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女主与别人赛摩托,以为能有些表现。 结果除了惹是生非,就是当人质了。最后大战索性不参加了。只是花瓶作用。 托尼贾功夫是电影最大看点。逃跑时各种动作都来一遍,像是为了展现而展现,其实可以挑两个最好表现一下最好。 加之反派都是直接绕过,看起来就显得很没必要。 缅甸之光森明用五个兴奋剂一起注射看着无语。
电影给了三星全是给的托尼贾。
对比之下才开始发现李小龙的好。演戏自然不是真打,但是李小龙的电影表现要真实的多。应该是李小龙对击打的把握更好,再是速度快也更不容易看出破绽。托尼贾的肘膝打肿人时速度都是不快的。虽然打上去还是会很痛,但那是以演员的立场来看,如是实际打斗那样的伤害就有限了。
想想小时候并不喜欢看李小龙打架,原来是因为他的电影打斗也是偏真实,而其他的演员开始会坚固好看,比如托尼贾各种翻身踢腿。
《盗佛线》:虔诚信仰与暴力美学,缺一不可的双行线 (文:火神纪)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跟很多年前的港式的功夫片差不多,乡村小子到城市,为了某种信念而不懈努力之类的老桥段看起来颇没有什么新意。但是也许因为泰国的本位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别,使得这部电影在某些方面的处理上还是带给我一种全新的鱼跃感。 偶尔看看一些陌生的电影,没有那些我们熟知的导演和演员,总会发现一些全新的东西。
功夫片永远走不出某种尴尬的境地,那就是无止境的挑战和征服,也许,功夫片宣扬的不是某种我们所熟知或还不曾熟知的传道教义,而是赤裸裸的力量和血泪的暴力美学。于是,虽说视觉上有种鲜血淋漓的享受,然而我们看着的时候不免感觉内容空泛。 可是这是一个没有办法解决的矛盾。因为这是一个鱼和熊掌的矛盾。电影在时间上的限制导致了电影尴尬的无奈。如果一味地追求内容上的丰满、情节上的细腻和底蕴上的深度,那么相对来说身体和体能上极度的美感必定会显得薄弱。 而各个片种的观众都会有不同的角度及喜好。所以鱼和熊掌的矛盾并不难以解决,因为喜欢吃鱼的人不一定喜欢吃熊掌,反之亦然。 功夫片有功夫片的市场,这个市场里会有狂热的暴学美学狂燥者,也会有一些平时看惯了文艺片而突然想转口味的人们。 所以,我们不应该因为一部电影某方面的瑕疵而横加指责,甚至是出于自身的喜好而妄下批断,这对电影本身无疑是非常不公平的。 正如我们不应该拿文艺片的深沉和功夫片的浅薄相对比,这是对功夫片的不公平。反之,我们也不应该拿功夫片暴力美学和文艺片的优柔寡断相对比,这也是对文艺片的不公平。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只是要做到并不容易。因为没有彻底的客观,我们所有的评论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个人色彩的主观意识,这就注定了永远没有彻底的客观评论。纵然打着所谓的客观的旗帜,骨子里依旧只是打着某种个人自我的铬印。 死而不僵永远是一种非常不幸的自我认知。当然,也许只是因为文字的驾驭能力而显得眼高手低,这只能依靠自我的修为逐渐提高。所以有的人会对某部电影一评再评,或者在其它领域里重复做同一件事,这或许是一种自我的修行,或者自我的测试。 很多时候我害怕重复地写同样的东西,因为如果没有办法写出一些新的东西出来,文字本身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相对来说,这部电影应该算是在某种程度上达到非常全面的。 这部电影有两个潜在并行的内在线索。一个是对于佛教信仰的虔诚;另一个是泰拳的暴力美学。 如果抛开了一些所谓信念的话,那么电影会成为纯粹的CUT片。这无疑是限制了这部电影的观众群体。因为CUT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并且欣赏的。而作为一部公映电影,是必须顾及大部分的人;而CUT片的观众群体毕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 所有的东西都会有人欣赏的群体。我记得以前上某个网站,都是一些虐杀,肢解之类的短片,网站推崇的是一种所谓的肮脏美学。 当肮脏也能成为一种美学的时候,暴力应该可以变成一种很唯美的东西。
对佛的虔诚信仰成为这部电影的内线,而功夫就是这部电影的外线。就像我们中国的功夫,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把功夫练到化境。 而把对佛教的信仰定位为内线,这样的定位无疑是很吃香的。泰国本身就是一个全民信仰的佛教基地。 于是,这样一部很平淡甚至很肤浅的电影,在泰国这样的国家里,甚至在整个佛教信仰地区,整个东南亚都可以大行其道。 故事跟那些我们看了许多年的电影相比并没有多大的创意。受命于危难之际,于是出山,经过连番的苦战最终幸不辱命。而结局也许是跟我们传统文化不同,并没有抱得美人归,而是出家成了僧人。 也许,在泰国文化里,出家,修道,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而抱得美人归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渴望;这一点上说不出谁的境界更高一层,只是文化本位的差别罢了。 这也许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对于信仰的虔诚。这个结局反射过来再观望整部片子,所有的一切就显得非常合理了。 村子里的佛首被盗,村里的老人痛哭泣零有着非常合理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基垫,纵然很多东西在我们现在看起来显得非常的迷信。而全片子里的打打杀杀有了一个非常堂皇的理论基调。 佛教强调的是一种祥和的氛围,而为了信仰,纵然小有冲突,也就堂而皇之了。
而外线,看惯了我们自己的武侠片那种流畅的唯美拼杀,偶尔看一下这种赤裸裸的肉体上的短兵相接,视觉上有一种异样的快感。正如一个人吃惯了山珍海味而偶尔吃一点清淡的东西,其实对肠胃是颇有裨益的。 我们的武学的基调和佛学有着不谋而和的殊途同归。同样是祥和,还有所谓的以德服人,武学必须是内敛的。而武学修为是次之更次之的东西。这方面,泰拳也是一样的。 由传艺的僧人说出,拳术终究是害人的;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自我修为。隐忍和自身的品德修为是更为上层的修为。
于是,拳术就成了末端的东西。成了一种形式,承载了同样的传道教义的形式,这是相对于中国功夫和泰拳来说的。 泰拳追求的是一种关节的击打和短兵相接的肉博,看起来和我们中国功夫的潇洒飘逸有着一种质感上的不同。 整部影片从头到尾安排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泰拳展示表演。从一开始阿天的独自练习,那是一种非常质朴的拳术,单调而平实;之后是一场泰拳比赛,轻而易举的胜利,这是为前面的质朴的一种新层次的诠释和后面一连几场大获全胜作为铺垫;大对决之前的拼杀和故意的失败,还有那一场逃跑的戏,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最后一雪前耻了。 逃跑的那一场戏非常地流畅,只是显得非常做作。毕竟很多时候并不用不停地展示功夫,明明可以避开而逃闪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腾挪跳跃呢。 手肘,膝盖,这些在我们中国功夫相对较少用到的地方都成了最直接的击打工具,还有刀具,长棍之类的表演。以及泰拳的跳跃进击和空中搏击。这一切都带给我们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
另一些细节也值得观望。比如阿含莱,直到片子最后才想到了抛开名利和金钱的欲望,一起努力把佛首拿回来送回村子里去。 最大的转则在于他父亲给他的信,一开始的不屑一顾地抛弃到后面珍重地找回来重新看,在禅的境界里,这时候的他顿悟了。 各人有各人的修行之路,阿含莱还有一个名字叫扬。扬是属于曼谷和城市的奢华的,而阿含莱是属于巴都村和乡村的质朴的。 最后阿含莱说,我也是巴都村的人,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认真地想做任何事。阿含莱死了,在他死去之前,我想,在禅里,他应该算是得道了。抛开前事所有种种,今日所有的一切都是前因种下的果。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还有阿媚姐妹两人,这一组剧情主要集中在她们的姐妹情深。一个临到死了之前还把自己的积蓄装在信封上写着“阿媚的学费”,一个在和姐姐争吵不让姐姐去买白粉了之后,痛哭不已,哭喊着我不要学费,我要你回来和我生活在一起。 也许可以说,这是对贫苦大众的同情。很多时候,她们并不是想要做坏事,只是生活所逼。姐姐卖白粉和后面想要戒掉,而妹妹却以骗人取钱财为生,同样是不情不愿的不得已而为之。
另外反派人物的死也有着某种象征意义。一生总以盗取佛像牟取暴利。最后被一个巨大的佛首砸死在山洞里。佛首的眼睛下面带着血的悲悯,看起来有点像是泪水闪烁。 宽恕一切,众生平等,对佛义的诠释,赋予了这部电影一种浓厚的深沉韵味。
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泰式短兵相接暴力美学,成了这部电影缺一不可相互相承的两个精神层面。一个非常的内敛,而另一个极其张扬。以内敛作为基点来诠释张扬,风格统一而底蕴丰厚;这一点上来说,这部电影是非常成功的。 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想起了很多年前的《唐山大兄》。因为泰拳的某些东西和李小龙的截拳道有些很多相似的地方,而故事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当李小龙逝去,很多的东西还在不停地被重复,不知道,这对于电影来说,是幸或不幸呢。 这部电影也让我想起了风马牛不相及的《切肤之爱》。《切肤之爱》是将文艺片和惊悚片完美结合的电影,而这部电影在文艺片和功夫片的结合上虽说有所不及,可是,这方面来说,也有着一种曼妙的契机。
虔诚信仰和暴力美学的统一,桃红着那么漂亮的芒果。凄美而动人。
2006-4-30;丙戌年四月初三。
附注:电影资料。 ■原名:Ong-bak ■译名:盗佛线 ■导演:Prachya Pinkaew ■编剧:Prachya Pinkaew /Panna Rittikrai ■类型:动作/冒险 ■演员:Phanom Yeerum ..... Boonting (as Tony Jaa) Petchtai Wongkamlao Pumwaree Yodkamol ..... Muaylek Suchao Pongwilai ..... Komtuan Wannakit Sirioput ..... Don Chatthapong Pantanaunkul ..... Saming ■上映:2003年1月21日/泰国 ■片长:Canada:105 min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Hong Kong:108 min ■国家/地区:泰国 ■对白语言:泰语/英语 ■色彩:彩色 ■混音:Dolby Digital
《拳霸》令当时观者大呼华语功夫片或动作片之被超越,一方面大概也在于彼时一向以功夫片或武侠片作为国际面目的华语片正处于低谷,人们在TONY JAA身上看到一种成龙混合李连杰的气势(其实,应该是成龙+甄子丹,但彼时甄子丹还未叫世人领教他的魅力)。 他那段带有“跑酷”风格的小巷追打,叫人们看到了巅峰时期的成龙,那种通过多角度重放和长镜头真实记录的表现人与环境的动作互动,确实生猛跳跃,而当时华语影坛在成龙已老后,并未有类似的“杂耍派”接班人。
故事平淡无奇,但作为一部动作片,已经堪称优秀,里面亮点多多,追逃中的跑酷,三轮车追逐,还有拳场搏击,以及最后一战,都堪称经典。4星半
李连杰曾向他学习过泰拳的。他的连续两个环踢(第一部的山洞戏中)难度系数超高的!
打击感十足,感觉泰拳蛮kool的,剧情也相对其它动作片饱满
跑酷挺炫,泰拳极酷,飙车很憨,情节巨傻。最斯巴达的是打boss的时候正反方都带用补药加血的,其实他们都不知道,只有信春哥才能死后满血满状态原地复活
徒手搏斗,为了找回佛像,不惜生命危险,这套路不管哪个国家都很盛行呀。各种绝杀技才是亮点,这里是手脚大关节。
Ting (Tony Jaa) falls foul of a street gang, who chase him through a Bangkok market. Cue a lot of table jumping. Jaa escapes by jumping over his assailants, using their shoulders as stepping stones.强悍的打斗风格。
九年后二刷,对盗佛头的主线还有些印象,其余部分当新片看了。朴实善良却身怀绝技的乡村少年来到大都市找回被盗的佛头,先是卷入黑市地下拳坛(托尼贾三战三胜后满场喝彩,落下金币雨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后又打怪升级式地从山洞中取回佛首(顺带单枪匹马捣毁了一整个犯罪团伙)。佛头除了麦高芬,还额外承载一些宗教教化的内涵(村民相信遗失佛头会带来灾难;而不敬佛的霍金式反派也死于佛头的「报应」)。配乐尚可,节奏感极强的嘻哈风配乐配上托尼贾在街头跑酷式的穿梭(比起成龙的风格更强调敏捷与柔韧,但铺排相对略单一了)与拳拳到肉直取要害的格斗(托尼贾决战打缅甸打手沙明,连续十几招就是以肘劈头,触目惊心),要是没有不同视角的慢镜回放会更带劲。托尼贾状态很好,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泰拳中拳肘膝腿组合的凌厉杀人技,看得过瘾。
04年在音像店看到很多这个片子的盗版碟,以为是擂台拳赛片就没买。2005.9月在明珠台播放,看的彻底激动。不久在cctv-6的中国电影报道看了《冬荫功》的预告片,又嗨了,但一直没买到碟。到了高一,终于买了这两张碟,《拳霸》是我看最多遍的一部功夫片,深刻激励着我高中时候锻炼身体...
这导演看多了taxi,剧情白痴,跟那个黑衣人的打斗算最精彩的,然后主角的弹跳实在牛x
泰拳凶猛,招招致命。
本周去观摩泰拳学校授课,如果可以接受。。。姐就学了\(^o^)/~
在画室时和朋友们把Tony Jaa的电影全部看完了。当时对泰拳喜爱的紧,觉得成龙打出得拳与他相比简直弱不禁风,泰拳打出来那种狠劲,招招致命的拳头,看得热血沸腾。
动作不错,情节一般。另外那些为了搞笑而设置的桥段也太SB了吧。。。人丑(小媚除外)语言难听,3星半。。。
当时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情节一如既往很bc 但动作片好久没看到这么精彩的了
反身踢爆路灯的一刻,我意识到泰国的李小龙诞生了。
重温曾经的的帅气泰拳片,有信仰的人使幸福的。泰拳这种横练功夫,学好了打起架来确实屌。
拳拳到肉的功夫片才叫功夫片,如果主演再是个功夫高手,一招一式,随心而动,一气呵成,那就更难得了。
拳拳到肉的泰拳,凶猛的要命。漂亮的地方其实在于那股80s的香港味道,还有导演因地制宜的巧思:你好莱坞玩追车,老子就用三轮车飙!一样飙的有情调~很强大……
泰拳是亮点之一,但我更欣赏那种对信仰的虔诚。
动作的确nb,特别是一些特技。不过打架的效果上,泰国电影还需要向中国,特别是香港台湾电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