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新女性

    动作片大陆1935

    主演:阮玲玉  郑君里  

    导演:蔡楚生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新女性 剧照 NO.1新女性 剧照 NO.2新女性 剧照 NO.3新女性 剧照 NO.4新女性 剧照 NO.5新女性 剧照 NO.6新女性 剧照 NO.13新女性 剧照 NO.14新女性 剧照 NO.15新女性 剧照 NO.16新女性 剧照 NO.17新女性 剧照 NO.18新女性 剧照 NO.19新女性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4:06

    详细剧情

      韦明(阮玲玉 饰)是一名音乐教师,平日里,她喜欢作曲和写小说。王博士是韦明的同事,尽管已经结婚,但他经常对漂亮的韦明动手动脚很不尊重,这让韦明感到恶心和唾弃。某日,韦明遇见了出版公司的余海涛,他的绅士和谈吐十分吸引韦明,然而,韦明只是将这份感情埋藏在心底。  韦明的姐姐带着韦明的女儿前来投奔韦明,使得韦明本就不宽裕的生活更加的拮据,与此同时,无法得逞的王博士施诡计使得韦明被学校解雇,而女儿又恰巧在此时生病急需医治,一时间,韦明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无奈之下,韦明只得出卖肉体,而她的客人竟然正是阴险卑鄙的王博士。

     长篇影评

     1 ) “不倒的女性”

    《新女性》虽是部默片,整个故事叙述非常流畅细腻。有人说电影的人物塑造上有其立场,但个人认为这绝不影响想要批判和反思的问题。这就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女主韦明为追求婚姻自由而逃离了原来的家庭,可惜她的爱人毫无担当,最终抛妻弃子。韦明将女儿托付给姐姐只身来上海。她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同时也认真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不久,韦明被假装单身的妇之夫王博士热烈追求,此人追求不成就使绊子让韦明被辞退。丢了工作无法糊口又急需筹钱医治病危女儿的母亲不得不被逼走上“一夜风流”赚钱的路,恰巧又遇到了王博士,立即反抗的韦明受到百般羞辱。王博士还和报社记者联手制造舆论迫害她。当韦明女儿殒命时,韦明选择了服药自杀。在电影的结尾处她的好友阿英在教室教着一批年轻女学生高歌,病榻上的韦明呐喊:“我要活啊!”顷刻间,香消玉殒。

    王博士,虚伪的好色之徒也,令人唾弃。恰恰这样的男性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有体面的工作和“完美家庭”。当他们假装单身对女性追求不成,便用手中权势去迫害和践踏女性。先是让韦明丢了工作又拿着一点点信息不断加工编织假故事和报社记者合谋污名化她,还要保全自己。这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自私、虚伪、懦弱、恶毒被一览无余。相信不少人见过这般嘴脸。

    而这位衣冠楚楚的小报记者也是曾以“帮助”之名企图侵犯韦明的。他们用掌握的资源来构陷女主,炒作和消费女性(包括她们的死亡)而获取利益,还达成一己私欲。他们是麻木、冷血、爱置身事外又吃着人血馒头的人。

    而王博士的妻子她表面虽行宾客之礼,实则粗鄙、善妒、难以沟通,从她拒绝韦明的烟等诸多小细节都可看出其性格中的傲慢。她们只能看到其狭隘世界里小小的一隅,闹腾时丈夫送个礼物就能打发了。不过只是屈于男权的可怜受害者罢了。某种程度上说,她们还有可能是父权制度的维护者。

    余海涛和李阿英的人物塑造颇有左翼色彩。余海涛是一个为人正直、善良又理性的男性,他收入不高却甘于贫穷,有铮铮傲骨,嫉恶如仇。同时,他乐于帮助韦明,经常点拨她。李阿英是该片“新女性”的象征,她积极乐观,敢于赤手空拳和王博士对打,“像男人一样去斗争”。但李阿英很大程度上是去性别化的,她少了很多女性特质。诚然去性别特质的女性在被“性幻想”和“性污名化”上不容易吃亏,难道,成为新女性一定要去掉女性的特质(包括生理)吗?

    韦明和《悲惨世界》里芳汀这样的女人,其处境和遭遇令人同情的,尽管她们有时情路踏错,有时追逐了名利,但她们始终试图依靠自身力量生活下去又被一次次被逼上了绝路。单用虚荣的结果、轻贱自己、(过于理想主义)实践能力太差(这属于娜拉出走的议题,早就讨论烂了)和自作自受去侮辱和批判这些女性,我认为是十足的坏。很多悲剧往往是时代造就的,而且每个人境遇不同,根本无能为力。历史上很多香消玉殒的悲剧女性大多具有才情或有撩人美貌。她们平时受人追捧的,但只要暴露任何的缺点就会立刻受到攻击。当女人获得成功时,人们不会承认她的实力,而是猜测她是不是通过性交易才获取了成功。她们受难时又容易遭受“贞洁”攻击,认为她们是不洁的人,咎由自取的结果。这种司空见惯的想法是在父权文化下构建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在原始社会“外婚制”和“乱伦禁忌”产生后“性交换”就出现了,女人像货币一样从这个部落交换到那个部落,而古老部落的食物(物品)分配权在男性手上,“性交换”的女性可以从他们手上获得更多食物、房屋居住权等。张念教授说:“启蒙之后的现代女性闯入了公共领域,注意,这个领域是父权或男权中心制。比如,一般流行用语中的成功的女性。不但成功的标准是由男人们制定的,而且女人的成功要打个引号。女性的成功是否基于她自己的实力,在一般的社会意识当中,对于一个成功女性,我们会对她产生很多猜疑,她是不是基于某种性交换原则才达到了她今天所有的成就。我们对一个打引号的成功女性的怀疑,其实就牵扯到最早的性交换原则下“女人”符码的产生。女人作为交换介质,或者斯特劳斯说的符码,用信息学的话说,是系统的源代码,输入之后,形成男性的权力联盟或权力系统。这种父权结构下的文化无意识,如今习惯性地以偏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闯入公共领域的女人们,在性交换这个层面上,无论是拒绝还是默认,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在父权文化下,人们永远会带着这样的偏见去定义女性的一切。带一点身份信息再加以无限想象污名化一女性太容易了。

    由蔡楚生导演的《新女性》是阮玲玉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女主韦明也与阮玲玉的命运极为相似。韦明的原型是自杀身亡著名女演员艾霞,她出生于书香门第,为了摆脱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从福建来到了上海。在那个时代才学和美貌兼备的女人并不多见,她在上海迅速走红,成为了知名演员和作家,但不久就自杀了。阮玲玉的死就更为人熟知,“是谁杀死了阮玲玉”成为了当时公众的大探讨。“那些因《新女性》里对‘黄色小报’的批评而被激怒的小报记者们,通过制造更加恶毒的谣言来报复阮玲玉。莫名其妙地,她被描写成一个找男人只认金钱、对婚姻毫不真诚的水性杨花的女子。这些绯闻在影迷中引起很大震动,一时传言四起,小报大卖,海上影坛耀眼的明星瞬间竟成了无德无耻的坏女人。”阮玲玉于1935年3月8日服用安眠药自杀。阮玲玉也是一个受左翼文化熏陶的人,《新女性》就是左翼文化下的作品。同时,在当时电影界的女演员们都在试图摆脱传统意义上的“女戏子”身份,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成为“合法的”文艺工作者。“改革话语、大众色情文化及女演员为生存和争取社会地位的努力这三种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将女演员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是许多挣扎于其中的女演员所无法应付的,但也为女演员提供了一个脱离下流社会泥潭的机会。”【节选自《诗与政治》】阮玲玉就是在这样新旧交替时代生活的女性。

    韦明这样想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却又被男权逼上绝路的故事让人痛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你曾有过类似的遭遇和压迫,一定要记录下来,不要随便放弃斗争。女性摆脱压迫这一的斗争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所有经历也都将是部斗争史的一部分。个人认为韦明还是有幸运的地方。她有爱她的姐姐,勇敢和积极向上的好友阿英,还有正直热心的余海涛一直陪伴其左右。电影结尾处,在歌声中,韦明虽死,韦明追求“不倒的女性”精神是活下来了。还记得它吗?

    P.S. 所有引号引用如有断章取义都是本人的锅,与所有原作者无关。

     2 ) 何为新女性

    14.04.21 电影资料馆修复版 阮玲玉真的很美..之前总会把张曼玉代入她的形象,可的确是很不一样的。没有锥子脸蛇精眼,也许算不得漂亮,可那种柔美的风骨让人无法将视线从她身上移开,低头时浓得化不开的愁怨,笑起来嘴边的小梨涡俏皮中带着媚态,瘦削的身材隐隐衬出完美的比例,旗袍是为这样的东方美人打造的。

    看得出她在这部绝唱中对角色的投入,如此才貌的一位女子,新的学识新的思想勇于去爱,也对那时候婚姻对女性的桎梏有了略显极端但也算清醒的认知,却也逃不过被爱人抛弃、被各色登徒子觊觎美貌用各种手段强压哄诱、被舆论和社会拿来当桃色谈资的命运。但她还是在那种绝境中做了最大的抗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宁可选择一次性出卖自己的身体也不愿从此委身自己鄙夷的男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流言非但没有成为击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反而激起了她的不甘和倔强,最后几句“我要活!”真是让人禁不住战栗,这里要吐槽一下明明是默片后来又给配上音的感觉真奇怪。

    不过电影里左翼价值观对于新女性形象和力量的定义也很鲜明,就是身为劳工阶级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代表的那位阿英,不仅在精神思想上是坚毅强悍的,甚至连外貌体格都开始去女性化,比如那段经典的男女对打,还有结尾处作为新女性希望的女工们也是完全质朴的形象,像女主这样还舍弃不掉“跳舞这种腐化的爱好”的新女性,对比之下就仿佛成了“有缝的鸡蛋”,摆脱不了弱者的地位和悲剧的结局。也许在1935年那种激荡的社会环境中,的确只有足够刚硬的女性才能实现自我拯救,可作为现代观影角度还是忍不住喟叹:韦明真是错生在了那个年代。再想想,放到现在,她的那种处境还会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吗?校长会果断拒绝赞助费的诱惑保持立场不开除她吗?医院会本着人道主义给她的孩子治疗吗?小报记者会放过美女作家身上捕风捉影的绯闻吗?出版商会真正地哀痛她的才华而不是可惜她没有遗作少了卖点吗?……想来想去好像也是个无解!也许...也许还有万能的微博求助吧……

     3 ) 不倒女性

    看完之后很震撼,感动于一个世纪之前的女性主义。韦明,现在看来都可算是新女性。她的先进思想在那个年代大概率走向悲剧。

    韦明至少是个小家碧玉以上,受过良好的教育与新思潮的熏陶,才会自由恋爱、私奔。同时也遭遇了被爱人抛弃,这可能触发了她的女性主义,后面我们会看到她选择做不依附于任何人的不婚主义者。伤心之余,她毅然走向大城市,她清楚大城市才是新思想的温床或者说是包容之地,这在现在也是一样。她平日笑靥如花,待人和善,热爱自己的工作。在上海的生活虽不富裕,但可自立,一切合她心意,与艺术,知己相伴。这时候可以看到韦明很快乐,她要的本就不多。

    可紧接着姐姐与女儿的投靠、被人陷害丢失工作开启了她悲剧的下半场。毫无疑问韦明是一个漂亮的女性,但她的悲剧一生都与男性有关。年少时的父亲反对她的恋情(先不说父亲是对的)代表着父权专权,随后被心爱的情人抛弃(情人大抵说了一些我养你之类的话),到后来的严辞拒绝上司求婚被资本解雇。家庭,爱情和事业上占齐了。

    这里说一下余海俦,他和韦明志趣相投。但韦明始终觉得他们走不近我觉得是因为余骨子里的男权思想。他懂得‘不倒女性’,但他不欣赏韦明去跳舞,觉得奢靡,还说你该多和阿英这样的女性接触。用现在的话就是爹味太重了。韦明对享乐的向往或是对艺术的追求,不需要被指指点点。有人说她如果和余结婚就不会发生悲剧了,可这又陷入了女性一定要依附一个男人的逻辑里,况且这个男人不一定能保护心爱的女人。

    “结婚,结婚能够给我什么呢?终身的伴侣,终身的奴隶罢了”“你们设下了种种的方法,叫我们女子不能不,在各方面来出卖给你们”韦明振聋发聩的呐喊,现在看来都算是先进,她整个影片里呈现的就是独立,是不依靠其他事物或他人而存在。宁可去卖身也不愿依附于人,只想做自己,这在当时的环境可想而知很难。令人印象深刻的另一处,便是看到报纸上评她自杀的‘女性中为弱者’后临终的“我要活啊!”更确定了整部影片女性主义的基调。

    最后我想说我很喜欢‘不倒女性’的不倒翁,这个象征手法也是简单直接,韦明一定希望她的女儿可以理解她的女性主义。这里引用下千鹤子老师的女性主义定义—追求自由的思想,女性只要自由自在的活着,怎样都可以。

     4 ) 对男权社会里“新女性”独立人生道路的思索

    对男权社会里“新女性”独立人生道路的思索
    ——————《新女性》1934年,导演:蔡楚生;主演:阮玲玉
                                                     
    看完这部由阮玲玉主演的无声电影,带来的心灵震撼非常大。甚至恍惚间以为是阮玲玉在重演自己的生平旧事,那个在1935年留下一句“人言可畏”而死的美丽女星。真的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让人感慨。
    其实《新女性》这部影片有女权主义观念在里面。电影里对韦明所遭受的一切折磨都是放在男权与女权的对立面来讲的。首先,韦明是一个典型的追求女性精神和肉体完全独立的新女性,甚至由于她曾被一起私奔的男友抛弃过,她的独立观念有些极端空想化、理想化;她彻底反抗男权的压迫,认为和男人结婚就是要去做男权社会下的奴隶,成为男人的玩物,丧失自己的独立性;所以她坚持追求女权意义上的女性自身的完全独立,她甚至反对结婚。她誓死都不向男权、男人低头的意志是新女性价值的核心内容。韦明的悲剧可以说是校董王博士一手造成的,他追求不成反生恶计,处心积虑地将韦明玩弄于股掌之间,认为韦明最后不得不向他屈服;但意志坚定的韦明并没有让他如愿以偿,反而是绝望地抗争到底,极力地反抗男权社会专制力量,最后甚至不惜一死来祭奠自己的理想,控诉这个无力改造的男权专制社会。
    其次,韦明作为自“五四”传统意义上的新女性,非常有典型意义。从她大学里自由恋爱到反抗家长专制,走出家庭和她后来主动、大胆追求余编辑等一系列经历,明白看出她是个精神、行动上绝对独立的新女性。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新女性,无疑在中国女性独立道路上是走在最前列的,同时正由于她的阶级身份限制了她,让她脱离现实大众的人生实践,生活环境非常的脆弱,没有坚韧的生存能力,更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虽然她的女性独立理想非常之高,但在现实中她的实践能力实际上非常的薄弱。当她那孤高的个人独立理想遭遇处处充满挫折、磨难的现实,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无法负担起理想时,她最后陷入绝望的境地是必然的。真个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悲剧命运。
    其中影片里最具有震撼力的是韦明对现代新女性理想的恪守、矢志不渝。在电影里,年轻貌美的韦明吸引到了各色男人的目光:校董王博士、出版商老总、报社记者甚至是皮条客等等,影片中的老妈子说了好几遍:“你们这些年轻的女人来钱总是容易的,何必这么着急!”更是看得出当时社会普通大众对“新女性”独立人生理想的冷漠、无视态度,也更显示了新女性道路的艰难、韦明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理想与大众的隔阂。就是在这样艰险的社会里,韦明依旧不放弃她的新女性理想,尤其是当她的女儿病重时,她急需用钱,却拒绝了王博士送上的价值二千元的钻石戒指;所以当女儿病重到奄奄一息的时候,她不得已听从老婆子的劝诱,沉痛地准备去出卖自己的肉体时,她的精神已经完全绝望,为她的自杀埋下了伏笔;而最后发现嫖客竟然就是一直玩弄她的王博士,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她清醒地明白了自己一直被男人玩弄,最终也无法在这个社会实现自己的独立人生追求,而这个男权统治社会又是她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韦明式的独立“新女性”之路走到了尽头。
    最后,导演出于对现代以来中国“新女性”的关怀,为女性的独立之路进行了新的探索。女性独立不能脱离现实,必须与社会大众紧密结合,走切实可行的大众之路。那么李阿英就是新女性新的希望,是完全不同于韦明的另一条道路,是切实可行的。虽然阿英所代表的这条新女性之路有着强烈的革命倾向和消解女性自身的中性倾向,但这是对抗那个黑暗时代最现实可行的一条路。所以阿英的身上有着强大的力量,甚至不惜以革命暴力对抗男权力量,这正是软弱的韦明身上所缺乏的现实因素。当然这里不能排除导演身上所具有的“极左”的革命暴力倾向和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无论怎样,导演为下一步新女性理想的道路提出了新希望,不管是当时还是现代,对与女性的独立都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5 ) 出走的娜拉,不倒的女性

    当年的禁片,现在看来后劲还是很足。

    作为“新女性”的韦明,看似独当一面,但只要男权社会轻轻抖一抖早已布下的天罗地网,她立足于社会的资本就顷刻间归于灰飞烟灭——丈夫抛妻弃子(自由恋爱破灭)、校董王博士追求不成令学校解聘韦明(职业发展受阻)、小报编辑色色不成遂造黄谣(荡妇羞辱)、出版社编辑把韦明包装成“美女作家”宣传但拒绝预付稿费……

    五四过去十几年中,封建和资本对城市职业女性展开双重围剿,令她们难有立锥之地,“出走的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影片布景中时常出现民国月份牌,上面的女郎精致短发,烟视媚行,宛如圣像,却终究或主动或被动地沦为被观看乃至消费的对象。韦明自己也难以拒绝这种被观看的诱惑,主动迎合男性欲望的投射,将自己月份牌女郎一般的照片放大后洗出来挂在起居室内,并且赠送给男性朋友。

    接受过新式教育、拥有教职和作家身份的“新女性”韦明,在思想和行动上存在明显的分裂:一方面,在在婚姻观上持左翼女性主义者的观点(“我是不会结婚的,我不做你的奴隶”),另一方面,她为在上海发展,把女儿交给姐姐抚养,赡养费用尽时,她才被动地接受姐姐带女儿来上海找她,为了继续维持她单身职业女性的体面(“这儿还没人知道我有孩子”)把女儿安排在旅馆居住,直到女儿病重,韦明为交医疗费典当又借钱,她都不愿向自己最亲密的编辑朋友吐露用钱的原因。

    影片一开始韦明怀里抱着的短发女性不倒翁玩偶,它穿着短裤,手持工兵铲,在小小的地球底座上昂首挺立,它被韦明称为“不倒的女性”,韦明显然十分珍视它,在书桌上拆开它包装,在书桌上摆弄(“怎么也不倒”),很讽刺的是,“不倒的女性”最后一次出现,是在韦明因无力支付医药费而病死的女儿怀里,这个小小的女性,还未真正在这个世界上站起来,就倒下了。

    而真正不倒的女性,是韦明的朋友、女工音乐教师刘阿英。她一头未经烫染的齐耳短发,步伐坚定健硕,她把所谓的靡靡之音《桃花江》改变成劳工歌曲《黄埔江》,在王博士上门骚扰韦明的时候,果断重拳出击,拳拳到肉,打得王博士落荒而逃,打得影厅里观众痛快大笑,特别是至少有仨刘阿英用脑壳正面撞王博士脑壳、并把他撞翻的镜头,大有同归于尽的气概和不倒翁般的韧性。这大概才是导演心目中真正的“不倒的女性”(刘阿英的外在形象确实也接近韦明手中“不倒的女性”不倒翁玩偶的形象),在这里,导演或许借由人狠话不多的刘阿英表达了立场:新女性,干才有出路!

    女主原型是自杀的作家兼演员艾霞(严以南),而饰演者阮玲玉又在影片上映后一个月服安眠药自杀。韦明之前,尚存万难。艾霞而后,此又一人!

    五四运动后百年的今天,很少再听到新旧女性之别的讨论,相比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的女性身份更多地融入集体主义叙事,被放在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框架中被考量,但不要忘了,我们确实是站在前人累累的白骨上,用力去摘取那号称自由、平等的桂冠。

     6 ) 不倒的女性:女性何时才能不倒

    2023-03-29 19:00于中国电影资料馆 ▪️也想拥有一个名叫“不倒的女性”不倒翁

    ▪️其实是纪录片吧,导演怎能想象将近一个世纪以后,社会环境仍同从前一样,对女性处处不宽容,处处不留情。

    ▪️“我要活啊!”又悲又怒,其实看到这里还抱有一丝期待,觉得她还有从病床上坐起那一天,活得春意盎然,凄风苦雨丑恶嘴脸都被埋在从前。炉火烧尽之后去吹它的灰烬,可以短暂看到红色火星,然后是永久的熄灭。 ▪️看着阮玲玉笑起来感觉能闻到春桃和百合的香气。

    ▪️男伴侣让她怀孕之后弃她而去,男出版经理看不到才华只看得到美貌,男记者猥亵她失败转而写丑闻攻击她,男老板追求她而不得就使坏让她失业,男老鸨介绍她做妓女赚钱。 女性同事李阿英算是同为女性主义者的代表,也只能尽绵薄之力帮她打走下流的追求者,老同学骂她狐狸精勾引自己的丈夫,房东让自己的女儿做妓女,还要拉韦明下水,韦明的姐姐和韦明相比更加软弱,空有关爱妹妹的一片心意但也无能为力。

     短评

    这部电影有多好看呢,我看到后面完全忽略了糟糕的配音。但是整体来说无论故事走向还是台词都总有种用力过度的党员感【对不起。 当然即使是党员也是先进党员了,比如女主角觉得结婚是做一辈子奴隶,而卖春是做一晚奴隶。最后阿阮太美了。

    5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 【修复版吐槽:给默片配音真是太神奇的事情了,哪怕原声带已损毁重新写个配乐也比这好吧】阮玲玉太美太棒,似是射穿银幕的魅力;但是故事还是太戏剧化也太激进,过犹不及;而且作为默片,字幕卡实在太多,不必要的"对白"影响流畅度。

    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 你以为现在女性的地位得到彻底改变了咩,一样人言可畏,一样弱势群体;女人只有看清所谓爱情、自立自强才能自救;阮玲玉实在演得太好。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电影资料馆。这就是个悲剧啊!阮玲玉1935年3月8日妇女节当天半夜两点在住宅服安眠药自杀,相隔6个多小时,最后抢救无效。这样看来这部电影的结局简直如同谶语,一个演员提前在大银幕上演绎了自己的死亡。

    13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推荐
  • 镜头剪辑简直先进,故事不肥不瘦,演员恰到好处。中国的电影水平在急速地倒退!!

    17分钟前
  • MayaDey
  • 力荐
  • 【资料馆修复版】没想到其实是个讽刺悲剧。现存的版本都是50年代老上译给这部默片的字幕卡配音的版本。简直是毁了这部片子。也毁了观影感受。而这部片本身也过于夸张激进。用力过猛反倒做作,说教意味太重。除了女性主义,本片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一语成谶地预言了主演阮玲玉的自杀悲剧,让人叹惋不已

    19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 第一次见到给默片配音(上译?),简直被毁得体无完肤!

    23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 从蔡楚生角度讲,影片哀气太重,遂死寂沉沉。不仅缺乏对“新”的深入理解,也对解放女性的出路存在认知偏见。女性的“活路”最终止步于理想愿望的渴求与控诉。从阮玲玉角度讲,又是颇具传奇色彩的自传性影像的“活现”。后者意义更大。

    24分钟前
  • Muto
  • 推荐
  • 韦明,一位女性知识分子,接连被亲人抛弃,被社会抛弃,被奸人迫害,为救女儿被迫出卖肉体,于无奈中服药自杀,又于悲痛欲绝中大呼“我要活”…这一出出发生在女性身上看似遥远年代的悲惨事件,其实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今日社会的极端写照。生之欲啊生之欲!

    28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 配音版果断是不可原谅的,虽然字幕无比冗长配音倒也缓解些许无聊。与小津的[风中的母鸡]可做比较阅读。戴锦华老师对片中工人阶级女性“巨大的阴影”解读颇为中肯。本片最大的意义是裹挟了阮玲玉的人生于其中。

    3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 影片信息量非常大。插叙、想象性叙事、象征镜头、乃至快速剪辑的武打段落,多种风格融于一炉。韦明之死固然是女性/无产阶级在男权/资产阶级社会的悲剧,不过在叙事上也表现为一种落差之死,在所有的巅峰跌入所有的深渊。也反映了人与他人的永恒难题。即使有阿英的坚定,结尾也没能给出真正的解决之法。

    38分钟前
  • xīn
  • 力荐
  • 车窗的画框回忆,韦明被胁迫时的叠影幻想,拉扯的正反打特写,视听语言在那个年代无疑非常先进。对接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夸张了悲剧性,矛头直指时代的黑暗面。阮玲玉饰演的女作家韦明皆所遇非人,这么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气节的时代新女性,在当时面对男权和资本的恶臭无耻还是无可奈何,这首先就是社会的悲剧。然而最唏嘘的是,片尾那“我要活下去”尚有希望的寄存,现实中的阮玲玉却是在劫难逃,25岁香消玉殒,留下“人言可畏”的嘘叹。现实远比电影罪恶多了。回头来看,蔡楚生那一批民国导演是真正意义上的左翼,然而导演当时和阮玲玉的暧昧,也是耐人寻味。8.2

    41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 最喜欢阮玲玉倚在汽车窗前回忆过去的那段。利用车窗作为画框,再现过去的手法非常棒,放到现在来看,也是非常好的视听展现。

    45分钟前
  • 懿罂
  • 推荐
  • 戴锦华指出,女性在五四后得到的解放是“虚伪”的,这一解放的由来纯粹是男性在面对外来暴力威胁时社会地位被撼动所表现出的羸弱,历史中无一不是这般。尽管如此,在始终由男性设定规则的话语社会中,女性(尤其是新女性)作为群体被拯救了,但具体到个体时,竟再度回到“女奴”时代,成为被社会文化排斥而被放逐的异己者,在某种意义上,一旦女性与个体被绑定,便注定叙述/批判无法进入主流,只能蜷缩于社会一隅,被视为一种典型的时代症候便草草收场。注意到,在男性权力实施过程中,权力的实践者/合谋者中也有女性的身影,同时在现实中,牺牲了阮玲玉的这一社会冲突,却“并未牺牲”该片导演蔡楚生,耐人寻味。

    47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 有些技巧不错,但给默片配音,很是糟糕。很多观点太激进,不敢苟同。生造出一个女性悲剧,虽有时代影响,却很是局限。

    52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 配音果断遭到广泛吐槽,不过过多的字幕卡也削弱了作为默片的意义,只有夸张表演与默片气质契合。批判意识浓烈,情节倒也精彩。最后的自杀情节仿佛一个可怕的诅咒,不知阮玲玉赴死之时脑中有没有回荡起片尾反复狂呼的“我要活啊”。

    53分钟前
  • Lynchman
  • 推荐
  • 太神奇的片子,蔡导实在非常细腻且大胆创新灵活应用,经常可以看到精心安排的细节,故事整体也很有趣,从侧面表现了大上海的面貌风气,从场面和人物来看都可以算得上大片。第一次完整看阮玲玉的片子就喜欢上了她,表演当中有跨时代的美感,笑起来太有文艺气质,表演也细腻不那么夸张。郑君里太好玩了。

    56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 #电影资料馆 看完之后有个大爷问片头是不是有歌。那首聂耳作曲的歌,他在七十年代老听,可惜今晚的版本听不清。本来挺难受的气氛,那个男人的一句Damn和滑稽的动作戏,让整个影厅的人哄堂大笑。这次看的后期配音的版本有点失败,看字幕卡的速度总比念的快,朗诵般的配音不仅没有增强真实感,还打乱了影片节奏,并导致背景音乐的割裂和戛然而止,但不失为一种有趣的尝试。还是那么喜欢阮玲玉,惧怕成为笼中鸟的她,写作了《恋爱的坟墓》。与《神女》相反,她没有卖身救女儿。与现实也相反,她在花边新闻的爆料下,终于喊出了那句“我要活啊”,四个字越来越大,覆盖银幕。有一处电影语言很有趣。二人坐在车上,阮玲玉望向车窗外,车窗成为画框,画框里播放的是二人认识的经过,她就这么静静地看着,没有办法控诉和反抗。

    1小时前
  • 高詩遠
  • 推荐
  • 老上译的配音版本,配音本身是不错的,但是结合默片看起来 不伦不类。这倒是个真正的悲剧。喜欢结尾的凄凉和悲壮。艾霞,韦明,阮玲玉,真是一语成谶。那个不倒的女性哦。

    1小时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 想來韋明如果活在今天, 應當命不該絕, 阮玲玉也是.

    1小时前
  • TZ the Queer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