了让有的男性观众抱怨影片中没有美女以外。看演员,除了让人认不出来的埃里克·巴纳和薇诺娜·赖德,根本没有大明星,只有一群美剧中常出现的演员,又省钱又方便;看情节,还是艾布拉姆斯的老套路,像电视剧一样10分钟一个小高潮,15分钟一段大热闹,节奏之快,远超一般大片;看特效,其实没有任何一段戏比得上《星球大战3:西斯的复仇》前十分钟华丽精彩的太空大战,却好在安排恰当,也没有冷场之处;说趣味,里面的一些小幽默都很出彩,俄罗斯小伙子的口音简直不由你不笑喷出来……
好看、有趣、细致、热闹,《星际迷航》是部你几乎挑不出大毛病的暑期大片。但在我心底,仍然有种遗憾:看完之后,发现自己并不想反复再去看它,似乎收碟的兴趣也没有那么大。我甚至回想不起来哪个场景画面堪称经典,值得反复去回味——一句话,我在本片里没有体验到一种情怀,那种最初看到《星球大战》时的激动,最初接触《指环王》时的震撼。也许是自己已经过了那段年龄,但我仍然期望着,某部影片可以带我走上飞船,航向另一个世界,航向未来。
3 ) 浅析《星际迷航》的精神本源
5月初才在北美上映的《星际迷航》在IMDb上评分为8.5,Top 250: #64 。这个评分搞得我今天坐进电影院的时候怀着无比的崇敬,之前朋友告诉我,你要是死忠fan的话这片子能让你高潮迭起,光是见到Spock青涩的少年模样就会掉下泪来,看到“USS Enterprise”的标志更会屁滚尿流了。可惜我不算是铁杆“星fan”,没那么兴奋。看完后觉得J.J. Abrams剪片子确实挺牛的,镜头的独特运用,光与影和面部细节的融合都很有未来味道,片子很不错,但是没有不错到上映才一个月就进了Top 250。仔细想想估计是被那帮死忠fan们一个个无理由无条件的10分给忽悠了。大片看完了,高潮余韵中,咱还是来把严肃的,寻一寻《星际迷航》系列背后的精神本源。
“我们选择登上月球。我们选择在这个十年内就登上月球不是
因为它简单,而恰恰是因为它的艰难。”
——约翰·F·肯尼迪
1962年9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美国总统肯尼迪说了上面这番话,宣布全面推动美国登月计划,14个月之后,肯尼迪遇刺,7年之后,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
同样是在六十年代,66年,一部名为《星际迷航》的电视剧开始在美国播映,这部“观念超前”的剧集除了打破种族、性别的歧视之外,某一集中甚至出现了两位女性亲吻的镜头。这样“怪异”而又缺少动作场面的剧集只有短短三季就匆忙收场。
2009年,《星际迷航》系列的第11部电影上映,除了它前面的10部电影,它的家族里还有7部电视剧,包括后来的trekkies(《星际迷航》死忠)们称之为“The Original(初代)”的那部1966版《星际迷航》。
是什么让一个虚幻的世界存活了43年呢?是冷战的背景与暗示?是超前的人文观念和角色关系?是宏伟的历史设定?是场面和动作?是投资者的大笔美元?
类似的问题也可以在700年前问出:在1299年,马可波罗写完他那本著名的游记之后,到1497年葡萄牙人伽马带领舰队到达中国,这198年间,是什么让一个虚幻的东方世界成为船长们心中的梦想与黄金之国呢?
“ 宇宙,最后的边疆。这是星舰进取号的航程。它继续的任务,是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领域。”这是每一集《星际迷航》电影和电视剧都会出现的句子,它或多或少的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探索新的边疆,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领域。这是500年前那些航海家们克服饥饿和风暴的动力,是肯尼迪决心启动阿波罗计划的原因,也是《星际迷航》在43年间聚集了众多trekkies的精神核心。
进取,探索,新的边疆,无论结果是和平还是战争,是掠夺还是结盟,是征服还是被征服,“探索”与“冒险”本身浓重的雄性荷尔蒙味道就让人心潮澎湃,而《星际迷航》正诞生在上世纪那个繁荣而浮躁的六十年代:战后婴儿潮出生的臭小子们都到了荷尔蒙激增的时候,他们急切地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他们也最轻易地被现存的世界所利用。于是,中国有了文革,法国有了五月风暴,美国有了嬉皮士和马丁路德金,有的事情变好了,有的事情变坏了。登月肯定算是一件好事,不过就算是阿波罗计划,恐怕也逃脱不过浮躁与喧闹的气味——如果没有苏联人的刺激,肯尼迪也不会肾上腺素激增想要登月。
这就是《星际迷航:初代》诞生的背景——正经点说,这是美国人在和平与繁荣中面临内外挑战的转折时代。不正经点说,这是一个全世界都沉浸在雄性激素里的时代。
《星际迷航》从上到下都烙满了荷尔蒙过剩的印记——好吧,是激荡年代的印记。首先,它的主角舰:进取号(Enterprise 又译“企业号”)和1960年下水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同名,这个“同名”不是它们都叫“Enterprise”,而是更加夸张——它们都叫“USS Enterprise”,“USS”是什么意思?现实世界里,USS是指“美国军舰 United States Ship”,而在《星际迷航》里,它的意思是“星际联盟军舰 United Star Ship”。想想看,一部星际探索主题的电视剧,主角舰却和海军军舰同名,毫无疑问充满了美国大国沙文主义的暗示,充满了攻击性和侵略性,更让人想起以坚船利炮来掠夺新殖民地的大航海时代。
再说说《星际迷航》的那句著名的“宇宙,最后的边疆”,这句话耳熟吗?熟悉肯尼迪的人都知道,肯尼迪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总统,施政纲领就是“新边疆”(New Frontier),他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时发表演讲说道:“我们站在新边疆上——一边是破碎的希望与梦想,是未知的机会和危机中的信仰。另一边是科学与太空的未知之地,是和平与战争的未定之数,是愚昧与偏见的未解之题,是贫穷与暴富的未平之患。”何为“新边疆”政策?简而言之就是:减税、增赤字、争霸、上月球。猪湾搞古巴没搞定,打越南“中道崩殂”,“新边疆”中的政策对后世影响不可谓不大,但真正实现的却不多,“上月球”是其中一个,而这样的“新边疆”烙印,当然也盖在了《星际迷航》的身上,《星际迷航》剧情的主线就是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断开拓未知的宇宙,不断冒险,不断延展 “新边疆”。
说到了“新边疆”与《星际迷航》的关系,就更要说说冷战在这个科幻史诗中投下的影子。我不得不很遗憾地说,在《星际迷航》这第11电影中的那个大反派,Nero,他的种族罗慕伦人在最初的设定中很有可能就代表中国人……了解过《星际迷航》背景设定的人肯定不会对此感到惊讶:既然星际联盟和瓦肯人(就是那个尖耳朵的民族)是盟友,而罗慕伦人和瓦肯人又是同一个祖先,这种关系当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台湾、美国、中国三者的关系……当然,说它是北韩、韩国、美国的关系也行。而《星际迷航》里另外一个大反派种族克林贡人,据称是影射苏联人。更有趣的是,星际联盟和克林贡人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并且划分中立区,这毫无疑问是现实在科幻作品中的反映。
冷战、探索、冒险、战斗,这些充满了雄性味道的侵略性概念,从茹毛饮血的人类文明深处飘渺而来,深深融汇于《星际迷航》的血液之中,让《星际迷航》变成了一部宇宙中的大航海史诗,这才是《星际迷航》的精神本源:睾丸酮和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相信我,我是严肃的。没有人能够否认雄性精神在人类探索未知领域方面——无论是在远古时期还是在丝绸之路上,在大航海时代还是在航天飞机时代 ——起到的推进器作用,无论它的本质是好斗还是贪婪,它让我们走到了现在。
不如就到这里吧,不要去夸奖探索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为我们文明之船的远航提供了怎样的动力,也不要去慨叹征服与战争的悲剧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痛苦和伤痕,更不需要探讨那些虚构的幻想的故事是否真的能为我们未来的“第一次接触”提供参考,简简单单,坐进影院,我们只需要知道,进取号开始了新的征程(翻译:派拉蒙开始了新的捞钱),想放松下刺激下,上船吧!
至于屏幕前那些trekkies,听说他们有三种前途,第一种是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书呆子富翁,第二种是成为NASA的书呆子科学家,第三种是成为电车上的书呆子秃顶怪蜀熟。无论如何,在电脑屏幕前的你,是不是第一次发现了原来《星际迷航》可以这么Man呢?
Live long and prosper!
* 中文引进版“Enterprise”译为“企业号”,在本文中我全都译为“进取号”。
* “Star Trek”翻译成《星际迷航》
* 本文中肯尼迪演讲部分为作者自译。
* trekkies:《星际迷航》死忠影迷
* Live long and prosper!源自瓦肯人的致意礼节,在影片中出现过,伴随着的是那个著名的手势。
4 ) 一部因为谢尔顿看的电影
我承认,我看这部电影是纯粹因为sheldon.作为生活大爆炸的死忠fans,我在随意溜达到电影院后放弃了熊猫回家路,选择了这部在the big bang threoy里频繁出现的电影。至少我听到了SPOCK和KLINGON这些熟悉的字眼。然后想到了我们家无比可爱纠结的谢耳朵~
本来对于科幻电影不太感冒的我承认这是部不错的电影,虽然结局和所有的科幻电影一个都是可以想象的,画面尚属不错,而且我也非常爱SPOCK的说。但是我觉不会联想到肯尼迪,苏联,NASA或者美国对于宇宙太空的各种计划,对我来说这只是一部电影。结构不错,但是稍显复杂。我相信电影院里很多没有科幻或者宇宙太空知识背景的人都对故事里提到的不同时间空间的转化心存疑惑,因为我不断的听到各种的讨论和议论之声,多数的人是没有看懂的。
看完电影出来我还是不住的感叹美国人制作技术上的厉害,就如同那次看完蝙蝠侠出来张同学在我耳边说的,中国人是死都赶超不上的啦。想想各种国产电影里山寨到不行的特技镜头,我都止不住的流汗。。。IMAX的东西确确实实是太太太震撼了!
5 ) STXI主要角色盘点
众所周知STXI里基本出现了原初时代的所有主要角色,有的它少不了,没有的它也有了。前者如Enterprise船员组、Pike舰长、Sarek和他的人类夫人Amanda,后者如罗缪兰遗民Niro,Kirk的老爹George。
既然要开涮,就免不了要拿出根据来,STXI的原著是TOS,那就容许我以TOS为根据说事吧。(JJ你就算顶了张平行时空的网在头上挡砖头,也不能过于偏离是吧,否则TOS死忠粉还看什么呢。)
我们先从TOS里没出场过的人物Kirk他爹谈起,话说09年第一次看XI时,George Kirk这个角色留给我的印象最好,比他那个欠揍的小混蛋儿子好多了。其人面善,一脸忠厚老实相,又那么年轻,壮烈殉职实在令人扼腕,虽然我不明白开尔文号与罗缪兰那艘采矿船距离那么近,简单的自杀性任务还不能实现电脑操纵么,这个时候坐个人在舰桥里有什么用。可惜George出场也就这开头的昙花一现,如果Kirk换成这个演员来演,我可能更满意(你就那么不待见CP么?)……
George留给他儿子的除了烈士的遗产,就是一个注定将铭刻星史的名字,James Tiberius Kirk。中间那个名字是他的祖传,其实是罗马第二代皇帝提比略的名字。没人知道Tiberius跟Kirk家族有啥关系:)
然而George的早逝使得Jimmy变成了一个没父亲的孩子,他的母亲又经常往天上跑。没有父亲形象的耳濡目染又缺乏母亲的爱心管教寄养在亲戚家的小Kirk不出意料地在小时候变成了爱飚车的调皮捣蛋鬼,长大后又进化成了爱泡妞私生活不检点的小流氓。十足一个因为家庭缺失而发育不良的问题少年。以至于未来的通讯官Uhura小姐对他的第一印象很不好,她认为他是个只会用下半身思考的花花公子,很是轻视不屑。当年轻有为的精英典范瓦肯人Spock先生出场后,这种相形见绌的对照就更明显了。Uhura一颗芳心锁定在Spock身上简直是最符合逻辑的发展了。
TOS里的Kirk虽然也风流倜傥,爱好拈花惹草,罗曼史遍及银河系,但绝对是个性格正直、思想高尚、沉稳成熟、勇敢坚毅、很有担当、胆魄十足、魅力不缺的年轻舰长,然后看看STXI里那个浑身欠揍相的小舰长,能唤回你关于昔日英明神武的Kirk舰长的半分怀想吗?那热情洋溢、抑扬顿挫的演说?那执拗到众力难回的犟性?那有时候令人很不爽的盲目自大?那盛气凌人的傲然?还有实实在在的威信?TOS里的James T.Kirk能让你意识到,这是一名舰长,从人类探索世界并试图征服海洋的风帆时代以来,每一艘船上的船员们都盼望遇上一位这样的舰长,不完美却真实可靠,品行可敬,或者还讨人喜欢。比起WS在TOS里塑造出来的那位舰长,CP终究还只是个小屁孩罢了。
当然拿XI里刚出道的小屁孩Kirk比TOS里接手指挥Enterprise五年任务时已在职业生涯中摸爬滚打了十年遭遇了生死凶险的Kirk,显得不太公平。毕竟起跑线不同嘛。那么我抓一个不需要起跑线的例子来。
这就是Zachary Qunto在XI里演绎的科学官Mr.Spock了。据说ZQ在XI里的表演令许多09版观众激赏,称赞他光芒四射。确实ZQ在XI里很醒目很出彩很吸引眼球,但遗憾的是,他演的那角色什么都好,就是跟瓦肯人Spock没什么关系。我拒绝让自己相信那是Spock,甚至我也很难让自己相信那是一个瓦肯人。
他小时候和同学斗殴,这不算什么,瓦肯社会里对情绪过于外露的儿童,最严厉的惩罚也不过把他从家庭和学校中转移出来,交由一个择定的master进行特别管教,这叫Nath-Pal-Nahr,这种特别管教一般来说失败的概率很少,因为很少儿童能够承受接踵而来的后果:被驱逐出家庭和正常的瓦肯社会。Nath-Pal-Nahr顺利完成后,被纠正了错误的儿童得到了控制情绪的能力,又会被接纳回自己的家庭和学校。我不知道Spock小时候是否曾接受过Nath-Pal-Nahr,这至少不是桩体面的事。但在瓦肯儿童成年后,他们要进行成年人控制情感的训练,即Venlinahr。瓦肯儿童的成年很早(Spock是在7岁时,见TAS)。一个在修行Venlinahr的青年,如何能在选择进科学院还是进星际舰队这样的人生重要关头,仅仅因为他的人类母亲被master“侮辱”(以瓦肯人的逻辑而言这还不算侮辱,因为master阐述的是事实,有一个人类母亲一直都是Spock的劣势)了一两句,就愤而舍科学院而取舰队,这完全像不成熟的孩子式的赌气行为。而要知道,TOS里Journey to Babel那一集所展现出来的Spock,为了履行指挥官职责,是宁肯不顾母亲的哀求和父亲的生命安危的。
还有面对Kirk挑衅的两次暴力反击,第一次用了瓦肯掐,第二次直接上人类掐了。Nimoy的Spock在不受外力干扰神智清醒情况下,不可想象他会做出类似的暴力行为。你也许会说他刚失去母亲目睹母星毁灭,这不是一般人能够经受得住的打击,会崩溃也很正常。对于其他种族来说确实很正常,但对于以克制为至善、以逻辑为至美的民族来说,情感上的崩溃恰恰是他们的耻辱。瓦肯族是一个自尊又自我保守的民族,他们宁肯独处舔舐伤痕,而不会愿意将这种伤痕公之于众。
对ZQ的Spock伤害最大的无疑是Uhura与他的恋情的引入。TOS里对Spock明确表现出好感的舰上女性有两位,一位是Chapel护士,另一位确实是Uhura。Uhura乐于当众调戏他们的科学官,她也是唯一一个从Spock那里学了瓦肯竖琴的人类。但从各种蛛丝马迹来看,他们的关系仅止于此。Chapel对Spock的好感则一直维持到了电影时代。到电影时代,Uhura已经转而与轮机长Scotty上演暧昧戏了。
瓦肯族的异族通婚案例很罕见。按照瓦肯习俗,Spock在儿童时期必然已与一位瓦肯女孩订下婚约,在Pon Farr到来和完成kun-ut-kali-fi之前,他是根本不可能与其他种族的女性发展恋爱关系的。Sarek与Amanda结婚的前提是,他的bonding和第一次Pon Farr时的mate对象T'Rea已经与他离婚了。
至于舰桥上公然kiss这种行为,更是超离了瓦肯族人矜持保守的秉性。架把刀在Nimoy的大副颈子上,他一定也做不出这样的事吧。
另外原初时代大副的标志,瓦肯掐脖术、思想融合、瓦肯致敬礼ZQ版各使用一次,Nimoy的招牌挑眉毛动作ZQ做了一次,做得……马马虎虎,他的眉毛显然不够灵活,据说Vulcan greeting也是掺了水分的。掐脖术做得很好……极其穷凶极恶= =Nimoy当初发明出nerve pinch,就是为了使大副打起架来能够更优雅,像个逻辑种族一员而不是野蛮人。所以大副要袭击人时最经常干的事就是,走上前来不动声色地伸出手……(人家ZQ那个穷凶极恶版是人类掐好不好!)
KU的Dr.Leonard "Bones" McCoy,表现中规中矩,不算特别出众,但也偏离不大。如果不以DeForest的医生为参照,KU的McCoy还是蛮讨喜的,但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年轻版的McCoy更温和了。比起DeForest在TOS三季和TAS里逐步升级的掐大副习惯(或者互掐习性),XI里的医生竟然对Kirk公开表露了他喜欢Spock。原初时代的医生根本就是爱在心内口难开好吧,连给大副道个歉他都要欲扬先抑一语三折,还有那损死人的吐槽功力和令大副这等瓦肯式克制也不胜其扰被迫反唇相讥的碎碎念。DeForest的医生分明就是颗甜心暖宝宝(面对舰长时)和浑身长满刺的红毛丹(面对大副时)。KU的医生仍然是暖宝宝,但长刺的属性严重削弱了。全片里只有Spock在把Kirk扔到织女星冰球后担心McCoy不安而找他舰桥密谈那一幕,KU版才总算还原了TOS时代医生的神采。有评论者用“如同附体”来形容此时的KU版医生。
De医生的两句名言,“He's dead,Jim!”和“I am a doctor,not a XXX!”只有后者被KU用到了一次,他说“我是个医生,不是个物理学家。”
新版Sulu是因为原舵手生病而临时替补上阵的。
顺便说,XI里的USS Enterprise NCC1701是一艘处女航的新船(惊恐……这样就把April舰长,还有Pike舰长指挥的两次五年任务和Spock在Enterprise上的11年服役期直接抹杀了,以至于Spock的Cmdr军衔让我很可疑,一个刚毕业没有实战经验的菜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一上来就负责小林丸测试的编程的,TOS里大副是到了2284年才担任星舰学院教官。他的服役期已长达近三十年,中间扣除掉在Gol修行Kolinahr的期间。而XI里告诉我们,2258年时28岁的Spock已负责小林丸的编程达四年!)
新版Sulu感觉还不错。刚上场出现的那个技术性错误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从容镇定。还有钻探器上的那场击剑打斗也令人对这个新舵手印象加深。原版George Takei的Sulu是个很可爱的角色,喜欢养花,爱好冷热兵器,讲一口流利清晰微带口音的英语,常年据守操舵台和武器发射控制台,隔壁坐的就是他的死党领航员兼替补科学官Chekov。他偶尔会在某集里失踪,但很快又会再度出现在下一集。出外勤次数不多,却也不少,笑料也不少。总体上是个忠实可靠的外勤队员选择(肯定比状况迭出的俄罗斯小孩子Chekov靠谱多了呀)。大概是The Naked Time里Sulu因为感染病毒而赤膊上阵挥剑击刺的一幕亮相,使得XI的编剧产生出他精通剑术的联想,为新版Sulu增加了这一新技能。
Scotty这个角色新旧版不具备可比性。新版光顾着强调搞笑了吧。除了最后抛出(曲速)核心逃离黑洞的那招还能令人联想到原版的轮机长。Doohan爷爷的Scotty虽然可爱到也常令人捶桌子大笑,但一定不是搞笑吧……
新旧Chekov都有张可爱的娃娃脸。Chekov是在TOS第二季才出现的角色,在TAS里出于节省成本的目的这个角色又被裁掉了,换了个外星领航员艾瑞克斯。除了领航员的职责他还在Spock出外勤或不在岗时兼任科学官的工作,监控传感器。他的口头禅是“我们俄罗斯人……”,一旦谈起他的俄罗斯祖先的丰功伟绩他就会滔滔不绝,当然这股子兴奋劲常被他的舰长无情地打断。Chekov自己最喜欢的TOS episode是第三季的Spectre Of The Gun,这一集里他是主要的事故中心(Chekov本来就是事故体质),和幻象中的姑娘谈了场恋爱,亲亲热热地kiss了一场,死了一次。当然最后又活了。他是有口音,W、V不分。但新版Chekov的那个口音是惊悚吧,连电脑语音识别系统都通不过,如此Federation standard English不标准的人,在星舰学院究竟是咋学的。除了口音恐怖之外,新版的Chekov表现出了天才少年的特性,马虎能和原版Chekov替补科学官的能力对接上吧。
最后强调一下,接近半个世纪过去,原初时代的主要演员们或垂老矣,或凋零矣,更新换代已成必然之势,尽管TOS的死忠粉必然对新阵容抱有或多或少抵制,但认清这一点事实,有助于我们尽早接受年轻一辈,毕竟,不接受就是跟自己过不去。老一辈再美好,也只能是留在记忆中的珍藏,而很可能在今后,我们要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还要看好长一段日子。我们所能做的,也不过看着这一代变老。(你是在试图说服自己吧,难道不是你对新阵容吐槽得最厉害?……)
(2009)
---------------------------------
这个是09年写的,前两天看了STXII后,忽然觉得这前面的一部还算是可以的,相比较最新的这部……
6 ) 这一刻 Sheldon泪流满面
可能是没有经历过大航海时代,亚洲国家的文化可能很难真正体会Star Trek中探索宇宙未知的那种激动和乐趣。也许是人们很大程度上将宇宙探索看作是冷战的副产物,随着铁幕倒下的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几个雄心勃勃的宇宙计划,还有大众文化对太空的向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书店的科幻区货架上开始爬满了法师、精灵和魔兽;星球大战系列甚至被排放到了怀旧区;发狂的计算机网络、肆虐的病毒和微生物成为硬科幻的主角。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伴随着俄罗斯“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停机库的天棚一起坍塌下来的吗?是伴随着NASA从一个梦幻般的机构逐渐堕落为军方的爪牙并且沦落到靠渲染中俄军事威胁才能从国会要来钱的时候吗?
人类似乎出奇地满意于自己的摇篮里。不,也许并不是满意,因为在Matrix、G病毒的背后,能看到了人类的焦虑和癫狂。
刚才,在IMAX的巨幕下度过的两个小时,让我重新找回了这种失落的激动,让我重新开始意识到星空不是一块点缀着白点的黑布,而是无尽的空间和可能,是永恒的时间与神秘。
无声的太空激战,warp引擎的技术细节,传送器上要配合“海森堡”补偿器使用才会稳定,一群由语言学家攒出来的Klingon文… Star Trek,是这样一部极力追求幻想的科学正确性的作品。它影响了很多的人,且不说NASA的大部分宇航员都声称自己是因为ST才选择了探索星空的职业,就连翻盖手机的始作俑者的Motorola的设计师都坦言,他们第一款翻盖手机实际上是受到ST中三录仪(tricoder)的启发。
近二十年来硬科幻题材的变化和科幻题材本身的衰落,以及魔幻/奇幻题材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前沿的焦点由太空探索向生物、IT的转换;另一方面也可看作随着冷战对抗的结束,人们不需要彼此结成国家的形式,利用集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因此,一条星舰上几百人,真正有剧情的只有舰桥里的几个人。这样的有点权威主义的组织结构便不如魔法英雄一人扭转乾坤那么吸引人。随着个人主义+自由经济的兴起,舰桥里那些博学多知近乎于科学家+哲学家的主角已经不再受到额外尊敬,他们大多沦为英雄故事中的支撑性人物或者在交给主角某种强力武器后就领了便当,更有甚者如终结者或生化危机里那样科学家被描绘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编织着,当然更多的是像big bang theory里的科学家一样沦为有那么一点点可爱的笑柄。
在冷战的时代,无论是东西方的人们,对战争的恐惧是生活的主题,同时也将生活变得更简单。在恐惧之余,人们也有时间,同时似乎也有意愿去想象一个完全平等,消除了战争、贫困和疾病的地球。Enterprise舰桥中的亚裔舵手Sulu,俄裔武器官契科夫,非裔女性通讯官Uhura和让人不得不注意的长耳朵Spock就是那个压抑的时代人们的美好乌托邦。
而现代的人们,生活在相对稍好的世界里,大部分人实际上都可以几乎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在面对生活的无尽可能和更多的挑战之余,幻想出来的却是对末日僵尸和杀人网络的焦虑,或者完全虚无的奇幻和穿越。看来每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哦耶,狄更斯先生,您一直都是对的。
慨叹人类丢掉的这个伟大的梦想之余,也注意到我们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所抛弃的一个个理想。我们心智的成熟背后的代价,看来要远比我们想象的还大。
仰望星空吧,同学们,至少今晚…
something I'll never understand ╮(╯_╰)╭
星际迷航告诉我们:1 在未来,看到黑洞满天飞也没什么好惊讶的2 学好英语很重要,不仅能和外国人交流,和外星人交流大家也用英语。英语是名副其实的宇宙通用语。
视听轰炸,高速剪辑,一大堆看似很悬的理论,快速情节进展让观众基本只有眼睛跟着。电影基本上只作用于眼耳而不是心智了。漏洞众多,剧情老套,尽搞表面功夫(最佳化妆。。。),主题一眼见底。。。一群新手第一次就拯救世界。。。这就是故事传统的堕落么。。。爆米花什么都不剩下
导演试图做星球大战那样的大杂烩,然而没能达到期望值。不过这个系列总算又有了个好的开始,这代演员还很年轻,让人有理由期望更多。
对白也太多了吧 像美国的电视连续剧 (←此po是我09年不懂事的时候写= =# 我当时不知道他真的就是个scifi长寿剧。。。括号里的文字写于2013年)
我坦白,这是我看的第一部star trek。特技不错,总在出乎意料的地方有笑点。喜欢俄罗斯小孩,喜欢Spock。决定补课,要把前十集都看了。
没有想象中好,剧情来去冲冲,再加上看的不是3D,还是预告片看得high,果然是JJ啊,时空穿梭理论是哪里都用上去啊。今天和老妈和小弟去了影院看的,上一次一起看还是侏罗纪公园2的时候,虽然说是3D影厅但完全不是这样,今天是家庭专场啊,整个影厅就我们三人。
被STID闪瞎眼后回去补番,感想如下:1、没想到锤哥跟派派演父子居然好合适!2、才一年而已舰长大副的感情简直超越曲速在前进~3、死了老娘都没掉眼泪的尖耳朵居然为了战(基)友领便当哗哗哭这不科学!4、从11到12,大副被女人亲来亲去时那副大义凛然脸都让我觉得找个基佬来演果然是有预谋的。
这片子还是经不起琢磨:不管密码不密码的,那么大的飞船,那么大的钻头,那么一大组野蛮施工的拆迁队,地球上那么多人口就眼睁睁看着他们搞七搞八无动于衷?还真以为密码对了就是友邦?未来的人类不至于这么脑残吧? 还有挖坑星人也是,那谁去救他妈的时候,那些议长啥的在干吗呢?那是算命还是围着
谢耳朵是大功臣,为推广这电影做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也是中国科幻爱好者的启蒙人,享年一万岁。
如此好的电影,难得了。星际旅行11获【2009奥斯卡最佳化妆及另3项提名】。导演有受2001的影响。
原来sheldon就是spock的现实翻版。。
我不是星级迷航的粉丝都被煽到了,可见此片煽情功力……问题跟《阿凡达》一样,剧作还要好一些
可能是之前对“星际迷航”系列的情感不够足,看到新旧史波克 没有给我太多感触,星际迷应该会更有感触,也会更有感觉。所以我感觉就是一个好莱坞大片。还有,那真的是 Winona Ryder啊!!!我不能接受啊!!!
全系列补完后再看一遍还是相当好看。这次的重点主要在对比世界观的基础设定和各种略微差异的小细节。相当好,新作续作两个层面上的好。逻辑完备漏洞也少,特效比之前一部高了三位数的级别,这才是系列作改头换面所该有的样子。
发现了一片被人耕耘已久的大陆
迷途中,就跟着感觉走。。开篇的时候很动人。。貌似是第一次不知道电影内容,就看的电影?
虽然ST内核丢的一塌糊涂,但抛开某俩人怎么他妈谈恋爱了和JJ他妈怎么这么就炸了瓦肯星了,这片还是很好看的嘛,而且当年还是这片让我入ST坑的
Simon Pegg..Ⅰ到Ⅹ全都没看过..到死都没精力去补完了...终于知道Sheldon的Spock是怎么回事了..还有那个Rock-Paper-Scissor-Lizard-Spock的salut手势...Live long and prosper!
谢耳朵为本片推广立下汗马功劳。未来的宇宙就是黑洞大战。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