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碰到风不调雨不顺,人人都会说“2012快到了……”,是啊,那部前两年赚足了全球票房灾难大片片名,也就是本年度年号已经成为了流年不利、天地无常的代名词。借助电脑特技制作,好莱坞灾难电影几乎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在观众面前,花样翻新,主题不变,耸人听闻还以假乱真,好在周围的人,似乎习以为常地麻木了,来就来吧,迟早的事儿。
不过,三十多年前有一部欧美合拍的灾难片给我印象之深,多年后记忆仍然挥之不去。那个时候国门刚刚开启,国人对外部世界,要不概念偏颇,要不认识模糊,突然一部快节奏、高负荷、极真实的灾难电影出现在眼前,里面还包含了国际恐怖主义、全球毒品走私、世界卫生组织、华沙条约集团等等这样很新鲜、很刺激的内容,你说,当时观众所受到的冲击力和震撼感能不强烈吗,用时下语言说就是,太刺激了。
记得是在一家大型体育场馆里观看这部电影,影幕设置在中央球场的一端,密密麻麻的观众坐满了环形比赛看台的大半圈,都是来自那座城市的高校学生,当晚有多少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周围的观众和我一样,每个人都是目瞪口呆的模样,看傻了。
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卡桑德拉大桥》。
影片由英国、西德和意大利于联合拍摄,荟萃了欧美一大批电影明星,故事情节当然是虚构的,有人曾说,这部1976年出品的灾难片成为日后相关题材影片的经典模式。
整个电影开始于一场发生在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的枪战,随后情节展开在一趟从瑞士驶往瑞典的国际列车上,最后终止在列车坠落、大桥塌毁、乘客逃亡的惨烈结局之下。
说得再详细一点,三个恐怖主义分子闯入总部大楼,企图安放爆炸装置,未遂。结果一人被毙,一人重伤,一人逃跑。引起恐慌的是伤者和逃犯都遭到肺鼠疫病菌的传染,伤者很快死掉,而逃跑者溜进了那辆将要驶离日内瓦的列车。颇具讽刺意义的是,那个传染恐怖者的病菌,居然是美国军方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大楼试验室秘密从事细菌战研究的试验品。为了应对这场可能引发传染病菌在整个欧洲蔓延的危机,来自美国陆军情报部的麦肯齐上校出场了。
若要以为这位美军上校在电影里将是一个拯救人类、力挽狂澜的救世主,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接下来他发布的命令是,改变列车运行线路,封闭整个车厢,封锁沿途车站,严禁所有乘客下车,让列车不靠站不减速地直接驶往波兰亚诺的一家治疗营。而改道途中,列车必定经过波兰境内的一座名叫卡桑德拉大桥,这座大桥建于1884年,年久失修,早已不再使用。麦肯齐的解决危机办法,就是让这趟列车自然坠毁,人间消亡,既避免了病菌传播,也掩盖丑闻真相。
如果影片真要按照这样的结局收尾,那就真是灾祸临头、大难不止了。所幸的是车上有一批这样的乘客,大夫、作家、神父、小商、贵妇和毒贩,在得知真相之后,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始与军事当局对抗,之前还是窗外一路田园牧歌,转眼便是车厢内外杀戮逼近,死亡包围,一方荷枪实弹、杀人灭口,一方手无寸铁、拼死逃生……
下面让我们来盘点一下影片的编导为这趟呼啸不止、前程未卜的列车,都安排了哪些小人物大英雄吧。
张伯伦,受人尊敬的大夫,原本是乘坐本次列车前往瑞典领奖,却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到这场危机之中,开始他临危受命、救死扶伤,尽忠医生天职,后来他召集人马、顽强抵抗,尽显英雄本色。
詹妮弗,大美女,畅销作家,刚刚出版自己的新作,和张伯伦是一对结了两次婚又离了两次婚的欢喜冤家,居然也鬼使神差地登上了这趟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列车,至于她和前夫有没有梅开三度,也只有编剧和上帝才知道。
罗比,前登山运动员,一出场便是牵着名犬、戴着墨镜、叼着雪茄,一身名牌行头,一幅贵妇杀手做派。表面上他是那位全球大军火商太太包养的“小三”,暗地里是个毒品走私犯。
开普兰,一位幽默而善良的犹太老头,以国际列车为平台,靠兜售手表打火机为生。
海利,一位安静沉稳的黑人神父,真实身份居然是一直跟踪罗比的国际刑警组织的警长。
再把视野开阔一点,故事发生之时,美苏“冷战”尚未结束,东西方阵营依然极度对立,这辆本来完全行驶在西方国家境内的列车,就因为害怕受到传染而被所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拒之门外,最后不得不通过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前东德的纽伦堡进入波兰,而目的地亚诺治疗营的前身,竟然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集中营。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大舞台上,一行互不相识、鱼龙混杂的平民百姓,由生至死,转危为安,尽了自己的职,行了自己的善,合众联手演绎了一场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悲歌。
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部三十多年前的灾难电影,纵然没有耀眼的电脑特技,全片依然可歌可泣,可圈可点。至少我的感觉是,情节生动,人物鲜明,幽默和讽刺接连不断,情义和悲壮层出不穷。
回过头来看看影片中,防止病毒蔓延,和2003年全球抗衡萨斯(SARS)危机何曾类似,高速列车出轨,和2011年动车组事故又多少相仿。你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观看这样一部眼花缭乱的影片,如此一群手无寸铁的乌合之众居然可以扭转乾坤、改写历史,受众怎么可能不惊讶不佩服呢,所有人的目瞪口呆合情合理,自然而然。
更料不到的是这部灾难片的结尾:那位完全没有理会副官提出“喝一杯”邀请的麦肯齐上校,心思重重地离开办公室。自以为已经彻底解决了这场危机的他,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专门针对他的监视行动已经悄然开始了。
这恐怕是这部影片,给观众留下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惊叹号。
这部片子,非常震撼。
一辆列车,世间百态。
离婚夫妻、流浪歌手、贵妇人和小白脸、犹太老商人、度假情侣、母女、警察……
有善良的回归、破镜重圆的爱情……
但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不是张伯伦大夫,而是麦肯齐上校。
我认为,剧中最复杂的、最有争议的人,应该是麦肯齐上校。
当知道逃跑的毒贩可能携带细菌时,他的第一反应其实和医生一样——抓到毒贩,防止细菌传播;
当知道毒贩已经混进列车,列车已经出发,他也下过命令停车,但此时列车已处于别国地域,别的国家不答应停车;
当女医生发现氧气可治愈疾病时,他其实是同意停车的,只是当时传达器已经被毒贩弄毁了。
我并不是为他洗白,只是觉得此人不能仅仅用“冷血”“残忍”来概括他的全部。
他先是政治家、军人,其次才是自己。
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家,他首先必须要维稳。
虽然人类经过了亿年进化进入了文明时代,但本质还是动物。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不必要的意外。
超市里抢优惠降价纸巾都能发生踩踏事故,何况是车站发生传染病?
他能做的,只能是试图联系别国停车、联系车上医生、提供医疗设备。
同时,维稳。
有人会说,那女医生当时已经发现狗有所好转为什么不让停车?
那是因为我们是观众,我们看得到列车的情况,我们有上帝视角。
对于麦肯齐上校这边来说,这可是至今没有治疗手段的传染病啊!他真的不确定。
他也默认停车,但是传达器却坏掉,与张伯伦大夫失联。
从道德上来讲,麦肯齐这么做肯定是不道德的。
结尾,他与上级通话,影片没有播出上级的话,但从剧情来看,上级应该是夸奖他,他苦笑:“过奖了。”
挂掉电话后,他拿着电话失落。
他沉重地站起来,关掉灯,办公室一片黑暗。
下属请他喝酒,他一句话也没回,穿上大衣,拿起帽子,独自走向黑夜。
这是一条不归路。
他被监视了。
就像卡桑德拉大桥一样,他的人生之桥,他的信仰之桥,都会因为这次“意外事故”崩塌,他会从高处掉下。
我相信,他曾经或许也是一位有理想的热血青年,站在军校门口自豪地抚摸身上的军装;他或许也曾站在旗帜下庄严宣誓;他或许也曾慷慨激昂地斥责过ZF的各种不作为……
只是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明白一腔热血其实起不了任何作用。他的信仰之桥渐渐失修。
影片结束后,很多同学反映看不懂结尾,认为结尾过于仓促。
我认为结尾才是真正点睛之笔。
将人性与权术平衡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事若是暴露,麦肯齐绝对自身难保,但女医生是可能活下来的。因此,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两层:
1.你是一个大夫,有些事情你别管,你也管不了,你要珍惜自己。
2.你有高明医术,你有医者仁心,请你珍惜自己的知识和初心,继续行医吧!
前者是他作为政治家的决定,后者是他为人的态度。
镜头对准麦肯齐上校的瞳孔,这是麦肯齐对自己灵魂的拷问,也是权衡之下的无奈。
“我在你眼里,一定是个恶魔。”
因此,我一直觉得,结尾处麦肯齐上校独自走向黑夜的背影才是全剧中最孤独的镜头。
后面的剧情会怎样?
幸存者向媒体讲述政客的冷漠残忍,全国上下一片哗然,麦肯齐上校被判刑,下属登上了他的位置,继续用同样的手段“保护”人民。
人人都只是棋子,最可怕的,不是你发现了黑暗,而是发现了黑暗,却无力改变,各方平衡之后,只能顺应黑暗。
开始以为无非是禁锢于一趟火车的故事,猜不出结尾。后边却越看越有意思。两个空间,两种斗争。一列火车,一座大桥。大夫终于呈现他救死扶伤的美好本性,军人也终归是一个傀儡。前者大难不死,必将流芳于后世。后者无论如何,终究也不过是被监视的对象。赞其他牺牲者!
灾难前,除非自愿,任何人都不应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上校跟张伯伦医生两极端,利益至上实用主义与人性中自由博爱,很难去切割也很难说对错。倒是火车上人们相互协作,某种程度也算是欧洲一体化的缩影吧,私欲中罪恶贪欲,危机时精诚团结,人性的美好正在于此。
故事主线:一个得了传染病的人,爬上了火车,传染了将近60%的人,政府决定让火车开往卡桑得拉大桥(危桥),让这些人自身自灭。每个角色有自己鲜明的特征,男医生,治病救人,不怕被传染,救死扶伤,最后让火车分离,救了后半截车厢人的性命,整个片的男主。上校,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但是听从上级命令,没办法命令火车开往卡桑德拉大桥,(大桥下的民众早就搬走了,桥上的铁皮四起,螺丝钉也掉了,就是个危桥)事情结束后去了日内瓦。女医生也是个好人,发现被传染的狗子,因为氧气自愈,想要立即通知火车上的男医生,可是电话被登山运动员一枪打坏了。登山运动员(同时也是贩毒分子),扒火车,去车头阻止火车运行时,被发现打死,国际刑警告诉他,如果(你跳车你会死,我不在追究,又如果你帮助大家活了下来,那么你走我就当没看见)。
这部片子令我想起了三鹿毒奶粉的知情不报。
看过许多遍,一直都很喜欢的上世纪70年代灾难大片。这是一部有先见之明的传染病电影,拥有那个年代一流的明星阵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军事的,另一种是医疗的。经验主义的科学方反对军事解决方案,两种方法是相悖的,都忽略了乘客的建议。影片拥有令人惊叹的航拍镜头,瞠目结舌的残酷高潮,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灾难片。当然,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它的效果难免陈旧,但讲故事的方式十分沉稳,我发现这是当今许多大型灾难片所缺乏的。
你知道我想说什么。
有条热赞真是阴阳怪气,被害妄想吗?众所周知非典并非爆发于06年,再说整个车厢能有几个人看过这部电影,乘客们能由高铁无故停车立时联想到卡桑德拉大桥?有被笑到。不知从哪听来的给最高领导让道,这样毫无根据漏洞百出的发言这么多赞?屁股够歪的。
所有的故事都是预言故事,最厉害的不是电影,是如今看电影的人依旧有不少在说:我觉得让火车坠桥也没错啊,牺牲1000人,拯救全世界不好吗?不好,因为我们都在火车上
小时候都被里面的病毒吓着了。。多年后回味此片,原来恐怖的不是病毒,而是政治阴谋!!
今天中央六再次播出,不愧经典电影,尤其是译制片里的经典之作。即使以今日眼光来看,剧情设定依然是很出色的,影片节奏非常紧凑。作为灾难片,最大的灾难不是瘟疫,而是黑暗的政治之心。最后那句“他刚走,女的也走了,我会派人监视”令人不寒而栗。另外,本片里的恐怖分子还可以是欧洲人(瑞典人),而之后的欧美商业片里恐怖分子设定基本都是…
小时候看的 印象深刻
我觉得剧情简介都比电影紧张刺激,拍得平庸了...
冷战年代,必然有其恐怖和白色恐怖,也有不能言说和不可讲述,奔向死亡之地的列车,是铁幕后的波兰,也是当年的纳粹集中营。剧作在扭曲中传达着一些有趣的价值观(比如死板的德国人之类)。那个年代的大巨片,却又不是美国味道。其中的科学设定傻到不能忍。当然,索菲亚·罗兰真销魂
这部电影是看完《釜山行》之后看的。顿时觉得釜山行逊色了。一则题材上,细菌感染与传染病是日常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二则,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这部电影讽刺了官僚主义和国际政治,罔顾人命,政客为稳定为秘密,宁肯牺牲无辜者的性命。第三,电影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很真实。
西方内乱所导致的致命病毒危机最后被美国军情局转向华约国家波兰境内,火车停靠被封厢的情景让集中营的幸存老者(李·斯特拉斯伯格)喃喃自语好像噩梦重现,如此犀利的批判刀锋,也难怪此片在以北美为主导imdb上不受待见,有专业评论更是不吝词汇大加挞伐,俗套泛滥,过气明星,逻辑荒谬,甚至辛普森的后发命案都成为影响此片品质的负面因素。但你也不能说豆分的相对奇高是中国影迷站在意识形态对立面所致。还是必须要考虑到经典国配怀旧情结。
太牛了,如今重看仍然津津有味,神采奕奕的配音,无以伦比的剧情,每一秒都充满紧张感。其实想起来,这部电影小时候也就看了一遍,记忆却如此清晰,爱理查德哈里斯,爱年轻的索菲亚罗兰,当年的片子有如此多的性暗示,一路的欢声笑语和最后的血流成河,堪称一切灾难片的鼻祖。2012年3月7日。d5译制经典
像这种经典电影,老妈很早就买回来屯着,什么魂断蓝桥、遥远的桥、保镖、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东方快车谋杀案、卡萨布兰卡...都是在我高中时看的。
情节紧张,对政治的讽刺更是自白而辛辣。
比病毒更可怕的往往是人类本身,因为后者会为了掩盖事实去舍弃无辜者的性命,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只是尽职的表现。
将火车封死,禁止乘客下车,甚至连空气都流不出去。这就够震撼了。让火车经过卡桑德拉大桥更是凶残狠毒,既能杀死所有人,又像是意外。既能控制疫情,又可以甩锅。即便后来人们发现高浓度氧气可以杀死病毒,被感染者有可能被治愈,上校还是坚持原计划,一定要弄死所有人。不仅要杀死乘客,连士兵也不留活口。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心狠手辣,惨无人道。把所有人杀死,疫情就控制住了,真是逻辑鬼才。他以为他已经把所有知情人都杀死了,殊不知自己也是知情人。他只知道上司派他来负责这件事,殊不知上司还派了其它人盯着他,说不定下一步就是除掉他,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以为他已经够黑了,殊不知他还是嫩了点。
灾难片,动作片,更是政治片。
按功利主义,当权者选择牺牲一部分人去满足所谓的多数人的利益,可惜他们往往没想到一点,那就是意料之外的失控。其实本片的病毒只是一个壳,真正心寒的是人性的自私、冷血、恐惧、相互怀疑和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医生和作家的那一吻,才显得弥足珍贵!8.2
在腾讯上看的译制配音版,配音和嵌入的港或台版字幕有不少出入的地方,看起来是规避了颜色笑话和一些政治暗示。本片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冷战背景下的大制作,大手笔啊,很有一些镜头设计让我吃惊,放在类型片里绝对是典范好学生。在如今这个契机下观影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丧逼感,在封闭的环境和死亡时限的紧逼下,每一个人都被未曾露面的最高权力一边监控一边放弃。如果不自救,没人能救得了自己。如果不牺牲部分人,所有人都会被牺牲。这惊天的狠招放在今日的语境里竟也毫不出格。戏剧影视文学总是提前昭彰制度丑恶,而人类总是在步步为营中堕入轮回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