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你心中的福尔摩斯同样还在(难得写一篇不含剧透!)
在评价电影之前,想起两个一句话段子,在高达圈流传甚广,分别是“这TM根本不是高达!”以及“我比富野懂高达”。一个个官方冠名的系列作都能引起关于作品内涵和精髓的争议,以至于形成各种段子和笑话,更何况一部可以说是同人作品拍出来的影视作品,自然会给不同的粉丝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完全可以想象“这TM根本不是福尔摩斯!”的炸毛式观影评价。
评价剧本自然是评价一部电影的一部分,个人认为,这个由三条线构成的故事是一个可以算成功的安排方式,对于电影来说尤其如此。在本片优雅而舒缓的格调下,故事如果单薄而无趣,造成的观影效果,很可能就是让观众在赏心悦目的画面中进入半睡半醒的状态。虽然主要演员的魅力完全作为并且完美承担了这部电影的卖相,但一部冠以福尔摩斯名号的电影(故事)如果单单只以艺术展品的形式来呈现,而没有任何破解奇案的核心要素,未免有些偏题。
当然,本片显然并不是想要描述一个福尔摩斯老而弥坚的故事,如果把最后一案、日本之行和蜜蜂与黄蜂三个故事单独拉出来看,都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老福小故事,因为事件本身可以说相当平白。(这里我要赞一下作者,电影里有一段老福在电影院观看最后一案电影版的情节,那里告诉了我们在花生笔下的案子是怎样写的,可以说那才是一个福尔摩斯式的案子,是我们熟知的花生笔下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这种对比,比之于猎鹿帽或者烟斗这样的符号式表达更具匠心,也说明作者本身并非写不出“真的”福尔摩斯故事)。不过当三个故事以记忆穿插在一起时,凑成了恰到好处的篇幅,将迟暮、烦恼和领悟等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这部电影、或者说这个故事,虽然并不像我所熟悉的福尔摩斯式故事一样充满令人拜服的智慧和戏剧性的展开,但它成功营造了出了一种能够让观众愿意静心等待结局的诗意化的氛围。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你可能不再会特别兴奋特别焦急地想知道大侦探如何华丽而巧妙地避开了迷惑和陷阱找到了答案,反而会耐心地等待他慢慢地去寻找关于自己心灵的答案。毕竟,他都已经那么衰老而蹒跚,让你都不忍心催促他加快自己的脚步。
因此,只要把心态融入这部电影的节奏中,观众是完全可以让自己享受一段惆怅而怀念的旅程。你看着93岁的福尔摩斯走路颤颤巍巍还想不起一些琐事,同时也在自己心中寻找着那个兼具着智慧、行动力和神秘感的英伦绅士,这种感觉更让福尔摩斯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可以说,无论看电影的时候你脑海里冒出的是“这tm才不是福尔摩斯!”,是“福尔摩斯也会老啊”,还是“福尔摩斯真的会变吗?”这样的怀疑或不舍,都让他显得是一个真正活着、或者说活过的人,正因为你好像亲眼看见他屡破奇案、亲眼目睹他和花生搅基(大雾),才会在这样的故事里感受到更真切的难过、怀疑、欣慰等各式各样复杂的情感。
我认为,这是一个虚拟角色最强大的魅力,福尔摩斯当之无愧有这样的魅力。
这也是这样一部节奏舒缓的电影能够带给观众的特别的体验。
同时还是要说一句,虽然电影里花生正脸都没露,但少许的语句和安排中仍然展现了一个最佳拍档的高大全形象!!不懂的自己多看看体会去!
无论对剧本的评价是喜欢或不喜欢,我相信应该没有观众会对伊恩老爷的演技抱持不满。只要还记得电影最开始火车上和小男孩及母亲关于蜜蜂和黄蜂的对话情节,你就不会怀疑,他用那刻薄的语气和严厉的眉眼,以及最后一案中与人对话时的自信神态,完全可以演一个“虽然身体是93岁但内心还是39岁!”(万年眼镜小学生借你台词一用)的福尔摩斯老先生,当然,他在剩下的一个多小时里演出了一个让你见之不忍的疲惫而健忘的老人,使你随时担心他的健康状态是否能撑得住剩下的进度条,这种功力我只有给跪了。
小男孩的表演也值得赞扬,活生生一个即将从活泼小娃长成敏感刻薄小青年的形象,老人和少年的组合总能给人一种令人欣喜又充满希望的感受,加上故事冲突时两个角色的焦躁和不安,能和老爷爷演好这样的对手戏可谓十分成功了。而母亲的角色,在大部分时间都恰到好处地担当了两人中间的芒刺作用,并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一个虽有冲突但完全不令人讨厌的形象,这也让最后她与老福的和解显得非常自然而然。
电影的三个时空营造了三种不同的环境,最后一案的明亮色调,让福尔摩斯保持了一份他黄金时代尾声的潇洒;日本之行以黯淡为主的场景,让这个本身看起来摸不着头脑的部分始终怀着一种神秘的色彩;主线的环境则散发着一种美丽的真实感,配合着始终清流一般的音乐,将三个短暂的故事联系成一部似乎绵长的回忆录,在一晃而过的100分钟里,好像慢慢看过了一个迟暮之人从遗憾走向释怀。
2 ) 瑕不掩瑜,但瑜也沒法彌補瑕……
當然只是小品,不過老耄昏聵中的追索回憶是個吸引人的設定,何況Ian McKellen的表現之真實之精湛簡直令人觳觫(對,就是要用這麼古老的詞才能形容那種感覺。然後我得說,做為一個相關的小細節,那本醫生給他的隨身筆記到了最後翻閱時發揮的效果真是強大驚人)。Laura Linney和討喜的大眼小男孩Milo Parker也各自恰如其分,加上鏡頭拍出了英格蘭南方鄉間夏日的荒寂之美,很適切地烘托出整部片子揮之不去的悵惘哀傷基調。
但是:
1.城市的部分相較鄉間立刻遜色不少,那個倫敦顯得太平面乾淨而空虛,像個景片。
2.與日本相關的部分一塌糊塗,而且我說的不只是超假超錯誤的布景,而是整個段落都非常糟糕,從情節到「寓意」都做作生硬,完全不知道硬要扯進來幹嘛。
3.我不喜歡片中對於(福爾摩斯和其他人的)「孤獨」的廉價速成詮釋。
4.我更嚴重不喜歡最後福爾摩斯寫的那封信!人生暮年的某種追悔了悟和昏昧軟弱是不一樣的,而那封信完全越界成為後者,讓福爾摩斯這個人物變得……還是那個詞,廉價。就像他退休隱居的理由也流於淺薄老套,不是說那種理由不存在或不合理,但我對這個人物的詮釋和層次實在有更高得多的期待和要求。
所以很可惜,這部電影完全應該更好,McKellen阿伯也絕對值得更好的劇本。還是可以一看啦,只是我有點想對導演(或原著作者,因為我沒看過那本書不確定此處問題主要出在誰)噴以不屑的鼻息。
3 ) 智者迟暮
最具文艺范儿的福尔摩斯。迟暮之年的老福虽然记忆衰退,行动迟缓,却在管家儿子的帮助下回忆记录自己的过去。这样的老少搭华生是会不嗨森的。简单又不简单的故事,在反思过去整理回忆中重新诠释并丰富了我们所不了解的福尔摩斯先生的一面。
走下神坛的天才,传奇终究归于沉寂。遗憾和愧疚占据了曾经的骄傲,感情是一种致命的弱点,而你也终于未能幸免。没有人可以倾诉分享,就连思维也在渐渐消逝,字里行间一颦一笑俱是失落与不甘。舒缓的节奏讲述着死亡和绝望,还有那无处寄托的孤独。处处心碎。
4 ) 你是更爱惜自己的羽毛,还是愿意用自己所拥有的来换取他人的美好
题记:观影过半,联想到下午才玩的游戏Journey(风之旅人),我突然觉得,或许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其形式,都是能够让读者可以体验到更细腻和丰富的感情,从而慢慢走向对人性中最美好部分的理解和向往的。
补:关于华生的讨论,评论里豆友RockNRuo提出了很棒的不同观点,大家可以看完本文以后,稍微下拉一点继续看Rock的说法。至于辩论哪种观点正确,就不用了=)文无完文,让我们求同存异,各持己见吧。
补2:关于写给日本的信,是编造还是想起来了,直接在本页面搜索“生命片段重现”,这位豆友给了很详尽的解释和补充信息^^多谢
--------------------------------------------------------------
虽然这部影片里,主角福尔摩斯即是一个虚构人物,挖掘一个“真实的”福尔摩斯,本来就是一个故事衍生出来的故事;而片子里还套了多个更小的故事,可谓层层虚构。但是导演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整部影片层次丰富而不凌乱,每一个小故事都从不同的角度支撑了想要被讲述的,立体而动人。几乎让人信以为真。
(以下开始是剧透)
.
.
.
.
.
.
.
Ann的故事:Ann的故事让人觉得非常忧伤。非常敏感而孤独的一位女性,在连续的丧子之痛以及生育无望的情况下,转向对音乐的依赖。然而相濡以沫的丈夫却不能理解这样的情绪,反而用各种手段加以限制,甚至到了因为怀疑和猜忌,而请出私人侦探跟踪的地步。Ann的聪慧让她得以和能够洞悉和体察这样情绪的福尔摩斯相识,并进一步提出两个寂寞的人互相慰籍的请求。福尔摩斯却从理性出发拒绝了Ann,导致Ann最终选择了死亡。福尔摩斯的内疚由此而起,整部影片也由此而起。
Ann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些小细节:其一是,在巨大的悲伤和不被理解之后,她依旧在为丈夫洗着衣服,继续操持日常家务,履行自己作为妻子的责任;其二是,她当着福尔摩斯的面,倒掉了毒药,连玻璃瓶都留给了侦探——这是不让福尔摩斯为她的死承担心理上和客观上的责任,可谓极其善良;而在福尔摩斯跟踪她的时候,设下局中局,更是反映了她极其敏锐的心智。我甚至疑心福尔摩斯的伤痛不仅仅是因为Ann的早逝是他间接所致,或许在那交谈的一刻里,也有被这样的美好所吸引吧。
虽然Ann最终死亡让故事变得超过了日常生活的界限,这种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孤独却并非罕见。每一个人都渴求自己的痛苦被最亲近的人看到,求而不的,家庭就变成了束缚甚至折磨。福尔摩斯如果去帮助这样的一个人,或许跨越的是道德的界限。越界便会有社会声誉等等丧失的风险,亦有可能卷入感情纠葛,丧失基于完全逻辑的优雅而冷静的生活状态,故需要很多基于勇气的善良。
Ann的故事叩问的是,你是更爱惜自己的羽毛,还是愿意施助于人,即是你需要面对和承担自己的损失?
Roger的故事:如果说Ann的故事是痛苦的发生和起点,Roger的故事就是痛苦得到救赎。Roger,一个出身于平庸家庭的小男孩,需要面对的痛苦是单亲妈妈看到他的才华,却无力也不愿意让他走一条更加能满足他才华施展的道路。他的母亲芒罗夫人虽然爱护Roger,却选择不去理解他的想法,也不愿意他和福尔摩斯这样的怪人有过多纠葛,即使这个怪人也许有可能让这个孩子多得到一些他极其渴望的教育和知识。
福尔摩斯和小男孩友情的起点,是男孩的才华。然后在其后的过程里,福尔摩斯看到了小男孩谴责母亲时,正确的逻辑对人也能产生巨大的伤害(即是福尔摩斯先生自己也说了类似的话);看到了芒罗夫人因为自身资质和家境限制,无力做出更好的选择这一事实。
最后当热情、善良而又机智的Roger差点因为发现真相并且想要保护蜜蜂而差点丧命的时候,福尔摩斯的内心城堡终于被打破。当他决定要把自己的遗产留给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俩时,便是在付出自己所拥有的财产以及自己所遵循的人生标准,来保护小男孩可能有的未来,也保护了母子之间的关系。以自己的丧失换取他人的美好,我相信这是人性中最温暖的一部分。
华生的故事:华生在整部影片里,并没有出场。除了那些零零散散的线索,暗示这个华生并未真正用写作来如实反映这个伴随一生的老友,最令人感伤的,是福尔摩斯自己所说,华生从来没有真正了解我。华生为了结婚而搬出贝克街的时候,那张用于写作老伙伴传奇生涯的桌子并未搬走,反而最后是跟着福尔摩斯到了侦探自己的乡间旧宅。一个细节体现出来的情谊的深浅,令人不得有些唏嘘。
过于理智而热爱逻辑的人,很多都是用这样的方式筑起冰墙来保护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即是他们与此同时也在默默等待,有一天会有另外一个人会用暖心的温暖来融化这道冰墙。陪伴却不愿意去理解,敬爱有加却不想要看到真实的对方,就像是隔着玻璃的握手,即是福尔摩斯如此珍惜,却依然没有在他心灵上产生足够的温度。
日本人的故事:这一个故事,是对福尔摩斯转变那条线的支撑。如果说Roger母子俩的事情,因为是身边之人所以才对侦探有那样的触动,那么最后当热爱事实的侦探为了一个曾经把他千里迢迢骗到远东加以指责的陌生人,开始编造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完全已经发生了转变。为了维护那堆母子几十年生活下来的精神支柱,放弃自己的原则。这一幕体现出来人性的柔软和温度,让荧幕之外冰冷空调间里的我觉得异常温暖。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福尔摩斯自己的。因为年纪的衰老,精明如福尔摩斯这样的不世天才,会在调制皮下注册针剂的时候晕倒,每天会忘记不胜枚举的名字和地址,甚至居然会忘记引发自己退隐的最后一案的案情。我们看到年迈的侦探虽然洞察力一如既往地犀利,却会在阅读的时候打起了瞌睡,为了拾取一枚装饰品而摔下床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自己的痛苦,才更容易直视他人的痛苦,从而慢慢生出怜惜同情之心。但如福尔摩斯在影片最后所说,只有当一个人没有遗憾,才会死去。让一个只遵循硬邦邦的逻辑和事实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最后在老迈之时懂得了人心的温柔,我非常喜欢导演所安排的这一出圆满。
5 ) 福尔摩斯 苍老是一生最初的等待
更帅、更流行、更酷、更基情,作为虚拟的文学人物,福尔摩斯登上大小银幕,可以有一千种变换的姿势,但回到有血有肉的人类,他只有一种变换的结局,那就是变老。伊恩麦克莱恩版的老年《福尔摩斯先生》,大概是最不福尔摩斯的一部福尔摩斯电影,却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至少是之一。
这部由比尔康顿执导的电影改编自作家米契科林2006年的小说《心灵轨迹》,讲述了93岁的福尔摩斯,隐居在英国萨西科斯乡间以养蜂度日。因为不满华生生前为自己创作的形象,尤其是对导致自己隐退的最后一案充满疑异,垂垂暮年的福尔摩斯动笔自传,企图纠正这个“错误”。女仆管家的幼子Roger是他手稿的最初读者,也是福尔摩斯找到真相的钥匙。福尔摩斯不仅还原了案件真相,而且直视了自己内心——现实真相有据可依,内心真相唯己可辩。
英雄迟暮,这样的故事总是揪心。自古美人良将,不许白头。
再是才思敏捷、心细如发,也奈何不了时间侵蚀。93岁的福尔摩斯观察力、判断力依然凌厉,但体力、记忆力均大不如前,衰老伴随病痛如期而至。因为捡拾一块物品,卧病在床的福尔摩斯翻身跌落无助求援,为了记住交谈对象的名字,福尔摩斯不得不把对方名字写在袖口上。但在所有关于衰老的细节描写中,让人最难释怀的是他努力回忆Ann案件时在Roger面前的失态:我耿耿于怀的是——我忘记了什么让我如此耿耿于怀。
但恐怕老也有老的好处,年轻时人因充满未知而多欲念,因多欲念而多杂思。才华不够的,都敢梦想下一秒征服全世界,何况柯南道尔笔下成为“智慧”代言的福尔摩斯呢?福尔摩斯当然不屑征服世界了,他只是迷信逻辑的力量,沉迷智者的孤独,冷傲自爱而藐视众人,是个完美绅士版的“奥丽芙基特里奇”罢了。
把福尔摩斯和庸众拉平的唯有“时间”,比“老”更公平的只剩“死亡”,来日无多所谓“其言也善“,检讨得失,都是箴言。在《心灵轨迹》和这部电影里,作者和导演借还原玻璃琴琴师案让福尔摩斯实现了与自己的和解,案中寡居的Ann因为丧子之痛移情音乐,而更令她悲伤的是绝望的婚姻生活,福尔摩斯应Ann丈夫的要求接手调查Ann的外遇,不料遇上了旗鼓相当惺惺相惜的对手,福尔摩斯照例洞察了真相,却败给了自己的“原则“,他没让任务失手,也没能挽救Ann的命运,而只有当他暮年充满悔恨地回首时,才知道失去的还有更多。
和对Ann的念念不忘想比,这版电影里福尔摩斯对华生的主仆情则充满娇嗔的“质疑”,于Ann是千里失知己的悔恨,和华生倒像是一错再错的误解。福尔摩斯责怪华生虚构杜撰自己的形象,害得他为了做自己,不知道是不是得刻意地与银幕形象反着来,他哀叹华生“一辈子从未真正理解过自己”,轻描淡写地描述:他们的最后的关系是“渐渐转淡”,华生去世之前甚至也来不及有个告别。福尔摩斯对华生的友情是细腻的,华生写作的书桌在他搬离贝克街221号时并没有带走,倒是福尔摩斯敝帚自珍地搬到了乡间陪伴到老。
片中有个细节我想也是作者特意的安排,那就是强调了福尔摩斯接手Ann的最后一案,恰好是华生因为成婚离开福尔摩斯。华生和Ann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映射关系,用句鸡汤点的话来形容的话,大概可以说:“理解是多么奢侈的偶遇,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不过,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难免想福尔摩斯说华生一辈子都没能理解他,他不也是花了一辈子才顿悟华生“伪饰虚构”的初衷么?所谓逻辑,讲究的是对错:飞鸟掠过亦有痕迹,是非曲直总有明证。可中国人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章乃在学问之上。“事情本该如此,我却偏偏喜欢”,生而为人,凭规尺戒律做事,更靠爱恨情仇做人。
以此为要,就不难体会导演为何不疾不徐的穿插福尔摩斯与Roger的忘年交,以及日本人梅崎的故事了。福尔摩斯给梅崎寄去的那封信,彻底表明福尔摩斯从对“逻辑与真相”重新定义的态度。至于Roger,分明是个翻版的福尔摩斯,与他的“惺惺相惜”是福尔摩斯自省之匙。不过相比小说,电影从大众考虑已经善意地美化了结局,据说梅崎的父亲真的是Gay,而Roger也并没有得救,米契科林大概想让福尔摩斯在更深的自责中去反思“逻辑”的意义吧。
如果更理性点去看这部福尔摩斯电影,似乎仍有许多地方可以挑剔,仅有的悬疑太过小儿科不能满足福尔摩斯迷就不必提了,节奏似乎也可更好些,Ann的部分也稍显狗血违和。但这些年来,对包括英国电影在内的英国文化迷恋起来,我喜欢影片沉稳古典的画风,也喜欢“万磁王”张弛有度的表演,年纪越大越觉得慢和收的好:法意文化多情浪漫,非死不足以表达情深,而英国人古板克制,铁石心肠稍稍锈蚀就能打动人心了。
福尔摩斯本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人物,《心灵轨迹》在虚构的人物上再去解构重塑,其实有点沙中之塔的虚无。那就用福尔摩斯“自己的话”来解构吧,他说过的所有名言里,以下这句算是最出名的一句: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 whatever remains,however improbable, must be the truth.把不可能的东西剔除之后剩下的,即是难以令人相信,但那就是真理。如果严密的逻辑也是不可能的东西呐?剩下的大概只有“然并卵”了吧,即使难以令人相信,但那也许就是生活的真理。
6 )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看到老年阿福上线的时候真是鸡冻不已,像往常一样暗搓搓的点开b站,打算欣赏年度悬疑大戏。当然,在此之前,早听闻此片重点不在于悬疑!不在于悬疑!不在于悬疑!重要的事说三遍,然而我心中还是怀有那么一点点的期待,不说十分,七分也行啊。然而,网友没有骗我,这个片子里所谓悬疑,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影子,没有实质。我以为日本往事要和那个弹玻璃琴的女人的故事发生什么激烈碰撞或者存在什么隐秘联系,耐着性子没有快进,结果等来的是阿福到了这四分之三只脚要跨进坟墓的时候,才终于学会了什么叫人情味的内心戏码。然后心里不禁感叹:什么玩意儿?老年阿福晚景凄凉,看得我连连叹气,恨不得抢过导演的导筒逼他重现一个精气神十足的阿福。我觉得导演够残忍了,拍了一个这么接地气的阿福,然后我突然觉得自己更残忍,看到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什么玩意儿?太过执着阿福角色的戏剧性,反而忘了一些更人性更真实的部分。不过我私下是认为,柯南道尔创造一个在云端的魅力非凡大侦探,我们为什么又要把他拉到地平线上呢?虚构的人物,我们拉其往真实发展,可惜的是, 真实的生命里,我们又逼其往虚构的方向发展。好在真真正正的福尔摩斯先生只是虚构人物,定格在时间线上,正是那毫无瑕疵的生命,引得众人为他追加意义,为他创作脑补以及衍生故事和生命。
优雅到最后一秒。被人性充满的阿福柔软脆弱到极致。理性和逻辑最终还是无法战胜如水般的人心。没什么比看透一切的智者孤独的老去更催泪了好吗fiction or not.
——“我将自己的暮年毫无保留的展现给你看。我记忆衰退,行动迟缓,却修正着那些被夸大了的传奇。我一直孤独,依然忘记拯救。那么,就算如此,你是否依旧信任与我?亲爱的华生” ——“是的,福尔摩斯,我依然信任。”【老年福尔摩斯找回情商的故事】
一个高智商的福尔摩斯在死前找回情商的故事,哭死
导演烂、故事烂、风光片,真实历史人物才需要拉下神坛,文学虚构人物拉你妹的坛啊,3星是给福尔摩斯这名号的,原著福尔摩斯高智商高情商,不会嫌弃华生不懂自己。华生长期无私而忠诚陪伴才是无价之宝,智商反正福已经横溢了,再说高智商如麦克罗夫特能陪多久,半个月吗???
等了好久兰辛村才开始放映。伊恩爷爷演技好到爆。旁边的歪国叔叔从影片中断就开始抽泣。#我将自己的暮年连肉带血剖出来给你看。我记忆衰退。我行动迟缓。我修正那些被夸大了的传奇。我一直孤独。我忘记拯救。那么。你还信不信我。你还爱不爱我#
剧情的节奏有点文火慢炖渐入佳境 接近尾声的时候在想小说作者恐又是原作迷汉一枚。麦克莱恩把老年福尔摩斯演得太活 看得心酸。Roger的小演员太像ThomasBS。唯一无法全心好评这部片子的原因诚如片头的警告:infrequent upsetting scenes.比想象中的还没有准备好看侦探的末路。BGM贴合但我不喜欢。
电影拍得一点问题没有,然而我恨这部电影,真的,日子已经够难过了,不需要再多一部电影把我们爱的偶像拉下神坛,看着他迟钝,衰老,无能为力,我不接受!
孤独衰老,面对死亡的福尔摩斯,终于放弃逻辑说起了谎言。知道了爱必然带来伤害,但也不再害怕去爱。这不是推理电影,而是老年治愈电影,只是主角是福尔摩斯。因为有很多美丽的镜头,加一星。
三点五星。三条线交织使整部影片的重点把握不佳,但爷爷将福尔摩斯这迟暮英雄最终与过去自我周遭握手言和演绎得着实让人抹泪。笔记本上的圆圈,后院的蜂盒,旧物中的照片与白手套,都融合在浓郁的苏格兰风情中。不知有没有人觉得,最伤一处是他说这么多年华生其实从未懂我,看到这我的眼泪哗的落了下来
非常有人情味的一位福尔摩斯,超出常人的逻辑能力最终还是被衰老打败,一生最大的财富到头来也是一把双刃剑,让他更加的孤独。整部电影除了福尔摩斯老年版的形象让人亲切让人心疼之外,片子本身也没什么独特或者优秀的地方,小男孩倒是挺可爱的,而且华生永远都是福尔摩斯无处不在的牵绊。
挺喜欢的。走下神坛 垂垂老矣的福尔摩斯。淡淡的忧伤的调调 明媚的乡村景色 喜欢那首BGM。“人性是不能用逻辑去解决的” 还有一句 这么多年 华生从未懂我。本来就是啊。
甘道福:花生走的第一天,想他;花生走的第N天,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灰袍~回中土~,途中碰到一个霍比特人,卧槽,花生!意外之旅!卷福:花生走的第一天,想他;花生走的第N天,我~右拳打开了天~化身为龙~回到洪荒~去支配~去操纵~,途中碰到一个霍比特人,卧槽,花生!四毛哥撕逼!
一个真正任性到老的人的末年时光。尽管看遍大部分的福尔摩斯习惯了他的基本演绎法,习惯了他有些刻薄却又迷人的性格,可是却仍然喜欢甘道夫老年版的福尔摩斯,他的目光开始变的柔和,他开始在意起出现在他生命里的那些人,他开始因为一个小孩哭泣……很感人。
奇异博士:我是夏洛克。钢铁侠:我是夏洛克。万磁王:我才是夏洛克。
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但是一个不普通的讲述者。甘道夫先生贡献影帝级表演,配乐摄影也很棒。一点感悟:永远都要追寻和思考事实真相,但不是每次都要说出事实,事实有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在认识事实的基础上合理改变。开始觉得日本的线很冗余,没想到是画龙点睛。另,福尔摩斯真是一个宝贵的艺术财富
这才是真正的福尔摩斯先生呢!!Ian McKellen狂赞的演技!坐等明年奥斯卡的男主提名!
悬疑成分接近于0,却是最最文艺的福尔摩斯。这位侦探有过太多传奇,Bill Condon只选择让垂暮老人沿着记忆的林荫小径,完成所有伟大灵魂在离去前都会做的一件事:自省。 如“时时刻刻”一样精致优雅的故事,爷爷的老人斑和本色表演看得我悲从中来555
想象一个传奇虚构人物未被交代过的晚年。能够解开一切谜题的天才却一直都没能理解人这个概念。直到生命的末了才一点点领悟其奥秘。这个故事作为传奇的结局是可以接受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既是福尔摩斯这个系列的终点,也是赋予其血肉灵魂使其成人的完结工作。不知柯南若活在今天是否会满意。
超级感人,一老一少尤其好,其实你如果能看懂这部电影,就能知道人性里挣扎的孤独所在
当上了年纪的福尔摩斯开始喉头嘶嘶作响并不得不靠在袖口上写名字才不至于太尴尬时,我们知道这肯定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悬疑破案片儿了,事实也正是如此,三条故事线交织得不紧不慢且毫无悬念感,唯一令人感到心疼的是晚年福尔摩斯悟出人性不能用逻辑来解释时那瞬间的孤独与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