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均为本人原创。
随着2015年的《误杀瞒天记》出炉,之前曾是悬疑片荒漠的印度电影,在这一年毫无疑问迎来一个新纪元。豆瓣评分8.6,imdb评分8.3,《误杀瞒天记》全球票房票房收获11亿卢布(换算人民币9000多万)的好成绩,算得上印度第一部震惊全球的犯罪悬疑电影。
它的成功,意味着印度类型片的多样性并且具备社会议题性。
在此之后,印影犹如雨如春笋般出产各种各样带有社会议题的悬疑罪案片,例如反映女性主义的《刑法典第375条》,反映印度种性制度问题的《第15条》,反映腐败警察制造冤假错案的《罪恶》等等。
2021年更是有《杰伊比姆》这样如同韩影《辩护人》一样的跨时代的作品。
正如豆瓣网友所说——“《误杀瞒天记》为家人而战,《剑客卡南》为村子而战,《杰伊比姆》为底层种姓而战。
而随着《宿敌》在网飞的上映,毫无疑问的是,这部电影完全上述电影的集大成者,162分种无尿感,情节扣人心弦,畅快淋漓,借用美国书评家对《希腊棺材之谜》的一句评价——反转比密西西比河的转折还要多,看的过程全身心投入在剧情中,心情犹如浮萍飘荡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阅片完毕过后甚至无法抽离剧中的世界,心情难以抚平。
一名大学女教授被强奸后并野外焚尸,通过各大印媒的发酵,这宗案件直接成了举国上下关注的头条新闻。在女教授生前授教的大学里举行了一场追悼会,而校方为了避免学生有过激的行为出现,校长出台发言这是女教授自找的麻烦,然而校长的这番话并没有制止学生们的行动,反而在女教授的门生感人肺腑的发言下,学生们怒火中烧,形成抗议组织的行列,发誓要给女教授讨回公道,马上集中游行示威。
之后,当地警察驻扎在校内,镇压学生的怒意,可惜纸压不住火,最终警察与学生爆发了流血冲突,本应是学生与校方之间的矛盾,上升至学生与警察之间的矛盾,加上媒体推波助澜,煽风点火,这件事逐渐上升到关乎政府声誉的层面上。
这时,政府决定让一位副督察萨詹建立专案组调查女教授的命案。在校内走访排查中,这名副督察认真负责的态度,逐渐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威信。与此同时,副督察也掌握了关于死者女教授的一些线索,他承诺在30天内找出真凶。一名关键的目击证人却在这个时候告诉萨詹案发那天遭遇车祸,亲眼目睹有四位犯罪嫌疑人下车之后的焚尸过程,警察通过监控录像找到了这四名犯罪嫌疑人。原来这四名嫌疑人之前就是惯犯,抢劫绑架贩毒,无恶不作。警察内部知道这几位嫌疑人是动不得的“恶人”,每次作案背后总有律师帮助他们逍遥法外,因为他们是属于执政党派的人。
副督察萨詹这下可遭不住了,秘密采取围捕行动,将四名嫌疑人押解回警局。没想到的是,媒体却已经铺天盖地对警方这次行动报道,甚至连犯罪嫌疑人的照片都公布在社交网络上,肯定是警察内部有内奸走漏风声。正所谓一波不平,一波又起,接连几天的侦讯,这几位“恶人”非但没有招出有效的信息,还气焰嚣张地挑衅警察。学生,妇联,对这件事关心的民众纷纷对这件事采取抗议的行动。在这个紧要关头,警局高层还要撤走他调查这起案件的权力,并且要将嫌疑犯移交到其他警局处置。
萨詹心里天人交战,一方面是选择程序正义,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把这些“恶人”送进监牢,但万一证据力不充足呢?万一辩护律师花言巧语为“恶人”脱罪呢?;另一方面是选择实体正义,面临他的不仅仅是来自于执行私刑的制裁,还有人权组织的谴责。无论选择另一方,都会给萨詹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押送的过程中,萨詹吩咐其他警车先行,他和其余三名警察负责押送犯人,驶进公路附近的一处悬崖峭壁上,他让疑犯下了车,呼吸新鲜空气,他甚至还为其中一位疑犯点燃了香烟。就在不久之后,萨詹举起插在腰间上的左轮手枪,“砰,砰,砰,砰”四连发将眼前的四位犯人击毙。这次萨詹选择了实体正义。
第二天,萨詹这次英勇就义的行为彻底成了媒体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印度警察的民众的印象也有了不少的改观。
但是,这个案件就如此简单的解决吗?萨詹真的就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吗?实体正义重要还是程序正义更重要吗?
关于以上的疑问,为了不剧透的关键情节,还请各位读者去看原片寻找答案。
本影片采用俄罗斯套娃式揭开数个社会问题,作中作,套中套,局中局,多重嵌套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着不同社会的议题,每一个议题都值得拍成一部电影。但是本片的编剧全力以赴,不留情面地揭露每一个社会黑暗面,正所谓量变到质变,以至于整个影片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印度影片,即使放在社会派推理小说的领域中,也鲜少及得上本片有着如此多的社会元素。
笔者本就以薄弱的知识梳理一下为什么印度社会出现以下种种问题?
近年来,女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尤其是以女性主义作为故事的主题的悬疑罪案小说,在图书市场亦能翻云覆雨,诸如叶真中显的《绝叫》,诸如角田光代的《坡道上的家》,诸如清水洁的《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等等小说。
如同类型小说的蓬勃发展,印度也有不少电影,涉及到女性问题,例如《刑法典375条》《 摔跤吧,爸爸!》。
女性问题是一个全世界都存在的问题,但再没有哪个国家的女性社会地位能像印度一样低下了。强奸、遗弃、童婚、一夫多妻……几千年来这些野蛮行径一直是笼罩在印度女性头上的乌云,从未因为时代的进步而烟消云散。
印度的强奸案发生甚至达到每间隔15分钟就发生一起的频率。
针对女性问题,历史上雅利安人入侵后,印度便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观念,直到现在还没有丝毫改变。
关于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关于这两种的讨论我就不一一赘述,其实很多影视小说都有涉足,包括周浩晖的《死亡通知单》(影视改编为《暗黑者》《暗杀风暴》),包括雫井脩介 的《检察方的罪人》,包括之前上映的刘青云主演韦家辉执导的《神探大战》。诸如上述题材都在探讨私刑执法的问题,对于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我只想引用罗翔的一句话概括——离开了程序,人靠着狂热和激情所追求的正义,也许是一种更大的不正义。
关于媒体方面的社会议题的作品,我比较推荐天地无限《第四名被害者》和陈浩基的《网内人》。
为什么印度媒体会大量投放虚假新闻呢?大量印媒就受众感兴趣的话题投放了虚假信息,因为它们的一些读者没有理性判断能力,有人甚至根本不识字。有印度社会研究员指出,印度大多数媒体都是私营的,为了生存和营利,它们的新闻需要“吸睛”。
那么印媒虚假信息的来源是哪里?印度政府、政党、议员、大财团、智库和学者均是印媒假新闻链条上的一环,他们出于种种目的向媒体传递捕风捉影的信息,而印媒通常照单全收。也就是说,印媒还经常扮演着“传声筒”的角色。
其实种性制度问题与女性问题都是起源于雅利安人的入侵和婆罗门的影响。
如果要简单总结婆罗门教的特点,那么有三点是必须要概括的:第一是信奉三大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第二是相信业报轮回,第三是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印度产生腐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管治能力弱化。
腐败渗透印度政坛,涉案官员上至政府总理、中央政府或邦政府部长,下至普通公务员。低层公务人员薪水入不敷出,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某些高层政客则大搞权钱交易,鲸吞国家资产。
讨论了上述如此多社会问题之后,各位读者,你们还对本片有半点顾虑吗,如果没有,赶快行动起来吧。更让人值得惊叹的是,印度居然拍出一部电影可以囊括社会的方方面面,毫无保留地揭露丑恶的人性,反思司法体制,抨击肮脏的政治,不得不为主创团队的勇敢行为肃然起敬。韩影已经做到让人刮目相看,反映社会现实的《寄生虫》都可以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印影也在后来居上,不断缩短与韩影的差距。我期待国产片在不久的未来,亦能做到为弱势的社会群体勇敢发声,从后赶上韩影印影的一天。
吴晓波老师剖析淄博烧烤的走红为一场对自由的追逐和对善待的回馈,他谈到“人类并不需要滥情的父爱,而只渴望平等,人们对权力的认同,从来都建立在人不我欺的共同价值上”,又一场在我的意识层面的梦幻联动随机产生。当我们还在感叹《狂飙》的狂飙时,印度的电影已经直接在国家机器运作上开刀了。律师or警察,法律的实践者与执行者,他们或沦为政治的同谋,或被正义驱使成为政治的宿敌。
当权力政治以不平等的黑手笼罩乌云密布,提出问题的人会成为叛徒,指责的人会被带上手铐,一个人的离世会成为权利攀登的工具,媒体的存在是政治的喉舌,民众被煽动情绪失去理智成为乌合之众,统治与被通知的不对等权力场由此形成。“但无论你如何试图让他们闭嘴,无论你把他们关进哪座监狱,都会有人提出问题,而且必须有人回答。因为这个国家,不是任何人的父亲的私有财产,这是我们的国家!”民众最简单的追求不过是对真相的探求、对平等的期待、对权力愚弄的抗议,不过是“权不我欺”的双向奔赴。
案子表面上,在民意和舆论裹挟下,负责案件的警官在押送有可能逃脱指控的强奸杀人罪犯途中,直接枪杀了罪犯。舆论赞扬,民意沸腾,仿佛正义得到了伸张。可实际呢,却来了个大反转:整个案子的走向,实际都是政治操纵下,由黑警、媒体、民意共同完成的“作品”。
抛开剧情反转部分,假如案子不是操纵的结果,没有反转,“为民除害”的警官,为了正义,执行了私刑!这不仅让人深思:当正义和法律对立时?正义是否比法律公正更重要?民意裹挟、媒体操控下的法律是否会变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是又有多少人并没有平等的资格能来到法律面前?
我们国家,最近一些年,网络民意和媒体,也“审判”了很多带有正义化身的案子,从最早的“药家鑫案”,“李天一强奸案”到最近的“唐山烧烤打人案”等,最终,都是法律维护了正义,民意得到了伸张。都是大快人心。可当这种现象成为趋势的时候,就会被恶人利用,就如剧中一样了。
观影后,我很感兴趣:如果有一天,我们国家出现一个正义和法律公正有冲突的热案,民意又会如何,最后的审判又会如何?是法律至上、法不容情,还是在民意的裹挟下妥协?
政治悬疑片《宿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印度某省议会大选将近,党魁老大哥十分焦虑,因为近来发生的采矿事件、汽油事件、直升机诈骗事件都让他的民众支持率不断下跌。这时,警局副督察恰好接到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一名女教授被人开车撞死在郊外。于是警长建议何不将此案件闹大、做成一起转移民众视线的新闻“大事件”?毕竟“民众情绪是最好的政治手段”嘛。 在老大哥的授意下,这起交通肇事逃逸案迅速登上了《印度日报》头条,破天荒地引起了全民关注。在女教授生前的大学里,学生们也自发地组织起来抗议、要求校方给个说法。校长碍于学校声誉,暗中支持一帮学生与抗议学生进行对抗,校园中时有流血暴力事件发生。校长觉得场面快控制不住了就报警,当地警察进驻学校进行局面控制,学生之间的内部矛盾逐渐转化为学生与警察之间的矛盾。 无能的地方警察在校园里只会对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镇压,老大哥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假装进行了一番“艰苦思考”后,亲自指派自己的“军师”警局副督察代表政府“空降”学校进行专案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副督察发现这名女教授生前曾为一名受男导师欺压的女博士发声,她的死很可能不只是一场交通意外事故那么简单。当然了,这次调查只是走一个形式,真相如何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老大哥已经为这个案件“准备”好了4名“替罪羊”,操作如下 :先在社会上找5个有犯罪前科的小混混,给他们点钱,再让他们在案发当晚连夜把女教授的尸体给劫走,找个偏僻的地方给烧掉。小混混们见钱眼开,干多了这种事,不介意替政府充当“演员”,反正人又不是我杀的,毁尸灭迹而已,便接下了这单活。事情正一步步按照老大哥的谋划在进行着,民众对于这个案件的关注度也按照预期计划在急剧上升,民间对于彻查并严惩凶手的呼声越来越高。 为了防止“夜长梦多”,万一那个肇事的司机顶不住公众舆论压力自己出来自首,一切谋划可就都“前功尽弃”了。于是副督察决定自己亲自把自己已经锁定并逮捕了4名嫌疑人的消息及时“泄露”给当地媒体,于是民众们也就“及时”得知了嫌疑人已归案,表示大快人心,并希望司法机关继续对这4人进行严惩。 一方面因为这4名嫌疑人并非杀人真凶,另一方面就算依法进行处罚不可能判处民众希望的重刑死刑、从而起不到震撼人心拉选票的预期效果,在老大哥的授意下,副督察决定再次上演一番“苦肉计”:先是对公众宣布上级为了确保嫌疑人人身安全,需要将嫌疑人转移到外地公安局进行异地关押审讯,进而引起公众的紧张情绪——因为公众害怕这4名嫌疑人万一在上层找到了“保护伞”,很可能就此逍遥法外。再是由代表警察正义一方的副督察,“果断地”在转运路上对4名嫌疑人“下黑手”杀人灭口,对外就说他们企图逃跑进行袭警,自己迫不得已才开的枪。 “4名嫌疑人转运途中欲逃跑却被打死”的消息一经传出,民众大为称赞,长舒一口气觉得最后的正义底线终究还是被警察捍卫了,于是群情振奋对政府大唱赞歌。老大哥觉得这出戏演得不错,但是为了确保让自己全票当选下一任,他决定再给这出戏加上一丝悲壮,于是他指使人开卡车把副督察的8岁儿子给撞成重伤。这一事件又“迅速”被媒体和公众“及时”知晓了,老百姓在心目中顿时把副督察塑造成了一名因捍卫司法公正而惨遭黑恶势力报复的人民英雄。司法机关和政府的公信力又迅速得以提升,老大哥最终顺利得到了大量选票,名誉双收。 但是副督察自己毕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竟被老大哥当成了政治表演的牺牲品,越想越气,终于决定把案件真相和这一套表演的“剧本”公之于众。于是副督察想办法把这些内幕和案件真相,都转交给了曾经也被老大哥谋害过的瘸腿律师,由他在法庭之上把这些内幕进行公开。 到这里影片就已经接近尾声了,并没有对后续社会大众的反应等情节进行介绍,一切都交由观众自己来思考。在倒吸一口凉气的同时,屏幕前的我们不禁反思那些看似群情激奋的公正审判,是否也可能是一种“大多数的暴政”呢?我们又是否是那群“乌合之众”中的一份子呢?我们所获知的“真相”又是谁想让我们看见的呢? PS:对了,唐山烧烤店的视频是谁上传的呢?
时隔一天,高潮部分律师的话语仍回荡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还是很想把这些话记录下来: 1.一个国家的尊严,就等同于它给女性的尊严。 2.媒体的存在是为了报道真相,还是媒体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相,如果有媒体来宣布判决,有警察来执行刑罚,那么我们要这么多披着黑外套和长袍的小丑有何用?除非法庭判决,否则没有人有罪。 3.那不是自杀,这是体制的谋杀。 4.政治家最大的武器,你知道是什么吗?是公众的情感,是疯狂,他们的思想、智慧还有决策,都会被这种疯狂给推翻,一旦被这种疯狂所煽动,他们就不只是党内员工了,他们会成为信徒。我们要点燃他们的情感,当他们因为这种情绪而忘记其他一切的时候,我们就能实现统治。 5.那四个人被杀时,你们每个人都在庆祝,不是因为你们该死的正义感想看到正义得到伸张,而是因为你们想要他们死。在我们之中,有很多人犯下了如此令人发指的大屠杀行径,没人会碰他们,没人敢碰他们。
6.这四个人可以毫无理由地被杀,原因就是他们的身份,在他们跟你们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大家被强加的身份,因为,你们的身份就是他们的选票,他们的政治。
7.“我的出生是个错误。”他们唯一的错误,就是出生在这个体系里,法官大人。
8.当一条狗被杀死时,人们会去抗议,但当一个人被杀死时,连狗都不会有反应,这种信念从何而来?这种自信就是本国的政治,法官大人。让提出问题的人闭嘴的政治、让指责的人戴上手铐的政治,但无论你如何试图让他们闭嘴、无论你把他们关进哪座监狱,都会有人提出问题,而且必须有人回答。因为这个国家,不是任何人的父亲的私有财产,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
《宿敌》通过层层反转的剧情来下了一盘政治大棋,在棋局中讨论了女性处境、教育体制、媒体操控、警察腐败等诸多议题,前半部分导演诱导着观众相信表面的故事,就像政客引导群众的情绪一般,到影片下半部分的法庭戏,电影通过证人和律师之口揭示真相,完成了立场转换和内核蜕变。这个反转精妙之处不仅仅在剧情上,更在于心理上。前半部分观众是在看戏、后半部分不禁联想到现实,细思极恐。
在这盘棋局中,有几个关键的阶级:学生——警察——媒体——律师,每一个群体都是这场政治游戏里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这几类角色面临的困境与局限也在游戏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学生:往往是革命最开始的群体,他们勇敢无畏,路见不平,但是空有理想和热血,缺乏阅历和格局,也最容易被煽动利用。而由学生带起的群众,比起客观现实更关注情绪宣泄。“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在如今的时代常被忽视,舆论的浪潮足以席卷所有异议。比起质疑,宣泄情绪要轻松得多。比起思考,随波逐流要容易得多。
警察:对普通人来说应该是匡扶正义的形象,但是在权力的操控下,却成为了政客的帮凶,然而政客玩惯了肮脏的游戏,他们才不会在乎会牺牲多少颗棋子。
“任何选择加入警队的人,都做出了某些决定,在这个危险游戏中,我们要跨越政治和权力,继续前进,这些决定将被一一排除,但有一天,就连在一旁观看的我们,也会掉入那口死亡之井,他们会把你推下去”
“我们都只是他们的....,”副警督没说出后面的两个字,但观众早已明白,在这里警察也不过是权力的棋子。
媒体:在电影里,媒体承担着煽动的角色,不关注客观事实,更追求数据流量。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正是媒体,当媒体这一信息渠道被权力支配,游戏会按照政客预想的方向去发展。
律师:很多影视剧和现实的案例都讨论过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的议题,我们会发现法律是不完美的,但群众心中推导的正义有更大的局限,人性是反复无常的,人性是带有偏见的,你也许不觉得自己有偏见,因为你可能从6岁起你就看着透露着人种歧视的政治书,偏见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你的世界里。在电影里群众仅凭媒体报道便先下正义宣判,而舆论的渲染也将那四个本不该死的人推向死亡。电影里律师说:
“不是因为你们想看到正义得到伸张,而是因为你们想要他们死。”
最大的危险不是穷凶恶极的歹徒,是伪装成正义和善良的民众恶意。
相比而言,程序正义并不是完美的,但仍然这个复杂世界里实现正义的最优解。
“手段代表了制作过程中的理想,而目的则代表了过程中的目的。最终,你不能通过邪恶的手段达到好的目的,因为手段代表了种子,而目的就是树。”
——马丁·路德·金
《宿敌》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电影,它让观众从上帝视角看到了社会隐藏的诸多黑暗面。我常常敬佩印度电影的大胆和深刻,电影也许并不能改变现实,这本不是它的责任,但是当它冒着风险走在了更光明的价值追求上时,就值得我们为它献上掌声。
值得记录的台词&画面:
一个字 绝!!!!
这都不能说是像了,把那些振聋发聩的台词用中文念出来,完完全全能套用到这块土地,舆论操控,媒体转移,民众的仇恨教育愤怒引导,典中典
影片远非完美,但格局奇高。影片内容和有这种内容的影片能出现本身这件事的二重格局,说明了印度已经进入了社会意识提高社会自组织能力,社会自组织能力进一步反哺社会意识的高速良性发展渠道,国力可持续快速上升的基础已经打好。反观它的隔壁邻居还在因为老大一跑路就举国抢药骂医生、房子卖不动就资金链断裂准备“统一”,简直是痛苦中成长的现实主义vs随时都在赢的魔幻现实主义,真心是道路选择不一样。
这故事只有印度拍得出来 元素超多 女权 教育 腐败 民选政治 法治 种姓制度 选举操纵 各种问题集于一个故事 导演这么大的野心圆满完成 这种商业片让好莱坞都汗颜
每次看这种题材的印度电影都只有一个感觉:印度这个国家还有救。
好几个反转,真相、政治、法律、人心,谁代表正义?正义是否得到伸张?期待续集
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在主题上的选择上真是极限反转,也只有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家才能诞生这种电影。这片的风格跟《万岁毕姆》很相似,前半部分就是印度人民受难图鉴,真正的主角出场很晚,而且很扁平化、神格化,仍带有一丝阿三开挂的调调在里面,虽然本片也在修补这一点,添加了一个冗长的结尾试图丰富一下主角的过往,但反而显得狗尾续貂
尽管电影本身有许多瑕疵,人物塑造刻板失败,法庭上用演讲代替举证让人感到非常混乱…但是,“政治通过媒体操纵民意、公众不关心事实更注重情绪宣泄”这两个core立得很好。
电影牛逼就牛逼在能将女性处境、教育腐败、政治阴谋、体制溃烂、种族歧视、煽动人心、媒体操控、正义边界、法律公信等等这一系列我们一般都不会碰的话题通过一桩女教师命案完美的串起来了。抛开上诉题材不说,电影节奏、悬疑性、人物塑造方面都属上乘。
片中台词:1.媒体的存在是为了报导真相,还是媒体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相?……2.政治家最大的武器你知道是什么吗?情感,公众的情感,是疯狂,他们的思想、智慧、还有决策,都会被这种疯狂给推翻,一旦被这种疯狂所煽动,他们就不只是党内员工了,他们会成为信徒,我们要点燃他们的情感,当他们因为这种情绪而忘记其他一切的时候,我们就能实现统治。……3.…为了维持权利,为了重获权利,这四个人只是他们的工具,选择那四个人,购买那四个人,并杀死那四个人。他们哪来的自信?… 这种自信就是本国的政治,法官大人。让提出问题的人闭嘴的政治,让指责的人戴上手铐的政治。但无论你如何试图让他们闭嘴,无论你把他们关进哪座监狱,都会有人提出问题,而且,必须有人回答。因为这个国家不是任何人的父亲的私有财产,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
一部有声音的电影,估计条目不保
给我看哭了,不是因为电影,而是因为印度电影竟然可以自由地发出他想发出的声音。
我们现在看印度电影,看韩国电影都陷入了一种下意识的“相对尺度”感叹,但是从“绝对尺度”上来讲,很多片子的质量是不行的,只是因为他们触碰的议题使得我们给出高分,这其实很令人感慨。这个电影铺满了音乐,每十分钟就安排慢镜头煽情,从任何角度去看都很陈旧。人们的共情共的都是电影之外的东西。
民众日常被zz摆弄而不自知,教育系统是潜移默化的洗脑,一部电影多角度讽刺,法庭辩论的部分是想要起立鼓掌的程度,总的来说意义大于电影本身,五🌟(革命万岁!
堪称《杰伊·比姆》的姊妹篇,在立意上甚至比其更加深刻,最精彩的是随着剧情推进完成了立场转换和内核蜕变。一起惨案被广泛关注,逍遥法外的凶手引起众怒。看似正义的枪响终结了罪恶,顺应民意皆大欢喜。法庭上的“怒汉”对案件提出了质疑,民意是否能凌驾于法律?当真相水落石出,原来一切都是肮脏的政治游戏,众人都是被操纵的武器。“未知全貌不置可否”对如今的网络时代不过是一纸空文,舆论的浪潮足以席卷所有异议。“媒体的存在是为了报道真相,还是媒体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相?”比起质疑,宣泄情绪要轻松得多。比起思考,随波逐流要容易得多。打破偏见的勇气,好过执行正义的工具。
作为退学博士,仅体制谋杀这一点,就可以让我给满分。
印度电影是真的敢拍呀。
至少敢拍!
又一部印度神片。现实主义题材,话题涵盖我们所关注的所有问题:性别歧视、学术权力滥用、操控媒体、程序正义、全民性的愤怒,格局由小及大,最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的尊严就等同于它给女性的尊严。”“这则新闻连续几周在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上疯传,制造了热门话题,为了什么?这成为了这个13亿人口国家的唯一话题,这是刻意安排的,谁?为了什么,为了谁?三个问题,一个答案!”“这就是政治。为了赢,我会玩任何肮脏的游戏,政治家最大的武器知道是什么吗?情感!公众的情感!是疯狂,他们的思想,智慧还有决策都会被这种疯狂推翻。当他们因为这种情绪而忘记一切的时候,我们就能实现统治!”“当一条狗被杀死时,人们会去抗议,但当一个人被杀死时,连狗都不会有反应,这种信念从何而来?让提出问题的人闭嘴的政治,让指责的人戴上手铐的政治,但无论你如何试图让他们闭嘴,无论你把他们关进哪座监狱,都会有人提出问题,而且必须有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