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反文明的救赎
在相信简单的因果报应的人看来,这无疑是一部极其邪恶的片子。看完这部,我也立马联想起《keeping Mum》。不过《Natural Born Killers》无论从表现手法,还是影片内涵上都要比前者高明得多,深刻得多。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估计都盘旋着“疯狂”两个字。几乎影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很疯狂,除了那个印第安人。在因果报应者看来,最后杀人狂过上幸福的生活,无疑证明,连导演都是无比疯狂的。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也玩得非常棒。快速的镜头切换,各种媒体因素的结合,现实和幻想的交织,倾斜摇晃的镜头,把疯狂体现得淋漓尽致。看得好爽……
不知道stone有没有看过弗洛伊德的东西,片子很明显的体现了,弗洛伊德对文明是对本能的压抑的观点。文明越发达,对本能的压抑也就越厉害。这已经不是社会批判的片子,简直是反社会,反文明的片子了——充满了对媒体,社会,文明的讽刺和反叛。这些“反动”可以从对米基的访谈对话里体现出来。
然而,这又是一部宗教感非常强的片子。从那个印第安人,到不时吐烟的邪龙,到666公路,片子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把它单纯的当作一部社会批评片子的人,说stone没有指出出路。其实,正说明质疑者没有领会到片子对整个社会和文明的反叛。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社会和文明造成的。根本不能在社会和文明的框架内解决。Stone提出解决方法,那就是爱的救赎。
所以,这又是一部有关救赎的片子。就像米基说的,“你知道什么能战胜心魔,是爱”。爱是最终,最永恒的救赎。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最后过上了幸福的小生活。Stone根本不相信社会,文明能给我们幸福,他只相信,爱能让我们幸福。让我们超越我们的本能,我们心中的魔鬼。
(PS:很久以前写的观后感,刚不小心看了几个别人的评论。貌似赞的和损的人都在互相咬,我得申明下立场——这是我看过的最有深度的电影!杀人狗群中……。09.2.18)
2 ) 为什么说米基and梅勒莉比邦妮和克莱德牛逼
同为史上最猛雌雄大盗
为什么邦妮和克莱德被人打成了蜂窝
而米基and梅勒莉却继续过着牛逼轰轰的生活
我想原因有如下几点
1
电影名字起的不够有气势
Bonnie and Clyde明显输给Natural Born Killers
或许拍片之前该找个风水先生看看
2
米基和梅勒莉杀人数是邦妮和克莱德的N倍
和RPG游戏一个道理杀人多经验值高血条长装备好
当然也反映出MM组合的专业素养好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业务水平是基础
3
邦妮表面上看似比梅勒莉风骚
原因是她自入行以来长期得不到男人滋润
她男人肯定也不知道天朝男科医院个个妙手回春
然而梅勒莉虽然没胸没屁股
却骚入膏肓性感到骨子里
谁见谁想操
4
与邦妮搭档的克莱德在片中大部分时间性无能
男主角自卑的不行
说不定心里暗骂编剧傻逼
再看米基和梅勒莉这对组合性生活过的那是相当和谐
搞得他俩杀起人来跟打了春药一样
让观众大呼过瘾
5
米基比克莱德气场强的多
克莱德的号召力也就仅限于他妞他亲戚和一傻逼
外加少数无产阶级的声援
而米基却忽悠出全部狱友以及全社会所有2B为他们疯狂
几乎是拆了监狱杀出来的
真TMD的荡气回长
“我纯洁的一刻胜于你一生谎言”
这句名人名言也出自米基之口
多有浪漫气质的男青年呀
6
总之Bonnie and Clyde杀的不是人是寂寞最后怂了
我们的Mickey and Mallory是天生杀人狂
3 ) 不在乎对不对,只在乎美不美
有人说这片变态,价值观扭曲,等等等等。
一件作品有没有价值,在于你能不能欣赏。it's freak,but its beautiful.
整部电影充满了意像,断头人,他们开车一路飞驰时天空中的光,每个人变成满脸鲜血的魔鬼,时不时穿插的动画,向河谷中飘零而去的鲜血和白纱。
我热爱这些犯罪电影,像人民公敌,教父,大毒枭,美国往事,以及许多记不得名字的影像。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达尔文丛林,他们是自由自在的野兽。
我也是野兽,蹲在灌木丛里假装是植物的野兽。
我爱公路狂飙,我爱浪迹天涯的逃亡,我爱用暴力除掉这世界上多余的混蛋。
他们在大桥上交换戒指的时候我没有感动,他们在监狱暴乱时的团聚却无比动人,绝望之后的希望,they are kissing,they are the only two people th the world,they are doing the thing all the world think they can not do that again.
他们的爱情以杀戮开始,以鲜血和毒蛇为誓约,在子弹呼啸中分离又重聚,我希望旅行车中的生活就是他们最终的结局。
雕刻成蛇形的戒指,作为结婚的信物,之后他们因为毒蛇被捕,印第安老人的驱魔仪式,他讲的故事,他临终前说他二十年前就看到了恶魔的来临,他一直在等待,最终他们放弃了杀戮。宿命和邪恶贯穿始终。
我喜欢那张图片里他们举着枪的样子,无所谓又充满了力量。我喜欢暴力的会跳舞的女主,开枪的男主。这是一种旷日持久的审美偏好。在他们的世界里,除了彼此以外的所有人,只不过是一时兴起的玩偶。they are in different space.
有一些人天生就是怪人,在社会的规则之外,有一些人就是不能像植物一样活着,不能只靠正能量小清新心灵鸡汤活下去。他们不一样,别人在地上跑,他们喜欢在水里游,在地上跑的人以为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所以就很聪明。
其实,这个世界不需要你的看法,你的看法只对自己有意义,因为它们构成了你的一切,who TM cares?
4 ) 暴走的人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用一大部头的小说《罪与罚》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没有决定他人生死的权利,即便对方是虱子一般吸食人血的恶人。而向来备受争议的导演奥利弗斯通似乎很不满陀老的观点,并且还要以一部影片对陀老的权威说不,这部影片就是《天生杀人狂》。
影片MTV式的剪辑方式、同《刺杀肯尼迪》一样奥利弗斯通惯用的黑白彩色镜头交替穿插、肥皂剧加动画、以及各种音乐的运用,这些眼花缭乱的电影技法极大刺激了观众。不过,和花哨的技法相比,影片所传达的主题更让人惊讶和震撼。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用一系列压抑的黑白镜头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充满杀戮的动物世界:一头正在觅食的狼,一条吐着恐怖长信子的蛇,一只有着犀利双眼的鹰,以及一只被车轮辗的血浆飞溅的毒蝎,让人心惊的镜头预示着这将不是一部让你心情放松的片子。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了一家酒馆,一场触目惊心的杀人游戏开始了:女主角梅乐莉不满一男子的挑逗,和男友米基将这位倒霉的男子杀死,同时丧命的还有酒馆的其他在场人员,米基和梅乐莉这对鸳鸯杀手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每次杀人都要留下一个活口作为他们形迹的见证人,所以当酒馆还剩下两个活口时梅乐莉就用我们小时候玩的点兵点将的方法来决定到底谁死,这里,当我们看到有人竟把杀人当做小孩子做游戏一样时,你一定会对这种无视生命的疯狂举动咬牙切齿,进而可能还会想到人性的残暴。然而,千万不要被影片的开头欺骗了,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显然不是这些。
片名虽叫《天生杀人狂》,而且当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韦恩问米基为何感到杀人是纯洁时,米基也十分肯定的回答道“因为我是天生杀人狂”,但我们都知道世上没有哪个杀人狂是天生的,米基和梅乐莉也一样:米基出生在一个暴力的家庭,从祖父到父亲都死在暴力的枪口之下,年幼的他目睹了残暴血腥的一幕幕,使他从小就觉得他有权利结束那些虚伪的不该存在的人的生命。梅乐莉生长在一个混乱的家庭,从小受到乱伦父亲的骚扰,而且母亲也充耳不闻,这让她无比压抑,最终和米基用残暴的手段杀死了自己的父母。一切罪恶的长成必定有一块使其生根发芽的土壤,这块土壤就是比杀人更可怕的不公正的邪恶的虚伪的社会。所以当有人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发出挑战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也正是如此,在影片中我们会感觉到生活中绝大部分是无聊的乏味的,只有当鲜血迸溅的时刻才是鲜亮的有意义的。也许这种想法在有的人看来跟杀人狂一样变态,但我想说的是,变态的不是我们,而是社会。在这里,导演已神不知鬼不觉地使原本还咬牙切齿的我们站在了杀人狂一边。
当然,敢于充当挑战者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即使与本片相对的《罪与罚》最终向社会向宗教妥协了,但拉斯科尔尼科夫毕竟砍死了虱子一般可恶的老太婆,而我们,连举起斧头的勇气都没有。更多的我们只是在秩序中生活的升斗小民,我们既没有能力飞檐走壁,也没有勇气快意恩仇,唯一有的就是对挑战者的崇拜,所以当媒体对米基和梅乐莉的杀人事迹进行连续报道后,所有的民众不仅没把这对亡命天涯的情侣当逃犯,反而把他们当做心目中的大英雄而顶礼膜拜,更有甚者打出了夸张的标语——“Murder me”!民众这一近似疯狂的举动不得不让我们从另一个新鲜的角度重新审视疯狂的犯罪:我们到底有没有权利决定那些该死的人的生死?显然,米基认为自已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这还是上帝赋予他的特权。电影中,这对疯狂的情侣杀人狂,像是逃离噩梦的孩子,在缺乏公正和自由的社会中,肆无忌惮地不羁。在米基看来杀人是纯洁的,而且在电视直播中,他当着一心只想提高收视率的主持人韦恩说出了一句经典的台词:“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一辈子的谎言”。当然,虚伪的不只是电视台主持人,还有道貌岸然的警察,以及为了自己的官途步步为营的典狱长,在他们眼中,别人的暴力、犯罪都是可以用来贩卖的东西,并以此达到实现自己利益的目的,相比之下,他们的道德和行为并不比杀人狂高。
米基和梅乐莉其实也只想做一个简单普通的平凡人,正如梅乐莉自己所说她也想生个孩子和米基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同样,在米基的潜意识中,他也一直是只长着大耳朵的灰兔子,而兔子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温顺的可爱的。但是,在这样一个逼人上梁山的社会里,想做一个安分的顺民却是不可能的,于是,兔子急了、咬人了。米基和梅乐莉杀人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手段,他们是在利用这种方式反抗这个社会中的邪恶和虚伪。影片末了出现了一幅无比阳光明媚的画面:米基开着大巴载着怀有身孕的梅乐莉和一群天真快乐的孩子,一路上欢声笑语。这可能就是米基和梅乐莉最初的想法,但是,估计这个画面是导演一厢情愿臆想出来的,因为对于这样一对亡命鸳鸯,这种社会现实是绝对不允许他们的这种愿望实现的。
其实以杀人狂命名的电影很多,像《电锯杀人狂》、《勺子杀人狂》、《纽约杀人狂》等等,然而这些电影大多数只不过是通过血腥惊悚的镜头达到刺激观众视觉的效果,而奥利弗斯通的这部《天生杀人狂》显然比以上高明了许多,有人说奥利弗斯通通过本片渲染了暴力,对此我倒很不以为然,纵观电影我们会看到其实许多暴力血腥的镜头都被导演用动画代替了,再加上轻松肥皂剧的穿插,使得血腥和暴力并没有充斥影片的每个角落,整部电影就像发生在银幕上的RPG游戏,但却达到了某种哲学上启人深思的高度。至于人到底有没有权利决定他人的生死,至于该死的人到底该不该杀,至于陀老和奥利弗斯通到底孰是孰非,这将同本片一样,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就像电影中出现在米基手上的颇具中国风的太极图案一样:道可道,非常道。
5 ) 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谎言的一生
这是一部爱情动作惊悚片,讲述米基和从小受父亲性骚扰的梅勒,两人在杀了梅勒的父母后亡命天涯,途中,这对疯狂爱侣大开杀戒,杀人不计其数,结果被媒体渲成英雄人物。虽然很牛b ,但晃得我眼睛花,从头暴力到尾,杀人不应被美化!
疯狂!
“我纯洁的一刻远胜于你邪恶的一生。”喜欢鬼才昆汀的作品。两个都是黑暗家庭走出来的,一路货色的同类人。其实还挺喜欢杀死变态父亲后,两人开车在路上驰骋,站在桥上求婚,十指相扣血液相融,长长的白纱随风飘扬。到最后两个从监狱逃出来,生了孩子开车流浪。
6 ) 路西法效应——美国文化基因的怪胎
我之所以力荐这部电影,当然不是为了鼓吹暴力。为暴力找理由,只能是政客的行为。
首先从导演电影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大量的拼接与闪回,让电影本身的信息量大增。黑白与彩色画片的交换以及变形处理,也非常成功与值得借鉴。
但这不是我讨论的重点。
我觉得导演如此处理这样的电影题材,主要原因在于对美国文化的反思。导演只是将血淋淋的现实无保留的展示给人看。影片的结尾“逍遥法外”与“从恶而终”,也并不违背“现实”与“艺术”。
主要谈三点:
其一,米基和梅乐丽。作为电影的主角,他们被贴上了“天生杀人狂”的标签。从电影叙述上看,这种“反社会人格”有其逻辑发展轨迹。米基的经历让他从小遍尝血腥,报复社会被他演绎成一个“命运”——自身俨然成为“正义的使者”。以杀人(心目中社会的弱者与渣滓)为乐,特别是以杀警察为快。误杀印第安人所以会内疚,就是因为与其“命运”理论发生了较大的冲突与偏差。梅乐丽也是家暴受害者,从心理角度讲,她的报复社会更多的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受米基的暴力影响,也渐渐滑入罪恶深渊。
其二、两个警察角色及监狱文化。警察本身是与杀人狂对立、对照的角色,但影片中我们发现,他们合二为一了。身上的“恶”的漫溢可谓不分轩轾。除了成长时的经历影响(如警察杀妓女)之外,主要是受到监狱文化的影响。这种心灵的异化,是故事的核心。警察以虐待罪犯为乐,所以监狱成为繁衍仇恨,孳生罪恶的温床。最后引发暴徒(暴民)的狂欢,也就不言而喻了。路西法效应——好人(人之初)变为恶魔。最终成为不可逆转的悲剧。
其三、媒体人。现代社会媒体的无孔不入,以收视率为最终追求,导致无法分清罪与非罪的区别,从语言暴力直接跨入躯体暴力才会如此简单快捷。
作为“垮掉的一代”的美国文化基因的怪胎,这些人都无法摆脱异化的“命运”。心灵的废墟,让他们的内心惶惶不可终日。也许“爱”可以拯救,但更多的是“爱的徒劳”。
影片争议比较大,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十分不喜欢,唯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电影在技术上的成就,技巧运用十分复杂,艺术感相当强烈,观影效果和整体精神一致。片子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强烈的摇滚情绪,一种极端的态度,因此在剧情上也相当另类、反常,虽然这是一种表达手法,一种深层呐喊,但感觉过犹不及。
走火入魔……我愿意就这样走火入魔
编剧昆汀在影片创作方向上与导演存在严重分歧。他认为斯通的最大问题是,“直白消耗精力,精力冲推直白。他就是风格化的斯坦利克雷默。”……“直白”似乎是指斯通的表现方式太硬太露骨。父亲天生该死脸,警察用人质擒凶,印第安人看穿白人原罪。酷炫的剪辑风格与画面拼接只是用来掩护理念表达的直白。
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一生的谎言
从头暴力到尾.杀人不应被美化
假惺惺地让你欣赏一场关于暴力或世俗的盛宴,借此折腾所有甘于平凡的人们骨子里最后一点点叛逆或者良知
神经质变态的电影
一堆意象,一帮追求本性的人,一个不造作的粗俗故事。尤其是开头如肥皂剧般的两人经历设置,极尽黑色幽默之能事,令人拍案叫绝
奥利弗·斯通、昆汀是在为邦尼和克莱德报仇,两个主角演的出彩,但我讨厌他们两个人的门牙
啊~又一个我差点看睡着的~
奥利佛·斯通极具争议性的风格化之作,获威尼斯评委会大奖。1.血腥暴力和天马行空的视听享受之下是对媒体的刻骨讽刺;2.高速剪辑+迷幻摇滚+倾斜构图,疯癫指数爆表;3.视觉混搭与拼贴:黑白,彩色,单色滤镜,电视播报,情景喜剧,动画,DV,戏中戏,动物世界,背景幻灯片...4.飘落峡谷的如蛇白纱+1。(9.0/10)
两个小时像四个小时
很抱歉,还真是不能理解用肾上腺素思考的人。我还常想杀人哪,没杀不纯洁,真杀就纯洁啦?给这片打高分,看来活得憋屈的人真不少~
虽然很牛b ,但晃得我眼睛花,不喜欢~
Shit,多么伟大多么美丽绝爆的爱情啊。
无以复加!!!精彩绝伦!!!元素丰富!!!寓意迷幻!!!
昆汀和斯通都是磕了药写出这么一发的吧,顺带发泄了一下自己对当年邦妮和克莱德的怨念。。。剧情神马的就不提了,就这神经质的迷幻色彩确实还是挺high的。两个主演的牙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虽然昆汀不满意斯通篡改剧本,但是影片迷乱的剪辑和配乐还是最大程度的还原了昆汀的想法。影片用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反讽方法,嘲笑了无耻的媒体和可悲的看客,手法高明,但是以此崇拜那俩杀人狂的货,我只能说你们是傻逼,是傻逼,是傻逼。
居然还有中国民歌做配乐《天下的黄河九十九道湾》
疯狂、浪漫、讽刺,死去活来。枪口瞄准家庭、监狱、媒体、谎言、庸常,杀杀杀!!!反社会人格魅力=魔鬼的诱惑,很少有人能抵抗得了:受虐少女迷上连环杀手,青少年疯狂崇拜曼森、狱警近墨者黑近疯者癫,一切都好理解。90年代好像很喜欢监狱暴动这题材,另一部写记者的片里也有类似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