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尽
  • 猜你喜欢

     剧照

    野战排 剧照 NO.1野战排 剧照 NO.2野战排 剧照 NO.3野战排 剧照 NO.4野战排 剧照 NO.5野战排 剧照 NO.6野战排 剧照 NO.13野战排 剧照 NO.14野战排 剧照 NO.15野战排 剧照 NO.16野战排 剧照 NO.17野战排 剧照 NO.18野战排 剧照 NO.19野战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2:47

    详细剧情

      泰勒(查理•辛 Charlie Sheen 饰)是越战期间的一名美国大学生,他前往越南前线去服兵役,被分到了一个步兵部队。部队里有两个人一直对他影响颇大——伊莱亚斯(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和巴恩斯(汤姆•贝伦杰 Tom Berenger 饰)。他们两人对战争的看法截然不同,前者不忍残杀无辜,而后者却杀人如麻,泰勒心里非常迷惑,到底谁对战争的看法才是正确。  巴恩斯展开了一场残忍的屠杀,越南整条村落都流血成河。伊莱亚斯力劝好友不要如此残暴,却遭致二人关系的裂缝。巴恩斯更怀疑伊莱亚斯向上司打小报告,友谊变为妒恨。于是,在一次丛林战争中,他背着所有人,向伊莱亚斯扣下了扳机。  泰勒却洞察了这一切,他心里终于有了答案。

     长篇影评

     1 ) 生与死的逻辑

    在平安夜的祝福与欢呼声中,窝在黑漆漆的宿舍又看了一遍《野战排》。控诉战火的电影,往往选择没有硝烟的角度,“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选择一个无辜的孩子作为叙事者,“偷书贼”也只是一个随时可以湮没在人海之中的德国少女。我们耳闻战斗机的轰鸣声,眼见轰炸之后的废墟、火海,可那是战争中的城市,而不是战争本身,是炮火对手无寸铁的民众的伤害。这仅仅是战争的一部分而已,他们所没有描绘的,是战争更加残酷的部分,是在枪林弹雨中的生死搏斗。

    《野战排》是那样一部电影,它以一个参战者的角度,将他的所见所闻,他理解的不解的一切,混乱的不清楚的,一一展现在你的眼前。观众无法轻易地评判善恶,好像这才是战争的本质。“地狱是没有道理的地方,这恰恰就是我身处的情况给我带来的感觉,地狱。”泰勒在写给他奶奶的信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部没有传奇,没有隐喻,不传达过多的意义,而仅仅是还原战争本来面貌的电影。”西方的学者这样评价。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导演说,你不可能拍出一部反战的电影来,因为任何一部战争片都富有能量并且充满冒险感,那最终只会使得战斗看上去充满乐趣。但在野战排的叙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合常理,黑白是非难以辨别。你感到愤怒、悲伤、惊讶,每个战士都充满了疲惫,行军、扎营,意志力和体力都快要达到极限,他们只能靠不间断得吸烟来保持清醒。绝大多数人坚持的理由只是为了能够活着离开战场,享受未来的生命,加州的阳光,仅此而已。能量快要耗尽,冒险只剩惊险。电影之中的矛盾,对比,强烈的讽刺感,使得这部片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电影的第一幕是新兵来到战场的画面,但是载着他们来到战场的飞机,下一班乘客便是黑色塑料袋里的冷冰冰的尸体,他们在画面中交错着,生与死的擦肩,这是战争中每日都有的主题。战争扭曲了人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战士们认为新兵的生命比起老兵来不重要,因为新兵对于作战技巧一无所知。第一个战友死去的那个雷雨夜,被称为战场上的“耶稣”的伊莱斯说,如果让他再多活几天,多学一些东西,也许他就不会死了。生命的价值能够被比较吗?生命的价值与什么挂钩呢?年龄?阅历?学识?健康?我们无法评判生命的价值多与少,因为每个人对于生命的价值、意义都有自己的理解,可在战场上,也许经验能够保全自己的生命、战友的生命,所以他们就能够这样草率得认定老兵的生命更有价值一些吗?这是死亡的威胁对人性的迫害。

      仇恨也同样得影响着战场中的生与死。第一次见到人类的骸骨时,泰勒感到恶心反胃,但巴恩斯却说,死的是越南人,死得好。在美来村惨案中,一个士兵在进村的途中枪杀了猪,猪不会拿枪,也不会反抗,但猪也要死。一个士兵用子弹扫射“瘸子”,让他表演跳舞,并且最终用枪杆子活活打死了他以及他的母亲。那个士兵没有丝毫的悔改之意,甚至对于他们死亡的场景啧啧赞叹,并且倡议道“让我们杀死这里的所有人”。另一群士兵准备强奸村中的越南少女,“越南人也是人啊”阻止这一事件继续发生的泰勒说道。士兵们似乎将战场上的痛苦、死亡都归结于越南人的存在。假如他们的逻辑在于越共军是“敌人”,所以杀死“敌人”是合理的。那么“敌人”的妻子呢,“敌人”的儿子呢,“敌人”的父母呢?在战士的个人层面,战争似乎将杀戮合法化了,只有杀死他们,我才能够存活,为了存活,我不得不杀死他们。是啊,万一那个村庄里藏有一个越共军人呢?万一那个村庄确实是越共根据地呢?对于死亡的恐惧,使得他们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愿意放过一个。在旁观者的眼中,也许伊莱斯的选择才是“正义”的,但是一旦其中任何一个“万一”成真,那么这样的正义,又是不是可取呢?很多在战争中的决定,难以判断对错,只是发生了或者存在着。
     
      既然有那么多年轻人不得不参与到战争中来,那么战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为国家效力,为自由和社会而战吗?这又是影片中的另一处矛盾和讽刺。为了崇高的祖国而战斗的,是一群贫穷、不被人尊重、不被人在乎的可以说几乎一无所有的人,他们是社会的底层。在美国,军人是一份好的差事,薪资足够养活一家人。于是他们选择这份“职业”,用生命去赌博。而泰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祖父与父亲分别参加过一战和二战,他为了延续家族中的传统而自愿参军,并且因此被战友嘲笑说那是“富人”才会有的想法。他们之中有两类人,一类人从第一天开始计算着回去的日子,他们认为在战场上没有懦夫,他们在战场上苟且偷生,只是为了能够活着离开战场。另一类人如同巴恩斯,他们已经习惯了战场的杀戮,觉得在战场上没有什么不好,能够为所欲为,唯一需要担心的只是死亡,而死亡来临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毫无预兆,这更加让他们无所畏惧。于是,当泰勒问伊莱斯是否相信自己所为之奋斗的东西时,伊莱斯说,我曾经相信的,但现在不信了,总有一天我们是要输的。不论道义上的正义与否,反侵略战争更加容易取得胜利,因为人们有真正为之战斗的东西,那是信念,输掉的是自己的土地,牺牲的会是自己的妻子儿女、兄弟姐妹,这是这一代人以及后辈的未来。他们愿意为了共同的理想以及信念牺牲生命。而对于这些士兵而言,战争最后的输或者赢对于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因此输赢远远比不上生命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选择相信有过七次濒死经历的巴恩斯,他们认为“刀疤脸”巴恩斯可以带领他们熬过这场战争,而他们的中尉“can’t make it”,那样的草包是活不过这场战争的。
     
      在电影中后期,野战排中出现了内讧、猜忌、怀疑,软弱无能的中尉实际上完全听由“不服从规则”的巴恩斯调控,在一次与越共军的正面交战中,巴恩斯趁机开枪,企图杀死伊莱斯。这一枪,那一颗子弹,完完全全脱离了正义与道理,射向了伊莱斯。最后伊莱斯并没有被那一枪打死,而是死在的越共的枪下。伊莱斯真的像是这个战场上的耶稣,他关心新兵,骁勇善战,又遵守原则,拒绝滥杀无辜。但他最后的结局却是被队友枪杀,并死于乱枪之下。泰勒要为伊莱斯报仇时,他的队友说,算了吧,如若天堂真的存在,那么伊莱斯一定已经在天堂上欢笑了,这世上只有痛苦,又有什么好的呢?伊莱斯是这部电影里的悲剧英雄。
     
      伊莱斯死后,泰勒似乎真正适应了战场上残酷的生活,他变得好战、英勇。在他经历的最后一场战斗中,他勇敢得冲锋在前线,与数目众多的越共军人对战。在一次惨烈的轰炸之后,幸存下来的战士寥寥无几,泰勒开枪杀死了巴恩斯,为伊莱斯报了仇。是的,巴恩斯开枪杀死了伊莱斯,他是有罪的,但泰勒的这一枪又是正义的吗?如果我们都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纷争与问题,那么这个社会又有什么秩序可言呢?泰勒是不耻巴恩斯的,可他最后的行为却与巴恩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对于正义与邪恶的定义,有时候在战场上是完全失效的。站在一个战士的角度上看,敌人杀死了与你出生入死的兄弟,即使他们缴械投降了,你愿意放过他们吗?就是这些人杀死了你的战友,但是当他们放下枪之后,一旦你再选择开枪杀死他们,就是不合法理的。也许作为旁观者,我们会认为选择让法理来制裁敌人才是正义的。可是人都不过是血肉之躯而已,未身临其境的时候,不能够感同身受那种愤怒、恐惧,自然也很难想象战场上所发生的一念之间的生与死。
     
      两次受伤的经历给泰勒以及他的战友带来了一张返程的机票,他从离开战场的飞机上眺望那片他要逃离的土地,面无表情的推土机正在掩埋成堆的尸体,土黄土黄的一片,像是深秋时候农田里在收割稻谷的场景,那么冷漠无情,没有一滴眼泪。很快新的战士又要来了,很快又有新的战斗,这就是战争中生与死的交替。战场上是没有哭声的,但遥远处仿佛传来了熟悉的声音,抽抽搭搭的哭声,是谁呢?
     
      幸存下来且没有受伤的中士晋升成为中尉了,他的眼里却没有丝毫笑意。

     2 ) 野战排

    (写于2007-05-01 11:42:00)

    回家带了几部片子,看了《野战排》(《platoon》),拍摄于1986年。
    这是我第一次看有关越战的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眼泪和感动,除了颠覆,就是震撼。
    影片没有强加给观者任何是非黑白的概念,没有好莱坞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没有“黑鹰坠落”或是“拯救大兵”所宣扬的兄弟情谊,只是一群数着365天役期何时结束的士兵。
    也许,这就是越战给美国人民带来的最深刻创伤吧,那么不堪回首,那么晦暗苦涩。

    杀机四伏的越南战场,是个不折不扣的可以吞噬一切的人间地狱。
    阴暗恐怖的热带丛林,神出鬼没的北越游击队,遍布战场的地雷阵,
    一分钟之前还和自己有说有笑、生龙活虎的队友却在转瞬之间中弹身亡、血肉模糊……
    梦魇般的遭遇令每一位士兵的神经饱受折磨,犹如身处炼狱,恐惧导致人性的扭曲疯狂,甚至道德沦丧。
    一部分人开始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越南平民,队内出现内讧,自己人互相残杀。。。
    这是我从未看过的战争另一面,就那么赤裸裸的刺激着我的双眼。

    当伊莱亚独自在丛林中撤退时,遇到了举枪的巴恩,先是惊喜,继而笑容消失,因为枪口再次对准了他
    疑惑,失望自他眼中一闪而过,枪声骤响,我的道德底线几乎也在瞬间崩溃。
    伊莱亚高举双手仰天跪倒的画面在脑海中定格,战友,敌人?希望,绝望?
    一下子变得模糊起来,只剩下对这场战争的无比增恨。
    没有信念,没有正义,没有准则,有人变成杀人恶魔,有人为了能够负伤回家而自残,还有人躲在战友的尸体下装死以求得一线生机。。。。越战政策的愚蠢,被影片以无比残酷的手法和画面揭露,令人触目惊心。
    “我们仿佛不是在跟敌人战斗,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这是新兵克里斯离开战场后的内心独白,战争的本质昭然若揭。

    手上还有一部《现代启示录》,依旧是越战题材,还要不要看,我有些犹豫了。

     3 ) 从视听语言上分析《野战排》

           影片一开始便是在飞扬的茫茫尘土充斥着整个画面,除了车子行驶的环境音之外,音乐则配上了塞缪尔•巴伯的《弦乐柔版(弦乐慢板)》。这首乐曲正是《野战排》的主题音乐,在影片中贯穿发展、反复再现。音乐是柔和哀伤的仿佛这扬起的尘土久久无法散开,画面中的士兵则是步履匆匆与之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车子由画左驶向画右出画,远处缓缓驶来的飞机开始占据整个画面,此时的尘土漫天飞舞远能见度更低越来越低,仿佛预示着什么。当然看过影片之后就会知道,此处的飞机上乘坐的是新来的士兵,克里斯也是新兵中的一员,他见证了军队内部以及他们自身与人性的斗争,到最后克里斯的道德标准也开始改变。这尘土或许是在诉说着人性的蒙蔽,也或许是表达了导演对战争的迷惑——为什么要发动战争。画面中在地上缓慢滑行的飞机正面冲着观众驶来,巨大的压迫感再一次与绵延的音乐产生了更加鲜明的对比。随着PLATOON(野战排)字幕的出现,影片由此开始。影片的开篇多次采用了视觉与听觉的对比来体现战争的残酷,用一种偏向纪录片的朴实的方式对故事缓缓道来,为影片奠定了哀伤的基调,同时也引起人们的思考。
    新兵从运输机上下来,个个都年轻干净,眼神天真,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新兵从远处走来,一辆运输尸体的拖车由画右向画左开去停下,横向将画面截成两半。如此看来,远处走来的新兵更像是在走向这拖车,更确切地说是走向尸体,走向死亡。随着其他士兵将拖车上的尸体抬下铺在地上,出现了全片的第一句台词:(中文大意)天呐,那是我想要的吗?而说这句话的葛拿也是新兵的第一次任务中死去的人,如此看来伏笔早已埋下。
    在被带着去报到的路上,新兵第一次与老兵相遇了,此处老兵的出场是正面对向观众,而新兵相反,并且老兵的人数以及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都远远大于新兵。不难体会出,老兵在此时是强势的,地位高于新兵。另外,老兵对新兵说的第一句便是揶揄说他们会很喜欢越南的。这一切既是某种预示,也使之后发生的事都合情合理,比如作战时会去让新兵去做有可能牺牲的任务而保留有经验的老兵等等。而一位满脸皱纹、蓬头垢面并骨瘦如柴的老兵与年轻健康有着俊美脸庞的克里斯的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视来回切了四次,这样的安排除了对比了新兵与老兵的外貌上的区别来体现打战对人的折磨之外,还体现了克里斯的心理变化。从克里斯与老兵对视的眼神由一开始的好奇天真变得凝重疑惑,从中也不难看出,他对自己放弃了学业自愿来这里抗战这一决定产生了怀疑。
    主题音乐一直持续到两个空镜头——空中俯拍柬埔寨的丛林和在地上仰拍丛林树木间透进来的阳光便渐渐停止了,丛林间的鸟叫声代替了背景音乐,此时新兵在丛林间穿梭。主题音乐在这里起到了告知观众正片开始的作用,将影片分割成一个一个段落。主题音乐在此部分的停止意味着新兵入营这一段落的结束,丛林间的鸟叫则意味着新兵艰苦生活的开始。仔细观察导演捕捉新兵跋山涉水的五个镜头可以看出他采用了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其中有两个镜头用了俯拍,两个镜头用了仰拍大景小人,一个运动镜头用了附拍转仰拍,而这些都能体现出新兵当时对新环境不适应的怯弱心理以及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渺小。惬意的鸟叫与第一次在丛林中生活的迷惘疲惫的新兵产生了对比,让人不禁去思考世界那么美好为何要用战争去破坏它。
    类似的对比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分析了,接下来分析一下几个关键人物的出场的设计。Elias的第一次出场,导演只用了两个
    完整地去我豆瓣看吧。。太长了。。不知不觉写了5000多个字~简直就是拉了个片,等有空我把剧照截图一一配上。

     4 ) 小小影评——《野战排》

        在军事类题材的影片里,反映二战、越战的经典之作层出不穷,奥利弗·斯通荣获8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的《野战排》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尽管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就艺术成就而言,堪与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和科波拉的《战争启示录》相比美。在这样一部真实体现“战争之残酷”的影片里,我们看不到《拯救大兵瑞恩》米勒上尉那样的英雄形象,做为一场“非正义战争”,越南丛林中的美国大兵,更多的体现出了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他们不再是反抗法西斯纳粹的勇士,而只是一群冷血残忍的杀人机器,可以对着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大开杀戒,可以在战友之间自相残杀,在战火硝烟中等待生存或死亡。在影片里,美军士兵人性与兽性的矛盾冲突是导演着力刻画的,战友间的反目仇杀,对越南平民的杀戮凌虐,正是这一意图的完美体现。当影片中段威廉·达福饰演的中士遭到另一中士巴恩冷枪袭击而被撤退部队遗弃,最终惨死于越军枪下的一幕出现时,巨大的悲伧所表达出震撼人心的主题,是发人深醒的。军人跪在地上,双手上举,仰头向天,枪弹击中肉体,飞溅的鲜血和凄厉的惨号,这惨烈的画面多年来一直定格于我的脑海。战争中军人仅存的正义与良知,最终败给了嗜血扭曲的黑暗人性。

     5 ) 恐怖的梦魇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说过[野战排]已超出了电影的范畴,它使人觉得自己到过越南,并且今生今世永远不想再去了。拍摄出如此佳作的导演正是奥利弗·斯通,[野战排]的故事源于他参加越南战争的亲身经历,影片中的克里斯·泰勒就是奥利弗·斯通自己的化身。由于是亲身经历的复现,斯通对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都拿捏的十分准确,从布景到道具、化妆都力求真实还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大到UH-1休伊直升机,小到士兵手里的香烟盒,都符合历史的真实。

    为了尽量真实地展现越南的场景,斯通选择了同属东南亚的菲律宾作为拍摄外景地,在当时捉襟见肘的预算情况下,斯通坚持要这么做,虽然花费不菲,但也保证了影片在大环境上 的真实。相对于[现代启示录]的场面宏大、人物关系复杂和[猎鹿人]的美国与越南两个场景交替展现,多角度叙述人物来说,[野战排]在美国越战电影中属于笔墨非常集中的异类。它把所有人物的戏份都限制在越南战场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即是对它们的背景也只是作为附笔稍微交代一下。这样处理可能会使人物的形象简单化、脸谱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让人物的性格更具有了典型性。

    [野战排]最突出的风格就是它的原生态,影片以一种不经雕琢的粗糙质感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质感主要来自于细节的真实。斯通并没有硬塞进什么道德说教的内容,也绝少用花哨的镜头语言,而是大量的使用平视镜头。例如影片开头从C-14运输机里走出的泰勒看到机场里摞着厚厚的裹尸袋,直升机在一帮降落,旋翼带来的气流把裹尸袋上面的塑料布掀起,这一瞬间死亡、战争的气息扑面而来。[野战排]作为一部独立电影,没有大制作公司做后台,却成了好莱坞历史上最赚钱的独立电影,哪怕在影片上映的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不断唏嘘它的伟大,因为每一次的观赏都仿佛亲历了越战那场恐怖的梦魇。

     6 ) 从战争中观察人性-《野战排》

       越战在美国人的心里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持续的时间和战争的惨烈程度都让美国人不能忘记,而更重要的是越战的失败引起了美国人很多的反思。通过这些思考在许多关于越战题材的电影里都深刻的挖掘了战争背后的人性的东西。Coppola的《现代启示录》,stone的《野战排》都是这一类影片的经典之作。
       正像Spielberg说的那样“看完这部影片使人觉得自己好像去过越南了,并且再也不想去了。”而正是这种亲身经历的感觉给人以震撼,这一切源于导演stone的经历,主角taylor仿佛是他的化身,因为stone也是辍学参加越战的,两次负伤回国。他对越战的理解是真实的,最直接的,而他要传递给我们的对于战争的反思,也透过影片渗透进我们的灵魂之中。
       一、战争激发出来的人类本能
       很多优秀的战争片都有残忍的杀戮场面,而其实这一切的背后是战争激发的人类死亡的本能。弗洛伊德提出的人的性本能(当然这些也在很多影片有所触及)和死亡本能,而战争更多的是直面死亡的,所以战争中激发出来的死亡本能是最深刻的。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死亡本能的:“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关于死亡本能在《野战排》中有两个细节表现出了内部和外部的作用,也分别突出的表现在Barnes和Elias身上,当然事件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反过来事件又凸显人物的内心。taylor第一受伤后和Barnes等一群士兵在一起吸食毒品,死亡的本能转向他们机体的内部,他们用吸毒这种自我麻痹或者说自残的方式来表达。而当他们来到一个村庄时发现一棵树上吊死着一个美国士兵事,外在的本能被激发了,他们杀了村民烧毁了整个村子,说实话这一段真的让我很震撼,人性的本能爆发出来以后,人真的回归野性了。要是从人物内心上看我觉得Barnes是一边Elias是一边而taylor却是摇摆在他们中间的。taylor说:“我是那两个父亲的儿子”大家细细去品味吧。所以我觉得战争带给他们的都是本能的激发和性格的畸形。taylor一直试图想知道他们谁是对的,其实他们都是对的,这就是人性!宇宙的万物是和谐的,可是如果你看不到他的真谛,这一切都是错的。
       二、美国人被自己打败了
       战争是一场较量,就会有输赢,美国人凭借自己的科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满怀信心的来到了越南。他们要重建社会,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别人。可是他们失败了,因为他们的敌人不是别人,是他们自己,所以他们在越南战场上的失败不是别人赐予他们的,而是被自己打败的。我们暂不深究这里面的意义,我想大家一定会关注到美军在一场战斗中用定位的炸弹去袭击敌人的时候却给自己带来了重大的伤亡,科技带给人的好处和危害是相等的。更明显的就是Barnes杀死了Elias,和最后taylor杀死了Barnes,以及最后一场战争中美军飞机毁灭性的轰炸,他们用自己的炸弹炸死了自己的战士。我想导演应该是想表达这一层意思把。这里面的意义我只想说:有些东西是注定要自我毁灭的。这让我想起了我之前看过的《甘地传》里甘地重复说了两次的一句话: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我想用在这里很恰当。
       三、生命的意义
       taylor在最后说他将在以后尝试找寻生命的意义,我想这是导演希望我们去做的,他将自己的经历和对战争的理解通过电影传递给我们,就是希望我们去找寻生命的意义,因为毕竟我们还活着。影片的结尾是一句话:“献给在越战牺牲的士兵”因为他们已经死亡。这里生命的意义仿佛真的有它最本质的意义了,就是生命本身。
       作为中国人,看完这部影片不能不让我想起我们的血泪史,中国人饱受战争之苦,我觉得不会比美国人的越战要少,我们应该站在什么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个战争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我希望中国能够出现站在人性的角度去表现战争的电影,而不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因为历史是人类创造的,内心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真实。
                                                     Dandy
                                                                                        2010.4.5

     短评

    在军队、在战争中,无人性可言。同情、怜悯都要在战争中,训练中统统丢掉。

    8分钟前
  • 会笑的昨天
  • 推荐
  • 现在回想一切,我们不是对抗敌人而是自己,敌人就在我们心中,战争对我来说哦现在已经完结,但它永远会存留在我的心里,伊利亚和巴恩会继续作战,我有时会觉得我是那两个父亲的儿子,但无论如何,我们呢有责任重建社会,教导别人我们所认识的一切,我们用留下来的时间尝试找寻生命的意义

    11分钟前
  • 邹逊
  • 推荐
  • 伊莱亚斯力劝好友不要如此残暴,却遭致二人关系的裂缝。巴恩斯更怀疑伊莱亚斯向上司打小报告,友谊变为妒恨。于是,在一次丛林战争中,他背着所有人,向伊莱亚斯扣下了扳机

    13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 和预想中的奥利弗·斯通不太一样,感觉这部在越战四杰中算相对温和了,虽然最后一段的复仇戏很灰色,但整体看,还是很容易被大众接纳。当男主击毙背叛队友的队友,已意味着被战争炼狱同化,无从安置的恩怨,杀戮的理由种种,死己死彼,仇恨与狂怒逐步失控演变成目标性缺失的常态

    14分钟前
  • Ocap
  • 推荐
  • 万恶的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好!2013.12.13

    1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 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的首部,他最为知名的作品,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也让斯通第一次拿下最佳导演小金人。斯通的战争经历也使得影片非常真实地反映了越战的实际情况。查理·辛和他老爸一人演了一部经典越战片,约翰尼·德普和福里斯特·惠特克此时还都是初出茅庐,斯通自己也打了个酱油。

    21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 这片好就好在它足够的诚实和足够的深入,并不对战争某些行为遮遮掩掩,对普通士兵们的各种心态也展现得非常的真实

    23分钟前
  • 派翠克
  • 力荐
  • “真正的敌人来自于我们内心”。自有人类文明开始,战争这事就从未停过。8.1

    2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 斯通代表作,有力,有引人深思。音乐好好听~

    2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 很多人都觉得在越战片里这部有点非主流,但又说不出奇怪在哪里,实际上奥利弗斯通很聪明的选择了一个绝对的小结构方式来阐述战争。整部电影没有英雄,没有主线故事,没有绝对的外在矛盾,导演吧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战争中人内心的挣扎和迷惑,这种在当时很非主流的做法却得到了很大的成功。

    31分钟前
  • 推荐
  • 当年的查理·辛真算名门之后,大众情人,要是不自毁前程,完全可以走汤姆·克鲁斯的路线,现在算什么啊。

    32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 有別於之前的越戰電影,一味地對軍隊歌功頌德,完美無缺的美國大兵打敗邪惡無能的小越共仔,脫離了現實情形,是經典的反戰電影。越戰美軍的黑暗面完全曝露,屠村、虐殺、強姦、侵奪、吸毒、自殘、畏戰、同袍間的互相傷害與猜忌等,跟落後國家的野蠻軍隊,一點也不像是一個自許為現代文明大國的正義之師

    33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 1986年的幾項奧斯卡的最佳,還有imdb100多位的排名,不能不讓我不看看這部野战排,還行吧,戰爭場面也就那樣,主要是現在戰爭場面都見過了,畢竟是86年的片子,以前也看過關于越戰的,梅而.吉普森的,這部關于人性刻畫的不錯,看片的時候一直關注巴恩斯和伊莱亚斯,主要是前者殺了後者之後,順便說一句,後者是蜘蛛俠第一部裏面的大反派 ^_^

    37分钟前
  • Wayne
  • 还行
  • 与《黑鹰坠落》《拆弹部队》等片子相比,斯通对暴力的理解明显更为深刻,既没有英雄主义,也没有刻意描述死亡,而在美国军人射杀越南平民时,更能体现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心灵扭曲与失控,当面对着遍地厮杀时,谁又能区别谁是对或错?真正错误的是战争,只可惜战争如片子的氛围一样,既无开始,也无结束。

    42分钟前
  • Comel
  • 力荐
  • 战争里都是巴恩斯 哪来的伊莱亚斯

    46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 不义之战,为谁而战?荒野丛生,战火连天。真相是何?活着就好。

    5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 敌方人影幢幢,“我们对抗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贫与富,黑与白,下级与上级,炮火一视同仁。高材生上前线,再分不清是非善恶。全片弥漫着疲惫与绝望,内外纷争不断,失败已成定局。

    5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 大过年的我看了一部我出生那年上映的美越战争片——有时候我们在生活里必须制造敌人,以此来发动与他人的对抗。仅仅是因为,我们无法真实的面对自己——真正的敌人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丑恶。

    58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 1.草丛里出现一只驯鹿。越南不可能有驯鹿,象征十分明显——幸福和心灵的平静。2.不喜欢Oliver Stone在《天生杀人狂》里的黑白和彩色变换,但《野战排》中的一处色彩转换,相当不错。

    1小时前
  • 世界微尘里
  • 推荐
  • 【B】作为个战争电影,这片子的气质……太癫狂了。

    1小时前
  • 掉线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