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了书才知道彼得威尔与他的群体为电影付出了多大努力和心思,他们是如何把散布在二十部半的小说里的线索择取串联,并以如此友爱、如此自然仿佛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方式编织在一起,构造成一部在壮观宏大的镜头语言下竟以细腻情感取胜的电影。那么多丰富的情节都被作为“旁支末节”舍弃,彼得威尔只保留了最中心的,他最想保留并传达的那部分——战争与海洋中的人性,丰富的人性和人情味。丰富的趣味性。而这些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课题,只通过一艘拥挤着197号人的五百吨二十八炮战舰呈现得淋漓尽致。这艘舰船就是HMS Surprise。在奥布莱恩的书迷心目中,惊奇号将成为他们一个仿佛结识很久的老朋友,舍不得遗忘,并对它有可能的结局充满感伤。奥布莱恩的小说正是以这些特质脱离了一般的历史小说而进入伟大行列。更别提那一对伙伴各自的魅力,更别提他们那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旅途,更别提拿破仑战争期间大西洋海战的长幅画卷。更别提那些繁复的极具知识性的舰船与海军术语。以及因为斯蒂芬·马图林的存在而带入全书的趣味盎然的自然知识及科考场面——远比探索发现频道那一类的节目教给人更详尽的知识。这不只是一系列的海战小说,它还向我们展示了200年前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社会等级、文明风俗、各国政治状况、时尚潮流……一个对旧时代海战怀有求知欲的读者会看到关于海军内部的最细微的描述,舰船等级、构造、人员构成、食物配给、军衔级别、服饰规章、军事法庭、等等。
了解电影对原著的改编,电影中的各项情节分别来自原著中的何处,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取材的,可以增加观看电影时的趣味和触发联想,但若将这些改编与虚构部分与原著加以比较并试图评判优劣则显得毫无必要。这是不同的二者。原著诚然是伟大的,电影却也是非常棒的。而它的演员们更是棒得让人无话可说。相比较原著中的杰克·奥布雷舰长,罗素克洛扮演的这位舰长显得更加强势、精明与坚决。原著中的杰克非常地有趣、除了是一位有能力的实诚的舰长,他还非常富于同情心,对船员下属们极好,他的舰船上没有英国皇家海军里最流行的严刑酷法,很少舰长们喜欢用的鞭笞,纪律是靠着成熟船员的自觉协作和责任感自然而然执行的。他也乐于提拔自己的下属,推荐他们往更好的前途发展。他没有嫉妒心,没有睚眦必报的狭隘心胸,相反显得热情、坦率、朴实,我相信除了医生负担的那些秘密的海军情报职责,奥布雷舰长本身的品质也是吸引他上惊奇号担当随舰军医的原因之一,甚至是更重要的那一个。罗素克洛尽管无法完全表现出原著中花费篇章的这些美德(限于剧本),他仍然让我们感受到他作为一个舰长在下级和水手们中受到的尊敬和热爱。尽管他不美,尽管他体重超标,尽管他不经意间就流露出那种演员本身的自傲自矜——谁叫他是两届的奥斯卡影帝呢——但他仍然是可爱的奥布雷舰长。你可以通过他的言行触摸到他的内在。
而斯蒂芬·马图林,他有许多的特质,一部小说所能创造的最多位面、最复杂矛盾的天才。二十部半的长卷也不会让这个角色失去光彩,令人厌倦。在杰克舰长眼里,他最初是一位学者、自然学家、哲学家,一位“世界上最单纯的伙计”,但后来,杰克才发现事实远不只是那个样子。当然有些对他仍是秘密。斯蒂芬是个爱尔兰和西班牙混血的私生子(又是一个),父亲是爱尔兰军官母亲是西班牙贵族。一个少数派的天主教徒。受贵族教育长大。爱尔兰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加泰罗尼亚语都是他的母语,他还能流利说拉丁语、葡萄牙语,能熟练应用希腊语、马来语、阿拉伯语和乌尔都语。但是他不懂海军行话。他在西班牙有一座城堡,有大片的地产,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技巧精湛的外科医生,会把最惊险的手术做得跟艺术一样完美。而暗地里,他还是为英国海军情报部工作的头号老资格间谍,有丰富的谍报经验,海军上将也要向他咨询意见,但完全拒绝领工钱,却宁肯暴露自身也要将任务履行到底。他参加过爱尔兰独立运动、参加过加泰罗尼亚独立运动,在拿破仑之前还参加过法国大革命。在爱尔兰有一段期间他曾每年与人决斗二十次以上,后来还把杰克也拖去决斗了。
然而比所有这些诡异的身份更吸引人坠入医生漩涡的是他那奇妙性格中的每一个位面,它们像水晶的各个尖棱折射出的光线交相辉映。他的敏感、他的友善、他的同情心,他的暴躁,他的孩子气,他的天真,他的得意,他的刻薄,他的脆弱,他的阴暗……他是个多重人格的矛盾综合体。在与死神搏斗时他是个强悍的医生,在遭遇到危险时他是个谨慎、成熟、镇定的战士,与他的动植物们呆在一起时他是个天真的会像小孩子一样兴高采烈的学者,遭遇低潮时他会摇身变成最易感的哲学家。他不修边幅,品位古怪,衣着邋遢,时常戴一顶不成样子的假发,从来也没学会过怎样在海上稳定行走,不计其数地掉进过海里,虽然从事着海军谍报工作却对舰船及军衔辨别像个白痴,与人话不投机就会像只牡蛎一样紧闭双唇,完全不顾气氛僵硬。他是如此的敏捷机警有时却又如此的不通世故。不知道是医生的幸运还是奥布莱恩的读者们的幸运,彼得威尔找了保罗·贝特尼来扮演他。斯蒂芬骨子里带有的那种不明过往的阴郁,那种敏感与倔犟,还有孤僻、反叛,保罗身上也同样隐晦地深藏着,过去生活的全部烙印在灰烬下潜埋。而英国演员那种独有的,即使邋遢也遮掩不住的温文尔雅,那种含蓄节制的风格,让保罗把医生活生生地从二维世界带到了三维世界,依旧敏感、不为人察觉的孤独,尽管水晶的尖棱同时受限于剧本被削减了许多,但保罗的医生有着与原著中一样的温暖、可敬、让人信靠。毫无疑问,惊奇号上的船员都热爱他,仰赖他,视他为真正的贵族。他的勇敢,他的即使面对杰克仍坚持要求公正的倔犟,他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广博的知识,他的温柔和耐心,他的宽容。保罗曾说医生是那种即使将他关进禁闭室一个月,他走出来仍然神清气爽的人,因为他的内在如此丰富,完全足以使他在任何逼仄枯燥的环境中仍能自给自足、自得其乐。
还有那些可爱的配角们,虽然繁多但他们每一个都能做到面目清晰,面貌各异,留给人印象。曾经在杰克手下干过的普林斯,是在第十部《世界的另一边》里来到惊奇号的,尽管有上校军衔,他却没有供他指挥的舰只,当杰克的船停泊在军港并且编制不足时,普林斯又来请缨,他曾任过杰克的大副。在电影中他仍旧是第一副官。由James D'arcy扮演的这位英俊的脸上带一条伤疤的青年军官相信也令许多观众印象深刻。还有霍兰,这个可怜的候补军官生,这个满脸写满了约拿两个字的倒霉蛋,这个走投无路的家伙,他从前也曾在杰克手下服役过,属于那种既不恶劣也无长处的可有可无的船员,他和普林斯同一时期上了惊奇号,同样是看不到出路,但他的前景比普林斯可要渺茫多了,杰克受不住同情心作祟收留了他,可在电影里他毕竟没有忍受住那种排斥,那种迷信的敌视,那种无法融入的隔绝,尽管他有一副好嗓子,唱歌很好听,但他还是自杀了,抱着炮弹沉了海。这是电影中展现出来的阴暗,无可奈何的生活的困境,在世界上任何角落都可能存在的阴暗。还有长相怪异的船长管家奇里克,偷听船长和医生谈话,还有漂亮伶俐的贵族少年候补军官生布兰克尼。他在电影里被斯蒂芬锯下了一条手臂,杰克送给他一本纳尔逊的传记。布兰克尼的演员后来在HBO+BBC的电视剧《罗马》里饰演早慧的少年屋大维……还有许多,还有加拉帕格斯那群亲切的大陆龟,医生戴着眼镜给它们量脖围……
奥布莱恩显然是个医生派,对于二十部半的奥布雷-马图林系列,医生这个角色代表着什么,他身上有多少作者本身的影子才能使作者对他如此偏爱?每一个作者都有某种纳西索斯情结,在他小说中的人物身上照映自身。然而作为读者来说,奥布莱恩像他笔下的医生,或者医生折射出了奥布莱恩的灵魂,这又是件多么幸运的事。而更幸运的是,彼得威尔将它们带上了银幕。
欣赏《怒海争锋》,就像欣赏一座流动的英国生活。漂泊在外,却始终坚定前进的方向,万般困难,也始终坚持到底,明知危险,却依然义无反顾。对于一部用意识形态观点看来,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殖民利益争斗的影片来说,更多得是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基础上充满了集体主义精神,在战争中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和对自然的崇敬。
影片中的战斗场面激烈而充满智慧和勇敢,穿插的随性医生的生活研究细节充满了人文关怀,不论青年与否,年长者的关爱与兄长的爱护温情动人,不苟言笑的指挥与幽默的生活态度,内心理想的热血不断冲击着对目标的追求。
医生与舰长直接朋友、同志、助手……也许还有大小提琴的协奏,都在时时处处的细节中显示在紧张的战斗中仍然充满了生活的快乐。医生少有的雪茄显示了朋友之间生活习惯和态度的相互影响,不杀人的医生拿着枪冲进敌舰时候,已经是战士的一员;舰长为了医生的生命而暂时放弃眼见在手的目标,却在无意间获得战斗的灵感,帮助走向胜利的大门。
一般汉子电影里没有女人,对于坚韧的人来说,失去一只手并不能影响他的生活,无外乎就是改变既定的生活目标;对于怯懦者来说,草草结束生命意味着一切归零。轻快的英格兰提琴音乐久久萦绕耳边,短暂的迎来更加更加激烈的战斗,却充满热情和激情。
回到意识形态的认识,对于海上霸权的理解,更应该站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角度理解,对于一个弹丸岛国,只有跨出国门,在波涛中争锋,才能求得生存。泱泱大国的傲气并非在敌人的枪炮面前被迫打开国门,而是自己的封闭导致落后,唯有开放的精神和态度,广纳的胸怀,才能学习、发展。
什么是大片,什么是好电影,不管影评人怎么评价,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也许是因为木讷,所以看了无数遍才慢慢将电影本身的情节和细节的处理多少看出点味道。对于情节来说,主人翁遭受了一次次打击,却能用勇敢和智慧与敌周旋,最终胜利,其间过程如此辛苦,也充满了自身长期的刻苦和经验,还有对敌深入的了解和充分的准备。
电影就是用短暂几个小时的时间讲完一个故事,而故事的情节疏密就是编剧的水平了。今天在看8月版的《城市》,最后几页的一个观点就在里面,有的人胡吃浑死就是一生,有人一生独到上下五千年,时间长短差距不过如此,然而生命是可以有密度的。一部电影就像主人翁一样充满了生命的密度,在有限的时间讲述精彩的故事和丰富的情节,实在精美。
此时,耳边随响起提琴的优美音符,望着屏幕里远去的帆船,心中无限涟漪。
该级共建造了5艘。两艘被英国俘获,分别是L'Unité(联合号)和La Tourterelle(斑鸠号)。法国历史中第一帝国时期的记录很少,没有提供此舰被俘获前的有关作战资料。她的一生中——基于惊奇号而非联合号——以对赫尔迈厄尼号的辉煌战绩而著名,但她今天闻名于世,是因为作家帕特里克·奥布赖恩。这艘真实的战舰,在她的关于虚构的舰长奥布里和外科大夫马杜林的冒险经历的小说中更富传奇色彩。下面还原她的本来面目。
她作为联合号,1794年建造于勒阿弗尔,是一艘装备有24门8磅远程火炮的轻巡洋舰。她在地中海(1796年4月,在中立国波纳,今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被英国护卫舰(三桅帆快速战舰)无常号(Inconstant)俘获,并改名为惊奇号(因为已经有一艘联合号了)。(英国皇家海军的传统是俘获敌舰从不改名,以此炫耀战绩,羞辱敌人,除非惊奇号这样的特殊情况。)她的缆绳被取下,并按一艘28门火炮的战舰进行重新武装整和归类。事实上,惊奇号的主甲板装备了24门32磅加农炮,后甲板准备8门32磅加农炮,前甲板还有4门6磅远程火炮。这使她很难定级,她一直被认为是一艘五级战舰,直到1798年她被重新归类为六级战舰。
在爱德华·汉密尔顿舰长的指挥下,她于1796年7月航行到牙买加。她一生中的辉煌时刻是在1799年10月24日极其大胆的干掉了护卫舰赫尔迈厄尼号。赫尔迈厄尼号的全体水手兵变,杀死了他们的指挥官皮各特舰长和他们的军官。这艘战舰投降了法国的盟友西班牙。她停靠在有装备着约200火炮的海岸炮台保护的Puerto Cabello的海港(今委内瑞拉境内)。惊奇号的小艇在舰长汉密尔顿的带领下,冒着被巡逻炮舰侦察和炮击的危险前进,登上了全员戒备的赫尔迈厄尼号,清除了甲板上的抵抗,将她开了出来。他们的损失是12人受伤。西班牙遭受的损失是119人被杀,97人受伤。舰长汉密尔顿因此被授予爵士,赫尔迈厄尼号回归海军阵列。
1802年2月,惊奇号回航英格兰,在Deptford被卖掉。
昨晚刷电影刷到这个,豆瓣评分不足8,觉得低估了,可能英雄主义的历史题材佳片太多,璀璨群星中并不出众的原因吧。
英雄主义,无非以下几个大范畴:矢志报国的热血情怀;贯彻信念的百折不挠;舍己为人的高风亮节!
这片子主角基本占了前两点(话说舍己为人好像东方文明更多宣传一些,西方比较少)。而在这些之外,电影成功的在主角之外设计了很多人物,他们时刻在拷问主角和观众,“你是正义吗?你这样值得吗?”
本片导演彼得.威尔(Peter Weir),《楚门的世界》也是他的作品,这两部片子都很棒!《绿卡》也可以,没看过的都可以去看看。
继续说英雄主义吧!
一、矢志报国!
回到本片,电影的大背景是十九世纪初期的拿破仑战争,法军意图征服欧洲,为此建立了庞大的海上舰队,掠夺物资及保障法属殖民地物质供应。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爆发,英军舰队在西班牙附近海面一举击溃法国舰队主力,迫使拿破仑颁布大陆封锁令。从经济角度来说,拿破仑海上运输线被打断,陆军独立面对欧洲联军,必败的结果已经不可避免。
片中主角在激励水手时候说,“你们想孩子们唱法国国歌吗?!” 答曰“不想!”
本片在报国这个主题里,还多次提到英海军名将纳尔逊,主角设定为纳尔逊曾经的部下,餐桌聊纳尔逊的传闻逸事,送年轻小军官纳尔逊的书…为什么呢?前文说到奠定法海军溃灭的特拉法尔加海战,英军损失3搜战列舰,击沉法军20多搜军舰,俘虏法国海军主帅,收获决定性战果!但,英舰队主帅纳尔逊战死!
没错,爱国主义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潜移默化!
二、百折不挠!
电影不是大规模海战,只是英法单舰斗法的故事。法舰各项数据占优,两次交手均占上风。英舰在主角舰长带领下,两次失利却不逃跑,始终尾随敌舰,最后用策略击败对手。
本作中,英舰接受的任务就是搜索这艘敌舰并剿灭之。第一次见面,却是在浓雾中遭遇对手伏击,损失颇大。在其它军官建议返航修理的时候,主角做出原地修船追击敌舰的决定。
追上了,第二次遭遇,但是人家吨位更大,火炮更多,再次失利。但主角利用天黑,放出诱导的假船并撤退,经过长时间航行,绕到了法舰身后。这里还必须表扬本片,基本还原了上世纪海战真实场景!
主角在第二次炮战失利后说,“我不会让你第三次再在上风”。终于,他绕到敌后了!
故事才开始!
三、英雄的导向是对的吗?
片中成功地塑造了最重要的配角——热爱自然科学的医生。一出场就露了两手,给小军官手臂截肢,用铜币给老水手做颅骨修复手术。他和主角是最好的朋友,在日常航行时两人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合奏把主角人物形象逼格也带高了一点。
医生跟随军舰航行,一个重要因素是想探索世界的未知,他认真地绘制各地生物的形状,收集生物的标本,为发现新的物种欢呼雀跃。
前文说到主角千辛万苦终于绕到敌人背后,但敌人也不是无能之辈,他把主角引入风暴之中,主角歼敌心切在风暴中全速追赶,结果不仅没有追上敌人,自身在风暴中损失惨重,又牺牲了水手。
这是医生第一次问,“值得吗?”,主角的回答,“我的任务是消灭他,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这个回答满意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风浪后的修整,在一个崭新的小岛,各种新奇的生物,主角答应医生让他上岛几天进行考察,医生欣喜若狂。
然而,主角食言了,因为在营救其他船只时,得知了敌人踪迹。不给医生上岸时间,追击!
医生愤怒了,不守承诺!主角祭出名言,“两恶相权取其轻”!
这部分,医生和主角的争论核心——到底是为国建功还是给自然科学做贡献?哪个更重要?英雄主义和人文主义,哪个伟大?
这问题在不同的人,答案永不一样!
四、英雄的回归
在即将伏击敌人的时刻,偶然事件发生,医生中枪了!
救医生,还是伏击敌人?
电影的选择:救医生!
电影在这个阶段,终于把战争机器的主角换回到朋友的角色!主角的船放弃追击敌人。回到新发现的岛屿,在陆地给医生做手术。
这里有插曲,医生让水手拿着镜子,自己给自己做手术,血肉模糊,我选择跳过不看了,我父亲说我做不了医生,这说对了!😹
放下执念的主角,电影给了他最后的礼物,医生在收集新世界生物的时候,发现敌舰也在岛屿另一侧补给水!
最后,就是击破敌舰的结局,当然,最后的最后电影又埋了小伏笔,可能是为了拍续集做的铺垫。
不过,最终没续集,导演老爷子80岁,估计也不会有续集了。好的导演总在用讲故事的方法,让我们思考,什么是对的,或者说,有没有“对”这个选择。片中的最后,主角打败敌人,医生找到新物种,大团圆,可能是告诉我们,坚持自己,终会圆满!
和小蚊子一起看的唯一一部电影吧?在思明,一致认为好看,喜欢船医,就是达芬奇密码里的白化病人赛拉斯,演技一个好啊
小卡爱正太,正太爱医生,医生爱船长,船长也爱医生……(……)JQ四射,毫不犹豫打4星 囧 啧啧!一艘军船上居然会有那样一位会拉大提琴、酷爱自然学、极度浪漫主义的医生 囧b 为了看海鸥被枪击中是有多苦B 囧 结尾惊艳了……导演绝对该拍第二部啊第二部 >< 船长向医生许诺的约定何时才能实现哇!>u<
原来是很多本书改在一起的,怪不得每个人物的出现都像一个章节。虽然是很写实、复原度很高的海战片,彼得威尔把船长和医生设定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整个片子的氛围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不少嘛。另外这两个人的关系值得深究。。。
居然就这么结束了!仗还没打完呢!2333
精彩至极可以收归航海博物馆的好片!!!必将成为航海电影的划时代之作!!!
彼得·威尔擅长人物的塑造,一群人物撑起来的不光光是英国航海时代的英雄主义,还有一个改良的资本主义形象。
“你们想失去伦敦么 你们想让拿破仑当国王么 你们想唱马赛曲么”
保罗·贝坦尼用心地仔细测量着龟头,他还要用罗胖子给乌龟命名,这大概就是所谓专注的男人最性感,嗯
医生于船长所演奏的曲目是由莫扎特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所改编。
看完没什么感觉,现在差不多都忘了。
加拉帕戈斯群岛,“两分钟内发现两个新物种!”……人与自然始终是威尔的主题,即使在这部以海战和动作为主轴的作品中。伊伯特赞它使人想起了大卫里恩,场面宏大而又不失人性洞悉。个人倒是想起了另外两部:老福特的侠骨柔情与斯科特的异形。同样作为主驱动的强敌当前退化为了大的故事背景,叙事主要围绕英舰内部各色人等的性格冲突,特别是船长和医生之间。但威尔总体而言是推崇知性的,即使在这个明显有利于张扬船长性格的怒海杀阵故事中他仍不愿让医生处在下风,“射鸟误伤”便是一个重要转折,船长因弃追而人性,医生因自救而坚强,只是前者之丰富不及后者之震撼,于是双方近乎扯平等量。但对威尔另个招牌神秘主义的运用持保留看法。神秘应象其澳影如悬崖野餐那般营造氛围,并不适于作为单纯叙事驱动在怒海这种类型特征鲜明的片中频繁使用。
绝对被低估的好电影,极其靠谱的航海影片。
不错,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船长。对于我来说,大海,这两个字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
以前没看过描述海战的作品,觉得很带劲。没看出电影的主题,中间部分有一些拖沓散乱。还有,是不是所有的船长都叫jack?
这片估计看多少遍都不够!!保贝叔太帅了~~马图林医生是他最棒的正常人角色~~!怎么会有人觉得这片不讨好女性观众?从正太到熟男一应俱全,还有奸情,哦,真希望有续集这东西的存在,但是James D'Arcy已经不水嫩了呀/(ㄒoㄒ)/~~ ……
这并不像是一部战争片,最激烈的应该就是最后的那场肉搏战,其他的大部分时间更像是一幕海上英伦生活的缩影,涵盖了友情、责任、纪律,以及从头至尾的乐观主义精神。
水手,医生,生物学家?
更多的是在讲军舰上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内容很饱满、细节很详尽。想在这部电影中找热血沸腾的感觉就不要了。
大海是男人的浪漫!海战的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