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片子重点是黑人权力,但我更加欣赏鲁本用拳头吹起的这一股自我认知和坚毅的自控飓风。当你用如炙焰般的拳头打碎这莫须有的不公,才知道在你阴影下躲藏的阴险,那些虚伪,孱弱,狡邪,无知和腐溃的弱者只懂得躲在体系的“强者”身后对真正的强大和力量发出贬低的叫嚷。而我的气愤和盛怒将永远不会停歇,且我会用这愤怒的烈焰熔铸属于我对抗这个污秽世界的圣剑。
《飓风》是Bob Dylan1976年专辑Desire中的一首歌曲,也是他在20世纪70年代为数不多的抗议歌曲之一;
《飓风》是一部电影的名字,1999年由丹泽尔·华盛顿主演。这部电影为华盛顿拿下了柏林银熊和金球奖最佳演员;
《飓风》也是2019年BBC推出的一档Podcast,13集共40小时;
这些都和一名美国和加拿大的一名中重量级拳击手——Rubin Carter有关,“Hurricane”是他在拳击界的名号。
他被误判谋杀罪名,在狱中含冤19年之后被释放。
我们先从这部非常成功的传记电影讲起。
电影从Carter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的夜晚开始。Carter和John Artist(那晚为他开车的黑人朋友)被指控在新泽西州帕特森的一家酒吧里犯下了一起三重谋杀罪,罪行成立,终身监禁。他在监狱里呆了将近20年之后,判决被扭转了。
剧本采用了双线并行,主线是Rubin Carter在1966年至1985年间的生活,他与三重谋杀罪名的斗争,以及他如何应对近20年的不公正监禁,接受教育,他的人生从此改变。
和不公平的罪名对抗是Carter,也是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他在晚年的传记《风暴之眼(The Eye of the Hurricane)》中写道:“对一个苦行僧来说,是可以用思想控制的。肉体对疼痛、热、冷、时间或饥饿一无所知,但心灵知道。当我们承受的能力远比我们意识到的要大的多的时候,思想就会把它所能应对的极限付诸于身体。”他在狱中坚持学习法律,为了替自己辩解,同时写就了影响到Lesra Martin以及Bob Dylan的第一本自传The Sixteenth Round。
他反抗条规,因为不愿意穿囚服(他坚称自己是无辜的,不愿意受到囚犯一样的待遇),被关在见不到天日的“洞”中,不肯屈服。他打破规矩,例如留胡子,戴手表、戒指,穿自己的衣服。为了应对持续的饥饿,他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意味着控制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胃的饥饿感、头痛,或者幻想看见食物的瞬间。同时,作为一个拳击手,他也在狭小的牢房中坚持锻炼身体。他像曼德拉一样在狱中坚持着。
1974年末,Carter和Artist曾迎来短暂的曙光——当初案件的两位关键证人分别撤回了他们的证词,并透露他们说谎是为了从警察那里得到同情。两年后,一盘警方对证人的审问磁带浮出水面,《纽约时报》对此案进行了曝光,新泽西州最高法院以7比0的结果推翻了对Carter的判决,Carter和Artist被保释,但只自由了6个月——他们在1976年秋天的第二次审判中再次被定罪,在此期间其中一位证人再次推翻了他的证词。
Bob Dylan为他唱道:
To see him obviously framed
Couldn't help but make me feel ashamed to live in a land
Where justice is a game
电影的另一条故事线发生在Lesra Martin身上,他是一个美国黑人青年,来自布鲁克林,父母酗酒,生活贫困。他十岁时就开始工作以帮助养家。尽管他仍在上学,但直到16岁都是半文盲状态。在发现他的潜力后,一群加拿大企业家主动提出帮助他去加拿大。在被收养后,他接触到了Carter在狱中写就的自传The Sixteenth Round。他开始给仍在狱中的Carter写信,并前往监狱探望Carter。探监后,Martin说服了他的多伦多寄养家庭一起参与寻求Carter的公平释放。
尽管Carter在1976年的重审中被判有罪,并因进一步的定罪而上诉失败。但随着Lesra Martin的加入,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案件不断地抗议和支持。1985年,联邦地区法院再次受理了上诉,并裁定卡特的二审起诉犯了“严重违反宪法”的罪行,对他的定罪是基于种族主义,而不是事实。最初的起诉方一直不肯放弃,直到1988年2月,新泽西州的法官正式驳回了1966年对Carter和Artist的起诉,最终结束了这场长达22年的漫长抗争。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剧本非常迷人,狱中Carter对公平的坚持,狱外Lesra Martin作为一个黑人男孩对自我的寻找与成长,两个故事呼应并行,最后到达一个公平得到承认的高潮。丹泽尔·华盛顿的表演也增加了Carter的个人魅力。
看完电影后,我在Google里打下了“The Hurricane”,摁下了搜索键。但发现,如同新裤子唱的那样,“你最喜欢的电影,其实他们都是在哄你”,
生活总会欺骗你。
阅读关于电影改编的报道,编辑罗列了很多被电影刻意筛选去除的细节。
Carter在被捕前的经历被电影描述为一个模范公民,一名拳击手和民权倡导者。但事实是,Carter成年后曾因三起抢劫案而入狱四年,这些罪行后来因潜在的暴力行为而玷污了他的名声,并破坏了他在这起谋杀案证词的信誉。
电影中他和前妻的爱情被美化了,在现实中,当初处于已婚状态的Carter有过一段婚外情。此外,电影也未能覆盖他出狱后的人生——在出狱后Carter与Lesra Martin的寄养家庭中的Lisa Peters结婚,但婚姻很短暂。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与当初帮助他争取自由的多伦多地区公社分道扬镳,包括他再婚的妻子Lisa。
最为重要的是,为了塑造Carter因为种族歧视被误判的形象,电影将抓住他的警探虚构成一个从14岁开始就长期跟踪他,试图让他入罪的人。而事实是,调查Rubin Carter的侦探并不认识他,直到枪击案的发生。
电影还淡化了在这入狱20年间Carter律师的作为,几乎完全将Carter的出狱归功于加拿大公社成员。同时它也轻描淡写地略过了从不是主角,但也遭受了15年冤狱的John Artist的个人经历(这个当年只有19岁的男孩,只是因为在酒吧里遇见了Carter并正好为他开车回家,就被改变了一生。他曾被引诱做出指认Carter的证言以换取减刑,但被他拒绝了)。
虽然在电影的开头,标注了:本故事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部分角色和情节纯属虚构。但《飓风》仍被宣传为“一个无辜者20年来为正义而战的胜利真实故事”。
恩,好吧。该死的票房宣传。
于是,带着想要知道Rubin Carter真实人生的想法,我又去读了他发行于2011年的自传Eye of the Hurricane: My Path from Darkness to Freedom,曼德拉为这本书作序。
在书里Carter写道:“我们受到的法律越多,我们的自由就越少。我生活在父权法、美国的法律、种族隔离法、刑事司法法、军事法和监狱法的约束下,所以我从来没有比奴隶更自由……不管你是谁,你都出生在世界的监牢中,一个充满沉睡者和机械法则的世界……从肉体的、隐喻的或大众意义上的沉睡监狱中逃脱的唯一办法就是醒来!”
“最阻碍我们认识到这一现实的不是我们对自己潜力的无知,而是对自己无知的无知。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不知道的东西不会给你带来麻烦。”……我们“认为”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我们认为自己是有意识的,因为我们已经被催眠,相信我们的幻觉是真实的。”
书不厚,三百多页,前半本是他自己的监狱心路历程,后半本是他在出狱后创立的组织Association in Defence of the Wrongly Convicted的经历。行文很清醒,如果你曾经和自己有过认真的对话,那你应该很容易赞同Carter人生晚年(他死于2014年)的观点。他是一个对自己有深彻了解的人。这个人和早年的他有相似也有区隔。
Carter在回忆录写道自己小时候会受到父亲的拳打脚踢,原因各异,无非是不遵守一些看似有无的规则。但老年的他说,“父亲认为如果我不学会让步,我将永远无法生存下去。但他错了,因为我活了下来,而且我从不妥协。但我怎么会恨一个试图把我从毁灭中拯救出来的人呢?他在我身上看到了自己被压抑的叛逆的自我吗?黑手党、警察、学校、监狱——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他不知道如何改变的白人制度的一部分。我在无知中长大,以为我和他们都是平等的,但这个国家的法律和其他一切都不是这样告诉我的。”
他确实在种族隔离制度下成长,并被影响了一生。他发现了拳击,也是拳击发现了他。在古巴导弹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他在麦迪逊广场花园与一名古巴拳击手搏斗,并迅速将其击倒,那是国家的荣耀时刻。但是,随着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恶名也广为人知。
暴力对他而言是信仰。比起路德金,他更钦佩Malcolm X(恩,《黑潮》也是丹泽尔·华盛顿主演)。在1964年的采访(A Match Made In the Jungle)中Carter曾经提及暴力,那时他27岁,刚在拳击界崭露头角。他说他不仅用拳头回击社会,也用刀和枪,他会用一切在他手中的武器回击。当谈到发生在刚过去的夏天Harlem的骚乱时(15岁的非洲裔美国人James Powell被白人警察中尉枪杀),他对朋友说:“让我们拿起枪去那边找那些警察吧。”
这些都被记载在报纸上,但你无法分清这些是真实的还是他虚构的。
如同他曾经恫吓采访自己的白人记者,在小时候,自己将手枪放进口袋就如同白人将钱包放进口袋一样简单。他声称过幼年时期会和伙伴一同上街,无差别射击行人。当然,这些空话并未得到验证或法庭案底的支持。但是这些不辨真假的话语被记载下来,出现在公共刊物上,无疑让Carter在警察和公众面前留下了暴力、危险的印象。他们说即使是在黑白电视上看着他,看着他隐藏在拳击手套后的一双眼睛,也会吓坏很多人。
“我不享受伤害或攻击他人,除非他们惹我。那时我会享受其中。如果你敢惹我,我就杀了你(If you mess with me, I'm going to try to kill you.)。当我生气时,我没有任何原则,我不会善罢甘休,直到事情结束。”
入狱前他是一个以暴力为武器的拳击手,而让他入狱的罪名显然是不合理的指控。看完电影,自传,Podcast,纪录片,找了十几篇正反都有的报道,但Rubin Carter的形象并没有比电影里那个光辉人物更清晰。
我想,这也许是对的。旁人没办法从叙述中拼凑出他的模样。他全盛时期的拳击战绩,20年的监狱生涯,出狱后坚持为不公正的案件奔走……这些都是碎片,他生命的某一个片段。
然后我想起了他书中的最后一段:
在书的最后,他写道:
“我在多伦多的一所高中刚刚结束了公共演讲后,一位年轻的女听众站起来问我,我希望我的人生能以什么方式被人铭记。我停顿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当我认真思考的时候,我意识到人们对我的印象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如何记住自己,这种自我记忆的行为将我从沉沦中拯救出来。
我是这样回答她的问题的:我曾经是一名职业拳击手。我曾经是一名战士。在我的生命中有一段时间我是一个罪犯。我曾经是一名监狱律师。我曾经是AIDWYC的执行董事——一个黑天使。今天,我是Innocence International的首席执行官。我曾是一名作家和法学博士。我经历过许多事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但如果让我选择一个墓志铭刻在我的墓碑上,它会简单地写着:‘He was just enough.’
他克服了世上压在他身上的一切。他足够坚强,不会放弃自己。他对自己的信心超过了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无论他的行为给他带来了什么麻烦,他都坚持自己的信念。他恰巧创造了奇迹,让自己苏醒过来逃出沉睡的世界,能在人间地狱中重获人性。他已经足够了。
我年轻的朋友,你也是。”
Just enough.
A good story.
Just enough.
————————————————————————
原载于个人微信公众号:一只开山怪(或搜索:Herringcat)
鲁本的一生有百分之五十是在号子里度过的,为什么?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围绕着无休止的种族歧视矛盾的旋律。鲁本自小时候就是像是一匹充满血性的狼一样,白人老头来找他们的麻烦,鲁本在即将要被扔下悬崖的边缘,掏出折叠刀捅进了老头的肉里,于是,这是他第一次被关进监狱里(当时好像是少管所),被那个一生都想将他关进笼子里的极度仇恨黑人的老头,那时的鲁本,大概牙还没换齐。青春叛逆的鲁本,终于在某一刻受不了暗无天日的生活,从少管所里润了。鲁本去当兵,奈何人都恋家,中途回村,跟姑娘刚约完会,就被抓回号子里继续忏悔去了。这次鲁本没润,过了一段时间日子就续满了,大小伙子从监狱里出来身体倍棒儿,果断去做了职业拳手,也不特别为了啥,就想打打人泄了这几年的愤。从鲁本的胜率来看,估计在号子里确实没少受委屈。就在鲁本迎来史上第一个败绩时,祸不单行老话好,鲁本带上小迷弟回家的路上又老头逮进去了,理由是什么呢,“枪击谋杀案”。鲁本又没吵赢,三两下就踏踏实实的进去了,这次顺带把小迷弟也捎进去了,把俩人一起给判了。判了多少年?奥,终身监禁。
鲁本这次在里面,深刻觉得自己确实受了天大的委屈,每天想着怎么沉冤得雪,在小卧室里寒窗苦读十余载,文化程度突飞猛进(知识就是力量!),甚至还写了一本自传,自传在旧书市场卖2毛🔪,正和男二小弟的胃口,男二小弟把书拿回家,抱着看热闹和识字的心态每天认真攻读鲁本叛逆切倒霉的一生,看了没两天,就动员上全家人准备去解救鲁本了。解救过程并不惊心动魄也不复杂,也不跌宕起伏,因为我说了,这部电影的主旋律是“种族歧视”。不过在鲁本心里戏剧的一幕是,有些“白人”一生都想把自己关起来,有些“白人”居然能一生都想把自己解救出去。过程中拉撒一家,不断温暖,关心,帮助鲁本,鲁本中间觉得这种感情影响了自己的复仇大计,奈何嘴硬心软,没多久就处成自家人了,拉撒一群小伙伴诚不欺我鲁本,最后大家伙还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鲁本和当时被稍带进去的小迷弟捞出来了。
the movie chose me. I believe in faith. A really moving and inspiring movie. 华盛顿先生演得真好。 每次都认不出是他,演得太好!
这么理想的事情居然真的存在····丹泽尔是我最喜欢的黑人演员之一 其他的是摩根和史密斯
Bob Dylan为Rubin而写的歌曲《Hurricane》共出现三次,第一次为点题、第二次为冤狱、第三次为自由,且一次比一次有力量,但电影里的律师也说了,这些公信人物所谓的支持,并不能长久。
“仇恨让我囚禁二十年,爱让我重获自由”丹泽尔·华盛顿的影帝名不虚传。
另一种更加广泛意义上的黑人平权和现实意义电影,「飓风」作为一个从小即「被侮辱与损害」的无辜者,以拳击作为一种「合理反抗社会」的方式却始终困顿在「种族陷害」的黑洞中,而正如白人作为陷害者,却又是不懈的抗争者,「飓风」在监狱中一面遭受不幸,一面却收获了平静与成长。作为「种族平权」问题,恐怕最大的现状就是只能以个案来聊以自慰,却无法真正从整个群体的角度来获得平等。PS:「加拿大人」在美国电影中终于难得成为了英雄。
豆瓣电影 - 冷门佳作传记片榜:1.《南海十三郎》,2.《莫娣》,3.《镜子》,4.《自闭历程》,5.《追梦赤子心》,6.《弗里达》,7.《铁拳男人》,8.《阿拉伯的劳伦斯》,9.《十月的天空》,10.《教宗的承继》,11.《甘地传》,12.《卓别林》,13.《飓风》(尚未观影),14.《永不妥协》,15.《愤怒的公牛》,16.《点球成金》,17.《跛豪》,18.《心之全蚀》,19.《成事在人》,20.《边缘日记》。—— 3月21日偶然刷到此榜单,唯一没看过的就是本片,于是想找来看下,9月8日终于观影了:「Hate put me in prison. Love's gonna bust me out. 仇恨把我关进监狱,爱又将把我救出。」→ 前面还以为是又一部《洛奇》,中间却变成了《肖申克的救赎》,而结尾则是《因父之名》。→ 正义得到迟到的伸张,罪恶却从始至终没受到法律的惩罚。
莱斯与鲁本通信,了解到他蒙受不白之冤,便说服了朋友们,一起查找证据,希望揭开真相,令他重获自由,然而种族歧视的恶势力却在暗中百般刁难,意图把飓风困死在牢房……©
7/10。《杀死知更鸟》《杀戮时刻》《因父之名》案发叙述的过程往往比刑事辩证占用的时间更长,或许是题材的限制吧,整部电影套路的规定动作太多,过于重复了那些令人熟悉又繁琐的铺垫,后三分之一伸冤部分反倒显得简单无碍而缺乏说服力,没有法庭片标准的小聪明反转配置,有的是《感动中国》式的煽情。
当你身处困境,亲人和好友离你而去,但却有陌生人挺身而出,试图给予你帮助。或许知难而退,或许迎难而上,来来往往,有种别样的热闹,但最关键的是你自己,千万别放弃心中的信念。有些所谓的信念不堪一击,可有的却异常坚定,最终必然绽放出伟大的人性光芒。
没想到很好看,想到同类题材的因父之名,鲍勃迪伦专门写的歌也是很棒,听到结尾竟然忍不住掉了泪呢。
2012-03-31在健身房回味这部电影
3.5星,这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不能说不震撼,但是类似的电影让人看的已经很疲倦了。忽然想到了西恩.潘在某部电影中的台词他说为什么犹太人总是忘不了大屠杀,黑人总是忘不了种族歧视?片中唯一可以让人唏嘘的倒是几个普通人的坚持和爱心。“仇恨让我入狱,爱让我重见天日”
"The Hurricane is not a documentary but a parable, in which two lives are saved by the power of the written word."
最后的庭审完全就像儿戏 一点也不感动励志看了就生气 这算什么捍卫正义啊 尤其最后说真凶仍然逍遥法外简直要气死 正义就是个婊子 只上权势的床
Shit,明明是一部讲种族问题的电影,我却被拳击手那两位迷汉的迷汉精神给感动了
当鲍勃.迪伦唱起那首专门为鲁本.卡特创作的歌曲《HURRICANE》时,我再度禁不住眼眶湿润。诺曼.杰维森第三部反种族歧视电影。前传记后法律——1.文字太美了,笔比拳头更有力量;2.真正的朋友不一定非要近在咫尺。
一个人在人生大好时光时遭遇了诬陷和终身监禁,从一开始的绝不屈服,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继而与铁笼妥协,心平气和地接受命运,又经过了很久,屡次拒绝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男孩和善良人们的帮助,最终重新燃起对自由的炙热信念而放手一搏。电影侧重于当人遭受如晴空霹雳般命运打击后不同阶段的反应,没有像其它电影一样重点突出法庭辩论或证据,然后再发表一通震耳发聩的正义辩护,或者是揭露政府司法内部的昏庸腐败。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并不是那种耀眼地使人睁不开眼睛,而是隐隐有股很顽强很温暖的力量,支撑着走下去,走下去。也许我们很多人将来都会遇到……电影情节改编自真实故事,丹泽尔华盛顿的表演也极尽生动有力,很棒的片子。
这两天看了2部140多分钟的电影。这部《飓风》也算作是美国的励志片了吧?丹泽尔华盛顿的演技得以尽致发挥,但从剧情来看,明显省略了很多即使在美国也难以付诸天下的隐情。好在还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给四星了。
俗套到家并让人可以轻易猜出剧情的电影。但到了最后当那可爱的胖老头大法官做出决定的时候,还是被感动了一下子,这就是美国电影主流的价值观,正义高于一切,宪法是国家基础,当所有一切都被摧毁,只要还有一颗坚定的必胜的决心,迟到的正义终会来临。
仇恨使他失去自由,爱使他重获自由,任何建立在种族歧视的基础上的审判都是不道德的,正义在那里,但是来的有些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