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剧照

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2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3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4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5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6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3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4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5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6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7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8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9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2:52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1965年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真实案件改编而成。女孩西尔维亚(艾伦?佩姬 Ellen Page 饰)因游乐园工作的父母事务繁忙,与妹妹简妮(哈蕾?麦克法兰 Hayley McFarland 饰)搬入育有七子女的单亲母亲格特鲁德?巴尼泽夫斯基(凯瑟琳?基纳 Catherine Keener 饰)家暂住。格特鲁德的大女儿宝拉(阿丽?葛雷勒 Ari Graynor 饰)未婚先孕,西尔维亚无意中听到这一消息,失口告知同学,没想消息泄露。宝拉迁怒西尔维亚,致使其被格特鲁德体罚。这之后,酗酒成性的格特鲁德将一切家庭问题均归于西尔维亚的到来,背着镇上人将她囚于地下室,并怂恿子女用酷刑折磨西尔维亚。不仅如此,镇上其他儿童也参与到这残酷的摧残中,共同实施了美国历史上针对个人犯下的最严重的罪行之一。   凯瑟琳?基纳因此片被提名2008年艾米奖与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长篇影评

 1 ) 这个女孩的死,让我们陷入了对人性极恶的思考

不散作者 | 周周

凯特·布兰切特终于发声了!

最近凯特·布兰切特接受CNN采访谈及好莱坞的MeToo等平权运动以及与伍迪·艾伦的合作,表达了自己对于好莱坞的性侵和性别歧视等事件的看法。

她说:“社交媒体是一个很好的让大家意识到很多社会问题的平台,但社交媒体并不是法官和陪审团。” MeToo等平权运动兴起后导演伍迪·艾伦涉嫌性侵养女的案件再度被公众提及,导致其最新执导的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无法在电影院公映。

△《纽约的一个雨天》片场蒂莫西·柴勒梅德&赛琳娜·戈麦斯

凯特·布兰切特作为好莱坞最有声望的演员之一,她也因参演伍迪·艾伦执导的《蓝色茉莉》而获得奥斯卡影后,此时她出来发表公正的个人意见,多少让从去年年末开始的“打倒伍迪·艾伦”风潮开始悬崖勒马。

“那些都是伍迪·艾伦的自家事,是令人痛苦也非常复杂的局面,希望他们能自己解决。当年的事情已经有了裁决,我本人相信司法系统,但如果这个案子有必要重新调查,我完全支持。”

蒂莫西·柴勒梅德、格蕾塔·葛韦格、米拉·索维诺、艾伦·佩吉等演员公开表示非常后悔与伍迪·艾伦合作,这让伍迪·艾伦当年的性侵案件重新受到公众关注。(当年的判决是驳回对猥亵迪伦的指控,法庭的结论“evidence inconclusive”)

公开站在不支持伍迪·艾伦一方的阵营中,女演员艾伦·佩吉尤其引人注意。

△2012年艾伦·佩吉出演伍迪·艾伦作品《爱在罗马》

艾伦·佩吉一直是积极的平权运动参与者。

电影之外她勇敢地揭露对她有过性骚扰的导演、公开出柜并与女友结婚、起诉电影公司对她的形象进行“数字化裸体”……

而她本人也参与多部积极推动女性权益的电影,并获得奥斯卡影后提名。

△少女怀孕《朱诺》

△少女复仇《水果硬糖》

△女同性恋生存现状《被拒人生》

今天要介绍艾伦·佩吉主演的另一部反映少女遭侵害的作品。这是一部看了让人怒不可遏而又感到无助的电影,让人陷入“人性到底有多恶”的深思。

美 国 田 园 下 的 罪 恶 A n A m e r i c a n C r i m e 导演 | 汤米·奥·哈沃主演 | 艾伦·佩吉 / 哈蕾·麦克法兰 / 凯瑟琳·基纳 / 詹姆斯·弗兰科类型 | 剧情 / 犯罪上映日期 | 2007-01-19

《美国田园下的罪恶》根据1966年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真实案件改编而成。

女孩Sylvia(艾伦·佩吉 Ellen Page饰)和妹妹(哈蕾·麦克法兰 Hayley McFarland饰)因父母事务繁忙,被寄养在育有七女的单亲母亲格特鲁德•巴尼泽夫斯基(凯瑟琳·基纳 Catherine Keener饰)的家中暂住。

△Sylvia(右)和妹妹

无情冷血的格特鲁德将生活中一切不如意都发泄在Sylvia的身上,不仅如此,她还怂恿她的孩子们,甚至让Sylvia的亲妹妹一起折磨Sylvia。

△被虐待的Sylvia

镇子上的其它儿童也开始参与到这残酷的虐待中,她脱水挨饿,被人用皮带抽,被烟头烫,被可乐瓶塞入阴道,被殴打,被凌辱,被烙印,被割伤,瘦弱的她成为了他们畸形马戏团中的女主角,在暗无天日的黑屋,被关起来供人戏谑欣赏。这罪恶至死未休。

△腹部被刻字

当年20岁的艾伦·佩吉,用演技折服了观众。镜头里脆弱无助又瘦弱的她叫人心疼。

△无助的Sylvia

电影的第一大看点是弱者之恶。中国有句俗语: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生活的弱者,越懦弱,越胆怯,有时候却越凶残。暴行很多时候是弱者对更弱者的变态。肆意做恶,内心却总能卑微的为自己找到借口和理由。

△注意眼神

近几年国内外的许多新闻印证了这一点。生活的失意者,报复社会不去找给他带来灾难的强者,而是选择对学校、幼儿园的孩子施暴。还有点燃公交车的恶行,把自己的灾难拉上和自己一样为生活奔波、有着诸多不如意的普通市民垫背。

在这个案件中,以格特鲁德为代表的生活失意者,个性懦弱、无能、胆怯、自卑且心怀妒忌。在她身上几乎显现着所有悲苦女人的不幸与不争——早孕而结婚,后来丈夫跑了,她自己非但没有工作,疾病缠身,还要养活七个孩子。更糟的是,她还养了一个年轻的小姘头,一个只知道在她这里讨便宜却毫不出力的小混混,只为了求得生命中一点微弱光芒。

△格特鲁德与小混混男友

所以当她得知自己的大女儿也像自己一样未婚先孕后,她彻底崩溃了。这种脆弱和愤怒的情绪使她深深迁怒于一个最早悉知女儿怀孕的外来者——Sylvia。

△格特鲁德与Sylvia

格特鲁德是属于典型脆弱型高自尊者,她对于自己,和眼下生活的良好评价都是建立在与别人攀比的过程中获得的。在这种情况下,这类人格会曲解对自我价值和能力产生威胁的任何信息,攻击性极强,迫害Sylvia的理由就是要把她从“高处”拉扯下来,好让她看起来与自己平等,或者远远不如自己,求得失败的平衡。

△试图逃跑的Sylvia

生活中,无数个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人,很容易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在如此强烈的自我否定下的生存,通常会采取行动证明自己的强大,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做各种残暴的极端举动;或者彻底地漠视生命,自我毁灭。

△恐怖片一样骇人的角色

影片另一大看点是少年儿童作恶。认识发生学把少年儿童作恶当做“性本恶”的源头。《十宗罪》有句话:人性之中有着冰山一样的冷漠与残忍。这一主题好多电影都有所反应,比如《丑八怪》、《告白》、《大象》等等。

△《告白》

△《大象》

现实甚至要比电影更加残酷。曾经有新闻报道:河北四名未成年人以打扑克为名将被害人张某骗到小区楼顶天台进行殴打,然后在把张某勒死后还焚烧了他的尸体。英国利物浦2岁的小詹姆斯跟着妈妈一起逛街,被两名10岁翘课男孩拐走,他们往小詹姆斯脸上抹涂料、拽掉他的鞋子和裤子,拿起石头砸他,踢他,让他吞电池,最后把小詹姆斯的尸体放在铁轨上,用石板盖住他的头。这样的新闻数不胜数。

客观说,人性有善有恶,少年儿童为善作恶都是环境使然。这就牵扯到电影的第三大看点,平庸的恶——从众之恶。集体犯错比个人犯错的代价更低。在女主犯的恶毒主导下,大姐的谎言,小弟的暴戾,影片中一大波人涌入地下室,像欣赏喜剧表演一样看着这可怕的一幕幕上演,每个人都兴奋着尝试如何摧毁一个生命。

更令人心寒的是,连受害者的亲生妹妹,和喜欢受害者的戴眼镜胖哥儿也都参与其中。任何人都没能幸免。

△被囚禁在笼中的小鸟

在《乌合之众》的书中写道:“异质性群体中间,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狂躁。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在群体中间,傻瓜,无能和心怀妒忌的人,为了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受到一种残忍,短暂却巨大的力量。”

△施虐者群像

格特鲁德和孩子们犯下了如此可怖的、不可饶恕的暴行。虽然她也是这个社会中最可悲的弱势群体。在观影结束后,我们有的只是深深的无力感。但是,弱者不是暴行的遮羞布,弱者的残暴不能归于人性,毕竟不是所有弱者都选择残暴,个人一定要为罪恶的行为负责。

△被审判的格特鲁德 艾伦·佩吉这个演员从骨子里就散发着一种反叛气质。其实我隐约期望她饰演的Sylvia是会站起来反抗不公和黑暗的。可惜她并没有。这点让人感到心痛,然而这正是现实里许多无辜受害者的真实境况。 没有神转折,没有主角光环。 面对黑暗,我们不能像鸵鸟一样永远把头埋在沙子里,享受象牙塔般的生活。我们需要保持敏感,也需要始终勇敢。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589 期 文章,嘉年华。

 2 ) 人性悲凉如斯

    很久没有看到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了。所幸在那个毫无准备的深夜,看到今年新片《美国田园下的罪恶》(The American Crime),算是弥补了长久的苍白。

    还是我一贯的观点,电影最震撼人心的往往不是那些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在演绎完一切的不可思议之后,告诉你所有事情都出自真实。

    本片讲述的是一起虐待儿童案,发生于现实世界中的1965年。残忍、无情、冷漠,所有冰冷的情绪都以视觉化的方式体现出来,虽然没有多少暴力血腥的镜头,可电影中你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的事情进展,却让人在炎炎夏日亦觉不寒而栗。

    除去剧情的难以置信,此片最打动我的是,几乎每一个角色都那样普通,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可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他们却能表现出完全失控的人性丑恶。我们可以拿心理学去分析每一个人的行为和背后原因,我们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任一角色,甚至我们将得出结论:如果是自己身处其境,说不定,更糟糕。

   比如由凯瑟琳·基纳扮演的母亲,在她的身上几乎显现着所有悲苦女人的不幸与不争:少女早孕而结婚,后来丈夫跑了,自己没有工作,疾病缠身,还要养活六个正读书和吃奶的孩子。最糟的是,最小的孩子属于她的年轻小姘头,一个只知道在她这里讨便宜却毫不付出的小混混。

    当我看到小混混用一场性爱就换取了她处心积虑才赚来的二十美元时,心里难过极了。他可以随时打她耳光,又轻而易举用一个吻来安抚住她,她只是忍受,渴求着那偶尔来临的一点点温暖,以此捱过余下的大部分暗淡时光。

  她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不幸的原因,只知道要防止自己的孩子出现同样的结果。于是当她的大女儿也传出未婚先孕的消息时,她感到自己的人生被彻底打碎了。为什么命运在她这里不停地做着恶性循环,她不在乎,她只是抱怨、生气、处罚犯错的孩子,并深深迁怒于最早获悉女儿怀孕的外来者——寄养在她家的女孩西尔维亚。

    在她昏沉而孱弱的头脑里,对西尔维亚做什么都不重要:肉体的惩罚算什么,怎么比得上她这一生所遭受的精神伤痛?尤其每次更坏的消息传来,她无力控制事情的走向,就只能更加怨恨西尔维亚,把所有火气发在她身上,用惩罚的快感治愈自我。

    那晚我 一个人窝在卧室里看片,看着这个又可悲又可恨的母亲,不由想起《危情十日》里面的女护士。天哪,你如何知道她下一步还有什么招数?

  另一个让我心有余悸形象的是片中西尔维亚的妹妹。她与姐姐一起被寄养,由于小儿麻痹症身体羸弱,内心也变得弱小无力。她有难时,西尔维亚会挺身而出,姐姐被虐待时,她却只是看着,默默哭泣,不敢多言一句。

    在战争或专制时代有无数这样的凡人,他们被强权吓破胆,违心地成为暴力的帮凶。然而更可悲的,当非常时刻过去,他们失去了外部的威胁,又会忍受良心的谴责。为了那一刻的沉默,他们将付出一生的内心安宁。

    还有更多这个家庭的孩子们、朋友们、邻居们,他们在看到他人被虐待时,非但不出声援救,反而加入其中,毫无缘由的成为施虐者的一份子。他们把西尔维亚当成一个可以折磨的道具,却完全不考虑法律责任。这多么像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或者德国屠杀犹太人时那些普通的德国民众。

    在一个自以为不需承担责任的环境里,人是多么容易表现出最恶劣的一面啊。往往这个时刻,你发现实在难以说服自己相信人性本善的理论。

    至于艾伦·佩姬主演的主角西尔维亚,她虔诚地信奉一切都会过去,上帝会庇佑她的苦难。可惜,她的逆来顺受只迎来惨淡收场。导演在接近片尾处安排了一场温馨情节,当观众们以为西尔维亚终于逃出魔窟时,却发觉一切不过是假想。原来,人性真的这么悲凉,甚至无法企及它的一丝回暖。

    在法庭的最后一场审判里,无助的母亲茫然地坐在被告席上。当所有当事人,包括她的孩子们都证明她有罪时,她却一口咬定,不,我没有。他们都在撒谎。所有人。她始终用幼稚的顽固欺骗着自己,可惜她以为也能欺骗其他人。

 3 ) 贫瘠和愚昧的土壤,是否才是人性险恶的摇篮。。

这个电影我有一点感触就是:
其实我们往往说一个人有钱了生活富足了会变坏。其实这是一种富人的歧视,根源是一般人对富足的人的嫉妒和仇视。然后客观的说我们都知道,有钱就变坏,其实这不是绝对的。

我到发现,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困乏的人们,就会越无知和残忍。这些人从来就一直在生活里挣扎着,内心充满了矛盾,甚至还有身体上的折磨,吃不饱,有病不能医,还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这样的人不作恶很隐忍很善良只是因为他们贫穷而没有作恶的能力,一旦他们遇见了一个比他们更弱小的人,或者一个合适的机会,他们的心理上曾经受到过的歧视和压力通通爆发出来,才是最可怕的。。。。

其实贫瘠其实物质的匮乏才容易带来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和更尖锐的矛盾。

这使我想到了很多异曲同工的电影。比如美国的,妮可基德曼主演的《狗镇》,中国的《盲井》-- 黑矿里矿工自相残杀只为拿到保险的钱。《盲山》-- 贫穷的人娶不了媳妇就依靠人口贩卖来拐骗和虐待无辜的城市女孩。。

现实就是这样的。。。我们或许都应该以后尽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好的生活。。。希望我们永远不会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发生一系列变化。。。。也希望我们有能力去保持我们内心相对单纯和对世界依旧美好的信仰吧。。。

其实人性是有选择性的,或许这才是我们的父辈们尽一切努力希望我们能有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的原因。因为好的生活环境虽然不一定绝对能使人们远离罪恶,但是相比起贫瘠和挣扎的生活环境,它更能激发人性中向善的一面,有更充实的精神追求。

愿那些还在挣扎的人们,上帝看得到你们,阳光永远会扑洒在这个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

 4 ) 那年轻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人懦弱,胆怯。却能犯下暴行。

肆意做着违背道德之事,内心却总能卑微的为自己找到借口和退路。

Gertrude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我没有钱,我的丈夫跑了女儿未婚先孕,我满屋都是吵闹的孩子,我和那仅仅企图我钱的情人生的孩子天天哭泣个没完,我对糖浆上瘾,我有时候觉得我病了。 我没有不对,从她进屋以来这个家庭只是带来不好的影响。我教训她,我做了我份内的事。

大女儿Paula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我男朋友不爱我,我年纪轻轻却倒霉怀孕。对,我是撒了慌,让母亲对她偏见变得更深,让她因为我的谎话而饱受蹂躏,但是她先漏出我的秘密的,我只是要给她一些教训。

家中其他的孩子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们的错。 我们是母亲的孩子,母亲让我们干什么,我们理当就干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一起去虐待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同样喜欢看别人虐待她。我们只是听了母亲的安排,我们都只是孩子阿。

Sylvia的妹妹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虽然那个女孩就是我姐姐。尽管她最早挨打是为了承受我的那一份。可是我受到了威胁,我什么都不能做。所以我可以心安理得的和屋子里其他的孩子睡在一起,可以一次又一次的目睹他人虐待我那奄奄一息的姐姐,一切都像是马戏团。谁叫我是妹妹,是她自愿最早承担我那一份的。况且我也说了抱歉了。

来到地下室加入虐待的其他人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们的错。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殴打她,嘲弄她,折磨她。我们是应邀而来,我们不是胆小鬼。


住在隔壁的邻居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们的错。 我们本来就不应该多管闲事。


Sylvia的父母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们的错。 尽管她是我们的骨肉。我们从来没有料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我们也是迫不得已,我们不是不关心小孩,我们只是不知情而已。


上帝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我只是太忙了而已。





我唾弃影片中他们每一个人的嘴脸,他们可憎又可悲,无知而卑微。一个花般的美好少女,成了他们糟糕生活的牺牲品。

女孩苦苦哀求,无力呻吟,嘶声裂肺的尖叫,只会到头来变成他们生活的音符,有人听了痛心,有人听了愉悦,而有的人,根本听不到。

为何这样长期的暴行能够持续,是邪恶在维持么。整个大众约定俗成对施虐欲的依赖才使得他们从来未向外界多吭一声,而满足于整个荒唐野蛮的暴行中么。人们以虐待侮辱他人为乐,这种乐趣又是否使之害怕了起来。

到头来,这个女孩还是死了,她被皮带铲过,被烟头烫伤,被可乐瓶塞入阴道,被殴打被凌辱,她脱水挨饿,被烙印被划伤,她被人们关起来观赏,她是他们病态马戏团的主角。到头来,她还是死了,而他们还全部活着。最后的审判只是为了给道德一番安慰。


当人性从邪恶拨开一片片剥落的时候,留在最深处的苞蕾,不是善,而是无有。善恶交缠而生,从未对立。剥去恶的那部分,善也随之脱落。

而死去的Sylvia,则是那朵还未遭恶浸染的超世之花。也许是因为她不存在有恶,她才未能救出自己。没有恶的孩子,能在这恶欲横流是世界之中残存么。

 5 ) 谁杀死了知更鸟



冲着女主角看的这部片子,看完之后却觉得内心一阵冰凉。
上铺问我,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啊?我回答不上来。就是这点让我觉得最受不了。

记得以前看《朗读者》(同样是冲着女主角看的),觉得最该被审判的不应该是女主角汉娜,而是当时那个病态的时代。她是一个那么坚定不移的、硬气却浪漫的人,她的错误都是归结于她的无知和时代。如果可以,她也可以成为一个温和的母亲,每天听赞美诗,让自己的孩子给自己念当天学过的东西。找一个爱人,做一个最普通的德国女郎。
她说她参加纳粹什么的只是说自己总得有一个工作吧。在反驳法官的陈词时,她仅仅是用很认真严肃的语气说,他们付钱让我看住他们,难道应该把他们放出来?
她用着真正迷惑的语气问法官:“在那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法官默而无言。虽然当时在男主角旁边的那个学生说的慷慨激昂,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
男主角不能理解那个学生,他当然理解不了,因为他所认识的汉娜是那个一直叫他孩子,一直照顾他,一直和他温存,叫他好好读书,叫他读书给她听的,他爱的女人。
因为他懂得,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所以他才痛苦不堪。
因为她在问,“在那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没有经历过那种罪恶时代的人,拿什么来审判?良心还是法律?而这两样东西放在当时那个时代,审判者本身又能保证自己不会违背吗?所以他的慷慨也不过是一次愚昧的无知而已。
作者把汉娜写得那么普通,那么坚定,那么无知,无知的让人心碎。她用一生来隐瞒自己不识字的真实,慌乱得坚定得让我们动容。虽然她的罪过,无可宽恕——所以结尾才以她自己自杀而告终。
所以我一直觉得《朗读者》是对时代的一次审判。

《an american crime》完全打碎了我曾经的判断。
他们无知吗?无知是罪恶的资本吗?
他们贫穷吗?贫穷是暴虐的资本吗?
他们不幸吗?不幸是施虐的资本吗?
如果说存在那种以别人的痛苦为乐的人,那么他们理当坠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但他们都是普通人,普通得就像我们的邻居,我们的亲友。
主妇很痛苦,因为她生了七个孩子,每个人都需要自己来养,赚的钱那么少,还有一个姘头总是来找她要钱;大女儿很痛苦,因为她被已婚男人勾引,未婚还先孕;孩子们很痛苦,母亲神经质,父亲还抛弃了他们;女主角的妹妹也很痛苦,看着自己的姐姐被虐待,却因为害怕而从来说不出口。
他们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坏人,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就了事。
普通人却能容忍罪恶么?普通人却能听见撕心裂肺的痛苦叫喊而装作没听见吗?普通人却可以把愤怒发泄到一个柔弱的孩子身上吗?普通人能够在女孩子身上下那么大的狠心用烟头烫用可乐瓶虐待吗?普通人能够看到别人的痛苦还笑得快乐开怀吗?普通人能够在自己的姐姐被虐待几近死亡却连电话都不敢给家里打一个么?
可片子说得很明白,这就是普通人。
我一直都很坚定得相信着人性光明的一面,因为我看到过希望美丽的色调;可我也知道人性的另一面,残忍,暴虐,似乎无辜又冷漠之极。即使我那么不想承认,但人人心里都有魔鬼,是无争的事实。它似乎那么容易就可以出来作恶,并且还能让人在作恶的同时笑眯眯的。
似乎有了借口,我们的恶念就不再是恶念,而只是一种服从,一种认同,我们的恶念就会融化,变成和自己无关的。人人都这样做,我也这样做,又有什么不对吗?逃避总是有千百种借口的。

叔本华说,相当多数的人不能独立自主地做出自己的判断,而只是一味的顺从权威。
是的,我们总爱这样,有了过错可以找个人垫背,而似乎没有事情比这个再重要。错了的时候,似乎说一句“大家都错了”就行了。
于是当那些爱因斯坦被迫逃到美国的时代和老舍被迫沉于湖里的时代都再也无法审判。如果能把原因都归结到一两个或是几个人身上,那么你告诉我,你倒是告诉我,那些被误导的人们和孩子们有错吗?他们的残忍有没有一个理由?如果没有,他们又该不该被审判?

看吧,我们那么爱为不辨对错找借口和理由。


越长越大,越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总习惯拍着同学的肩膀说我理解我理解。对的,我们开始理解很多以前死活不愿意理解的事情。对的,以前我们鄙视的东西,现在也想拿起来用了。我们开始跟很多事情和解,即使我们对这份和解也恼怒不已,却依然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堕落的脚步;
依旧有很多人不知道在干什么,他们只是一味地跟随着别人,如果鼓励学习就会努力学习,如果鼓励实践就会拼命实践,以获得良好的回报而高兴和自豪——“他们太容易被激怒和烦扰,因为他们无法正确地分辨什么是他们的兴趣什么是他们的虚荣心。”
那个时候,我背负着他们放弃的东西,像坚守一个空掉的城堡。他们以前说过的誓言和宣告,早就散落在时光深处,被自己遗弃了。我站在那个空旷的教室里,听着隔壁如潮水般响起的掌声,在黑板上用最大的力气写——“原谅他们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唯一的事,可我决定,不原谅他们。”
原谅就是妥协,或者我以后也要为活着而妥协很多事情。但“人”是应该有底线的。越过之后,我不敢保证以后我还敢活着。

上次跟学长他们出去吃饭,学长说了句我很久不能忘怀的句子——“到了他那个地步,你们也会那样。”说的是一位我们都很不齿的教师,旁边我的好友默然无语。
我当时跟学长碰杯,他一直都教了我最多的东西。
我说,“我现在的努力都是为了以后不成为他那个样子。”

最后借用《约翰 克里斯多夫》里,傅雷的句子吧。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6 ) 这个导演真心不适合拍这种类型片,糟蹋了好题材!

看有不少人推荐说怎么怎么绝望,如何如何震撼才来看的,由于提前看了剧情介绍还特意抱着要做好强烈的心理准备才去看,然并卵,结果看完真心觉得很一般一般太一般了!

很搞不懂这个导演既然要表现人性之恶又何必把残虐片段表现得如此隐晦和文艺?你不能来电赤裸裸真实的残暴与虐待吗?真实的情况比这个残暴多了好么!最后结尾处竟然出现第一犯罪人对死去女孩say sorry,你这算是对第一犯罪人的刻意美化吗?导演你的三观到底是闹哪样?说实话此导演真心不适合拍这种题材,如此真实震撼的题材却被你的文艺范拍得不伦不类,完全没有震撼度!

 短评

戏中那句“I can't judge.”人性真是复杂得以至于无法判断好坏。总觉得EP戏份很少是我错觉么?片末的悲剧有点《可爱的骨头》,同为以死后视觉叙述往后事情。“牺牲别人的孩子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再牺牲自己的孩子保护自己”。

2分钟前
  • 国王KING
  • 力荐
  • 这是怎样的一个母亲,先是牺牲别人的孩子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又牺牲自己的孩子来保护自己,好久没有这么咬牙切齿的痛恨一个电影中的人物了,看这个电影的每一分钟都是折磨。

    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 看完我胸更疼了,简直疯了。我不明白那些去教堂的人们都在想什么,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就能残酷如此,毫无人类的天性。为什么有如此愚蠢的父母和自私的妹妹(爸爸说如果没有孩子就好了),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报警,为什么不逃跑,还有那个喜欢她的男孩,是死人还是疯子?你过得不好,就不让别人好

    10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 其实导演还可以把这个惊人的故事说得更好~Ellen Page和Catherine Keener的表演很加分~~

    14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 看丹麦电影狩猎的时候 我还没有孩子 我觉得很震惊 可能是因为把自己假象成了剧中男主。看此片的时候我有了孩子 觉得自己怎样真的不再重要 没什么比孩子生病更揪心 也就更没法接受剧中情形 几次想停下来不看了。可,世上处处是罪恶 唯有认清。

    15分钟前
  • 瑞鸡
  • 力荐
  • 是什么让女人如此热爱互相伤害?

    19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 好电影。但不推荐朋友看。冷冰冰的犹如活活的扒了我一层皮。心中的怒潮澎湃。人性的丑恶如斯在这部电影里面连那么一点点的遮羞布懒得给予裹体。这也是一个记录片,因为它真实发生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更加冰冷和荒凉的是,事实远比这部电影触目惊心。这是人性最丑陋的限制级麽?

    21分钟前
  • L.L
  • 推荐
  • 少女基督

    26分钟前
  • Super S hit
  • 推荐
  • 人应:遇强则强,遇弱则弱。永远提醒自己,不要步入万劫不复的悔恨中,时时警醒,在那一丘之貉中,在那同流合污里,我不仅与之决裂,也不是冷眼旁观的过客,我一定是捍卫自己良心的勇士。

    30分钟前
  • 小小农
  • 力荐
  • 事件本身极为震撼,Catherine Keener演得实在精彩,但叙事角度表现力度都很温吞,关于人性之恶的展示篇幅微弱,也没提到对立法的影响。

    3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 你们人类真可怕。

    36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 环顾四周,多少父母在孩子身上“实施”自己未完的梦想,多少父母将自己的过错推到孩子头上,又将孩子的过错推到他人头上;从来不缺自私愚昧麻木盲从的看客,不缺黑暗浓郁的悲凉;虽为真实案件改编,但心理变化处理得较表面,两位女主演技俱佳;自私妹妹和糊涂父母,胖墩追求者,你们也该死!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说不出的难受。欲哭无泪。

    40分钟前
  • 力荐
  • 憋闷 难受 反正我不会再看第二次了 观影过程很痛苦 真实案件的残酷远非故事可企及的 对无意识集体的惩罚

    41分钟前
  • 塞腮
  • 推荐
  • Lightman闺女完爆Ellen Page啊!

    45分钟前
  • 七曜日
  • 推荐
  • 没人意识到这老女人本身就是受害者么(弃妇、嗑药、小三)?她把自己当作道德的审判者并以暴制暴,而且最主要的是周围的人居然没有一个坚持理性的正义和宽容,包括邻居一味的事不关己,那些折磨她的小孩子们的无知,乃至其妹妹也屈服于老女人的淫威之下。整个小镇的悲剧,却是真实事件改编。8.1

    47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 这个世上怎么就有那么多操蛋父母

    50分钟前
  • 我的苦難史30天30夜也講不完
  • 力荐
  • 很难评判这种由于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到底是电影拍得好,还是故事本身震撼。现实有的时候反而难以理解

    5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 这也可以的??天哦。。最近看的最震惊的一部真实事件改编。多少个瞎了眼的人凑在一起才弄出这么一出啊

    5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究竟是怎样的震撼会使得形容词匮乏?真实的电影,让人绝望的结尾。更残酷的是,电影已经艺术化了事件。原本的真实更是骇人听闻。不只是那个家庭,而是整个周围环境的冷漠、残忍甚至以此为乐才是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事。★★★★☆

    1小时前
  • Q。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