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在手里的,都在命里
〈The Puppeetmaster〉译为《戏梦人生》,李天禄成为布袋戏演员,因缘际会,因着天地间的沧海桑田让他行走在一个个舞台间。古老的家庭秩序、情感观念曾限制他,也曾塑造他,只是无论艺术还是生活都不过是李天禄信得过的命理中的过眼云烟,“好运不会成双而至,坏运也一样”,那些不曾掌握在任何个人手里的人生叙事,都真真切切地躺在这命运里。
李天禄出生在一个笃信命理的家庭,家人相信当他改叫父亲“叔叔”,叫母亲“阿姨”后,便可改变命运。尽管命理让他从身份上远离了情感联结,但他也遵循着它暗示的一切。只是情感上他总归是要走出去的,也在这时他遇见了布袋戏。
屋里是繁文缛节下的疏离而有序,屋外的世界是赶着李天禄走的更迭变迁,什么时候有戏演,演什么戏,为谁而演,很多时候并不是由他和剧团决定的。而在演出时和丽珠的相遇,再深切的情感也在之前李天禄被招亲的家庭面前只当是朝露昙花。
所有的命运变量汇集而来,让李天禄颠沛流离,烽 烟 四起时,他带着妻子前往疏散地的那些日子,也失去了一些生命中重要的人,他平静且无力地回望着大半生,感叹这是自己的命,也是他人的命。那些演过的戏呢,便是做过的梦了。
如果人生是戏里演的西子湖畔的一场邀约,一次游船那就好了,可人生演的是不在手里的,在命里,是无可奈何,是一声唏嘘。
2 ) 电影本该如此,回归生活
1993年的戏梦人生是不是侯导巅峰?反正1995年的好男好女开始,他的创作远离了台湾近代史,远离了侯孝贤成长躁狂的年代,远离了吴念真,也远离了观众……
一切镜语皆情语,戏梦人生的固定长镜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剪辑的叙事作用被压到最低,台湾风景美的令人沉醉。
在侯孝贤的电影里,分析故事是徒劳的。在戏梦人生,侯导直接放飞,伪纪录片风格。扮演与口述交替,所有重大转折由李天禄口述。值得一提的是,口述直接在表演场景内完成。历史与现实交织,虚拟与真实碰撞。不由得让人思考:何为电影,何为纪录片,而何为现实。何为记忆。
浓厚的闽南方言、老演员的沧桑语气、美丽的长镜头,将观众带入那个时代一名戏子的颠沛生活。没有戏剧性,只有现实,只有生活。
电影本该如此!
__bk:e9sok
3 ) 看完戏梦人生随便写
还是第一次,屏幕消失了
坐在台下,仰着脖子望着台上的木偶,晃着脑袋呵呵傻乐着。站在角落的阴影里,看母亲的棍棒一声声落下和她平静的脸庞,看父亲的午睡和他床前氤氲的湿热水气。
从嘴里讲出的故事都是精彩的,精彩到让人怀疑是否它们真的发生过。而当自己回忆起来,却都是无关的画面。回想三个月的小毛里的夭折,我脑中浮现的只是那个阴郁的傍晚,父亲蹲在院子里,一下一下,敲打着准备做成小棺材的木头。
夏日懊热的午后,站在村口随便看看,那是谁家的黄狗,老槐下又聚了要看布袋戏的孩子,远处日本人正在升他们的太阳旗,低头,一碗热腾腾的猪脚面。
妹妹要离家,外公抱着妹妹哭,说等你长大就不记得外公的样子了。妹妹说不会的,说完就被牵走了。就算是这般的舍不得,走了也还是走了,再没有回来。现在闭上眼睛,还能看见深陷在椅子里哭泣的外公逆光的剪影,还有他头顶上那束光里缓缓飘散的灰尘。
她划火柴的样子“真拢水”~她的唇凑近,轻轻含住我衔的烟,挪开,又轻巧地递到我口中。她起身,说去看看妹妹怎么还不来。她说去台北了,我没好气地拒绝了她的妹妹,却又听到她的声音,打开门,是她笑盈盈的脸。我说你试探我,她也不语,只是笑。
想到的都是偶然,仿佛只是某次因一只蝴蝶突如其来的掠吻而一怔,之后的事情才会发展成这个样子。这些单个的看都与意义无关,连缀成一生却注定着生命的经历,竟都是偶然发生的。
4 ) #
以一个普通人战时经历的口述回忆来叙述台湾的故事,日本投降后(台湾光复)戛然而止。这是一个长长的普通人的故事,一段台湾的历史,一段模糊的回忆录。回忆是朦胧的,艰涩的,模糊不清的,有些片段却又记忆深刻的,比如与丽珠的爱情细节。昏暗的建筑,模糊的人影轮廓,清晰的谈情与在日军宣传部的经历在不断穿插的老者对观者有些含糊的口述中徐徐展开、对应、纠正、充实。颠沛却又幸运的命运带给李天禄长长的丰富的一生。镜头所展开的前半生中,很多故事相关的人,很多李天禄有很深交集的人,他们忽然出现,忽然消失,无论是死亡还是离别,都平平淡淡的消弥在絮絮叨叨又不甚清晰的老者的口述中,有的几句带过 有的不知去向,有的甚至有些传奇(大抵是记不清了)。他们都曾在李天禄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都曾在某一阶段成为他很重要的人,在晚年的回忆中却只留下平淡的只言片语。记忆就是如此。这漫长的前半生平淡传统,却因时代而独特,有些出奇又不够史诗,有些讲述的故事过于猎奇失去了真实,有些回忆虎头蛇尾,不知所踪,有些回忆又不太正确,有所误变。我听着老年李天禄的讲述有些费劲,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又津津有味,有点像看纪录片里阅历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他的一生,但故事里的画面,那长长的吊桥,曲折不到尽头的南逃疏散之路,那个时代的幸存者年轻时模糊的模样,疏离、平静、克制、悠扬。我与那些破碎的时光有好长好长的距离,我看不清,也听不明白。但我好像终于得以窥见那段历史的真貌,从日据到光复,在那段殖民与战火的年代,死一个人很简单,那里的人们也都习以为常了。他们被迫接受被殖民的命运,他们小心谨慎,守着传统,乖巧听话,听命认命,但也含着些隐秘的期待。这是李天禄的故事,更是台湾的故事。
5 ) 译|波德维尔论《戏梦人生》中的调度
节选自《Figure Traced In Light》Ⅴ,有增添说明
特别是,影子可以创造出孔隙,吸引着我们关注一些特定的活动区域。侯孝贤说,他的乡村童年生活让他迷上了通往诱人街景的门和窗。一个很好的例子出现在《戏梦人生》中,年轻的李天禄来拜访他的未婚妻的家人。在侯这些晚近的电影中,摄影机经常从内部向外看,让黑暗的房间框住门槛外的一个丰富热闹的世界。起初,这个镜头似乎没有主体,所以它的许多活动中心逐渐变得明朗。由于遮挡和显现(blocking and clearing),居中化和远离中心,以及微妙的分层光线和颜色,镜头从一个光圈到另一个光圈,以街道外的世界为起点和终点,追踪着一个Z字形的进展。除了提供一种沉思的方式来展示李天禄对家庭的融入——这个镜头必须为我们看不到的婚礼仪式做准备——这个镜头在后面会有一个平行的镜头,那时李天禄和他的家人在战争结束时在一家棺材店避难,然后是他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放鞭炮。
在镜头的一开始,画面中最显眼的区域被擦拭桌子的女佣人占据
李天禄来拜访他未婚妻的一家,原本在门户左侧的一个女佣人向右侧移动擦桌子,把身体藏在有宽度的门扇中,男人们被夹在两位佣人之间,我们可以看到李天禄和陪同李的女方长辈,但我们仍不能看到李天禄的整张面部
陪同李的男人们从远处的街道上大步走到画面中央,佣人(原本在右侧)走到左边,使得我们看到了李天禄一个更完整的身影(此时我们第一次看到李的整张脸)
客人们来到庭院的中心,现在门道(右侧的)将正在和佣人打招呼的他们框住
当李天禄微笑着站在入口处时,新娘的家庭成员来到画面中央迎接他。 一个侧光使他们在黑暗的中央柱子上显露出来。
一个轻微的横摇动作将李天禄带入了凉爽的内厅,他和他的同伴们坐在画框的左部上
背景中未婚妻的家庭成员都被强光打成剪影,他们喝着茶开始讨论婚姻问题。
这个镜头以一个爆炸声效结束。每个人都转向街道,在那里——再次通过这个嵌入的开口(李天禄从这里进入)——我们可以瞥见孩子们在放鞭炮
《戏梦人生》中后来的一个场景:从一个棺材店的内部,我们看到李天禄和他的孩子在放鞭炮以纪念日本人的离开。(几乎和之前的镜头具有对称的要素)
6 ) 老人们淡淡地对后生说:人生就是如此
今日看到侯孝贤小组里摘出的侯孝贤的三句话,惊觉昨夜观影后大家对电影深意之探讨不外乎此:“世间并没有那么多阴暗跟颓废,在整个变动的大时代里,生离死别变得那么天经地义不可选择,像河水涓涓而流……” “生命中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不能构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 “人生有情。”
我辈后生,观影后纠缠在优美的风景、特立独行的叙述风格、无聊却震撼的长镜头、把白娘子翻译成怀特小姐的诡异字幕、日统时期的军民关系……而在老人眼中又是如何?
此次观影,携母同行,影片完结后众人围坐讨论,妈妈只是倾听,散场后才向我道出她的观后感。
她说,你看那个主角,是个才子。纵使继母虐待,纵使父亲暴躁,他可以逃脱,只因有演布袋戏的天分。因为小小年纪就能演戏,有剧团花双倍工钱聘请他,他能养活自己,还能养活奶奶。经济独立了,能对抗父母,安排自己的婚姻。不许在户外演戏了,也能辗转到各个剧院继续谋生。日本人邀请他演宣传戏,这里面谈不上什么民族大义,他是人,他要生存的,能够住得好,儿子有工作,薪水又高,自然答应。殖民者总要善用当地各路精英来巩固统治,所以保护他养着他。殖民者也是人,也是有感情的,所以日本军官爱才惜才,请他到家里单独吃酒,说“台湾是我的第二故乡”“认识你是我的荣幸”……
妈妈的中心思想是:有才华的人,在什么时代什么境遇都能活下来。
我说,那你刚才分享的时候怎么不说说你的体会呢?
妈妈说,你们后生,看事情不一样,我费事好像做总结似的,很讨人厌的。
我想,或许,人生的真义,在经历过所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后,才知不过是寻常。电影中的老人说“最难的就是生离死别了……”譬如他与情人的分开,中间种种,不知多少文章可做(前面的点香烟、撕照片、猪脚面、美人计,足以证明两人情谊之深),然而在老人的叙述中,只是淡淡地把曾经发生的事实说出来,没有说得轰轰烈烈,没有说得缠绵悱恻,接着又说后来的事情了。一个个漫长的镜头,恍如我们记忆中每一个片段,在记忆中,人脸模糊,可当时的一石一木、一桌一柜,反倒从不曾拉下。是什么造就今日之我们?全是那琐琐碎碎的生活。
这个电影,怕是老人们送给后生的礼物。只是后生对于老人絮絮叨叨的回忆总嫌厌烦,这也是自然。或许正如妈妈的态度一样,明知后生未必买账,不如让后生们自己去体会。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科技再怎么进步,消费主义再怎么猖獗,人的成就动机再怎么高涨,那一切还是逃不过的。(有人说,喔,这是宿命论)怕且到了最后,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会忽然想起电影中那个风光秀美的长镜头——长长的吊桥,慢慢地走过,对不起,就是如此。
除了奉俊昊,看最多遍就是他。他拍法其實怪,但抓住電影之最重要:表演、故事、空間和時間。也是我所喜歡的,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精心設計過。廖桑課上叫我們拍「空」,其實就是體現「透視」。但片子裡有時無透視,譬如警察局那戲,因調度更複雜。他聰明到利用門框,使得畫面裡遠景和特寫並存,簡直奇蹟
那些当年性命攸关或是光怪陆离的事件,都化成李天禄口中轻描淡写的几段故事。这或许也是侯孝贤看世界的方式吧,时局再动荡,命途再坎坷,脑海深处留下的总有那些朦胧的山峦,昏暗的房间,冒着热气的面
没错啊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科技再怎么进步,但那一切还是逃不过的。怕且到了最后,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却也连电影中那个风光秀美的长镜头都不及~对不起很残酷但也许就是如此。
当年阿巴斯在戛纳看了戏梦人生,说它好。回去后一想,岂止是好,简直就是厉害。
豆瓣第3333部。题材和形式竟然都和梅子青时有几分像,但它更摒弃戏剧性,尤其是李天禄碎碎念的口述(我不认为他是个好演员,不明白侯为何一直用他)实在让逼格欠高的我看得有点吃力。(排名靠前的标签竟然有“纪录片”……)
侯孝賢的片子一寸一寸看進去,再看其他都會覺得“飄”。
传记片的一种形式,口述与扮演彼此渗透(可比较沃特金斯的[爱德华·蒙克]。100个镜头,旁观的态度,极低的照度,以及远山淡影。值得称道的是历史叙事的态度,恰当地表现出了那种暧昧性。
虽然我更喜欢故事性强的杨德昌,但感觉在真实性上做比较的话,还是侯孝贤更胜一筹。《戏梦人生》中,在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叙述人生经历的独白之下,所拍摄的影像无论表演、镜头语言、场面调度等都让我有种纪录片的错觉,仿佛就是截取自他的真实生活一般,因此弱化电影的情节性也不免让部分观众觉得沉闷,但与我们闽南地区相似的民风民俗民艺却看得我津津有味(当然也有鸡爪、芝麻饼、绿茶的缘故)。P.S.:《向前走》走红、如今给很多电影配乐的林强饰演年轻时的李天禄,意外发现的惊喜。
9.0/10。手一松就给了五星,这片不但尊重历史,且饱含乡土情怀。侯孝贤放弃了任何特写和蒙太奇的运用,大多都是固定摄影,但面画控制力神一般的历害。含含糊糊的语调,平静内敛的风格,口述回忆交替重塑场面的突破性叙事呈现,淡化了戏剧性,模糊了剧情片与纪录片的界限,不失为一部流水帐形式的杰作~~
记录、故事、戏剧将影片一分为三,恰与戏、梦、人生一一对应。片中所有人等,全都面目模糊,或暗或远,隔着一层距离。
“像云块的散布,一块一块往前叠走,行去,不知不觉,电影就结束了。”
离开我生命的那些人,留下模糊却隽永的脚印。
这部开始明显去戏剧化,有侯自己的创作意图,也有些是受客观条件所限——比如林强的表演没法给近景,那就拍全景;有些场景实拍成本太高,干脆就改成李天禄的口述。另一件有意思的事,外景基本都在福建,报了合拍程序,剧本居然审过了,那场日本宣传队的戏很可能就是在大陆拍的。《好男好女》也没事,就是到《海上花》才不让拍的——90年代的g点和现在还真不一样……
看戏剪辫巫术换命,继母世仇哭爸赶出家门,露水鸳鸯脸上敷了满桶青蛙,日本军国主义歌仔戏剪断交通线,解放后被疏散在棺材店里全家患上瘴气,拆掉破旧飞机卖破烂只为多买几张戏票……故事有点戛然而止,突然和《悲情城市》的时间线接了起来
淡極了的一部電影,以至於有一點沉悶,但人生何嘗不是。
作为台湾系列的第二部,时间又往前走了些,从马关条约开始讲故事了,一个关于日据时期的城市隐喻。不变的是,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念,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布袋戏大师李天禄老人的几段自述故事,有纪录片的味道。真心喜欢里面的木偶戏,尤其第30分钟那段。戏剧最文化。
1.由对镜自述(纪录)、片断搬演与戏剧三部分组成,加上时而插入的画外音补叙,大量留白,100个中远景长镜,冷眼旁观人生与历史。2.室内戏低光照明,人物大都面目模糊,一如回忆中的往事,与清晰明亮无缘。3.以布袋戏喻人,冥冥宿命感似[两生花],亦同贝托鲁奇所言"个体是历史的人质"。(9.0/10)
人生如戏,梦如人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生活本身就是历史。山是绿的,水是清的,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怀,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
如果说悲情城市对家族命运的叙写还让人有些难以接受的话,戏梦人生对李天禄一个人的书写则简单至极,但简单之中又透出一股生死福祸的悲凉。景深、灯光更加极端,戏剧化部分全部被纪录片元素干掉,剩下的不过平淡讲述。日本宣传戏一段台本由日本人自己念出,台前却是台湾人在表演,心口相离,着实深刻。
继续对台湾近代史做考究,这回则到了日据时代。依然是由一个人看背后的一个时代。风格也基本类似,不过讲故事的方式,真真假假的,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