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拆弹专家

    动作片大陆2017

    主演:刘德华  姜武  宋佳  吴卓羲  姜皓文  王紫逸  黄日华  石修  廖启智  张竣杰  蔡瀚亿  张继聪  李国麟  骆应钧  尹扬明  卢惠光  何华超  

    导演:邱礼涛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拆弹专家 剧照 NO.1拆弹专家 剧照 NO.2拆弹专家 剧照 NO.3拆弹专家 剧照 NO.4拆弹专家 剧照 NO.5拆弹专家 剧照 NO.6拆弹专家 剧照 NO.13拆弹专家 剧照 NO.14拆弹专家 剧照 NO.15拆弹专家 剧照 NO.16拆弹专家 剧照 NO.17拆弹专家 剧照 NO.18拆弹专家 剧照 NO.19拆弹专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3 00:22

    详细剧情

      章在山(刘德华 饰)是香港警队“爆炸品处理科”的一名高级督察。七年前,他潜伏到头号通缉犯火爆(姜武 饰)的犯罪团伙中,在一次打劫金库的行动中,章在山表露了其拆弹组卧底的身份,与警方里应外合,成功阻止炸弹引爆,并将火爆及其弟的犯罪组织一网打尽,可惜在千钧一发之间,火爆逃脱并扬言誓要报仇。复职后的章在山很快被晋升为警队的拆弹专家。七年后,香港接二连三遭遇炸弹恐怖袭击,警方更收到线报大批爆炸品已偷运入港,一切迹象显示香港将有大案发生。就在香港人心惶惶之际,城中最繁忙的红磡海底隧道被悍匪围堵拦截,数百名人质被胁持,终于现身的火爆威胁警方炸毁隧道。章在山唯有将火爆绳之于法,才能拆解这场反恐风暴背后的惊天阴谋。

     长篇影评

     1 ) 少年亦恶龙,恶龙仍少年

    漂亮,今年看过的片子里节奏最爽利的。

    虽然剧情仍有BUG,但在看的时候并不会在意,算是将这种运转模式作品的优点发挥到上限,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残墟的帝国仍有宫殿可撑场。上一次让我有这种观影愉快感的港片还是两年前的《无双》。

    这类题材我一向对文戏不感冒,但这片子证明了:并不是不能拍爱情戏,恰到好处的感情戏是菜上撒的盐,长剑开的刃,同时能让观众有好感的“动作片女主角”应该是片中这个样子:勇敢坚毅,心中柔软,动作利落,行为果断。即使在生死决别之时,发布出的命令仍然有条不紊,但同时眼中含泪,声音发抖,能证明她确有血泪,只是不会让它干扰工作。

    她所有的行为都对得起她的设定,而不是只是甩出身份堆砌却不给相符戏分的花瓶。

    (当然,现实生活里追女生不要像男主角那样,他没被打,因为他是刘德华)

    刘德华和刘青云都是熟悉的面孔了,特别是刘德华,片中身型瘦削劲实。身材管理让很多年轻人都自愧弗如。只能说,他能红几十年,红得有道理。并且动作场面不夸张也不少,并贡献了我观影以来见过最能打的残障人士……

    情节其实也不算新鲜:昔日勇者一朝跌落,随后在少年与恶龙的身份之间挣扎切换。以命救世是他,嗜血獠牙也是他。他的勇敢与尖锐,大义与恶毒,极端和慈悲,善良与狰狞,都是真的。片子节奏很紧凑,因此免不了他的认知和自我定位转换得突兀,同时反派脸谱化,也算是港片常见的通病。

    好在观看过程中很容易让人忽视这些缺点。被节奏拉着走,看时只觉得爽快。连结尾都是戛然而止,并没有什么凄凄戚戚的生离死别用以拉戏。

    还是想说一说这片子的节奏,处理得相当得好,没什么让人起身的空间,不建议喝太多水,后半我硬是忍着没去洗手间。

    下来之后觉得,之前看到有人评价这片子“凭它就不能说香港电影死了”,是有道理的。

    现在大家嘴里提及香港电影,份量远不及当年重了,甚至默认“港片已死”,只剩那么几个熟面孔,时不时出来折腾一下。

    然而就这么几个熟面孔还在,你见识到了他们的阵仗,仍不敢将这四个字小觑。

    就像街边坐着的耄耋老者,白发覆面,叶落满身。你已不再将他放在眼里,亦忘记他当年如何力敌千军,只认为他是个等死的老朽,无需在意。但经过他身边时,突见他以那双苍老的手拔刀,你面前长刃出鞘,雪光漫地,时间都仿佛被斩碎。

    仍是一代宗师。

     2 ) 《拆弹2》编剧李敏:香港人就是永不言弃!

    采访、撰文/法兰西胶片

    从去年新冠疫情以来,香港地区总共三次下令影院关停,这第三次,足足持续78天,终于在2月18日(大年初七,内地法定复工日)结束禁闭,重新营业。

    一开即爆,因为这有一颗埋了整整55天的核弹。

    《拆弹专家2》编剧署名版海报

    《拆弹专家2》!此前已在内地拿下13亿人民币票房,豆瓣7.8分。

    香港本地开业第一天,票房113万港币,位列首位,预计首个周末能达千万。

    我们第一导演特此采访了《拆弹2》编剧之一李敏女士,采访她有几个目的,是我心中惦记已久的。

    从题材或娱乐性的难度上,《拆弹2》的信息量到底如何组建?从角色难度上,人物的复杂性到底该如何认同?最早的文本主题上,《拆弹2》和香港的关系是什么,和香港人的关系是什么?

    李敏老师给出了一声巨响——“香港人的精神跟地球上很多'正能者'一样,就是永不言弃。

    直至今天,李敏都是香港电影当前最重要编剧之一,而在内地,我们却对此知之甚少。

    用“最重要”来形容实在显得她太不重要,就应该用“奇人奇事”来形容,这四个字,可不是我说的,是当年她写《喜剧之王》剧本期间,星爷写在字条上,偷偷递给她夸她的原话!

    怎么奇人?又有什么奇事?

    简单说,李敏老师20年前是作词作曲做主持,写歌写小说写剧本,各个层面的创作量惊人,在那个年代,她已经能称为一位文艺产量女王。

    后来加入周星驰的智囊团,做了《喜剧之王》和《少林足球》,之后为多位导演担任编剧,并成为邱礼涛十几年的固定合作伙伴,堪称邱礼涛疯狂的左脑旁边的“感性的右脑”。

    不仅如此,她还为视障人士的口述影像放映制作口述文本,每一个口述影像剧本,她与助理编剧需工作约100小时,亲自去录音室录制解说声轨。她制作的《猛龙过江》口述剧本获得《亚太广播联盟》(ABU)的“最有创意电台节目”提名。

    你甚至无法想象,在她二女儿即将成年之时,她还在香港大学修完了心理学硕士,一来为女儿当做学海无涯的绝佳榜样,二来竟然是想探索磁力共振与脑电图在观众观影情绪上的研究影响力,她用“心率变异分析(HRV)检测仪”做研究基础,写完了一篇研究生论文。

    而在今年,李敏又多了一个职业——导演

    长片处女作《给我1天》,一看海报就知道吗,是一封香港情书。

    《给我1天》预告海报

    聊到这,她还谦逊又戏谑地说:“希望能够得上你们名称‘第一导演’。”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李敏女士工作关系,这次并未电话连线采访,而是她通过闲暇时间(不可能,我不信她有闲暇时间!),全程对我列的采访提纲进行笔答。

    不聊敏感话题,删繁就简多次,最后也有近万字,算是一篇对李敏的当前电影生涯的一次微观的梳理。

    不多说,上干货!

    编剧、导演李敏

    01.开张大吉,是一份平常心

    第一导演:《拆弹2》终于在昨天上映了,什么心情?

    李敏:昨天票房很好,过百了。因为78天没开戏院,香港人很饿戏,都想吸收精神食粮。我希望所有同期的港片都好,不只是《拆弹专家2》。

    第一导演:有没有一直关注《拆弹2》在大陆的票房和口碑?

    李敏:写作20多年,已经写了30多部电影,等待上映、公映时的反应、票房结果,都可以平常心对待。

    观众是最神秘的,电影可以大热倒灶,也可以黑马跑出,票房很看天时、地利、人和,而我站在编剧的岗位,最重要是把故事写好,然后交托其它岗位的战友各自做好本份就是了。

    当然,因为疫情,《拆弹专家2》上映时出现特殊因素,也担心过电影院营业的情况,但明白每一部电影有它的命。

    到现在内地上映一个多月,观众似乎颇满意,老板应该安慰,那编剧的责任也圆满结束。

    不过,对于我和另一编剧李升,关于《拆弹专家2》,想特别一提:由于香港编剧没有工会,很多时候编剧署名会被忽略,但这次在《拆弹专家2》,因为各方面的争取,包括一群香港年青编剧的努力、导演邱礼涛和公司林老板的推动,编剧的署名可以登上部份的海报,与其他主创人员齐名,这令我和一群编剧朋友都感到非常鼓舞,我们创了一个可日后被引用的先例

    人们常说话剧、电影铁三角是"编导演”,在海报非常有限的空间中,这次《拆弹专家2》的部份海报呈现了导演编铁三角,编剧们都非常安慰。

    第一导演:在豆瓣上有看到比较在意的评论吗?

    李敏:很多影评人的质素很高,很了解主创们的用意,影评人甚至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解读,令人惊喜。

    印象深刻的,有一位南方的影评人,用轻松幽默的手法,又能不过分剧透,以广东人的视角来表述他的观后感。

    最重要是他说穿了一些我一直担心的点子,然而他同时很清楚这些点子的存在,是为了引领到更可观的剧情。

    整体而言,大部分影评人接受能力都高并且愿意体恤创作人。现在,电影评论也成为了电影的伸延创作,而这次《拆弹2》的评论是海量的,感谢各位有心人。

    第一导演:《拆弹2》在大陆这边的反响,有没有传到香港观众或电影人这边?

    李敏:香港朋友或多或少也收到内地传来的正面消息,因此十分期待。

    02.核爆!诡局!

    第一导演:当时邱礼涛对《拆弹2》剧本的要求是什么?关于核弹的硬核知识要怎么吸收并应用?核弹是续集必须做到的规格上的提升吗?

    李敏:肯定要求《拆弹2》比《拆弹1》好看,这个别人不要求,我自己也要求啦!

    所以我做了很多关于炸弹的资料搜集 ,要找到一些比《拆弹1》更有看头的亮点,正如你所说,在规格上也要有一定的提升,所以最后决定是核弹

    当然,故事的定案,是编剧与导演一起商讨的过程,来来回回无数次。

    资料搜集方面,刚巧我在2017—2019年间,在香港大学读心理学硕士课程时,有一位教授的太太除了漂亮,她居然是位辐射物理学家!可以向她请教。

    至于主角潘乘风的失忆和断肢状况,当中包括逆行性失忆(retrograde amnesia)、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塔斯(Elizabeth Loftus)提出的植入记忆(planted false memory),提供给断肢人士的镜子疗法(Mirror therapy)等,都是从心理学汲取的灵感。

    第一导演:在香港放核弹这个事情,据你了解,此前有任何编剧想过这个可能性吗?

    李敏:有没有其他编剧想过?这个我不肯定。

    第一导演:关于在香港做核爆后的一系列应急措施与程序,你是怎么去考证的?香港有地下避难或山洞避难的可能吗?

    李敏:我们参考了很多核泄事件,包括日本福岛核电厂泄漏事故、切尔诺贝尔事件、三里岛事件。香港的防空洞是二战时代遗留的,但都已经封闭了,或租给人作酒窖。

    第一导演:有没有想过更癫狂的想法,比方说香港真的全城毁灭了?像第一集那样,最后一刻也没有挽救成功。

    李敏:所有关于“拆弹”的电影都有一个诡局,如果拆弹专家每一次都成功拆弹,观众就没有爆炸场面可看;如果拆弹专家每一次都失败,虽然观众可以看到很多震撼的爆炸场面,但就没有一个像样的英雄。

    故事最后一刻,灾难有没有被挽救成功,编剧和导演也需要考虑观众期待在结局的震撼程度。

    第一导演:写剧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么写下去,特效能做出来吗?会去考虑这个吗?

    李敏:你意思是爆炸场面?这个要拜托导演、爆炸组、特效、声效的部门的同事,但已经有很多好莱坞电影前人做过了,所以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

    03.愤怒主题,香港人永不言弃

    第一导演:聊一下比核爆更厉害的主题表达吧,这次创作你想到的第一个主题是什么?个体与体制的对抗吗?

    李敏:相信这个主题在电影中已经表达得非常透澈,有遭遇过的人都应该感受到。

    第一导演:你身边的人,或者你自己,有没有这样公然和制度较劲的经历?

    李敏:这是一条论文题目,需要很多篇幅才能答得相对完满。不过,拿自己工作岗位周遭的例子,看见身边的年青编剧们常遇到不公平对待,例如欠薪、压榨工资、缺署名,甚至在合约也没签妥的情况下,被人窃取创意,这是欺凌,并不公平的。

    当然我听过人说,商业社会中,编剧应理解自己的权益,不懂自我保护就是愚蠢懦弱,后果自负,责任也是相向的。然而我观察到很多新编剧,是为了热爱电影、坚守理想、珍惜入行机会,所以遇人不淑,或被认识的同行情感勒索,之后又不敢发声。我乐见一些前辈为社会上的初生之犊多点设想和多点关注。

    另一方面,我常温馨提示青年人,愤怒不能圆满解决事情,一定要化悲愤为力量,利用自己的诚意、作品和成绩去争取影响力、话语权。虽然争取之路是漫长,但要理性地坚持才能成功。

    第一导演:“我不是疯,我是痛”“是这个社会有病”“你们就是不敢承担责任”“是不是只有恐怖主义,你才觉得我不是疯子”,这些控诉感极强的台词都是你个人原创吗?

    李敏:编剧有三位,包括导演邱礼涛李敏李升,还有监制兼主角刘德华经常提出有效的建议,我觉得没有必要分清哪一句是由谁原创的,因为我们是互相尊重的团队。

    李敏与刘德华

    第一导演:洗脑这个设定有点往科幻的方向去了,你是怎么刹住车的?

    李敏:你可以说是“软科幻”,毕竟洗脑这回事每一天都在发生。就算你在看电视或者公车站看到的广告,也是有人想洗你的脑。每一个人都置身在一场洗脑战争当中,你想洗人,人想洗你。

    第一导演:最终你觉得这个本子可不可以代表香港人当前的精神处境?

    李敏:香港人的精神跟地球上很多“正能者”一样,就是永不言弃

    第一导演:这一次你为这个剧本付出了多少能量?听说你有好多次躲起来哭,是不是因为把很多情绪投入到故事?

    李敏:不是每个人能理解写剧本的过程是一回怎样的事,以为只是坐在书桌前胡思乱想。其实编剧的第一个功能:是剧组中第一个人把电影在脑袋里拍摄了一遍,所有的场景设计、所有人物的情绪、所有角色的对白,甚至考虑到配乐如何制造气氛,还有很多考虑……如果编剧全心投入的话,那个故事就会都脑海中演练数遍、甚至数十遍,像初恋时停不了地想着情人。

    编剧工作是十分烧脑的,废寝忘食,但我又会吃很多巧克力来补充虚耗了的精力。常常为了一气呵成,会做到通宵达旦,甚至把剧情带到睡眠,翌日一张大眼睛,便跑到桌前把灵感记录,怕忘了。

    《雏妓》的时候,由蔡卓妍饰演的女主角遇上种种悲剧遭遇,投入在某些对白或剧情时,足以令我掉眼泪。这经验令我体会到: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扫毒2》剧本是十四天内完成的,写完一场枪战,虚耗得在沙发上晕眩。

    至于《拆弹2》的创作过程当中,也曾经有过几次入了死胡同,而导演的要求是必须达到的,这也是实实在在的压力。幸好交稿后,我是可以立刻放松,我的脑袋有点像电脑的内存,可以删除不用的档案,腾出空间来创作下一个新项目。

    第一导演:你曾经说过编剧地位太低,大陆是这样,但是香港是有行业协会的,也会这样吗?

    李敏:当初香港编剧只有协会(联谊性质),没有工会,而距离成功组织工会还有很远的路程。

    我踏出去主动接触前辈与后辈,希望成为沟通桥梁,大家找到共识,完善行业中制度不足之处。

    如果不给编剧合理的工作环境,恐成两种现象:一、有能之士不会选择编剧为职业;二、有能的编剧会转型当导演,以获取尊重与创作话语权,这一点庄文强导演与冯德伦导演都有在访问中提及过。

    庄文强采访

    冯德伦采访

    第一导演:拿不到薪酬和乱改剧本哪个更对你打击大?一般情况下,遇到无理的修改,你的反击的办法是什么?

    李敏:电影行业中,有很多岗位,我明白每一个岗位都有他们的难处,但我也希望大家明白,剧本往往是开发一个项目的首要条件之一

    我曾经无偿或象征式收费为别人开发项目,是为了成人之美,是为了对电影的热情,也是为了人人有工开,但事后却被用完即弃

    这不是我个人的遭遇,而是很多编剧的遭遇。这不是一次,而是很多次。

    我只是说出编剧会有机会被欺凌的事实,有些人说以前不知道,现在得悉后会同情。但仍然会有些人说:谁叫你笨。那么“一剧之本”,就变了“一剧之笨”。但如果我们不笨,如果我们不痴痴地爱,又由谁来开发项目呢?

    至于负责任地改剧本,我是非常欢迎的,只要改得比之前的好,而不是那种有破坏没建设的,丢下一句空泛的说话就不负责任。

    编剧笔下的剧本,只是到文字的阶段;在一个剧本呈上观众之前,还需要整个电影团队为剧本逐阶段升华,要知“乱改”和“改善”是两回事

    04.罗生门里的战友&恋人

    第一导演:你觉得刘青云在表演上是否达到化解这个人物矛盾的程度?

    李敏:如果说刘德华演的潘乘风是闯关者,那刘青云演的董卓文就是把关者,前锋与后卫组成的一对好友。而且董卓文是一个相对内向、平稳的人,他更能衬托出情感丰富、情绪有莫大起落的潘乘风,成了情绪的一条baseline以发挥对比,更能让观众看到潘乘风的变化。

    第一导演:庞玲在人物基础上是一个怎样的设定?她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吗?你怎么评价她能做出牺牲潘乘风的这种决定?

    李敏:潘乘风身边的两个重要人,一个是友情的代表,一个是爱情的代表,他俩同为潘乘风好,但想法却有很大分歧。

    处事上,董卓文直率温和,与庞玲的不顾一切、挺而走险又是另一对比。记得写剧本时,曾跟李升再三讨论庞玲这个女主角,到底她安排失忆的旧男友当卧底,道德上是否可以接受?观众会不会怪责她?是不是一句“我为你好”或“帮你赎罪”就能解脱过去?但最后,我和李升都觉得生活中不难遇上这种拿着一个伟大说法,就误导别人前途的策划者。导演也同意。

    这个撒谎的女主角本质上不是很讨好普罗大众,但倪妮真的演得很好,她在与潘乘风的感情戏中流露出抑压着的真爱,在与董卓文的争论戏中呈现出心底的矛盾,及最后对只能来生再见的情人所流下的眼泪,都能赚取观众对庞玲这个角色的谅解。

    还有一点是,庞玲是理性强于感性的女性,脱离了传统男性主导警匪动作片中女一的花瓶形象,我乐见现今观众很接受“女子汉”。

    倪妮饰演女警庞玲

    第一导演:我一直觉得庞玲和潘乘风的爱情很不真实,这是必须营造出来的人物关系吗?

    李敏:爱情太真实的话,会不会略嫌沉闷?由罗密欧与茱丽叶,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又或者《泰坦尼克号》的杰克与露丝,又或者每一部迪斯尼公主与王子的故事,我真的不知道哪一种爱情是真实,但我知道不真实的爱情很受观众欢迎。

    当然,有些电影确实是描述很贴地的爱情,例如:情人的善变、情人的多心、情人的谎言,这大部分的真实描述,都是属于残酷的悲剧。

    第一导演:潘乘风其实有好几个阶段,断腿前,断腿后,离开拆弹部队后变成恐怖分子,失忆后,而在失忆后,他又有大概三个阶段,等于刘德华要演出至少六七种状态。

    李敏:《拆弹专家2》是关于一个叫潘乘风的人,在他脑袋中出现的一念地狱一念天堂;若细听他身边的战友董卓文和情人庞玲的忆述,潘乘风就是“同一个人的罗生门”。

    剧本中,我设计了一个“情节分布和情感发展”列表,详细描写每一个阶段的潘乘风,他的心路历情,也有其他角色的心路。

    《拆弹专家2》情节分布和情感发展"列表 (开端的一小部份)

    这主要是我创作时作为编剧的据点和提点,对于某些岗位的同事也更能拳握故事。至于刘德华先生,他是一位很有经验的演员,我深信他打球都能够把握得很准确。

    第一导演:整个写作过程中,邱礼涛和刘德华会不会阶段性地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

    李敏:剧本这回事,在开机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开机后,修改读白也是常见;即使关机后再作调整,只要是可行和有提升整体故事,都是好事,我很乐意。

    第一导演:和李升是如何配合呢?

    李敏:我与李升认识了二十多年,他也是我小说的编辑,除了大家都姓李,我们有很多相同之处,同是热爱文学、电影和音乐。

    但我俩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创作的时候可以互补不足。开剧本会我们互相鞭策,剧情主攻刺激观众“肾上腺和咖啡因”的,如有分歧,会以李升的意见为重;剧情主攻“泪腺和安多酚”的,如有分歧,会以我的意见为主

    这些年来,合作无间,而且愉快。

    05.做邱Sir的拍档,心里有团火

    第一导演:最早是怎么认识邱礼涛导演的?最早的合作是《叶问前传》?

    李敏:我们认识30多年了。第一次合作是在许志安执导的短片《魔方宅男》。至于《叶问前传》应该是第四度合作,而《叶问·终极一战》是我的首位,很有可能是邱礼涛导演的高排行心水作品(Pet Project)。

    第一导演:邱礼涛导演对你的要求一般是什么?

    李敏:邱礼涛导演非常严格,幸好我也有写作上的强逼症,可以配合得来。

    第一导演:你们在哪些层面有共同话题?

    李敏:全世界的电影。

    第一导演:你怎么看他愤青的性格以及挑战尺度的创作思路?

    李敏:心里有一团火才会想创作。

    第一导演:你和邱礼涛会在创作的什么部位会发生分歧?遇到这种分歧,你们如何解决?

    李敏:男导演找女编剧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男性和女性的思维模式大不同,所以分歧必定会出现,但正正也可互补不足,才能做到男女观众皆宜的作品。

    只要团队里每个人都是希望做到最好,怀着好意,分歧并不是坏事。

    为了精益求精,我们的编剧团队,导演与我之间,又或者是我与李升之间,经常进行devil's advocate(魔鬼代言人),就是在挺不错的情节上,偏偏要“鸡蛋里挑骨头”,这样便能激发一个编剧团队的脑力激荡。

    不过 ,在这个魔鬼代言的阶段完结后,最终决策人还是导演,因为导演的位置,最能了解剧组各方面的不足与长处,作一个最为大局和英明神武的决定。

    第一导演:《凶手还未睡》在当时不太成功,你们本身想做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问题出在哪里?和文咏珊的表演有关联吗?

    李敏:我尊重观众的感觉,观众绝对有自由去挑选他们的娱乐,并且加以评论,意见我也会谦虚地聆听。

    我在电影圈的日子,观察到的情况是,留在创作阶段而胎死腹中的项目实在多不胜数,只是观众不会被通知;而一部电影能上画,其实是一个排除万难的奋斗过程。

    在《凶手还未睡》中,我想说的就是“公主不能等待被人拯救,要自救”,而我看到女主文咏珊的努力,也喜欢她的演出。

    第一导演:《原谅他77次》里面有句“爱你50年不变”的台词,这是来自邱礼涛的还是你的?

    李敏:《原谅他77次》的电影是改编我的原著小说。

    李敏和蔡卓妍 《原谅他77次》

    第一导演:《失眠》是邱礼涛在《人肉叉烧包》那个体系的思路,你怎么看这次创作?

    李敏:拍《失眠》是因为《人肉叉烧包》上映25周年,我不能代表导演和演员,但对于我来说,终于找到机会细说一个“慰安妇”的故事。

    《失眠》编、导、演合影

    第一导演:紧接着《拆弹专家》是你们第一次合作超大体量商业片,那时候创作压力是不是有什么变化?

    李敏:《叶问:终极一战》搭建了一个旧香港出来 ,当中有上海街、一个火车站、电车路还有城寨,后来就成了西樵山影城的部份。

    《拆弹专家》搭建了红隧,《扫毒2》搭建了中环地铁站。每一套都是大片,而工作时有适当的压力是一件好事,我相信如果选择不永远留在舒适地带(comfort zone),就要接受或多或少的压力,打个比方,按摩的时候,肌肉受到压力,人反而觉得舒适。

    06.回望入行,被星爷低调“怒赞”

    第一导演:我小时候看过至少10遍《呆佬拜寿》,当时初入编剧行,什么契机写出来这个剧本?

    《呆佬拜寿》海报

    李敏:谢谢你的支持。因为帮泰迪罗宾写《香江花月夜》,认识了谷德昭,然后帮谷德昭写《呆佬拜寿》,之后就认识周星驰,并写了《喜剧之王》。

    第一导演:《呆佬拜寿》是一部翻拍50年代的梁醒波喜剧,早年的曲艺电影对你有影响吗?

    李敏:梁醒波你也认识,你真棒。我儿时也看很多粤语长片,有些是粤剧,有些是歌舞片,所以近年看《爱乐之城》很有亲切感。如果归纳以上为音乐电影,观众必须要有童心才感兴奋。

    第一导演:有趣的是,《呆佬拜寿》是刘青云失忆,25年后,刘青云旁边的刘德华失忆,失忆好像是你特别着迷的元素,在你看来这个东西是有社会心理影响的吗?

    李敏:我写失忆的剧情已经比写卧底的剧情少。嘻嘻!

    不过《呆佬拜寿》和《拆弹2》的两种失忆非常不一样,梁醒波版《呆佬拜寿》中失忆的解释是“呆痰”,刘青云版《呆佬拜寿》的失忆是因为头部撞击,这两者都没有像《拆弹2》中使用了科学(软科幻)的解释。或者是时代的进步,现在观众有更多科学知识。

    第一导演:后来你是怎么进入到周星驰的体系里的?跟周星驰合作的心态是什么样?他在你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又学到些什么?

    李敏:在当时那个年纪,做什么都觉得好玩,更何况是跟一群台前幕后也这么搞笑的高手一起,自己也锻炼了一份幽默感。

    周星驰在镜头后不是每一分钟都在搞笑,他很多是在认真地思考工作。跟他开剧本会,每次当我能逗笑星爷或谷德昭时,我当然会有一份成功感。

    李敏(左二)与周星驰、谷德昭(左一)等人合影

    第一导演:《喜剧之王》其实有很多编剧,你在其中的位置是什么样,像那句经典的“你养我啊”是很女性的,是不是你的创作?

    李敏:那个年代喜欢集体创作,而《喜剧之王》剧本会议的战线也比较长,有些同事因别的事离开了,有些同事又会进来,而我是留守到最后的一位。

    李敏和周星驰 《喜剧之王》

    第一导演:据说当年你是几个编剧里唯一一个猜到周星驰第二天会拍什么的人,他还请你吃了一顿饭,这是怎样的创作难度啊?

    李敏:那段时间星爷老板很喜欢请同事们吃饭和喝红酒,现在回想也大快朵颐;我整套金庸小说能得到金庸先生的亲笔签名,也是因为星爷的饭局。当年跟星爷上《少林足球百万富翁慈善夜》,赢得一百万作慈善,到现在还有年青网民提及起这些往事。

    李敏与金庸合影

    李敏和周星驰在《少林足球百万富翁慈善夜》

    至于理解导演心里所想,本就是编剧的责任,我需要帮助导演去呈现他的思想。有朋友说我有点读心的能力,希望朋友是对的。

    第一导演:后来《少林足球》你参与度有多高?当时还说要做一个侦探喜剧,为什么没有下文了?

    李敏:星爷的剧本会问很多朋友的意见,他给我看《少林足球》剧本是我的光荣。《少林足球》我给了一丁点的意见,例如那个“甜在心馒头”和发挥了我填词人的本色,一次探班协助填了一首《少林功夫好》

    周星驰和黄一飞演唱歌曲《少林功夫好》

    打后的日子,我也帮星爷写了一、两个剧本,他很尊重我这个编剧,而且他非常爱电影。但最后没有制作出来,受制于天时、地利、人和。正如我较早前说,电影能够出生,已经是一种成功。

    第一导演:为什么没有参与《新喜剧之王》?恰好它还是邱礼涛和周星驰的合作。

    李敏:1999年《喜剧之王》上映,22年前我怎样也不会想到《人肉叉烧包》的导演会和《喜剧之王》的导演合作。

    人生就是这样出乎意料之外。但我也发现自己的合作伙伴类型很广泛。(星爷很后期才知我的“师奶”工作完了,可以腾出时间再当编剧。)

    第一导演:之后你和高志森谷德昭彭浩翔连续做了三部两性题材作品,其实一直以来,你也都是两性的剧本较多,是不是还是最适应这个类型?

    李敏:两性剧本是我最手到拿来,周遭的闺蜜随时随地也能给题材灵感,而且爱情也是大多女观众的喜爱。例如《原谅他77次》是我自己要写的,最初就是想写,表达男女大不同的思维,完成小说后,也没有理会能否拍成电影,结果给蔡卓妍一看,她就很喜欢,而拍成电影后,女观众特别有共鸣。

    上映时面对《变形金刚5》这强劲的对手,但影评有很大的回响,票房也是出乎意料的叫人满意。主创人员去谢票的时候,女观众那种感同身受,令我知道《原谅他77次》的故事慰藉了很多创伤女人心。

    所以,我会继续坚持写女性题材电影,之后写了《感动她77次》、《给我1天》,也拍成电影了。

    李敏与蔡卓妍、钟欣潼

    第一导演:有没有想过自己要在编剧工作上做到什么程度?它和你写小说、散文会是一条平行赛道吗?还是说是一个更高一层的方向?

    李敏:歌词、小说和散文,是一个人的创作,而电影是团队的,我也只是写了电影剧本的文字部分,有待其他同事为剧本加工与升华。

    人生漫长,有时我想静静的一个人,有时想要热闹的团队,这条平行赛道非常适合我人马座的性格。

    第一导演:合作这么多导演,你觉得哪位导演对你最舒服体贴呢?

    李敏:哪一个导演对我最舒服体贴?当然是我自己做导演的时候了。

    07.附录:随谈

    ★第一次做导演★

    大学毕业时想做导演,等了30年才做,三个原因:

    一、中间的时间做了其它事情,光是当妈妈等女儿长大成人都18年了,现在女儿独立,才有时间做导演。

    李敏早期采访

    二、跟邱礼涛紧密合作的这十年,我觉得自己的概念化成文字后,给这位经验导演来呈现,可能比我一个新导演来拍会更到位。所以之前有些故事也交托给他,直至写完《给我1天》小说,因为这是我写给香港的情书,那么情书当然是要自己来。

    三、当导演也要找到一个机遇,相信是基于我累积多年的编剧经验,才获得香港电影发展基金和英皇电影给予的执导机会。

    关于《给我1天》的暂时说到这里,希望到上画之前我们可以再详谈。

    李敏与《给我1天》主演蔡卓妍、王祖蓝

    ★身为人母★

    在我成长的年代,女生们都是看那些女主角身世可怜、命运弄人、必须忍耐并要守得云开见月明、或被男性搭救的故事。看到女主角的悲剧,身同感受,大哭一场,抒发后有一种安宁。

    但我从小看到这些不敢跟命运对抗的女主,便觉郁闷,不是我杯茶。

    从我写第一本爱情小说,就一直推崇女生自强。写《竞雄女侠·秋瑾》电影剧本的时候,感觉很爽。某些国家、某些国情,女性仍是the second(第二性,法语:Le Deuxième Sexe ),我感无奈。

    时至今天,看到印度电影中女性主义开始抬头,例如:《神秘巨星》(英语:Secret Superstar)、《耳光》(Thappad),又或者看到《三十而已》电视剧,十分振奋。

    我的女儿就是看这类电影、电视剧成长,她们会是独立自主的一代。

    今时今日有这个环境和条件,容许女人去寻找自己的幸福,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当然,我自己选择了当母亲,需要同时兼顾家庭、事业和理想,那就必须设计一套精准的时间管理,和发展稳定的心理质素。

    前几年我还重回校园,在香港大学完成了心理学硕士课程,除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还想身教,竖立榜样给两个女儿,让她们知道学无止境。

    李敏

    人生当中的幸福和辛苦,也许足够我写多最少三、四部女性电影。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欢迎关注。

     3 ) 愤怒之后,请三思!

    影片有一个关键词,“愤怒”。而本片中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愤怒。

    第一种愤怒,也是最明显最直观的愤怒,视听愤怒。从电影的第一场戏(机场爆炸假想,说不定是真正结局),导编就让观众感受到了视听上的愤怒。毫不拖泥带水的爆炸,映入,哦不,刺进了观者的双眼;震耳的轰鸣灌进了听者的耳膜。可以说,《拆弹专家2》的确以一种强势且有效的方式,展现了其视听态度。而电影后续中更多的爆炸场面、极度吵闹的配乐更不断地强化着这种愤怒。

    第二种愤怒,是人物情绪的愤怒。潘乘风在片中有四次很明显的愤怒。

    1.对上司的愤怒。(同事关系)

    2.对董卓文的愤怒。(朋友关系)

    3.对庞玲的愤怒。(爱人关系)

    4.对清洁工大妈的愤怒。(路人关系)

    不难发现,四次愤怒几乎将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的所有社会关系都包含在内了——意味着潘乘风的愤怒不是对某个人、某件事的不忿,而是对社会的抵抗。

    第三种愤怒,是对制度的愤怒。

    片中,有一位博士因其女友跳楼而选择去炸教育署。故我认为,这位所谓的博士的行为可以视作对教育体制的愤怒。

    大反派支持无zf主义,从而走上了恐怖份子的路。这是对世界现行的大部分社会体制的愤怒。

    当然,还有编导精心设计的潘乘风对警局体制的愤怒。

    以上所有愤怒的总和,招致了电影开场的结局——毁灭。

    乍一看,似乎挺正能量的。可愤怒过后,仔细想想,这样的创作是该多么幼稚多么自我啊。

    表面上看,潘乘风黑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作为舍己为人、利国利民的拆弹专家,却因任务断腿后受到制度“歧视”,还遭受上司歧视、兄弟不相助、爱人不理解。而且,电影中大量药物的摄入,还能给黑化做药理上的备注。不得不承认,邱礼涛这波啊,有点厉害,让有些观众还能同情这个人物。

    为什么要把上司,兄弟,爱人都放在潘乘风的对立面啊?

    因为如果不这样做,潘乘风就不可能黑化啊(此处有个大大的滑稽)。不把潘乘风逼到绝路上,他怎么会从天使变成恶鬼呢?因为但凡有一个因素不是潘乘风回归的阻碍,潘乘风都不太可能变成草菅人命的恶鬼。

    对潘乘风极端的社会关系设计,让潘乘风黑化,从而将最根本的原因归结于“制度”,而并非潘乘风对拆弹事业的热爱。这就是邱礼涛那幼稚而自我的想法。

    他放弃了对人,对人性的最基本关注。而是将人视作对环境被动反应的两面性生物。

    潘乘风是拆弹专家没错。可他更是一个人。人是什么?人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可能执着于在永远冲在第一线的荣耀,可能执着于做英雄的快感。既然如此,他也更可能是一个秉持正义的人,善良的人。因为,如果只是为了荣誉和当英雄,正常人不可能在交接手榴弹时将自己的防弹衣给与自己无关的市民。

    他既然是善良者,正义者,难道会因为无法再去第一线拆弹而伤害自己的社会关系,伤害无辜市民的生命吗?

    无法去第一线拆弹,到底对潘乘风有多大伤害?足以让他牺牲自己所有的社会关系去完成这一偏执的执念吗?

    不幸的是,邱礼涛选择让潘乘风牺牲所有社会关系,让他走向为了一己私欲随意剥夺别人生命权的深渊。潘乘风有为了自己重回一线愤怒、抗争的自由,可他没有剥夺别人生命权的自由。

    潘乘风就这样被硬生生地从一个愿意为无辜者而死的好人变成了害无辜者死的坏人。邱礼涛这样做的目的是啥?控诉谁?

    制度。

    在他看来,只要制度不阻止,潘乘风也许就不会黑化。也就不会有悲剧。

    那么我请问,如果上司们同意,而董卓文拼死反对(如果他不想再让好兄弟断腿甚至丢掉生命,如果他关心他的好兄弟,如果他想让他已经残障的好兄弟过正常人的生活呢)潘乘风会不会黑化?

    大概率不会吧。换成庞玲同理。

    所以邱礼涛意图在于全是制度的锅,为此,还刻意将兄弟、爱人的劝解全部放在制度那面——这恰恰是盲点。

    可兄弟和爱人怎么会站在制度那一面呢,他们都会站在爱潘乘风的那一面啊。他们都会因为爱潘乘风而去阻止他,而不是因为什么狗屁警局规定。

    邱礼涛,你喜欢把全部的错归结于环境。可你忘了人本事就是复杂的动物,人有恨,却也有爱。潘乘风不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活人,他只是一个被你用来表达幼稚且自我的理念的可怜家伙。

    他甚至连属于自己的挣扎都没有。可笑的“复生”,竟然还只是你拿来过审的手段。

    ————————

    最后贴个本人对《拆弹专家2》的剧作设计

    第一部分:顺叙潘乘风如何成为一个有名的拆弹专家,并对其性格中要强执着进行深化说明。但他本质上是一个正义,善良的人。

    第二部分:董卓文是潘乘风的好兄弟。在一次拆弹中,潘乘风因为救董卓文炸掉了一条腿。董卓文极其愧疚,潘乘风因为警局制度未被重新启用至第一线。这对潘乘风造成极大打击。尽管上司们也想让潘乘风回来,但迫于舆论或者公众质疑,无法让潘回归(因为上司们不是冷冰冰的机器)。

    失去事业的潘乘风意志消沉,甚至因为长期服用药物而变得性情大变。

    董卓文、庞玲一切看在眼里,他们同样痛苦,一直在为潘乘风奔走相助。

    第三部分:潘乘风性情大变,在社会中不停挑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批评、唾弃,从而引起了复生会的主意。他进入通缉犯,并成为警方的通缉犯。

    第四部分:倒叙潘乘风进入复生会是卧底行为。是庞玲和董卓文说服了潘乘风参与此次行动,并非利用,而是让实现潘乘风重回一线工作的愿望(尽管不是拆弹)。

    第五部分:复生会布置了最终的计划。董卓文为救身份暴露的潘乘风而死,庞玲在于复生会的交战中中弹死去。潘乘风成功降低了炸弹造成的的损失。

    第六部分:上司重新邀请潘乘风回归一线,潘乘风却拒绝了。

    他辞去了警察一职,消失了。

     4 ) 邱礼涛的海陆空齐鸣计划

    说实话,刚进电影院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大的预期,原因很简单,对新商业类型港片的固有印象使然。感觉观看这类的片子不用怎么动脑筋,你只需跟着嗨就完事,不需要过度思考与总结,全程只要“哈哈哈哈,哇哇哇”也就够了。

    所以在进入电影院前,已经将自己的观影心态调整到了爽片模式,放下一切的顾虑与烦忧,认认真真地去享受视觉的盛宴与简单的快乐。

    可谁曾想到,因为北京大号的交通状况,不幸错过了开场的些许铺垫,自己刚找到座位,放好爆米花,打开可乐想要享受着这片刻的快意和持续的爽意之时,大银幕上便迎来了一个核爆场面,再加上那层层递进让人肾上腺激素加快分泌的背景音乐,整个人顿时支楞了起来。邱礼涛用回溯的方式,先给所有的观众来个下马威,将最坏的结果展现,让观众进入状态的同时,也“炸”出了人们对后续故事的期待。

    之前看“爆炸”的场面,氛围的烘托与细节的营造总是最常见的选择,那种直给特写的“炸裂”,可能可以被称之为邱礼涛式酣畅淋漓与“爆炸”上瘾。在前作《拆弹专家》炸毁红磡隧道、中环地铁之后,谁又能想到,邱礼涛的“破坏计划”还能交出更为震撼的呈现方案,若说赤鱲角机场也只是个开胃甜点的话,由IFC经过九龙中转站再到青马大桥的连环爆破计划与呈现,再配合着故事线的进展,让人们一次次陷入到揭秘的快乐与反思的谜团之中,环环相扣的情节安排,与简洁迅猛的视觉冲击,牵引着观众拨云见雾,持续的期待。而我的脑中也在不断地絮叨着:“这样大规模的爆破场景设置太港式了,就算只是CG特效,这种地标级别的毁灭场景,在中国电影范畴之中也只能在港片里才能看到了吧。”

    除了那些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大场面,导演邱礼涛也在文本与现实层面对炸弹与拆弹,进行了多层面的演绎。那句贯穿始终的质问,“如果不是坏了即丢用完即弃,拆弹专家还会变成定时炸弹”,也成就了刘德华一人呈现多种状态与人格的可能,贡献出三个不同维度的男主角潘乘风,对应不同的性格人物,邱礼涛也选择以不同的场景与表现手法来配合,除去大场面的热血戏份,更多的实景街头追逐场面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考量,像是剧中一场追逐刘德华的戏份,从医院开始走向街头,经由天桥又转向密集的楼宇与热闹的市场,一切顺理成章又显得意外不断,从中环到旺角诸多人流密集的场所,高难度的场面调度,这是最港式的警匪片场景,也是最烟火气的当地生活记录。

    为了实现这一切,导演更是带领着整个制作团队,收集了大量资料,制作与电影场景“同款”的实景微缩模型,用来模拟爆炸效果。并且投入众多的精力投身到实景的勘测与拍摄制作之中。这其实便体现出港片的一种工业之美,用最精良的材料与尖端的技术,凭借着职业的态度,对每个镜头都事先做了精密的准备,勘查了实际的长宽高与相对位置,算了风水与天气情况,才严丝合缝镶嵌到影片之中。让人们在一场场的连环爆炸场景之中,持续视觉新鲜感,而又充满期待。

    看《拆弹专家2》的过程,就像是在和导演玩一场斗智斗勇的游戏,每当观者觉得谜底就要揭开之时,便会有意料之外的“炸弹”突显,结尾部分的剧情也在不断地翻转,层层递进看似可以轻易破局,实则暗藏玄机,所以只能跟着主人公一起一次次地冒险,感受“拆弹专家”工作时的那份惊心动魄。

    整个电影,靠着荧幕前期不断的追逐打斗、高能反转剧情与循环式的满屏爆炸,创造了一场视觉盛宴。当然也没有什么比视觉震撼来得更简明扼要的表达,让人能在一部警匪电影之中“一爽到底”。惊险刺激的画面能直接给人以最多的刺激,也是因为电影的软性部分故事构架以及人物的情感支撑走向,在电影中被一定程度的简化了,靠边为视觉的技术之美服务。总的来说《拆弹专家2》算不上是一部十足完美的电影,但可以肯定是这个贺岁档不能缺少的作品,是一部酣畅淋漓让人看完后会有些回味的爽片,导演邱礼涛也在前作的基础之上完成了不少自我的革新与挑战,无疑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沉浸式体验的视觉之作。

     5 ) 人物立不住基本是邱礼涛的老问题了(潘乘风摇摆不定的立场,像极了迷茫的港人)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关于拆2的另一篇稿子🤝不同的角度潘乘风的摇摆不定,像极了迷茫的港人

    ps:理性探讨,如果有不同意见,都是你对。如果没有观点只会谩骂,那么自动反弹十倍给你。

    补充2:有不少人批评我给神奇女侠4星给拆2三星。观影偏好不应该是很私人的事么?而且我大概看了看,批评我的人里有不少给了拆2满分五星。那么请你平心而论,这电影好到满分的程度了么?让那么多影史经典情何以堪?合着你们打五星没问题,我打三星就是我双标我跪舔?笑尿了。

    补充一下,大家的观点我都有在认真看,也尽量认真回复你们。除了那些讲不出什么观点只会加人身攻击的渣滓,让人倒胃口。很多朋友提到说导演反复表现刘德华服药的镜头,为性格转变做铺垫。我也认同,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镜头基本是人物塑造中最偷懒的做法。就类似国产恐怖片把所有超自然或者无法解释的存在都归结于幻觉或者精神病一样。两个小时的电影不算短了。如果导演能把后半段接近泛滥,而且调度设计都比较一般的动作戏挪出来多讲讲人物。效果应该会更好。

    很多人分不清批评与挑刺,如果我只是在挑刺,那么我压根不用写这么多字的评论。直接一个短差评就了事了。我很喜欢华仔。我才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去阐释我自己的观点。而且就演技而言,华仔的表演在刘青云面前是真的露怯。恳求谢君豪放弃恐袭时的咆哮处理也很模式化。说真的,我想看到的是一个更有突破的刘德华。而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本身对于角色的诠释。都让我有些失望。

    第一部太过乏味,导致我本身对第二部没报什么期待,难得的是拆2的观感出乎意料的不错,前半段甚至隐隐有佳片的气质,无论是故事的完成度,立意,还是视听效果,都比第一部强出不少。可惜中途反转揭露后就开始急转直下,到结局完全变成虎头蛇尾。最大的问题也是邱礼涛电影一以贯之的缺憾,人物角色的行为动机缺乏相应的合理性——华仔饰演的潘乘风性格转变太过突兀了。影片里最早塑造的潘乘风是为了救群众愿意脱掉防爆服的人,怎么可能因为伤残转文职就去报复社会?警察是纪律部队,不是张扬个人风格的地方。拆弹本身就是消除风险,而义肢的存在是在增加风险。测试是模拟的环境,谁也不能保证测试没问题,出实际现场也没问题。如果出案件,义肢意外脱落怎么办?救人救不了,逃跑逃不了。假如设置成潘乘风因为过于自信判断失误,结果在任务中导致同僚和人质受伤甚至死亡。而被社会舆论攻击,被同事疏远,导致对社会失去信心而变恐怖分子,这样性格的转变能合理很多。此外,反派实力忽高忽低,专业技术方面小bug略多。而且刘青云这么好的演技基本沦为背景板也是太可惜了。最后最想吐槽的一点就是,香港警察的级别是真的不够格处理核弹危机的。真当驻港部队配备的防化营是摆设么?

    补充一下,反驳我的人基本都是在说逻辑没问题的。扪心自问,如果你是身上绑着炸弹的人质,你是看到一个四肢健全的警察安心还是看到一个装了义肢的警察感到安心?电影抨击的是体制,可在这部电影里体制恰恰没错,有些特殊职业确实不适合残疾人士。因为你面对的是普罗大众,保护的是大众的安全。而且你们可以再好好想想,电影里潘乘风在失忆之前已经制造了几起爆炸案,针对的都是平民而不是警队。炸死了十几个,炸伤了几十个人。而理由仅仅是因为警队要求其更换工作岗位。这样的他跟为了救人而拼命的他前后不矛盾么?那么加上社会舆论的谴责,自己失误导致的心魔让行为方式产生转变难道不是更合理么?

     6 ) 一场多变而又扎实的跳脱与反观

    不夸张地说,看完《拆弹专家2》后,我平复了一段时间,才能从座位上离开。它的确算得上是今年我在国内院线看的电影中,最喜欢的一部。

    港片导演里,邱礼涛为人所知的原因是他在入行后拍了大量的Cult片和B级片,比如《人肉叉烧包》、《伊波拉病毒》,快速的摄制流程和耸人耳目的内容之下,有着对当即社会群体画像的凝萃与其残酷性的反思。而近年来的合拍片《拆弹专家》、《扫毒2》,直到最新上映的这部《拆弹专家2》,则显现出邱礼涛开启了一个更高层级的创作。

    这三部影片都由刘德华主演和监制,每一部都是大投资的主流商业片,从隧道、地铁再到这部里的炸毁整片海湾,涉及的地域规模越拍越大。邱礼涛的创作特性,让这部《拆弹专家2》与大多数按既定套路走的商业合拍片产生了不小的差异。

    由于第一部的主角章在山以死亡收场,第二部的剧情另起了全新一章。虽然《拆弹专家》已是一部颇具观赏性和鲜明态度的商业片,但对于系列电影的观众而言,大家对第二部的期待必然要比第一部高上许多。所以邱礼涛在《拆弹专家2》的文本与类型观赏度上下了更多的猛料。

    之前炸毁红磡隧道、拆C-4炸药等操作,在第二部中只能算是“基础”。难度系数肉眼可见地升级,扩变成了在青马大桥、IFC、机场等地标以及核弹爆炸这种“港湾末世”的张力程度,远远不是第一部所能比拟。而情节的多重反转与角色的身份谜团,更加剧了影片扎实的“撕裂感”,令人不得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电影始于一场2019年底的“虚拟爆炸”,预先将全片的关键高潮戏点告知观众,接着再回溯到2014年。开篇解决的第一场拆弹任务,轻巧地将刘德华饰演的主角潘乘风与其搭档董卓文(刘青云饰)间截然不同的性格揭示而出:相比之下,潘乘风更容易在危急时刻兵行险招

    果不其然,第二场拆弹任务引发了意外。在爆炸中,潘乘风失去了他的左腿。被定性为“残障人”后,他用尽全力改变这个社会标签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影响,将自身体能恢复到以往水平,甚至健步如飞、能跑能跳。但警局却仍旧不能让他归队重操旧业,因为谁也无法承担“启用残障人”的舆论责任。这只不过是影片的第一个反转,就已能在各中细节里让人认可邱礼涛的敏锐和辛辣。

    刘德华此次不再饰演一个正派的精英警察,相反,他因救人后的意外爆炸,变成了自认被“用完即弃”的社会系统抛弃的人。“我不是疯,我是痛!”——这句激动呐喊出的台词,暗示了后续潘乘风在社会陈规下人生际遇的必然转向,也为他身上的复杂性增添了动机的支点。一个人的转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常是在现实中有冤无处诉、有苦无处泄,才走向截然相反的道路。

    不再多谈本片对于角色多重身份的“具体剧透”,但可以谈谈的是,邱礼涛在《拆弹专家2》里所尝试的设计,还是与以往的多数港片全然不同的

    过往这种警匪戏,大多会把正、反派直接明了地摆在台面上,再做成所谓“双雄对决”的样板,就足以能够赚得盆满钵满。但在“港片式微”之后,观众看得多了,也就越来越无法在这样的角色身上投射自己的感情与心理。

    而《拆弹专家2》的不同在于,片中一方面保留了既定的“老港片回魂”般的经典元素,比如警匪卧底和与之相随的兄弟情、身份反转,大量的枪战动作戏;但与此同时,这种身份反转所涉及的制造悬疑的戏份被大幅度增加了,量变引发了质变

    主角的三种身份,一层一层地递进而出,后两种身份甚至产生混杂、游走的“亦正亦邪”状态——“你信我就是警察,不信我就是恐怖分子”,这给观众带来了扑朔迷离又无法间断的延绵式戏剧高潮。

    《拆弹专家2》的另一种不同设计,则是人物对自身过往的一次次反观。

    通过“变成另一个人”、“创造新的陈述性记忆与新的是非观”等技术性设定,影片抛出了一道道连环式的“善恶问答”——因为极端的向善遭遇恶意而从恶,又在极端的从恶中发掘善意而向善,两者不断在矛盾中对峙,又在对峙后做出重新选择。

    反派组织们将炸弹行动视为一种“兴利除害”,用暴力发出他们轰轰烈烈的声音,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此时难以被一分为二地切割看待。影片开篇就指出,这种精准而又具有盲目性的犯罪策略是因为愤怒与不安而起:“愤怒可以摧毁一切”。而让这愤怒得以暂停的,却是潘乘风因意外失忆所致的模糊的“旁观者视角”,所带来的救赎契机。

    因此,脸谱化的“好与坏”、“白与黑”,都已经形容不下潘乘风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

    在一次次的闪回中,对观众预期的打破、对角色身份的多样界定、对社会现实状态的混杂还原,成为了《拆弹专家2》真正的核心所在。这些都是以往的同类主流商业片难以深入涉及的。

    刘德华与刘青云的合作并不算多,叫人印象深刻的似乎只有一部《暗战》。两人此次在《拆弹专家2》中多次飙戏,两个拆弹专家的角色互为镜像、各有特点,其中藏纳的人物关系呈现出一种复调式的悲剧色彩。

    说来有趣的是,董卓文这个角色在电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倒不是几处大场面的拆弹行动,而是他直面上司和庞玲,情绪失控地大喊“你们是人吗?”董卓文对潘乘风所承担的经历更能感同身受,但说出这样的话,对他而言却是一个“绝对失控的时刻”,里面包含了他对自己晋升的愧疚、对既定规则的不满,但更多是懊恼自己的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朋友赴死。在这之后,他的每一次任务几乎都包裹了相仿的痛苦,直至最终。

    倪妮饰演的庞玲同样如此。面对潘乘风的多变,她需要不断想出对应的不同方式。直到最终“无能为力”的情感流露和关于“记住与遗忘”的再度解密,我们方才理解她在主导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多么痛苦的情感抉择。这些情感上建构与交织的戏份,一定程度上让观众在接受本片精密复杂的逻辑线索时,又能预留出对于人物命运的关注,切身地感受到他们的恸然之情。

    于邱礼涛而言,《拆弹专家2》也许是他创作生涯至今为止,最具规模、最具挑战性与完成度,同时又拥有高强度情感输出与反思、表达的作品。无论从何判定,它都能让观众跳脱出对以往同类作品期待与理解,在走出影院之后,重新反观我们当下所处的现实。

     短评

    他为了拯救市民被炸断一条腿,他并没有成为一名英雄,恰恰相反,他永远告别了拆弹专家这个职业。上司说的冠冕堂皇,但归根结底,是他不敢担责任。正如董卓文所说,上司不是在帮潘乘风,而是在利用他。如果他牺牲了,他连殉职都算不上,因为因为警务处没有他的记录。五年前他被利用了,利用完就被抛弃了;五年后他又被利用了,仍然是利用完就被抛弃了,而且他临死前还觉得很开心,因为他觉得这就是一名拆弹专家最好的归宿。论拆弹,他是专家,但他却玩不转职场的尔虞我诈。打败他的不是炸弹,而是腐败的职场和病入膏肓的社会。拆弹专家最大的敌人不是恐怖分子,而是只知道玩弄权术、却看不到警员的付出的上司。如果审查制度再宽松一点,如果邱礼涛可以放开手脚去拍,比如潘乘风压根没有改邪归正,他就是反派,本片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无间道》。

    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 是晁盖也是宋江,是警察也是匪徒,是英雄也是疯子,是解铃人也是系铃人。为何不认识她还是会心动,不记得他还是会心痛,为何要在用人即弃的世界苟且,在万夫莫开的关口坚守。为了拯救别人不惜性命,为了证明能力舍掉自我。救一城来渡己的是圣人,灭众生来渡己的是魔鬼,不过一念之间,却得用一生偿还。

    1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 没有不死的英雄,没有躲着人飞的子弹,只有真枪实炮的震撼。青马大桥拆核弹简直年度名场面,贺岁档最炸的一部没跑了,又猛又爽,反转和节奏恰到好处,近几年最好的刘德华,眼神细节简直了,千万不能错过啊啊!

    14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 7分,邱礼涛的直男动作片。好在节奏够快,一路哐哐哐,而且还有好几个反转。华仔自己打自己这个设定也是可以的。当热闹看还不错,要往深处挖,也可以很深。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小时候最爱看的那种港味纯正的老派警匪枪战大爽片,邱礼涛依然很愤有自己的坚持,这部够硬核够狠,前半部把刘德华当成龙来使,让人心疼。动作谍影重重化,后半部剧情反转,非常使命召唤黑色行动,还有暴雪彩蛋。整体可以说是年度港片最佳了

    16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 这才是类型片该有的样子!想象力大胆,打破套路思维,建立复杂人设,动作戏紧张刺激节奏把控到位一气呵成。真没想到续作比前作强那么多。

    21分钟前
  • 大聪
  • 推荐
  • 我高考的时候,考场老师都会要求收走iwatch,反恐团队却只在乎屏蔽老年机。

    26分钟前
  • 金属蓝
  • 推荐
  • 为什么炸青马大桥?97年通车的。

    30分钟前
  • yuan
  • 推荐
  • 基本锁定今年的港产院线片最佳,邱礼涛很好的融合了犯罪、悬疑和动作等多种类型,整体完成度高,节奏和观感也很好,几场爆破戏更是张力十足,华仔也是越拍越“年轻”了。推荐找个特效厅看,IMAX或杜比都行,视听体验更加分。

    31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 个体面对制度的不合理,在正常渠道抗议无果的情况下,选择了激进的抗争方式。事态愈演愈烈,发展至最后为免玉石俱焚,接受妥协(选了红线),但双方沟通的渠道已经被毁(青马大桥被炸),要找回失落的情感记忆几无可能。3.5

    32分钟前
  • LOOK
  • 推荐
  • 刘德华和谢君豪才是真爱还殉情了,刘市民戏份没什么看点,强设定太多,缺点跟第一部一样,过火而粗糙。

    33分钟前
  • Neo
  • 还行
  • 两部拆弹下来,邱礼涛已经成为港式警匪片复兴当之无愧的希望了,他用特效和灾难为这一传统类型片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力。更可贵的是,这回更像是一次毫无保留的宣泄,最震撼的两幕是黑口罩和黑横幅。男主的形象刻画比上一部更加饱满,也展现出了极端复杂的人性,讽刺的是,这样一个情感丰富饱满的人,却始终无法逃脱成为工具再到被丢弃的命运,那一刻你是否也对所谓的“坏人”有所同情?如果是,那么邱礼涛的目的就达到了。刘德华文戏武戏样样精彩,下一届金像奖影帝应该又有戏了吧?更难得的是,女性角色终于不再只是花瓶,倪妮以后可以多接一些干练帅气的角色,真的非常适合她。

    34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 奔着口碑去看的,但是整个看下来逻辑就很迷,我怎么也想不通一个能为了救人自己脱防爆衣的人会因为工作不如意就去当恐怖分子。。

    35分钟前
  • chcu7
  • 还行
  • 人物性格的转变让人极度出戏。全剧唯二的亮点是女主撒谎和开头的爆炸特效,没了。反派的动机,男主的转变,实在幼稚。有点后悔,还不如看猎杀T34来得过瘾。3星,中规中矩。

    39分钟前
  • 卡密尔
  • 还行
  • 1.喜欢的刘青云为什么人中越来越长、演技越来越平、说话越来越大舌头;2.倪妮真美,头发真多;3.再次被白发叔叔惊艳;4.剧情故意复杂,其实转折很生硬,不如少两个转折,多一点润滑。

    41分钟前
  • 小月棋之
  • 还行
  • 还是推荐的,大场面和枪战音效的影院效果不错,但不吐不快:角色动机和转变都极为生硬,说白了故事不是剧情推进,而是导演推进,全员工具人,倪妮角色(谎言)戏份应该是刘青云来完成,这才有因果救赎的宿命感,如今刘青云存在感太低了。邱礼涛量级最大的行活儿,手快精良,不一定好但必须有自我表达:“社会学家”又拿出了当年拍《的士判官》那股劲头,时代不同了,他不再不挥舞屠刀改玩炸弹。PS,刘德华太帅了!第一集自爆的小哥这次又爆了

    46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 别拿宋江晁盖当幌子了,刘德华谢君豪你们就是警匪版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倪妮帅到我了

    49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 绝对近年最佳港片。全程刺激紧张零尿点!刘德华表演张弛有度,预定第四座金像影帝!

    52分钟前
  • jd2007
  • 力荐
  • 拆弹专家的救赎,身残志坚功夫好,十个特警全撂倒。开头机场爆炸音效细腻,层次丰富,槽点不少,硬伤很多,整体一般,中规中矩。倪妮华仔的感情戏,华仔的幡然醒悟等等,都只是为节奏服务的功能性转折。谢君豪说天才不应该被社会打败,在南海十三郎里被打败了一次,在拆弹专家里又被打败一次,好惨。德华买的诺基亚6120c是我高中时代梦寐以求的机型啊~

    55分钟前
  • 阿孝咕
  • 还行
  • 为了剧情需要 警察蠢到同事被打死之后再驾车挡过去也是服了

    58分钟前
  • 无双锅锅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