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闪电
  • 猜你喜欢

     剧照

    巴顿·芬克 剧照 NO.1巴顿·芬克 剧照 NO.2巴顿·芬克 剧照 NO.3巴顿·芬克 剧照 NO.4巴顿·芬克 剧照 NO.5巴顿·芬克 剧照 NO.6巴顿·芬克 剧照 NO.13巴顿·芬克 剧照 NO.14巴顿·芬克 剧照 NO.15巴顿·芬克 剧照 NO.16巴顿·芬克 剧照 NO.17巴顿·芬克 剧照 NO.18巴顿·芬克 剧照 NO.19巴顿·芬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4 16:40

    详细剧情

      一名具有社会意识的编剧新秀刚从百老汇崛起,便被好莱坞约请写一部关于摔角的B级片剧本。他住在破败的旅馆房间中搜索刮肠,却硬是挤不出只言片语。此刻,他隔壁的房间里却发生了种种怪事,使他犹如置身于人间炼狱,脑海中发生了种种荒诞可笑的幻象。编导用了相当隐晦的方式,来刻划创作者面感灵感枯揭时的心理压力,将重心放在了环境气氛的营造上……

     长篇影评

     1 ) 通过圣经解读巴顿芬克

    史上最晦涩难懂的电影之一,原来答案全在书中。首先,巴顿与梅休夫妻聚餐的场景。看到巴顿和奥黛丽“眉目传情”,梅休提到自己的一个作品:"the story of Solomon's mammy"(然后马上被奥黛丽打断)就是圣经中所罗门的母亲拔示巴的故事(撒母耳记下第十一章):拔示巴在沐浴的时候被大卫王发现,后者动了淫欲,与其通奸,后来生了所罗门。在生所罗门之前,大卫王还设计把拔示巴的丈夫乌利亚害死了。梅休举出这个例子的戏虐成分不言而喻。而且由此可以推论出,梅休很可能是在巴顿和奥黛丽沐浴爱河之后被杀的(假想杀手是查理)。
     
    然后,巴顿在旅店送走查理之后的场景,也就是他的身心经受摧残,处于绝望边缘的时候,无意中翻开抽屉,发现这本圣经,并“随手”翻开一个章节,正是但以理书第二章第五节:“尼布甲尼撒二世对那些(术士、用法术的、行邪术的和迦勒底)人说,我不能回忆起我的梦,你们若不将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就必被凌迟,你们的房屋必成为粪堆。”这段与巴顿的遭遇不谋而合,这里的梦应该指的就是巴顿一直想要的创作灵感,但是现实的他却处在极度困惑当中。而奥黛丽恰好也在当时被“凌迟”了(假想杀手是查理)。“尼布甲尼撒二世”也正是聚餐时梅休送给巴顿的那本小说名称。
     
    随后,巴顿翻开圣经的第一章,发现自己的作品赫然写进了创世纪的前两段。这段正表明巴顿狂妄的内心认知(把自己当作全能的创造者)和迷幻的精神状况。因为圣经中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正是一位高傲得把自己当作全能的造物主的君王,后来被上帝变成野兽作为惩罚之后才得到觉醒,开始服从上帝。巴顿痛苦的遭遇正与之呼应。
     
    此外,请留意梅休送巴顿那本书的赠言:may this little entertainment divert you in your sojourn among the Philistines(希望这本小小的消遣能帮你暂时摆脱世人的纠缠),而在影片末尾,巴顿写作完成跳舞归来,被两位侦探铐在了床的铁柱上。此段故事正好呼应圣经士师记中Samson(参孙)的遭遇。和巴顿一样,参孙也是位犹太人,而两位侦探,正好影射了Philistines非利士人,意指反犹太人,从他们的名字Mastrionatti 和 Deutsch(影射二战的法西斯两大魔头意大利和德国)很容易看得出来。而巴顿,刚好被他们”纠缠“了。
     
    士师记中,参孙蒙上帝赐的力气,本当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可惜他个性顽强,不能接受旁人的提醒及劝勉尤其是在婚姻的事上,不尊重以色列人的律法和父母的劝戒,随自己的喜好,娶非利士女子为妻。(此处,与之呼应的是巴顿不听他人劝诫,忽略身边的普通人查理讲的故事,以及他对婚姻模糊的态度)他更随意放纵肉体的情欲,与妓女和坏女子大利拉交往,不知儆醒,以为自己可以一面享受肉欲,一面保有力量,最后不能抵挡女色的诱惑和纒累,泄露了超人力气的来源和秘密,给敌人有可乘之机,被非利士人挖其双眼并被囚于监狱中推磨,受尽羞辱(此处,与之呼应的是巴顿和奥黛丽的偷欢以及后来被侦探羞辱)。
     
    参孙因头发被剪,结果力量全失,被敌人关在监里推磨;虽然心中懊悔,却也无计可施。后来,非利士人在向他们的神祇大衮献大祭时,想利用此时机,再次羞辱参孙,于是就把参孙从牢里带出来,要在他们偶像庙里戏弄和戏耍他(此处,与之呼应的是巴顿被两个侦探铐在床上);此时参孙向上帝悔改,求上帝再次赐力量,同时他的头发也渐渐长起来,他一到大衮庙,就抱住庙中两根主要支柱,身体尽力往前倾,结果柱子及房子就倒塌,压死了在庙中的敌人,自己也牺牲了。(此处,与之呼应的是查理用手掰开床柱解救巴顿,也可以推论出查理后来应该被因火烧而坍塌的房屋砸死。)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查理很可能是巴顿的人格分裂的产物。除为对应以上圣经的内容外,通过以下几点也可以看出:首先,请留意查理这个人物从来没有单独出现,而是每次都和巴顿一起出现;然后,巴顿另一侧的房屋里有人嘿咻,查理正常来讲是不可能听见的,而且奥黛丽被杀,疑点重重,除了巴顿自己,外人很难参与;另外,在被两位侦探审讯时,巴顿预感:查理回来了,查理果真随即出现;紧接着,在烈火中,巴顿的话从查理口中冒了出来(the life of the mind);还有,巴顿和查理摔过跤,后来巴顿的作品描写的正是主人公与自己的灵魂摔跤。等等。当然,查理的确切身份并不重要,制造人格分裂和强调命运的不确定性一直就是科恩兄弟的“惯用伎俩”,就像最后美女问到:那个盒子是你的吗?巴顿回答:我不知道。所以本片中人物的塑造其实都是为了呼应圣经和突出主题:明线直指好莱坞商业化的堕落现状,暗线剖析作家创作的心理境界。

     2 ) Welcome to Hollywood,and welcome to the hell!——亦真亦幻的《巴顿·芬克》

    【鉴于前几天看了束对该片的解读,发现对于关键问题的讨论还顶火热,自己回头又想了想,在百度的帮助下有了些新的收获,即刻码成文章积极参与讨论~】

        很少有影片能如《巴顿•芬克》一般,让我们看得津津有味而又云里雾里。科恩兄弟的剧作风格向来怪诞,这部片子更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我们不禁去想那充满象征意味的情节产生了什么意义?那超现实场景是现实还是幻境?为啥这片子里的人看起来没一个正常的?等等……
        可就算看不明白为何依然觉得这部影片如此吸引人呢?因为此片戏剧性够强,叙事节奏紧凑,结构清晰,人物塑造与情节设置的夸张离奇,还有充满象征意味的细节等等。这是保证影片可看性的要素,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其令人捉摸不透的主题。因为本片的主题似乎迷失在那亦真亦幻的故事当中。其实当我们将探索的焦点聚焦于哪些段落是真实发生的,哪些段落是芬克的幻想时,我们便落入了那兄弟两的陷阱。
         若想从陷阱中逃脱就先得弄明白我们是怎么落网的。麦基将《巴顿•芬克》至于他那故事三角的中心,兼具大情节、小情节、反情节的特性,这正是科恩兄弟的叙事策略。他们用大情节、小情节结构来创造银幕真实,再用反情节来摧毁之前构筑的现实。我们顺着大情节的经典套路跟随这位内向怯懦的主人公来到了好莱坞目睹他与好莱坞体制之间的冲突,然后看着他如何陷入创作困境,人物内部冲突与日俱增。此时影片已然进展了大半,我们对眼前的银幕真实毫不怀疑,像看常规剧情片一般我们一心一意投入到作者所营造的银幕故事的真实情境当中。这时我们对芬克经历的故事丝毫没有产生怀疑我们认为这都是“真实”的。但当影片进展到1小时10钟的时候,发生了重大逆转,在毫无铺垫的情况下,一场莫名其妙的谋杀(情节点二)将这个故事甩到了另一个方向。随后出现的那场超现实主义的火中枪战情景将全片推向高潮,这一反情节的非连贯现实所造成的荒诞感将观众推向影片主题,然而我们对眼前的银幕真实产生了怀疑。但科恩兄弟却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坐标,于是我们便迷失在真实与幻境之中。当我们试图用因果关系来解读影片时,似乎大多解释的通,谋杀的真像通过推理也说得过去,科恩兄弟在这点上还是给出了隐晦的线索提示(在束的分析中有详细的解读)。但关键的超现实场景却无从解释,结尾时芬克遇到画框中的美女也无法用逻辑关系解读。那么我们试图用另一种情境解读,若把这一切看做是虚构的幻境呢?这似乎更站不住脚,因为根本找不到从现实进入幻境的坐标,因此将全片读解为芬克的梦境也不合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用现实还是幻境来读解全片都是种徒劳,因为无论哪种思维都无法统领全片。
        再看人物塑造,毫无疑问作为主角的芬克是具有真实感的,无论是他的性格还是造型都让我们一眼便认出他是个典型的作家。他的语言风格与行为方式也符合现实常规。总之,我们对芬克这一人物的真实性深信不疑,这点十分关键,因为故事是通过芬克的视点展开的,观众的视野是受限的。再看看别的人物,芬克在好莱坞遇见的所有人,从旅店的服务生、按电梯的人到制片厂的老板、制片人、以及芬克崇拜的作家都呈现出一种或诡异或疯狂的怪诞本性。稍微看起来正常些的胖子查理,到最后也摇身一变成了最疯狂的杀人狂。因此我们开始开始怀疑,这些配角们非常规的言行使他们看起来如此不真实。这其中诚然有科恩兄弟对好莱坞的辛辣讽刺,但结合全片的情节设置我们不免对人物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而我们依然无法判断人物的真实与虚构,因为我们清楚芬克的视点是统一的、真实的,我们并没有被告知进入梦境或幻境。
        科恩兄弟很成功的编织了一个真假难辨的故事,那么故事的亦真亦幻、人物的怪诞夸张、片中的象征与超现实主义是否能够完成思想的聚焦?本片较容易读解的意义为芬克的行动部分,芬克的遭遇揭示了一个主题,对作家而言好莱坞是个地狱,尽管看起十分美好。但仅仅是这样也无法概括全片,还有血案和胖子查理的部分呢,这从何解释?所以我们还需要在加上一句:最恐怖的一点在于,在这儿你无法分清什么是真实而什么是你的幻想。这便是科恩兄弟潜藏在故事文本之下的意义。他们通过叙事策略来完成主题的呈现,而不是单纯的依靠故事本身的内容表意。当我们揭开影片主题之后,便会发现之前对影片真实与梦境的区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切的意义的产生正是在于这儿不存在真假的分界线,任何企图的解读都是意义的消解。这不免让那个我想起另一部关于好莱坞编剧的故事——《改编剧本》,考夫曼与科恩兄弟一样是好莱坞另类剧作风格的代表人物。在《改编剧本》中我们看到了两部作品在剧作上的相似性,通过自身叙事策略所构建的意义,故事情节超现实意味(同样真假难辨)以及其对好莱坞的讽刺同样如此赋予技巧性。

    PS:若想知道芬克房间里的墙纸脱落有什么象征意义?
    最后一个镜头中那只入画并落水的海鸟是怎么回事儿?
    影片中有那几处穿帮镜头之类的问题,推荐您浏览以下网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613539.htm
    我只想说,其实百度真的很好很强大~

     3 ) Barton Fink

    http://ichentao.com/blog/800/barton-fink/

    科恩兄弟创作”巴顿芬克”有两个灵感来源. 一是他们在制作”Miller’s Crossing”这部影片的时候遇到了 writer’s block, 也就是创作瓶颈; 二是 Otto Friedrich 的书”City of Nets: A Portrait of Hollywood”, 描写了电影史上20世纪30-40年代很多德国人涌进洛杉矶的情景.

    影片的关键地点旅馆, 其灵感来自 Jim Thompson 的小说”A Hell of a Woman”, 科恩兄弟将旅馆的风格设计的如同幽灵出没的地狱.

    巴顿的原型是 Clifford Odets, 美国犹太作家, 创作了左翼戏剧”Waiting for Lefty”和”Awake and Sing!”, 后来前往好莱坞从事剧本创作.

    片中巴顿芬克崇拜非常的作家 W.P. Mayhew 在现实世界中同样有其原型, “垮掉的一代”小说家 William Faulkner 和 F. Scott Fitzgerald. Faulkner 曾经写了名为”Flesh”的摔跤电影. 正是巴顿芬克在影片中的工作.

    很多人在分析中都认为影片想要说的是巴顿芬克这样一个优秀的剧作家到了物欲横流的好莱坞根本无法发挥他的才能. 这点我是同意的, 影片中, 巴顿在洛杉矶的主要活动地点是那个旅馆, 当他待在房间里的时候, 导演多次通过对演员的特写和俯拍表明他陷入了困境, 我们说科恩兄弟拍”巴顿芬克”的灵感之一是他们遇到了 writer’s block, 在好莱坞, 当被要求写一部关于摔跤的剧本时, 巴顿同样遇到了 writer’s block.

    那么好莱坞对于巴顿意味着什么呢? 没错, 就是地狱. 当巴顿第一次来到旅馆登记的时候, 服务生是从地窖里钻出来的; 电梯管理员死气沉沉, 6这个数字在电梯中出现了三次, 这在西方是撒旦的标志(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话, 参见薇姐的电影”lost souls”); 整个旅馆从头到尾都非常的热;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巴顿在旅馆的邻居 Charlie, 当侦探揭露了他的真面目时, 他从火焰中回归, 射杀第二名侦探时嘴里念叨的是”嗨, 希特勒”, 让人想到如同魔鬼的纳粹. 他对巴顿说, 这里是他的家, 而巴顿只是一个提着旅行包的游客.

    不可避免的, 巴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写成的剧本在制片商那里碰了钉子, 制片商对他说, 他写的是摔跤电影, 要有冲撞, 动作, 而不是心灵上的斗争. 其态度之恶劣, 与先前声称欣赏巴顿艺术才华, 亲吻巴顿脚的那个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说白了, 好莱坞的制片商们正是打着艺术的幌子心里却想着如何攫取更多的金钱来满足他们的贪婪. 值得一提的还有巴顿在遇到创作瓶颈时, 和 W.P. Mayhew 情人的对话, 从那个女人的话中, 巴顿明白了一个事实, 在好莱坞, 任何故事早已有其制定好的框架, 对于编剧和导演来说, 拍片只是无脑的重复, 最多添加一些新的设定.

    很多”现实主义者”一定要说这部片子就像费里尼的”八部半”那样是现实与梦境的交织, okay, 如果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自己可以解释那些荒诞的剧情, 才认为这部电影是”make sense”的, 那么我无话可说. 当然这是一种解释, 有其合理性. 但用这种方法, 如何解读库斯图里察的”地下”呢? 而实际上, 我的意见是如果要嘲讽和抨击某种事物, 制造荒诞恰恰是有力的手法.

     4 ) 如果你们不给我解释梦,我就把你们的营帐变成公厕!

    这部电影是以作家巴顿·芬克为主线,脑中的本我查理为暗线进行交叉叙事的电影,讲的是芬克本人在写作当中的自我意识与外界声音的争斗,将潜意识世界与真实世界在封闭的旅馆空间中交织在一起。但是芬克和查理分别由两位体貌差异巨大的演员扮演,会让人觉得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即便这样理解,整部电影也是完整的,这就是这部电影比较精妙的地方,可以有非常多种解读。


    巴顿芬克的剧本在百老汇得到好评,他的作品以平民视角为主,他本人也认为戏剧应该属于大众而不是贵族阶层。好友建议他去好莱坞闯一闯,芬克决定去试试,但是他心里也很害怕商业化的好莱坞会背离他写作的初衷。

    芬克跟好莱坞公司老板碰头,老板对电影一窍不通,但他希望芬克写一个摔跤手的剧本。他说好友看过他的百老汇戏,很好看但是有点娘,他希望芬克写一部男子汉的摔跤电影(就是好莱坞式的,没有情节的肌肉男打斗戏)。



    哭泣的查理
    芬克回到旅馆,对着打字机写了个开头就写不下去了,他很苦恼,这时隔壁传来查理的哭声(其实是他自己在哭,觉得要违背自己的初衷去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剧本非常痛苦),芬克觉得他很吵,于是查理敲门进来。

    查理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个保险推销员,他干活很尽心也很辛苦,就是一个普通的底层老百姓。芬克说我是个作家,我描写的就是你这样的老百姓。
    查理说,有什么能帮忙的就叫我。
    芬克说,你只要保持你的本色,就能给我帮上大忙。

    从这段对话中不难看出,查理就是芬克本人的想要保持的自我,因为在好莱坞谋生需要改变自我,于是查理作为芬克的意识单独出现了,并且与他对话,芬克想要查理保持本色,也就是想让自己保持本色。让自己看到查理时,就记起写作的初衷,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耳朵发炎的查理
    芬克与导演见面,导演非常瞧不起写字的,让他去找个编剧请教一下,说扔块石头都能砸中一个作家。芬克于是去请教好莱坞著名的编剧比尔,芬克对他仰慕已久,但是比尔经常借酒浇愁,发酒疯。他注意到比尔漂亮的女秘书奥黛丽,一见倾心。

    晚上回到旅馆芬克对着打字机一筹莫展,查理敲门进来,说自己耳朵发炎了。芬克说你怎么不去看医生?查理说,看医生有什么用?医生又不能给你换个脑袋!

    耳朵发炎指的是芬克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别人觉得他有病(不愿意按好莱坞游戏规则玩牌),应该去看医生,但他却不愿意改变自己。耳朵发炎是别人对芬克的看法,他把这种意识具体化的转移到了查理身上。




    查理又和芬克谈起了女人。芬克说自己因为干作家这行没有过女朋友,似乎有些不公平。查理说干保险让他跟趁女人丈夫不在家时可以和她们偷欢。

    谈论女人是因为芬克对奥黛丽动了心,但是他不了解女人,而且这个女人是有“丈夫”的。查理则告诉他女人会在丈夫不在家时偷情。他通过查理暗示自己女人是喜欢偷情的,所以奥黛丽是可以得到的。


    比尔赠书
    比尔,奥黛丽与芬克聚餐,比尔送芬克一本书《尼布甲尼撒二世》,并写下赠言:希望这本小小的消遣能帮你暂时摆脱非力士的纠缠。非利士人,指反犹太人。这段影射的是《圣经》中参孙的故事。参孙不能抵挡女色的诱惑,被非利士人挖其双眼并被囚于监狱中推磨,受尽羞辱。

    看到芬克和奥黛丽“眉目传情”,比尔提到自己的一个作品:“所罗门之母”。《圣经》所罗门之母:所罗门是通奸之子,他的母亲的拔示巴与大卫王通奸,并毒害拔示巴的丈夫。
     
    比尔借酒说疯话:现在我已经象条老母狗,在地上打滚,要人家来搔搔我的肚皮解痒痒了?我筑堤坝,你挖墙角!

    比尔在聚餐上的所有行为,都暗示了奥黛丽对芬克蠢蠢欲动,就像发情的母狗。也通过《圣经》暗示他们不会有好下场。



    看病的查理
    对着打字机的芬克依然写不下去。查理进来聊天,说女人都很很粗俗很残忍,但是我却背负着十字架(比尔的《圣经》警言)。我给她们提供保险(保护奥黛丽不受发酒疯的比尔伤害),她们却没有一点谢意(意思是奥黛丽不主动)。

    查理说自己去看了医生,医生居然找他要钱,他很生气。接着查理说自己要离开几天,出差去纽约芬克的地盘,他回来时芬克的剧本肯定就完成了。

    查理去看医生却和医生吵架,表示芬克依然认为自己没病,是医生觉得他病了。查理的缺席和离开,就是医生开出的药方,查理就是芬克的病根,让他无法改变自己,芬克决定要违背自己意志写剧本,所以让查理回纽约。


    通奸之夜
    芬克的剧本依然只有开头几句话,导演知道后非常生气,给他放了几部好莱坞摔跤电影,叫他就按那个套路写剧本。芬克看完那些粗制滥造的电影后很沮丧。

    回到旅馆,芬克给奥黛丽打电话求助,奥黛丽来到旅馆他们做爱。第二天早上芬克发现奥黛丽死在自己身边,非常害怕,查理进房帮他处理了尸体。

    这段是芬克的想象,芬克通奸之后想起了比尔的《圣经》警言,很愧疚,于是在潜意识中设定奥黛丽被查理杀死,把罪责让“淫荡的女人”承担,并且这个女人受到了惩罚。



    查理的礼物
    好莱坞的老板对芬克的剧本期待值极高,甚至不惜吻他的脚,芬克感到压力很大。

    回到房间,准备出差的查理把一个包裹给芬克保管,说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一个人的重要的东西,甚至想终生保留的东西,竟只有这么一小盒,我觉得……我觉得这的确够惨的。

    盒子的大小,正好装下一个人的脑袋。其实盒子里的脑袋就是芬克本人的,查理告诉他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要好好保管,人不能丢了自己的脑袋,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那样和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分别。

    临走前查理说可以把他(芬克自己)写成摔跤手。


    查理走后,芬克把抽屉里的《圣经》翻开,打开的那页圣经上,有如下的句子:“尼布甲尼撒二世对加勒底人说:如果你们不给我解释梦,我就把你们碎尸万段,把你们的营帐变成公厕。”

    《圣经》中对释梦的描述:加勒底人是巴比伦的知识分子,尼布甲尼撒王制定一个计划来考验他们,让他们解释自己做过的梦,但是自己却说这个梦已经忘记了,如果加勒底人不能解释这个他自己都不记得的梦,就要将他们碎尸万段,把他们的居所变成公厕。

    《尼布甲尼撒二世》是比尔送给芬克的书名,表示整个好莱坞就是尼布甲尼撒王朝,这些作家都是奴隶加勒底人,比尔第一次出场就在公厕里呕吐,他的营帐已经被变为公厕,但是他却砌砖“不让粪水流入家中”。尼布甲尼撒二世隐喻的是好莱坞的老板,让这些签了合同的奴隶作家写出“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梦”,让别人揣测自己都不知道的想法,否则就将他们处死(雪藏)。

    芬克又往前翻到创世记章节,圣经上出现如下的句子:“在曼哈顿东南区的一座棚屋内,可以听到街上的嘈杂声。上帝说:让光明降临。”芬克得到了上帝的指示,那就是以自己的意志(查理)写一个剧本来释梦(但以理得到上帝的指示,给尼布甲尼撒释梦)。



    连环杀手查理
    芬克开始构思灵感时,两个警察出现了,他们说查理是连环杀人犯,他的作案手法是砍头并且藏匿人头。这两个警察很反感犹太人,他们就是比尔签名中的非利士人,参孙(芬克)因为通奸被非利士人折磨。这两个警察也一直追捕查理。

    回到房间,芬克将查理“最重要的礼物”放在打字机前,耳朵塞上棉花,一气呵成完成剧本,并且非常满意自己的作品,给好友打电话说这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

    在构思和写作剧本开始时,警察的出现就已经暗示芬克被常人视为“疯子”了,被好莱坞视他为危险的罪犯,查理砍人脑袋就是让那些行尸走肉真正的死去,他杀的人都是已经被奴化的人:家庭主妇,医生,比尔,奥黛丽。


    写完剧本的芬克十分自豪,他来到舞池中央,和军人抢舞伴,军人十分不屑,芬克却大声高喊道:我是作家,你们这帮恶魔!我是搞创作的!我以创作为生!我是创造者,这就是我的制服!我为平民百姓服务!我就在这里战斗!

    舞池这段暗示他的剧本是反好莱坞的,是让人们拥有自我意识的,他就像一个军人一样,为保护人民的自由思想而战斗!


    火炉中的查理
    警察再次出现,查理踏着火焰从电梯里出来,一边开机关枪扫射一边高喊:我要向你们显示意识生活!希特勒万岁!整个楼道里的火焰越来越高。

    火焰来自《圣经》但以理向尼布甲尼撒显示神迹的故事,但以理三个朋友只信上帝,拒绝信尼布甲尼撒的神于是被丢进火炉,结果毫发未伤,而王的士兵都被烧死。电影里着火的旅馆就是火炉,希特勒警察都被芬克的意识给杀死。

    查理:说老实话!我怜悯大多数人。看到他们受罪,我的心有如刀绞。他们在泥潭里陷得多深,我懂,我同情他们。所以想帮助他们。是的,我知道事情弄到领导机构一片混乱该是一种什么局面。

    最后查理在火焰中打开自己房门走进去,对芬克说:我可是在这里定居的,你懂不懂?是你闯进了我的家。你反倒埋怨我太吵闹!

    意思是芬克应该主次分明,不能用旁人(旅客)的观点来代替自己思考。那些想要奴役你思想的人,应该被枪毙,砍头和烧死。对于那些深陷泥潭的人,应该用文学作品去帮助他们。



    海滩上的画报女郎
    芬克把完成后的剧本给好莱坞老板看,老板非常不高兴,说他要的是动作戏而不是和灵魂搏斗的人,观众希望看到身材伟岸,精神也伟岸的好莱坞式摔跤手,没有人愿意为英雄受难的电影买单。而芬克的剧本就是娘娘腔,你是一个没有才华的作家!我们绝对不会拍摄你的剧本!

    提着查理的礼物,芬克来到海滩,见到了旅馆墙壁上美丽的画报女郎,女郎问他盒子里是什么,他说不知道。

    他问她是不是拍电影的,她说不是。芬克被这个真实的女人迷住了,好莱坞画报中的女人永远不会回头看你,海面永远平静,没有巨浪冲击岩石的残酷,远远没有真实生活鲜活美丽呀!至少他留住了自己的脑袋,可以欣赏这样真实的美景。

     5 ) 巴顿芬克的内涵、剧情与隐喻、想象的解读

    作家创作焦虑引发的想象,各种焦虑的意象很明显了,

    他自己想要为普通人发声,可他并未深入普通人,比如Charlie,的故事,反而在想要创作的时候选择与Audrey一起,屈从了平庸、烂俗的好莱坞故事模式,

    但是Charlie杀死她、杀死Bill,正是他另一个想以前要创作的自我人格对这种故事的反抗,Barton根本不听普通人的故事,只能这样迫使他不要屈从烂俗故事,认识到真正的创作是什么样的。被警探找也是反抗、觉醒的代价,在制片厂答应写这种烂俗本子,想要摆脱,就像是犯罪一样心虚、困难,作家就像罪犯一样被怒斥,最后写出佳作也被制片厂看不上眼。

    但是Charlie让他不会再写出普通的故事,他摆脱Audrey,写出最好的本子,懂得了创作的真谛。烧掉的宾馆,是他创作历程最后的开悟,他不再焦虑,懂得写什么故事,怎么写普通人,不要写烂俗故事。他拿走盒子,离开制片厂,这是他的创作灵感,是Charlie给他的,这不是Charlie的,是属于他的领悟。最终他在海边回答“不知道”,正是对创作的重新认识与理解,他的创作需要更多认识、思考,而好莱坞创作是否值得?也许并不值得。漂亮的女孩并没有拍电影,真正的佳作也不必在制片厂出现。

    除此之外,本片的背景也值得一提。背景在二战,舞会都是士兵,老板去参军,两个警察是纳粹。有纳粹暗流涌动,也有需要抵抗纳粹的士兵们,这是社会的焦虑、思想的争锋。一个犹太人对主流的纳粹、隐形纳粹的反抗。最恐怖的是老板,表面是美国军,代表正义,其实也是隐喻反犹太人作家、压制他的人,纳粹即使最后失败了,许多人其实并没有意识到思想的危险、许多隐形纳粹的存在,抵抗纳粹者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抵抗,他骨子里可能也是一个(潜在)纳粹,这是最危险的。 也就是说,故事可以理解为一个犹太人反对纳粹、但是在纳粹逼迫下怀疑自己,差点屈服,最终觉醒却被主流、无处不在的纳粹迫害的故事。究竟去哪里带来正义?他也不知道。他有的只是盒子,是正义。

     6 ) 独树一帜

    一个剧作家的内心对白,一体两面的生活状态,现实和幻象的交叠。科恩兄弟早于<穆赫兰道>十年就拍出了这样的作品,黑色但不幽默,剪辑独树一帜,荒诞如卡夫卡。这难道是他们对好莱坞商业片的套路化模式最反讽的吐槽么? 我想它对作家的描绘可能是比较贴切吧,我从来没当过作家,我不清楚。我不是很喜欢这个Barton动不动就说自己多么理解你们平民,就好像自己不是平民似的,当一个平民作家却不自认为自己是其中一员的我觉得这种思想很欠打。其他的,我觉得这片子就算拍摄手法有一点超现实色彩我也觉得一般而已。 创作是一件容易走火入魔的事,科恩兄弟将观众直接带入到巴顿·芬克的精神世界,去领略创作者的煎熬与崩溃,也可能是在展示一部电影的是如何的难产,然而好莱坞的大老板总是对这种描写人精神层面的剧本嗤之以鼻,科恩也来了一次创作理念上的自白,大赞。

     短评

    科恩兄弟代表作,获戛纳金棕榈奖。①以超现实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作家内心的痛苦与快乐,虚实无界限;②声音剪辑极佳,音画错位,表现性与超现实音响;③旅馆走廊低视角,致敬[闪灵];④荒诞的凶杀与追捕戏,诡异的绿色脱胶墙纸,蚊子,耳朵,海滩风景画,麦高芬之盒;⑤我与灵魂摔跤。(9.5/10)

    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 作者型导演拍给编剧的电影。著名编剧是虚假偶像、代笔秘书是内心依赖情绪,格格不入的胖子是芬克的双重人格,暴力本能,是启发芬克潜能的革命之力。沙滩美女是一个好编剧的愿景,结尾那句:don't be silly是无奈的现实。张伟平当年吹牛三枪是科恩兄弟的本子,必火。但科恩和张艺谋的编剧能力岂止霄壤

    7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 科恩兄弟总是给我惊喜,走向另外一种深度,显然与世俗化的大众营生格格不入,因为这种电影国人大概是没多少喜闻乐见的,太TM荒诞了。然而对于创作者的反抗和申诉,显然这也许仅仅是一种方式而已,不痛不痒,生活照旧。现在越发地喜欢科恩风格了。8.5

    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 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会想着要体恤关怀,捍卫创作的纯粹,于是破坏这种纯粹的两人死去,但他心中有根本没有关怀;还会想着保持作品的艺术性,可是又想得到包括庸俗的金主在内的大众的认可。为了自洽,只能把自己搞疯,但不能全疯,要那种穿行在虚拟和现实中的疯,或者来场炼狱以求涅槃。

    13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 关于创作焦虑的电影不少,且多有神作,如《改编剧本》《闪灵》《母亲!》……《巴顿·芬克》也很好。影片将剧作家的头脑实体化为一座旅馆,作家走进去,打开一扇门,遇见了诸多怪事,最终灵光乍现完成了创作。从《搏击俱乐部》的角度看,本片是摔跤俱乐部,也是两个自我的交战。也把好莱坞制片体系狠狠地黑了一把。看得很过瘾。

    18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 一开始就把它当惊悚片看的,没想到细微之处串联起一个主题:好莱坞编剧写作方式的媚俗和肤浅,好莱坞对作家灵魂的摧残、灵感的扼杀。如此一个众人皆知的事情被解构成很多迷语和线索,成了一部116分钟的电影,而且电影一开始主角就说出了主旨。这也许就是电影所异乎寻常的地方吧。

    21分钟前
  • 走走看看
  • 推荐
  • 作家脑中就有世界。这就是一份游走于虚幻和现实的痛苦职业!当然这种“造物主”的感觉也是相当爽的。一直不打开那个盒子真让人抓心挠肝啊,比穆赫兰道是要好懂些⋯⋯

    2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一个作家的噩梦,迟迟不能醒来。它耻笑的是这样一类知识分子,他们声称自己try to help out,心怀理念,却言行不一,轻则拥抱市场,重则只会沉浸在自己制造的幻象里。有一天幻象成真,海报里的沙滩女郎突然出现,可惜她只是来告诉你,Don't be silly。这事可以选择,要么和灵魂摔跤,要么和世界抗衡。

    24分钟前
  • 57
  • 推荐
  • 我想它对作家的描绘可能是比较贴切吧,我从来没当过作家,我不清楚。我不是很喜欢这个Barton动不动就说自己多么理解你们平民,就好像自己不是平民似的,当一个平民作家却不自认为自己是其中一员的我觉得这种思想很欠打。其他的,我觉得这片子就算拍摄手法有一点超现实色彩我也觉得一般而已。

    29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 总想到萨特的《恶心》

    32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 1.圣经揭露——作家的自大与作家陷入才思枯竭的挣扎、逃避;2.脱落的墙纸、蚊子、墙上的女人画像、闷热的空间、隔壁房间的吵杂声等等组成的旅馆环境,俨然是作家创作时的煎熬所产生出来的幻境;3.而影片同时让我们展示了各种光怪陆离的龙套角色,他们都在呈现着影视圈的生存环境对于人的异化;4.人格分裂。

    3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 每个作家都是生活在现实与虚幻边缘的人,痛并快乐着。

    38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 不可一世的作家终究臣服于资本丢了初心。想书写平民,或为平民而写,却总是俯视姿态,脱离了生活根基的、形而上的创作观,难免使人陷入焦虑的泥淖。写作始于眼前素材,进于对未知的求索。空间上的囚禁象征着巴顿对人性的不知、不解,所以惊惧,所以敬畏。推拉镜头用得精妙。

    39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 查理就是旅馆,旅馆是巴顿的潜意识,查理是巴顿的本我。摔跤是另一个隐喻。毁灭发生在他的头脑中。

    44分钟前
  • yoyomygirl
  • 力荐
  • 科恩兄弟最棒的电影之一。

    48分钟前
  • 力荐
  • 这是部著名的融合了大情节,小情节和反情节的作品,但也可看作是荒诞的小情节悬疑片,一如大卫林奇的那些作品一样。既然是反情节,那么不合逻辑和不和逻辑之下的隐喻则就很重要,这一点巴顿芬克里的华章俯首皆是,但是关于小情节内在冲突和大情节外在冲突,简单来说,很扯,所以这是部典型的反结构电影

    51分钟前
  • 力荐
  • 科恩玩潜意识精神层面这些缺点与生俱来的邪气,感觉过于刻意了,不浑然天成,也不够潇洒。

    53分钟前
  • 赛珞璐
  • 推荐
  • 那间破败诡异的旅馆太有《闪灵》味道了,包括摄影带来的幽闭感、淡入淡出和超现实道具,共同组装出了剧作者内心炙灼的炼狱。灵感与痛苦总是相伴生,因此拍死恼人的蚊子也意味着灾厄来临。对好莱坞编剧行业血淋淋、黏糊糊的真相,科恩兄弟的暗讽不可谓不透彻,唯独造梦技巧尚存局限,各个配角隐含的意指也并不难猜,让这场日光下兜转的人格摔跤游戏略少了些余味。后半段的悬疑犯罪包装很出彩,无形道出一个悲伤而亘古的事实:普通人死守的艺术野心,在杂沓的外界压力前毫无胜算,最终仍要臣服于掌权资本家和大数据推演的二流市场定则。

    54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推荐
  • 此片奠定了科恩兄弟电影那种“看的出水平很高,但实在太闷了,我就是不爱看”的风格基础。

    56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 创作是一件容易走火入魔的事,科恩兄弟将观众直接带入到巴顿·芬克的精神世界,去领略创作者的煎熬与崩溃,也可能是在展示一部电影的是如何的难产,然而好莱坞的大老板总是对这种描写人精神层面的剧本嗤之以鼻,科恩也来了一次创作理念上的自白,大赞。

    58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