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太喜欢这个片子了咩咩
该怎么形容它啊……因为太过震撼以至于看完当刻什么都写不出来,过了十几个小时,还受它影响改动了一点自己的剧本,然后才决定来标个已看。。。不小心超了字数…
可能是我很多年前看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來最喜欢的青春片了吧。。。
所有的情感都混沌嘈杂叫嚣着,却又并没有被撕扯着走向任何疼痛致命的极端,走向行定勋式的绝望和自嘲。
同样是后安保时代的诗,它和《69》(李相日电影版…村上龙活到现在都还是很刚的(…)却又分明是不一样的啊,和那种荷尔蒙退却后自甘犬儒的自怜自哀是不一样的。
最有思想读最多书的三上怀着幼稚又崇高的理想死得那么狼狈又滑稽(不知道有没有neta三上宽的意思(狗头;被母亲不声不响抛弃的女孩子怀着“突破什么“的念头稀里糊涂跟着买春的大学生回了家却又安然无恙地全身而退,然后唱着歌在雨里抱着塑胶假警察哭泣。
在暴风雨中发了狂的少年重复着无能的酗酒的父亲的暴力行径在老师的办公桌上撕烂了暗恋的女孩的衬衫却只看着她背后由自己造成的烫伤大哭起来;
在学校的礼堂,在大雨中脱掉衣服跳舞的场景也同样美得惊心动魄;
所有人都残忍、自我、健忘,沉溺在短暂的违规的快感之中肆无忌惮地狂欢。
多好啊。这些都是蜗居在斗室里卑怯地陪岳父岳母自娱自乐的自诩为无奈的大人的数学老师永远失去了的东西。
反正台风总有一天会摧毁那个一遍遍逼我认同“十五年后你也会变成和我一样庸俗丑陋的大人”的破学校,然后我们会跳进雨后的泥沼里,浑身污泥,闪闪发光。
2 ) 日式青春物语的80风格
一年多前的毕业论文,需要翻查日本青春片的历史。论文库搜索结果不多,一篇发表在极不权威学报上的文章以《台风俱乐部》为文本,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青春片之风格。
于是知道了相米慎二。日本《电影旬报》评选80年代导演十佳,他竟打低伊丹十三、森田芳光位列第一,而《台风俱乐部》亦是年度十佳第四,世纪百佳第六十。据说大概从这一部开始,日本青春片的主流告别了“太阳族”和大岛渚的残酷物语,开启了新风格。于是在看到此片之前留意到了导演另一部较出名的《水手服与机关枪》,并且邂逅了年轻漂亮的药师丸博子。
而在终于得见的《台风俱乐部》里,工藤夕贵并不好看,三浦友和并不英俊,演员都普通得真实。剧情一如所料地随着“台风”的步步逼近慢慢展开,而“俱乐部”一词则首尾呼应地指向少年人的一次次快活舞蹈。1985,那时的舞步风潮大概介乎摇滚和Disco之间吧。“舞会”一直都是东方学生的禁忌,但却往往是年轻人释放积郁的场所。就像他们在暴雨中脱掉衣服纵情唱跳的那一段,极其感人。
台风夹杂暴雨在教室班房外肆意猛烈,“俱乐部”里不同性格的同学拉扯着;与此同时,“俱乐部”之外的两个场景:家中酒醉的梅宫老师和出走东京的理惠,交叉呈现。在这欢乐与紧张的此一起彼一伏里,张力渐次张开,看得人甚是纠结。
但“性”场面真的式微了,几个关于青春期性困惑的剧情都轻描淡写或悬崖勒马,尽管所涉及的“困惑”种类十分齐全。明显已经成熟的女生开始调动身体的武器,男孩子反而只是嘴上功夫罢了。导演这样的安排是让人会心一笑的。
片中的男生,尤其男主角恭,是隐忍的,是那种课间都不离开座位继续解题的好学生。他也有这个年纪的迷惘,对成人世界,甚至对生命之意义。本以为这些郁结都已在暴雨的热舞中,在电话里吼骂里消解,但导演并没有给影片这样一个相安无事风平浪静的结局。恭临行前把桌椅搭成领奖台一样,一番质询和豪言之后从窗户跳下,却是倒树葱一样扎进泥潭里。这强烈的喜剧效果充满了反讽,但却似乎要逼成年人不得不在下一个念头里反思。
这样轻松中带着哀伤的调子,大概就是自此开始的日本青春片新风格吧。其后,就是我们看到的,越来越多元的日式青春物语了。
3 ) 台风俱乐部
台风的意向以及声效做为情感蒙太奇引导故事,萌动的初中生,以及不大尽职的老师分别做为线索铺开了这部电影。随着台风的临近,人物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慢慢浮出问题的泡影。想想也是一些不被提及就鲜能记起的青春印记,在之后台风嘶吼,雨声淅沥下大家在教师忘记了烦恼跳起现代舞,青春的忧伤就是这样,说着难忘还能在其上欢快的跳舞。最后男主在仪式性死亡是短促而惊奇的,以致安插了一个奇怪的姿态迎接死亡。
相米慎二频繁的使用中景以及优秀的录音达到了不错的视听效果,死亡仪式性的摆设是安静的,之后湿漉漉校园迎来踏水而来的少女配上悠扬的配乐缓慢的运镜诠释了青春短促的忧伤
4 ) 無法逃離的青春宿命
被封鎖住、想逃離的青春
隨著颱風的逼進
成年世界的醜陋逐漸現形
想逃脫的青年們被困住了
有人為了逃離因而去了東京,想回家,卻被困在車站
有人被困在學校,卻不想回家
儘管肆意的隨著當時流行的迪士可音樂跳舞
儘管解放一切的在大雨中裸體擺動身軀
看似擺脫了,但其實什麼都沒變,始終還是被困住著
思考著要如何超越自己的少年
認為只有死才可以超越
要同伴們好好看著死的神聖
結果跳下樓後
死亡的姿勢卻是如此的可笑
還有一些小事件
同性愛、不會表達愛意,而有了瘋狂行為的少年
展現出有著多種面向、複雜、不安的青春
但同時又逃脫不了變成邪惡大人宿命的可悲
5 ) 台风俱乐部
2021年最后几天在工作室看的这部片子。完全深陷那群年轻的初中生们的世界。甚至不像以往看片子时会去分析镜头、剧本、调度。台风来临的前夕,(一个危险的警示)几个被困学校的小孩们。这像是一次冒险,熟悉刻板的学校教室礼堂突然呈现出一种新的意义。丧失掉了原有的功能。天性在这里释放。和友人分析了印象最深刻的少年(建)在学校追逐女孩(由美惠)的那一幕。笨拙的固执的用脚机械式的踹门。像是某种被挡在门外却渴望进去的执念,前期看不懂的在家门口开门关门的动作也突然有了回应。而摄像机选择的拍摄角度也将少年的这种执念拍出了弱势感,而不是一个侵犯女性的施暴者。再沿着被踢裂的门穿梭至女孩处。女孩用手臂去阻拦马上要被踢坏的门。非常的巧妙和精彩,值得考究。还有许多个看完后令人忍不住回想的镜头。少年少女们赤裸着在雨中跳舞;少年三上爬上桌子椅子堆起的高山后,对伙伴们说了关于死亡的一番理解后跳楼自杀;理惠在东京的大雨中与人偶警察相拥。半夜看完片子后走在无人的路上忍不住感慨,导演真的将青春期少男少女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无知,莫名其妙无法解释的冲动和伤感的情绪完完全全的呈现在这部片子的许多细节里。真实不做作的拍出了这种童趣。喜欢!
6 ) 难以忘怀的青春
为什么感觉,日本电影里面,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电影,总是感受到淡淡的压抑。社会的进步让人活得越来越辛苦压抑,物质生活是越来越好了,然而人活得那么辛苦究竟值得吗?
在雨中狂欢奔跑着,这个关于这部电影的介绍的字眼吸引着我,一直对于雨有着难以忘怀的情节。
开始步入成长期的初中生,有着许多需要适应的东西。
一方面是自己身体的变化,一方面是要开始考虑着升学的压力,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未来,一方面也开始接触到死亡(亲人),也许某些人还会受到青春荷尔蒙的困扰或者是哲学关于命运的苦恼。
而这一切,对于生命才刚开始起航的少年来说,一切的一切还显得那么意外、突然,难以掌控。而生命中也充斥着无处宣泄的激情。
对于未来有着种种的遐想及恐惧。
老师说,别以为你现在很了不起,过了15年之后,你也会跟我一样。
在年轻的时候,一切都无所畏惧,没有包袱,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而步入中年之后,其实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你除了自己之外,还要承担起很多责任。如果作为失败者,三十多年来一直都失败着,哪还有啥希望去期望自己有扭转命运的能力呢。
青春,就是这么含糊不清充满着暧昧及各种美好的想象,是那么精力充沛无所畏惧仿佛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而喝彩一般;青春,没有失败或者悲伤之说,跌倒了爬起来一切很快会过去一切又会变得很快活;青春,就是生命中的一场盛宴一次狂欢。
7/10。影片以死亡和玩笑交互的节奏进行,跨越性别的肉体淋漓着躁动情绪,黎明一刻有人堆起桌椅,发出豪言壮言、栽葱头式跳下,此处刻意消解环境音,正对应了开头的溺水。散文式的日常部分,抽烟谈论戏剧部的百合做爱,为泼硫酸一事后悔,袭击喜欢的女孩,躲被窝里哭喊妈妈的味道,洒出浓厚的情感高潮。
这就是青春:苦闷,压抑,无所适从,晃晃悠悠,仿佛充满希望,又似乎绝望透顶;好年轻的工藤夕贵啊。
与想象中大相径庭,完全背离于我的成长经验。台风降临的前夜,他们的青春躁动不安。疯狂、恣意但完全缺乏可信度,情感外化的程度过于夸张。我理解的青春不是纵欲,而是没有地方可去。我想起我在少年时度过的那些台风夜——放假的喜悦很快被担心和挂念冲淡,平静如水的心被狂风骤雨搅乱。于是在卧室里郑重其事地给初恋的女孩写一封情书,写完以后若有所失地躺在风雨飘摇的床上辗转反侧。台风过去了,我们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我就在这种克制中虚度了我的青春。相米慎二不懂我,我不怪他。侯孝贤懂我,贾樟柯懂我。每个人只能相信那些与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电影。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我现在就去死。
一帮小屁孩不在家做五年中考三年模拟瞎浪什么玩意
镜头运用很牛,萝莉们漂亮,青春期的情绪很好,撕开衣服在雨中舞蹈吧。优画质版的《台风俱乐部》真是迷死人了,相米慎二对长镜头的热爱几乎苦心孤诣,刁钻到神乎其技,没几个人能把青春期的中学生拍出这种活蹦乱跳、狂欢至死之美,喜欢这种年纪的叛逆骚动,肉体和内心是统一的,喜欢这种天气的幽闭孤独,狂乱和伤感都是率性的。多年前,看渣画质打五星,现在可以打超五星。
成长的痛,台风下的狂欢。整部片子的角色都有些疯狂甚至神经质,对应的则是成长的困惑。又纯情又放肆,又伤感又疯癫
台风期间集中释放的初中生青春心情,有性侵和故意伤害的原始破坏力,有目睹老师狗血恋情的认知崩坏,有雨中全裸狂欢的释放,有突然跳楼的压抑扭曲,有东京归来的怅惘……凡此种种,皆是青春期的不可预判与狂乱,但剧本有个极严重的问题,你要表现一个混乱的心境,不意味着你的内容组织也混乱,整个剧情七零八落的,类似的故事你看上一代的《三垒手》《孤独之旅》之类是怎么表现的?至于相米慎二的技法,这部主要往恐怖片上靠,经常用窗外机位之类偷窥感的角度,偶尔有大林宣彦风格的设计(比如工藤夕贵回家时遇见的吹奏二人组),相米慎二的长镜头很差,看不到和内容结合的技术难度,更多只是为了让素人演员尽快适应摄影机存在的策略性措施(素人不管演成啥样摄影机都不停拍,他们很快就不紧张了),不具美学意义。雨中狂欢虽有全裸但机位太远啥也看不见
混乱起飞的80年代日本青春片开始表现性苦闷、成长羁绊及生命叩问,将类型拓展到新的层面。困惑,消解,反叛,寻找,生成;单一固定摄影点,长镜头,偶像效应,故事时间成为线索,天数变小时造成影像流程不平衡,打破前后故事时间平衡关系强化叙事时间;怀旧情绪,随着台风临近,青春在体内狂躁不安。
有趣的是约翰休斯的《早餐俱乐部》和相米慎二的《台风俱乐部》都诞生在1985年,同样是一群问题少年被困于学校之中,在那里他们不仅了解了彼此更认清了自己。相米慎二电影中的青春远不仅仅是关于初恋、成长和友谊,那里有远比成人世界复杂的规则,台风禁锢了他们,但又是解放的契机,在暴雨中找自由,来自问题家庭的男孩,一次次排演“回家”的剧情,却在爱的缺失中扭曲心灵;努力向上的万人迷心中却充满对自我的怀疑,死亡已悄悄占据他的生命;还是无忧无虑傻里傻气的人才能趟过青春的洪流,欲望来自身体的本能,道德不属于这里的,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千疮百孔的年代,未来怎么样?台风终究会过去,雨过天晴难道就是我们的盼望?也许继续面对禁锢才是永恒的宿命吧,人生的烦恼从来不会缺席,只是一次次狂风暴雨之后,你是否还有勇气继续前行
和《狼的孩子雨與雪》互文。唯一無法更喜歡這部片的主因,是因為我憎恨青春期......
感觉系。让我怀念起初中遇暴风雨不回家和伙伴呆在课室啃方便面睡觉的情景,就是拉起课桌堆成一张床。第二天雨过天晴鸟叫树叶绿
被拍出来了 身体里零落的涌动 死是生的前提 所以我得替你们死 你们要好好的活 “混蛋,15年以后,你会变得和我一样。”“我永远也不会和你一样!”台风夜晚的乱七八糟的舞蹈 迪斯科音乐 亲密的同志 鬼话连篇 青春就像台风啊 一夜过后就没了
中景与远景为主,疏离的彷徨诗,幽默掩盖下的残酷青春物语(恰似派对序列中音乐戛然而止的溺水镜头)。成长就像一场台风来袭,难以抑制的荷尔蒙能量与笼罩着青春的阴郁、苦闷、彷徨相互交织,直至大雨倾盆,有人有在雨中裸舞狂欢;有人在密闭空间中用未果的性、暴力与强迫症发泄孤独;有人以死亡的仪式作为人生思考的答案,却以倒栽葱地扎进雨水滂沱下的污泥之中。或许到最后要问,台风过后的变化真的是成长吗?抑或是说,成年的本质就在于一种非-成长及对其的接纳?
个体能否超越它所属的物种?死亡是否唯一答案?泳池快乐迫害,数学接盘老师;想要照顾你一辈子的疤痕,欢迎回家的怒踢;体育馆狂舞,雷暴雨裸奔,商店街怪笛;用课桌椅树起巴别塔,象征人类尊严的两脚朝天;也许只有离开后再归来,亦或本无执念的眼界,才有机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长大
特写和近景基本被消灭,全景和中全景长镜头统治了影片,自主移动或固定机位的客观视点主宰了叙事,结合大景深和自然光的使用,意在呈现真实的青春色彩,但构图上的形式感和怪异醒目的摄影机运动方式又旗帜鲜明地清除了纪录感。一场造作而真实的青春舞会。
如此怪异做作不合常理(重在表情和行为上),令人厌烦疲倦,更别谈捕捉青春压抑质感,任何看似深刻的尝试都因缺失根基的养分而于整体无补,不重视递进的导演其实也不具备单纯挖掘状态的能力,台风表意也基本没能有效参与叙事,当然它本身的单一也无法遮掩电影巨大的空洞。
台风过境,雨后留尸(岛国第一青春片)
高度诠释“中二”、“造作”两个词……我觉得我对这部片子没什么共鸣可能因为我真的是个不反抗的人,并且活得真的很端着,这种释放的方式对我来说逐渐变成了一种消耗。要变成垃圾大人了,真糟糕。
欣赏过大林宣彦的电影再看相米监督的青春片差距明显。首先不能把孩子们拍得漂亮就已经输了一半,女孩子都显得土气,男生都故作成熟;情欲上就更没什么看点,这么大的孩子想把欲望外化出来还是很难的,这方面比较成功的电影有《早春》。至于成长,由于前两点没有拍好,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成长,向成熟的蜕变也就成了无稽之谈。唯一的优点在于自然风景上,冷暖色调的安排融洽,远景都很动人,尤其是台风停后,质朴的小镇风光让人流连。还有,日本中学生居然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