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多少青春不再 多少情怀已更改
朝阳门外的繁华地,居然有一片荒草丛生,我看着这个正在装修中的大楼,连入口在哪儿一下都找不到,还好墙上有字说“博纳影城正常营业”。沿着指示标走到地下一层,穿过木板围墙的通道,找到了售票处。旁边还有叮叮当当轰隆隆的装修声,售票员说“影厅里也会受干扰,您还看么?”我毫不犹豫地付款买票。没得选,这是我家附近唯一上映此片的电影院,也许也是三环里唯一的。
提前十分钟入场。看到百多人的放映厅只坐了四五个人,其中一位老人后来起身去了放映间然后银幕上开始有贴片广告,让我知道他其实是放映员。昨晚还在微博上询问美嘉影城为何不上映此片(那是我最常去也很满意的影院),但此刻,我终于面对现实,这是部小众电影,甚至是部偏门电影,估计除了像我这样看海报看预告片就期待万分的一小撮爱看邵氏片熟悉上世纪七十年代功夫明星的人之外,广大影迷是没兴趣的。
一出场就很衰的黄又南。记得曾经就为一句台词而看的一部小众电影《一碌蔗》里也有他,也很衰。所为的台词就是葛民辉饰演的武馆师傅怒斥徒弟少看那些打打杀杀的片,“最近那部《报仇》,狄龙啊姜大卫啊……”,我们一众争论明明看过的人都知道《报仇》是姜大卫主演且凭该片拿了影帝,为什么编剧这句台词放狄龙名字在前。看,为这么句台词还讨论的人,能有几个呢。跑题了。
片头字幕是浓烈的邵氏风格。毛笔字的演职员姓名一个个弹出来,竖向,从右至左排列,背景是剪影人像跟着强劲音乐节奏做出一个个武打动作。我开始在包里翻手帕,因为眼泪已经忍不住涌上来。多少次在家里的液晶屏前看过类似画面,终于,第一次,看到大银幕了,而且是熟悉的那几个名字,瞬间有时空交错感。
我听说其实此片拷贝是双语的,影院可以自行选择。因为在北京,所以这里放的是国语配音,稍微差了一点儿怀旧意味。但反正我看的邵氏片也都是国语配音版,所以不那么在乎,尤其我也听不太懂粤语,国语版反而省得我因为看字幕而分心了,可以专心盯着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
连人物出场的字幕也是邵氏片式的,每一个角色刚一亮相,一个面部特写,旁边竖排字告诉你他姓甚名谁由谁饰演。
梁小龙的出场是港版漫画式的情节,大隐隐于市深藏不露的高手,其貌不扬身手不凡。
茶馆里众茶客闲话当年风云人物的往事,连说带比划的样儿,令人忍俊不禁。我等影迷聚在一起讲起邵氏片来不也是这副眉飞色舞的劲儿么,只是还没有像他们一样鸡皮鹤发而已。
期待着,期待着,最最熟悉的陈观泰出现了,两鬓斑白微微发福的英雄暮年,但我还是忍不住赞一声“帅!”
到了这种岁数的人凡事都能忍则忍能让则让,但该出手时就出手。对手是罗莽,曾经坦胸露腹红披风的壮小伙儿现在人到中年穿着T恤衫领着一群小混混来闹事了。
一场小规模冲突引来了片儿警,挖,是小顾,要退休的老了的顾冠忠,呵呵。
穿旗袍的老婆婆医生邵音音颤巍巍出场诊脉,白发苍苍的她曾是老照片上那明媚艳丽的女郎。
躺在床上做僵尸状的泰迪罗宾还是通过床头挂的腊鸭让人感到一丝幽默,果然后来他醒转后调皮谐趣依旧,笑料主要来自于他。当他指着两个老徒弟(孙)说“你俩长得还算帅”的时候,真是笑死了,夜总会歌厅一场也是令人捧腹。
几场对打与其说跟对手较量,不如说是跟时光较量,一拳一脚又是热血又是沧桑,重一下是昨日重现,痛一下是岁月无情,笑是赢了自己,泪是谁都赢不了时间。
不想述说太多细节,从我的视角看出去,此片太多亮点(连牌匾我都一一细读,那里“中国功夫 天下第一”,这里“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道具布景做足了氛围)。但在大陆院线,这注定是一部小众电影,他们最辉煌时候的电影都从未在此上映过,只靠近几年修复发行的DVD而聚集了一小群年轻热情的影迷。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好在,电影是不朽的,胶片上凝聚的画面是风采永存的。每一滴血,每一粒汗,每一颗眼泪,每一个笑容,都会永远留在影迷心间。
多少青春不再,多少情怀已更改,你还拥有我的爱。
PS:影片中某些回忆以及打斗瞬间的漫画式处理效果很好,去年《风云》里也有类似做法。
2 ) 打擂台:你要相信感动你的就是你自己
“功夫片岁月的往昔情怀。个人情怀很珍贵,市场现状要正视。但无论如何,做自己喜欢做的电影。”
虽然很多观众都以为《打擂台》是一部类似《叶问》那样的香港功夫片,但实际上它却是一部讲述导演往昔情怀的文艺片。如果观众带着娱乐和消遣的心态去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失望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你是一个对老式香港武打片很熟悉的观众,如果你的青春岁月曾在黑漆漆的录像厅里混迹过,那么《打擂台》就会是一部让你感动的电影。
影片开场故意作旧的老胶片效果,刻意复古的出字幕方式,以及片中经常出现的快速推拉的变焦镜头,对于那些曾经看着邵氏功夫片长大的观众来说,应该是会让他们感到内心澎湃,热血沸腾。随后片中多场功夫打斗场面,梁小龙和陈观泰这样的老演员都亲自上阵,虽然二位年岁已高,但所有的拳脚来往都一板一眼毫不马虎。对于那些老港片迷来说,仅仅在银幕上看到梁小龙和陈观泰就足以值回票钱。
但是对于那些不是非常熟悉邵氏功夫片的观众,未必能从《打擂台》这部电影中得到足够的观影快乐。作为一部有观影门槛的电影,在现在这个观众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电影市场来说,注定不会大卖。这样一部挂着功夫片的幌子,卖的却是导演个人情怀的文艺片,在市场上遭受冷遇似乎并不奇怪。在大部分影院,《打擂台》的排片量和上座率都很可怜。
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光有“情怀”是不能卖钱的。我对邵氏功夫片也不能算是死忠粉丝,大部分邵氏功夫片都是当年混迹录像厅时留下的底子,多年之后再用来解读《打擂台》这样的片子,已经明显是力不从心。对于像我这样的观众来说,我不是去电影院看一部郭子健导演的电影,我是去看梁小龙和陈观泰,以及自己的回忆。如果你自己心中没有这种情怀,那你从这个电影中也一样看不出来。
《打擂台》是一部典型的“文艺有余、类型不足”的电影,影片故事以一个典型的功夫类型片模式开头,当观众开始对这个“傻小子拜师奇遇记”产生期待的时候,影片故事忽然急转直下,变成了一个缅怀功夫片往昔岁月的情怀文艺片,虽然中间不时出现两场打斗,但很明显导演的叙事意图志不在此,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刻画香港版“逝去的武林”,最后的结尾干脆变成了两位往昔大侠的精神胜利。对于那些有着丰富观影经验的观众来说,这种夹带私货的叙事类型非常有个人情怀,甚至可以将本片上升为cult片的范畴;但是对于那些怀有类型片观影期待的观众来说,一部类型片忽然变身为文艺片,却是让他们有些猝不及防。
(先声明一下,“文艺片”(wen yi pian )和“艺术电影”(art film)是两回事。)“文艺片”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喜欢思考人生拷问人生但不负责解决人生,换句俗话说就是挖坑不管埋。而商业类型片不管开场提出的话题多么宏大多么离奇,最后一定会给观众一个封闭性的结尾。这种强制性的封闭结尾尽管根据叙事技巧的高下有好有坏,但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必须的组成部分。二者并不分高下优劣,只是不同的电影叙事类型。但很明显,对于“文艺片”来说,它的观众群体一定是相对小众的。
《打擂台》的结尾,就暴露它其实是一部“文艺片”的本质。只要你被它感动了,你可以从中得出无数种解读,反正最后的目的都是要你相信感动你的就是你自己。但如果你没有被它感动,那就什么都没了。
对于这样的电影,我作为一个没被它感动的观众,我只能尊重导演的个人情怀,以及电影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但所谓“情怀”,并不能掩盖它在市场面前的尴尬。
3 ) 穿越30年
看到那些年近花甲的人,听到片尾的那首《万里长城永不倒》,勾起整整一代人的回忆。但,整个影片没有落入“主角无敌”的俗套,而是用更有境界的“不打就不会输,打就一定要赢”来诠释,有看头……
4 ) 劲!
大抵是郭子健老师最令人满意的一部作品,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导演,郭子健老师之前的两部戏均为我所不喜。与唐永健、黄精甫两位老师、以及相当一部分华语新导演相仿,郭子健老师亦拥有自我塑造的偏好,落实在具体电影中则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夸张与做作,或者说,拍出一部单纯的电影或者香港电影,并非他们所好,却正是他们要竭力避免的。
而《打擂台》是并不需要太多花活的,一班老戏骨落场,就已经能让一众港片迷目眩神迷,说得太多没有必要,亦不是好事。这年头打着怀旧牌的电影已然不少,连王晶都要在《旺角监狱》里絮叨几句,同样怀旧,花色实在不同,有的是无奈喟叹,有的类似于文化保全,更多的却只是在粗糙制作中将黄金岁月消解为简单的商业噱头。而叫人担心的郭子健老师,在《打擂台》中表现出了难得的克制,使得电影终于没有沦为后者。
简单的励志与薪火相传,有趣但不过火的无厘头调侃,加上少少的奇情故事,终于融为了一部单纯的香港功夫电影——我是说,它的结构、它的所有趣味与缺陷,哪怕是某种草率,都使其拥有了往日香港“小”电影的气质——香港类型电影有其独特的模式,这种模式正是港片迷所受用的。在这种气质之下,几位老兄亮出架势动起手来的一霎就简直令人动容。元德老师的动作设计亦给足真材实料,几场打斗都教人过目难忘,即便是最简单的撞三星也来得漂亮,剪辑功不可没。
拳怕少壮,电影恐怕亦如是,不过无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简简单单,多好。
5 ) 一胆二力三功夫——《打擂台》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打擂台》都是近年影坛的一个异数。梁小龙、泰迪罗宾、陈观泰、罗莽、顾冠忠、陈惠敏这些人的名字放在一起,如果倒退三十年,那真是一等一的全明星豪华阵容。编剧怎么也得是古龙、倪匡,导演怎么也得是“楚千万”或者“张百万”那种级别的。放在如今,星光或许没有那么灼灼耀眼,意义却更为重大——沉寂多年的传统功夫电影终于等到了来自活水源头的滋润。而这种滋润,功夫片迷们尽管抱憾也只能承认,其实机会已经是屈指可数。
正如片中泰迪罗宾扮演的罗新师傅所言,打架重要的是“一胆二力三功夫”。“一胆”要赞的便是尚有余勇可贾的这帮老打仔们。片中多场打戏,可以看出都是演员亲身上阵,尤其是梁小龙,从一开头惩治小流氓的敏捷身手,到最后大战少壮派的凌厉拳脚,无一不让人想到其盛年时代的豪勇做派。作为功夫明星中有数的几个实战派高手,他的招式并不太注重优美的身段,但是那种自信和狠劲,却是别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在擂台上渊停岳峙的身姿,足以让人忘记这是一位挺着大肚腩的老阿伯,只是全神贯注地期待他的下一个动作。
“二力”赞的是影片的技术和喜剧桥段。光芒万丈的预告片先声夺人,做旧的胶片感和挥洒的墨点充斥银幕,大有昆汀式B级片的风范,堪称今年预告片中的翘楚。影片中那种急推急拉的夸张镜头很有旧功夫片风范,让从小看惯功夫电影的人倍感亲切。一段动画交待剧情直接让人想起《杀死比尔》,气氛十足。唯一遗憾的是影片本身并没有如预告片一般刻意做旧,玩得不如罗德里格兹的《恐怖星球》出位,大概是预算有限吧。
老人家们搞起笑来,一点也不比手上的功夫逊色。泰迪罗宾跟美女介绍“我姓罗,名叫罗新,他们都叫我罗生,因为我太极打得好,你也可以叫我太极罗生”简直是新艺城声口转世还阳。恍惚间,仿佛看到的还是那个玩世不恭的小个子。歌厅里的“家母已经去世多年了”是十足十的无厘头,至于“姓高”这种笑话,恐怕只有看粤语版才能领会了。北京不上映粤语版,实在是个遗憾。其实英语字幕电影都能容忍,粤语为何不行?这种“行规”简直就是不顾语言现实的鸵鸟政策。
几位新人的表现比较起来还算称职,贾晓晨是个合格的花瓶,欧阳靖虽然演戏一般,作为美籍华人Rap王的他却为影片谱写了相当有老片感觉的音乐。片尾翻唱的《万里长城永不倒》估计能勾起不少70后和80后的回忆。
“三功夫”很简单,就是影片中的打斗场面了。除了梁小龙之外,各位大佬也都有份大打出手,总的效果还不错。说到这里忍不住吐糟:郭子健这个导演,实在是文艺有余,类型不足。影片前半部的路数,明明是个傻小子拜师学艺,自强不息打败恶势力,顺便俘获美人心的传统故事模版。虽然黄又南的小身板看着实在让人汗颜,可功夫片本来不就是要化不可能为可能么?结果倒好,最后大决战还是梁小龙出头搞定。影片最后变成了老人家们的精神升华,甚至可以说是精神胜利,完全就是反类型的文艺做派。我把这个叫做“港片开局,日片收尾”,结束在一片呜咽声中,是只有日本观众才能理解的类型片境界。想想郭子健又是“野良犬”,又是“罗新门”的殷勤,我这么说还真一点都不冤枉他。
从某种意义上说,《打擂台》展示的是功夫巨星们的现状而非过去,为的是遗忘而非记住。当罗师傅从植物人状态中醒来,又陷入深深的失忆时,仿佛进入了一个犹如《九二黑玫瑰对黑玫瑰》中冯宝宝的窘境。只不过刘镇伟要做的,是通过遗忘去复兴粤语残片时代那种癫狂的快感,而郭子健要做的,则是通过失忆凸现老人家们的尴尬,顺便塞进自己文艺青年的那点小心思。
幸好,我们进影院为的不是看他。
6 ) 挥拳而立,打出赢的哲学
【建议观赏此片,观看此文之前,请热爱香港电影的童鞋们去温习一下几部邵氏老片:张彻导演的《马永贞》(陈观泰的豪情表演让我血热沸腾)、桂治洪导演的《成记茶楼》(陈观泰的仗义开了香港黑帮片的好头)、张彻导演《金臂童》(罗莽的一身肌肉太鼓胀了)、李翰祥导演《骗财骗色》、《风花雪月》(毫无疑问,邵音音的身材一度让我浑身充血)。PS:至于梁小龙、泰迪罗宾、陈惠敏的电影,想必80后都不会陌生,就不废话了】
周星驰在拍摄《功夫》的时候说过,你们缺的不是功夫,而是励志。而导演郭子健、郑思杰的《打擂台》,也是借着一个蝼蚁一样的草根青年和一群邋遢大叔学武过程擦出的火花,进行了一个非常具有普适的励志:赢是一个人品质的彰显;赢,更是一种自我修为的磨练。里面有一句简单平实却令人激奋的台词:“不打就不会输,要打就一定要赢!”
《打擂台》没有把时间设置在很遥远的古代,把里面的人物塑造成衣冠楚楚,风流倜傥的侠客。而只是截取了当代香港风情的一隅,来演绎下层草根人生,陈观泰、梁小龙、泰迪罗宾、陈惠敏、邵音音、罗莽、顾冠中这些老人们,都在起起落落的日常生活里,为自己的年老力衰而苦恼,往往打几拳就要坐下来擦药揉伤,泰迪罗宾和邵音音悬而未决的感情纠结也让人感动。威风凛凛背后,这些老前辈都有各自说不清的苦衷。
打擂台,在心态平和的人眼中,是切磋技艺、遍访名师隐者的交流方式,像下象棋、围棋,不徐不疾;在急功好利,忙于寻找一大堆美女粉丝的年轻人眼中,打擂台,就是打倒一切墨守陈规的东西,树立自己的威望,从此坐镇一方的通途。无论华山论剑还是笑傲江湖,都要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擂台上胜出,才能获得名望。电影《打擂台》有些像反类型片,并不是通过打倒金发碧眼的洋人来树立民族自尊,也不是以打擂在江湖论资排辈,只是借用打擂的外形,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来讲豁达人生的大道理,用行动来阐述赢的哲学。
香港电影产生不了超人、蜘蛛侠、蝙蝠侠等拯救世界和平的超级英雄,所以,他们有英雄也是来自草根,讲着世俗俚语,吃着茶餐厅的日常伙食,而励志方式,也是从吃喝拉的生活里去发现,在自嘲、揶揄里面提纯出自己的甜蜜素,来抚慰那些茫然苦涩的人。《打擂台》的老英雄们,个个都是普通人,自私、小气、刻薄这些怪癖,他们都有,只是他们的坚持、自强、不放弃的人生信念,并不是每个人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
为了从故事背景上重现昔日香港,为大叔们的生活环境逼真再现,《打擂台》的布景、美工、取景花了很多心思。一街一巷,哪怕一块店面招牌,都是扑面而来香港风情,情动人,景逼真,大叔们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就像我们熟悉的邻居。电影实实在在地恢复了一段似有似无中的香港往事,以及乐观前进的香港精神,用情真切人物自然,从一块块蒙尘的金字招牌里管窥主人公们的积极生活。
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素描了一个地方的两种生态,天水围成为香港地标。罗启锐、张婉婷夫妇的《岁月神偷》被媒体誉为“救活了一条街”,取景地永利街在上映后成为观光景点并被政府特别予以保留。里的九龙城寨深水埗,正是大叔们上演拳脚的舞台,它的逼真和市井俨然昔日重来,这里肯定也会在影片之后,为港人带来浓浓的怀旧情愫。
打擂,不仅仅是为出一时之气,为了在众目睽睽之下获得掌声,而是显示“我能”的态度。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以用拳头征服世界,到最后,你却必须和时间赛跑,在自己的擂台上,自己跟自己的内心打,才能发现人生寄寓,释然于时间的摧残之外。有时打擂,没有看得见的对手,却感觉处处都是对手,挥拳出去迎接冷暖空气,只为战胜另一个疲软的自己。只有不断和自己打擂,才能延缓衰老、呆滞、无用、死亡这些黑色宿命的到来。
《打擂台》这个小规模、小格局、小成本,却做足了各方面表现的电影,有了浅入浅出的核心价值体系。它不但回答了影片里人物的人生困惑,找到了功夫以外的存在价值,启发了个人精神无可战胜的思想。更是为观影者,提供了一个自己去观察自己,自己去发现生活真谛的窗口。特别是对黄又南这样的小年轻,具有很大的启发,从此以后,他也敢对最近的人生说“我能”了。
电影内外,那群当年的英雄、大侠如今的仓皇大叔,都进行了一次难忘的“合影留念”,天晓得,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聚齐,他们还能打多久。从某种意义上说,郭子健、郑思杰,把这些老前辈聚齐了,让他们挥动拳脚,在大银幕上继续继续寻常功夫的不寻常意义,一方面是圆两个导演从小的功夫梦,一方面是他们用摄影机证明70后拍武侠片,依然能保持港味,香港电影继续“我能”。
关于《打擂台》的怀旧色彩,郭子健早就用《青苔》、《野•良犬》进行了一次审美上的操练,《打擂台》里面的港味、市井味,不过是他审美和特长的延伸。“癫狂”、“过火”是以往香港电影令人痴迷的地方,郭子健、郑思杰这两个70后,在《陈真》、《霍元甲》这样的片子里浸泡成长,一定想过让这些英雄们,在擂台上互相搏斗的精彩,充满了卡通味道。
《打擂台》让老人家玩得很尽兴,两个导演找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功夫偶像,并且在监视器后操纵着他们,进行了一次截然不同的擂台赛。不过,尽管从字幕到海报电影具有浓郁的怀旧气息,却这不等于《打擂台》是老派武侠片,它的制作、剪辑、用工,人物气息都很年轻,算是香港精神在70后身上的继续发酵延伸,有了这一次尽兴的尝试,谁知道两个年轻导演,下一步会鼓捣出什么好玩的新奇玩意。
说到《打擂台》就不能不提,1970年代红极一时的邵氏黑帮片《成记茶楼》,桂治洪导演的这个电影,曾一度令郭子健痴迷,《打擂台》里的“罗记茶楼”就是一个明目张胆的致敬。在港片的港味日渐回归的时候,《打擂台》是郭子健和郑思杰的个人趣味的杂烩,身兼影迷、导演的身份,它们拥有鲜活的童年记忆,在《打擂台》里加上彼时香港人的心态、精神,做了一次热情洋溢的回顾。他们借老人们怀旧,却也用黄又南这样的年轻人去验证新的行为方式。所谓旧瓶装新酒,一样也玩出了新意。
当梁小龙扛着“罗新门”的招牌,重返武馆,眼见他饱经时间洗礼的躯体和眼神,已经满是岁月阑珊的痕迹,不管他身上是有李小龙,还是霍元甲、陈真的影子,观众都会被这种执拗打动。可以说,电影里的角色们,在和对手、生活打擂台,而来自港片黄金时代的陈观泰、泰迪罗宾、陈惠敏这些老头子,也在脑子里回顾年轻时的强劲动作,青春少年时的种种精彩,直到今天用老拳来和自己的内心打擂台。不难让人想到,每个习武之人都要经过的手中有剑到心中有剑再到人剑合一的三重境界。
而黄又南饰演的小青年梁竞祥,人生懵懵懂懂,做事跌跌撞撞,跟前辈们学习武艺和做人,会让观众想起《功夫》里的星爷,《柔道龙虎榜》里的郭富城。他们痴迷于功夫的氛围里,在寻找武艺的最高境地的时候,也在寻找改变自己的力量。当他们的武艺和心理一起和周围的世界长大,就悟通了我是谁,我需要什么的难题,也才能心有灵犀获的精神正果。
梁竞祥是新时代香港青年的代表,生活五光十色,却浮躁浪荡,无所选择,在物质社会里无能为力改变什么,甚至能混就行,随行就市,想要学武来获得征服和驾驭人生的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改变活着的气度和心胸。而梁小龙、陈观泰几个人,则是昔日香港的见证,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期,谱写了功夫电影的辉煌,《打擂台》的背景(卡通运用得真好)有一部分正是他们辉煌的1970年代。老少配戏,干活不累,两个时代的香港人在碰撞。
胜与负、成与败似乎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但是在《打擂台》里面,导演直到最后也没让角色分出胜负,这是一次有智商的反类型片的转折,从擂台上男人们的身手表现,台下柴米油盐的生活细节里,观众却对孰是孰非、胜负的结果了然于胸,并受到了一次开心感慨的洗礼。莫以成败论英雄,只要是曾经敢站在擂台上的人,都是胜利者,他们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压在心底的遗憾。
一大堆成功学的书籍挤满各大书店,每家企业的老总都喜欢买上几本给中层、高层、基层学习,希望他们创造更大价值;一大堆励志大师、心灵导师,正在通过DVD在机场书店的屏幕上,声嘶力竭地呼唤着赢的手段、方法、心态,唯恐天下皆懦夫。看来这个年代,自卑和自闭居多,励志奇缺。而《打擂台》是一部如假包换的励志片,简单却够真诚,而且制作力求审慎、圆融,用一个老故事来讲述年轻人、老年人关于输赢的信念。
成功学、励志学的书在华夏大地铺天盖地的大卖,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以及被现实和生活捆绑的年轻人们,多么希望获得事业成功,赢得财富,赢得充实人生,解放身心,摆脱庸常的生活的困扰,去过明朗、有意义的生活。而电影《打擂台》,犹如一剂清凉药水,虽然只是小片,但它的精微细腻,已经具有大励志的效用。看过的人,结合自己的处境,想必都会收获到一些感悟和心得。
很精彩的小制作电影,刘德华作为投资人的眼光以及品味确实值得称赞
还好吧
怀旧风席卷而来,就算我没赶上那个《霍元甲》、李小龙的年代,还是觉得这样电影的感觉真好
不看好郭子健
功夫片岁月的往昔情怀。个人情怀很珍贵,市场现状要正视。但无论如何,做自己喜欢做的电影。
居然是金像奖最佳影片
因为泰迪罗宾,我已经失去评判的能力。
是功夫片,但绝对不是打来打去的鸡血片,壳是老港片式的搞笑功夫,核却是励志,看到最后满腔热血,充满斗志。老家伙们的演技像陈年的老酒,品起来有点苦,有点甜,回味却绵长。不能不说戏骨也要看骨龄。
师傅醒过来后,当时我就精神了。
泰迪罗宾就是龟仙人!
最愚蠢的致敬手法之一,反例参照热海搜查官
这片子是展现老先生们现状而非故态的电影,多的是对一生的总结,看得人唏嘘,少的是对功夫片黄金时代的致敬,酣畅淋漓的感觉。除了打斗段落之外,从镜头到技法都是现代文艺片的路数,不如预告片爽快。最后决斗还是梁小龙搞定,情感无处宣泄。所谓港片开头,日片收尾。不如《刑房》系列。
旁邊一哥們笑得不行,不是他有問題就是我有問題。
励志励的我好窝火~
如果你不知道梁小龙和陈观泰是谁,那么你就别评论这部电影,因为无论你评论什么都能显出你的无知
怀旧.
说什么港片复苏、往昔回忆,不过就是起用了一批老演员的小成本影片而已。
陈观泰都这德性了
当年两个新人导演和第一次做监制的林家栋站在金像奖领奖台上,多次感谢刘德华愿意投资这部很可能会赔钱的电影。现在差不多过去十年,今时今日的hk更让人觉得「唔打唔会输,要打,就一定要贏」不单单是一句口号,更代表着深入每一代hker骨髓的香港精神
万里腊鸭永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