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韩国人的民族主义电影
看完韩国电影《JSA共同警备区》,精神受了点刺激,想说些什么。
1.韩国人真是拍情感剧和民族主义电影的伟大国度。
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好,只是宣扬民族主义不应该太弱智。我讨厌银幕上中国式的民族主义,比如那该死的《举起手来》(看这电影我真感觉智商和人格受到了双重的侮辱)。
民族主义电影拍到《共同警备区》这种程度,确实蕴含导演真挚的感情。
“分隔了半个世纪,跨越屈辱与痛苦的岁月,打开统一之门”是电影里主角们对自己违反军队纪律私自聚会的安慰。想一想朝鲜半岛的历史,主角们以浑厚低沉的声音说出这句台词的时候,确实会让身心俱疲的Korean们鼻子一酸吧。
2.国人应该反思自己的民族主义了。
近来网上大陆粪青和台湾粪青吵得热闹异常,大陆人说早晚打倒台湾总统府,台湾人说就怕不来打。似乎国仇家恨到了必须要屠光台湾人民才能雪掉的程度。不知道为什么本来的一家人会仇视到如此程度,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没有导演敢于站出来反思一下国人的爱国教育。同样是民族主义电影,《共同警备区》致力于渲染那种韩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而国人还只是停留在那可笑的阿q精神上……
3.这该死的政治。
记得《阳光小美女》上,一家人坐一辆破巴士去加州,路上爷爷谈起“年轻人的追求”,谈话内容真的是少儿不宜,这时,戴着耳机的“小美女”摘下耳机,问爷爷在谈什么,爷爷脱口而出“Politics”,委实让人只有冷笑的份。《共同警备区》上,因为意识形态而分隔的人们,相聚的时候总是想努力摆脱这该死的政治,他们拍照的时候会努力不让金家二主的画像成为摄影背景;“大哥”听到李秀赫的“劝降”,会把吃进嘴的巧克力派再吐出来,然而玩笑过后却会再吞进去。然而人终究是摆脱不了政治的,要不然,郑于真不会死,李秀赫也不会死……
当画面定格在那张四人同时出现在板门店的照片的时候,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是很残酷。“片尾的画面由动转静,由彩色变为黑白,他以那张游览者无意间拍下的4位主人公在一起的照片结束。他把4个士兵的友谊永久的定格在胶片中。”
2 ) 双方的爱恨纠缠
“你的影子越过界了”正在值勤的朝鲜中士吴敬必对已经成为朋友的三八线对面的韩国士长李寿赫开的一个玩笑,其实这个是导演由此表达的一种不满,是揭露国家现状分裂的状况,希望观众看完能思考.
导演更倾向北方的激进观点,在苏菲审讯的过程中,为了保护李寿赫,制止濒临崩溃边缘的他说出事实真相,吴敬必大骂到“你个狗杂种,你个资本主义混蛋。你知道我等多久了,我要给你们看看共和国的厉害,你这个背叛人民的人。美国佬的傀儡。朝鲜人民劳动党万岁!金日成领袖万岁!
导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非常高兴在我的影片里说出这样的话”
突破禁区和打破隔膜是导演努力的方向。
当韩国士长李寿赫趁夜深入夜深人静偷偷应约来到朝鲜哨所,等候在那里的朝鲜中士吴敬必伸出了热情的双手:“你做了一件伟大的事,在半个世纪的分裂之后,你中止了我嫩悲痛耻辱的历史,冲破障碍统一国家,李寿赫同志,我们欢迎你”大家在秘密的地下室里把酒言欢。
在交往中有融合也有隔阂。深夜,南北方的兄弟欢聚,白天,他们又在各自的兵营里将对房子作为假想敌来训练,猜疑是双方不可避免的,因此南成植会小心翼翼的问李寿赫:“你记得朝鲜俘虏交代的吗,戌边的部队学会怎样诱惑对方越界”
对于在三八线两侧值勤的人来说,双方既是势不两立的敌人又是亲密如兄弟的朋友关系。这种情感是十分复杂的
导演的意思是把现实的东西展示给我们看,让人们了解历史,真心希望放下武器,回到从头。
爱恨纠缠,信任与猜疑并存,五十年分裂造成的隔膜与血脉相连的统一的愿望同深深植根于南北双方的人民心中。这与朝鲜半岛的三八线南北的两国关系也形成对应。
2000年正是此片公映的时候,当时双方关系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年中时候,金正日和金大中签署了一份《共同宣言》,声明南北双方就民族自主统一,离散家庭聚会。扩大经济交流合作等五项内容达成了协议。在迈向统一的艰难跋涉的道路上,韩国电影人努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 到底是谁惹的祸
一直很喜欢看韩国电影。曾经有人说过,中国电影再过三十年都比不上韩国电影。我非常同意。倒不是说技巧或者设备甚至导演水准上有什么不如。说穿了,无非是限制多多。曾经看过类似的韩国电影,比如《太极旗飘扬》,或者《华丽的假期》,等等,都有一种对历史的有些残酷的客观在里头。很精彩,同时也很感慨。
政治永远是大人物的游戏,可是牺牲流血的往往是什么都不懂的小人物。就像他们说的“我哪儿知道什么军事秘密啊“。
无论是男人女人,是军人是警察,无论你是什么之前,你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血有肉。他们不谈战争,不谈南北归属,只谈感情,只玩游戏,抽烟喝酒。也许,从最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开始了。
最后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悲剧?也许是时代,也许是政治。最最悲哀的,莫过于你压根不知道应该去怪谁。
罪恶感折磨人吧,生不如死,两人都想把命还给郑军士。当时的开枪是必然,是无奈。可之后良心上的折磨却愈发不能忍受。因为,他们首先是一个人,而事实是,他们杀了自己的朋友。
世上从来没有好战争,也从来没有坏和平。
4 ) 令人赞叹的《JSA共同警备区》
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在他的大作《地下》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兄弟残杀,这才叫战争”,《JSA共同警备区》让我们再次直面了这样一个残酷而现实的处境。
四位男主角,两个南韩士兵、两个北韩军人,竟然由敌对关系,变成朋友关系。本片透过两个角色的视点,来表述这宗在南、北韩交界的板门店,两名北韩官兵被发现中枪致死的事件,藉此表现出政治角力的真相与谎言。
这部向黑泽明的《罗生门]》致敬的感人作品,被誉为韩国最精彩的电影之一,在技法上几乎是无可挑剔的。朴赞旭电影叙事语言的精湛程度,已经到了如火纯青的境界。他严密的思维逻辑和张力十足的叙事技巧,在本片和后来的《老男孩]》中都有着绝妙的展示。
本片的叙事结构最令人叹服。
整个故事由一桩敏感的凶杀案开始,它以女主角的调查作为贯穿影片的主线,以案件中两个受害者的回忆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此刻南北两方的陈述各自理屈,而究竟谁是真正的受害者,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谜底在女主角的努力下最终水落石出。可是,被隐瞒的事实背后并没有真正的凶手,却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悲哀故事。
朴赞旭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从本片到《老男孩》,他的影片总是悬念重重。这也是他的作品引人入胜的法宝之一。但值得称道的是,他并非单纯地为营造悬疑而悬疑,绝非刻意地卖弄悬虚。在隐匿事实的背后,总是有着难言的苦衷和悲哀的无奈。
影片对主人公的刻画颇具戏剧色彩。
最初我们在女主角对男主角斯肖古的侧面调查中得知。他的战友认为斯肖古对北方憎恨有加:“他曾经砸破了北方哨所的玻璃窗,他曾经独自拆除了自己踩上的地雷。”
然而事实刚好相悖,虽然这些也曾真实发生并非捏造,却是对事实曲解后的版本。而这些侧面的误解也刚好完成了对下文的铺垫。因为后来我们显而易见地得知,斯肖古砸破玻璃是为了给北方中士琼必鲁送信,他踩上的地雷实际上是由琼必鲁帮忙拆除。甚至这些事对促成他们彼此的友谊还是功不可末的。
这种精彩的铺垫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朴赞旭对细节的精雕细刻极其写实,绝无丝毫破绽和漏洞可言。
因为本片是主人公的回忆,就必然经意与不经意的存有着对事实的偏差。在斯肖古最终真诚的回忆真相中,朴赞旭给观众很明显地设置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斯肖古认为,打死乌金的是他的战友松希,他勾动得一发子弹仅击中了乌金的手指。但其实我们看到,在被“爆头”死后的乌金分明“超现实”地向他射出了一发子弹。也就是说,当时松希并没有射死乌金,实际上击中乌金手指的是松希,而此后真正射穿乌金头部令他丧命的其实是斯肖古。片尾琼必鲁无意中指正斯肖古这个记忆上的错误后,满怀愧疚的斯肖古虽然饮弹自尽,在道义上却是合情合理、罪有应得的。
我们再来看看四位男主角的结局:
最终斯肖古和乌金死亡,松希身体瘫痪,琼必鲁坚强地活着。其实,他们所经受的命运制裁和他们那晚的行为(罪孽)是等价的。朴赞旭对他们各自的命运安排,再次显示出戏剧的色彩。
我们再回到事故现场,整个冲突中,只有琼必鲁一人冷静地判断,只有他一人没有向好友拔枪,其它三人都或多或少地背叛了友谊。乌金向好友拔枪,这是他的死因。斯肖古射死了乌金,甚至还向琼必鲁勾动板机(庆幸手枪此刻出现了故障),因此他也是四人中最该惭愧的。而松希虽然是这场事故的导火索,却并非彻底背叛了友情。乌金不仁,他也不义,他向乌金的尸体连续开枪,是出于精神上的失控。而且,他没有向琼必鲁开枪(这点他要比斯肖古清醒)。因而他的结局是瘫痪,而不是死亡。
除了四位受难者,朴赞旭还重点塑造了瑞士少佐苏菲这个人物,甚至还赋予了她特殊的政治背景。也正是她的介入,才使这段悲哀的故事得以真相大白。因为在南北朝鲜两方维护各自政治利益和有名无实的中立监督委员会面前,这样的故事是无法见光的。
片尾的画面由动转静,由彩色变为黑白,他以那张游览者无意间拍下的4位主人公在一起的照片结束。他把4个士兵的友谊永久的定格在胶片中。
细节上,影片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描写两对士兵“团聚”的情节写得十分幽默有趣,很有人情味。对于北韩士兵的友善描写,更是一反南韩电影一贯的丑化观点——在戏中饰演北韩军官的宋康昊甚至比两个南韩兵士更友善(宋康昊的光彩是此片中最闪亮的)。
另外,在描述众人合照时,负责照相的南韩士兵南成植故意把镜头遮盖住屋内北韩政治领袖的画像也表达了那种微妙的情绪。
朴赞旭的这部韩国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艺术和商业上双双取得巨大突破,也首次验证了他卓越的导演才能。
扮演南韩兵长李寿赫的李秉宪曾获得1992年KBS演技大奖“新人奖”、1993及1995年KBS演技大奖“最佳演技奖”、1995年电视艺术奖“演技奖”、1996年黄金拍摄奖“新人男主角奖”、大钟奖“新人男主角奖”、白艺术大奖“男性演技奖”。还喜爱他——《爱的蹦极》(2001年)、《中毒》(2002年)、《甜蜜人生》(2005年)。
饰演北韩中士吴敬必的宋康昊曾获2000年釜山影评人协会“最佳男演员奖”、韩国大钟奖“最佳新人奖”、第三届法国度维尔亚洲影展“最佳男主角奖”、2000年韩国“最受欢迎男演员奖”、2001年韩国大钟奖“最佳男主角奖”。最喜欢他的《生死谍变》(1999年)。
饰演中立国特别调查员的新晋韩国影后李英爱更有“韩国林青霞”的美誉,曾参与演出《初吻》(1998年)、《礼物》(2001年)、以及曾执导过《八月圣诞节》的许秦豪导演的《春逝》。长期以来,李英爱走的都是纯情美人路线,在《JSA共同警备区》中一下变成为精明能干的女军官也是本片的一大卖点。
在电影技术方面,《JSA共同警备区》是韩国电影史上首部率先运用好莱坞式Super 35mm。由于这种格式加宽了银幕的能见度、增加了景深、加上接近全银幕式的播放,使视觉影像更为逼真。
《Joint Security Area》
上映:2000年
主演:李秉宪 李英爱 宋康昊 申河均
5 ) 反映半岛战争
我不喜欢《复仇三部曲》,对于韩国影片一些极端的作态我一直心存反感。诚然憋屈不是好事,但展露过多与社会道德背离的东西难免令人不适。我想大多数普通观众希图从电影中寻找一种希望的力量,这也是商业片得以成型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的仇视或者对人生的无助感,拿艺术当幌子,就很容易给人以厌烦感,当然还是会有人从中体会人生的残酷无望或社会的不公等等。
我比较中意的朴赞旭,是《共同警备区》的导演,虽然让四个主要觉得两个死亡一个昏迷,但大部分时间让人能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关于朝鲜半岛局势的韩国片,当然也有很多可赞许之处,虽然有些类型片的框架感,但着实优秀。
朴赞旭在镜头把握上的优秀,主要是体现在一些比较普通的场景上:比如开场的猫头鹰,以及翻开供词时随书页切换到回忆部分的场景,都可谓流畅至极。
节奏方面,也进行的相当稳妥,有大气,结构上异常紧凑。部分画面引人赞叹:比如大雁飞过的镜头虽然仅仅数秒却漂亮已极;地雷爆炸时也估计了恰如其分的视觉美感。而诸如从亭子切换到雨伞的戏虽然屡见不鲜,却也极好地对位到了情节之中。
影片最后的画面对照相当俗套,但也相当令人动容。
这部109分钟长,上映于2000年的电影。是反映半岛战争的韩国电影的由头之一,谈不上有不可逾越的艺术成就,但是一部商业片,应该有自身的格调,显然《共同警备区》做到了。
6 ) 他们的友谊中谁射出了那致命一枪
看了一个开枪分析,人名都写错了,十分混淆。所以自己研究多遍,得出下述结论。
人物应该是:
李秉宪 韩国李军士
金泰佑 韩国二等兵 南
宋康昊 朝鲜吴军士
申河均 朝鲜二等兵 郑乌金
第五人 朝鲜军官崔某
我特意把尸检的片段,李英爱陈述子弹数量的片段,李秉宪回忆现场的片段,多看了很多遍。
开枪的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枪 韩国二等兵朝着朝鲜军官崔某开枪 (结合前面的尸检,肺部中枪,不是致命枪)
第二枪 韩国二等兵朝着朝鲜二等兵脸部,子弹射穿录音机(结合前面的尸检,是致命枪)
第三枪 李秉宪朝着朝鲜二等兵,射穿朝鲜二等兵的手;随后想射宋康昊,子弹卡壳
第四枪 李秉宪中弹,死前的朝鲜二等兵射的
第五-十枪 韩国二等兵对着朝鲜二等兵补弹
第十一枪 宋康昊用韩国二等兵的枪,对着朝鲜对讲机军官补致命弹,擦干净后慌乱间塞给了李秉宪;擦干净李秉宪卡壳扔地上的枪,塞到了韩国二等兵手里
第十二枪 李秉宪用手里的枪(其实是韩国二等兵的)射宋康昊的胳膊
按照上面的计算,韩国二等兵的枪一共射出去10颗子弹,还剩下5颗。李秉宪的枪射出去1颗子弹。这个也跟李英爱他们的调查结论是一样的。
这里唯一不能确认的就是第二枪和第三枪。也就是,到底是韩国二等兵还是李秉宪对朝鲜二等兵开了那枪脸上的致命伤。
从李英爱在医院跟李秉宪转述宋康昊的口供,已经李秉宪的呆滞反映看,李秉宪应该是刚刚意识到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影响下,是自己杀了好朋友朝鲜二等兵。所以最后选择了饮弹自杀的方式。
朝鲜的世袭独裁统治才是阻碍南北统一的障碍,而南北人民都是善良的,最后的照片也是点睛之笔。★★★★
最好的韩国电影之一,最后一幕绝了。
重看《共同警备区》,不管这个立意的三观多正,多么韩式煽情,隔了十年再看,还是太假了。韩国士兵因误踩地雷被朝鲜士兵相救而结识,两韩两朝士兵成为四兄弟,在共同警备区里开Party,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属于典型了为了创作而把政治问题简化。当人性议题放在一件不可能发生的故事里时,从开始就是不可信的,也就缺少了艺术作品的分量,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把纳粹集中营当成一场游戏同理,也是虚假的虚构。想用两方阵营来代表渴望半岛统一的和平愿景,同时加入李英爱这个北朝后裔瑞士人做第三方视角,人物是功能化的,缺乏真实基础。朴赞郁使用了大量摇镜、相似场景的镜头渐变来过度衔接回忆插叙不同的时间、空间,交叉剪辑是比较个人特色的。但一些星空特效镜头看起来特别假,放入这种严肃题材很违和。
两次拍照:“角度总是不对”、“靠紧一点”的三人和因此被挡去的两金、南成植的缺席(隔世四人合影,无奈缺一);被递还的飞过界的帽、美国游客在屡次劝阻下执意拍照,拍下了四人没法独立完成的、唯一的同框相。政治原因的不允许,隐秘人情的被记录。感动。
【A】无论什么时候看都会被感动地一塌糊涂,尽管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虚伪且违和的,但通过被创作者精致包装的情感内核,观众仍然会坚信这个“罗生门”中最悲情的“真相”。当观众下意识做出这一反应时,也间接证明了韩国电影在类型片元素的借鉴与学习中成功将富有韩国特质的题材与价值取向融入其中,并开拓出独具本土风格的商业特质和艺术主题。另一方面,朴赞郁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通过芦苇丛的摆动将「风」这一元素视觉具象化捕捉;板门店的界线与对立的窗口都是两方友谊的证明;剪辑上对动作/剧情的省略反而创造出内在的影像活力;而结尾那张唯一的合照更是神来之笔,永不过时的手法。但朴赞郁拍的实在是太工整了,所以总感觉把导演名字换成奉俊昊好像也不违和....
其实没觉得多好多震撼
有着相同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却不得不把自相残杀作为政治正确。这样一个被撕裂的民族,流的泪中都带血。Make love, not war。愿望越美好,现实越残酷。
这是一个圣诞颂歌式的温暖故事 芦苇地雷那场戏很赞 chocopie的梗 李英爱美....不得不承认,韩国人确实能拍电影,侯导说的对,本世纪只剩韩国还能拍出这种男子汉气质的片子了;剪辑功夫相当了得
最后那张照片让我在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
幸亏是十多年前的作品,这要搁现在,绝对是腐女拯救宇宙的完美注解。
应该算是第二部让我感动的韩国电影吧,作为中国人,我想对于这部电影会有异常深刻的感受...朝韩 / 海峡
分多次才看完整的片子,曾经差点就被我否定了,只是后来看网上评价实在很好,就重新完整看了一遍,发现真是好片,看来看片一定要完整连贯啊~~
荒谬的政治扭曲了人性.
见微知著的大气结构,人物情感饱满细腻,手法上虽然看出明显刻意安排的痕迹,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任何戏剧安排都不会显得过分。一张照片中的四个人,最后只能死在不该自己担承的内疚里。
朝鲜南北士兵的地下友谊,这看似荒诞的故事反映的却是苦涩和更荒诞的现实,fucking war。
民族的哀伤啊。电影真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可以寄托所有的思想。最后的一张黑白剪影配上哀伤无奈的音乐,是全片的灵魂所在。朝韩问题一直是半岛人民的痛点,无奈身为普通民众对此无能为力,好在还有一些能为此努力的人制作的一些优秀作品,共同警备区就像一首诗,代表了许许多多半岛人民心中的痛,和共同的期待。想想我们曾经的历史,想想我们的人民,连作诗的权利都没有,真是可悲可叹。
剧情翻转做的很棒,两千年的作品呀,不比诺兰差。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是朴赞郁在视听语言上表现最平庸的一部电影,却是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电影,可见艺术本体和大众趣味之间总有很大的鸿沟。最后照片的一幕很动人,又是整部影片的缩影。以一个旁观的视角目睹一场非常环境下的兄弟情,我们都是游客,看见了这不可能发生又很能够共情的情义。
大赞朴赞郁,结尾那场持枪对峙戏对人性表现的太他妈精彩了,还有那张旧照片,和那首伤感的歌,这些都是战火中比杀戮更闪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