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也能拿金棕桐?拍的挺好,以后别拍了。
一股精致的学生气,故弄玄虛,内容空洞,没有叙事,故事、人物、台词都很糟糕。演员只是用来构图的工具,换谁都行,全片堆砌了各种艺术电影的元素,但却没有讲出一个像样的故事,这可能是文艺青年导演的通病吧,追求电影感,但只去复制表面,堆砌符号,拍出一个看起来像电影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表达欲。
好在剧组足够有钱,可以在技术层面完成的很好,摄影、美术、音效都很在线,但也仅仅如此了。
只能说掌握话语权的人,脱离人民群众太久了。
在文化上,中國幾乎一直都是窪地,有高級的東西輸入,這裡會生出許多不一樣的果實,有的歪七扭八,有的異色逼人。保守的說,這裡是一塊好土地,但不太長的出好種子。
畢贛很聰明,照搬了塔可夫斯基的元素/意象,然後代入自己的真切情感——童年時父母不合的回憶——不過他真的蠻會寫的,電影的語感也好,所以整個電影是相當成立的。
但無意間,他的成功起了一個不好的頭——完全拋開現實,營造一個抽空的空間,讓人物盡情在裡面做夢。
可以說,他發明了一個方法論,讓一整代沒什麼生活經驗,但是閱讀經驗和觀看經驗都相當豐富的人有了盼頭——使勁發揮想像力,把畫面弄的漂亮一些,就可以拍出電影,然後得到人上人們的認可。
從這個層面上,畢贛做的是類似翻譯的工作——把塔可夫斯基翻譯到中國的電影製作人圈子裡面來了。
於是有了這部電影,從收音、剪接、海外發行都可以看到,都是跟畢贛有關係的人。
兩位主創都是公主,這是避不掉的。整個故事幾乎是沒有太大意義的,但有一個主要的動作,就是「告別」。
大潮水就要來了,人們都在離開,小公主也是——從她的表情不難看出,她並不明白發生了什麼,只知道大難臨頭,必須得跑了。
開頭江邊還有祭祀的人,但她不關心,去找她的朋友——在一個長滿植物的美麗溫室裡,她和朋友重溫過去的美好時光。然後,她來到一個老人的家,老人告訴她,「我不打算跑了」。她沒說什麼,也沒做什麼。
再接著,她帶著那個往日帶給她快樂的泳鏡,看著預示災難的滔天洪水,像是要縱身跳下。當然,小公主沒有,她來到了高高在上的燈塔。
在與即將陷入災難的人們錯肩而過之後,她最終還是選擇遠遠眺望,隔江觀火——到了這個份上,這已經不是電影了,是潛意識的暴露,是整個時代的隱喻。
近几年来看过的最令我反胃的玩意。作为四川地区的居民,感觉到自己的语言和乡土被一个老鸨装扮成了妓女,卖给欧洲人。空洞的“摄影作品集”;各种“获奖”元素的拼贴画。让我想明白了为什么少数族裔会对“文化挪用”如此唾弃;在这帮玩资本人脉背景的人眼里,我们视为珍宝的精神文化只是他们踩着向上走的工具。我喜欢贾樟柯和毕赣,喜欢他们对乡土的表达,相较之下,高下立判。奉劝该片导演,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至少要做到诚实。
故作高深实际没什么思想深度;
导演野心很大但是很抱歉没有才华就是没有才华,学院派打造氛围气质很在行,但是无剧情类的文艺片至少先做到毕赣再说吧;对导演打造的情绪无法共鸣,太空洞了;
抱歉我无法看在金棕榈之类的光环下说出哪怕一点点好话,因为这对太多无钱无势的超有才华但暂时还没有机会的导演太不公平了
作为戛纳路线短片,15分钟内,剧情线很浅也很短,但人物动机不清晰。要解释是什么drive了这个角色去take action的话,那就只能是一种情感。是什么情感呢?
我觉得是一种离乡的惆怅,阔别旧地旧人的情。其实和三峡大坝,原居民迁徙是类似的生活变动。对生活在这的居民来讲,很多人选择留下,放不下旧情旧生活,身边人被迫离开的这种情感,也和现实生活中的移民是类似的(虽然不知道导演是否有此意)。但这我感觉几乎不是在剧作层面去体现的事情,而是单纯抛出了一个又一个小事件串联,人物前后行为几乎没有明显动机可言,就单纯像一个观察者一样,在被动地经历这些事情,最终整体呈现出来的,不过就是一个叫做“主角”的人,给我们看(都不是带我们经历感受,甚至介绍。单纯是看):在这么一个背景设定下,存在着这么一些人。主角被动倒不是太大的问题,有时候可能出于影片中的现实因素,比如角色性格,周围环境or社会制度之类的,会让一个人变得被动。但这种“被动”其实也是一种对周遭事件的回应/反应。反观这个片,除了一样的表情,表现出的同一种“愁绪”和无可奈何,看不到任何的反应。就会有点浪费这个设定,这份诗意,和这些投资了。
至于诗意的话,原有的城市淹入水下,土地变成海底,天空变成汪洋,鸟儿变成鱼儿。这就是片里比较诗意的设定,包括导演也用开头的歌谣去秀了一把“诗意”了。但纵观全片,比较值得玩味的也就是这种情感,诗意和一整个“海水倒灌”概念了。这么总的来看还用得不好。
在其他方面,视听语言的话,我不太喜欢这种运镜,觉得没做出啥作用,还有点干扰。这样所谓“水”的游离的性质,是蛮实验和突破,但可能是我审美没到,或者还是太概念化太抽象,而脱离了其为影片叙事和基调服务的功能了。构图、调色都典型的“艺术电影”风格了(虽然这样说不太好听,还有点污蔑“艺术电影”这个词,甚至“艺术电影”这个词本身是否应该被定义,成为一个term都有待商榷,但不得不说我确实感觉这种“美”和这种“慢节奏”都成为某一种被人用得泛滥了的“艺术电影”标签和手法了,而很多时候那些片空有这么一种标签,但更内核的比如剧作,概念,主题,情感表达,都没太跟上(我这也属于典型的对这种片的意见)),就没啥好说的;美术做的挺好,就是时尚品牌的广告味有点浓,可能是太概念化;但是声音设计是有惊喜的。主角上到学校天台,听到广播警告“潮水袭来,远离江边”,和浅浅的,悠扬但孤独的管乐配乐。不时出现的一些离调的吹奏,甚至模糊了配乐和现场录音的界限。虽然知道当然是配乐,但是在想象“是不是有某个怀念这里的人,回到早已破败不堪毫无生气的学校,重新吹奏曾经的乐器”的一瞬间,那种感情还是很美好的。而这一段还能听到远方传来的滚滚雷声,潮水反复而细碎地拍打上岸,环绕着整个时空的雨,还有一点风吹,直接让人想象到,在镜头无法穿过灰绿色烟雨的对面,是不是真的有山在被海水吞没?
演员表演,除了说方言的配角(除了他们的对话节奏有点快)之外,主角和男配的演技都一般。除了台词功底之外,女主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少但没有灵魂。这种少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表面来看确实是符合这部影片基调的,但实际上给观众带来的观影体验上,只有因为“少”而带来的一点点思考:她在想什么?而感受不到她的内心活动,和角色除了一丝丝“离乡惆怅”之外更深层次和丰富的情感,就更别说让我们走近(还不是进)这个角色了
最后,感谢鼓励艺术创作创新的出品公司。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护航人。青年电影人太难了。看到导演是纽约大学毕业,这毕竟还是进了戛纳,对中国电影人来讲还是一剂强心针。我们都是电影学生,继续一起加油吧
纯路人,最近看了一场半个小时左右的线下陈剑莹导演作品集的放映,五十的票价,本怀着欣赏和长见识的眼光去参加的放映,结束后我开始怀念起三十块钱能买到的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票。
补充一下,这篇短评是标题党,有些以偏概全和阴阳怪气,而且对学院派的定义相当浅薄,在这里道个歉,想了解学院派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下美术史上的学院派,这里就不多做解释啦。
#75 Cannes短片竞赛单元 很复杂的情绪,被打扮出来的片子,没有形而上的表达,三峡好人的背景,主人公和故地的告别,但表演苍白,电影语法和调度能看得出大量的资本介入,成本高,缺乏新颖和更多的尝试 诚然,对于中国拿奖是值得欣喜,但不应该成为大多数影人意淫和膨胀的资本,还有很大的空间,和很多的路要走
《我的区长父亲》?
这才叫资本
预告即全文
太假了 很久没看到如此空洞的短片 好好拍广告吧
📍5.27 cannes salle debussy各种大景别的使用将姚安娜的存在感降到了最低,换成哪个安妮安娜都没有影响,但仅仅的几句方言都没去学,诚意可见一斑。对比前作和第二场短片整场,完成度算是比较高,美术不错,运镜、特效、调色方方面面肉眼看得出的贵。但空空荡荡就是让人喜欢不起来,所有的创作者都需要真正的生活。
戛纳…做个人吧
Cannes 1.5/5。她不知道她在拍什么,她不知道她在演什么,他们不知道大众生活到底是什么。
姚公主真行啊,大雨里骑车头发也不湿妆也不花,甚至透出水光肌粉底,魔幻现实主义了
(还没看,但有话讲)并不看好这部片子,景很美,没有人,没有魂,所以最多只能仿出一个“塔可夫斯基”的塔味外观,但内里依然是空洞尴尬的,缺少“人”的灵气。不理解,拥有诸多privilege还不够吗?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夺走本不属于自己所属阶层的人的故事呢?【往大一点讲,跟性别无关,戛纳在用个例来掩盖压迫性的system上的问题。】
硬扯三峡好人的社会话题,内容极空,好吧,我们都是鱼
感觉像有钱人玩票的产物。映后的两个问题真诚又尖锐,其实是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拍假的东西?
其实中国有很多人真的很厉害,为什么就是这个得奖,你告诉我!!!!!!!!!
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里最让我失望的一部,姚安娜僵硬虚伪的演技和莫名其妙的剧情,徒有其表的写意镜头也掩饰不了空洞的内核,是怎么做到拿奖的?
我愿称之为景观诗意现实主义,有充足资金和资源的青年导演的通病,常见于国外院校毕业的导演,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症候。我看到不止一个剧本像这样:主人公并不参与导演构建出来的世界,而只是在其中巡游,观览这个世界中的离别、观览底层、观览那些他们从未经历过的故事,在魔幻现实的意象中投射自己或有所感的一点小确丧。从某种意义上,过于优渥的创作和成长环境似乎让他们无法真正进入那些他们所着迷的诗意的地理空间,于是这些诗意的空间便成为了一种“景观”,这些“景观”是非历史化甚至非私人经验化的“符号”。如果如九苍老师的书名,电影的宿命是“擦去符号的印记”的话,那么这些景观诗意现实主义的作品实际上走向了电影的反面,他们充满对表层符号的迷恋,在女主角空洞而忧愁的表情下,成为一场符号的展演。
空洞
虽然中国短片拿了金棕榈很开心,但这部的质量……
甚至可以想象导演在自己的项目书里是如何精准地对标了各大A类电影节的获奖项目,并依靠自己的背景人脉和巧舌如簧拉来了充裕的资金,请了艺术电影圈最优秀的人才,使用了昂贵的拍摄仪器,最终不太费力地完成了这部极度投机、精准讨好电影节和欧洲观众的可笑作品。导演或许是学生时代浅看了一些塔可夫斯基,不管有没有美学和叙事上的必要性,也必须在自己电影里花上大价钱租斯坦尼康、使用胶片和莫名其妙(且难看)的长镜头,挪用各种和语境毫不相干的意象,来复制出一个与其自身成长环境、视角完全割裂的虚假现实。他们不在乎,不在乎自己明明已经拥有了如此多的privilege,却还要抢夺本就毫无话语权的人的发声空间的事实,他们只在乎这些工具能否充分满足自己的自恋,满足自己作为普世意义上“精英阶层”的自我实现。
这是华为作为世界品牌的有力证明,它已经影响到了戛纳,二公主夺得影后指日可待,期待有一日她能像大公主一样在万众瞩目之中归来,并大方得体的在机场发表令人热泪盈眶的讲话,她一定戴着口罩但挡不住深情的眼睛,在民众(员工)们的欢呼之中,各大媒体进行直播。华为雄起!
平心而论姚安娜这角色换谁都一样,她提供的就是她作为一个人成为这个构图中必要的存在元素。短片里这部毫不出彩,两颗星给构图和宜宾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