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薄暮之光

    犯罪片芬兰2006

    主演:汤米·柯贝拉  Sulevi  Peltola  伊尔卡·克伊瓦拉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薄暮之光 剧照 NO.1薄暮之光 剧照 NO.2薄暮之光 剧照 NO.3薄暮之光 剧照 NO.4薄暮之光 剧照 NO.5薄暮之光 剧照 NO.6薄暮之光 剧照 NO.13薄暮之光 剧照 NO.14薄暮之光 剧照 NO.15薄暮之光 剧照 NO.16薄暮之光 剧照 NO.17薄暮之光 剧照 NO.18薄暮之光 剧照 NO.19薄暮之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6 00:43

    详细剧情

    影片主人公考斯蒂南是一个值夜保安,虽然年纪轻轻却没有同龄人的朝气蓬勃,孤独像挥之不去的网,紧紧纠缠住考斯蒂南的内心与生活,他常常被周围人取笑,贫瘠的生活和对情感的渴望让他无力自拔。一次偶然,考斯蒂南邂逅了举止优雅的金发美女米尔雅,随着压抑已久的情感轰然爆发,考斯蒂南将米尔亚视作生命中的全部,甚至刚结识不久就提出求婚。单纯的考斯蒂南并不知晓,米尔雅其实是个情场老手,是个地地道道的骗子,经常和一群乌合之众混在一起。米尔雅接近考斯蒂南是为了完成预谋已久的抢劫。很快,由考斯蒂南值守的珠宝店被匪徒洗劫一空,冷酷的米尔雅离他而去,考斯蒂南变成这场残局的替罪羊。于是,考斯蒂南失去了工作和自由,等待他的只有幻灭过后的无尽黑暗……

     长篇影评

     1 ) 话说最幸福的北国芬兰

    在欧洲人心目中,芬兰人大半是酒鬼。调侃芬兰人的笑话,都绕着酒精打转。芬兰人喝酒的目的,只是为了要喝醉。芬兰警察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把醉倒在电车上的民众扛下来。

    芬兰政府曾经以官方专卖、并课征全世界最重的87%烈酒税,来加重酗酒的成本。3年前,芬兰遵守欧盟规定,降了44%的烈酒税,酗酒的问题更加恶化。据芬兰福利与健康部去年底统计,酒精首次超越心脏病,成为芬兰成年男性的头号杀手;也有10.5%成年女性死于酒精,为害不亚于乳癌。

    芬兰充满了强烈的反差。在欧洲生活质量调查和英国莱斯特大学公布的快乐国排名中,芬兰人的生活满意度排名都是第二。但芬兰也是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35至44岁的自杀率竟是欧盟平均的2倍。

    有人说这是北欧人的冬天忧郁现象;也有人说是7.7%失业率惹的祸。不过,和失业率动辄逼近10%的法国、德国相比,芬兰失业问题不算最严重,只是,芬兰人对失业的恐惧感最深。根据欧盟一项调查,有13%的芬兰人强烈认为自己在未来6个月会失业,比率高过许多国家,可算是欧盟里面的悲观一族。

    也就是在此寒冷背景下才能造就《薄暮之光》这样的灰色调子,才会创造出芬兰最有名的愤青电影导演郭利斯马基(A.Kaurismaki)以“芬兰三部曲”——《浮云逝事》、《没有过去的男人》、《薄暮之光》扬名国际。“芬兰三部曲”里的冷调、黑暗,呈现的就是快乐与忧郁、希望与绝望并存的双面芬兰。

    我们或许会很惊异男主人公的遭遇。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欧洲特别是北欧那块地方,人人平等,生活节奏缓慢,人民福利高,人与人之间不追求竞争,大家都安居乐业,享受各自的美好生活...我举的上述例子就能很好的反驳那些烙印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谁叫乌托邦只存在与小说和中学课本里啊!

    卢米斯的《北纬60度,冷酷异境》也是描绘芬兰的忧郁、失业、酗酒和绝望,是去年芬兰最卖座的电影。在首映会上,芬兰驻挪威大使告诉卢米斯,这正是他最不想让外国人看到的电影,虽然这部电影是今年得到最多国际奖项的芬兰电影。

    “芬兰成功、福利好、经济竞争力强,并欲展现它既是现代化欧洲国家,又是年轻嬉皮和科技创新者的故乡。但是,它必须接受电影背后隐含的现实:中年失业引起的无助、成瘾、绝望与堕落。”《金融时报》特派员易笔生写道。

    芬兰人一向在意别人的眼光。当《金融时报》的芬兰报道刊出后,各界讨论激烈,但没人骂英国人唱衰芬兰,除了自我勉励,需更努力解决这些外人眼中的积弊之外,他们还劝告媒体,下次到芬兰采访,记得选个好天气来,“那个时候,芬兰看起来要快乐得多。”

    芬兰人阴沉的那一面,跟天气绝对有关系。Linux创始人托瓦兹在自传《JustforFun》(只为快乐)中解释,只要在芬兰待上一个冬天,就会谅解芬兰人为何嗜酒如命。

    三分之一的国土在北极圈、北纬60度以上的人口,有一半是芬兰人;一年有一半时间只看到几小时日光,“早上10点出门天是黑的,下午两点天又黑了,感觉真的很忧郁。”芬兰经济学者恩德坦言,他在冬天很容易疲倦,提不起劲,感觉整个人都“熄火”了。

    男主人公的悲惨境遇也在那北国芬兰说得通了,在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中,在北国芬兰没有尽头的寒冷中日复一日的绝望,直到失去一切信心和希望,没有翻身之时。说起人与人之间的伤痛身为天朝人民的我们或许更有感触,谁叫我们也不比考斯迪南好得到哪里去呢。

    影片带给人的是无限的绝望,就和芬兰糟糕的天气一样。

    最幸福的北国芬兰的夏天的白夜又是另一番景象。喜欢打高尔夫球的亚拉亚斯齐向美国企业家推销芬兰时,最喜欢这样介绍:“晚上10点去打球,可一直打到半夜,两个小时内可同时看到日落日出,这地方到哪里去找?”

     2 ) 你能看出这是一幅革命者的肖像吗?

    《薄暮之光》中有几处场面调度,类似地,都是先从主人公考斯迪南的面部镜头切换至人物群像,然后镜头慢慢向人群推进,像是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在代替主人公,用镜头去端详和审视,镜头运动过程中,观感也从主人公对相关者的视觉印象迫入心理境况。还有几个“半主观镜头”,交代过现场人物关系后,就停留在男主身上,这时,呆板的面部表情不再具有独立存在的基础,静态镜头下是翻滚的情绪状态……然而,在感叹阿基·考里斯马基精湛的技术表现手法的同时,它也只是沦为导演关怀人物的手段,深情却不动神色,或许只有充分地理解芬兰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才有自伟德体育最新网站自己的镜头去代替人物视角。吝啬的对话,细微的肢体动作,静物绘画般的构图所呈现出来的平静感,让人感觉这个影像世界张开了双臂静止在原地,随时准备给小保安代表的所谓具有薄弱社会地位的群体以拥抱。这是影片给我传达的人文主义精神,本该乒乒乓乓的珠宝抢劫事件,以及社会对男主人公残忍地心理侵犯和侮辱过程,始终是不悲不喜的视觉传递。导演没有想通过角色个人处境的强化去激起愤怒,反而是在弱化个体象征,悠长地描述芬兰的社会现状:芬兰这个高度发达的北欧国家,差距悬殊的社会结构,为人性留足了变幻空间,歧视,敌意,伤害随时都在打磨一个人,从价值观到行为模式,这样再回想影片开头持伏特加的夜行人,就能更好的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契诃夫,托尔斯泰多过普希金,为什么他们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了。本来心怀骄傲感,有未来设想的保安,一直在被动接受来自周围的纠葛,这是发达的福利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从监狱出来后,得到安置,考斯迪南以为可以重新开始,却落入更大的社会困境。
    影片人物是一出恢宏悲剧的承受者,所以观看过程一直保持着被压抑状态,但这种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向上的,从保安考斯迪南的主观镜头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所经受的,心存疑惑,这种疑惑不需要答案,至少当他拿起水果刀的时候还不需要,影片中仅有的“激烈”镜头隐含着对阴暗人性的反抗,基于的是保安自身对光明的认识和坚持,就像影片的插曲《灯光》,流淌着忧伤中略带浪漫色彩的旋律。导演让镜头结束在这里,受伤斜倚在车轮旁的考斯迪南,眼神开始坚定,像极了一幅革命者的肖像了。

     3 ) 善良的结局

    作为当代芬兰三部曲最后一部,阿基拍了一部一黑到底的残酷电影。观影过程中始终让我想到了雷诺阿的《母狗》。影片的故事结构是如此的相似,只不过阶级发生了调换,并且恶人没有得到任何惩罚。所有的不幸都让善良但懦弱的底层人独自承担。

    考斯迪南是个珠宝店的保安。他有着创业的梦想,总向一个女性朋友发表自己的远大理想,但他的贷款计划遭到了银行拒绝。他古怪,孤僻的性格遭到了同事的排斥。作为社会底层人,他处处透露着自卑的心理。没有表情,没有笑容,在酒吧里向美女搭讪却被高大的陌生男人呵斥,他唯唯诺诺的拿着酒杯站到酒吧的角落,眼神卑微,还被从厕所出来的顾客将门撞到了自己身上。但他也有爱心,想要买下路边忍饥挨饿的狗,却被狗主人暴打……他这样一个胆小的失败者形象被犯罪集团的老大看在眼里,于是考斯迪南的悲剧上演了。

    黑帮老大安排了自己的情人米尔雅主动亲近考斯迪南,目的是为了得到珠宝店密码。孤独的考斯迪南面对主动投怀送抱的米尔雅自然迅速的坠入了爱河。他们一起看电影,吃饭,开车兜风,听乐队现场(阿基私货......)但每当有肢体接触时,米尔雅都找借口离开了。这让考斯迪南很烦恼,可卑微的他哪有发脾气的资格。当米尔雅找到他要求看看珠宝店里的珠宝时,他爽快的答应了。他开门的过程中米尔雅看到了密码,计划成功了一半。随后米尔雅在车里将考斯迪南迷昏后,团伙将珠宝店洗劫一空。而考斯迪南在被利用的同时还成为了犯罪嫌疑人。考斯迪南看着米尔雅将部分珠宝偷偷放入自己沙发里嫁祸于他的时候,他没有吭声,而是等待着警察来抓自己。他深爱着米尔雅,即使知道自己被利用......

    从牢里出来后,他隐藏自己莫须有的犯罪经历找到了餐厅服务员的工作。却碰巧遇见了米尔雅与黑帮老大在餐厅用餐。黑帮老大告诉了餐厅经理考斯迪南的犯罪过往,考斯迪南被炒了鱿鱼。愤怒的考斯迪南拿刀刺向黑帮老大却被保镖暴揍一通……最终他落魄可怜的躺在河滩上,与女性朋友依偎在一起,浑身是伤,毫无希望。

    阿基将如此卑劣的生存状态施加到底层人的生命中,并且不断加大折磨的力度,作为当代芬兰三部曲最后一部,可谓一改前两部最后的光亮,用彻底的黑暗给三部曲做了终结。孤独自卑的人面对别人的善意往往会给予炙热的回应,如同寻得一位超级英雄解救无助的自己,这是考斯迪南被利用的最大软肋。

     4 ) 当我们看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

    一部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它的特质何在?这是每一位观众在观影结束后都会自动浮现于脑际的问题。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如此不同,以至于我们无法忽视它的风格。

    布封名言:“风格即人”。于是慢慢地,随着影片的放映,我们脑海里自然浮现起一个胖大叔形象,我们总是不自觉地会把一部电影里的主角当作导演化身(就像在费里尼的电影里一样):无产阶级,满脸严肃,正义,温暖,还有点小浪漫。

    *
    这位49岁就决定息影的阿基•考里斯马基看起来比这位主角玩世不恭多了。他说《薄暮之光》后不想再拍电影了,要去实现年轻时热衷的梦想——写作,这是要置才华与荣誉于不顾!蔡明亮不是也说《郊游》是他从影生涯的最后一部吗,近来还能不断看到他的身影出现在影展。费里尼直言“拍片就像做爱”,让一个电影人放弃这份乐趣,太难了。大概谁也没有查尔斯•劳顿来得有种,不拍就不拍!
    阿基•考里斯马基还是拍了,2011年的《勒阿弗尔》据说将重新开启三部曲(有望在十年完成,第二部在葡萄牙,第三部在德国,听起来跟阿巴斯的“异域三部曲”蛮像的)。这么不靠谱的事发生在他身上,实在也没啥好大惊小怪的,在此插一句:贝拉•塔尔可别学劳顿,像考里斯马基看齐。

    *

    据说《薄暮之光》原初只有59分钟,为了上映,硬生生地加到了78分钟,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很多与叙事无关的空镜都是后期补拍进去的。拍这么短,一个传说是卡里斯马基觉得影片一长,他的烟瘾就犯了。不知道有意无意,男主角一根又一根地吸着烟,好像是在代替影院里无福消受的广大观众。

    虽然影片时长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心理时间无疑被绵长了。一方面,基于观众对一个完整的故事的体验:通过一个小人物被排挤、陷害、入狱等一系列事件的安排;另一方面,来自于电影自身的节奏,而这正是我想讲的“风格”。

    *

    用同一种节奏把一部电影拍出来也就只有阿基•考里斯马基一人了。机位的放置、每个镜头的长度控制,都在遵循同一种模式。

    洗劫珠宝店,是慢吞吞的;警察入室抓人,是慢吞吞的;男主持刀刺人,也是慢吞吞的。这些镜头跟约会、喝酒、吃饭等这些日常活动没有任何节奏上的差别。观众好像接受了这种反差,他们很清楚一部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它的标准组成是什么。

    但这种模式却不像尤里西•塞德尔的规则用镜(《天堂:爱》),那往往流露机械、冷漠的特质;也不像布列松(“模特”理论无疑启发了一批电影人)的电影那般抽离;考里斯马基的镜头里隐藏的默默温情。

    作为一位保安,他有责任不惧强暴与坏人硬碰;作为男人,他有责任照顾好一同约会的女士;虽然看见把珠宝偷藏在靠垫下的动作,却没有揭发她的恶行,反而束手让警察把自己抓走;即便最后发现被骗真相,也没有把怨气发在女人身上。

    那个爱他的女人,通过一个转身向观众表露了心意。信被撕,但爱还在。就像海报上那朵插在啤酒瓶里的玫瑰,这是来自考里斯马基的独特温暖。

     5 ) 这真的是福利优越、最幸福的北国芬兰吗?

    你是否经历过,工作兢兢业业,但就是被工友看不起,被同事孤立,被老板逼着离职?

    你是否经历过,努力融入人群,可一次次的勇敢搭讪换来的却是冷漠与暴力?

    你是否经历过,很想做个善良的人做件好事,但最后被暴力的痛扁一顿?

    你是否经历过,当你以为踩了狗屎运遇到了爱情,没成想却是个利益骗局?

    在经历过种种之后,你依然对未来拥有信心,就像个打不死的小强,努力的向上生长,即便一次又一次的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生活是那么的艰辛与痛苦,以为跨过一个坎就是阳光,可是高山之后是另一个黑夜。

    考斯迪南就是真么一个糟心的保安,同事喝酒不叫他,在酒吧搭讪姑娘被呵斥,好心提醒却被恶霸痛扁一顿,努力迎合却被女友送进监狱。即便生活再怎么糟心,他依然有着梦想,开公司,然而申请贷款却被嘲笑低学历没有价值。一次次的冷漠与嘲笑都没有打到他,甚至被陷害坐牢,出狱后他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美好的愿望,然而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没成想碰到那个陷害他的女人和她的老相好,最终不仅失去了工作,还被打的半死。这生活,到底还让不让人活了?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人的生活就是越过越难呢?难道真的没有任何出路吗?就像电影中的考斯迪南。

    在面对同事的冷言冷语,他是否可以置若罔闻像阿Q一样呢?

    面对恶势力是否可以像普罗大众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至少不受挨打?

    面对欺骗他的女友,他明明可以举报,可他选择了沉默,他明明看到了女友陷害他的赃物?

    其实有一个善良的姑娘默默的关注着他,他喝醉的时候送他回家,他坐牢的时候写信慰问他,他挨打的时候会去帮助他,为什么他就是视而不见呢?

    后来仔细想了一想,如果他都能趋利避害、做最优的选择,他就不会是活在社会底层的那一个。没有超强的社交能力,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没有优越的学历背景,一个苦命的打工仔。就如电影里那个黑帮老大所说,“他忠诚的像条狗,一个情感丰富的傻瓜”,如果自己都任人宰割,没人救的了自己。社会是残酷的,如果等着它给你善意,这真的是天上的月亮,可望不可即。很多时候,明明自己稍微变一下选择就可以躲过灾祸,但就是那么一根筋飞蛾扑火,最后不是浴火重生,而是粉身碎骨。

    这是在芬兰,一个社会福利优越、风景美如画、政府廉洁的国度,尚且活着这么悲催的底层人物,理想国度到底在何方?理想国度就在脚下。

    阿基的作品总是那么直面的揭露社会底层人物的不堪与悲催,我想他的作品意义在于,当你看完以后千万不要陷在绝望里,而是要更勇敢面对人生。这个世界上没有理想的地方,如果有,那一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高福利高待遇,不管在哪里,都是社会金字塔顶端的人占有,想要分一杯羹,就要努力往上爬,不然像考斯迪南那样怀揣的美好梦想得到的不过是银行老板的一顿奚落与嘲讽。

     6 ) 沉默的爱,绝处逢生

    前面大部分时候都感到深深的绝望,直到结尾才得以窥见薄雾之光。随后影片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男主是个底层小人物。作为巡夜保安,他日复一日地做着重复的事。他安分守己,却并不受人待见,管钥匙的大叔对他没好脸色,同事们背地里讥讽他“娘娘腔”。

    就在这时,金发女的出现对他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她华丽地出现在他面前,正抓住的男主寂寞的心。“缘分”从天而降,他们就这样开始了约会。

    男主是渴望摆脱现在生活的。他一直强调工作是暂时的,住所是暂时的,他想开自己的公司,想开自己的修车厂。我想他内心并不似表面那么平静。

    金发女终究还是别有用心,为了男主看管的那些珠宝首饰。他毫无防备地落入圈套,甚至知道自己被陷害后,也选择了不反抗,坚决不说出金发女的存在。当真“忠诚得像一条狗”。

    我看到了加缪《局外人》式的审判,受害人无罪,但他不加辩解,或者说不愿辩解。他用沉默对抗这个世界的荒谬,用自己的纯真去蔑视那些谎言。

    影片中有几处强烈的冲突。

    一处是男主为了狗狗挺身而出,面对那几个壮汉他毫不胆怯,结果没悬念地被暴揍,或许在他心中那条可怜的狗就是自己的化身。

    一处是约会失败,听到同事一句“你被甩啦?”后抄起家伙要拼命,这里他感受到强烈的屈辱,他不想所有人都看轻他。

    还有一处是当他看到金发女和她的老板,终于忍不住了拿起了刀。他不傻,只是想保护自己珍惜的人,可他发现所做的一切并不值。

    餐车女的爱是沉默的,没有太多言语,只有不加修饰的关切。她默默关注着他,醉酒时送他回家,给监狱里的他写信,去旅店探望他,得知他受伤时急忙去寻他。

    “别死”,“我不会死在这的”。

    最后握手的那一幕温暖又自然,仿佛他们之间就该是这样。那个沉默又木讷的男人,经历过讥讽、背叛、不公,迎来新生。

     短评

    几乎从头惨到底的一部阿基(除了片尾的“诺基亚开机画面”)。1.孤独、善良而又倔强的男主角几乎全然平静、冷淡、沉默,始终压抑着心底的悲愤与无奈(唯有在监狱户外沐浴着春色时才流露出笑容),犹如逆来顺受悉数承接苦难的容器,又似布列松“人偶/模特”理论的具象化。2.本片亦是阿基吸收融汇小津安二郎与布列松风格的典型例证,一如不断复现的固定机位空镜(区隔场景、舒缓节奏并酿出诗意)、精简或省略的动作与不少肢体特写(盗窃珠宝场景尤为明显),但阿基的沉缓、延宕又迥异于布列松的干脆快狠,人物每次结束动作出画后,摄影机往往仍旧停驻在原地,迟一两拍才剪辑,转场则多用黑屏淡出,凝滞郁结感由此透现出来。3.配色大美,无处不在的红。4.又见两次画外被揍。5.影院里的痴望。6.浓烈的摇滚与悲凉衬景的歌词。7.狱外的秋冬春。(8.5/10)

    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 EE-D9★★★★☆(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奖/06年戛纳竞赛单元)看的第四部 考里斯马基..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芬兰导演的作品

    5分钟前
  • 是和有
  • 力荐
  • 阿基的芬兰三部曲喜欢另两部多过这部

    9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推荐
  • 道地的大师作品 感动不了现在的我 开场酒鬼随口评价众文豪的话 很牛逼

    12分钟前
  • 驚 情
  • 还行
  •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狗惨遭暴打。

    13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 阿基的电影不论是什么时候拍的,人物、环境、汽车、房屋都像是八十年代。突然出现几台笔电,以为眼睛花了呢。这部电影叫薄暮之光,可就算那一点点爱情带来的希望,都是冰冰冷的。男主角飞蛾扑火般地爱上陪酒女,明知没有结果却还是硬着头皮走下去。就像那虚无缥缈的成功将来。一个痴情且残忍的故事

    1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16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 电影中的文学性

    17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力荐
  • 有一些勇往直前的推镜很好玩,频繁的fade确实让这个简单的失败者故事看下来相当心累。想起了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但无论怎样,北欧底层人士还是过着很有品啊,全程自带KTV点唱功放。小黑和大狗,直接挪到了《勒阿弗尔》……

    2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 一部郭利斯马基电影(最后一部?)

    23分钟前
  • 好奇心
  • 推荐
  • 7.1;試圖用超寫實來瓦解一種景觀

    24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 小人物的故事

    27分钟前
  • KID
  • 力荐
  • 不是我的菜。感觉表演好做作

    29分钟前
  • Marc
  • 较差
  • 四星导演考里斯马基,冰冷的温情。

    33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 微弱、冰凉、冷酷,构图、色彩完美,太喜欢这些面无表演的演员

    34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 寂寞的失败者,难以抗拒的命运。处处阿基的调调(港口,工厂,城市的拍法;内景的色彩和用光;演员的表演方式,特写的用法,音乐……)。阿基片里各种演员直视镜头绝对是从小津那儿学来的。

    3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 一声长叹。平凡的人,只能永远把艰辛的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只能“心平气静”地继续生存。因为薄暮之光是还活着的证据。 t44a00f435

    38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 当一个男人的生活中开始出现一女人的时候,他会在桌子上摆一枝花。

    39分钟前
  • 姽嫿ღ
  • 还行
  • (补)空镜越看越孤独!刺杀那一段特别绝望。

    43分钟前
  • btr
  • 推荐
  • 2.5,对布列松的拙劣模仿。布列松极简主义之下是让情感浓缩于一个锚定点上以达到快速的涌动,且会运用剪辑,声音,转场来完成画面的延续。本片的极简充其量只是一种“拼贴”,导演几乎无连续性意识,而且废镜过多,这样的模仿实在是露怯。

    44分钟前
  • 粉粿症候群
  • 较差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