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五十岁的男人,每天起床第一件事,还主动跟老婆说爱她!
2、责任:为了养活家庭,什么事都干了(偷肉)。
3、责任:得知继子意外去世,马上安抚爱妻,着手操办丧事,哪怕兜比脸还干净也没跟妻子讲。
4、勇气:六千美金的丧葬费拿不出,犯了一个错误,拿邻居捐赠的1400美元丧葬费去赌马输了(这也是男人的魄力吧!)
5、义气:好友赌马赢了1.2W美金,还给他700美金,他没有见利起义,趁机借钱,不想给朋友添麻烦(朋友也有很多债务要还),够朋友!
6、懂理:仍然跟丧葬店老板谈分期付款,希望用生意规则扛下债务。哪怕继子尸体被扔下楼,也没再找丧葬店老板麻烦,生意归生意,不强求!
7、稳重:卖掉赖以谋生的卡车凑钱(真是一无所有啊!我看着都绝望!),却在酒吧得知自己辛苦奔波的时候确被戴了绿帽子,回家被老婆责骂时,也只是轻描淡写一句,没有发火,压事。
8、不解释:小区众人围殴老记者,他去劝阻,却恰好被老婆看到,以为他也参与其中。(二人关系彻底破裂,但不解释!)
总之,一个大哥拼尽全力给继子操办丧事,还被戴绿帽。那些经常抱怨自己老公三棒子打不出一个屁的家庭妇女真应该好好看看这片子反思一下!女人好像更喜欢通过情绪和话语的宣泄来站在舆论的制高点上,但其实反而是越无声的男人,越接近生活的真相!
记者和儿子的死因,这两条线都可以砍掉,前者太散文了,后者放开头一下子把观众看下去的情绪灭掉了,死因交代与否和后面的剧情没有必然关系,只要交代儿子死了就可以了。导演的功夫应该在如何带着悬疑慢慢解开片名的主题这件事上面。因为这样观影更自然,更适合电影语言的发挥。分真的太低了。给表演和剪辑都不够。
普通家庭出身的年轻工人里昂因为奚落黑人老头结果被黑人老头用铁棒打死,而看到这一幕的老板却对警察说是被吊钩砸死的,在场目睹一切的工人们不约而同地附和着老板的说辞;当地报社的嗜酒成性的老色鬼专栏作家因为老板说里昂母亲怀疑死因而让他写专栏报道此事而特意去了家里,却对里昂年轻漂亮的母亲图谋不轨(事实上母亲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成功和老色鬼在儿子葬礼的前一天中午在野外打了一炮);里昂父亲没钱筹办葬礼被看护机构把儿子尸体横躺在雨夜,无奈之下父亲只能把尸体和冷藏库里的肉放在一起,打算把车卖掉来办理儿子葬礼,但被收车行人员开到街上去试车结果尸体和肉横陈街道,而母亲得知此事之后从她愤怒的嘴里吐出的每一个字都异乎寻常的清晰,仿佛是从牧师嘴里吐出的烟圈。最后,里昂的死亡真相依然没有水落石出,人们依然过着之前的生活,虽然很多人都将会在这里死去,但他们却不会被遗忘。这个看似朝气勃勃实则素瘤遍地的小镇里的人有着不成文的等级制度,即严格区分本地人和外地人,即使你是作家在报纸上用了那些底层民众不舒服的词汇,他们就可以联合酒吧老板不让你踏进酒吧喝酒,你的人权被硬生生地剥夺了,你被大家暴打似乎是一件正确的事情。黑人老头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作出的事情感觉自己找回了做人的尊严为自己的处境和族群带来了希望吗?并没有,因为另外一批人在默默地替你赎罪,人性所有的善与恶都是等量的,毕竟万物守恒。这一系列的事件不仅关乎上帝的口袋这个小镇更关乎人性深处那最无情的揭露!人们封闭的思想,被隔离了,让你没有空间去拓宽内心的疆域,上了年纪的人整天在酒吧无所事事家长里短地把酒言欢,议论周遭的人,个人的恐惧如同一股冷泉,由起初的浅浅水流骤然加深,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来摆脱这种突如其来的恐惧感。so what?这个小镇诠释的何尝不是这个大大的世界里的冰山一角?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被家庭、被信仰、被你应该这么做所束缚,而最重要的是当你被这些东西被绑架的时候,你有没有替自己争取斗争的权利,如果你放弃做斗争,你凭什么优于那些努力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的权利而战的人,你又有什么权利去抱怨生活的不公?更何况,生活本来就是不公的。我突然想到了张泉灵那个在北大风靡一时的演讲:“很多人都说你是怎么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她这样回答:大学选专业的时候你选的是你认为有发展前途的专业,你报选修课的时候选的是那些学分容易得的科目,毕业找工作你找的是那些你觉得会赚钱的工作,你自始至终都没有关注或在意你所感兴趣的东西,你又凭什么能够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并把自己的兴趣当成你终身的事业去发展和经营呢?”
本片故事讲得美国一个破落工业小镇God's Pocket里面发生的故事,讲的小镇里的夫妻俩的孩子暴毙后夫妻俩围绕给孩子办丧事这件事所经历的一些人间的五味杂陈的人和事。
全片以葬礼仪式开头,镜头下对在教堂里参加仪式的小镇上的主要人物进行了展示,然后倒叙故事情节,让观众明白孩子的死因、夫妻俩矛盾的原因还有小镇里的其他人物在这个舞台上的表现,电影最后故事的主角离开荒废的工业小镇来到弗罗里达重新开始生活。
电影镜头下脏乱不堪的街道,灰头土脸的工人,暴力无序的治安,虚伪好色的知识分子,萧条倒退的经济,闭塞排外的民风,所有这些都让我有穿越感,仿佛我看的这个片子故事不是发生在现在的美国,而是国企改革时期万人下岗的天朝东北铁西区,不得不感叹下全世界无产阶级是一家,不幸的家庭也是每每相似。
如果故事发生在东北的工业区或者小镇上的话,可能会是下面这种画风:
老米和詹姐是玉帝裤兜小区的一对半路夫妻,两人堪称模范,琴瑟和谐,有个半大不小的继子,孩子是詹姐带的,可老米人比较豁达不挑,还是把继子当自己生的孩子来看。老米有辆老爷车是跑货的司机,平常靠给朋友去港口跑活赚钱养家,詹姐没有工作,平常就在家做家务陪姐妹唠嗑,日子并不富裕,可也能凑合过。
继子人不老实喜欢惹是生非,在工地上打工嘚瑟招惹黑人工友却被反杀掉,工头老板还有工友们本就看继子不太顺眼,再加上不愿给自己惹麻烦就合伙说打110说是孩子自己没遵守安全生产条例意外死的。心里怀疑又悲痛的夫妻俩一边托人找关系门路调查自己孩子的死因,一方面开始筹钱给孩子办丧事。
老米的合作伙伴鸟哥一直靠走私做生意,可最近经济形势不好再加上自己的赌博的恶习,欠了一屁股高利贷,想做几票大的结果赌马又赔掉自己的账都搞不定,拖欠老米的工程款没法结,害得老米没钱给孩子负担丧葬费还有停尸间的钱,没办法下只能把孩子先放在货车的冷藏间里。一家有难,多家帮,尽管街道酒馆里大家伙们募捐了点款项,可还是不够,为了葬礼讨价还价,和办丧事的神汉打了一架,狼狈不堪。
另一边詹姐到处求人帮忙调查孩子的死因,恰好市里民生栏目的记者也听过这个事情为了应付老板的催稿,来这边采访詹姐,詹姐乱投医求记者帮忙,可那个记者色咪咪看上了詹姐,非得让她打一炮才愿意帮忙,腚大奶大的詹姐本就是个风流人,也就顺势和老色鬼来了个野炮,泄泄火,事情闹得让整个街坊都知道了。
鸟哥终于和债主矛盾爆发了,下手重点结果把人打死了,于是收拾细软跑到海南岛躲事,并告诉老米有空可以去看他。詹姐怪老米没本事,万般无奈下老米想到个来钱的招,那就是把自己的小货车卖掉来钱,结果买二手车的司机误操作,把继子的尸体扔出去。这事最后上了本地报纸的社会版面,詹姐对老米的态度更差了,这时的老米已经有点心凉,想自己辛苦一场结果捞下埋怨。
色记者自己没有数,去找詹姐,被区里面的小伙打了,老米出来劝架,被人骂做外地的怂货,认清了这些人,黯然离开小区南下找他的好伙计鸟家一家。故事至此结束。
虽然有个点没清晰,不过真好看
#2015第一片#霍夫曼疲态尽显,简直是本色演出;《奥丽芙·基特里奇》中的好好先生成了犀利毒舌专栏作家;小镇畸人群像,灰扑扑地困囿在“上帝的口袋”,明说暗指双关;几个呼应镜头有意思,霍夫曼奔跑与妻子出轨的交叉剪辑终于掀起死水微澜。
一般般,太闷了,蛋疼的小镇生活,不明白男主为何最后还要保护给他戴绿帽的人
一个比较黑暗的故事。
上帝什么也不做,每天就是站在这里,睁着他那灰蒙蒙的眼睛,看着我们每个人,看我们活着,也看我们死去。对他来说,这里什么都没发生过,这里一切都好。
未读原著,但能感觉到原著不错。导演一直试图用漫不经心的方式呈现黑暗现实。却适得其反的拖垮了整个故事的节奏悬念。到最后越来越大尾巴狼。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整个人看上去筋疲力尽。
因一无赖男青年的“意外”毙命,引出了蓝领社区“天主口袋”二三事。暴力包工头,神枪老太婆,抛尸殡仪馆。冷酷残暴的情节在电影的平铺直叙中显得格外自然写实,甚至还挺温情,只是老百姓街头生活又一天而已
想表现底层小人物的无奈生活,但不够深刻。
美国小镇底层人的黑色生活,幽默的很苦涩,有点不能理解的了。
垃圾……
看得出这是部不错的硬汉派小说,散乱又有向心力,不过当做电影实在是太过于平淡,没有悬念让人看得昏昏欲睡
6/10.上帝的口袋是一个小区的名字,这里的人非常强悍,连黑帮都不放在眼里,就是个土匪窝恶人谷。影片中没有一个好人,男主更是厄运连连,看着就累啊。片中唯一的一点阳光就是女主的野外炮,那一刻,她感觉到了希望,可惜她的外遇对象也是个色鬼,最后还被打倒在马路中央。实在是太灰色和绝望了。本片编导约翰·斯拉特里就是《广告狂人》里的白头翁。演员们也都很出色,都是演技派。本片是2014年5月9日上映,男主角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因吸毒过量死于当年的2月2日。
感觉在看一部很精致的短篇小说,两条线均是那么的fuck up,但感觉第三幕高潮不是很给力一样
故事太空洞和俗套,人物没有建立起来,所以看起很沉闷,而且它制造出一种肮脏,老旧的氛围在人心情不佳的时候看起特别不舒服,很堵心和闹心。不过鉴于这是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的完整遗作,也就不给一个太低的分数。
180119G3B
没看懂
6.5/10故事讲述八十年代美国没落小镇事情,有一点趣味性
7.5 There's so much noir in this film.
2.5 stars. 太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