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马克思的马克思》
导读:
历史总是更多存在于过去的现实中,而不是那些印刷版的教科书!因此,阅读亲历者的回忆与总结,是更容易理解历史的途径,哪怕已经有了修饰,只要多方考证,多角度思维,就可以自己描绘出大致真情!
投资中,其实非常需要历史和现实交融,如,若不知道白酒无所谓专门的塑化剂标准,又岂能有被传为马勇说的“新标准”呢?若不知道赵笑云的“咬定”,又怎么理解青山的荡气回肠呢?
更有趣的对照是,有的战士,或许是一枪未发,舱门刚打开就中弹倒毙;而有的战士,身经百战,遍体鳞伤,却依然80好几才善终;为何呢?
这里说一个马克思,挪威人,二战英雄,不死鸟,且战后经商亦成功,值得资本战场你我学习!
马克思·马努斯,不是那位大胡子马克思,而是二战时期,挪威著名抵抗组织战士。
这个马克思一开始对抗的不是万恶的资本主义与美英帝国主义,而是伟大的苏维埃!
作为北欧同盟,同众多挪威青年组成志愿军一起,赴芬兰参加1939年11月30日爆发的“冬天战争”(苏芬战争),以阻止苏联占领芬兰。
这场战争的更远背景是:
芬兰在1808年被沙皇俄国征服,成为俄国的属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俄国的对立面一直鼓励芬兰要求独立的斗争,俄国十月革命后,芬兰政府立即于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但由于德国战败,德国扶持的黑森亲王弗里德里希·卡尔没有能成为芬兰国王,但德国和芬兰的关系一直很紧密。
但在争取芬兰独立的过程中,芬兰和俄国以及其后苏联的关系一直很冷淡。1918年初,苏维埃俄国的一些武装人员参与了芬兰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起义,遭到芬兰政府的镇压;1919年5~6月,在外国武装干涉期间,芬兰派兵参加了尤登尼奇白军对彼得格勒的进攻;1921~1922年,数千芬兰人参与了苏联卡累利阿地区的暴乱,被苏联视作芬兰对该地区存有领土野心;苏联则支持流亡的芬兰共产党人在苏联的活动,因而引起芬兰的戒备。这些历史纠葛给两国关系投下了阴影,芬兰始终把前苏联视作宿敌。
苏芬战争,可以百度!
回到本片的主角,他们那个时候出于自己激情,同时受到西方国家背后怂恿,是作为志愿军角色,去替代武装援助,起到的作用无疑只是安抚芬兰领导阶层,换句话说:挠痒痒而已!
当他们回到挪威后,不久战火遍及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
本片展开正式情节了!
主人公原型为真实历史人物,全名:Maximo Guillermo Manus 。
1914年生于挪威卑尔根。其母为丹麦人。父亲原名约翰·马格努森( Johan Magnussen),因曾侨居西班牙语国家,改姓为西班牙语发音的马努斯(Manus) ,他14 岁时离开挪威,在南美洲度过了几年。在异国就参加各类小型军事行动!
1939-1940年作为志愿军到芬兰参加苏芬战争抗击苏联侵略者,1940年4月9日德国闪击挪威,马努斯匆匆回国,成为第一批地下抵抗组织成员。同年逃出挪威,到英国加入挪威流亡政府的部队。在经过严格训练后,编入专门进行敌后破坏活动的挪威第一独立连(以第一任连长命名为“林格连”),返回挪威执行破环任务。
马努斯是连里的舰船爆破专家,擅长用“扇贝雷”(一种粘附在水线下船体的磁性炸药)炸沉德国海军舰艇船只。最著名的战果有1944年炸沉德国海军运输船“蒙特罗莎”号(SS Monte Rosa)和1945年1月16日炸沉德国海军排水量9035吨的大型运输船“多瑙”号(SS Donau)。战争结束时,马努斯的军衔为中尉
本片着力描写了上述二艘运输船炸沉情节,同时也展现马克思领导下的小团队其他一些袭扰、捣毁活动!
在这些事件背后,除了抵抗小组参与者不断随时间流逝而被捕、被杀,另外还有不少平民在诸多事件中遭遇牵连被杀或者干脆就是在街头被双方流弹误杀!
可惜这个马克思不是那个马克思,因此,七情六欲流出来后,面对残酷现实,面对亲爱战友纷纷倒下,他的自我承受达到极限!哪怕是饱经战火考验。
马努斯活了下来,并因其二战时的战斗功绩而被挪威人称颂,由于战绩突出,马努斯先后两次被授予挪威军人的最高奖章——佩剑战争十字勋章。英国人也向他颁发了不列颠战争十字勋章和勋带 。
马努斯退役后开了一家名为Max Manus AS的办公用品公司,生意红火。
在此期间他曾雇佣了一些前吉斯林政府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叫Walter Fyrst的挪威籍盖世太保官员(军衔一级突击队中队长),这在公司内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最终马努斯力排众议,认为应该给他们机会用自己专业知识赎罪,留任了他们。
1952年公司分成了Sophus Clausen AS 和 Max Manus AS两家公司。马努斯的公司成为著名的意大利奥利维蒂公司(Olivetti)和荷兰飞利浦(Philips)在挪威的总代理,它至今仍在(官网
http://www.maxmanus.no/)。
还写过几本关于自己传奇经历的回忆录。
其中一本叫《Det vil helst ga godt (一切总会好起来)》描述了他早年在南美和拉美热带丛林的一些经历。由于他在二战爆发前不久回到挪威直接参军并到芬兰作战,因此当时未能成书,战后重新出版。
第二本书是《Det blir alvor (形势严峻)》。在书中他续写了自己在战争后期的一些任务和经历,包括1945年炸沉两艘德国大型运输船。
战争结束后,挪威国王哈康七世亲自挑选马努斯为自己参加欢庆游行时的私人护卫。这是一项极高的荣誉,他也因此成为挪威最富盛名的战争英雄,当时他只有29岁。
黑白照为历史照片,彩色截图为影片重塑镜头
晚年移居西班牙,常常出现梦魇、酗酒等战争留下的心理创伤,但是日常能比较平静处理一切事物!直到1996年去世。
终其一生,战斗出色,应该是基于独特的领导能力,以及充分魄力。
另外屡次躲过生死关口,也说明:运气在一生中,是多么重要!当然,该扣扳机的时候,绝对不能犹豫!
而原型人物传奇的一生,成功的结局,让挪威本土人士也非常尊重。
本片上映之后,反响热烈,并且最终打破了挪威本土的票房纪录。在挪威电影最高奖,阿曼达奖上,《马克思·马努斯》获得十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电影、最佳剧本、最佳音效、最佳女配角等六项大奖。
连飞机尾翼也出现了醒目纪念照!
豆瓣不能贴图,具体配图,请看
http://xueqiu.com/6847723845/23517738
不够彪悍
一个成就是牺牲太多东西换来的,该叫人如何欢庆成功?
最难的就是鼹鼠,得独自抗下所有的死亡
2.5,2011/12/12
英雄不但是普通人,甚至是个精神病。所谓时势造英雄啊
我上了《看电影》评论的当,以为这片如何精彩,结果闷的要死,流水账一样的剧情,没有重点的斗争,毫无英雄气概的领袖,倒是党卫军的头头很有味道,可惜,他是反派。和同样是欧洲拍的相同题材的《弗莱蒙与希特伦 Flammen & Citronen》相比,这片简直就是个垃圾。
传记电影——导演心中永远的痛!
欧洲和好莱坞对待二战的态度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挪威战争片,画面不错,战争场面控制的很好,有压迫感。对于英雄的描写很主流,也很人性
字幕太差,我就不评价了,但是这片儿可以跟《傲气盖天》比较着看,而且明显比《傲气盖天》差一个档次
最后半小时加分
看完了也不知道在讲些什么- -对战争片没有兴趣。
形散神也散,几乎没看懂,再加上糟糕的字幕,只能勉强知道主人公这一辈子干了些啥。主要工作就是炸船、在德占区搞破坏。然后还幸存下来了。Duken的角色没啥存在意义,片尾给了段尴尬的福利,半裸了,虽然俺不明白被俘虏的德占区SD人员有什么半裸的必要,跟主人公的最后会面也不明意思所在啊。
脆弱的英雄,血腥的战争。人物刻画粗糙,情节缺乏铺垫,内容过载。
英雄也会恐惧,也压力重重,也站在崩溃边缘。挪威二战电影《马克思马努斯》还原的二战间抵抗组织领袖贵在浓墨突出英雄人物的心理负担和生存压力。全片制作精良,故事性尚好,可谓敌后武工队的挪威版。
我觉得这部片子很好看 不知道为什么差评这么多 要看清晰版的英文字幕的 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感情 细腻中有震撼 让大家知道了北欧战争时的状态 人们的情感和信仰 是个值得一看的好片子
跳着看的,因为不怎么喜欢男主,好吧主要是为了看肯杜肯_(:з」∠)_果然是个好的衣架子,穿军装贼帅。
反抗,永远存在
乏善可陈
还真是传记'白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