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喜剧之王》。
普金表演的成功与否,都是对美国梦的讽刺。他若成功,离不开“政治不正确”的绑架为表演铺路;他若失败,这说明美国梦所应允的“努力奋斗就能获得美好生活”是一纸空谈。 普金表演的成功与否,都不影响称之为“喜剧之王”。成功了,便是顺水推舟;失败了,这种幻想的自命不凡与残酷现实所形成的反差,制造了无比空旷是窘迫,足以容纳下任何笑声。我们完全可以称他为无冕的“喜剧之王”。 喜剧源自窘迫,窘迫源自失落。失落本身,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故而才会推倒出“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普金是饭圈文化的一面写照。他文质彬彬,条理清晰,绅士得体。但说到底,与那些狂热膜拜的粉丝们别无二致。或者说,他是更高级的粉丝:有着异乎寻常的信念,说不清是狂妄还是自信;有着自圆其说的能力,将一切解释得合乎逻辑。 普金从崇拜杰瑞,再到要替代杰瑞,倒是传达了一个概念:明星,其实是占有欲和虚荣心的集合与投射。 【宁做一夜之王,毋做一世闷蛋】。这其中,有几分是虚荣心,有几分是真梦想呢? 可能,我们都是活在幻想中的囚徒。
全片的氛围是窒息的压抑,一方面rupert pupkin自欺欺人的笑容和话语是如此的悲伤,另一方面jerry台下的处境与台上形成了剧烈反差,影迷的骚扰、收视的压力、创意的急迫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他的生活,两条线交错不间断地播放,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压迫着观众的神经。左边是悲剧,右边也是悲剧,在影院的你和在show business的他们,无处可逃。
马丁斯科塞斯的风格是尖锐冷酷的,不仅仅是在夜晚的大光比画面,更是白天高调小光比背后的荒诞。即使rupert在电视台的灯光是如此闪耀,他的脸上似乎没有阴影可藏,而夸张地笑容看上去似乎如此欢快,但荒诞的内核却使这表面的浮夸更显尖锐。他的话语是当做玩笑,他的笑容是傻人傻样,他的诉求是不可满足,一个天真的人根本没把社交之类的障碍放在眼里,所以才会在实现一件无法实现的事情时屡次碰壁,因为在常人眼里早知道是不可能的,唯有他自己不这么想。同时,这样的人也是可怕的,天真令他一味地索取,他浮夸的笑容就是索取的手段,是反向地拿枪指着谈话对象,以压迫的方式向对方宣布“我要这个,而你一定要给我”。他所谓“友好”的话语也只是另一把枪,把他与谈话对象的关系绑定成“好友”,所以自己就能以“好友”身份为所欲为。所以看似轻松的表演反而是最尖锐的利器,而夸张地笑容在和谐的画面中就更显得锋利。这部影片中,我并没有体会到幽默,只有贯穿全片的黑色。
为什么只给两星,是因为没有巧妙的冲突。我看到了德尼罗占全片一半以上的时间疯狂行径,但没有任何积极反馈可言,只有一个神经病在他人给予的包容之中不断地得寸进尺,以致无法直视。这样的剧情让我联想到了寄生虫,同样让我看到剧情中段感到尴尬得无法直视,区别是喜剧之王是一个小丑自去其辱行为的深入加剧,而寄生虫是爽片情节之后转折让剧情陷入了无止境的荒诞狗血。
在我看来,喜剧之王单一的压迫性黑色观感最缺少的是留白,主角在中途没有任何妥协、收获或者思考,而是像自爆卡车一样一路冲到荒诞的结尾。
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斯的《喜剧之王》跟他的前作《出租车司机》都是关于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夜成名”的故事:只不过后者是一个彻夜失眠的出租车司机失恋之后想去刺杀总统候选人来排遣无聊,却阴差阳错地拯救了一个雏妓,最后变成媒体眼中的“英雄”;前者则是出身草根的喜剧演员渴望出名,谁知屡屡碰壁,被逼无奈之下对自己崇拜的名嘴实施绑架,以此为要挟居然堂而皇之地登上电视节目,还即兴表演了五分钟的脱口秀,赢得满场喝彩之后却锒铛入狱……
风格上,《出租车司机》压抑而沉重,《喜剧之王》则荒诞和戏谑。
演技之神罗伯特·德尼罗这次扮演的是一个有点小才华却神经质又天天做白日梦的二逼中年男鲁普,崇拜脱口秀名嘴杰瑞,对方却对他爱答不理,暗恋一个酒吧女,人家却觉得他可怜又可笑,有成名的梦想,却无实现的途径。于是,鲁普在家里虚拟了一个演播室,对着满是观众的墙不停的自言自语;幻想脱口秀名嘴低三下四地求他来上节目;甚至带着暗恋的酒吧女,恬不知耻地去名嘴的乡间别墅造访……
他只想成名,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拗;他暗恋的那个酒吧女,起先瞧不起他,后来听说他跟那个家喻户晓的脱口秀名嘴是“好朋友”才对他另眼相看;跟他一起策划并实施绑架的疯狂女粉丝简直是美国版的杨丽娟。男人渴望成功,女人只喜欢成功的男人,最后逼得男人只想成功,所以鲁普用生命在演出的五分钟里高喊:“宁为一夜之王,毋做一世闷蛋。”
被称为“电影社会学家”的马丁·斯科塞斯拍出了消费时代下娱乐至上乃至娱乐至死的社会性精神病症:鲁普所向往的“喜剧之王”所代表的就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当“绑架”演变成一场行为艺术,“电视”成为自我实现的媒介,最后,他一夜成名了,也被捕入狱了,再往后,他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出狱之后更是红得发紫。而他,终于以这种奇葩而荒诞的方式成了新的喜剧之王。
可是,这个人人羡慕,人人渴望成为的喜剧之王就一定是完美的典范吗?影片花了很大篇幅来描写,那位被鲁普顶礼膜拜,被女粉丝疯狂追逐的脱口秀名嘴杰瑞走出舞台之后却从未有过一丝笑容,他永远是一个人在街上孤独的走着,一个人住在空空如也的别墅里,只有仆人,没有亲人,只有沉默,没有声音,真正的高处不胜寒。
可鲁普根本不理解,他只想模仿杰瑞,更想成为他,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看到最后,鲁普好不容易登上电视,把自己童年的种种不幸、成名的各类心酸包装成笑话说出来,还忍不住道出了真相:“我上台是因为绑架了杰瑞(名嘴的名字)”,没想到台下的观众居然乐不可支。在这里,现实与荒诞,悲剧和喜剧让人变得无从分辨……包括那个出人意料的结尾:他入狱之后更是声名大噪,他出狱之时已成为新一代喜剧之王,这到底是真实的情境,还是鲁普一厢情愿的白日梦?
在我看来,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鲁普那种拿生命去豪赌的成名心态验证了美国社会学家尼尔·波兹曼所批判的那种“娱乐至死”的精神:为了娱乐不惜去死,可娱乐到头,人人却变成了一具具行尸走肉。
杰瑞的今天,也许就是鲁普的明天。
在近期大热的《小丑》中,关于喜剧演员桥段的处理无疑借鉴了这一部马丁版的《喜剧之王》,有一种说法是可以把这部电影当成《小丑》的前传来看,我觉得相当有趣。有很多评论都说《小丑》是少见的“反派正写”,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喜剧之王》完成得要比《小丑》好得多。
“反派正写”的精妙之处在于更加能让人们反思我们现有的规则,通过带入反派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与制度,挑战伦理道德。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丁对于普金和玛莎两人的态度是不加粉饰的,他们不仅是电影中的丑角,生活中也是。普金在自以为获得杰瑞的首肯之后,立马去找了自己高中时的女神,还把女神带到了杰瑞的别墅,如此虚荣而愚蠢,最终导致了令人捧腹的尴尬;而玛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脑残粉的形象,到最后她把杰瑞绑在餐桌上时通过她的自白交代了她其实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精神病人。
而即使如此,也不妨碍我们在看到杰瑞最后在电视中的脱口秀时感受到深深的震撼。他的秀是五味杂陈的,电影中现场的观众笑得十分开心,而银幕前的观众却是另一种感觉——“一个优秀的喜剧演员就是要做到能拿自己最痛的经历来开玩笑,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这就是黑色幽默,亦或是普金这样的反面人物的魅力所在。从头到尾,我们可以看到他是这么的虚荣、幼稚,像个妄想症一样做出种种疯狂的行为。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他对于成功无比渴望的表现,也让他最后靠绑架杰瑞来获得一次演出的行为有一种唐吉坷德式的壮烈、欲望之势不可挡的凄美。
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普金给制片人杰瑞的信物时,给的是开头在车上杰瑞给他擦血的手帕,制片人问他手帕上的一个印迹是什么,他说那是他的象征,他指的是那块血迹。这个细节是本片良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体现。
关于影片的结尾,在初看之下我一度认为是普金幻想的情节,毕竟这种白日梦式幻想呈现在影片曾多次出现,仔细思考后否定了这个想法。首先,前几次幻想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提示性镜头,比如普金第一次幻想与杰瑞一起吃饭时,镜头做了快速推向手帕的运动来作为提示,而结尾处并没有这样的处理。
其次,虽然直接在普金被捕之后结束能够更加突显出一种悲剧感和无力感,但是这并不是导演的意图所在。可以看到,在本片中马丁除了对于普金、杰瑞其人的嘲讽之外,也把矛头指向了娱乐产业。非常有趣的一场戏是杰瑞在路上碰到一个老太太,刚开始老太太还在说自己多么多么喜欢杰瑞,但是在杰瑞拒绝跟她的侄子通话之后立马诅咒杰瑞得癌症。
我们现在也处于和当时的美国很相似的阶段——娱乐产业中关注度是王道,观众和内容生产者除了“有趣”之外一概不予关注,这就是所谓的“娱乐至上、娱乐至死”。影片最后普金靠着绑架杰瑞得来的上台机会而一炮走红,在服刑短短两年后出狱而名满天下,德尼罗最后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他的脸上五味杂陈。无疑,这是普金个人的胜利,却是全社会的失败。
在普金去杰瑞的公司纠缠时,杰瑞以及杰瑞的秘书给他的建议其实非常中肯——从俱乐部表演的基础工作做起,而普金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通过违法的手段而“一夜成名”。我们不妨设想这之后的发展,成千上万渴望成名的人看到普金的经历之后会怎么做?当然是去效仿他,结果就是普金每天都会被绑架个几十次。
没有基本法律约束的结果就是暴力横行,每一种需要复杂脑力活动的工作都不会有开展的可能,但是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当下就是不断地发生着,靠哗众取宠、投机就能获得成功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就是“娱乐至死”精神的病理所在。
“我看着自己的一生,一无是处,可那却变得有些好笑。” 励志片里不可逾越的黑色丰碑,把喜剧演员、观众、甚至电视圈都狠狠揶揄了一番。细细想来,其实每一次“一夜成名”都多少有点“搞笑”。
老马丁调侃与揭露电视娱乐节目的元喜剧电影。1.功成名就的单口相声演员在现实生活中却再也笑不出来,唯有孤独与冷漠;狂热的草根追梦者,先要成为执迷不化死皮赖脸的疯子/傻子,遂有机会一鸣惊人一步登天;而观众则往往分不清现实,把虚构当成真实,将现实误解为玩笑。2.于是,老马丁让影片中的现实与幻梦、想象与模仿段落交替呈现,几无过渡与提示,恰契合了虚构与生活难分彼此、交互混融的后现代景观,就连男主上电视与被捕的场景,也被拆分交叉,打乱时序。3.斯科塞斯认为这是德尼罗在老马电影中的最佳表演,这片的表演也有不少即兴发挥。德尼罗看起来总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尴尬到天际的对话,能量无穷。4.对镜狂妄自语与歪打正着的结局像极了[出租车司机]。5.不少镜像运用,亦贴合虚实、自恋与观看的主题。6.老马客串,德尼罗妻子出演。(9.0/10)
恐怕对于真正的现实主义者而言,这种反讽戏剧说到底还是好莱坞式童话,内心期待的也切切实实是个悲剧性结局。
运镜和叙事很成熟,氛围跟《出租车司机》有得一拼。如果没有最后三分之一,那么这片儿也就三星水平,前面是神经病黑粉的老套,没想到其实是一则苦涩的“励志”故事,不甘平庸的loser脑洞飞升记,那些疯事突然有了一个合理且强有力动机,充满破釜沉舟的悲壮。对酒吧女招待的感情也不只是diao丝的自恋yy,而是从行为上证明了它的真诚。德尼罗把心理的复杂度演出来了,内在波涛汹涌,表面还要让自己在正常人的框框下显得自洽,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就尤其尴尬。而且作品够硬才能有说服力,最终我们看到那场时确实被内容打动了,不像《小丑》一样光说不练。《小丑》是有多喜欢这片儿?但小丑导演功力实在太差了,完全没有这片儿的节奏和戏剧性,镜头表现力也差很远,很差的致敬感觉就跟黑粉一样让人不爽。另:结尾有可能也是他的臆想哟毕竟妈妈似乎就是想出来的
宁为一夜王,不做一世庸。虽然最后仍是他的幻想。那个女疯子真的好像迈克啊!!!
Good acting,了解自己才华的人最可敬...
剧本、表演、声音设计都很出色。问题在我自己,对这种渴望成名、一夜走红的故事完全没有同理心。这类电影不用调动我这种人,有落差有张力,有在伪纪录写实对话、气氛隐藏得很好的专业水准的戏剧冲突,拿下一个个得分点,化学反应却没发生,why?太松了,太专业了,没什么气口,画面是留白的,情节却并不。蜜汁节奏,老马很多片子都这样,除了《出租车司机》《恐怖角》。
8/10。声音剪辑强化了主角成名欲望变得疯狂的幻想空间,家里建立一个在纸板人面前表演的王国,每次幻想与偶像共餐的场景都会被母亲要求小点声所打断,当办公室听录音带或以绑架为要挟进入脱口秀的情景皆以拉近拉远、横移叠画的摄影技巧模糊虚实界限,结尾写畅销自传登上封面杂志更像一场自我满足的梦。
HOWARD和妈妈的呐喊原型找到了!用林壁炫的话说,德尼罗的痦子都是戏,但里面的每个演员的确都很棒。而且我太喜欢这个剧本了!马丁早年的大师气质现在都丢到哪去了。。。
“宁为一夜之王,毋做一世闷蛋。”
有点小才华却神经质又天天做白日梦的二逼中年男的另类脱口秀星途。罗伯特德尼罗装傻充愣真是不忍直视。荒诞讽刺的结尾倒是不错。不过我一直不明白:马丁·斯科塞斯为毛要每拍完一部一流电影后就要拍个二流喜剧?罗伯特·德尼罗为毛要每演过一个牛逼的角色后就要演个二逼到家的角色?三星半
美国梦式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也让整个故事从头至尾埋下的哀伤和厚重,演变成了一出闹剧。当然,那不过是一场Show……主持人也怪可怜的,本来自己就活得很枯燥,很烦,很孤独,居然还要被绑架,被骚扰……呵呵。当然有几个镜头还是客观得令人印象深刻,叹为观止!比如那面满是观众的墙,德尼罗对着墙不停地说着,镜头慢慢拉远,话外音观众的笑声慢慢淹没他结结巴巴的话,最后镜头定格的时候,德尼罗就像关在一个盒子里一样……
#DisneyPlus# 长评 - King for a night。 故事情节比较直白,雷同《出租车司机》,不过以弗洛伊德理论看主角这个奇观还挺有趣,白日梦(幻想)即欲望获得假想的满足。男主不具备实现梦境的能力(即使结尾如此展示),从而无法达到升华,无论偶像的褒奖,事业的成功,梦寐以求的婚礼都如同梦境一样无法展现细节,只能强调达成的结果(非常喜欢幻想中偶像嫉妒他那场戏)。男主个体展现更多的是由潜意识主导的本我和由意识主导的自我人格。片中由道德原则支配的超我被极大的弱化,我认为“父亲”的“缺失”(悲剧的人生,编成喜剧)也从侧面解释了超我未能建立的原因,而这也导致了男主表现更多的是原始欲望,而无道德约束。不满意的点主要是在于“梦”的边界比较清晰,让这内容显得有些直白,还有就是穿帮挺多的。
老马丁被忽视完成度极高的杰作,在列侬被刺事件后对明星与粉丝有着多重讽刺对照效果。开头幻想与现实和演播室与绑架现场的几次剪辑极为出色。纽约街头疑似偷拍群众的反应和影片也有着间离作用,结尾模糊电视画面里的出狱后成名那份不真实感宣告媒体的虚假。德尼罗是我心目中的演技之王,北影节4K修复中关村。
两部中文名一样的片子,马丁斯科塞斯的是传统美国黑色喜剧,充满了对社会的讽刺和传媒行业的挖苦.而周星星的则是标志性的无厘头喜剧,讲述了小人物奋斗的笑中含着泪的故事.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无敌,尤其是对尴尬场景的处理.而周星星的表演却更打动人心.有趣的是,两部影片在豆瓣的评分一样.
下面请欣赏由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罗伯特·德尼罗带来的方法派汇报演出《小丑》,大家呱唧呱唧。
棒!看似荒诞浮夸的追星族、追名逐利到失心疯的喜剧演员,其实非常写实,演艺界如此光鲜,而这些小人物几乎完全不得见。有意思的是,大家都在打击鲁伯特的笑料平庸,最后的脱口秀倒是非常有趣。如果这个故事放在今天,他就真的只能是五分钟的喜剧之王了,所有事都会在第二天沉入时间线底部
几段幻想与真实之间的正反打很大胆,把“喜剧之王”的才华留到最后一刻才揭晓的手法相当聪明。德尼罗演活了一个不择手段往上爬的小人物。从《好家伙》到《华尔街之狼》,斯科西斯对“美国梦”这回事真是洞若观火。
最幽默的无疑是剪辑。幻想与现实的交错中,令人发笑的是一种尖锐的力量,它戳破愚蠢、自作聪明和扮猪吃虎,戳破谎言和虚伪,戳破表演和白日梦,完成这一切后抵达的却并非是真实。我们得到的是德尼罗的又一段表演,而他所做的只是带领我们阅览一种合理的可能性,并最终走向一个奉他为王的世界,一个不知真假的荒诞表象。整个故事要怎样去理解其实完全取决于德尼罗那几分钟的单口里填充了些什么内容,我也曾自作聪明地以为故事的走向只有“他的确是喜剧之王”或“他只是个笑话”这两种,但斯科塞斯在其中填充的是一个人酝酿整整三十四年的犯罪动机。头皮发麻。个人只能打到三星的原因是,唤起了实习时进行稿件初筛和回复退稿邮件的创伤记忆,看前半段的时候狠狠代入那个负责接电话的公司前台,前面大概一个多小时都尴尬到只想把德尼罗埋起来。
“宁做一夜之王,不做一世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