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少女之鲜血,史诗之静美
花样少女与失意大叔,枯槁生活与欲望波澜,安谧森林与重重杀机,幽僻小村与世界大战……这是电影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所展现的图景。
这部电影是用少女鲜血浇灌而成的一部史诗,它以一种让最美丽的生命破碎的形式,来展现战争的残酷。让人在回望之时感慨生命之轻盈与沉重,反思人类之苦难与救赎。
故事发生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邻近车站的一个村庄中,所有年轻男人都在战争中身亡或上了前线。守卫的车站的士兵,往往被村中的豪放女请去家中饮酒作乐。这让统领这群士兵的准尉瓦斯科夫很抓狂,他几次三番写信给上校,要求派既不喝酒又不跟女人睡觉的士兵前来守卫车站。结果,他等来了的是两个高射机枪班的女兵。
这些女兵个性鲜明,她们叽叽喳喳,让这个原本因战争创伤而死寂的村庄瞬间活了起来。冷面刻板的中士基里亚诺娃、坚强沉静的下士丽达、热爱文学的索妮娅、淳朴莽撞的里莎……后来,热情美艳的热妮亚又加入其中。作为女兵的直接上司,瓦斯科夫在姑娘们面前显得呆板而笨拙;而作为村子里唯一的年轻男人,他又不可避免地成为被谈论的焦点。这样一种奇怪的格局,为影片平添了趣味。
瓦斯科夫终于为女兵准备好了浴室,满足了她们洗澡的要求。为了保护女兵的隐私,他下令所有男人不能靠近浴室,说完之后才意识到,原来这个命令只是下给自己的。这一幕妙趣横生,而接下来的镜头则香艳无比。女兵们洗澡时全裸出境,饱满结实的身体充满了青春美。这一幕绝无半点色情的意味,而是忠实于小说原著。在导演列纳特·达夫列齐亚洛夫看来,这也是在展示女人的美丽与脆弱,与后来牺牲时的惨烈形成对比。
在电影中,几乎每个角色都背负着战争所带来的苦难。作为男主角的瓦斯科夫,一反传统“高大英俊”的形象,而是卑微木讷。他在战场上成了英雄,却因分离太久,回家时妻子与人私奔。丽达的丈夫死于德国坦克的炮火中,幼小的儿子牵挂她的心。热妮亚全家被德国人打死,他喜欢的英雄也早有家室。索妮娅是莫斯科大学的大二学生,家乡沦陷,家人又都是犹太人……影片穿插讲述每个人的故事,每个角色都是时代的切片,展现出战争所造成全方位的破坏。
姑娘们终究是一群战士。当德国人的飞机来村中扫射时,女兵迅速进入阵地,有人牺牲了,丽达则击落了敌机。泪水与欢呼中,瓦斯科夫对她们刮目相看。他们也真正开始了并肩战斗的日子。
在影片中,森林阻击战被着重处理。丽达发现了两名德国空降兵,瓦斯科夫率5名女兵组成的小分队前去搜寻。然而,当他们布好阵势准备擒获德军时,发现对方根本不是两个人,接下来也就成为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阻击战。瓦斯科夫率领女兵与德军斗智斗勇,艰难搏命。为了迷惑敌人,热妮亚在十几米外德军的枪口之下,跳到湖中游泳,这一幕电影表现得极为精彩。她那美丽而富有弹性的身体,平静地在水中游弋,高生呼喊着虚构出来的情人名字。虽然故作轻松,但心中紧张到极致,她的手颤抖着,到水边几乎双腿都动不了。所谓“从刀尖上跳舞”,还有比这更好的演绎吗?
这些可爱的少女,一个一个香消玉殒。索妮娅,她还根本不懂得战斗,随身携带的《普希金文集》终于没能拯救她,她被匕首刺死。热妮亚为掩护战友,引走敌人,藐视对方黑压压的枪口,至死眼睛都不眨一下。丽达重伤之后,举枪自戕。里莎则被沼泽吞没,死在了求援兵的半路上。最后,瓦斯科夫凭着一口气,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那些女兵却永远地沉睡于森林之中。
影片中穿插着不少关于诗歌内容。比如,索妮娅喜欢吟诵普希金和叶赛宁的诗。在小站上,她和路过的士兵全然不顾催促的哨音,而在热烈地讨论着文学。在沮丧和迷茫时,她给人们读:“我是荒原中的一个播种自由的人,/我出去得很早,在黎明的晨星之前;/我用清洁而无罪的手,/在被奴役的田畴上,/撒下了有生命的种子——”这不是标签,而是标明深厚的俄罗斯文化是抵抗外敌入侵的精神内核。同时,诗歌也是让人从战火中获得慰藉与救赎的一条路径。
这部电影电影的另一个特色还在于一个“静”字。电影处处显示了村子、小站和森林的静美。而女兵的叽喳和偶尔的舞会,也是“鸟鸣山更幽”。那缓缓的流水,清晨升起的雾霭,都是一种忧伤的背景。生活如此安静,生命如此安宁,而为何要用战争来破坏她、戕害她、荼毒她?
2015年新近上映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新版。相比于1972年的旧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新版进行了年轻化处理,还加入了3D效果,更符合了现代人的观影习惯。影片的故事有着真实的背景。在原著小说中,瓦西里耶夫是这样写的:“战士们回来了——用生命的代价——这并未夸大,亦非比喻,而是实情:1922、1923、1924、1925和1926年出生的小伙子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几;瓦西里耶夫出生的年份以及相近的年份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三。换句话说,每一百个上前线的小伙子中只有三人生还。战争中,有八十万妇女在武装部队中服役,她们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战斗,和男人一样,担任着各种危险的任务,狙击手、机枪手、侦察兵、坦克兵和飞行员。其中有四十万人永远地躺在冰冷的土地中。”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铭记那些战火与苦难。那些小伙子和少女们血流如注、如光、如雨,在通往和平的荆棘之路的两旁,是他们用鲜血所浇灌出来的植物。植物常绿,给世人永久之提醒,也是人类世世代代之忧伤。一如热妮亚所唱的那首歌: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
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
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
跟随我的爱人上战场。
……
2 ) 残酷是战争本来的面目
很棒。比起《拯救大兵》、《黑鹰坠落》等史诗级大片,这里没有地面部队大规模推进的宏大场景,也没有强悍的男主以一当十的畅快,所有一切都是在静谧中发生的。雾霭沉沉,笼罩着广袤的森林、湖泊、沼泽,宁静而美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5条鲜活的生命被MP40吐出的火舌逐个撕碎,与其说是导演的残酷,不如说这是战争本来的面目。有情怀、有细节,更有让人为之动容的情感。
3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 姑娘们的身体属于谁
这听起来是句废话,身体当然首先应该属于身体的主人,也就是自己,你看那么多“小妞电影”,满银幕关于性与爱的撕逼,归根结底都是小妞们纠结于对自己身体的安置——其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是一部“小妞电影”,从海报上都能看出来,五个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就那样望着你,她们的身体,即使在肥大红军服的笼罩下,也藏不住青春性感的活力。
战斗民族的小妞电影,就这样在2015的大银幕上对着国内观众呼啸而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拍过好几部,这部新版则诞生在被爆米花超级英雄、都市时尚撕逼、以及各种狗血桥段所包裹的影市环境里,那些扑面而来的金戈铁马,似乎让这部2015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初看起来并不合时宜,不过稍微静心片刻,你就会发现这部电影内里蕴含着某种残酷到悠远的静谧,诗意到永恒的浪漫。
小说原型其实是几位男兵,但作家瓦西里耶夫妙笔改为女兵,也使得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电影摒弃了男主角多年后来到女兵墓碑前凭吊的情节,完全集中笔墨在这几位女兵壮烈牺牲的前因后果上——在卫国战争的大背景下,美丽动人的俄罗斯姑娘们也不得不拿起钢枪,于是,离过婚、文化程度不高的准尉瓦斯科夫麾下来了好几位女兵,一次对2个德军侦察兵的追击,瓦斯科夫遵命率五位女兵前去,未想到敌人却是整整16个武装到牙齿的党卫军伞兵(侦察兵),无法及时求援,接下来便是一场无法逃避的死战……
党卫军伞兵几乎是纳粹最精锐的部队了,姑娘们与他们作战,就是与最穷凶极恶的特种兵搏斗,这几位高射炮位上的柔弱女兵,却用女性的坚韧与敌人们周旋到底——她们用自己美丽的身体给凶悍的敌人掘了墓。
五朵金花,都在这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中凋零,而在战斗背后,姑娘们不同的个性、命运,都有着泾渭分明的描绘。羞怯的丽莎、内敛的丽达、机智的热妮娅、文弱的索妮娅、童真的嘉莉娅,她们的生命都在这一场短暂的遭遇战中迅速而热烈的绽放。女兵们曾在镜头前大胆展现过她们的身体,不管这一幕在国内公映版中还会不会体现,这一场景都是对“战地玫瑰”们最真实的惊鸿一瞥。俄国电影人的镜头里,战争中死亡的残酷从来挡不住青春身体中喷薄而出的浪漫,《第九连》里开赴阿富汗之前的士兵们与驻地的姑娘赤裸相见,《伊万的童年》里大尉与护士跨立在战壕上拥吻,苏俄的战争电影中,总是少不了这些让人过目难忘的浪漫光影。
姑娘们的身体属于她们自己,更属于她们所深爱的物事,也许这是女性的天性。为迷惑敌军,热妮娅大胆的褪下军装,在河中嬉笑,一头秀发在阳光的映衬下闪现出耀眼的光芒,在那一刻,热妮娅的身体无疑包裹着某种圣洁的美丽气息。
直陈爱国主义的义正言辞,恐怕也会被看作“不合时宜”,但在彼时彼刻,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确实有过那么一群姑娘,她们无畏的献出了自己,在静悄悄的白桦林里,在一言不发的河畔,这些年轻而美丽的身体就这样静悄悄的逝去。
不由得想起本片的中文版主题曲:“当黎明还披着轻轻的纱\当湖面上还燃烧着红霞\此刻的无声都喧哗\大地被光芒照得暖洋洋\成熟的苹果却一声不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词生意境,几组空镜的描摹,映照出那令人唏嘘的景象——薄纱、红霞、大地、苹果,这些美好的景象都在,但曾经鲜活的美丽身体不再,一切都变得静悄悄。
这些姑娘们啊,真是好姑娘。
4 ) Тихие зори寂静黎明的情绪急转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说实话一开始给我略牛逼的感觉。女兵在营地击落德军飞机后。场景转换。早晨务农的村庄,母亲哺乳的背影,德军袭来,坦克碾压。先用母亲哺乳来表示平静,然后用德国战车拉动瞬间到达高潮。从电影开始情绪曲线已完成一个高潮→低潮→高潮。
这一段过渡剧情没几个对白,交代情绪发展和人物关系只能通过画面和动作。这里用了很多眼神带动镜头切换的技巧。凭记忆力举一例,年轻士兵走上高台,开动机枪前,回头一望,镜头一切,怀抱婴儿的母亲逃跑中也回头一看,正是之前哺乳的女性,双方对视无言,无声无息就交代了人物关系和战争造成的家破人亡。
三星电影,俄语加一星。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各位都能判断。
5 ) 【电影】16008[2.6]《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睇完电影,我知道自己係绝对冇办法得出同父辈们一样嘅激情,首先1972年版原作已经係一个被神化嘅存在,如何翻拍都无法超越果个係人们心中被符号化嘅经典,其二係最重要嘅一点,我哋离果个时代,离果种提到苏联就好似提到亲人,提到老大哥一样嘅感情实在太遥远了。
随住果啲二战嘅亲历者日渐逝去,俄罗斯国力日趋衰落,多少年嚟大陆媒体提到北方邻邦嘅语气早已冇咗亲切敬畏嘅感情,取而代之当係银幕上听到俄语就仿佛听到另一个星球嘅语言一样陌生。长达半个几世纪嘅和平年代带俾国人幸福生活嘅同时,亦慢慢褪去我哋关于苦难嘅记忆,所以当年轻导演带领年轻嘅剧组重拍呢部卫国战争经典嘅时候,年轻嘅国人亦只能将佢当做又一部普通剧情片看待。
网路上,大陆观众关注嘅焦点大多在于俄国人丰满嘅胸部,当女战士一个接一个牺牲嘅时候,观众睇倒嘅至多係紧张刺激,却忽略咗佢代表住一个上一刻还鲜活嘅生命转瞬间就凋零殒灭嘅残酷。当女大学生被刺杀,男主悲愤咁讲“最重要的是她会生孩子,孩子们还会生孩子。”呢句唔係一句玩笑,一个女性死去代表一个未来母亲嘅死去,呢个母亲嘅死去并唔单只意味住一个个体消亡,更代表佢以及佢嘅后代将来繁衍嘅整条生殖链条嘅消失,民族係靠千千万万繁殖链条维系而嚟,失去咗链条,民族亦不久矣,可见战士守护嘅唔係冷冰冰嘅土地,更係生命嘅未来。所以男主会不停自责,因为佢并非生命嘅创造者,佢係生命嘅捍卫者,而结果却係创造者屡屡将生嘅机会留俾咗捍卫者。
我认真阅读咗瓦西里耶夫嘅《未列入名册》,我自认为比常人更了解战斗民族係卫国战争中奉献嘅无量鲜血。要知道呢个人口相对匮乏嘅民族係二战中失去咗俾中国还多一半嘅人口,佢能够最终获得胜利,并且时至今日屹立係国际舞台上,不断发出住不容忽视嘅声音,离唔开孕育无数新生俄国儿女嘅母亲们,更嚟唔开为保卫母亲牺牲嘅战士们。
铭记苦难,珍爱和平,亦保卫和平,呢个係对民族,亦係对我哋自己最负责嘅贡献。
相对原版,本片拍得中规中矩,算唔上出色,但尚算精彩,保守推荐,考虑收藏。
6 ) 算是影评
现在那些有闲心看电影的小伙伴们,你们看的都是什么电影呀?男的,大概都在看加州老州长吧,女的,大概是新娘大撕逼?还是聂什么的?而我,作为一个高逼格人士,是断断不能碰这些的。要知道,我们看的不是电影,是……是……情怀,情怀!情怀!(因为重要所以说三遍)你懂咩?
我今天说的这个情怀,叫做《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你们这群人应该依稀听过这个名字,不错,它原本是苏联时期的小说,作为苏维埃祖国和慈父斯大林同志的坚定拥护者,我可以跟你们讲,这本小说我两年前就看过,如今虽然细节记得不清,但具体框架尚且耳熟能详。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我知道你们都不会看的所以我就剧透啦)是一个男人和5个女人一起和对方16个男人在水边打野战(误)……呃,我是说,伟大的苏维埃工农红军这边一个男的准尉(不是政委差评)带着5个女兵去拦截穷凶极恶的法西斯一支16人小分队,然后5个女的都死了,最后政委(咦?)---准尉,怒气值爆棚之后获得“无产阶级的怒火”超级Buff,一个人把剩下的敌人全部俘虏了。
故事就这么个事。至于电影怎么拍,那又是一回事。不得不说,就“忠实原著”这一点,这片子绝对可以得满分,从开头的准尉误入女生宿舍到中间女兵唱起《喀秋莎》,到女兵要求共产党员主持共青团会议,全部和原著严丝合缝,丝毫不差,搞得我想开喷都找不到理由。最后那个女兵班的班长临死之前说她还有最后一个要求,我还以为她要交党费。还好并没有。
在我进影院之前,我本以为,像这种情怀片,我应该可以在放映厅里睡个好觉,但是没想到观众居然还坐满了,估计他们也都是文艺青年。并且令我无比震惊的是,我居然还发现了一个身穿红军军服的哥们。就冲这个,我这一趟是赚翻了。
电影的枪声比较真实,至少比国产抗日剧好。爆炸的镜头很少,因为原著里就没几次爆炸。大约导演同志觉得正剧缺少大场面,有点不太好,于是就穿插了大量的人物回忆的片段,在片段里弄了些坦克之类的大家伙,并把这些镜头扔进了预告片里。·不过这些镜头加起来没超过十分钟,而且女兵们在瀑布下面赤身裸体洗澡的镜头被剪掉了,如果你不是情怀党,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预告片骗啦。
今年是什么日子,大家也都知道。所以,这电影的目的,我就不多言了。说实话,我觉得他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日瓦戈医生》。比起反法西斯来,这个更有现实意义。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边哭边看....每一段闪回都难过得要死.
配乐很精彩,人物刻画地也比较细腻
“一生不管经历多少离别,我依然习惯回到这里…”
还真就是部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战争片经典的点面结合、以弱胜强桥段,精彩都在预告片里了。裸戏全部被生硬地剪掉,总局这是明目张胆地耍流氓啊...
黎明演得真好,我都没认出来他演的谁。
五个不同个性,不同家庭背景的女子。却将生命付于了同一场战争。战争不曾让女人走开。她们更是女战士,她们美丽坚毅。看到最后不禁感动。
作为一个俄语学渣,只知道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没看过原著,没看过老版,就是怀着学习的态度去看的,最大的观影感受是俄罗斯人真重视对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观影的基本都是父母带着小学左右的孩子。说点题外话,简直不能再同意本页面第一条短评,几位颜值基本满意的俄妹女主的两场沐浴戏的确够亮点!
相比72年版整整三个小时,这次在时间上有了大度缩减,让各个人物的厚重感不足,闪回处理上显得融合感不强;而且广电总局的一些神剪刀,让电影有明显的顿挫感。热妮亚弹唱的《家乡的思念》很棒,还有《喀秋莎》……但是片头片尾曲太差!另外,《小路》呢?
一群文学爱好者重演了整部小说。
看看人家这抗德剧拍的,比我们的抗日剧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姑娘很美,森林风景不错,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相信我,俄国的战争电影永远是最过瘾的,厚重、壮烈、有范儿,外加是这个名著改编作,所以甚至是性感而文艺的。就喜欢这种不如烟的往事描绘,比爱情更金贵的牺牲与勇气,女汉子们还个个美艳如花。
苏式主旋律电影,这个记忆很深,小说仍印象深刻,女战士们都很美,俄式战争片无疑都很壮烈,但这里把德军朔造的太蠢!
一直有俄罗斯情节。《喀秋莎》真好听,配音真难听。
战争摧毁了美丽,但是却让美丽更加美丽,能体现如此的残酷和壮美,正是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之处....
兼顾娱乐性与主旋律,真心好看的老毛子电影,俄罗斯版的《孤独的幸存者》,赞!
受邀参加首映礼,在俄罗斯大使馆,见到几个女主角主角,幕后工作人员及外交官,大使,国内大佬~酒会上就认识院线朋友,跟别人搭不上话,观影是影史首次露天3D全景声放映,爽嗨!影片很赞!
心疼那些美丽的苏联姑娘啊!期望世界和平
音乐、音效做得很好。少几分崇高,多几分细腻。摄像总是从下往上甩着摇,来提升崇高感,但是落幅总是不太好,或者剪辑有问题,有些镜头略瑕疵。老毛子死的时候都会来一句“Cолнце!”如果姑娘都能有这样的胸,以露点为噱头也值了。@卢米埃芳草地
有枪有肉,有血有情!
剪辑狂魔,我还以为电影院卡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