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很不错,讲了一个变态杀人狂的故事,一名女记者挺身而出进行诱捕,将杀人犯绳之以法。
但这个故事充满了荒谬,而更为荒谬的是这个电影源于真实的故事,同时影射的是一个真实国家的现状。
问题是,伊朗的女性问题,是整个中东世界的普遍性问题。杀害16名妓女的卫道士成为了英雄,连自己的妻子都为此讽刺那些被杀的女性,无论她们是否是生计所迫,或者她们是否有孩子或者怀着孩子。自己的孩子所感兴趣的终究是为父怎样杀人的细节,并在记者镜头前按照自己的想象和自己的妹妹模拟了一遍。
连同2022年伊朗的头巾风波,正是这个电影所传达的主旨,是伊朗女性的真正现状,是否女性存在所谓的权利和地位。
站到政治立场来说,这是一部抹黑伊朗的电影。但却又“抹”的很真实、高级和自然,一切源于真实和现实。
真实存在不一定代表的是真相,当这种电影放大化后,要么是对伊朗女性权利,或者对伊朗当局的全面否定和清算,要么无所谓——真正的卫道士不会看这样的电影。
杀人犯临死前还以为卫道士会在临刑前设法放了自己,结果发现自己被耍了,自己终究还是为自己自以为替天行道的罪行付出了代价。
当以为只抹黑伊朗的时候,杀人犯的台词又在讽刺着阿拉伯世界,在“阿拉伯街”寻找发臭的尸体。
以上就是整个中东的现实,比电影本身更荒诞。
这是一部具有挑战性的电影。电影开头,那个敢于裸露身体展示伤痕的伊朗女性,究竟是需要多大勇气?多么无奈?才会向银幕前的观众,争取一份无声的支持?
前不久,卡塔尔世界杯上,伊朗队22人集体拒绝唱国歌,以表达对国内女性争取权利的支持。2022年9月份,伊朗女孩阿米尼因为没有戴头巾,被道德警察拘留后死亡,此事引发了伊朗的“反头巾抗议运动”,到现在,抗议仍在继续,女性的愤怒呼喊得到了多个国家不同人士的支持……
关于这张抓拍,确实,这是可能伊朗球队进球后一个普通球迷正常的激动落泪。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即从伊朗女球迷露出的部分额头,就能意识到她对当下“头巾抗议”运动的支持与回应。换句话说,本次世界杯伊朗球迷的在场,实际上是就是大胆地站在国际平台上对国内“头巾政策”进行权利宣言,以扩大国际支持。头巾是理解电影的一个关键。
女主角扎拉在16年前被同剧男演员恶意盗取并传播性爱视频,遭受极端民众的死亡威胁,被迫驱逐出伊朗,她在本次戛纳电影节获得最佳女主角奖项,抛开她的实际演技不谈,很大程度上获奖意味着官方对伊朗女性追求平等的支持和声援,在保持电影高质量的竞争力的同时,具有类似意义的还有这些电影:
贾法帕纳西是我钦佩的导演,伊朗电影非常优秀。有伟大的阿巴斯、马克马尔巴夫、法哈蒂等导演。本片的导演阿巴西在采访中不仅讲述了〈〈圣蛛〉〉的前期准备期间,伊朗电影审查部门的消极态度,还阐明了他的电影观念,更多地受国外导演的影响,而伊朗本土的现实情境则给他的创作带来了灵感源泉。简介里写着 这是一部丹麦、德国、瑞典、法国出品的电影,却由伊朗导演指导、讲述的是伊朗真实改编的故事。多么离谱。
关于当代伊朗导演,我们能从帕纳西、法哈蒂的电影里看到比前代导演更激进地对伊朗现实问题禁区的攻击。1979年伊朗革命是一条界限,在21世纪全球化更强发展的趋势下又是一条界限,现代性经验通过碟片录像带让电影在私密场所影响伊朗观众,现在的互联网更甚。在阿巴西的电影里,批判和讽刺的力度不但没有减弱,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他在创新一种新的伊朗电影制作方式。如果说阿巴斯一代导演为了避开审查,将摄影机装上消音器,去捕捉远离城市的人性的美好,那么阿巴西导演则依靠他的才华顺应电影国际市场需要,能够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而不用大幅度修改剧本,避开当地审查,将每一笔钱用在刀刃上,而创造出精神和实质上又依附于当地文化和现实的作品。这样看来,未来,去他国拍“本国”的电影,可能会成为挽救某国电影危机的一个办法,陈可辛导演最近在韩国釜山的准备动作,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电影创作自由的探寻。
到现在,铺垫了这么多信息,其实都是为了能更好的发现“圣蛛”。它是理解导演电影文本主题的核心,只有发现了“圣蛛”,才能更好地诛灭(港版译名“圣诛”)在伯格曼的电影〈〈犹在镜中〉〉里,上帝通过女主角的嘴里说出为一只大蜘蛛。阿巴西说伊朗电影多隐喻,而他的电影就像一记巴掌。我不知道阿巴西有没有受到伯格曼电影的影响,在伊朗,蜘蛛和鸽子等是伊斯兰教的圣物之一,本身具有神圣的意思,“蜘蛛杀手”在电影里是那个凶狠的可见宗教狂热杀手,那么圣蛛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说这还不明显,
多条道路通往一个繁华的中心,这些长长的道路构成了蜘蛛的腿,而中间的部分,政权和宗教,构成了蜘蛛的核心部分。这个“蜘蛛”将头和身体合二为一,而夜晚的金碧辉煌的道路所覆盖不了的黑暗地区,即影片中广大的黑色城镇,则依靠某种“默契”巩固着。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以宗教执政,政教合一。我对伊朗政治和历史不熟,伊朗的政府和宗教保持着一种关系,总之伊朗尊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认为女人露出皮肤脸庞会诱惑出世间的罪恶,所以禁止女性公开场合游泳,拍专门道德警察抓捕“不守规矩”的女性。。
明明是不允许出现的存在,为什么还能在电影里,在圣城里挑战着权威?是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莫大讽刺。在电影里,我们很少看到道德警察去主动抓捕已经乱大街的妓女。警察们大多不作为,明明知道抓捕蜘蛛杀手的最好办法却选择默许。难道仅仅因为被害者是地位低下妓女吗?相反的,仿佛约定俗成的,妓女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一种巧妙的包容。为了简单地维持社会稳定,当妓女为嫖客(男性)服务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上其他暴力活动等产生,能巩固政权的稳定。政府和宗教默许妓女的存在,并用毒品加以控制。这些可怜的妓女没有地位,她们完全是男人的玩物,男人残忍地摧残她们的身体,不给她们合理的嫖资。政府特意不大力限制,有意地控制着毒品的流通,导致她们在地位卑贱的基础上还自觉地为自己的“卑贱”提供合理性,而这些都是她们作为妈妈的女儿,女儿的母亲所察觉不到的,她们要的只是生存,而政府和宗教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利和保护。尽管蜘蛛杀手在不断杀人,但这些妓女们还是冒着风险上街,认可了自己的定位。政教没有想办法提高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而把锅丢给处于劣势的女性,将社会的愤怒转移到对妓女的仇恨上,这也就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又一个“蜘蛛杀手”,宗教的仇恨是恐怖的。头巾包裹住她们脸上的淤痕,却不能阻止她们积压已久的自由意识。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他们终将回归往常,而我们将持续痛苦”,是蜘蛛杀手的妻子对儿子说的,她始终关注着小小的家庭幸福而非狂热的民众情绪,是电影里看的比较透彻的人。
关于蜘蛛杀手,他们罪有应得。他们的存在是在非直接指导下,受宗教教义优生学的影响,替政教做事,最后又得帮政府擦屁股,做替死鬼。本片的蜘蛛杀手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却不满足原生家庭的性需要,他把杀人后的精神洗礼升华转变成对教义的执行、屠杀的动力,帮助政教清理掉他们眼里的障碍。当德黑兰面临总统选举之际,蜘蛛杀手又落网,他只能成为政教的抛弃物,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他们是无知的人。他们在监狱用手接雨水,却永远等不到真神降临。尽管如此,同情不应该为他们着想。他们和背后的“圣蛛”一样令人憎恨,他们的暴行不可饶恕。
图一是字幕出现前,蜘蛛杀手杀害第一位妓女后骑车抛尸的画面,特写这枚戒指。此时我们还不是知道杀人凶手的真实模样,只知道他的戒指特征。图二是蜘蛛杀手杀害怀孕的妓女后,女记者的新闻朋友给她递来凉茶压惊的画面。这次戒指又出现了!仔细辨别,图一戒指在左手,而图二是右手。我的理解是,导演把蜘蛛杀手分成了2类人,左手右手,简单的理解就是左派和右派的区别。宽泛的理解:左派激进,如蜘蛛杀手残忍地采取灭绝方式杀害妓女;右派保守,新闻朋友不止一次地劝阻女记者退出调查,而他退缩的态度实际上也是对妓女被施暴的又一原因——无人发声,无人作为。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又一个妓女的被害而不去坚持调查,反而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我们多少人,都是这样的人,多么可狠而可悲!?
关于对杀手的分类并不是为邪恶的杀手开脱。电影的魅力不在于理性的分析,这部电影可以看做是对伊朗女性的别样声援,也可以看做是一部普通的惊悚片,它的开头做的并不好,结尾用录像带的形式,讲述了一些未明确指出的,颇有轮回道义的东西。我们不缺乏电影,一点这十分无奈却也充满希望。用一张图总结。
这部电影不过是西方意识形态战发射的脏弹。与新疆棉花事件相同的另一次操弄。
整部电影完全是为了黑伊斯兰世界而拍摄。
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萨义德在1978年出版的《东方主义》一书中指出,19世纪西方国家眼中的东方是没有真实根据,凭空想象出来的东方,西方世界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人民和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偏见。萨义德认为,西方文化中对亚洲和中东长期错误的印象为欧美国家的殖民主义持供了借口。对于欧洲而言,东方是一种被人为创造出来的体系,蕴含着漫长历史积累下来的物质层面的内容。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产物,旨在为东西建立一个明显的分野,从而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而在法国和英国要让东方国家如阿尔及利亚、埃及、印度成为殖民地的时候,这种思想形态便在政治上有利用价值。东方主义建构及论述,与那些国家的真实面貌几乎毫无关系。结果,在东方主义话语中,东方被标以五花八门的消极特征:无声、淫逸、阴弱、专制、落后、非理性。 这本影响巨大的书已经成为后殖民论述的经典与理论依据。
《圣蛛》当中,我们看到除了一个作为记者的女主角(作为社会叛逆者)之外,对其他伊朗社会的所有人包括杀手,受害人,过路司机,普通民众,警察,法官,甚至儿童和母亲均作为负面形象进行黑化。
丹麦/德国/瑞典/法国4个西方国家投资,流亡的导演和演员进行拍摄。以西方的视角把个人仇恨融人对伊朗社会和文化的厌恨中予以丑化。其目的不言自明。
电影处处流露西方价值观的优越感,以一种观察野生动物的傲慢来看待伊朗社会和民众。当然,你可以把这理解为真实,然而,表现人类世界的电影一般不这么搞,经常出现露骨的交配镜头那是动物世界节目。
《圣蛛》里的连环杀手名字就叫萨义德,这不是偶然。
今年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颁给了一名来自伊朗的并不出名的女演员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凭借电影《圣蛛》,她走了很远才走到了我们面前。
因为和前夫的私密录像带曝光,扎拉遭到了伊朗国内的“荣誉谋杀”。之后几经挫折逃到了法国,甚至因为参与讲述伊朗女性残酷命运的动画片《德黑兰禁忌》的配音工作而背负了“叛国”的罪名。
扎拉说:“《圣蛛》是一部关于女性和她们的身体的电影,是一部充满仇恨、脚、胸部、性的,你不可能在伊朗看见的电影。”
电影的导演阿里·阿巴西同样出身于伊朗,他说:“我想拍的不是连环杀手的电影,而是连环杀人的厌女社会。”
“圣蛛”杀手对妓女的厌恶是整个伊朗社会对于女性厌恶的缩影,在宗教教义的包装下,他们将女性进行分类:妻子和妓女。
妻子是组建传统家庭和完成繁衍任务的工具,而妓女既是对肉欲的发泄也是肮脏不堪的存在,既渴望又厌恶。
而两类女性绝不可以混同,她们之间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在原事件中,正是因为Saeed的妻子一次误被出租车司机错认为妓女,继而引发了Saeed对于妓女开展的一系列实质性伤害。
作为退伍老兵,Saeedi认为性工作者道德败坏,她们的存在就是对伊斯兰革命先烈的亵渎,死不足惜,其所作所为是为神圣的城市马什哈德清理毒瘤。
在落后的警察制度和父权社会的包庇下,接连杀害了16名妓女的Saeed竟迟迟没有被警方抓住。
女记者Rahimi都能想到警方可以买通妓女从而找到Saeed的下落,但或许是伊朗的政治文化不允许他们与肮脏的妓女有所谓的合作。
最终,在Rahimi的以身试险下,Saeed被当局捉拿归案。
在影片的开头,首位登场的妓女刻意的露出了一半的头发并拉出了自己的一丝鬓角,后来我们明白了这是区分妓女和非妓女的标志。
Saeed的妻子在向丈夫展示新做的发型后,接着就撩起了丈夫的性欲望。
从严密包裹到露出半个头颅,这是Rahimi从女记者向“妓女”的身份转换。
三个场景里,头发好像成了一切淫欲和罪恶的来源。
露出的头发是妓女撩拨男人的放荡行为,严密包裹好的头发则是良家妇女的通行证。
这场以头发作为欲望表征的宗教行为无非是对女性的另一重压榨罢了。
而可笑的是,维护这一套规训制度的不仅有父权制度下的男性主体,更有被禁锢认知和视野的女性同谋者。
Saeed妻子在知道丈夫连杀16名女性后呈现出漠然和平静。
从小遵守宗教教义的妻子将那些街头的妓女和自己的女性身份进行割席。她是用头巾时刻包裹好自己罪恶和淫欲的良家妇女,而那些则是道德败坏露出一半头发引人犯罪的城市毒瘤,自己丈夫所做的不过是维护马什哈德的神圣和纯洁。
从小接受“丈夫就是女人的上帝,要虔诚的为丈夫服务”的思想,无数个妻子们从何处产生“女性命运共同体”的想法呢?
当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寓言一步步实现,似乎无数个“妻子”受益于人类现代化的成果即将得到思想解放时,“禁止女性上大学”、“禁止女性外出工作”等匪夷所思的法律法规却真真实实摆在了我们面前。
当各国女星剪去头发声援伊朗女性人权运动,是谁却在吹捧“饺子皮王子”和脱离基本认知的当红女星?
讽刺的是,对女性人权的践踏和猎杀行为不仅没有得到民众的谴责和制止,Saeed的真面目曝光后反而得到了社区男性同胞分外热情的鼓励和支持,更对“圣蛛”行为进行鼓励性继承。
一边是Saeed向大儿子绘声绘色的讲述他对妓女们的杀害过程,一边是大儿子骄傲的在镜头前表示自己要接过“父亲伟大事业的火炬”。
在大儿子重现杀害过程并邀请亲妹妹扮演“妓女”时,我们看到了一名男性杀人犯堂而皇之的在社会和文化的鼓励下对于女性的犯罪行为,而这份暴力自然有一天会轮到今日假扮妓女的妹妹身上。
“杀光所有妓女”本质上是对女性人格的粗暴定性和对底层女性苦难的漠视,在这场猎巫式的厌女运动中,父权制社会掌握了给不同女性定性的话语权力。
今天她是妓女,明天你也是妓女。
在神圣的穹顶和黑色的头纱下,女性依旧没有容生之地。
电影中的男性为了自身扭曲的信仰,而通过仇视、残害女性的方式达到所谓的“净化”,脱离了现实社会的背景,而将“受害者有罪论”强加给这些走投无路的女人,最让人惊喜的是电影采用双线叙事,并不像传统犯罪惊悚题材那样,加害者往往被遮挡给人以神秘感,这部影片中的加害者完全方位的暴露自己,不光是电影中大胆的将自己的犯罪通知给记者,另一方面在电影镜头呈现上也完全没有给加害者加以遮挡,而映射在现实生活中的加害者,他们确确实实在光天夏日中暴露自己,而被害者往往遮遮掩掩不敢示人,不光是在伊朗这样的宗教严肃的国家,就算在其他任何地方那些受到侵犯的女性大多也不敢站出来指责加害者。因为他们将女性失身定为一种“原罪”,但是又选择性无视了造成这样后果的反而是那些嫖客们,他们一遍遍的洗脑女性,“荡妇、婊子、下贱、不知检点”,让大多数女性真的被关在这样的牢笼中,但是女性们清醒一点,关上门的那些人本身就是加害者,他们绝口不提控制不住的兽欲、畜生一样发泄,而事后又把责任怪罪到对方的存在即是“诱惑”,好一出自导自演的戏码。更让人恐怖是,剧中碍于各种政治和宗教因素,官方角色尽然也熟视无睹,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会发现所谓的管理者其实内心和加害者一般无二,不管其实就是一种放纵,这部剧里太多的扭曲的细节令人发指,在宗教文化中用来遮挡头发的丝巾不光在符号上是一种对女性的束缚,在剧里也被真实的被凶手用作杀害女性的工具;结尾的男孩在虚假的价值观中不断的肯定自己,画面中他得意的演示着父亲杀人的过程,并用自己的妹妹作为道具,让人感觉到这样的邪恶思想还会燃烧的更旺,等等。这部电影或许你会觉得每一步都是明棋,没有悬念带来的反转和惊吓,但是它依旧充满着力量,因为这不就是你一定会看到、遇到、听到的会真实存在的事嘛,真实的让人振聋发聩。
这个世界会好吗?我不知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次的反抗,没有意义。政治、法律、宗教压在人身上,压在一个女人,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女人身上,给人的感觉就不只是无力感了,那是一种窒息之后的虚无感。生命何其缥缈,何其虚无。在这种感觉下,所谓的反抗还有意义吗?即便是窒息前的挣扎,也是生命的力量。一次反抗的“成功”可能改变不了任何事,人们还是会前赴后继地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追寻自己的真理。黑暗中的蜡烛,照亮不了黑夜,但可以让我们看清光。这道光很快会被黑暗吞噬吧,不要紧,这短暂燃烧的瞬间,有人看见了,看见了这黑暗中不止一个世界。
#戛纳2022#罕见的伊朗片里漏点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整个故事很抓人 有点90年代香港的奇案的意思 摩托车 性工作者 最终凶手还是绳之以法...女主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个人故事也是个传奇 ...
为编辑提供素材,替警察清理道路,在前线是扛枪的士兵,在圣城是徒手的魔鬼。屠杀堪比毒品成瘾,假借宗教之名满足不可告人的性癖。街头有通往地狱的邀约,宾馆亦能闯进披着制服的怪兽,黑夜里有伺机尾随的伥鬼,白日下有人鬼不分的愚民。男孩已熟练掌握了屠戮之法,窗外没有一滴落雨可以洗去满手罪眚。
#Cannes75# 可怕的是这种性别暴力不会是孤例,涌上街头要求释放杀人犯的人,写信给其子要求他继承父亲事业的人也还是会生生不息。这部其实应该给一个创伤预警,暴力镜头太过有压迫感了。
最开始打了很多字想分析导演在本片中采用的“更换叙述角度”的独特手法,却写着写着发现这些文字全部都是徒劳,因为就像结尾处呈现的那样,这种深入骨髓却被他们认为是真理的“恶”就是会这样一代代传下去。“神圣”的蜘蛛时刻不停编制着的这张大网,不仅网住了本片中的所有无辜女子,更是网住了每一个应在波斯土地上肆意生长却变得愚昧无知的人。而你更应该知道,终有一天,我们也将被这张网缠绕,无处可逃。
圣蛛杀手对16位妓女的杀戮,是如此残忍、肆无忌惮。手法无限粗糙,却一次次得手。可这样的罪行,在马什哈德,竟能传为英雄颂歌。影片在有限表达空间中完整展现了中东地区对女性的严重蔑视与迫害,战争和宗教对人性的扭曲。阿里·阿巴西用流畅的视听语言,为女性撰下不可磨灭的悲鸣与勇气。尤其是影片末尾的一段,是应令整个社会深省的恐怖写实。影片中的每一位女演员的付出都很伟大。
4/5 其社会价值大于艺术价值。这也许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电影,但是这一定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电影。阿巴西对这部作品有着更高的期望,不想仅仅将其拍成一部悬疑惊悚片,在片尾,我们会看到更加惊悚的是伊朗的现实。在电影当中,阿巴西更是直接地指出伊朗根深蒂固的厌女症结。这也许是一个人、一代人无法解决的病症。但是意识到问题是改变的开始,这一过程常常伴随着痛苦。另外想说一句,戛纳电影节能有今日之瞩目,需要归功于人类的虚荣心。我们不仅需要审慎地对待这份虚荣,也需要用它来做一些助益人类的事情。让这部电影通过主竞赛获得世界影迷的关注,就是一件好事。
莎依拉还不够,还要用卡多尔像裹尸布般将女性的“圣洁”藏好。社会规范出的“道德”成了杀人者的免死金牌,把个人行为变成集体共识。事件本身的讨论空间一定程度帮助了这部电影。预期过高,和导演前作差风格有些差距,只是对于身体细节的呈现依旧惊悚。
这才是今年最令人恐惧的恐怖片吧,而且是完全没有一点悬疑色彩的恐怖片。感受到无力感、绝望感让人心如死灰,无比切合当下都生活。
人家在拍地狱之火。内娱明星在cos卡塔尔小王子。这就是我们的福报。
2022戛纳最佳女演员。赛前算是最期待的之一,看了之后也不能说是差,就是太失望了。剧本大有问题是真的,开场视点人物五分钟就死了这个就有点……核心创意(女记者那条线)执行得还行,但是实在是除了女主和凶手之外全员工具人;另外剧作重点也在犯罪惊悚片和社会剧之间反复横跳。无论是勒死还是绞刑,都是会尿的(不说《杀人短片》了,看看人家《无邪》),导演应该不是不懂,可能是回避了……?总之可信度就让人觉得不太行。另外,导演可能外宾当久了(当然这不是个伊朗片因此还是能拍床戏嘛),最后居然让女主角跟一个男人行了个贴面礼,我滴妈这是要鞭刑的啊大哥!
制片地区没有伊朗,但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伊朗人拍的伊朗故事
只能说太可惜了,明明具备了这么多可以无限放大的议题,明明有这些勇敢的女人做好了扮演那些禁忌角色的准备,结果就是这样,海报也是欺诈,女记者作为主角也是欺诈,最有“戏”的竟然是男主(假如还拿到影帝那真是极大的讽刺)。第一场戏很喜欢,氛围拉满,结果谜题揭示得过早也显得毫无力量。最后的拉扯也只看到了镜头对准男主,完全偏离了关注女性受害者们的主旨
备受奉俊昊期许的阿巴西,交出了自己的《杀人回忆》,纵然这其中有时代、议题乃至水平的差异,但在好莱坞时下从传统类型到超级英雄无不在极力营造的性别政治的理想泡影外,我们理应在这些更加惨痛却总被忽视的土地上所孕育出的惊悚影像中窥见何谓真实的悲剧和愤怒。
蜘蛛结网狩猎,凶手弑杀成瘾,打着神圣名号纵恶欲。嘲讽的片名映衬于网状的都市夜景,喻意宗教洗脑百姓,世俗根深蒂固编织成网,短见鄙俗酿造可怖社会。今年戛纳的表演奖都不限于作品的效果,更多表彰演员自身的立意,宋康昊算是终身成就,这位影后则基于戏里戏外的切身遭遇。再观时局伊朗女性头巾抗议,本片恰成今年最重要的作品。
陈旧的类型样式,但对伊朗来说实属罕见。罪犯从开始就为人所知,用记者(女性视角)和罪犯(男性视角)切换,一边是搜寻证据+性别歧视无处不在;另一边是犯罪细节+家庭生活人性面孔,所有卡片都是开放的。前面与我们熟悉的谋杀类型片区别不大,但当两线汇于一点后,便上升到社会层面,以民众(尤其是下一代)的反应反讽社会文化背景下人性的扭曲,与普遍的认知存在着一道鸿沟。它的社会价值远比类型突破大得多。
美国大片,或伊朗版《新蝙蝠侠》
3.4 有奖相
算是限制级了,开头部分有生殖器暴露部分(毫无必要),电影前面讲的很好,后面部分太含糊,甚至有点儿急转直下,细节太差,感觉像是草草了事的样子。总体上,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3.5,哑火了。前半用力过度,后半拖拖拉拉,音美摄剪给足了气氛也补不了被节奏拖垮的缺陷。不要被梗概给骗了,女主非常优秀但这是个大男主戏,Mehdi Bajestani的精湛演技令人想起《无耻混蛋》里的瓦叔,变态又充满危险的魅力。可能还是会有奖吧,毕竟制作这么精良,只是主竞赛三分之一过去,连这部都不上不下,真是太可惜了。
据说: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原是伊朗有名气的女演员,后来,因为一段她与前男友的性爱视频在网络上泄露传播,给她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她被警方逮捕,被法院判处鞭刑90鞭、禁演10年,被称为“伊朗国耻”……后来移居到法国……她参演《圣蛛》并凭借此片获得第75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最佳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