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在乎对不对,只在乎美不美
有人说这片变态,价值观扭曲,等等等等。
一件作品有没有价值,在于你能不能欣赏。it's freak,but its beautiful.
整部电影充满了意像,断头人,他们开车一路飞驰时天空中的光,每个人变成满脸鲜血的魔鬼,时不时穿插的动画,向河谷中飘零而去的鲜血和白纱。
我热爱这些犯罪电影,像人民公敌,教父,大毒枭,美国往事,以及许多记不得名字的影像。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达尔文丛林,他们是自由自在的野兽。
我也是野兽,蹲在灌木丛里假装是植物的野兽。
我爱公路狂飙,我爱浪迹天涯的逃亡,我爱用暴力除掉这世界上多余的混蛋。
他们在大桥上交换戒指的时候我没有感动,他们在监狱暴乱时的团聚却无比动人,绝望之后的希望,they are kissing,they are the only two people th the world,they are doing the thing all the world think they can not do that again.
他们的爱情以杀戮开始,以鲜血和毒蛇为誓约,在子弹呼啸中分离又重聚,我希望旅行车中的生活就是他们最终的结局。
雕刻成蛇形的戒指,作为结婚的信物,之后他们因为毒蛇被捕,印第安老人的驱魔仪式,他讲的故事,他临终前说他二十年前就看到了恶魔的来临,他一直在等待,最终他们放弃了杀戮。宿命和邪恶贯穿始终。
我喜欢那张图片里他们举着枪的样子,无所谓又充满了力量。我喜欢暴力的会跳舞的女主,开枪的男主。这是一种旷日持久的审美偏好。在他们的世界里,除了彼此以外的所有人,只不过是一时兴起的玩偶。they are in different space.
有一些人天生就是怪人,在社会的规则之外,有一些人就是不能像植物一样活着,不能只靠正能量小清新心灵鸡汤活下去。他们不一样,别人在地上跑,他们喜欢在水里游,在地上跑的人以为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所以就很聪明。
其实,这个世界不需要你的看法,你的看法只对自己有意义,因为它们构成了你的一切,who TM cares?
2 ) [叙事学作业]天生杀人狂狱中采访的场面分析
场景
主场景:囚房里许多电视台工作人员,主持人盖尔化好了妆,架好的摄像机,拉好的凌乱的麦克风线,一台电视机。典狱长坐在他们一边,在铁牢笼前面守卫着一排手持警棍的狱警。一些女助理。
男主人公米奇被戴着沉重的手铐,脚链出场,他的脖子上亦套着钢铁的颈圈
副场景:
黑白画面的儿时的野地,稻草高过了小男孩的头,猎枪的回响
(随着米奇的叙述,导演插入了许多关于米奇杀人和童年的闪回镜头)
全知视角的囚房外面看电视直播的囚犯们,双层的大厅
深色的女囚房,梅一个人一块床板
梦境中黑暗的森林,身型庞大如怪兽的野生动物
时间地点
时间:《美国狂人》直播时间
回忆里的杀人时间
回忆里的童年
梦境时间
地点:监狱囚房
杀人现场
童年的野地
梦境中的森林
监狱里囚房外面大厅
价值
导演把一个一对一采访的情节以全新的方式叙述出来,肆意的闪回闪前剪切,这一系列的形式实际上是对主题的映射——暴力。
这个场景以对话为载体,台词中表现的是一种颠覆传统观念的善恶观,如男主人公米奇所说的那样,那些都是该死的人,他赋予自己杀遍七宗罪恶的责任。或许在这样的人之前谈论责任本身就是不可饶恕的。两人对话的另一个意义是导演借米奇之口表达了他所认为的“爱”,人之性本恶,而唯有爱是救赎这人性之恶的出路,米奇说,他和梅一起发光。
整个影片与这段场景关于形式与内容主题的统一,一个关键的体现就在于这个场景元素的选取,杀人狂,监狱,主持人,媒体,收视率。为什么也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这是导演对万恶的大众媒体的一个黑色幽默的反讽。这个场景结束后,男主人公趁这个采访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越狱。
总的来说,这个场景的表现极具视觉冲击力与情绪张力,这并不是最精彩的。最精彩的是导演通过颠覆往常的叙事方式和一次史上最混乱的剪接,无论画面的构图,灯光,影调还是音响的混乱与尖锐,一系列后现代的混合形式让体现暴力与表达反讽的主题有机地穿上了一层天衣无缝的皮囊。由内而外,仿佛相由心生。
情绪
混杂,紧张,震撼,暴力与凄凉起伏交替
从美术上来看,红色蓝色的光交替造成观众心理情绪上的焦躁与抑郁,这些光都打在男主人公米奇的脸上。
从剪切来看,这个场面异常混杂,超现实与现实交替,使观众时而关注于事实,时而随着男主人公的叙述陷入臆想。
现实主义的部分如现场采访,此时观众的心理是一个看电视节目的人,有一种间离和旁观的情绪。
到了黑白画面的部分,观众的角色换成了看记录片的人,而由于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是交替的,于是从视觉到心理,情绪上有了起伏。
当画面出现超现实主义部分时,观众会为之一震,猝不及防,那些血腥的一闪而过的镜头被导演出其不意地穿插到了现实主义的叙述部分。蒙太奇的混乱拼接造成了极具冲击力的效果,从视觉到心理。
长度
5分零8秒
导演思想
《天生杀人狂》是一部极具有后现代色彩的影片,各种电影语言的杂烩拼贴。导演Oliver Stone动用了一切可包容的元素,使每个场面都如混合过的化学药品一样爆炸观众的神经和思想。
斯通的电影语言是反常规的,为了配合电影的虚幻,非真实的气氛,在影象风格上,斯通分别35毫米胶片,16毫米黑白胶片,和超8毫米胶片制造的粗颗粒画面,分别代表着客观的视角,媒体下的视角和人物主观的视角,并有意的混淆这三种视角造成错乱的感觉。在用光上,有时两个镜头会出现明显的光线不匹配现象,甚至有时在同一个镜头内光色和方向都会变换不已。剪接上的跳接和不连贯剪辑也随处可见,杂耍蒙太奇和隐寓蒙太奇的运用在这电影中屡见不鲜。监狱采访的这个场面我把它分为现实和超现实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在片中不以时间为分割,斯通使它们交替出现,这是一种表现主义的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扯出来搬上荧幕。于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也是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主义部分主持人盖尔与男主人公米奇的两人对话;另一个世界是米奇的内心世界,斯通把内心的东西视觉化,超现实地展现在我们视网膜上。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交替混乱而不管不顾,于是现实与超现实,眼睛的现实与内心的现实,时间的现实与思想的现实,逻辑的现实与感知的现实就到了一种模糊而深刻的境界。
这个场面开始于影片下半段的第17分17秒,它以电视机屏幕上盖尔的脸做为开场,表示这是一个现场直播的人物访谈节目的开头。这是两个时间的统一,电影的叙事时间与故事中直播节目的时间。而采用一种媒介(电视机屏幕)去叙事是后现代主义导演常用的一种手法。
在下半段第17分23秒的时候,画面脱离了电视机屏幕出现了长达一秒不到的男主人公米奇搓揉眼睛的大特写,而在24秒到来之前又切回了电视机屏幕做为叙事媒体的画面。这是一种极为跳跃的手法,斯通注定要用不止一种语言来完成这个一对一采访的场面。
从第17分24秒直到17分33秒,一个摇镜头使电视机里的米奇过度成了现实中的米奇。这个镜头的作用在于,表明一个共时性,亦表明一个共地性,在我看来,这个镜头带有一种“在场”的责任感。
在第17分35秒开始的时候,我们以为斯通会通过反打来表现两人对话,殊不知鬼才导演总是弄人为乐。在36秒,当镜头对着米奇我们想象着一个电视采访节目画面的时候穿着囚服接受采访的米奇的脸在他的一声长笑中忽然变成了一张坐在黑暗中的鲜血淋淋的脸。这样的视觉冲击对于恐怖的斯通来说只是小菜,这仅仅只是一个表现主义小手法的点缀而已。
在第17分42秒,米奇讲到他从小生活的暴力的家庭时,灯光在他的脸上变成了蓝色,冷色调让在笑声过后显得格外抑郁,这是米奇的童年,异常的压抑,病态。
然后随着米奇的叙述,画面剪到了黑白的,一个纯真小男孩在野地里欢笑的脸。这就是童年时候的米奇,从蓝色的影调到无色的童年,斯通只用了两秒不到的时间和一次剪切。
而在51秒到52秒之间,仅仅一秒的长度,就闪过了三个画面。这是在盖尔让米奇谈论关于他父亲的死的时候,米奇脑海里闪过的三个画面,一张狰狞的人脸在指责咒骂,一张恶魔的黑白的脸,一个童年时枪声中奔跑的背影。一个是有限叙事时间,一个是模拟人脑海里想象的无限空间,斯通以现实的时间同步浓缩了人脑海里回忆的速度。人在用力回忆的时候总是会感觉头痛,何况是让人痛苦的回忆。而斯通在这里的模拟真人的脑海,很多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从观众眼前闪过,视觉的负荷使得观众的神经紧绷,于是和男主人公一起头痛。传统的电影叙事总是无限的放大回忆的时间,而斯通此次反常的缩短了回忆的时间,达到了真实还原与情绪渲染的效果。
在第18分32秒的时候,坐着被采访的米奇的脸上被打了红色的光,红色在视觉上给人以暴力的感觉,而米奇在说“不过是杀人罢了,造物主造出来的都会杀戮”。在他说话期间,镜头还打到了典狱长的脸上,接下来是黑白的米奇的脸。彩色与黑白的交切是这个电影的特色,代表着客观视角和以盖尔为代表的媒体下的视角。
在第18分46秒的时候,画面出现了一个美女助理微笑挥手的脸,这是女助理与盖尔在工作时候的眉来眼去。在52秒的时候,是典狱长用手指挖耳屎的镜头,很多人会思索这些镜头的意义,仅仅只是为了表现盖尔的个人生活不检点和典狱长的恶心麽?我们应该注意到与画面对应的声音,此时米奇的台词是,“但我认为许多人死得罪有应得”。斯通和许多意义上的“后现代”导演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永远知道他想要什么并且懂得如何把这些想要以天南地北的拼接方式说出来。
在18分58秒的时候,米奇讲起了他心的“原罪”,每个人心中的恶心的见不得人的东西,说到这里的时候黑夜画面与米奇的脸出现了叠画,再次构成一个独特的隐喻。接下来的镜头就变成了黑夜。
在19分02秒的时候,是黑白画面的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在看直播节目,而只有电视机屏幕里米奇的脸是彩色的。这个时候米奇的台词在说,“许多活人其实早就死了”。在这个画面里,除了彩色的鲜活的米奇,其它一切是黑白的,彩色与黑白亦是“活”与“死”的隐喻。
在第19分11秒的时候,画面切入了一个淋雨中的女性乳房。美好的女性乳房,是赤裸裸的爱的象征,亦象征着一种母性和回归。米奇说,除非小麦落地枯死……
在19分17秒的时候,米奇说下去,否则一旦落地生根,就会结成累累果实。画面有如科教片,一盘新鲜的水果在瞬间腐坏酶化成黑色,渐渐消失。
这个镜头结束后,斯通又插入一个被砍掉了头的男人,他鲜血淋漓的身子从椅子上站起身来,然后画面立刻切回到正在说话的盖尔。这是一个从人物主观视角回复到客观视角的转换。斯通通过超8毫米胶片和35毫米胶片的转换来完成这两个不同视角。
在第19分39秒的时候,画面如专题片一样,植物被砍掉,生态被破坏。斯通以此做了一个比喻,正如米奇心中所想,那些阻止他帮人结束生命的虚假的人,有如破坏了生态平衡。
在20分41秒的时候,斯通使米奇的脸出现了畸变,有如恶魔,而当他讲到人人心中都有恶魔的时候,他的脸又回复了正常。这是斯通在镜头上的手段,他没有再像前几次一样运用镜头的交切来完成,此次他只通过一个简单的镜头畸变,可以使人变成恶魔,使恶魔变成人。由此不得不称赞,后现代电影所包容的电影语言是多元化的,是实验性的。
在20分50秒的时候斯通切入的镜头是围观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的囚犯们,如同纪录片的镜头一般记录的是囚犯们的日常生活,此时米奇说“只有邪恶的人才能生存”。因为米奇说我们都明白,在这个生存空间里,自己都不是什么好人。而画面的镜头正是这群生活在牢笼中的邪恶的人,这也为后来的大越狱埋下了伏笔。
在21分33秒的时候画面出现一只微距镜头下的兔子,兔子显得异常的大,畸变后这种平日里温顺柔弱的动物忽然间异常凶猛,这就是米奇口中的“兔先生”。关于兔子的隐喻,我们不能忘了,兔子实际上时一种邪恶的动物,出生弑母是兔子的动物本性,这是米奇的身世。
在22分开始的时候,米奇的脸上被打上了异常洁白明亮的光,显得无比的不和谐,而斯通要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不和谐。一个邪恶的人坐在黑暗里,脸上的光有如天使,米奇的表情陶醉,他说,领悟的一刻值得做上千次祈祷。然后画面切换成高调的黑白。
在22分11秒的时候,高调画面变成低调画面,于是显出米奇手上的纹身,一半黑一半白的太极图。画面从光明的高调变成暗调字,正如米奇说,我既是光明也是黑暗。
斯通在这里最伟大的一点,我认为就是他做到了形式与思想的统一,物理与心理的统一,画面就是主题,形式既是中心。
3 ) 到什么时候杀人都不应该被歌颂
看完这个电影再回味,只觉得压抑恶心
不是反对暴力,但昆汀的暴力一直是一种玩笑式的暴力,到了斯通手里却非要给这种惨无人道的滥杀加上诸如“一刻纯洁胜过一生谎言”的意义,再加上对传媒对大众的批判,其立场就变成了两难的暧昧。导演你他妈难道想说大家都应该诚实的去杀人只要传媒别在一旁渲染夸张就行了是吗?
到最后,所有人都成了虚伪的傻逼,两个杀人魔成了童话式的英雄。又在豆瓣上看见这么多人或者为这个“童话般的爱情冒险”欢呼振奋着,或者为“是不是很多人都是天生杀人狂”之类的问题装逼地深思着,仿佛已经与主人公心灵相通对他们的心境感同身受,特别是那个置顶的唐门小三的评论,通篇充斥着一种以为自己的思想叛逆又深刻自己的阅历广阔又丰富的优越感,嗑药梦呓般地解读着这部影片本不该具有的种种思想和意义、象征和隐喻,我真是无语了。
我只希望昆汀或者罗德里格兹能够重拍这个电影,把暴力玩的轻松一点痛快一点彻底一点,别再让这个他妈的严肃的混乱的自我矛盾的噩梦和这群头脑不清又自以为是的装逼犯们折磨我了。
因为同种族的自相残杀,无论是从社会道德还是从生物繁衍的角度,都不应该被赋予这么一个严肃的意义,得到这么一种暧昧的歌颂。
4 ) 在带上这金箍之前,你还有什么想说的么?
“Eenie meenie ninie moe, cath a redneck by his toe, if he hollers let him go……”
一.
天生杀人狂似乎就是一个梦,一个对自己解放,抽身于现实,勇敢过活的梦,完全的挣断了后天意识形态的捆绑,我就是主宰自己命运的杀人狂,我可以给周围所有人和物泼上我喜欢的激情的血红色,荒诞的黄色,绝望的灰色。
天生是什么?就是与生俱来,你不可逃避必须携带的本性,是本我,是不曾修饰的原始兽性,我嗜杀,嗜性,嗜自由。
杀人怎么讲?就是杀掉、除去那些挡道之人,那些制定铁链绳索一样规章制度的混沌君王,那些背叛自己天性封锁自己欲望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执行这些条例的下臣。
狂是什么?狂就是让你的血脉喷张;狂就是米基和梅乐丽;狂就是他们彻底燃烧的本我;狂是无意识天性放纵的嗜血和性;狂是奥利弗•斯通;狂是他对人性本性无情的揭露;狂是揭露人性本身凶残后对其的美化;狂是片中自我认识的响尾蛇;狂是片中欲望狂飙的马匹;狂是片中肆无忌惮的影像的拼贴;狂是斯通利用米基和梅乐丽对现在世界彻底疯狂的一次“解构”;狂是后现代影片《天生杀人狂》给我彻头彻尾的感受。
二.
几年前,天生杀人狂很难带我一个十几岁的学生走进他的世界,凌乱,嘈杂,灰色,胜在一个乱七八糟。时间不够短,但是还是觉得看的很快,或许是杀戮的快感也唤醒了我,没有觉得无聊,反而是刺激,但终究还是让我难以理解。
现在熟了,但是一直难以提笔写出对它的感受。心中一个乱字也难以概括——我想说《天生杀人狂》对媒体的抨击,我想说《天生杀人狂》用后现代解构的手法刻画人性,我想说《天生杀人狂》独特的影像拼接,我还想说《天生杀人狂》色彩的夸张……
我在想,是不是如果你对一件事物有足够的爱, 那就会有点头绪杂乱,说不清道不明,总觉得怎么都说不够,又有点欲言又止?
我想我是爱《天生杀人狂》。
三.
随便说说吧,先说一场戏,梅乐丽的家庭戏。
这是一场完全像客厅喜剧一样的戏,荒诞的人物打扮,荒诞的黄色+绿色,场外观众的哄笑画外音,彻头彻尾的喜剧定位。完全是一场嘲讽,是对戏里人物所追求东西的嘲讽,戏里梅乐丽和米基追求的便是人类无意识的性本能,父亲不许梅乐丽出逃也是出去对性本能的追求。这些表面看来,就是一场米基拯救梅乐丽脱离父亲魔掌的戏,是一出英雄救美的戏,这似乎是值得赞颂的,但是导演为什么不赞扬这个英雄救美,为什么反而要用喜剧的效果来表现呢,是嘲笑和讽刺吧?是对梅乐丽和米基对天生性本能不择手段追求的讽刺吧?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应该理解为 导演不赞成他们两个人的这种无畏追求本我自由的行动呢?
不是。导演嘲讽的其实是压抑人性本能,压抑人本性的人和物。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斯通是默许了梅乐丽和米基的行动。
这样来说,梅乐丽和米基两人追求的是人的本性,但是追求本性遭到了父亲的阻止,也就是父亲压抑了人的本性,所以在这场荒诞的喜剧家庭剧里面,导演最终的矛头是指向的父亲。
这场戏里对人本性的追求并非是高尚的(米基和梅乐丽),但是压抑本性的(梅乐丽的父亲)也并非就是高尚的。
四.
说下后现代,后现代主义电影是本片的关键标签,在本片中表现为影像的拼接,在昆丁的《低俗小说》里面,这种后现代主义表现为叙事的拼接。后现代主义作品一般是对现在的世界进行一种不同类型的解构,表达对世界的另一种看法,在《天人杀人狂》里面,有窗户上奔驰的马匹,有嚎叫的狼群等等,这种种影像的拼接的都在增强了影像的隐喻力量,使得影像的表述能力更加强烈。
后现代电影表面荒诞,带有黑色幽默,但是实质上是严肃的,它的可贵在于能正视人性等真实的东西。
五.
我想,无意识原则和本我这个概念应该也是贯穿影片始终的。简单的理解无意识原则就是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其实再说明白一点,无意识原则实际上是遵循快乐原则的,也就是不受任何后天束缚来让自己快乐的原则;本我的理解更加容易,人是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小时候的你不曾接受任何规则束缚,那时候的你是本我,我想6个月左右的时候差不多呢,自我就是现在的我们,超我是一种理想状态,我还没有过这样的状态。
理解了这两个概念,再看片子中的本我和无意识原则吧。
米基其实就是最遵循无意识原则的人,人本能的欲望分为食欲性欲还有暴力的欲望,米基追求的恰恰的就是这三个东西,在杀人里面获得快感,找到自己的无意识原则——快乐原则。
韦恩(主持人),他所代表的媒体也代表着一种人性的本能,媒体的本能是什么?就是不顾一切寻求刺激,完全彻底的放纵自己的欲望,想看什么就拍什么,想追查什么就追查什么,想窥探什么就窥探什么,想管什么就管什么,韦恩代表着媒体为了获得对米基的采访,不惜失去生命,这就是媒体的欲望,说白了,还是人的欲望,媒体还不是人么?通过媒体也体现了人的本能,媒体体现了它无意识追求快感的本能欲望,说到头,媒体也是一种暴力的方式,自己想要的就去抢去拿,不光当事人愿意与否。
所以媒体也是一种暴力,但是这种对暴力本能的追求方式不直接,藏藏躲躲的,不光明正大,媒体对暴力的表达是一种虚伪的表达,不如米基赤裸裸对暴力本能的追求和表达。
不光明正大的对欲望的追求不光媒体,还有监狱长和探长,他们是在权利支持和掩饰下的一种人的欲念,是一种特殊的暴力状态。
这样看来,片子中对暴力的追求,即对本我和无意识原则追求的人有三个代表,米基、媒体、监狱,简单说就是:
米基表现的是人类纯粹的本能,媒体和监狱表现的是夹杂着“利”的本能;两者追求的无意识内涵一致——暴力、性、本我、无意识,但是动机不同。
动机不纯的人是谁,一目了然。
那么在这种相对比之下谁的追求更加合理和高尚呢?
六.
有一点值得注意,全片只有一个人是让米基和梅乐丽肯定,杀了这个人是让梅乐丽和米基两个人后悔的。
是印第安人。为什么要肯定这个人?为什么杀了他两个人会悔恨?是因为良心发现么?肯定不是,到片尾两个人依旧还是冷血。那么,为什么要因为这个印第安人后悔呢?
后现代注意否定的是现实世界,梅乐丽和米基杀掉的都是和受了现实污染的人,但是印第安这个人群,以为历史种种的原因,其实是和我们的现实没有的关系的,印第安人代表的是一种超现实,与我们充满利益的现实无关,后现代电影肯定这种超现实的东西,越是离现实远的东西越是本片值得肯定的东西。
所以印第安人受到了肯定,超现实受到了肯定,杀了他,梅乐丽和米基后悔了。
七.
最后影片也带来了两难的选择:
A. 以往的影片都是将人的无意识理想化、神话化,比如为了世界和平等等等高尚的原因,放弃了人的欲望,但是这样的放弃离我们很近么?
B.《天生杀人狂》它没有将人的无意识神话化和理想化,反而是正视了它,还原人性以本来的面目,影片的结尾也是最终选择了梅乐丽和米基的幸福美满,选择了人性,即使是黑暗的人性。
这就是A和B的两难。
[ 一家之言,请多指教。]
原来Bob Dylan 的 《You belong to me 》结尾梅乐丽和米基的对话可
以如此温柔。
想起了白纱鲜血飘落的誓言。
5 ) 暴走的人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用一大部头的小说《罪与罚》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没有决定他人生死的权利,即便对方是虱子一般吸食人血的恶人。而向来备受争议的导演奥利弗斯通似乎很不满陀老的观点,并且还要以一部影片对陀老的权威说不,这部影片就是《天生杀人狂》。
影片MTV式的剪辑方式、同《刺杀肯尼迪》一样奥利弗斯通惯用的黑白彩色镜头交替穿插、肥皂剧加动画、以及各种音乐的运用,这些眼花缭乱的电影技法极大刺激了观众。不过,和花哨的技法相比,影片所传达的主题更让人惊讶和震撼。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用一系列压抑的黑白镜头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充满杀戮的动物世界:一头正在觅食的狼,一条吐着恐怖长信子的蛇,一只有着犀利双眼的鹰,以及一只被车轮辗的血浆飞溅的毒蝎,让人心惊的镜头预示着这将不是一部让你心情放松的片子。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了一家酒馆,一场触目惊心的杀人游戏开始了:女主角梅乐莉不满一男子的挑逗,和男友米基将这位倒霉的男子杀死,同时丧命的还有酒馆的其他在场人员,米基和梅乐莉这对鸳鸯杀手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每次杀人都要留下一个活口作为他们形迹的见证人,所以当酒馆还剩下两个活口时梅乐莉就用我们小时候玩的点兵点将的方法来决定到底谁死,这里,当我们看到有人竟把杀人当做小孩子做游戏一样时,你一定会对这种无视生命的疯狂举动咬牙切齿,进而可能还会想到人性的残暴。然而,千万不要被影片的开头欺骗了,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显然不是这些。
片名虽叫《天生杀人狂》,而且当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韦恩问米基为何感到杀人是纯洁时,米基也十分肯定的回答道“因为我是天生杀人狂”,但我们都知道世上没有哪个杀人狂是天生的,米基和梅乐莉也一样:米基出生在一个暴力的家庭,从祖父到父亲都死在暴力的枪口之下,年幼的他目睹了残暴血腥的一幕幕,使他从小就觉得他有权利结束那些虚伪的不该存在的人的生命。梅乐莉生长在一个混乱的家庭,从小受到乱伦父亲的骚扰,而且母亲也充耳不闻,这让她无比压抑,最终和米基用残暴的手段杀死了自己的父母。一切罪恶的长成必定有一块使其生根发芽的土壤,这块土壤就是比杀人更可怕的不公正的邪恶的虚伪的社会。所以当有人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发出挑战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也正是如此,在影片中我们会感觉到生活中绝大部分是无聊的乏味的,只有当鲜血迸溅的时刻才是鲜亮的有意义的。也许这种想法在有的人看来跟杀人狂一样变态,但我想说的是,变态的不是我们,而是社会。在这里,导演已神不知鬼不觉地使原本还咬牙切齿的我们站在了杀人狂一边。
当然,敢于充当挑战者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即使与本片相对的《罪与罚》最终向社会向宗教妥协了,但拉斯科尔尼科夫毕竟砍死了虱子一般可恶的老太婆,而我们,连举起斧头的勇气都没有。更多的我们只是在秩序中生活的升斗小民,我们既没有能力飞檐走壁,也没有勇气快意恩仇,唯一有的就是对挑战者的崇拜,所以当媒体对米基和梅乐莉的杀人事迹进行连续报道后,所有的民众不仅没把这对亡命天涯的情侣当逃犯,反而把他们当做心目中的大英雄而顶礼膜拜,更有甚者打出了夸张的标语——“Murder me”!民众这一近似疯狂的举动不得不让我们从另一个新鲜的角度重新审视疯狂的犯罪:我们到底有没有权利决定那些该死的人的生死?显然,米基认为自已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这还是上帝赋予他的特权。电影中,这对疯狂的情侣杀人狂,像是逃离噩梦的孩子,在缺乏公正和自由的社会中,肆无忌惮地不羁。在米基看来杀人是纯洁的,而且在电视直播中,他当着一心只想提高收视率的主持人韦恩说出了一句经典的台词:“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一辈子的谎言”。当然,虚伪的不只是电视台主持人,还有道貌岸然的警察,以及为了自己的官途步步为营的典狱长,在他们眼中,别人的暴力、犯罪都是可以用来贩卖的东西,并以此达到实现自己利益的目的,相比之下,他们的道德和行为并不比杀人狂高。
米基和梅乐莉其实也只想做一个简单普通的平凡人,正如梅乐莉自己所说她也想生个孩子和米基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同样,在米基的潜意识中,他也一直是只长着大耳朵的灰兔子,而兔子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温顺的可爱的。但是,在这样一个逼人上梁山的社会里,想做一个安分的顺民却是不可能的,于是,兔子急了、咬人了。米基和梅乐莉杀人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手段,他们是在利用这种方式反抗这个社会中的邪恶和虚伪。影片末了出现了一幅无比阳光明媚的画面:米基开着大巴载着怀有身孕的梅乐莉和一群天真快乐的孩子,一路上欢声笑语。这可能就是米基和梅乐莉最初的想法,但是,估计这个画面是导演一厢情愿臆想出来的,因为对于这样一对亡命鸳鸯,这种社会现实是绝对不允许他们的这种愿望实现的。
其实以杀人狂命名的电影很多,像《电锯杀人狂》、《勺子杀人狂》、《纽约杀人狂》等等,然而这些电影大多数只不过是通过血腥惊悚的镜头达到刺激观众视觉的效果,而奥利弗斯通的这部《天生杀人狂》显然比以上高明了许多,有人说奥利弗斯通通过本片渲染了暴力,对此我倒很不以为然,纵观电影我们会看到其实许多暴力血腥的镜头都被导演用动画代替了,再加上轻松肥皂剧的穿插,使得血腥和暴力并没有充斥影片的每个角落,整部电影就像发生在银幕上的RPG游戏,但却达到了某种哲学上启人深思的高度。至于人到底有没有权利决定他人的生死,至于该死的人到底该不该杀,至于陀老和奥利弗斯通到底孰是孰非,这将同本片一样,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就像电影中出现在米基手上的颇具中国风的太极图案一样:道可道,非常道。
6 ) 我纯洁的一刻胜于你一生谎言
一
我发现自己也许不是个好孩子,至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这样想的时候我正在看斯通那部著名的《天生杀人狂》。本子是昆汀写的,虽然大获成功,可据称他本人对此片极为不爽,大约是源于两个天才在思想上不可调和的差异。我的思维有些混乱,由于昆汀同学那部更加出名的《落水狗》作祟,我直接把两个人的不和精简成三个字——狗咬狗。
事实上这两个家伙谁也不是好东西。他们总是假惺惺地让你欣赏一场关于暴力或世俗的盛宴,借此折腾所有甘于平凡的人们骨子里最后一点点叛逆或者良知,接着就像东太平洋上的飓风那样一扫而过,摧枯拉朽般毁掉每个人的生活。
这些牢骚话是我在电影结束后才想起来的。此前的两个小时,我一直在为米基和梅乐丽欢呼雀跃,当他们轰掉所有白痴愚蠢的头颅的时候,当他们站在桥头忘情亲吻的时候,当他们从监狱里英勇逃生的时候。
或者是担心,我始终希望他们有一个好结局。
结局本身并没有令我失望,两个人得以逃出生天,享受生活。如果不是这样,上帝,我想也许我会哭泣,坐在我的电脑面前,当着所有人,为了两个所谓的杀人狂。
仿佛为了一个梦想的破灭。
也就是这时我终于意识到大概我是个坏孩子,虽然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是三好学生是班长是所有亲朋好友的骄傲。可是此刻我站在这所重点大学的某个窗户前面肆意张狂,敲击着所有能够发出声响的东西,一边大笑一边发觉说脏话原来是件很痛快的事情。
然后我想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天生杀人狂呢?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暴力本身并不包含某种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存在的体验,如果原生态的弱肉强食没有遭到社会意识的刻意扭曲,如果所有人一觉醒来才发现自己原来始终生活在一个个别人或者自己编织的囚牢里的话,说不定杀人会像中国的乒乓球运动一样普及。
你就当我危言耸听吧。
二
我纯洁的一刻胜于你一生说谎。这句话是米基在监狱里接受采访的时候对主持人说的。
我像个傻冒看到偶像般满怀激动地听他讲述着他眼里的世界以及死亡。这个超级牛逼的家伙身上显然有种巨大的感染力与煽动性,以至于之后的监狱大暴动来得顺理成章。
整个讲述听起来像一场总统就职演说。当然这两者本身就没什么区别。然后我记住了这句话,并且坚定不移地相信它。
沉浸在童年里的人都是纯洁的,不管那些时光是否只是一只巨大的阴影。
电影的前半段,斯通采用大量具像化了的幻觉以及纵横交错的影像风格,肥皂剧纪录片旧胶片音乐录影带拉拉拉,闪迴盘旋,横冲直撞。也许是试图告知我们,幻象无处不在,曾经的时光它们无处不在,并且充满力量,个人眼中的世界实质上如此混乱,荒诞不经。
某一刻飞刀划出美丽弧线,直指要害,不带丝毫怜悯。咽喉开出美丽花朵的瞬间,神秘女子唱响了最华丽的那个音符。死亡如此简洁而仓促,谁也不关心背后的故事。
例如米基与梅乐丽的故事。
阴暗沉闷的童年,世态炎凉的社会,面目可憎的父母被他们联手干掉了。
梅乐丽当然比她冷漠的母亲以及色鬼继父纯洁得多,可结果是她最后成为了众所失的。梅乐丽又比我们幸福,因为她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异样的目光。烧掉了自家的房屋以后,她微笑着对弟弟说:“你自由了。”那一刻的她无比真实。
还有米基,他的爱纯洁而深刻。
让那位印第安老人莫名其妙遭到枪击的一段是整部影片最失败的地方——影片需要这样一个所谓灵魂救赎的契机,导演却始终无法为米基的杀人行为找到适当的理由。
是温和慈祥的老人,他们原本可以爱他。
梅乐丽习惯在夜空下舞蹈,任由凛冽的风吹过身体,她说我是个天使。的确,她穿上白色婚纱的时候圣洁得像个真正的女神,足以让任何一个男子动心。
那件婚纱最终飘落峡谷深处,半空中看起来像一条舞动的蛇。
蛇有毒牙,不代表它不善良。
三
按照修罗洋同学的说法,《天生杀人狂》会让他第一时间联想到大卫•芬奇。或者是因为其中许多飞速跳转的凌厉镜象。我觉得它更像丹尼•博伊尔的风格。大卫•芬奇在他的许多作品里描述的都是中产阶级所面临的精神与道德困境,只有丹尼•博伊尔的《猜火车》,描写了一群同样在现实里沉沦却又心怀希望的人。
这些人,他们天性纯良却疲于挣扎,无一例外地反叛世界。
一开始,许多人是抱着好玩儿的心态去看这片子的。它确实很好玩,如果你只是想去看看所谓的朋克、迷幻、颓废主义或者其它什么的。伊万钻进马桶、和年轻女孩儿做爱、吸食毒品后出现幻觉拉拉拉好多段落都让人觉得新鲜甚至经典。
可是最后好多人都哭了,主要是那些平时看起来放浪形骸的家伙们。电影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所有真相,好多事情其实那样悲凉,并且无奈。我们迷失其中,像呼啸而过的火车那样,找不到远方。
就像我以前的好些朋友,那些成天无所事事的小混混。他们抽烟打架泡美眉,把江湖意气挂在嘴角,然后无一例外地迷恋《古惑仔》,崇拜浩南哥。古惑仔手上总爱拿着明晃晃的西瓜刀,砍人,仿佛这是唯一证明自身存在的方法。
后来,年轻女老师感动了江湖浪荡女领悟了天生小哑巴微笑了,有些情节难免让人觉得矫情,可是黎明将至,刀锋血未冷,山鸡包皮浩南哥起身独自面对茫茫江湖的时候,我身边的他们也许就假借醉酒,哭得稀里哗啦。
他们都是善良可爱的人。
其实只是方式不同罢了。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我们垮掉是因为终于发现这个世界的绝望来得如此铺天盖地,无处藏匿。还不如强颜欢歌、嬉笑怒骂、装腔作势、假装另类,最后也许不得好死。
我们不是存心说谎,我们只是无可奈何。
丹尼•博伊尔的新片《百万小富翁》真失败,影像方面故弄玄虚就不说了,像他这样满是愤怒忧伤的导演,根本就不可能拍出真正的童心未泯。
四
大卫•芬奇。
大卫•芬奇是我心头所好。最爱《搏击俱乐部》,看神一般的布拉德•彼特奋力搏击,杀出重围。最后一场戏,夜色中的石头森林集体喑哑,满目荒凉。
有时候我觉得大卫•芬奇丫是一流氓,老是凭借藏而不露的剪切技巧玩弄全体观影者的视觉逻辑。偏偏有些家伙看得很爽看得高潮迭起。
我只好也跟着假装高潮,假装看不懂故事,假装不知道布拉德•彼特和爱德华•诺顿其实他们就是同一个人。
这样还可以保留最后一点卑微的希望。
可惜终究还是醒悟晚了,他们义无反顾剥去层层伪装,却依旧没有好下场。
五
《天生杀人狂》跟《大象》一样,跟《天使爱美丽》也一样。
即使《大象》是一部如此冷峻压抑的电影,导演甚至没有展示任何有关凶杀的动机来源。年幼的主人公面无表情地干掉生活里一个又一个或亲密或陌生的家伙,最后干掉了他的同伙。没有理由,就像米基和梅乐丽对着帮助他们越狱的新闻记者疯狂扫射。
《大象》的名字来源于“瞎子摸象”的典故,意图阐述“每个人眼中所看到的事实其实都只是事实的某一方面而已”。而《天生杀人狂》的批判重点则是电视媒体及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为了利益而对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误导。因而影片结尾对记者韦恩•盖尔的扫射,一定程度上带有象征性质。
《天使爱美丽》。艾美丽的最大愿望是帮助身边的人和自己找到真正的幸福。可她始终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如果没有那个男孩拯救她的话。同米基和梅乐丽一样,艾美丽行事只尊照自己的人生逻辑。
不过是判断方式不同而已。
当然,艾美丽是个十分讨人喜欢的女孩儿,至于米基和梅乐丽……
对不起,我也爱他们。
大概奥利弗•斯通早有远见,在影片中就塑造了一大批盲目的米基与梅乐丽的追随者。虽然这段描述带有明显的批判性质,却依旧无法影响我们的爱憎。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同时也无比悲怆。
是否忆起小时候?
那时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每天努力看书做作业,见到五星红旗就会想那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然后心怀敬仰。
是多年前的事情,那以后我们都学会了麻木不仁地行走和微笑。成长让梦想渐行渐远。面对米基和梅乐丽我们顶礼膜拜我们说真TM酷,也许只是羡慕他们身上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毫不退缩的坚强。
韦恩•盖尔说他生活多年,第一次感到了存在的意义。随后他迅速转变成了一名反叛者。虽然这个选择不一定正确,但他终究做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在这样一个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该忽略什么,该崇拜谁的时代,或许只有如此,方能获得完整的人生体验。
所以最后他心甘情愿死在自己的偶像手上。
下一个轮到谁?
即日。
窗帘背后阳光普照。
——————————————————————————
补充声明:言论自由,但请自重。
之前骂了好几个人,无论如何,是我不够大度。从现在起不在这里说任何一句脏话。
但不代表我不会删帖。
2010-03-05
一堆意象,一帮追求本性的人,一个不造作的粗俗故事。尤其是开头如肥皂剧般的两人经历设置,极尽黑色幽默之能事,令人拍案叫绝
假惺惺地让你欣赏一场关于暴力或世俗的盛宴,借此折腾所有甘于平凡的人们骨子里最后一点点叛逆或者良知
编剧昆汀在影片创作方向上与导演存在严重分歧。他认为斯通的最大问题是,“直白消耗精力,精力冲推直白。他就是风格化的斯坦利克雷默。”……“直白”似乎是指斯通的表现方式太硬太露骨。父亲天生该死脸,警察用人质擒凶,印第安人看穿白人原罪。酷炫的剪辑风格与画面拼接只是用来掩护理念表达的直白。
走火入魔……我愿意就这样走火入魔
奥利弗·斯通、昆汀是在为邦尼和克莱德报仇,两个主角演的出彩,但我讨厌他们两个人的门牙
无以复加!!!精彩绝伦!!!元素丰富!!!寓意迷幻!!!
啊~又一个我差点看睡着的~
从头暴力到尾.杀人不应被美化
居然还有中国民歌做配乐《天下的黄河九十九道湾》
神经质变态的电影
昆汀和斯通都是磕了药写出这么一发的吧,顺带发泄了一下自己对当年邦妮和克莱德的怨念。。。剧情神马的就不提了,就这神经质的迷幻色彩确实还是挺high的。两个主演的牙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一生的谎言
很抱歉,还真是不能理解用肾上腺素思考的人。我还常想杀人哪,没杀不纯洁,真杀就纯洁啦?给这片打高分,看来活得憋屈的人真不少~
疯狂、浪漫、讽刺,死去活来。枪口瞄准家庭、监狱、媒体、谎言、庸常,杀杀杀!!!反社会人格魅力=魔鬼的诱惑,很少有人能抵抗得了:受虐少女迷上连环杀手,青少年疯狂崇拜曼森、狱警近墨者黑近疯者癫,一切都好理解。90年代好像很喜欢监狱暴动这题材,另一部写记者的片里也有类似情节。
影片争议比较大,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十分不喜欢,唯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电影在技术上的成就,技巧运用十分复杂,艺术感相当强烈,观影效果和整体精神一致。片子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强烈的摇滚情绪,一种极端的态度,因此在剧情上也相当另类、反常,虽然这是一种表达手法,一种深层呐喊,但感觉过犹不及。
虽然昆汀不满意斯通篡改剧本,但是影片迷乱的剪辑和配乐还是最大程度的还原了昆汀的想法。影片用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反讽方法,嘲笑了无耻的媒体和可悲的看客,手法高明,但是以此崇拜那俩杀人狂的货,我只能说你们是傻逼,是傻逼,是傻逼。
两个小时像四个小时
Shit,多么伟大多么美丽绝爆的爱情啊。
奥利佛·斯通极具争议性的风格化之作,获威尼斯评委会大奖。1.血腥暴力和天马行空的视听享受之下是对媒体的刻骨讽刺;2.高速剪辑+迷幻摇滚+倾斜构图,疯癫指数爆表;3.视觉混搭与拼贴:黑白,彩色,单色滤镜,电视播报,情景喜剧,动画,DV,戏中戏,动物世界,背景幻灯片...4.飘落峡谷的如蛇白纱+1。(9.0/10)
虽然很牛b ,但晃得我眼睛花,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