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进入新世纪,我给自己许的愿就是自己做导演,自己写剧本,花了两年时间,拍了自己第一个处女作,叫《制服》,是在2002年夏天拍摄的。之后就进入了自己做导演的步调里面,用了12年时间,到了2014年拍完《白日焰火》,这十二年我一共拍了三部电影,都是自己编剧的。”
——刁亦男
很多人熟悉刁亦男应该是从《白日焰火》开始的,在第六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一个是廖凡,另一个是刁亦男。抛开片子本身来说刁亦男,他更像是一位诗人,他将镜头聚焦在那些失败的人身上,任凭他们在自己的镜头里沉沦、堕落,看着那些被生活逼到角落里的人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或许有些残忍,但却又足够的真实。
在刁亦男为数不多的电影里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一个没有变化过的人,或者说还在坚持初心的导演,虽然电影越来越精致,但那种独属于刁亦男的风格化东西也越来越明显。
《制服》作为刁亦男的处女作,谈不上成熟,但有想法,有内容,可以看出他的诉求。那个裁缝小健就是刁亦男作为的被生活逼迫到角落里的人,他试图通过制服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找回失去的自尊和自信。在这里,寻找和身份,成了《制服》的母题,而在后来的《夜车》和《白日焰火》中依然可以看见“寻找”和“身份”这两种元素。
寻找:
“是在一种自由状态下进行的创作,没有过多的干预,也没有特别商业性的束缚,之前的两部电影都是完整地表达了自我,这也是独立电影最重要的一个精神,就是自由的表达,自由的抒发,独立思考。”
《制服》中的裁缝小健有着双重身份,制服之下,他是裁缝,是儿子,是xx厂的子弟,有一个破旧的裁缝店,有一个瘫痪在床的父亲,还有那些和工厂的恩怨、纠纷。这些都是他沉迷于制服之下的原因。制服之下的他,是警察,是情人,是权利的掌控者,这些都让他满足,并沉浸。在这样的双重身份中,小健处于一个寻找的状态,他寻找的是真实的自我,是隐秘的自我。
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些小小的冲动,和一些羞羞的想法,只是理智和现实让人们总是压抑着这些自私的东西。这些东西一旦被点燃,就变成了一种褫夺人心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制服》就像一根绣花针,冷不防地刺痛了人们心底最虚伪的地方,虽然未及要害之处,但那种酸酸的疼痛却是格外的清冽。
我要说的寻找,便是隐藏在这种情绪中,最核心的部分。小健寻找的是什么,他寻找的是一个理想中的世界,是一个有着金钱,有着爱情,有着权利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唯一需要伪装的就是他本来的样子。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候,在各种不同的身份之中转换着,最真实的瞬间就是开车回到车库之后,为数不多的几分钟放空的时间。然后就开始一头扎进生活的寻找之中,寻找升官发财的机会,寻找放松娱乐的机会,寻找释放自己压力的机会。
身份:
中国人是最在意身份的,因为身份象征着一切,这一点是不需要赘述的。
小健的双重身份,郑莎莎的双重身份,都意味着在这个社会中,身份的重要性,这也是刁亦男想要强调的部分。大多数中国人都因为身份二字被囚禁在一个躯壳这种,久而久之,这幅躯壳就变成了自己以为的最真实的样子。
小心翼翼的守护着自己伪装的身份,然后平静的过着身份之下的生活,去看电影,去唱歌,去恋爱......生活其实就是这样,看起来平静安逸,其实暗潮汹涌。好在刁亦男用了一种很高明的方式,让这些小秘密一直停留在两人之间,没有人去戳破,自然还残存着一些美好和回味。
现实主义电影总有一种悲凉的感觉,当然,刁亦男并不是刻意为了展示出生活灰暗的一面,我想,他应该是想告诉观众,小健和郑莎莎的生活中,也有一个明亮而美好的夏天。
身份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可以毁了一个人,同样也可以塑造一个新的人。但刁亦男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让角色最后回归了本来的身份,就像一场舞会的结束,落幕之后,大家都要谢幕。
影片中规中矩,作为处女作,刁亦男的风格并没有完完全全的表现出来,更多的是贾樟柯早期电影的一些影子。小健和小武,的确很像。但整部影片的完整性还是非常高的,只是缺少了一些更个性,更玩味无穷的东西。
反观莎莎,依然是制服控的迷恋者。她自己也有着一身看似素雅的萌女“制服”。只不过在她全职做应召女的工作之后,换了一身制服而已。 一个穿着制服的女人没有揭穿另一个穿制服的男人的本来面目。两个人就在这样的制服平台继续暧昧的生活着。小建直到片尾都在一直逃避。而莎莎也只能在制服跟化妆的伪装下继续埋头叹息。这电影说的就是一个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性问题,你还要演多久?
通常来讲,每一位导演的处女作巴不得载满炫耀的技巧和表达的欲望,甚至能奠定个人风格更佳。然而,对刁亦男导演来说,这个法则有点不太适用。无论是金熊奖作品《白日焰火》还是去年入围戛纳竞赛的《南方车站的聚会》,都难以令人联想到会跟他当年这部处女作在风格上有太大的关联。也许是由贾樟柯和著名摄影师余力为担任艺术指导的缘故,这部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受《小武》的影响很深,描述一个西北二线城市里的小人物故事。没有花哨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手法,完全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取向,摄影和美术布景充满了粗糙和简陋的质感,这也是那个年代中国大陆独立电影的共同特征。跟贾樟柯极为相似地,刁亦男在故事背景上展现出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变:90年代大量工厂关闭导致下岗潮,经济衰退、城乡发展差异和道德滑坡,逐渐滋生出权力腐败与地下性工作猖獗的现象。
刁亦男并没太大野心,采用全景式格局来描绘整个社会的剧变,却选取了一个青年冒充警察的轶事,引申出身份与权力话题的探讨。小人物对制服的迷恋隐喻着对权力的渴望,这个显而易见的主题在男女主角身上都有所体现。男主角在双重身份(裁缝和警察)之间切换,穿上警察制服后享受到经济和感情上的意外收获,令他渐渐陷入到对权力的迷恋之中。同样地,女主角穿上男主角替她裁剪的衣裳时是清纯的音像店售货员,而之后换上浓妆艳抹的装扮则是伴游小姐,赚取着不为人知的金钱收入。外在环境因素令两人陷于真实与隐藏身份的心理挣扎之中,也折射出当时经济急速衰退,以及权力腐败等社会问题,这些统统可以在影片众多细节里找到相应的答案。
剧本里对两人感情的描绘颇有意思,起初是男主角以警察身份与女主角相识,然后女主角暗中识穿他的假身份,却没有声张;同样地男主角得知女主角的伴游女身份后,也没有揭穿继续维持发展。两人关系在这种互相欺骗的身份里愈发显得暧昧,而影片表现的主题似乎从对权力的迷恋,逐渐转向超越身份的爱情本质思考。而这个主题在刁亦男导演之后的两部作品里有更加深刻的探讨:《夜车》里女法警和女死囚丈夫的不伦关系,《白日焰火》里警察与女杀人犯之间若有若无的感情。从这一点来看,这部处女作似乎又预示着导演之后大部分作品的母题:人物角色在真实/隐藏身份切换之间的自我博弈与对抗,继而沉溺于情感/欲望危机里难以自拔。
这部处女作有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画面以女主角在默默等待男主角回来时戛然而止。这种对感情的放空处理带有王家卫的味道,更明目张胆的是两人在电影厅观看的正是《阿飞正传》。这种结局在其后的《夜车》和《白日焰火》里再次出现,而且运用得越来越娴熟,更加接近欧洲艺术片的气质,自然受到欧洲观众的认可,而凭借《白日焰火》拿下柏林金熊奖似乎也是顺理成章。
裁缝与影像店女孩,还是警察与妓女?制服即是身份的象征,我们只能在别人的故事中演好自己。刁亦男有很好的空间嗅觉(光影、声响与色调),但对对群众演员的调控远在贾樟柯之下,片中对话都欠火候。
脱了制服,你顶多是一个有身份证的人。穿上制服,你才是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服诱惑。
1.制服于人类身份的定位,社会属性浮于最表面的呈现;2.开始于谎言的情感,终究只会无疾而终;3.管中窥豹,社会不公。
刁亦男处女作,真是糙啊,那些过曝的地方真是让人出戏……作为起点虽不及贾樟柯但是总是比宁浩的好一点。另外我严重怀疑吐槽中国独立电影的“警察妓女同性恋”是喷这部片儿的。亮点是国企的大时代背景,颇有些可以阐发的点。到了[夜车]刁亦男的文艺气质便很好地呈现出来了。
有时候像土鳖自制剧,有时候一两个讲究的构图又瞬间变文艺,去掉这种不稳定性,总体风格已经很明确了
二刷
对称式结构,两套制服的故事
可惜时间太短很多辅助情节都没能融入主题的思想当中
制服确实诱惑
人这一生多少会吸两种毒:虚荣与爱情,两种一起吸就是《制服》。
三星半//镜子的意象用得真好 他从镜子里走出 他就不是他了//中国特色制服诱惑//影像质感让人很自然联想到贾樟柯 小镇青年的苦闷和挣扎作为主题似乎也是一种时代印记了//似乎有种隐忍的克制卡在每一帧画面里//双层谎言的建构还是过瘾//并不怎么好看 或许是因为先看了后期的作品 所以对这一部很是包容?只是感觉不错//连着剧情 《半岛铁盒》都算出现得恰到好处//会羡慕
作为一部小成本处女作,《制服》还是令人惊喜的。处处都有刁亦男的小心思,镜子、光线、隧道尾随,镜头毫不慌乱,定力十足。乍看之下有点闷,但还是很合我意啊。结尾一段,也是绝美,山间雷雨欲来,红色衣服的莎莎低头唱歌,旁边是小建落下的警帽。另,梁宏理原来是油画家哦,他的《谁》系列也真是孤独
无主的制服是一种无指称的权力能指,《制服》对应着它中文的两重含义,暗示着一种身份/权力的授予,以及失控的暴力,情色隐喻,一个菲勒斯的指示物。被权力之城堡拒之门外的卡夫卡式人物穿上制服,既是SM游戏之中的“角色扮演”,又等同于超级英雄影片之中通过“变身”获得匿名性的超级英雄。至于后者,主体的“变身”意味着某种作为大他者的力量或机构(authority)通过他的身体进行言说,而《制服》通过被掏空的大他者从而将“言说”呈现为环形。《制服》的现实主义视听只不过是假象或技术不成熟的结果,刁亦男在处女作中尝试着一种结构游戏,并借助晓剑这个主体的行走路线重构了一个权力视域之下的工业城市之中的荷尔蒙内耗,电子铃声,以及冰山一角的地下世界,直至某种超现实的幻境,似乎可以将其称为cyberpunk。
《南方车站的聚会》里桂纶镁的“拐子,借个火。”,《白日焰火》里桂纶镁的洗衣店,在这里面都能找到出处。
长安一片月,令尊捣衣声。今夕复何夕,开房复开房。女亦无所思,教君恣意怜。问君何能尔,游手又好闲。
一处细节:两主角去录像厅看的是王家卫,到后来俩人都睡着了~
起初觉着跟《小武》有点像,再一看这里边果然有贾樟柯的事儿
挺好看的,尤其制服控+裁缝这个设定太天衣无缝了
打光写实透了(也可能是预算所限),素人演员的表演也时不时就垮掉,有几处摄影很有巧思,比如跟拍抬镜子的那段,不过他“为了实现一个镜头而特意写一场戏”的癖好是真的多年都没改呐;剧本很扎实,很犀利,“制服”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钥匙,穿上“制服”我们未必不是自己,脱掉“制服”的爱情也未必是“真”的爱情;真是哪里的独立电影都能见到张阳啊;录像厅里放着的[阿飞正传];那个无限“被推倒又起来,被推倒又起来”的桥段太贾樟柯了
买了五块钱一盘的磁带,插进发光收音机里,在地下通道和着火车经过的哐当声听小河的歌!佩服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