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娜巴特影评
这部电影是从阿塞拜疆的视角来描绘纳卡地区阿塞拜疆的边境小村的故事,从微观的个人角度来描绘战争对于这个村庄以及国家的影响,娜巴特因为战争失去了独子,老公也因为战争环境没有及时送医的条件而病逝,平时相处良好的村民因为战争环境匆匆离去没有通知他们,娜巴特最后只剩一个人,为了逃脱孤独感,她选择点亮村民家中遗落煤油灯,我个人理解她其实有点不理解这个战争,通过家中挂切格瓦拉照片放在原先儿子照片那个位置,原先在苏联时期相处好好的同胞和同志为什么就不能和平相处呢.苏联只有失去了人民大众才回去怀念.
2 ) 踽踽独行的孤灯
娜巴特对躺在床上的丈夫说:我也饿了啊。丈夫便偏过头来默认她的劝慰,开始进食。这么一出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生活事件,却在一开始就让我心中有了千万斤的重压。我知道接下来我会看见她遭遇到的更多的苦难。但接下来我没想到的是,更难受到连一丝心痛都找不到出处宣泄。
远处山峦之上云雾缭绕,底下安静坐落村庄,难以想象战争给居民本来的静谧祥和带来的毁灭。一切太快,声响剧烈却又悄无声息地来了。
片子用了很多事物来暗示或者隐喻。例如:
残垣断壁上空挂着一副孩子灿烂笑脸伸手摘桃的照片。现实中是屋外的桃树枝桠成长到已经伸进了屋内,可惜挂满枝头的桃子无人理睬。同样有着强烈对比的一处:娜巴特一如既往早起带着挤好的奶出门,却看到路上空无一人。之前柿子树硕果累累,一夜后掉落满地。
走进已经空无一人的房屋,镜头转到墙面上的被震碎的镜子,镜中映射出娜巴特的身形。破碎的不仅仅是镜子,人和心都是被揉碎的了。
相继失去儿子和丈夫是种什么样的感受,我不得而知,也无法感同身受。我等凡人只能模拟成苍天无眼的埋怨罢了。可娜巴特却也只挖个坑埋了一切,回到村里把每户屋里的每一盏灯点亮。大概也是希望他们回来的时候能能看见星星点点的光亮指引的方向吧。她心中的执念,念着一些人和什么。
最后斜立着的门。渐行渐远的是参战的儿子,不复返的也是。如今空留一面,两处时光衔接的是一位老妪的无尽思念,背后更深的是对它带来的破坏人类最基本幸福安宁的寂静控诉。
老人最后没有杀死狼,虽然她丢失了她珍贵的牛。也许狼不愿离开是因为它的幼崽初长成,它的家也在这儿。在失去唯一的至亲之人时,老人终于成了这世上踽踽独行的孤灯,希冀着的却又未被实现的。而最后的最后老人换上最好的衣服,呆坐家门口,等待什么呢。雪花静静飘落。
PS.本片导演运镜非常平稳娴熟,对人物环境的描写自然舒服。
3 ) 平淡与超脱
导演的处女作,镜头剪切很慢,摄影很美,村庄荒凉但美好。战争是残酷的,失去亲人是悲伤的,人陪伴的村庄是孤独的。但导演从头到尾都没有展现出来,平淡,孤单,有某种宗教性的信仰在支撑着她,狼,灯,和十字架的桩,都在寓意着一种希望。我们的目光,一直跟着老人的目光走,不知道她前方,也不知道她如何做,也不知道命运如何,最后,而是选择定格在这片土地,这个村庄,这间屋子前的长凳上,一动不动在严冬中静静地长久安眠。
4 ) 這些"長"與"慢"里有真正廣闊的隱忍
開年以來看到最好的10後電影,也是新千年自認最好的長鏡頭。可惜六六年生的導演在錄只有這一部[心碎]。
緩慢丶凝滯的意象無一不是充盈的丶深深扎進土地萬物的,這些"長"與"慢"里有真正廣闊的隱忍,看著它們一樣樣靜靜陳列(而非流淌)出來,就像大嬸拉開山夜的簾,遙望山下一盞盞稀落的燈,建出一座音容宛在的小村。
全無安哲式小知識分子矯揉造作的砌哀。
另一件有趣的事:我們在亞美尼亞時,當地人說,納卡人信仰天主教,"當然應該和我們在一起";制片方為阿塞拜疆的這部影片中,強化了全村是穆斯林的概念。 我們在阿塞拜疆探訪過高加索北麓的一座小山村,村民表示,他們其實並没有這些信仰。
關於納卡能查到的資料有限,如果不是阿亞雙方堅信自己的道理,不會一直衝突到現在;如果不是各自的堅信,也便沒有這樣的電影了。 我們去年途經亞阿邊境,因為這衝突的持續被要求必須快速通過,車窗外飛退的,正是影片中炮襲後的殘亘。《娜巴特》
景色美,摄影好,导演内心平静。
挺悲凉的,人要活到整个一个村就一个人和一条狼,想想就后怕。无助,凄凉。
摄影满分,有某种仪式感。
老太的行动有缓慢移动的镜头跟随,室内摆设像美术教室里的静物。但村庄外却是战火连天
3.5入;不正面描写痛诉战争,以极小的切入点折射战火流离中日常事务与人情世故的亘古;静物在光线流转里安然,回忆在硝烟炮声里鲜明,灯光就是希望,心安即是吾乡;自然生灵皆通晓万物须共存,奈何人类杀戮永无休止;运镜流畅,摄影绝佳。
这是一部生活流电影,它没有去讲述一个情节一波三折的故事,只有一个女主人公,照顾她不能自理的丈夫,她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做家务,挤牛奶,听别人讲村里的日常琐事,想念在战争中去世的儿子。后来丈夫死了,她费了好些力气把父子两人葬在了一起。村里人陆续离开了这个随时有炮弹降落的死亡之地,女主人公选择留下来,守着那所空房子。影片用平缓移动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这片风光优美、空旷怡人的乡村图景,在这里,人们的生活应该是宁静而幸福的,可是当我们跟随镜头进入女主角的家里时,我们发现事实很残酷,因为战争,这里的生活越来越艰难,死亡像枪炮声一样笼罩在房屋的上空,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精品。
想起另外一部电影,《金橘》。
开场长镜头惊艳,但后期过多的长镜并无对剧情推进产生太多辅助作用反而有炫技之嫌;摄影倒是可以记入教科书
给这个电影做的字幕,摄影美的不行,每个场景都够含蓄,但是看到后面有点拖沓。。。
正如友人所言,这一帧帧的油画
20230118
#威尼斯电影节# 泪流满面
导演大概很喜欢贝拉塔尔吧,那些缓慢的长镜头下的注视,妇人蹒跚的身影,一次一次的点灯,镜头一次次地扫过照片,令人更加剧了心痛。
影片最后的字幕令人心痛。小人物在战争的真相里从来都是被忽略的那位,然而每一个家庭却要为战争承担巨大的打击与痛苦。
类似的看多了也累 一部东欧电影车不多 叫啥挖个了
阿塞拜疆人的名字跟土耳其人的差不多
7.9
沉默收敛的反战控诉,摄影很美,只是不时脱离人物以交代环境的缓慢运镜略有滥用之嫌。
东风十里带不来春天,万家灯火驱不散孤独。枪声之中从无幸福,战争之下再无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