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拍摄于建国初期,人们都是革命战争的亲历者。由于取景就在剧情所描述的实际地点,因此参与拍摄的部队就是当时真正参与行动的原部队(该师恰好还在当地驻扎)。男一作为旧上海的演员,哪怕再不熟悉我军的作风,完全可以向女一这样出身延安的文艺战士学习经验。何况剧组前期一定会与参与拍摄的部队进行对接,而该师的多位领导都是本地入伍的老红军,有的是机会观察模仿。可惜,最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师长是一副僵硬且麻木的面容……
一个在行军路上能请假离开指挥岗位,且仅带几名警卫员就敢回家探亲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15年的南征北战九死一生,如今持胜还乡便直接目睹了苏区破败凋敝的惨状,内心就没有一丝触动?当然,战争把人历练的杀伐果断,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之后在指挥机关遇见了自己的儿子,那是在敌人反复屠戮下残活的亲骨肉,如果不是怀疑其为特务冒充,恐怕正常人都不会是那个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让儿子参加突击队无可厚非,倒是参谋长显得比自己更热心。当然,领导需要树立权威,这个我们也可以理解。最关键的是,行动结束后看到了自己的爱人,就算很久未见的老朋友也不该是那样的状态,感觉好像男一在辽沈战役后已经在组织的帮助下有了新的婚姻一样。
其实,我军的指挥员是有情感的。女一现实生活中的配偶在影片《英雄儿女》中饰演的师政委,就让观众深刻的感受到那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看了下影单,这篇影评该是写国产类老片的了。
而且好巧不巧……
朕居然抽中了《翠岗红旗》。
当时朕的心理阴影面积是这样的:
经过数不清好久的斗争,朕终于鼓起勇气提起双爪——
码字。
看了下豆瓣评分,才6.3……
有点低了,不过可以理解。
这部影片是在1951年3月份上映的,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两年。
包括电影在内的多数文艺创作,甚至几乎可以说是整个文艺界的主题就是四个字——
忆苦思甜
所以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国产电影都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战争片形式。
是不是很像大型的话题“写作”?
经过大中华九年制义务教育蹂躏的各位小可爱们,肯定都对话题作文的写作有着深刻的见解。
话题作文看上去仿佛有很多角度都可以写,当然这是央视新闻以及各地的报纸每年都会提醒我们的……
但是天知道找一个所有人基本上都没想到的角度有多难!
所以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我们到底该如何让你的“作文”出彩呢?
这四个字是从作文写作里总结出来的,忽略电影。
……朕为什么突然成了语文老师??!
其实无论我们到底是写作文、拍电影亦或是写什么策划文案之类的首要的一点就是——
结构
写作文的时候,我们要列大纲,明确哪段写哪些;
拍电影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知道到什么地方,说什么故事。
而在《翠岗》这部电影里,结构做得还是很漂亮的。
总体来说是按时间划分的,荧幕上直接显示的时间有三个:
1933年,江西老红区江营
1934年秋,红军北上抗日,猛子离乡
三年后(应该是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
总体来说,就是这部一个小时三十六分钟的影片居然从抗日战争之前一直拍到了解放战争……
历史不好的,朕来总结了,在这部影片中,一共经历了:
初期的白色恐怖(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大肆屠杀);
红军长征;
国共第二次合作;
八年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初期。
而这些所有的这部影片里都至少有一点点的涉及到背景。
是不是有点点像老舍先生的《茶馆》?
当然短短一个半小时多的时间,专门用来铺陈这些历史知识那肯定是……(你猜)
据说当年张骏祥导演亲自跑到江西,还做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就为了将各个不同时期的人文事物自然的还原到电影当中。
这种敬业精神真的很了不起。
影片截取了生活的横截面,将现实中普通老百姓可能经历的遭遇完全和历史节点相融合。
比如说,白色恐怖之前的苏维埃时期,各地时兴唱红歌、开扩红大会。
到后来白色恐怖继续发展,江猛子离家参军,以及当地地主称霸,对红军家属的大肆虐杀。
还有抗日一结束,国军就开始进驻各大重要省城,向五儿盼着猛子能回家。
这里面与生活相容的历史,真的很见导演的用心。
如果说基础的画面感强,只是为了作文能求稳的话,那么细节刻画就是作文的第一个加分点。
里面一个朕很喜欢的情节设置就是向五儿与封老四的互动。
这两个人都是作为苦命老百姓的典型代表:
向五儿是丈夫去参加红军了,爸爸被地主逼死,公公被吊死,妯娌妹妹被枪杀,自己拖着个娃娃忍辱负重。
封老四是家里的田地都被地主恶霸了去,儿子被抓壮丁奈何还跑了。
这两个人物设定其实在大多数的战争片中都有相似的设定,但是导演巧妙就巧妙在居然能将这两个不相干的人,突然的凑在一起。
封老四儿子跑了之后,地主强制性将封老四带回家扣着。
碰巧这家的奶妈就是向五儿。
五儿心善,倒了碗水给封老四喝。
但就是这个可能有点平常的善举,直接就将这两个人的命运搭扣了一下。
偶像剧一点的话就是,原本是两根平行的线,突然就交叉了。
很平常,但是也很巧妙的设置。
还有一个很漂亮的细节就是五儿听说日军投降后,想着猛子会不会回来,大半夜一个人偷偷翻开当年的“红军家属优待证”。
一会儿想着猛子会不会被子弹射伤了,自己吓自己;
一会儿又想着猛子估计现在正骑着马带着队回来的路上呢。
一个人大半夜思思虑虑,想要摇醒儿子,看到儿子睡得正熟又不忍心。
一个妻子兼妈妈的形象,只三四分钟的功夫,已经立了起来。
完成了细节刻画其实也只是中流选手的水准,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靠的还是与众不同的亮点。
在众多的战争片中,为我们大众所熟知还当属65年的《地道战》以及63年的《小兵张嘎》。
《地道战》拍的是看着有趣味性的战争模式,就连《小兵张嘎》都是以孩子为主题拍摄的战争片。
那么作为题材看似普通的《翠岗红旗》又将如何展现自己的魅力呢?
我们首先回顾一部影片,59年的《回民支队》。
朕对《回民支队》这部影片还是很有印象的,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看过……
这部影片独特就独特在是以回民为主的抗日战争片。
在战争片兴起的时候,或者我们比方成在众多同学都从同一个角度写同一个命题的时候。
如果我们将我们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放大突出,那么这将直接成为我们二次加分的闪亮点。
《翠岗红旗》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拍摄地点定在了江西。
而且导演也慧眼地将江西定成了本片的一大特色。
放几张图片:
影片刚开始村民们担着柴火走过具有特色的高桥
(……朕实在查不到这个桥到底叫什么)
五儿离家时,肩担竹棍挑了个小包袱,走过一片绿草地,天上还有大片的云朵
解放军回江西的时候,整队路过山脉,旁边还有个小塔
因为是在江西,所以景色应该普遍偏绿。
如果这部是彩色片的话,效果估计会更好。
这部影片在刚开场的时候还有一段水中船飘,青年男女们在船中唱红歌的情节。
明明革命类歌曲都是很刚,几乎都是靠喊出来的歌子。
但是在江西的河水中,竟然让他们唱出了一些水乡的柔和来。
画面一切,直接切入齐步走来的红军部队,唱着刚强的红歌。
两厢对比,有一种说不出的和谐感,给人很有情调的感觉。
这个小标好像跟上一个有点重了……
没办法,朕想不出更好的了。
如果说特点突出更倾向于一种个性的突出的话,那么这里的亮点就是一种从骨髓里沁出来的实力。
就比方说,之前网上流传的老段子,如果你读书读多了,你看到沙漠里的落日就不会是:
“哇!好美啊!”
而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了……
体现在《翠岗》影片里的就是,朕第一次在看这部片子时候直接被吸引的几个镜头。
首先第一个,白色恐怖时期国名党在大肆屠杀共产党的时候,有一个镜头是这个:
这个镜头里尸体的排布连起来其实是个大三角;
细看右下角的尸体实际上会发现形状有点状似一个圆,给人一种仪式感;
再看左边是一棵很粗壮的大树,占据了镜头将近四分之一的画面;
背景是连绵的山脉。
画面很暗,总体给人一种特别压抑、恐怖的感觉。
总结就是两个字,漂亮!
另一个是猛子北上之后,江家被屠杀后的残骸:
被吊着的江老爹、受了枪击倒在地上的林子,以及将晕过去的孕妇五儿揽着的老妇三娘,又构成了一个三角。
这里的树比之前的那棵还更为粗壮,树上吊着江老爹的尸体,隐喻盘根错节实力庞大的苦难日子以及“恶”势力。
额……这里不知道是器材问题还是导演故意的,你们不觉着那个树有点像有眼睛有嘴的怪物吗?
是不是有点恶势力吃人的意味?
还是只是器材拍摄问题……朕想多了……
无论如何,导演对于镜头的构图设计真的很漂亮!
说了那么多,其实在这类影片当中最重要的还是情感输出。
就像是我们的作文,一般的评价标准就是如果你的文章能把我打动了那估摸着八九不离十该是篇优秀作文了。
在这部影片里无论是于蓝的演技还是各个配角的细节处理都是很漂亮的。
By the way,补充一句,于蓝就是田壮壮导演的妈咪。
田壮壮就是传说中的78班(陈凯歌那个班)里成绩最好的一个。
对的,你没有看错,他们那届拍电影最好的不是陈凯歌,也不是张艺谋,而是田壮壮。
田导在大众视野里不是那么出名,因为人家没拍什么商业片,艺术成就还是很漂亮的。
拉回来,当然……
朕也没瞎,也看到了被你萌吐槽最多的张伐的表演……
咳咳,比如说这里:
猛子回到了15年没回的家,见到了已经瞎了眼的三娘。
三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告诉他,他爸被人吊死了,他妹妹被枪杀了,媳妇怀着孕逃难去了,估计也活不了了。
结果猛子沉稳地说:
三娘,进去说吧,三娘
……一口老血……
朕其实觉着如果这里换成欧阳娜娜的“蚂蚁竞走十年了”,还能有点喜剧效果是不是……
算了,不吐槽了……
老前辈,还是很帅的~
文末点赞~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φ(>ω<*) ~
该文章由小朕先生独创,转发请询问作者并注明出处,谢谢。
演得太生硬了
那个婴儿的哭声分明是假的 雨天生产
台词很不错,剧情没重点。
人物性格展示、刻画的不够,故事情节也不够紧凑。江猛子与五儿别离、与儿子相见、与五儿重逢处理成这个样子,太理性了?
报仇,报仇,血债血还,都杀红了眼。就是风云变幻世态下的真实写照。
猛子当兵回来,已然是一副师长冷静的态势,面对亲人,仿佛失去了能够动容的能力。着力在刻画反派刻板印象和大众的受难。可是受难描写却又如此落于窠臼,苦大仇深样。
怀旧
人物调度与场面的构图真的是极佳,不可小看的张骏祥
节奏有点卡,拍摄还是很喜欢的。
电影里面有中国版红军最强大的原唱,这个版本很少见
十七年开始阶段
比起张伐、汪漪,还是于蓝更适合工农兵题材~【电影资料馆】
看这些电影时还是小学生,害怕。
形式感太强。这部倒是有明确的敌人,因此故事线比较明确,女性形象塑造全面,一些障碍设置的都比较巧妙,但是对于战争反而略微疏于描绘,只是在打
revenge as the key word, impressive montage sequence in the beginning.slaughter scene.
宏大史诗(浅看,8.24:全忘了
从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到1949年解放战争,16年跨度的框架、很多相似的情节,明明可以去接近《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从剧本设置到演员演技都差距悬殊。尤其男主张伐,还是保持和《太太万岁》里一样的表情木讷,奇怪的是到52年《龙须沟》的饰演丁四时又很有神,恐怕这片的导演也得背锅。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是结尾几段亲人相认的场面,时隔十几年剧变离乱,男主居然都表现得平淡过分。
1951年
革命题材电影如何与爱情家庭结合!
看过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