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澳洲乱世情

    战争片澳大利亚,美国2008

    主演:妮可·基德曼  休·杰克曼  布兰登·沃特斯  大卫·文翰  大卫·古皮利  杰克·汤普森  元华  布莱恩·布朗  谢伊·亚当斯  

    导演:巴兹·鲁赫曼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2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3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4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5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6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3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4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5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6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7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8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9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2:52

    详细剧情

    英国贵族小姐萨拉?阿什莉(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孤身飞跃重洋打算说服丈夫卖掉牧澳洲场重返英伦。在澳大利亚北部港口城市达尔文,萨拉相遇牧牛者卓(休?杰克曼 Hugh Jackman 饰)。卓开车带萨拉长途跋涉前往牧场,没曾想只见到萨拉新亡丈夫的尸体。悲痛的萨拉本欲迅速卖掉牧场,可又为了保护初谋面的土著小孩诺拉(布兰登?沃特斯 Brandon Walters 饰)与地头蛇的农场经理尼尔?弗莱彻(大卫?温汉姆 David Wenham 饰)闹翻。一千五百头公牛要赶去达尔文港装船,萨拉只好求卓帮忙。牧牛之旅让萨拉与卓情定澳大利亚。婚后二人耳鬓厮磨不久,卓的流浪个性使其离开萨拉继续牧牛;而本该进行澳洲土著成人出走礼的诺拉则与其他混血儿童一起被抓入教士岛,祖父“乔治王”(大卫?盖尔菲利 David Gulpilil 饰)也入狱。与此同时二...

     长篇影评

     1 ) 现代的游牧人——历史,身份,认同,现代性

    本来我对《澳大利亚》的观影是不具备多少进入阐释所需的知识,幸好 风间隼 的评论提供了一个微型的百科全书,让我尝试从某些入口进入这部显然是在建构所谓“澳大利亚性”鸿篇巨制:http://www.douban.com/review/1668676/

    1,drover 和其他,drover是影片叙事中最重要的行动发出者,或者说hero:

    他是将女人和黑人带入酒馆(象征传统殖民统治秩序)的发出者,而这一情节对于从种族主义到多元主义的隐喻,风间隼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第一个段落中,萨拉为了完成亡夫的意志行动,而真正能完成这个行动的还是drover,赶着1500头牛穿过风景壮丽的北领地到达达尔文。亡夫的不在场,和后来drover对亡夫位置的替代,使得drover从一个桀骜不驯,“不为任何人工作”的赶牛人,在电影中进化为一个澳大利亚性所需的标准父亲。
    第二个段落则更加明显,drover的营救行动,土著哥们作为“帮手”的牺牲。所以,全片真正的行动主体是drover,从历史出发,一种当下需要的澳大利亚性是怎样在他身上建构出来的,成为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在我看来,一个最重要的安排,就是drover与fletcher的拆分和对立。有趣的是,影片的英雄和反派都是“澳仔”,他们是逃犯和早期移民的后代,在澳洲这个白人女性稀缺的土地上与土著交媾,生下混血,争夺权力和土地,建立国家。影片将drover和fletcher从这个“澳仔”历史中生成出来,把恶的部分结晶成f,善的部分结晶成d,用它们的自我分裂,f的失败和d的胜利,使得我们所需的那部分从暧昧不清的历史中被提炼了出来。

    d是对自己死去的黑人妻子深爱有加
    f虐待自己的妻子,试图杀死自己的海子

    d是一个忠诚的赶牛人
    f居心叵测 不择手段

    d有情有义
    f无情无义

    于是,作为“黑暗历史”的f被乔治王的飞矛秒杀,作为标准父亲的d在重构的历史地平线上升起。

    2,莎拉作为母亲
    乔治王说,莎拉是“彩虹大蛇”(澳洲土著的神),她的到来会让这片土地重获生机。女性来到这个大陆和女性的行动,似乎就隐喻了这块大陆历史的转变,从父权统治的殖民地到和解的多元文化之地。一种父权的统治方式,被母性所替代,而这种母性并非来源于土著女性(在影片中,土著女性只是意味着牺牲和服从),而是白人女性的包容和善良。影片的最后,莎拉对混血孩子的放归,正是隐喻了一种文化和权力上的让步和和解,这是澳大利亚性中母性的一面。

    3,土著
    被偷者的一代作为讲述者,好像当下的澳大利亚人在讲述“我的父亲母亲的故事”。

    如果说,“混血儿的被救”仅仅是在表征片头对“被偷走的一代”的道歉,仅仅是对先前种族政策的否定。那么,“混血儿的远行”则往前更推进了一步,表征了当下澳大利亚性中更深层的文化身份,我认为这才是澳大利亚性独特于西方性的一个核心。
    混血儿被交还给乔治王,似乎传达了土著文化不再是被看做他者,而成了澳大利亚性中的主体成分。而远行,成为了一个更具有隐喻性的意象,从远行中成长,习得属于澳洲自己的独特的古老文化和技能,而不是去西式的学校接受所谓现代性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新的“澳大利亚人”的身份在“远行”这个意象中被呼唤出来,从这里,澳洲的历史不再被书写为止于库克船长登岸的殖民史,而成了直接源于大陆古老身份和新移民融合而成的更“悠久”的独特文明。

    4,瞎扯
    还是回到吉登斯所说的,现代性在全球范围的全面扩张,使得现代西方失去了自己身份的独特性。

    身份焦虑带来了新的身份边界的重构运动,怎么样在一个现代性全面扩散的世界重新标识“自我”,甚至是重新标识一种“领先的”和“厚重的”的身份,成了这一身份运动的直接目的。在戴锦华看来,一方面是从历史中重新发现西方,发现欧洲作为西方的真正文化源头,美国代表西方的时代,正在被“中世纪”欧洲所取代,指环王和哈利波特近年来的热映,正是从历史中唤醒西方,从魔力和“非科学”中唤醒西方,唤醒那个在现代性话语中被贬斥为“黑暗”的中世纪。

    而,澳大利亚,在我看来代表这这种身份运动的另一种思路,欧美以外的西方世界通过“多元”这一话语来构筑一种新的现代性模式和文明模式来标识“新西方”的独特性。(这个其实也就是澳洲和加拿大),政府通过文化政策将这种努力制度化,在这个运动中,原本处于“西方边缘”的地区反而获得了一种比现代性模式更先进的“文化自信”(张旭东语),进而同构为一种“国民自信”。

    在世界“其他地方”开始自己的现代性狂飙突进,追赶“西方人的幸福生活”时(以我朝为代表。。。),自身的原发文化正在被现代性摧毁。而这时西方反而掉过头来“拯救”这些被自己的逻辑摧毁的“知识”,以反思现代性的姿态,从这些知识中为自己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为自己的身份构筑新的边界。联系到西方对西藏文化的关注,这么说似乎是靠谱的。

    在拉萨时,一个藏族学者对我说,藏传佛教的研究中心在欧洲,在维也纳,美国众多大学都会邀请喇嘛去讲学和作为客座教授,在哈佛有个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喇嘛高僧对话”活动,在那里,诺奖得主的知识并没有比喇嘛“高明”。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统治和魔力(或者说自然力)的崇拜被收编在了一起。

    这样看来,跟澳大利亚比,我们不仅仅是不会拍国民电影,我们不会的东西远比这严重,我们的自信正在被自己杀死。

    (这个文写的非常意识流,请以诗歌方式阅读。。。。)

     2 ) 《澳洲乱世情》五大经典笔触

    有人对我花60块钱去电影院看在网上已经可以下载到DVD版的《澳洲乱世情》表示非常不理解,我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挖苦我是不是要支持正版,我也一笑置之。原因很简单,我喜欢坐在电影院里欣赏电影这种感觉,像《澳洲乱世情》这种电影值得我去电影院看,单就妮可儿—基德曼这一个名字就值得我跑一趟,结果也丝毫没让我失望。

     

    有人不禁要拿《澳洲乱世情》和《乱世佳人》来比较,说尼可尔是澳洲版斯佳丽,就像有人拿《黑皮书》跟《色戒》比较一样,中国人喜欢比较,还喜欢列出个一二三。其实在看《澳洲乱世情》时,我是丝毫没觉得和《乱世佳人》像,反而倒最后“寻根”的主旨才让我找到斯佳丽最后对“土地”的深情同样的归属感。现在就说说我个人对《澳洲乱世情》的一点感想。

     

    景致

     

    电影展现的是澳大利亚的中西部自然风光,广袤的干旱的平原、辽阔的沙漠区:其中包括著名的厄亚斯巨石(红石),在平原上奔跑的袋鼠、数百只的野马、数千只的野牛。保证让你大开眼界,完整的再现了澳大利亚中西部概貌,让人心旷神怡。这是《澳洲乱世情》一大看点,既有美国西部的情调,又有非洲平原、沙漠的景致,非常自然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为澳洲中西部独有的风景。

     

    母爱

     

    这里说的是尼克尔出色的演绎,无论在《大开眼界》里的大胆出位,《红磨坊》里的艳惊四座、《冷山》里的温情执着,还是《黄金罗盘》里的邪恶妖娆,都让人觉得无与伦比,而这次塑造的Sarah,除了勇敢、坚强、出众的气质,还带上了由衷的母性温暖,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她对那拉母爱的演变是本部影片的一个暗线,也是非常精彩的,环环相接,循序渐进。

     

    从她第一眼看见那拉(混血男孩)开始就买下了这个种子,第一次在鞭子下就出那拉,是种本能的母性的保护,在那拉的母亲意外去世,她去安慰那拉,虽然作为母亲的业务不很熟练,但当拉近两人的距离时,一切变得那么自然。在悬崖的尽头抱住惊吓过度的那拉这一刻是这条线索的高潮,也是点睛之笔,这种情感是种本能,从这个时候,Sarah已经完全进入母亲的角色。这也是后来那拉要去跟乔治王寻根时,Sarah极力阻止的主要原因,这是爱第一阶段的提升,“母爱”。接着,那拉被送到岛屿上接受政府“驯化”,Sarah答应那拉一定会去找他,这个承诺变成了Sarah坚持到底的原动力。影片最后,那拉跟着乔治王去寻根,Sarah意识到“爱就要放手”,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寻找自己的根,这是伴着那拉远去的身影,经历战争、离别种种的Sarah对那拉的爱再次提升一个层次,变为“大爱”,以这种广博的放射性结尾给这条主线画上圆满的句号。

    神秘

     

    整部影片弥漫着对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神秘的气息,他们古老而又神秘,他们坚信自己有超能力,无论是古老的习俗、古老的土著语言、古老神秘的歌曲、祭奠仪式都让人们觉得神奇。尤其是乔治王,他像那拉的保护使者一样,永远远远的看着他,庇佑着他,帮助那拉等人找到水源,走出荒漠,或是在关键时刻出手就出那拉。那拉也相信自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甚至在阻止受惊的牛群冲出山崖时,倒是不敢肯定是不是那拉的超能力让牛群止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拉有着异乎寻常的勇气和信念,也许正是这种勇气和信念在一个孩子身上体现变真正成为一种超乎常人的“神秘力量”。同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土著民族传统备受冲击,所以越是现代人不了解的就越觉得神秘,这种神秘感正式这部影片又一处吸引人的地方。

     

    歧视

     

    这里的其实包括民族歧视,甚至对性别的歧视。在上面提到土著民族,不得不看到这种 “民族歧视”的现象,这是一个历史悠远的遗留问题,到现在依旧没有解决。不过在影片里导演始终抱着一颗红心,与人向善,这种心情让我尤为感动。从Sarah、牛仔、那拉三个背景甚至种族截然不同的人走到一起,快乐的生活着,本身已经是一种向世俗观念的巨大挑战了。从酒吧规定土著和女人不住进入,本身也是性别歧视和民族歧视的缩影。Sarah用自己的能力向大家证明了女人不比男人差,于是她成为特例得到了和男人一样的待遇,一起喝“穷小子”酒,这是第一个进步;后来战争爆发了,酒吧老板依旧守着土著不准进入的规定,被牛仔的坚毅打破了,甚至要求老板同样拿玻璃杯给他土著伙伴(中国人论的大舅哥)倒酒,当两个同样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放在残破的吧台上时,镜头停留的几秒钟让你觉得这种平等的感觉如果能一直像玻璃杯一样清透该多好啊,这算是第二个进步;在影片结尾,打出字幕澳大利亚政府正式对“失窃的一代”道歉,表明的政府的态度,也是人们对消除种族歧视的心声,这便是第三个进步。导演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改进表达着自己美好的愿望,时而含蓄自然、时而义正言辞,煞费苦心,我是由衷的敬佩。

     

    寻根

     

    影片把最后的笔触放在了“寻根”,是有深远含义的。为什么《乱世佳人》耐人寻味,最后意识的升华,对恋人的爱恋升华为对土地热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同样《澳洲乱世情》的结尾把对孩子的母爱升华为“寻根”的博爱也有异曲同工之效,我倒不觉得是拾人牙慧,反而是青出于蓝。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这个民族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融合力和包容力。他们多数来自于西欧国家,最后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全新的民族,这是个非常特殊的民族,所以“寻根”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我认为,这里的寻根并不是要追溯你从哪里来,当你知道你从哪里来时,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到这里来,这个“根”与其说是根源,不如说是归宿。归宿到哪,就是扎根到哪,扎根到这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子子辈辈的生活下去,这就是人们所要寻的根,你属于这里,这里就是你的根。

     原载于我的博客
    流水溯源的博客 地址:http://blog.sina.com.cn/raygrace

     3 ) 澳大利亚:Welcome to Australia

    战争与爱情的结合是个永恒的主题,这类电影通常都是通过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爱恨交织融入到整段历史事件中,以惊鸿一瞥折射历史的车轮,并加以导演自己的思考.最经典的例子是乱世佳人和英国病人.这类题材及易出彩,成为经典,但是也极易沦为炮灰.没有多少人的观点能总揽全局,这也就很容易造成片面的陈述,所以也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再者,这类的电影实在很多,大多都是一个角度,歌颂真善美,爱情力量的伟大等等,角度的单一也是无人待见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时而战争时而爱情的叙述很容易造成故事的脱节,事倍功半.近年来的这类影片也就冷山和去年的赎罪能称得上成功.所以澳大利亚,顶着澳洲版乱世佳人头衔的电影,有很大的压力.当然这压力也有1.5亿美元的投资.

    感谢verycd..感谢shooter..终于让我看上了这部史诗..170分钟的片长确实很骇人..但是这一阵子经历了本杰明巴顿奇事,调包婴儿,米克传等长片的狂轰滥炸之后,这也不算什么了..澳洲大陆很美丽,澳洲人民也很热情,秋冬万物息声,广袤的土地一望无际,雨水一来,风景美不胜收,看过之后很想身临其境..嗯,澳大利亚给该片投资的5000万算是没白投,活脱的澳大利亚宣传片,该片全球上映之后的影响力应该不亚于当年的悉尼奥运会..

    影片很长,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讲述一个英国贵妇莎拉如何从一个家庭主妇成长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农场主人的心路历程,这里包容了很多元素,文化冲突,种族冲突,白人与土著的对立,男人与女人的对立,科技与自然的对立,现代与传统乃至西方现代文明与澳洲古老文明的对立,莎拉成长的过程也包括了对陌生土地由抵触,到接触,相容,最后深爱的过程.第二部分,人物交代清楚之后当然乱世中的重头戏 战争就要登场了,1942年日本袭击达尔文港,剧中的一家三口由于使命,身份的不同各奔东西,当然最后的结局是历经磨难,恶有恶报,真爱战胜一切的大团圆结局.

    这是一部爱情史诗,注定要客观的刻画历史,但是我喜欢里面有一些魔幻色彩的设置.小奶油和他的爷爷是土著人的代表,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他们会为自己要保护的人唱歌,他们可以"通灵",他们喜欢流浪,他们坚信成长需要开口的视野.影片中有几处细节,如小奶油让1500头牛停止奔跑,还有处处冥冥之中的保护,让这种魔幻色彩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不是自圆其说,这也不是搞怪,这个信仰是澳洲土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让澳洲大陆充满神秘色彩的源泉.

    影片之中充满了各色人种.莎拉是典型的欧洲贵妇,牛老是澳洲本土人,但不是土著,他是白人,小奶油的妈妈,爷爷还有一个阿姨,是土著人,莎拉家的厨子是亚裔(由元华饰演),(特别要说的是其实小奶油就代表着他们即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他们有白人的血统,所以白人把他们集中到教会管理,不愿让他们在黑人家庭中长大.),澳洲本事土族人的家园,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存了上千年,但是最后土著的文明还是敌不过侵略者的武器.澳洲也是各个人种移民的天堂,所有人都被这片神秘的大陆深深吸引.各色人种的交织本来就是很有戏的,种种爱恨交织构成了本片故事发展的基础.

    随着故事的发展,莎拉与牛仔之间产生真爱,莎拉与小奶油之间产生了深深的亲情,莎拉接受了这片土地独有的文化,莎拉也体会到这片土地的魅力.莎拉证明了一个女人也可以做许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莎拉演绎了一个独立女性依靠自己的聪明勇敢,善良,充满的爱的本质度过了一段艰辛岁月的故事.

    妮可基德曼的表演应该说是很成功,可以说光芒四射,所有人,包括饰演牛仔的休杰克曼都沦为了配角..弱弱地说一句..huge就像个大花瓶嘛..可以听出妮可努力说了一口英国口音,她的骑术也应该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训练,总总努力的结果是我们在荧屏上看到一个鲜活的,活泼的,有血有肉的英国成功女性莎拉..还有就是..她也换了太多衣服了吧..简单数数也有10套..而且都是雍容华贵,甚至还有两件旗袍..这再大多数时间都在做赶牛人的戏里是不是有点点夸张..呵呵..不过这确实是初澳洲风光外的另一大视觉享受...当然..对于女生来说huge绝对也是个看点...我说了..大花瓶嘛..

    画面很美,每个镜头都有油画的效果,每个镜头的处理也都极其讲究,很工整..这也让澳大利亚的风光尽收眼底..山脉,河流,大海,森林,草原..美不胜收..特别是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一组万物复苏的镜头剪辑...像是再电影中插播了澳洲旅游广告片..很美很讲究..

    个人觉得电影有些故事线索很无力,像坏男人的老婆(想不起名字了..)那个上尉,还有坏男人的老爸人物的刻画就让人抓不住头脑..既然没有那么多戏,为什么还总是让他们出场呢..还总有一些貌似要延续下去的线索,,所以这些时间不如省下来,还有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部分也没有必要出现..所以拍成170分钟应该是导演的失误,再缩短了半小时控制在120~130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总的感觉他没有超过冷山与赎罪,男女主角的爱在众多叙述中显得苍白无力,战争部分也没有控制得很出色..比珍珠港,没有那么宏大的轰炸场面,比赎罪,没有那么有技术含量的长镜头..只能说中规中距,没有突破.

    但是看过之后有立刻想冲去澳大利亚的冲动,这部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吧..整部电影都在对你说~Welcome to Australia.

     

     

     

     

     

     4 ) 实在是一般

    这部电影下了有段时间,一直放在硬盘里。
    下午得空看了。

    看完立刻删除。

    如果没有《燃情岁月》,如果没有《末代独裁》,如果没有《伊丽莎白》,如果没有。。。
    或许我还能给个四星。

    但是整个影片的内容相当薄弱,有位童鞋说有史诗的架子,无史诗的内容,对此我相当同意。

    影片中包括的元素太多,以至于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

    何为“遗留的一代”?指混血的土著吗?还是指战争后遗留下来的子民?我也很难想象澳大利亚现在都是土著人的后代。
    从一开始的商业竞争到后面的战争,中间穿插着一些土著人具有神秘力量的暗示,以及爱情,种族,人性等等等等。

    如果导演想像《燃情岁月》那样表示一个人史诗般的一生,那么中间穿插着的神秘力量又为何?
    是歌颂女人的毅力吗?看看也不像。
    爱情?或许。
    战争或者政治?但仅仅拿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说是否太显薄弱?

    从头到尾,我感觉导演要歌颂的就是那种神秘的贴合自然的歌声。
    又不想拍成部悬疑恐怖片,故给了它个牛气冲天的名字《澳大利亚》。
    即便如此,又有必要劳师动众耗费巨大物资把战争都扯进来吗?
    似乎现在一扯上战争就能获个什么奖似的。

    但是从去年的奥斯卡来看,怎么着,导演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

    总之,此片除了尼克十分养眼的身材之外,无一可取之处。

    实在失败!

     5 ) 《澳大利亚》:因为蛮荒,所以史诗?

    《澳大利亚》的爱情乍一看似乎是《红高梁》的澳州版本,从死去的丈夫那里继承一份庞大产业的坚强女子,需要一个在事业和精神上的双重“助手”,机缘巧合,一位剽悍的男子汉闯入她的世界,成为其生命中的主心骨。如果用《知音》杂志的文体风格来概括的话,就是“痴情女老板啊,义薄云天的汉子为你撑起了整个世界。”

    故事发生在二次大战前夕的澳洲,优雅的英国贵族莎拉,为了保护她所继承的土地,千里迢迢的来到地球另一端的蛮荒之地——澳洲。当她抵达这片一望无际的土地时,她发现除了必须克服陌生环境所带来的重重挑战外,在遭遇丈夫被人阴谋害死的困境之下,她只好和当地粗野不羁的放牧人“牛仔”共同合作,在与当地的恶势力卡尼和弗莱彻的对抗中,她与“牛仔”产生了爱情,继而,又在日军侵略的乱世之中,爱情得到考验,这似乎也是所有荡气回肠爱情的必然桥段,一定要在战火与灾难中,爱情才能得以升华,比如《乱世佳人》、《珍珠港》、《泰坦尼克号》……

    虽然说在拍摄此片的过程中,妮可·基德曼因为生孩子而在某些电影片断里身材欠佳,但看到光彩照人的她和脏兮兮但性感的杰克曼一起在农场找到家时,还是会忍不住被电流微电了一下。

    不过,这颗妖娆动人的爱情西红柿可不是导演巴兹-鲁尔曼锅里的唯一炖品,像对于做一个《乱世佳人》式的电影,他更热衷于做一部《走进非州》或者《与狼共舞》,即通过爱情的主线,再串联起澳洲大陆迥然不同的壮丽景观和民风民俗,塑造一部史诗。而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还有日军占领达尔文市等背景的置入,明显就是对澳州史的倾情回眸。

    鲁尔曼虽然不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但他对魔幻现实主义那一套似乎颇为迷恋,对于只有三百多年现代文明史的澳大利亚来讲,融入一个混血土著男孩听从古老文化的召唤的元素,似乎更能使这史诗显得宏伟、瑰丽而传奇。因此,你在电影中就会看到爱情线索与另一主题的潜在冲突,每当老土著代表“乔治王”以沧桑而坚定的姿态出现时,电影院里就爆发出一种莫名的笑声,鲁尔曼对澳洲土著文明的虔诚致敬,到了观众那里,却变成了富有嘲讽意味的格格不入。

    因为,这部“澳大利亚史诗”的意义可能就变得有所不同,可能它真正的史诗意义在于,在这部电影中,网罗了好莱坞所有最出色的澳大利亚籍演员,妮可·基德曼、休……即使希斯·莱杰因为拍《黑暗骑士》而缺席,这部电影的卡士也足以名留澳州电影史。

     6 ) 像阿什莉这样

    冲着妮可基德曼去看的电影,跳过了介绍剧透影评等等一切繁琐的过程,直接奔赴电影院豪爽地掏钱买票。
    所以意外于它的冗长。

    前半段,我只想说说阿什莉。
    阿什莉是个可爱的女人,初来乍到满眼尘土的澳大利亚自视甚高,带着格调一致精巧的蓝色银边行李箱,装满了她散发香气的内衣,一惊一咋,看到袋鼠欢呼不已激动得眼眶里几乎能泛出泪水,妄想男人都想占她的便宜,到哪都撑着黑色的遮阳伞戴着白色花边帽。啊哈,这样一个贵族女子,和这荒蛮之地格格不入,和粗犷的牛仔毫不匹配。然而,自从她踏上了这片土地,就注定她不再是端坐于厅堂品茶赏花和别家小姐谈笑欢声,或者执着于胭脂水粉梳妆打扮的夫人。阿什莉不像个娇滴滴的娘们,她挥伞张开双臂将那些弱小拦截在身后,不计后果的坚定,她骄傲地抬起下颚吩咐牵来自己的马匹,鼻尖上闪耀着光芒,即刻便投入那场风尘滚滚的旅途战争。她又如此真实,微微吐下舌头,不自然地靠近哭泣的小孩,不自然地讲故事,不自然地唱着歌神经质地胡乱挥舞双手,噗,真是可爱。然后她骑着马灰头土脸出现,帅气的白衬衫马裤,头发凌乱略显疲态,像个男人一样喝酒。惹人喜爱的女人。
    那场大雨来临,那只舞,那场狂欢,我以为影片就该结束了。

    后半段,对于一个坐在vip厅软绵绵的沙发里昏昏欲睡的观众来说,实在是太冗长了。即使整部影片的重头戏是在后半部分,依然长得能够将热情一股股浇灭。
    总觉得,前后像是讲述了两个不同的故事,只有土著小孩勉勉强强牵连在其中,说前半段是铺垫也好,那铺垫也实在做得太过充分和详细,让后半段稍显逊色。

    影片其实有很多煽情点,不过转折得有些快或者生硬(?)调动不起情绪。

    其实我知道影片的宗旨不在于我所说那些肤浅表面的东西,不过,我的感想也只停留于此,浅见而已。

     短评

    虽然最后还是用了主角不死定律= =不过除了这点真的挺好看的

    5分钟前
  • 见晴
  • 力荐
  • 少的一颗星给大团圆结局和略显生硬的转折

    8分钟前
  • tavico
  • 推荐
  • 作品让人觉得一般,但服装吧,打光什么的真心赞,许多电影画面都特别美,光影效果也很棒

    11分钟前
  • 小雨沙沙地下
  • 还行
  • 澳大利亚版的与狼共舞?休杰克曼+妮可基德曼,真正主角却是混血小孩诺拉。I will sing you to me,用那散发着魔力的歌声

    15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 看“大片”最怕看到这种电影:塞满了“好看”的元素,但样样都做得不行,全是回天乏术的无力感,心疼剧组花的钱。

    18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 风光无限好,只是剧情糟。

    20分钟前
  • 白发生
  • 还行
  • 我是来看大花瓶的,我指的是金刚狼

    24分钟前
  • 砒霜拌飯
  • 推荐
  • 可以看的出導演的野心,將很多元素都納入其中,包括了愛情、親情、戰爭、種族議題等等。看似內容充實飽滿,其實卻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焦點過多且雜!不過還是不可否認,這部電影的運鏡和取景,實在是很美輪美奐,讓人看的心曠神怡無不享受!

    29分钟前
  • mingjoyce
  • 还行
  • 说不上多好,也谈不上多坏。

    31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 严肃点,煽情呢

    32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

    35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 我看到他们把牛赶到港口的时候以为结束了,没想到后面还有那么多!而且休杰克曼太霸气了~爱~!

    37分钟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力荐
  • 为了美人美景吧…

    40分钟前
  • Beryl
  • 还行
  • 超好看 我特爱纳拉那小孩 角色以及声音 战乱里永远存在无限无法言喻的感人情感2009.04.06

    42分钟前
  • 饲养幻想
  • 力荐
  • 看颜值还是不错的……结局有点突然……

    46分钟前
  • 红色的狐狸
  • 推荐
  • 情节没多大看头,风景和服装造型还能看一下。乡愁是什么呢?可能是一种牵挂吧,但前提是你在内心认定一个地方是故乡。无怪澳大利亚人对此没什么概念,一个允许拥有双重国籍的国家,又能对国、对家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呢?

    50分钟前
  • ╯^╰
  • 还行
  • 风景让我痴迷.剧情就算了吧.可以略去了.

    51分钟前
  • AlphaDiao
  • 力荐
  • 下午六点看到现在(AM:1:54).

    53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 我觉得画面很赞,爱情很养眼。虽然史诗感弱了些,可能我最近泪腺比较脆弱。。

    5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 想表达的太多了结果什么都没表达好,总让我想起《先知》。不过澳大利亚的风景和土著的确很吸引人

    59分钟前
  • Started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