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记忆中很喜欢,特别温暖的电影
很小的时候,大概是13岁左右的时候,我现在25岁,也很年轻。通过家里的一个小电视看的。当时无意中看到央视在放这部电影,而我至今依然记得看完这部电影后带给我的震撼。我说不清是什么震撼,或许是在战争环境下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爱吧。多年来我都没有再一次看这部电影,因为,对美好的电影的印象,我只想让它就在回忆里,我不想因为我再次的观看而破坏我最初对它的印象。我喜欢这个电影,真的!
2 ) 很好看的一部电影,寂静的夜
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
3 ) 其实都爱平安
这是去年的时候胡乱写的一个东西,现在翻出来丢在这里。
今天晚上是平安夜,刚好前一阵看过了电影《遭遇平安夜》(又作“平安夜遭遇战”或“寂静的夜”),便少不得也要来说两句了。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枪林弹雨的战争片,整个故事都只是在森林里一个小木屋的里里外外发生。二战结束前夕的德国,1944年平安夜,为了逃避战乱,基督徒伊丽莎白带着儿子躲到树林中的小屋。大雪纷飞的夜里,母子俩迎来两队截然不同的客人:美国中士班长布兰克带着一个列兵和伤员,德军中尉汉斯带着两个下属(其中一个列兵荷因里克还只有15岁)。在女主人伊丽莎白的坚持下,敌对的双方达成了协议不把武器拿进屋里。最终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他们纷纷拿出不多的储备凑成了一桌圣诞大餐,并拿出自己的东西给伊丽莎白的儿子作为圣诞礼物,他们度过了一个祥和安宁的平安夜。
电影的主题很简单,只是在揭示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不论是前来攻打德国的美国人还是制造战争的德国人,他们内心深处本都不爱争战,而是深深地渴望和向往着和平、安宁。而战争中的敌对的双方和平地共处一室,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信任和关怀能做到这点。
战争实际上只是杀人机器,电影里几乎所有人都被它深深地伤害到了:女主人伊丽莎白的丈夫和大儿子都是德国士兵,他们一个战死,一个已无音讯;美国人是因为战友都已战死,他们在森林里迷路才转辗找到小木屋的;德国中尉汉斯的哥哥在战争中被打死,并被拔去了身上所有的东西(武器、勋章、衣服),荷因里克才15岁,但因为德国已经没有成年男子服兵役了,他也必须入伍……
正因为各自都受到了如此深的伤害,所以平安夜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平和安静的,美国人、德国人、女主人伊丽莎白之间都发生过对峙,甚至几乎演化成了剧烈的冲突。德国士兵来到来时,面对的是小木屋里早已放下了武器的美国人,在伊丽莎白的极力劝说下,他们把枪口低垂下来;尽管如此,两队士兵都还在不断冷嘲热讽,汉斯还冷笑着提醒伊丽莎白:“美国人还并没有赢得战争!”
电影真正的高潮是德国中尉汉斯看到美国兵包里一枚勋章(美国列兵用香烟从战友那里换来的),这使他想起了战死并受到凌辱的兄长,于是他又拿起了武器!美国士兵里的伤员这时从昏迷里醒来,立刻拔出了手枪对准汉斯。双方各自拉住自己的人,伊丽莎白挡在中间并劝说和安抚他们。汉斯再次放下武器时,实际上标志着已经完成了一个转变:他们从战争中走了出来,从几乎只知道拼杀的斗士回到了有血有肉的人,从硝烟密布的战场回到了平安夜的小木屋。这一个归回和转变完成后,紧接着的情节虽也紧张,却显得自然而然了:清晨,一个说英语、扮成美军的德军上尉制服了他们,他命令德军处决三个美国人,并要下手枪杀伊丽莎白,这时,汉斯击倒了他。
统治者网罗来的所谓国家荣誉和集体利益、以及自己受到的伤害,都会把战场上人们的双眼模糊,于是,敌人不被看成有血有肉的人,可能只是靶子;而自己也不是活生生的人,可能只是听从指挥的机器;杀人大概也不会被看成残忍的活动,可能也只是作为一个角色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并且,完成了这任务后,还很可能得到汉斯一度痴迷的“战争里的荣誉”。然而人毕竟是要从战争里走出来,当他们走近看他们过去枪口对着的“靶子”时,发现其实大家都一样是在战争中已经伤痕累累的人,发现彼此之间其实还可以相互交流、了解的,发现原来大家都渴望着和平和安宁……这时他们看对放的目光就慢慢转变过来了。电影里美国兵和德国兵固然都是受到了善良的伊丽莎白的感染和触动,然而,我想更多的还是他们每个人带着的那种疲惫和渴望,不然来自伊丽莎白的感染和触动似乎也缺乏运作起来的机制。
这是一个天真的故事,我们都喜欢听到。只是电影的结尾还是没有让我们在天真的漫想里越走越远:分手时,美国人劝德国兵跟他们走,因为当时德军已节节败退,跟他们走更有机会活命,然而汉斯犹豫之后只让15岁的荷因里克跟他们走了,他自己则和列兵走向了自己的阵地。其实,残酷还没有结束,尽管他们也可以不再只从靶子的角度来看对方,但是所谓的荣誉、国家利益仍然横亘在他们中间。
顺便说一句:电影快结束时,背景音乐是赞美诗《听啊,天使唱高声》,这是圣诞节经常唱的——我不知道电影在这里是否在暗示人想望着和平的时候,中间也有着另外一种力量:这个诗歌里歌唱的力量介入并作用着,但,我愿意这样认为,也许还有许多人也这么认为。
4 ) 跨过仇恨的力量——人性
战争总是到着枪炮的轰鸣,血肉的模糊,悲惨的哭鸣。然而本片就像它的名字一样 Silent Night 寂静,沉默。但带给观众的是战争的真实残酷,现实与理念的冲突,和最后带给所有人的希望,一种无法比拟的希望,应该说是人性的希望。
国与国,在战争中,或许只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概念。人与人,除此概念外,更有个人的色彩。影片初始就交代了时间和日期,非常特殊。那是德国无条件投降的前一刻,那是平安夜,所有人都希望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日子。所有的巧合都说明人会在那一刻透露最本性的自己,战争改变了他们的处境,但改变不了心里最深处的人性。女主人为何要搬到远离战争的郊区,是为了不想再失去自己的儿子;德国军官看着引以自豪的勋章却哭泣起来,是想到战争带走了兄弟,得到的只是冰冷的胸章;美国大兵出人意料的接受了德国纳粹的小兵,是超出战争意义的举动,代表着希望和和平。剧中无不体现出与当时观念格格不入的想法,但这确是表达了人性最原始的想法,仇恨已不再是永恒的主题,共同的理念在那小木屋中显得非常的特殊,坐在一起同吃晚餐,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
影片的大起大落的情节,使观众痴迷,也更体现人物在现实与理念的极大冲突,人性在这其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在此刻,人性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战胜一切。
5 ) 平安夜,不杀人
之所以忍受了九十分钟的渣画质和译制腔,完全出于好奇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剧情会怎样发展。而许久不看译制片,才发现央视播出的上译译制片已经被各种字幕组拍死在沙滩上了。英语的普及加上配音人才的没落,译制片究竟还有没有前景这里按下不提。
故事的开头是年老的叙事者在向后辈讲述历史,然后镜头就拉回了二战末期的德国战场;
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是林中小屋,最早登场的是德国母亲(看到结尾才发现是终结者里那位辣妈)和被纳粹精神严重洗脑的正太。
母子在争执战争观点之时,包括一名伤员的美国一行三人登场,长官对德国人充满戒备,而一等兵则显得犹豫不决。
正太在母亲示意下把美国兵的枪藏了起来,接下来是正太与一等兵的对手戏:
“我们永远不可能是朋友,你们是来摧毁我们的国家和杀害元首的。”
“孩子你后半句是对的,如果我见到希特勒,我很乐意宰了他,但我们不是敌人,他才是你们的敌人。”
此时德国兵三人登场,长官,一等兵加上一个娃娃兵。
敌我双方剑拔弩张,女主的介入促成双方缴械进入木屋。
德国人帮助美国人料理伤员的过程中气氛逐渐缓和,但实际大家都紧绷着弦,表面友好,实际充满戒备:
“我们表面上友好,这就跟斯大林跟德国人签的条约一样。”
德国长官推测出母亲在平安夜来到战争腹地的目的:向美国人投降,避免已经接到入伍通知书的正太卷入战争。
这一段戏主要是德国人,美国人,母亲价值观的碰撞,德国长官始终坚守第三帝国军人的荣誉,而美国人要随意的多,饱受战争之苦的德国母亲只想战争快点结束。
美国一等兵:“我把一辈子都计划好了,直到你们入侵了波兰。”
德国长官:“我们迫不得已,要不是他们进攻。”
美国长官:“胡扯,骑着马的波兰人能对你们的装甲车造成什么伤害?”
接下来是敌对国士兵在同一张餐桌的平安夜晚宴。双方都拿出自己随身的补给,美国士兵都是包装精美的罐头食品,而德国士兵的食物粗糙难以下咽,这里暗示德国已经强弩之末,战争就快结束了。
德国长官大谈战争的荣誉,而女主则用自己悲惨的经历告诉他,战争带给平民的只有无尽的痛苦,不要在我的餐桌上跟我谈什么战争的荣誉。
德国的娃娃兵不懂英文,但他们却有相同的宗教背景,一首安静的平安曲甚是动人。
美国一等兵发放圣诞礼物时,德国长官发现了他包中的铁十字勋章,想到战死的哥哥,一时失控和美国人打成一团。在伤员激动掏枪误伤德国娃娃兵之后,双方彻底和解,此时德国长官和小正太应该都已经明白了什么。
平安夜过去,木屋里突然出现一身宪兵制服的长官,原来是假扮美国兵的德国军官,而在德国军官要杀死女主之时,德国军官出手打昏(死?)了宪兵长官。
假宪兵的突然出现略突兀,他一个人怎么会突然大早起摸到一个林间小屋去的,而且还一身美国制服,在战争的腹地穿成这样是想当自己人的活靶子么?
但是估计为了展现德国长官的感化刻意安排的角色还算自然,二战期间德军中的美裔德国人。
剧情的流水梗概就是如此,在如此封闭的空间内能展开将近九十分钟的故事而不无聊,除去题材的原因,剧本算写的很好了。
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片,在圣诞前夜的温情下消弭了一切火药味,作为一部反战电影,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
片中老人回忆平安夜晚宴,说道这些人本是敌人,脱去士兵的服装每个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作为敌人来到木屋,离开时却成了朋友。
因为节日的魔力,小小的木屋成了微型的中立地带,放下武器的军人看起来同样是普通人,也想“回布鲁克林,在老妈的厨房里吃面条酱”。
我想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不管窗外如何炮火连天,木屋里壁炉交映的人性不灭,我们就应该始终心存希望。这世界哪怕在战火中毁了一遭,只有人性未泯,就总还有重建的一天。
没经历过战争的人说这些未免浅薄,反战归反战,我始终觉得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不可能消亡的活动。这星球上只要还有生存,就还有战争。
人性的光辉固然伟大,但怎奈何残酷的自然法则。
6 ) 希望
非常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电影。就好像是在灰暗的房间里,一只细小纤弱的蜡烛顶着摇曳不定的火苗,有着令人震颤的美。浮在空中的灰尘在它的火光中跳着舞,一刹那,整个世界都亮了。
二战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灰暗的时期之一,无数次的战役,无数的生灵殒命其中。那是一个迷茫的时代,原本敏感的心渐渐在血肉和离散中变得坚硬。爱已消失,希望和梦想也已经沦陷。心灵的那间小屋已满是疮痍。
战士们如蝼蚁般在战场上奔忙,倒下、爬起来、再倒下。
立场不同,语言不通,但是有一点,无论是德国人还是美国人,他们心中都有(或曾经有过)一个叫上帝的人。
于是,1944年平安夜,三个德国士兵与三个美国士兵林中的小木屋相遇了。他们在女主人的坚持下,把木屋作为中立地带,一地度过了那一晚。像朋友一样,他们聊了各自的家庭、战前的生活。没有冲突,没有牺牲,只有他们早已忘记的微笑,还有圣诞节。
在那个晚上,和耶稣一道,他们获得了重生。
在黑暗和令人窒息的年月里,在战争和死亡的阴影下,总有一些东西潜伏在人性中。编剧和导演把他们挖掘出来,放大到银幕上,这是在绝望中迸发出的光芒,是被我们忘记的梦想与希望。
很感人的
GOOD NIGHT最好的平安夜
暖心的圣诞电影。技法略粗糙,但故事实在是好故事。
感动!
没想到居然等到这部的高清资源。Matthew Harbour小弟弟的长相完全戳在我心上(以及感谢网友wlfp提供的字幕)
Peter又真又纯的小眼神…
debra
有首叫做《December 1943》的乡村歌曲说的也是这个故事
ccav6播过……好感人T^T
小成本电影,不过很感人
虽然知道走向会是怎样,还是觉得不错。这可是真事。
“Don't tell me the honor of war.”女主角的人格力量非常动人,在这个平安夜,在她的小房子里,没有德国人,没有美国人,只有人。战场之外,他们都是父母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战争是残酷且愚蠢的,但人类从来不缺战争,因为在这个星球上,永远都不缺独裁暴君,以民族的名义,以爱国的名义,试图实现自己独霸权力的野心,而他的梦想之火,燃料就是无数人命。
论从小学英语的重要性;论三帝洗脑的成功;论神奇的意大利人;论加拿大片的预定立场。
这片子很老了,但是每次看都把自己感动得要死,人性,感情...
战争中的童话故事。
从亚当斯密的推论就可以知道,战争从来不会停歇,只是偶尔的歇息。可是从人的本性来说,谁又愿意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去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荣誉。二战的拐点不在于dday,不在于联盟,在于人性最原始的觉醒,可是这场觉醒在n多年以后还是会沉睡,杀戮又会上演,但是温馨也会时不时的光顾这小屋和平安夜
那娃娃兵长得真好看啊~~~
真的很精彩。剧本太棒了。可惜就是买不到碟。
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几名德国士兵和几名美国士兵,一起在民宅里度过了圣诞节的故事。和一战片《圣诞快乐》不同的是,本片更为突出双方的矛盾和心理创伤。不算入开头和结尾,全片基本上只有一个场景,8个主要人物,敌对双方剑拔弩张,情节紧张又不失温情,不平安的夜晚最终一步步地走向了平安。
Hans把荣誉看的那么重,讨厌不起来,反而很心疼。他说哥哥的尸体被剥光衣服时,我感觉自己的衣服也被剥了。最后他让Peter和Jimmy他们走,控制不住地泪目了,“战争结束了,怎么让这些孩子变回孩子呢?”永远记得那些菠萝布丁,献给渴望和平的人。最可爱的Jimmy,最矛盾的Hans,最感动的平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