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简单的说就是一名游击队随军牧师的人性升华的过程,
背景是二战期间,天主教会坚定的站在反侵略的波兰人民一边,帮助和支持波兰人民与德军占领军斗争,反抗侵略的故事。 当然,大背景还有一个,神甫远眺华沙,燃烧的纸张漫天飞舞的那个场景,那就是1944年8月的华沙起义,华沙起义中,波兰起义军有1.6万战死, 1.7万人投降,但波兰平民的总死亡人数将近20多万。华沙起义失败后,华沙所有的平民都被赶出了城,又有8.7万华沙人被送往德国强制服苦役。 起义期间起义军也没有得到来自盟军和苏军的有效支援。
影片并没有着重这些大背景的描写,反而是用了很多琐碎的片段,慢慢的,很平淡的,一点一点的把主人公的情感汇集起来,人性、神性、兽性一点一点的穿插在其间,场面并不宏大,但配乐能紧紧的抓住人的情绪。
这片子想看懂,并引起共鸣,你需要些对一些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宗教,人性,神性,战争、并代入思考,神爱世人吗?神怜悯世人吗?
神甫和一个德国伤兵的3段对话,贯穿了整个的影片
第一段:德国伤兵忏悔欺骗了一个波兰姑娘,但拒绝为以士兵身份的杀人而忏悔,同时坚持德国二战期间的错误思维,认为布尔什维克和犹太人都该杀,而神甫以耶稣也是犹太人为由,拒绝了宽恕他的忏悔,这时候谈话里的上帝,是有国别、种族的。
第二段:因伤残,被同胞抛弃德军伤兵又开始的问话:“上帝能看到我吗?”
神父的回答依然愤怒:难道你想让上帝看见你吗?你想吗?(看到你们在干的这些事情吗?)
这时候,上帝只有了一个,那就是我们都敬爱并崇敬的化身。
第三段:刚刚经历德军兽性的屠杀,死里逃生的神甫,面对痛哭流涕的德军伤病,静静的听其忏悔,并代表上帝说:我宽恕你......“希望总是存在的”,是在鼓励世人,同时也是在鼓励自己 ,同时他也说出了影片最终的答案:我们会赎罪,为无数被杀害的人。这时候的上帝是仁慈的,可以宽恕世人的。
神甫终于微笑了,在伤病那痛苦的哭泣中,他看到了一丝希望,人性的希望,而有了这丝希望,不管面前的思想、国家、民族等的各种壁垒有多厚,只要有这一丝人性,就有可能去打破他们。
这时,当他再次拯救了一个人的生命,当他再次披上染血的绶带,当他再次坚定的站起身走向圣坛的时候,他不再迷茫,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战士,为人性、为信仰、为上帝......
本片应该是有宗教片背景,但走的是战争期间人性的反思的路线。影片描写的主角---- 斯特凡·威辛斯基最终活到了1981年,享年79岁,这期间住过斯大林的监狱,当过红衣主教,今年还被册封为真福,被誉为波兰圣人和国父。
评分4分,可能受投资成本的影响,部分场景和群演的地方减分,但音乐和主角的表演加分。这片子居然还是个拍纪录片的导演拍的。所以从生活片或者传记片的角度去看,不及格,单从人性或者宗教片的角度去看,不错。
当宗教遭遇战争,心中的信仰该何去何从?对敌人撒谎算不算错?该不该爱自己的敌人?神的祝福是否可以跨越国别和种族?一系列尖锐的问题,通过一位波兰神父在二战亲身经历中心灵升华的过程娓娓道来,既可以算作历史传记,也可划为心灵鸡汤。可惜的是,电影在叙事情节方面过渡略显生硬,很多桥段都有刻意摆拍的嫌疑,时不时突然切换到上帝视角,不知是不是欧洲宗教题材的特有风格,中国观众表示的确有些云里雾里。
没有感受到上帝仁慈的力量,是战胜战争带来的死亡恐惧的力量。
波兰抗德电影,味同嚼蜡。
豆友机译片名《波斯坦妮·卡迪娜拉》:Powstanie kardynala波兰语译《 红衣主教的崛起》。其它中文名:维辛斯基—复仇或宽恕。一部关于斯特凡 维辛斯基中尉的军事历史的传记电影
平淡
波兰人的抗德片寡淡如水毫无波澜,整体节奏缓慢而无趣,人物形像单薄简单,基本无法共情。其实片中暗藏了很多有历史大事件,比如波兰的起义,苏联人的围观,德国人的镇压等等都是二战结束时密集发生的,而导演也许更多是想从鬼佬视角的宗教角度来反思战争对人类的破坏和对人性影响,但作为中国人对此完全GET不到无法入戏。男主作为随军牧师,目睹了战争的惨烈,也亲身经历了阴阳两隔的惊险,即使是真有其人,但展现出来却也太过于平淡乏味。也许战争的进程让神父蜕变,但观众却跟不上节奏。
因为爱,选择宽恕。宽恕阻止罪恶否?
二星
波兰牧师
看完电影,不知为何取个这么个中文名。查了一下原名,是Wyszynski:Zemsta czy Przebaczenie,大约应译为:维辛斯基:复仇或宽恕。这是神父维辛斯基的传记片,截取的是其二战末期的那段经历。他刚被任命为教堂神父,被称为拉德万三世,管理着森林中的一家教会医院。其时正值纳粹即将战败,波兰义军起义,苏军隔岸观火,波兰人死伤惨重之时。复仇或宽恕?这是维辛斯基神父所面临的艰难抉择。作为波兰人,他愿选择复仇;作为神父,却要爱自己的敌人,要宽恕。神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战后二十年,波兰教会向德国教会写信,表达了宽恕之意,并请求对方的宽恕。很好的故事,但导演显而易见是初出茅庐,无法掌控这部影片,捉襟见肘,进退失据,场景及服装造型皆很虚假,神父的那种痛苦抉择也未呈现出来,有些浪费题材了。
波兰要求德国宽恕什么?
拍得没什么吸引力,挺平淡的。
宣扬爱与诚实的牧师,在战争中受到了灵魂的考验。如何去爱敌人,对敌人撒谎算罪过吗?信仰难道也讲条件,分场合?
故事比较真实,波兰抵抗组织对纳粹德国的对抗,如卵击石。牧师的表演非常到位,沉稳果敢。
宗教片。滤镜美男主角颜值高,但主要人物形象被表现得不痛不痒,剧情清汤寡水,演员演戏动作也很假,很多很明显的摆拍。
“你要爱。对敌人的爱,要爱你的敌人。”我知道这部电影想讲宽恕,但是丹麦电影《抵抗行动》男主马略的两段台词更令我震撼、发人深省。一是作为行动的组织者,他自知难逃一死。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如果将来,德国和丹麦的青年,无法跨过边境友好地握手……因此,我请求对年轻人施以缓刑。”法官竟闻之动容,并因此对多名被告从轻发落。二是临刑前遗言。他对年轻的德军士兵(狱卒)说:“虽然你是我的敌人,但我宽恕你,年轻人。”然后,他拥抱了对方(片尾曲是我喜欢的《索尔维格之歌》)。为生存而战。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战。希望总是存在的。
片子比较真实的记录了战争的实际情况,节奏比较慢,相对比一般战争片而言,本部片子主要反应牧师的心理描写和信仰,从思考到升华,从人性到信仰到现实。宗教的影响对于残酷的现实形成一个鲜明的对于,对于战争来说一切的信仰只是束缚身体的枷锁,没有和平的信仰只是祷告的提词器。
流水帐一般,太肤浅。
像这种信仰教育的影片,如果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那么最好选择引人入胜的演员来加入,也许能提高电影的吸引力。
二战结束二十年后,波兰大主教发给德国大主教:“我们给予宽恕,并请求你们的宽恕”。。。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