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么找不到在哪能下啊,你们能给链接或者教教吗?。。。。。。。。。。。。。。。。。。。。。。。。。。。。。。。。。。。。。。。。。。。。。。。。。。。。。。。。。。。。。。。。。。。。。。。。。。。。。。。。。。。。。。。。。。。。。。。。。。。。。。。。。。。。。。。。。。。。。。。。。。。
影帝尼古拉斯·凯奇,一直在翻身,始终难成功。触底反弹是好莱坞最惯用的人物剧情走势,凯奇在一部又一部大作中经历了这一美妙的转折弧线,可现实中的翻身之作总是差强人意。
最近,凯奇的又一部“翻身之作”惊掉了很多人的下巴,差点让人气血攻心,溺毙于泛滥到自己口鼻的鲜血当中。天雷滚滚,立地成魔——恐怖惊悚的《曼蒂》(Mandy)真可谓是一部邪门的异片!
那当了十年“烂片之王”的尼古拉斯·凯奇能靠这部乱力怪神之作翻身吗?《曼蒂》一出,一众媒体和评论人,迫不及待的为凯奇翻了身。
IMDb给出了不错的7.5;
难伺候的影评人论坛MTC给出了惊人的81分。
难道是曲高和寡的文艺恐怖片?再看偏向大众的烂番茄也拿下了中等偏上的成绩,烂番茄新鲜度一度高达95%。
国内观众看到流出的评分后,一度欢呼雀跃,感叹凯奇大叔终于熬出了头。可越来越多内地观众看完成片后,表示“居然看睡着了”。不同于国外网站的一致好评,《曼蒂》在豆瓣网上的得分目前掉至5.6分,连及格线都没有碰到。胖哥“以身试片”之后,为凯奇的卖力“潸然泪下”,但《曼蒂》注定只能是小众群体观众的兴奋剂或快感药,
影片中大段的炫技设计,绵长的意识流、心理刻画换来了影评人们的高潮,却给大多普通观众带来了副作用!导演帕诺斯·科斯马图斯极度个人化的风格痕迹是把威力十足的双刃剑,让影片容易走上阳春白雪的逼窄之道。
其上一部长片《迷幻黑彩虹》,用心理学配硬科幻,加上一场接一场令人沉睡的蒙太奇,给影迷留下了“偏驳”的整体印象。
到了这部《曼蒂》,帕诺斯·科斯马图完全放飞了自我,把B级片玩出了cult味无缝对接意识流,强调“走心”!
其实,《曼蒂》的故事非常简单,凯奇饰演的瑞德是憨厚老实的伐木工人,带着妻子曼迪生活在乡野林间。两人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平时除了夫妻间的交流,没有太多的社交负担。曼迪敏感,细腻,有着特殊的女性气质,带着让人说不出的神秘特质。
《曼蒂》从第一幕开始就打下了自身类型元素的基础。第一幕由曼迪对瑞德的两段对话,一段独白构成。分别讲述了曼迪小时候和父亲的诡异交集,还有两人谈论宇宙中星系之间相互吞噬的自然现象,那段独白则是来自一本恐怖小说的读后感。
缓慢的叙事节凑,闷骚十足的潜文本建构,这些伏笔的设置方式本就容易使人昏昏欲睡,导演还嫌氛围不够,猛得往场景和图像上灌入自己的审美风格。
反学院派的妖冶打光,浓得化不开的猩红色调,还要刻意做旧的图像噪点,
夸张的、注重隐喻性的超现实构图,人物面部表情的超慢镜头特写。难怪有影迷说,影片的第一个小时实在太过难熬,为了强调风格而完全牺牲了故事。
慢节凑的叙事,较弱的主线故事,是《曼蒂》遭受非议的最大原因。而后,以上所有的元素特征在后面的几幕中得到了延伸和扩张,甚至有点走火入魔。一群邪教雅皮士意外闯入了瑞德和曼迪的生活。
更可怕的是,那位精神分裂,极度自卑导致格外残暴的邪教头目对曼迪“一见钟情”。恋恋不忘的他干脆施行了绑架和囚禁。
可在那场“曼迪的嘲笑”之后,自卑心泛滥的邪教头子对曼迪施行了残酷的火刑。
瑞德大难不死,踏上了血腥的复仇之路。
《曼蒂》的主题是复仇,描绘的是人性的堕落和腐化。
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把复仇行径渲染成了地狱之旅。徒手爆头,电锯对战,割喉断头,血涌入注,在意识流,重心理的风格中加入了大量的暴力元素。玩到性起之时,连身体溶解,肉体肢解都一齐奉上,看得人头皮发麻,一阵暗爽。
复仇的叙事与前面的低落节凑完全不同,前后形成巨大的情感落差,划裂出冲突强烈的剧情张力。在《曼蒂》中,我们看到了致敬意大利铅黄电影(Giallo Film),美式磨坊电影的众多B级和限制级电影元素。
身体溶解、变形、爆炸是他的特殊癖好加独门绝技,浓厚血浆,不明液体,要多少有多少,仿佛美国B级片大师斯图尔特 戈登灵魂附体。
但融合进导演帕诺斯·科斯马图的心理戏和独白设计,又让《曼蒂》给人形式突破的新意感觉。把B级片变得文艺起来,具有美感,让人想起了意大利铅黄电影大师达里奥·阿基多的《阴风阵阵》。
对于女性的刻画,浓烈的色彩运用,高饱和度的底色,极端残暴,对死亡过程的分秒呈现到达了详尽写实的耸人程度,伴随血腥场景烘托而出的还有悬疑吊诡的气氛,猝不及防的暴力上演,使两部影片有了跨越时空的类型共振。但《曼蒂》最大的特色还是心理向的刻画。
毒品和密药,为大段的心理戏提供了逻辑印证。从抽烟、嗑药、尝毒,一步步滑入暴力的欲望深渊,男主角瑞德常常游走在幻觉和现实交接的边缘。片中出现了一群骑着机车的黑色骷髅,
他们是邪教成员召唤出来的帮手,也是瑞德在复仇路上的第一批对手,他们是人?是魔?还是怪?其实并不重要。
他们贪恋无比,享受痛苦,沉溺于情色和毒品,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群恶魔和后面的邪教成员,两批人员其实互为投射。那些邪教成员,不过是人形恶魔,披着人的外衣,在社会作恶,释放着贪欲和邪念。瑞德在幻觉中先打败了恶魔,
再于现实中消灭了这群恶人,
最后焚烧于森林中的怪屋殿堂,这是恶的集中隐喻。影片最后的一幅画,是巨大的两个星球在上,被大火照得通亮的森林做底,
细心的观众一定会想起枯燥第一幕里,女主角曼迪与瑞德之间,有关星球的深情交流。
所以,第一幕的伏笔其实在后面也有收尾和呼应,并非完全的“无病呻吟”,刻意文艺。
《曼蒂》这样的异数,必然会引来两极分化的评价。电影从来不是为了迎合所有观众而拍摄,它会表现出导演特有的质地,对能够引发共鸣的观众发出讯号,让有的人爱的死去活来,有的人有嗤之以鼻 ,这难道不是电影和其他艺术作品应有的品质吗!
不出意外,导演因该是和我一样看着CULT磨坊电影长大的,看着这部电影,一瞬间感觉自己回到了高中租VCD回家看的年代,那时候还不知道阿基多,帕尔马,罗梅罗,卢西奥,雷米。只知道什么血腥恐怖就租什么,每个周末和小伙伴都搞一个血腥恐怖小夜晚。
正好这是一个几十年后的周末,看了这样一部血腥的小制作,这种类型的电影故事都很简单,但怎么拍出CULT感觉,是一个新难题,尤其是在这个英雄电影时代,这种电影已经属于边缘,导演绞尽脑汁在视觉上花了不少,功夫,于是我截图,PS电影中的场景,告诉大家为什么这部电影值得我们一看,值得大家给予鼓励的掌声。
1,动画与现实结合的方式
2,色彩的大胆运用,多色过度随处可见
3,人物设定上使用了超现实的变异人种
4,没忘记武器上的传承
5,构图上花了不少心思
6,出色的演员,尤其是凯奇
7,请大家自己去看吧
①
依旧是写《遗传厄运》的时候提出的那个问题——
现在整个自媒体圈标题党泛滥,一惊一乍乃是家常便饭,各种「神作」俯拾皆是,分分钟给你吹爆。只要能用放大镜找出个优点,那就值得一看,中规中矩的,那就绝对不容错过,一般意义上的「优秀」,到他们嘴里肯定就成了「神作」。
那么,碰上真正的神作,该怎么办?
「神作」、「超神作」、「究极神作」,额,「超究极神作」?
在这个任何人对任何事都能够指手画脚的时代,打分之前,请先告诉我满分在哪里。
②
也快十几年了吧?「凯奇这次翻身了么?」的世纪之谜终于也快变成,「这家伙到底还能不能翻身?」
毫无保留的吼叫式表演向来很难打动我,银幕上越是青筋虬结声嘶力竭,座位上我就越是冷眼观之。
只要你不是生理意义上的面瘫或哑巴,类似的表演做到又有何难?实在悟性不够,那就把自己绑起来请人猛烈踹击你的敏感部位,相信一个正常人在口吐白沫彻底报废之前,总也是能够领悟到一些的。孩子,记住这痛彻心扉的感觉,以后出去闯荡江湖,你就是个方法派的演员了。
③
嗑药片,cult片,血浆片,甚至还很文艺。一部纯粉丝向的小众邪典电影。
符号、场景,到处都是表现主义。
水晶湖、电锯,隔山有眼,人皮客栈,猛鬼追魂,芜杂任性毫无技术含量的致敬。
以及近乎搞笑的男性生殖崇拜。
④
频道对上了,这就是一必看经典,日后某些榜单的常客。
频道对不上,那就尽管开喷吧,脏话用尽,也不见得真冤枉了他们。
20181007
这片看了30分钟,要不是凯奇那张许久不见且略显发福的苦瓜脸,我真会觉得,是我下错了电影。
俗话怎么说来着?“一定是我打开方式不对。”没想到这部《曼蒂》是这样一部片子。
一句话,不推荐大众看这部电影。不推荐不推荐不推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虽然个人对本片评价不错,但属于意外收获。
我是个B级片粉丝,尤其是7、80年代那些亚文化的邪典片很痴迷,这部《曼蒂》是这样一部风格的作品,其实其实比较符合我的重口味,但我深知这种风格和内容的玩意儿,普通影迷是接受不了的,谁看谁知道。
这并不是在diss大众审美,因为《曼蒂》就是一个粉丝向的东西,其中所表现的内容来自于一些产生于特定时间、形式和风格有着强烈标签化的作品。只有这些作品的粉丝,或者曾经接触过这类电影的观众,观赏本片才会有代入感、有feel。
否则,就这片前半部分那腾云驾雾的氛围,慢的要死的节奏,不被喷死才怪呢!
但之所以很多朋友去围观这部电影,主要还是在于围绕该片这个关于“尼古拉斯·凯奇凭借此片咸鱼翻身”的噱头。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昔日“批片之王”凯奇兄,关于他“狂接烂片为了还钱”想必诸位早有耳闻,其中版本好几种,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最重要的是,这位在近5年内拍了一大坨烂片,昔日奥斯卡影帝、性格男星、动作明星堕落到如今地步,这是事实。
而之所以出现“凯奇翻身”的说法,主要在于《曼蒂》迄今为止超高的口碑。。。仅限海外。。。
该片最早见于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狂收好评,烂番茄评价一度100%。如今电影已经在北美小范围公映(9月14日),各大网站的评分也趋于稳定,来让我们看一下。
烂番茄。来自各大媒体和影评人,新鲜度95%,且爆米花指数也有80%。
MTC,如图,比起媒体评价的81分,用户评价也有7.6
比起专业电影网站,更加大众化的IMDB有7.4分,注意打分者仅有2000多人(上述均为截止发稿数据)。
以上数据和打分人数说明一个现象,这片还是小范围流传。
再来看我们的豆瓣网,不及格。我想随着打分人数的增多,这个分数还会更低。
问题出在哪里?回溯近几日围绕这部电影的话题,大众还是被带偏了节奏。
昔日影帝、如今的堕落之王,好不容易有了一部“能打”的片子,加上凯奇叔在内地的影响力(没办法,从VCD时代开始,他的作品流传太广了),让大众自然关注起这部口碑很高的电影。再加上一些网络营销号的煽风点火,想必之前大肆鼓吹“凯奇依靠这片翻身、逆袭”的段子手们,80%都没看过这片。
结果间接拉升了《曼蒂》的在大众群体中的热度,包括我也是这样。早就知道这片口碑爆了,一直想见识一下。估计很多朋友围观了本片的“真容”之后,都跟我一样是懵逼的。
因为我们都抱着看《极速特攻》的态度来看关注本片,结果发现满不是这么回事,自然会有“落差感”,爬得越高跌的越惨嘛!
但为什么这样一部大众不喜欢的电影,获得这么高的口碑呢?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这片在哪儿爆棚的?第35届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这个电影节是传说中的“独立电影节”,无论是获奖还是参加展映的电影,都是非常小众的片子。来让我们看下今年都哪些电影获奖了。
这些电影,别说看过,大部分都没听说过。
而且我的观点相信也有一定代表性,这些片子不出意外是不会碰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很多都是非主流艺术片,不是大众的菜,也别跟着裹乱了。而《曼蒂》恰恰是从这样的电影节里走出来的,可想而知,之前我们方向就被带偏了。
这种复古情绪很重的风格化的作品,包括其中的蒙太奇效果运用,容易被学院派接受,就像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的《亡命驾驶》,是西方黑色电影的风格的写照;还有乔治·米勒《疯狂的麦克斯4》,是大开大合B级片的风格的极致化复刻。
所以不难理解《曼蒂》在专业人士眼中高水准了,再加上西方邪典电影的粉丝群体,很显然,这一次学院派又一次的跟大众站在了对立面上。
而且,不得不考虑,西方这些邪典电影,在东方培养起来的粉丝,远不如西方粉丝群体壮大,所以在我们这边,这类电影就更小众了。
话又说回来,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是纯属意外,因为我本身就是这类邪典作品的粉丝,在一个本不属于我心属范围内的领域,发现了一部我偏爱的作品,这叫歪打正着。
导演绝对是个B级片电影粉丝,因为《曼蒂》这部电影,可以看做是一部致敬类作品,容纳了太多特定电影的风格和模式,简单的复仇故事,阴郁,老套,迷幻,真诚。
可惜影片成了自身空虚的囚徒,用情绪和借来的大胆的暴力风格取代了感情。
说白了,导演想得太多,各种致敬,昔日邪典电影一箩筐的一把抓,风格多样,反而没有了自己的风格,这是本片的缺点。
比如前半段光影效果下如嗑药般的迷幻色彩,曾经常见于各种亚文化电影中,70、80年代尤为流行,这种风格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大卫·林奇的恐怖片《妖夜慌踪》,当然展开一点,关于梦境那段,勾连起《穆赫兰道》也是没有问题。
而片中涉及到的邪教部分,尤其是女主角曼蒂被抓后,在邪教头子情节的摄影和风格,熟悉恐怖电影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这是典型的意大利铅黄电影风格(Giallo Film),那种怪异的表情特写和氛围,比如马里奥·巴瓦的《黑色安息日》就是这样(各位抱歉,Giallo片小弟看得不是很多)。而且跟开场30分钟迷幻感是有差异感的,这就是该片风格杂糅之处。
铅黄电影(Giallo Film)。因为这些影片的素材大都来自那些铅黄色封面的犯罪小说。虽然情节模式都差不多,但铅黄电影却成为意大利最具邪典意味的影片类型。首先,它们很功能化:血腥、色情、露点场面一个都不能少;其次,它们非常残暴,对死亡过程有着详尽写实描绘的癖好,而且大多具有SM倾向,尤其喜欢虐待女性洁白丰满的肉体;最后,铅黄电影从不雷同,有注重血腥效应的,也有注重悬疑气氛的,各有各的风格。
达里奥·阿金图使铅黄电影享有世界声誉的大师。他的《阴风阵阵》最有代表性(今年有翻拍哦),虽然是恐怖片,但无论视觉和听觉风格都很先锋。画面大量使用色彩鲜艳、反差强烈的几何图形,造成浓厚的巴洛克风格,而哥特味道十足的电声配乐,以及诡异灵动的灯光,更强化了妖艳的气氛。以至于比起这些,美女们惨遭开膛破肚的视觉冲击力,倒在其次。
更明显的在于后半段,如果说前半段沉闷,后半段复仇开始则爽爆。
后半段血浆飞舞的风格,属于西方剥削电影中的Splatter类型。
splatter是喷血的意思,基本概括了该类电影的形式,四处可见血浆的喷洒,脑浆迸裂,内脏和断肢满天飞。Splatter指的是专门为了突出血腥刺激而拍的电影。1963年的《血的盛宴》血浆电影的鼻祖,是让Splatter正式独立为一个亚类型,随后的《恶魔假发屋》和《血腥魔术师》等片都是典型的代表作。由于无须严谨的故事情节与镜头切换等低成本原因,Splatter的血腥残酷场面大有泛滥之势。比如在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的食人族系列伪纪录片,日本的《豚鼠》系列,没有很血腥,只有更血腥,越是血腥越是能引来观众。
Splatter电影对后世恐怖片的影响很大,比如《群尸玩过界》和《鬼玩人》这些著名电影其中都有Splatter元素在里面,而且Splatter电影与另一个亚类型slasher电影(杀人狂虐杀类)结合的越来越紧密,比如《电锯惊魂》这些杀人狂电影。而昆汀也是非常喜欢这类电影,在《杀死比尔》中的百人斩大战,要是放在其他电影里估计纯粹为追求美观和大场面,可昆汀却利用了Splatter元素,结果变成了血腥盛宴。
参照如上示例,这类电影带有强烈感官刺激的splatter风格下和欲扬先抑的故事模式,后半段除了爽快之外,更有对昔日B级片的模仿。
比如凯奇大叔那个角色说自己住在自水晶湖,这个地址,是《十三号星期五》里杰森的老家,后半段凯奇走得就是杰森路线,拿着大片刀砍人,临近结尾大战的电锯PK,走得又是《德州电锯杀人狂》的风格。
还有那些嗑药的邪教徒,如肉体苦行僧的设定,明明就是黑暗艺术家克里夫·巴克最擅长的,无论是电影《猛鬼追魂》还是手办《扭曲的灵魂》,太典型了。
除了上述这些,我还看到了澳洲恐怖电影《恶魔客栈》(Inn of the Damned 1975)、韦斯·克莱文的巫毒电影《蛇与彩虹》,山姆·雷米的《鬼玩人》,乃至新世纪库斯·邓斯坦《夜魔》《藏品》的影子。
但综合表现之下,本片还是Splatter电影与slasher电影融合下的产物,代表80年代盛极一时的杀人狂类邪典电影,对美国中西部内陆地区(比如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州这些),印第安人原住地的文明与荒蛮,神圣与邪风之间的对立描写上,也很有代表性。
但这样以来,该片各种致敬和模仿,风格杂糅,反而没有了自己的风格。
举个例子,昆汀《杀死比尔》之所以经典,不单单是其中融入了B级片、Splatter电影、香港邵氏片、西部片等大量致敬元素,更因为该片有着自己主体“昆汀式”风格,上述元素只是噱头而已。
但这部《曼蒂》却喧宾夺主,这些致敬的风格和元素大荟萃,反而没了自己的风格,这就是该片最大的问题。
喜欢归喜欢,有问题还是要指出。
综上,归纳一下,《曼蒂》只是小众粉丝的狂欢,却是一部会让很多观众失望的作品,本体还是一部“艺术片”。
但是,一些观众,其中不乏一些之前带节奏的营销号,反过来说电影“评分口碑不靠谱”,甚至有“烂番茄刷分、收买影评人”的说法。各位,你要说迪士尼漫威电影,存在公关行为的话,或许有人信。尼玛这么一个独立电影,要啥没啥,收买个屁啊。喷归喷,觉得不好看可以骂街,但别乱扣帽子。
最后,尼古拉斯·凯奇能否评价此片翻身?不可能!终究还是小众独立电影,你可以说他有翻身的苗头了,但还差着远呢!本来人家就演个小众cult,结果在国内就莫名其妙的成了翻身之作,引得这么多人关注,本身是不对的。但什么时候等他用一部主流电影,类似里维斯《极速追杀》那种,叫好叫座重回观众视线,那时候才叫翻身呢!
首发于公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lim
关注【电影败家子】,头条号、百家号、公号皆可
我喜欢尼古拉斯·凯奇,不仅仅因为他从《勇闯夺命岛》开始,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更因为《离开拉斯维加斯》、《火柴人》和《战争之王》。他的作品,是某种更接地气、更颓废、更简易的“男人圣经”。
可惜,这部“圣经”不完整。他之昭示了无奈和毁灭,却没有应对这些问题的答案。
当我期待凯奇大叔用新的电影完成“圣经”时,他却掉进了投资失败的漩涡。玩笑也好、现实也罢,曾经的奥斯卡宠儿,开始在烂片堆里打滚儿。我怀疑只要钱到位,他或许连中国网大都愿意来拍。
但我还是喜欢他,原本以为是对过去辉煌的依依不舍;直到看过他最新的两部作品《曼蒂》和《星之彩》后才明白,我是在身披血浆、恶斗怪物的凯奇大叔身上,看到了业已老去的自己。
很多人在争论,《曼蒂》是不是凯奇的翻身作?《星之彩》又能不能让他走出烂片的泥沼?我觉得这个提法有问题,因为凯奇从未倒下。他只是需要钱,于是演出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小制作,但他有没有放弃作为一个演员呢?我觉得没有。
本片榜首的评论说得很好:
什么人需要翻身?同辈的,约翰尼·德普需要翻身。他被杰克船长这一角色捆绑后,就失去了在演技上求新的尝试,几十年如一日的自甘堕落,跟“海后”那点破事儿,翻来覆去,就是过不去了;约翰·特拉沃尔塔需要翻身,这个《变脸》的另一面,沉浸在“科学教派”里,根本不思进取,唯一关心的是飞机跑道上的青苔。
但是尼古拉斯·凯奇,他需要翻什么身?再烂的剧本,他也在好好演;只要有机会,就会加入一些代表人物性格的小动作和细节,和深层次的表演。他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把姿态放低,低到泥土里,竭尽远超100%的努力,出片子、挣钱。
如果你管这样的人叫咸鱼,那么我无话可说。
确实,从《国家宝藏2》开始,凯奇大叔就开启了“来者不拒”模式。但是他也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海扁王》,也给高分动画《疯狂原始人》贡献了卓越的配音。接烂片是为了生活,但无论戏好戏坏,他作为演员,一直认真对待着每一份工作——面对媒体,他一直表示:演员的工作养活了他,让他有能力还债,因此他一直感恩(出自《好莱坞先驱报》)。
在《曼蒂》这部作品上,我们能看到有意思的群氓效应。一开始,圣丹斯传来喜报,说凯奇大叔终于要考《曼蒂》翻身了。然后一群连圣丹斯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就跟着起哄。结果看到片子,还是这批人,又掉头炮轰,说凯奇翻身只是个笑话。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社交网络上,整了一套行为艺术般的笑话;而我自始至终都认为,凯奇是个好演员。烂片找他,他会好好演;普通剧本找他,他能化腐朽为神奇。
血浆B级片《曼蒂》,讲的是一个男人,为了给妻子报仇,屠尽整个教团的故事。整体迷幻、神经质、血浆成吨、狂乱嘶吼。是近年来最具狂放气质的B级片,氛围方面,甚至有些绮梦、有些蒸汽波。当他手持自制的长戟,靠药物强化展开复仇时,整部电影展现出了当代“铅黄电影”的巅峰。
那复古的荧光美学,是蒙太奇的高级应用,我们看见的,就是疯狂的复仇者看见的。这是从脑到眼的复刻,不得不说,凯奇大叔的表现实在太好——他整个人像浸泡在鲜血中那样笑了起来,荒诞出世的感觉达到了难以置信的顶点。
大众接受与否?圣丹斯不在乎。凯奇或许还是在乎的,但他接到了这个剧本,就用自己的方式,将之演绎至想象的尽头。那就行了。票房普通?那就再拍几部烂片补上呗。
作为克苏鲁神话忠实的拥趸,我早就看过原作《来自群星的色彩》,小说、漫画、广播剧,不一而足。这次的电影《星之彩》,出自《曼蒂》同一家制作公司。我第一时间看了。作为原作粉,是满意的。
整个故事的主题,其实只有两个字:绝望。这也是洛夫克拉夫特最典型的创作方向。
凯奇扮演内森·加德纳,是个被生活逼得有些神经质的乡下中产,但属于比较善良的那种。他只想在老房子里照顾好得了癌症的妻子,和三个叛逆的孩子。
一颗陨石,带着难以言喻的色彩,落到了他家的前院里。那其实是高等种族“星之彩”的胚芽。这东西只要遇到肥沃的土壤或浅水,就能孵出果冻样的幼虫。幼虫会渗入地下,吸干至少方圆5英亩范围内所有动植物的生命力。
更可怕的是,“星之彩”在孵化的过程中,会改造周围的环境。首先所有的植物都会疯长,结出五彩缤纷、炫光夺目的果子——但每一个都异常苦涩,还伴随着臭氧。然后是动物的各种变异……具体怎样的变异,我就不剧透了,这是电影的一大看点。
这个由变异到吸光生命力的过程,虽然缓慢,但却是恒定不可逆的,“星之彩”幼虫甚至还能直接捕食控制范围内的人。在周围环境越来越张牙舞爪、摧残娇艳的情况下,动物则变得各种异常和古怪,如此带来的恐惧和绝望,会呈几何级数上涨。
凯奇大叔这一次的“疯魔”更加内敛,他将一个已经疯了、但表面正常的普通中年男人,演得入木三分。到最后,宠物和牲畜陆续死去,家人也一个个干枯,他都还是不愿离开。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他在一开始,就是疯的——这不算剧透,因为电影里其实没说,是我结合原作的推断。
较之《曼蒂》的铅黄艺术,《星之彩》的克苏鲁调性,虽然仍是小众,但接受面和接受度,都广了许多。君可见,国内某标榜文艺的评分网站,这部恐怖电影的评分居然及格了,也是殊为不易。
只有了解绝望,才能最好地演绎绝望,凯奇大叔在电影后半段,将一个时时刻刻欺骗自己的绝望男人,演出了深度。我不会说《星之彩》是最好的克苏鲁电影,但凯奇的确是同类题材电影中,最好的男主角。他一定深切体会过绝望的滋味。
当我看见凯奇大叔在《曼蒂》里吊挂烧烤、玩金属骑士,又是电锯又是铁链,还徒手爆西瓜……然后在漫天血浆和粉钻氖光中狂笑时,我想起了《变脸》中那个段经典的“迷失之笑”。
远隔22年的两个笑容重合了,凯奇还是那个凯奇。只是当年意气风发,如今……依然在搏命奋斗。所以我在他身上看见了自己,我相信有更多的人,也能通过他的表演,看见奋斗的自己。
年纪越来越大,体力和精力都跟不上现在的年轻人,在专业领域里,也没想象中那么吃得开。但是日子还得过,贷款还得还,所以只能埋头苦干,脏活儿累活儿全都大包大揽。看客笑我们不体面,猜我们永远翻不了身。我们只能笑笑,继续默默做事。
哪怕满身污秽、双手绝望,该干的事,干就完了。加油,凯奇大叔。
关注【电影败家子】,头条号、百家号、公号皆可
雾草 可能一不小心就见证了cult classic的诞生 暴力血腥情色样样都占 却样样玩儿出新花样 坐在满座的电影院里 感觉跟大家一起 愣是把这种片儿看成了喜剧片儿…… 重金属配乐有点儿厉害哦
凯奇在说,我认真起来你们都是辣鸡。
千人大厅看神棍B级片任务达成
#Cannes71# 一代cult片神功大成,称霸戛纳午夜场。后半部笑尿。对血浆片真是欣赏不来……
“毕赣拍《地球最后的夜晚》,是在获得更多资金、技术和明星的前提下对《路边野餐》做了一次全面升级”,这是看过影片的人对其最多的一类评价,那推而广之,这一评价显然也适用于这位叫科斯马图斯的导演,这厮同样也是在有明星、资金加持下对前作《迷幻黑彩虹》做了一次全面升级:仍旧是对名导全方位模仿后留下的锈迹斑斑,仍旧是对于“迷幻”和“疯狂”无意义的执念(凭着这层唬人的外衣,导演当然大可以美其名曰cult film,或,更进一步自诩为“邪典门徒”)。毕赣和科斯马图斯两位都是任着性子耍,谁耍的更高级见仁见智,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导演应要感谢凯奇近年的日薄西山,放在巅峰期,这样的剧本甩他面前可能看都不会看一眼。
据说是凯奇的翻身之作,看完后悔不迭。这身翻的,还不如不翻。原本是仰面朝天,现在翻了个身,马趴在地了。烂无可恕。
大boss和女主角长得太像了以至于我猜错了结局
恶灵骑士都敢惹?
哈 哈 哈 哈 鬼知道这个片子在讲什么
4月标注想看的时候9.4分,昨天出资源下载的时候7.0分,刚才看的时候6.1分,现在看完,5.9分。友邻评分4.2。导演大概对朋克有什么误解。
这种言之无物的霓虹灯龟速zoom-in"艺术"恐怖片早拍滥了,imdb一开始有水军刷满分(其时占总评四成
不知所谓的嗑药电影,导演一副劳资就是想要操 翻全世界的劲头,可迷幻的视听下叙事简直完全失控,至于所谓的凯奇的翻身之作的噱头,全TM是扯淡!
都市怪谈中的摩托车怪人休闲时间看a片? 如果普通人的灵视是5,老婆的灵视估计超过10了(毕竟摸着一本大众印刷的亵渎经书就能听到呓语),那个邪教头目的灵视应该都没她高。如果是凯奇被杀,我都怕老婆会回想起经文然后变成某邪神女祭司召唤星界生物杀爆全场,
前半段的乱扯有点太过冗长,不及《无尽》;但后半段“一一打怪”加放飞自我的种种血腥元素让故事和节奏紧凑了起来--从《韦科惨案》、《黑镜》到《南茜》,Andrea Riseborough真是自带“神气”。PS 观影全场厚爱Cage,片头一露名就有欢呼,从头到尾没有停息的笑w掌声找到了当时看Get Out的娱乐感,有额外加分;但除了有一场一气呵成的戏Cage演得是真好,让人感叹这些年功力还在,真诚鼓掌;其他时候多是对怪力乱神的惊叹(与发笑)。
D / 聒噪有余,邪性不足。散乱、浅表的刺激而非情境化的令人欲罢不能的恐惧。更不必说情感的提纯效果在一盘散沙的现实感面前根本无处依附。“那是我最喜欢的衬衫”也太好笑了8!
要么奉为神片,要么视为傻逼。诡异的拍摄,诡异的表演,这的确是部一般人不太能接受的神经病片子,有些铅黄电影的样子。
凯奇:我tm终于把债还完了!
卧槽这是在用邪教的方式拍邪教电影啊,怪力乱神到飞起!泛滥的红色素和血浆,一本正经的复几把仇,凯奇蜀黍吓skr人啊~~~~~~~~
emmm……镜头 光感 音乐 都很OK,反而剧情和节奏不大对劲,感觉自己仿佛磕了药
以前是尼古拉斯·凯奇为了还债收钱拍烂片,这次可能是国外影评人收钱昧着良心打好评。尼古拉斯·凯奇还是尼古拉斯·凯奇,烂片还是烂片,一切都没变,只是收钱的人变了。有些微博、公众号连电影都没看就跟风吹,说什么“口碑大爆”“口碑炸裂”“尼古拉斯·凯奇十年来最佳作品”“尼古拉斯·凯奇翻身之作”“尼古拉斯·凯奇演艺生涯评价最高作品”“年度最佳惊悚片”,你们良心不会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