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狮入羊口

    战争片美国2007

    主演:罗伯特·雷德福  梅丽尔·斯特里普  汤姆·克鲁斯  迈克尔·佩纳  彼得·博格  德里克·卢克  安德鲁·加菲尔德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狮入羊口 剧照 NO.1狮入羊口 剧照 NO.2狮入羊口 剧照 NO.3狮入羊口 剧照 NO.4狮入羊口 剧照 NO.5狮入羊口 剧照 NO.6狮入羊口 剧照 NO.13狮入羊口 剧照 NO.14狮入羊口 剧照 NO.15狮入羊口 剧照 NO.16狮入羊口 剧照 NO.17狮入羊口 剧照 NO.18狮入羊口 剧照 NO.19狮入羊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8-03 04:22

    详细剧情

    一场阵容豪华的政治秀。   西海岸大学的两个热血青年Arian(德里克·卢克 Derek Luke 饰)和Ernest(迈克尔·佩纳 Michael Pe?a 饰),受他们理想主义导师Dr. Stephen Malley(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饰)的精神鼓舞,决定去做一些积极追求生活理想的事情,奔赴阿富汗参加了反恐战争,但这两位青年绝对没有想到,所谓的战争,无关人类和平、国家大义,只是让自己在战场上活下去而已。   与他们命运紧密相连的另一端,美国国内情况迥然不。在加利福尼亚,苦恼的Dr. Stephen Malley试图以Arian和Ernest参战的事情为例,说服自己的学生Todd(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不要放弃政治学习,但Todd全然反感Dr. Stephen Malley的激进想法。而在千里之外...

     长篇影评

     1 ) 911事件前后美国对恐怖分子的态度截然不同

      最近一不小心看了两部美国拍摄的关于“恐怖分子”的电影,一部是拍摄于911事件前的《与魔鬼同行》;一部就是针对911事件后民众对恐怖活动的反应,由罗伯特雷德福执导的《狮入羊口》。很明显的是,由于911事件,美国对恐怖分子的观念在事件前后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态度,光从电影的拍摄角度和情感就能完全体现出来。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bblovesmovies
      
      《与魔鬼同行》的北爱尔兰恐怖分子由布拉德皮特扮演,我必须很花痴也很负责的说布拉德皮特演的法兰基·马奎尔是我见过的最帅的恐怖分子!而且这个恐怖分子一点不恐怖,除了在面对敌人,仇人面前杀人不眨眼以外,他也有他自己爱的人,尊重的人,并且愿意保护的人。虽然我对于北爱尔兰的共和党之战的历史不了解,但是布拉德皮特成为共和党恐怖分子之一也有其历史原因在其中。一个八岁的孩子亲眼见到蒙面人冲进自己的家里枪杀了父亲,这个对于幼小心灵的孩童造成的伤害是一辈子的。所以他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内心充满了复仇和憎恨。《与魔鬼同行》把一个恐怖分子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孤胆英雄”的角色,而这种带点同情与浪漫的描写恐怖分子的方式自从911事件后,就再也不复存在。
      
      《狮入羊口》讲述的就是911事件后,面对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民众从大学,媒体和政客三方面提出的怀疑与观点。这部片子就是不同身份,代表不同观点的人之间的对话,政客与记者的对话,大学教授与学生的对话,而这些对话的内涵和主题完全把电影提到了任何商业情感片无法比拟的高度,在这些对国家,社会,政治,战争,人文和道德提出质疑,表示怀疑的赤裸裸的现实下,任何小众的情啊爱啊都显得微不足道。其实我并不赞同豆瓣上某些影评批评此片说只是提出了现如今存在的各种当今政局,道德和社会问题,却没有给到答案。而我认为不仅是导演,甚至每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人都没有权利和完全的信心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觉得罗伯特雷德福做得很好的一点就是敢于把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他自己擅长的方式和能够发挥力量的领域展现出来。这也算是这一部分好莱坞商业电影人能够为社会做出的一点贡献和给到的一点舆论力量。所以看完此片,我对参与此片演出的罗伯特雷德福,汤姆克鲁斯,梅丽尔斯特里普等其他演员有了钦佩之心。我觉得他们虽然是商业电影人,靠着电影事业在吃饭,但是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影响去做一些对得起这个国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愿意用公众人物的形象去质疑一些不正常的政治和道德现象。而我也更能从此片里感受到美国的舆论自由和公众话语权。这是我们无法做到的。
      言归正传,虽然此片有着很高的道德评价,但是此片仅仅是从民众的角度来阐述对恐怖分子的态度。而对于恐怖分子,他们就已经成为了一种残忍的代名词,仿佛他们俨然变成魔鬼的替身,没有血肉之躯,以及普遍人类该有的情感与善良。911后对于有恐怖分子的电影,我们对他们的感觉就只有一个字:怕。再也无法从美国电影里找到对恐怖分子人性化的描述和展示。这就是911事件带给美国的影响,极端而又至情至理。

     2 ) 众人眼中的战争

    是美国的政治宣传片?还是反战宣传片?看似三条线,实际就是两条线,一条上层政治的意识纠葛,一条是下层民众的观点碰撞。上层揭露了媒体对战争的推动作用,以及智库对于战争冷酷和好大喜功的态度。下层从一个教授与三个学生的故事,展现出作为战争参与者(有色人种居多)和吃瓜民众(白人居多)对于战争的态度。一个角度,是美化美国对于他国的侵略战争,宣传一种敢于践行所谓理想的英雄主义,另一角度也会渲染一些狭隘的反战情绪,即为了政治家的野心,牺牲有志青年。影片的缺陷,语言表达太多了,比较枯燥乏味。

    实际上,对于战争,理想主义者、犬儒主义者、现实主义者、虚无主义者各自有着各自的站位观点和客观环境,随着时间抽的长短以及宏微观的程度的认知不同,以及自身生存与利益格局的不同,自然而然地会呈现出各种态度。在现实主义者眼中,从短期利益角度上看战争,上层需要业绩,下层需要待遇,媒体需要热点,军火商需要市场,吃瓜民众需要宣泄情绪等;从长期利益角度上看战争,国家发展需要战略空间,政治需要强化执政优势转移国内矛盾,经济需要战争消费刺激,民族主义需要载体。而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为自己的真实欲望或目的披上华丽的利他性外衣,比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文主义,和平主义等等,肯定或否定战争,成为犬儒主义者。犬儒主义也是由于需要凝聚不同认知人群,或者说利用不同认知群体的力量,所采取的思维转换性言行,虚伪错?相机行事对?那完全要看各自的立场了。当然也不乏纯粹出于主观意愿的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和无视于现实的虚无主义者。战争就像决斗场,里面的是残酷,外面的是情绪。在战争的思潮中,只有顺之与逆之,谁也分不清,它的到来到底是政治主导,还是民意所致。微小的我们,或湮灭于其中,或苟延残喘于其下,或贪婪于其上,或远离于其外。

    如今,中美南海台海争端甚嚣尘上,双方都在不断示强,战争之影越来越近,希望两国有更多人看到战争的痛,不要滥用民主自由和民族主义的观念,在失控中机械式地毁灭几辈人辛苦创造的一切。在人类历史中,战争是最极端最无人性的再造过程,是貌似具有人类意志性的熵增定律体现。

     3 ) Lions for Lambs·摘

    【Lions for Lambs·摘】¥Professor is a salesman,sales what?saled you to you~¥第一批上战场的人都是被国家遗弃的人。¥一个德国将军曾写道:Such lions led led by such lambs。真不可思议。¥你得干些比得A更重要的事,得了A你也会被遗忘的。

    【Lions for Lambs·摘】---“Police Science,Doc.It's really about how to win```just how to win.而不在乎你看上去多蠢多两面三刀多可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没能解决问题,我又能做什么?”---[所以你置身事外?]

    【Lions for Lambs·摘】--[你只是尽量把自己与现实社会拉开距离]--“难道你怪责我只是因为我不愿进入你那理想主义圈子?跟我父母一样,总喋喋不休强调如何给我一个更好的生活,却怨恨我乐于接受的选择。”--[如果你有辆豪车,油箱缺油,马路与交建倒退落后,那你的车又有啥用?Rome is burning ,Son]

    【Lions for Lambs】梅姑实在太靓啦~片子有点乱,但思辨性很强,其意义在于把个人选择与社会国家命运的联系清楚勾勒,并将作为个人在其中的摇摆于困惑通过对话的方式思辨地呈现于众,让人对舆论、政治决策、青少年教育、公民社会等深深反思。没有一棍子打死,也可能有点鼓吹爱国的成分,但方式很客观
    【Lions for Lambs】当然一切也只有在那个国度才有了。虽然教授在最后还是强调作为公民不能对国事置若罔闻,但在天朝,只适合Todd的那套。对那些妄图以个人微小力量改变社会的年轻人而言,当你的观点不足以构成民意,你的愤怒汇不成呐喊,你的无畏不但起不了警醒作用,甚至不能换来怜悯,太傻太天真。

    看对手的强大,一定要看他处事的方式而不是成就的结果。无形的力量才是出色的根本。这就是为啥我老给爹娘解释不了美利坚优势在哪儿之处

     4 ) 选择正义,还是和平?

       很多人看完电影《狮入羊口》(Lions for Lambs)都指片名翻译错误,我感觉翻译并不至于错,只是不够贴切;但另一翻译《送给羊群的狮子》纯粹是牛头不对马嘴了,台湾译名《权力风暴》则更让人无语。片名的典故来自一战时德军将领的话,用来嘲笑让英国步兵白白送命的英国指挥官:我从没在别的地方见过这样一群被羔羊率领着的雄狮。影片立场算不得中立,从片名开始就饱含讽刺意味,结合911事件和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的背景,值得一看。
      
       罗伯特·雷德福执导的本片由不断交错穿插的三个段落构成: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记者对汤姆·克鲁斯饰演的参议员的采访为其一,其二是罗伯特·雷德福饰演的大学教授与学生间的对话,其三是美国对阿富汗战场实况,中心人物是志愿参军的两位大三学生,他们同时也是教授的学生。整部影片除了部分战争场景外,几乎全部由对话构成,但并不使人感觉枯燥。所有的对话,包括记者对参议员的采访,教授与学生之间的辩论都非常精彩。三个段落,可以展开成为彼此独立却又息息相关的三个命题:决策者是否已陷入为战争而战的怪圈,如果战争的使命是捍卫正义,那么为此失去和平可否被原谅?媒体究竟该报导什么样的新闻,是让民众听到不同的声音,还是成为执政者忠实的喉舌,又或许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真实的新闻?人生价值该如何体现,难道居安思危、卧薪尝胆才是无上崇高,生于安乐、安于现状便是可耻的?
      
       先说命题一。记者受参议员之邀对他进行采访,对方向她透露一个由他策划的新的战争政策即将推行。参议员试图让记者在新闻中推销其新政策,安抚民心,然而老练的记者很清楚,他华丽的演讲背后不过只有野心而已。参议员的言论相当有煽动力,记者的提问也无比辛辣,使得这场辩论非常精彩。记者对新政策持怀疑态度,参议员则信心满满,毫不理会质疑之声,慷慨激昂质问记者难道不渴望一次胜利?记者回敬一个不争的事实:1986年,“越共不跟我们正面交锋,我们就派小部队进去,让他们忍不住伏击我们,这样我们至少可以战斗”。孰料此言一出,换来的是五万八千块墓碑的惨痛代价。参议员则对历史报以不屑,过去已是过去,目光应向前看。过去的错误总结起来,不过是错误的情报,以及决策者从未亲身参加过战争。当记者问道参议员自己是否在战争中流过血,他的回答是做过六年情报工作,此为讽刺之一。更加讽刺的是,当参议员极力鼓吹新的决策是多么值得期待的时候,噩耗传来,远方战场失利。
      
       美国自干预世界政治以来获得无数好处,然而911之后,民众认识到这种做法同时也给国内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一方面兄弟、儿子和丈夫在战场流血牺牲,另一方面国内饱受忧虑困扰,这一切都使得反战情绪越来越强烈。参议员说:“六年前,看着我们的飞机撞向我们的大楼,谁知道该怎么办?是否还记得第二天早上阴影中恐怖的颜色,以及自那以后数以千计死于恐惧的人?”然而究竟是对伊、对阿战争导致恐怖袭击,还是恐怖袭击加剧了战争?为一场胜利不惜发动多场战争,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命题之二,新闻媒体。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一个有着四十年从业经验的资深记者,参与过无数重要访问。然而媒体的商业化也令她被潜移默化,真实心声无法公诸于众,唯有“正规”言论才能登上头条,收视率是头等大事。 参议员指责媒体太过主观,对反战情绪推波助澜,是舆论偏见的罪魁祸首。虽对参议员并不买账,然而四十五分钟的辩论后,她开始反省:从什么时候开始,新闻媒体变得越来越商业化?而自己,又从何时开始逐渐背离了从业初衷?回到电视台,她以微薄之力与上司抗争,然而不消多时便选择了妥协。毕竟一家老小还需靠她养活。只是在乘车一路经过白宫和烈士墓地的时候,眼泪夺眶而出。记者良心尚在,但即便新闻如愿报导又如何?不安排随军,仅听取决策者的一面之辞后炮制的报导,其真实性又从何谈起?
      
       命题之三,养尊处优还是居安思危?大学教授发现天资聪颖的学生Todd屡次缺课,于是招来谈话,命题之三就此展开。在教授再三追问下,Todd说出缺课实情:政治这门学问除了令人鄙夷,激不起他任何兴趣。不过是一群政客惺惺作态,糊弄选民,假公济私而已,想参选时则振臂高呼:我不会竞选总统。(在记者和参议员的采访结束时,参议员也强调了一句:我不会竞选总统。又一讽刺之处)教授深喑学生心理,耐心开导,言语足以令多数学生羞愧难当:没有亲身体验过,怎知个中滋味,冷漠只会令发生在眼前的悲剧更悲。然而Todd也非等闲之辈,针锋相对并也言之有理:生活已经如此美好,难道不该享受生命,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如果事不关己何须干预,以一己之力又能改变什么?教授开始谈起暂停学业毅然参军的两个学生:Arian和Ernest。这两个来自第三世界的学生,生于动乱,未受过国家一分好处,却愿为她而战;而那些养尊处优的学生,却“通常会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大踏步地躲到一边”。尽管并不支持两人参军的决定,教授仍赞赏其无畏。只是这种无畏,在Todd眼中不过是肾上腺素过多。虽然影片结束时,Todd若有所思的面部特写让我们相信他有所觉悟,然而Arian和Ernest的战场遭遇又向观众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满腔热血精忠报国,换来的只是枉送性命,那么精忠报国该作何解释?改变世界谈何容易!
      
       “当我们的士兵血肉横飞的时候,他们却在说‘敌人也许是打得我们鼻血长流,但我们也在错误中进步’”。与辩论的激情四溢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战场上的残酷。参议员极力“推销”的新策略已经实施,长官及时下达了上级命令,然而背后他和士兵一样怀疑:“这事并不像9000英里外看起来的那么容易”。寥寥数人被派去占领高地,遭遇敌人偷袭。Ernest不慎从直升机上跌落,好兄弟Arian随即也跳下飞机。敌人近在咫尺且步步逼近,救援行动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犹如隔靴搔痒。最后时刻Arian扶起Ernest:不能这样!不能趴着!站起来!那一刻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相信很多看完本片的人都会对参议员办公室墙上镶裱起的罗斯福总统那句话印象深刻:“如果让我在正义与和平之间做出选择,我会选择正义”。
      
       看完影片后才发现有太多负面影评,不明白为什么,难道因为圣诞档的诸多欢乐喜剧让人对这种电影提不起兴致?对白冗长是不错,但每一段都相当精彩;三个段落之间的联系也是影片精妙所在,虽然不足以打满分,但我认为至少这八十多分钟没有浪费。
      
      
       值得一提的巧合是饰演Ernest的Michael Pena,也是另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好运之人》的主演。片中主人公Ernest和Arian深信热血青年定能够改变世界扫除不平,对未来报以美好的幻想:学费免单,赫赫战绩,不一般的人生经历。然而这不过是一厢情愿。《好运之人》描述了这些抱负远大的年轻人回国后可能面对的凄凉场景:带着累累伤痕从战场归来的人并未受到礼遇,残酷的现实接踵而至:久未团聚的妻子已另寻新欢;战场上一起结下山盟海誓的男友,原来只是谎话连篇;被不明就里缺乏理解的人嘲弄到体无完肤,连重新融入社会都似乎已经很难,最终主角三人迫于无奈只能选择再次参军。片中有一场景令我难忘:主角回国后,驱车途中,另一辆车擦肩而过,看见车内戴着头巾眼神惶惑的阿拉伯妇女。在广纳人种的国内,遇见她们本是稀松平常的事。然而在刚刚离开的那片荒瘠的土地上,他们不正是在与这群人拼命厮杀。那一瞬间,环境的改变让人感觉恍如隔世。
      
       或许《好运之人》多少有些夸张,更多的士兵只是如《锅盖头》所呈现的一般,日夜在沙漠中苦坐耗干时间,与假想敌作战,甚至直到回国都没见过半个伊拉克人。比起与敌人厮杀,未知带来的恐惧要可怕得多。

     5 ) 记者,第四权力还是无主地带?

    1772年,英国记者经过多年奋斗,获得国会旁听权,得以公开报道议员的发言和辩论。1882年,政治家爱德蒙克•巴特说:“议会中有三个阶级(贵族、僧侣和资产者),但是在记者席上坐着一个第四阶级,他比那三个阶级都重要。”这一观念为西方新闻界接受,并解释为报业是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机构以外的“第四权力”。其后,《泰晤士报》三大主笔时期(19世纪),《泰晤士报》在上层社会的舆论权威,使得新闻记者享有“特殊”的地位,而被称为“无冕之王”。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大众传媒私有化时期到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许多国家纷纷改组或拍卖国有媒介公司(集团)。传媒的私有化调整,促成传媒向商业化转变。到了90年代中后期,西欧和美洲许多国家的公共广播事业的主导地位被打破,“媒介在商业化背景下实现对政治系统的主导性”。另一方面,技术力量使得信息渠道急速扩张,尤其是互联网络和手机通讯,极大地打破了信息发布和接收的障碍。垄断资本和透明渠道,从两头挤压着所谓“第四权力”,昔日的“无冕之王”如今看起来更像是戴着金箍的“猴王”。
    11月北美上映的一部电影,Lions for Lambs(《狮入羊口》),梅丽尔•斯特里普为我们展现了如今的新闻记者“紧箍咒”下的挣扎。
    片中,新一轮的大选即将开始,而美国此时仍陷在阿富汗沟壑星罗的战场上。雄心勃勃的共和党参议员贾斯柏•艾文(汤姆•克鲁斯饰)邀请电视台记者珍琳•罗斯(梅丽尔•斯特里普饰)进行独家专访,讨论美国的军事行动和政府新近推出的军事策略,希望借媒体的力量为自己的选举增添筹码。然而,珍琳•罗斯,一个有四十多年采访经验的左派记者,对这一“策略”不断提出质疑和尖锐问题。但参议员贾斯柏的回答也相当坚定,那就是要相信政府,政府有足够的理由,政府需要继续打这场反恐战争,现在唯一需要的,就是民众的支持,而民众的支持来自哪里,当然需要媒体。
    珍琳凭着自己的采访经验,认为这不会是一个成功的策略,而且这是一条没办法进行核实的消息,和以往政府提供的消息一样。她坚持不发这条新闻,并和她的上司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她质问自己的同事,过去坚持的那种新闻原则去哪里了?而她的同事也质问她,难道如实报道对方说的东西,不对吗?
    不对么?这样的“是非”问题又一次困扰了记者,从业务规范延伸到职业精神。
    “这场长达六年的战争,媒体不是和政府在一起推销的吗?”参议院理直气壮地问记者。的确,9•11之后,布什政府加强了不利于“反恐”的信息控制,美国的媒体也“同仇敌忾”地站到了政府的一边。一方面白宫、国务院、五角大楼等部门频频组织新闻发布会,引导传媒按政府的口径报道;另一方面媒体也主动地规避着那种被认为是“不爱国”的声音。只是六年后,当初的谎言,或者信息中的错误暴露得越来越多,而这些政府提供的信息,政府有意无意地引用了很多错误的情报。
    真正的权力者对被冠以“第四权力”的新闻记者(媒体)产生强制作用时,尽管我们努力使这种权力理性化,但政治中的“人性”依然非理性。作为“公器”的媒体,又应当是谁的“公器”?国家欺骗了人民,但夹在中间的往往是记者(媒体)。
    现实还不仅仅只是如此简单的选择。当文化像工业一样被推上流水线,记者只不过成了一颗螺丝钉,他们努力维持着“流水线”的运行,任何抗争,结果都可能是被替换。这种替换,不管对个人的意义如何之大,对庞大的工业体系来说,这样的“翻新”无足轻重。就像电影里的珍琳,面对上司开出的条件:要这份工作,还是为了坚持原则离开。她选择了前者,因为她需要这份工作,抚养家人。对记者而言,职业自律在现实环境下,变成了一种追求,甚至是奢求,而不再是基本的需求。
    政治权力和商业利益随时都可能侵犯新闻媒体这个“第四权力”,新闻记者连自己说话的权利都掌握在别人手里。这使我想起很久前的一个片子——《无主地带》。丹尼斯•塔诺维奇的一部小制作影片,曾引起西方影坛的喧哗。在片中塔诺维奇对传媒的力量作了讽刺的描述:交战士兵的生命成了只是保证亿万电视观众“继续收看”的一个悬念——电视使战争成为一种商业文化,国际人道主义关怀成为一个卖点,转化为娱乐情趣。
    Lions for Lambs中也透露了一样的情况,坚持严肃新闻的电视台被商业媒体机构收购,严肃新闻在电视台占有的时段越来越少,电视屏幕上充满了年轻的金发播报女郎,阿富汗的美军远不及娱乐明星的一举一动。一切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实早在现实中发生了。
    孙悟空纵有千钧棒,但当紧箍咒念起的时候(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但所受的挤压,和记者处境相似),也不得不抱头挣扎,可他仍能选择躲进花果山,当他的美猴王,落一身清闲,而我们却无处可逃。记得有一本书,叫《说,还是不说》,名字意味深长。而我们往往就是:话多了,就说出来;太累了,也就不想说了。

     6 ) 「Quotes」

    「The Military part has to come first why?

    Because only after we've eradicated the enemy can we then get down to the true work of keeping this new democracy breathing.

    So it's basically kill people to help people.」


    「I'd like to see Bin Laden dead and gone as much as anybody, but I just don't understand how you cannot want to look at the past, not think it's critical.」


    「We both put our fighting men at risk. Now, I've admitted my mistakes. When will you? You know, in a sense, we're on the same team. We're team-mates. We both have a responsibility. You've already sold the war. Now, I'm asking you to help me sell the solution.」


    「If I must choose between righteousness and peace, I choose righteousness. — Theodore Roosevelt」


    「Did I like what they did? No. Did I agree with it? No. In fact, it broke my heart. That doesn't mean I don't revere the reasons. They believed the best way to change things in this country was to go fight for it.」


    「The best way to double the size of the problem is just to turn your back on it.」


    「World War I, German soldiers wrote poems about the bravery of British grunts, admired them, almost as much as they laughed at the British high command who wasted those same grunts by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A German general wrote: "Nowhere else have I seen such lions led by such lambs." Christ, that statement
    is so dead-on right now. These starched collars that started this war, that are running it now, nowhere near 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 not even in the same galaxy. They're the ones that, when some of our men are blown to bits in the middle of a gun battle, say shit like, "The enemy may bloodied our nose, but we're learning from mistakes."」


    「How do we know you're going to get it right this time? You know, people are very mistrustful. After 9/11, we had the whole world on our side. Here we are six years later, stumbling through one of the worst times ever to be an American.」


    「They bank on your apathy, they bank on your wilful ignorance. They plan strategies around it. They try to figure out how much they can get away with because of it.」


    「What good is a $90,000 Benz if there's not only not enough gas in the tank but the streets and highways are decaying to the point of becoming Third World? If all your rants about Congress and politics are true, if things are really bad, as bad as you say they are, when thousands of American troops are dead and more are dying everyday probably as we speak, you tell me, how can you enjoy the good life? Rome is burning, son, and the problem is not with the people that started this. They're past irredeemable. The problem's with us. all of us. who do nothing, who just fiddle, who try to manoeuvre around the edges of the flame. And I'll tell you something, there are people out there, day to day, all of the world, that they're fighting to make things better.

    You think it's better to try and fail than fail to try? But what if you end up in the same place?

    At least you did something.」



    「What happened to you, Howard? Time was you would take a punch at anybody if you thought it was justified. You know, you were good once. You can't leave me hanging out here by myself. You just can't do that to Wrong. you expected me to turn in a tidy time line. If we don't do this, who's gonna do it? This is the job! These politicians, these journalists, everybody that says: "Oh, well, if we'd known then what we know now..." It's bullshit! It's bullshit. It was all right there. We knew it, if we had bothered to connect the dots. But we didn't, did we? We just rolled over, right?」



    「The decisions you make now, bud, can't be changed but with years and years of hard work to redo it... And in those years you become something different. Everybody does as the time passes. You get married, you get into debt... But you're never gonna be the same person you are right now. And promise and potential... It's very fickle, and it just might not be there anymore.

    Are you assuming I already made a decision? And also that I'll live to regret it?

    All I'm saying is that you're an adult now... And the tough thing about adulthood is that it starts before you even know it starts, when you're already a dozen decisions into it. But what you need to know, Todd, no Lifeguard is watching anymore. You're on your own. You're your own man, and the decisions you make now are yours and yours alone from here until the end.」

     短评

    无聊......

    7分钟前
  • 彼岸之葵
  • 还行
  • 话太多,一向都很反感政客,也一直就不喜欢看政治电影。

    12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 引人深思

    14分钟前
  • skyline
  • 力荐
  • 和美国政治紧扣。。演员很大牌。。剧情很一般。。感觉没必要把该类题材放到银幕上还浪费了优秀演员。。

    17分钟前
  • vivien
  • 还行
  • 2008.3.24 DVD

    22分钟前
  • Utopia
  • 推荐
  • 闷了一B。

    26分钟前
  • spawn4
  • 还行
  • 聒噪。

    31分钟前
  • BlackBird
  • 还行
  • 此片可以让你对美国政治有一些了解,以及美国国内对反恐战争的态度:民众一开始的支持到不信任、怀疑一切;有一些有理想的年轻人怀着报效国家的崇高理想参军到无奈的战死沙场.. 一战德国人非常尊敬英勇的英军士兵们而他们却被无能的将领领导,将雄狮一样的士兵白白送入羊的口中.这也是本片片名的由来

    34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推荐
  • 很喜欢

    36分钟前
  • mm@home
  • 力荐
  • 2.3 需要去理解這部電影所述的那段歷史

    39分钟前
  • 大佑
  • 较差
  • 43分钟前
  • 冇有
  • 较差
  • 绝对的明星阵容,可是。。。罗伯特·雷德福在这部片子里演得不错,导的不行

    48分钟前
  • leslieQ
  • 推荐
  • cliche

    49分钟前
  • DEW
  • 还行
  • 我觉得很厉害。虽然全是对话,但很发人深省,好几处共鸣。扣到片名的时候尤其赶脚“原来如此~嗯嗯~”。俺赶脚这种片只有阿美莉卡家能拍。这种纯以角色间的语言冲突提出问题展开辩论的戏我并不讨厌呐。可惜看的时候周围乱糟糟的都没看全,得再看一遍琢磨琢磨。

    51分钟前
  • 浮游海月
  • 力荐
  • 罗马在燃烧,问题不在于那些放火的人,他们早就无可救药了,而在于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冷漠的旁观者。

    56分钟前
  • 葫芦
  • 力荐
  • 不同阶级不同人群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对于一件事的不同理解。

    57分钟前
  • 76.X
  • 推荐
  • 20071118 1530 AMC Festival Walk

    1小时前
  • 公園仔
  • 还行
  • 两条线索,让争论成为主要的论证,感觉很棒的设计。叙事很帮

    1小时前
  • 阅微草堂
  • 力荐
  • cctv6 2013-03-31 11:15

    1小时前
  • 狄恭至
  • 还行
  • 虽稍嫌直白,但可贵的是不给答案,但又不苟且态度,尽在不言中。

    1小时前
  • novich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