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你拍,我也拍——浅谈新老版本差异
我喜欢1942年版的《你逃我也逃》,因为它是杰出的喜剧电影。但在风格和题材上,它与其他刘别谦电影差别很大。所谓的“刘别谦的触觉”在影片中体现的也不是很明显。我想,梅尔布鲁克斯之所以敢选择这部刘别谦作品去翻拍,除了其影响力确实很大之外,恐怕更多原因的也在于此。
大部分原创影片也都是从其他媒体形式(小说、戏剧)改编而来的。但衡量影片品质时,作品本身依然有很高的原创性的成分存在。因为由于媒体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电影的视觉化过程,也要耗费编导大量的精力。他们要在全新的电影空间中进行二度创造。而这种二度创造与翻拍的所谓二度创造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电影的翻拍,不论它是对帧翻拍,还是仅仅一个主题的借鉴,都是在有了现成的前人电影成品的基础下进行的。而这种基础提供的不再仅仅是个故事内容。场景安排,镜头剪接和位置,演员表演风格,配乐等几乎所有电影元素,都要不可避免地的成为翻拍导演创作中的重要参考。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讨论翻拍版本的所谓艺术价值如何如何几乎已是毫无意义的。但现在,姑且容许我们把原创性和影史地位暂且放在一边,就真的把梅尔布鲁克斯的翻拍版本和刘别谦原著版本放在一起做做对比。看看新版到底差在哪里。
从演员说起。新版中的安妮班克洛夫特,太老了!1983年的她已经失去了当年色惑达斯汀霍夫曼的资本。何况即使是当年,她也未必就能在靓丽和气质上赢过1942年的卡罗兰帕德。大部分观众肯定无法相信,如此品质的半老徐娘还能成功的让波兰空军军官和纳粹间谍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此外,班克洛夫特的角色的喜剧感觉也不是很好。所以,第一回合,兰帕德版本的波兰斯基夫人,明显胜出。空军上尉的角色可以跳过。两片都是英俊潇洒的小生,没有太大差别。而另外一个重要角色,那位号称“集中营的艾恩哈特”盖世太保上校。新版和老版的差距是巨大的。西格罗曼(Sig Ruman)作为刘别谦钟爱的配角演员之一,出现在他的多部经典作品当中。此人,无论是那外形(鼓起的双眼和德国人特有的滑稽的胡子)还是肢体语言都极具喜剧表现力。而新版中的查尔斯德宁(Charles Durning)则明显是不是喜剧的表演路数。特别是上校见到假希特勒时,他没有将对于独裁领袖的那种恐惧和兴奋混杂的情绪通过脸部表情滑稽地表现出来。美国喜剧在好莱坞黄金时代结束后变得越来越难看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好莱坞缺乏形象上和表演上都具有喜剧专业素质的演员。特别是配角演员。大家都是方法派,都想体验不同题材的影片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但是最终反而失去了某些类型片表演中应有的鲜明角色特点。第二回合还是老版获胜。
下面重点谈谈男主角。为什么最后谈男主角?因为男主角的角色设定与两部作品导演的理念和风格有很密切的联系。
在故事情节上,新老版本最大的不同是开头部分。坦率的说,最初看83年版的时候,曾经很喜欢布鲁克斯的开场部分的幽默诙谐的歌舞表演。特别是以“piece”和“peace”做噱头嘲讽希特勒那段。而考虑到故事的发生的场所就是戏院,角色身份本来就是演员,所以布鲁克斯的这种改变并没有在风格上显得过分突兀,实际效果也似乎不错。加之,从后面的表演上看,老版中的杰克班尼虽然也多才多艺,分别扮演过波兰斯基、教授、盖世太保上校三个不同角色。但是最关键的伪造的大独裁者希特勒的角色却是由另外一位更为形似的演员所扮演。于是两方面综合下来,在这个最关键的回合当中,杰克班尼似乎彻底输给了他的对手布鲁克斯。但最近重看老版,特别是老版的开场部分,发现不能单纯的这么比较。
首先明确一下,电影的开场段落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要介绍主要人物,顺带讽刺一下希特勒。在这方面,新老两部电影没有不同。可刘别谦为什么不像布鲁克斯那样把对希特勒讽刺放在舞台上直接进行?是他没有想到用歌舞表演吗?也许是。但这并非是他没有能力。在歌舞喜剧方面,刘别谦可是高手当中的高手。他甚至号称是好莱坞歌舞剧鼻祖。那么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他认为别的方式产生的效果不足以达到要求。
那就再回过头,让我们看看老版本中刘别谦是怎么处理他的开头的:类似相声贯口的画外音告诉大家,在1938年的波兰华沙出现了一个轰动新闻:希特勒现身街头!此时绝大部分观众一般都不会认为这真是希特勒。可是到底是谁?大家不清楚,于是产生了悬念。接着镜头一转,是党卫军的司令部。桌子后面坐着身穿党卫军上校制服的杰克班尼。接着一个小孩进场,同班尼及其手下有几句滑稽的对白。但是悬念依旧,观众依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时,门卫跺脚敬礼,高呼“嗨,希特勒!”,刚才那位似乎在街头出现的希特勒进得门来。挥了一下手,并说了一句也许是喜剧片历史上最经典的台词之一:“嗨,我自己!”。突然,有人喊“停”,镜头随即后拉横摇。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发现原来是在拍戏。所谓的党卫军总部不过是舞台布景而已。不禁扑哧一笑。
看到这里,似乎明白了。是悬念!悬念,不仅制造了喜剧效果,而且将观众的注意力带入了剧情当中。而且这种效果是只有电影的镜头的剪接组合才能充分表达出来的,即希区柯克所说的:Pure Cinema!对比之下,布鲁克斯的开局就逊色很多。虽然它也够幽默滑稽,也起到了讽刺的作用。但是由于导演缺乏前辈大师的那种对于电影美学的追求,满足于简单的舞台上直白陈述。所以没法用镜头表现力去产生类似与老版的悬念效果,无法使观众一开始就产生好奇感,于是,也就失去了抓住观众心理的可能性。
同时,我们也进一步就理解了,为什么刘别谦要让一个特型演员来演希特勒。因为只有一个更像希特勒的演员才能产生他所需要的那种悬疑效果。而布鲁克斯之所以砍掉了这个精彩开局,也是因为如果他自己出演的希特勒出现在镜头里,很可能马上就会被观众认出。于是也就达不到悬念的效果。可如果因此也找一个特型演员来演呢?对此,布鲁克斯这种喜欢将角色大包大揽的新派喜剧明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就干脆删掉这场戏,然后改成了歌舞剧开场。
由此可以看出,两部作品的差距其实就是导演水平的差距。刘别谦的喜剧创作原则之一是:必须从整体戏剧和喜剧效果出发,而不是去刻意考虑某个主要演员的戏份多少。而布鲁克斯则太过表现自己了,而且对于这部的作品的掌控,还停留在简单的的舞台喜剧阶段。
此外,布鲁克斯的波兰斯基还有一个明显缺陷:他本人的形象有悖于故事情节的合理性。一个热衷于莎士比亚戏剧的舞台剧演员,不管如何能满怀激情地朗诵出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的经典台词,好歹也该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否长了一张令人信服的王子的脸吧?显然,布鲁克斯先生已经顾不得形象上的可信度了。当然,同样是这副尊容,却在喜剧表演方面为他挣分不少。因为公平的说,他还是比较像希特勒的。虽然从上面的分析看,这种相像未必是一件好事。
除了开局的改动所导致的重大缺陷,新版本还有一处删节,让原作的喜剧精髓丧失殆尽。波兰斯基假扮盖世太保上校,在戏院杀死间谍教授后。又假扮教授回到旅馆。此时真的盖世太保上校的副官正等在房间内准备带他去见上校。老版中,波兰斯基没有让来人出去,而是把他当成了临时的道具去达到自己私人的目的——质问自己红杏出墙的夫人。由于这个特殊道具的存在,为了怕露馅,夫人只有尴尬回答波兰斯基所提的尖锐问题,而不能像平常那样大动肝火。男女主演,班尼和兰帕德此刻用带有细腻眼神和脸部表情将这一怪异情景下所蕴含的独特喜剧效果精准而生动地传递出来。而在新版中,波兰斯基很快就把来人打发到了门外,自然也就丢失了丈夫善妒多谋以及妻子强势却无奈的精髓,而直接变成撕下伪装后的夫妇二人的平淡对白。
当然,新版也不总是缺陷和问题。某些细节部分的轻微改动,也使得剧情变得更为合理。老版中,波兰斯基夫人第一次被教授叫道旅馆。教授见面寒暄不久就直接问出了“To be or not to be”背后含义的问题。他怀疑这是一个抵抗组织接头暗号。很合理。可接下来,正当夫人要回答时,教授接了电话。之后回到谈话中,这个至少对剧中角色来说算相当重要的问题便不了了之了。教授直接就希望波兰斯基夫人为纳粹服务。这种处理多少有些不太合乎逻辑。而新版处理就通顺了:波兰斯基夫人没有隐瞒实话实说地告诉对方这不过是个爱情幽会的暗语,成功的打消了狐疑教授的疑虑,剧情合理向下发展。
当然更多的情节没有任何改动。其中一些还是属于刘别谦独有风格的精华段落。例如,教授来到戏院改造成的假盖世太保总部后,发现上校是假扮的,于是拔枪威逼,并开门逃进剧场。在探照灯的扫描后,发现他上了舞台。被发现后的教授惊慌中进入落下的帷幕之后。飞行员随即也冲了进去……通常情况下,一个亡命之徒为什么要招摇的登高?而且,没有演出的看台为什么要落下帷幕?所以,此时角色的行为和道具布景的设置都不能简单按常理解释。它们唯一作用是去产生刘别谦钟爱的“门”的效果。导演希望用帷幕阻断观众的视线,让他们只听见后面传来的枪声。然后帷幕从下至上慢慢拉起,悬念骤起。因为观众不知道谁打中了谁。按照布鲁克斯时代的好莱坞喜剧特点,这场“武戏”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表达的如此含蓄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别的方式所产生的效果都不会比刘别谦方式更好!
以上谈到的异同点,偏重于主干方面。而台词,演员表演等细微环节,由于太过琐碎繁杂,没有时间逐一对照。在此暂且略过。
2 ) Mrs.Tura,Mrs.Gable
刚看完这部电影后,只是喜欢这份幽默和讽刺,喜欢反复引用的莎士比亚,也觉得刘别谦的了不起,也觉得Mrs.Tura无愧于这万人迷的人设。之后看演员表时,惊喜发现Mrs.Tura竟然是隆巴德饰演,她是Mrs,Gable,她是盖博的一生挚爱啊,而且这也是她人生最后一部电影,之后因为二战的缘故,飞机出事,不慎去世。现在还记得初三做过一篇完形填空,文章的主角是隆巴德,那是不知道她,只是在发现她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演员时感到一种亲切(那是大概也只知道和看过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几部吧)。结果在文章结尾意外发现她竟是盖博的第三妻子,是他的一生挚爱。在她去世后,盖博退出影坛,愤而从军。这样的感觉如何形容呢,就像是在你和一个人初次见面就对他产生好感后无意得知原来你们很久之前就已经见过,原来只是你不知道。
我有时总是很感慨,一切都那么巧和。高中时做过一篇很简单的英语阅读,是一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纪念保罗纽曼的文章。文中出现的《虎豹小霸王》《骗中骗》,乔治·罗伊·希尔让我不胜欣喜。回家急忙上网,知道了纽曼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人,好莱坞竟然真的有那样一个完美专一得似乎挑不出错的人,自然我也知道了那个第一人称是罗伯特·雷德福。如果没有那篇简单得实在不值一提的英语阅读,我不会又了解了那么多优秀的电影和演员。而那样多的人同时做那篇阅读,或许也只有我从中得到了许多。
对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电影我总是有格外的钟情,有时也自嘲自己总是看我爷爷还没出生的电影。不过生活中我自认为也实在算不上是个old shcool。
我的第二次一不像影评的胡言乱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3 ) 暴君必将被愚弄,胜利终将来到眼前
《你逃我也逃》是德国导演刘别谦在纳粹权焰滔天时制作的一部反战喜剧,心目中的喜剧十佳。
本片的经典之处,在于巧妙完美的戏中戏情节设定(开风气之先?),优秀演员表演的强大戏剧张力,和导演特别的表现手法——“Lubitseh’s Touch(刘别谦笔触)”。
片中,镜头随着勇敢的女主角游走斡旋于众多男性之间,用简洁而细腻的剪辑方式揭露道貌岸然背后的猥琐下流和险恶居心。这是明快而调侃的掌镜风格,很少用长镜头叙事;布景和画面也带有舞台剧的风格(这也很符合片中主要情节的设定);这一切营造出的戏剧效果带给观众巨大的满足。真正的希特勒到达剧院一节是全片最为“严肃”的段落,也是全片的高潮,导演在此借助一直想在舞台上饰演《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的演员之口,义正言辞地对纳粹的暴行发出了控诉。在这里,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不再是台词,说出它的人也不再是表演;这是一个民族的喉舌,混杂着血泪的呼号。
有观点认为,喜剧因为缺乏严肃性而无法与悲剧媲美;而本片则恰恰因为其本质是喜剧而伟大。在那绝望的日子,在更深重的黑暗将要裹挟着“最终解决方案”(希特勒对从肉体上彻底灭绝犹太人的说法,于1943年3月正式实施)席卷整个欧洲之时,这部拍摄于1942年的影片在山雨欲来之际,力顶重压,对恶毒和残酷发出大笑,也让人们对这个自以为是的政权及其愚行发出大笑;并且预言,暴君必将被愚弄,胜利终将来到眼前。
4 ) 《你逃我也逃》:刘别谦的电影盛宴
在我心中,最会说故事的人是卡普拉和刘别谦。不可否认,伯格曼很大师,在《野草莓》里通过自己娴熟深邃的电影语法将一个老者心中的微妙情绪刻画的真切露骨;不可否认基耶斯洛夫斯基非常的了不起,蓝白红三部曲,两生花中隐隐透出的一种从容和淡定,让很多人迷恋他电影中的影像和其中包含的哲思;不可否认斯皮尔伯格很厉害,他可以双手玩转商业和艺术,可以在赚的盆满钵们的同时用良心打动学院派,得到梦寐以求的小金人。
但是,有一种电影很奇妙,从影像播放的第一秒开始,你就会不自觉的迷陷在其营造的奇妙氛围之中,以至于直到影片结束,你都不会过多的去思考影片的艺术表达之类的无味问题。卡普拉和刘别谦的电影就有这样子的魅力,他会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电影之中,并且每分每秒的跟着电影的情绪在走,没有一秒的冷场,没有一刻的乏味。就好像是走进仙境的爱丽丝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奇妙和变幻。如今《你逃我也逃》应该可以算是刘别谦的第一代表作,虽然《街角的商店》《天堂的烦恼》一样非常出色,但是相比于《你逃我也逃》而言,他们并没有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不住的拍掌叫好或是无法形容的激动。《你逃我也逃》在当时上映时并不受待见,有人指责其低俗和无趣,然而经过了几十年时间的洗礼和大浪淘沙,《你逃我也逃》越发的彰显出其无语伦比的特质。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的沙特,德国的进军让百姓人心惶惶。一个剧院的演员意外的发现了德国间谍的行动,于此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和纳粹进行了一场滑稽有趣的较量。老实说,对于这部影片的剧情说的越少越好,然而事实上你也很难从一个角度去叙述这部电影,或者这么说,我根本没有能力去复述好这个故事。脑子里塞满了的是对刘别谦完美指导,演员完美群戏,编剧完美剧本,影片之中透出的幽默,聪明,机智和嘲讽的赞叹。然而也正是刘别谦指导下演员的出色以及影片精彩的剧情和台词让这样一部喜剧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层次。单单演员的表演,影迷就有足够的理由珍藏这部影片,从影片最开始剧院的排练,到之后真正的为了国家利益为了生死存亡的表演,每一个演员都赋予了角色最鲜活的个性。无论是戏中戏,还是惟妙惟肖的模仿,亦或是时不时的吐出令人冷峻不惊的台词都让人深深的陶醉和沉迷。
影片的剧本更是非常的讨巧,这样一个沉重的背景却用以表达一个如此充满了隐喻和讽刺的喜剧,在产生巨大反差的同时也增添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一切的优势都掌握在刘别谦的手里,他将其组合拼装出一部充满了滑稽桥段,精彩台词,夺目群戏的喜剧,而最重要的是,影片结束之后,你不仅仅会回味那无比美妙的观影经历更会直观的感受到导演对战争对纳粹对希特勒的嘲讽和批判。影片没有血淋淋的场面,没有负伤士兵饱含辛酸的目光,却在大段大段喜剧之间隐隐的出现一些令人沉默的场景。这或许就是刘别谦的选择,以喜剧的方式表达战争,用一颗热忱的心讲述着故事,而这种热忱会让人感到喜剧之下隐含的嘲笑和愤怒。这或许就是喜剧的最高境界,欢笑之后留给人的不仅仅是充满了快感的回忆,还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执着的价值观念。
刘别谦的电影很典型,很有刘别谦的风格,无论是这部《你逃我也逃》还是《街角的商店》亦或是他的其他电影,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个事实,这个导演很会说故事。刘别谦的电影不艰涩,不隐晦,而是用台词很直白的展示给我们看,什么叫做妙笔生花;用演员告诉我们什么才叫黄金时代;用自己本尊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电影大师,不是那喃喃自语不是不可亲近,而是让观众很本能的爱得死心塌地。就像特吕弗说的一样,刘别谦是一位真正的王子。纵使现代电影技术再怎么进步,事实是近十几年来,没有几部电影可以和刘别谦的,卡普拉的喜剧相提并论,绝对一点说,是没有一部。是的,电影是需要不断发展的,但好的电影的基本需要是不会变的,表演,剧本,指导,这些不是随随便便或是满心敷衍就可以磨得出来的,可惜的是现在很多的电影并不在乎也不想在乎。
5 ) 2022.11.12观影记录
仅供私人记录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仅供私人记录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6 )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9分。
描写纳粹占领时的波兰有一个话剧团,利用他们的出色演技,揭穿了一个纳粹间谍,保护了华沙地下抵抗组织,并且从纳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脱。
超级喜剧,很多地方比卓别林的《打独裁者》更加优秀,故事情节紧紧相扣,紧张刺激并且妙趣横生。影片表达了 Lubitsch 对二战前生活的留恋和对战争的控诉。虽然在 40 年代– 60 年代受到争议,本片最后还是和 1939 年的《妮诺基卡》被视为是刘别谦最好的电影。
惊喜!刘别谦式的幽默在这部片里尽情发挥,本片是他被迫逃到美国后向纳粹德国开的一次玩笑,虽然开映之初被严峻评击,却无损这一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荒谬政治笑片,背景是沦陷时期的波兰,以喜戏描述手法,认真的讥讽纳粹,疯狂的以婚外情所笑料,把莎士比亚名句和希特勒把玩一番,最后剧团是大嬴家,每个人心口该刻一个勇字。
妙绝的是片中的戏中戏,话说这伙剧团演员在戏里戏外扮鬼扮马装纳粹,人物真真假假大兜乱,试想想片中的希特勒给扮演希特勒的人取代了,然而这位希特勒事实是本片的扮演者,你说好不好玩?不过最错中复杂还是片中的男女关系,这也是整个故事的主轴,好端端一对剧团的当红夫妻,女的偷情偷得理所当然,男的在办正事关键之际还来吃醋,但说到精忠报国,各人二话不说热血无边,极道夸张惹笑之能事,再来To Be or Not to Be的偷情密玛、希特勒的小故事,假若莎士比亚和希特勒泉下有知,会否爬出棺材大笑一番?
刘别谦的技俩是节奏把握得宜,笑料隐诲独到,他会把东西说得欲言又止,却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有一小幕我觉得特别好玩,夫妻拥吻道别,老公先走出房门,情夫走在后头,老公却退回来请情夫先走出去(以防他跟老婆说话),这个小细节单单用一个镜头,没有对白,却叫人发出会心微笑。
必需大赞演员的功力,尤其男女主角,认识Jack Benny 这位喜剧谐星可真相逢恨晚,他演一位龟毛丈夫,有点神经质的莎剧演员,好几幕由他主导的情节就够笑倒,比如他跟那个呆头呆脑的德军将领的纠缠戏码,把纳粹讽刺得彻底,想起他演Hamlet竟有人离座,那惊讶的表情都会一掬笑泪,而女主角Carole Lombard倒是此种型角色的常客,Lombard嗜演性喜剧,说话抵死惹笑,她的作风豪情大胆,却又非狐狸精型的艳女郎,真实生活的她深得同行欢迎,人缘极佳,39年才与大情圣Clark Gable的结婚,可惜红颜薄命,二战期问积极为军队筹款,42年一次筹款活动途中坠机生亡。本片是她后期演出之精品。
奥斯卡记录:1942年提名最佳配乐
A:你是怎么到这里的 ?
B:我出生在这里
A:是什么让你决定死在这里?
B:他(指希特勒)
A:你想从元首这里得到什么 ?
B:他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
他想从波兰得到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我们不是人吗 ?我们没有眼睛吗? 没有手吗…
器官 感觉 尺度 影响 热情
吃同样的东西 被同样的武器伤害…
受到同样的疾病的折磨 以同样的方法治愈
有同样寒冷的冬天 和温暖的夏天
如果你刺穿我们 我们不会流血吗?
如果你给我们挠痒痒 我们不会发笑吗?
如果你给我们下毒 我们不会死掉吗?
如果你错误地对待我们 我们能不报复吗?
LUBITSCH万岁。大笑过之后想起那个总是跑龙套演配角的演员,他一直觉得自己能演好夏洛克,同伴总是嘲笑他一番,后来家园被德国人占领,两人连龙套都跑不了,在街上铲雪的时候,他又背诵起夏洛克那段经典的台词,这次同伴说,你能演好夏洛克了。经历过那些痛苦愤怒之后,我们才能真的写出读出那些诗行吧
脸盲者慎看
#重看#完美的喜剧范式,绝妙的讽刺功力,教科书级别的剧本结构,超级优雅的刘式触点,举重若轻的尺度拿捏——喜剧模式覆盖的深沉家国主题,可谓是以四两拨千斤挑起泰山于顶的负载力,当之无愧且不会过时的泽被后世名作。将剧团人员配置/空间结构/剧作文本完美契合到现实的战争状态和对立冲突,一浪接一浪的戏剧性矛盾席卷而来,节奏丝滑顺畅,跌宕之起伏让人沉醉,是谓轻盈感;莎翁名句的反复运用,在不同场景承载不同功能,文本细节的对应着实值得称赞——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彰显其有效性,且在重复的节奏中“再创”倒映般的喜剧效果。每个人物都鲜活生动,主角自不必赘言,就连渴望出演夏洛克的小人物也被描摹得可怜又可爱——在戏剧和人生的舞台上,你们都是优秀的。
一根筋的醋坛子丈夫以高超演技拯救了一个国家,个中桥段太幽默了
喜剧电影分两种:一种是刘别谦玩过的,一种是刘别谦玩剩下的
刘别谦是个德国人,1942年二战还没结束就在美国拍了部讽刺纳粹德国的喜剧片。更重要的是,和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比起来,这部喜剧的笑点更加高级。刘别谦电影的魅力真是奇特。
始祖级的戏中戏,无论是环环相扣的情节还是字字珠玑的台词都已经超神;看完这种电影会让人语言贫乏,只能默默在心里大叫一声好。
简直爆笑啊!这才是好喜剧啊,笑点一百年不过时!每一秒都满分!
To Be or Not to Be,土鳖拗孬土鳖,刘别谦导演作品,1942年的黑白片,教科书般的杰作,告诉你一个剧团怎么以自己方式愚弄第三帝国,正义怎么欺负邪恶。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在这电影上耗费每一分钟都是值得的,因为充满了魔术般的逆转和杂耍般的狂欢。——鹦鹉史航
第一部刘别谦。1.在评论区感受到深入骨髓的孤独:我怕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看懂却全程没爆笑过的人了...2.作为我接触的第三位早期喜剧大师,刘与卓基之流差异明显。对比同为有声/二战的《大独裁者》,仍可见两者在语言与肢体性幽默的倾向分别,但戏剧共通。3.本片精神续集:《无耻混蛋》。
刘别谦毫无疑问有天才,而且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让人捧腹和反思的尺度和转换上都把握地相当好。但是也不得不说,这种喜剧化的手法显得过于乐观了,一副隔岸观火的逍遥态度。
“我真讨厌把我们国家的命运交到笨演员的手里“,最乐的部分是正乔装纳粹的演员会忽然分不清戏内外的身份,演哈姆莱特时台下总要重复跳出些喜剧状况,夸张、解构、反讽、利用巧合,想演《威尼斯商人》的龙套演员在不起眼的垃圾时间念了几次夏洛克的控诉,纯属夹带私货,是犹太导演内心最深最真的愤怒吧
What he did to Shakespear, we are now doing to Poland.
刘别谦式笔触果然不同凡响。相同题材中,[大独裁者][虎口脱险]笑点直接,本片则较为含蓄,兼具优雅、机智与玩世不恭感,昆汀[无耻混蛋]在致敬之余更为疯狂戏谑。影片节奏紧凑,毫无冷场,多处戏中戏反讽与幽默极为精妙。| 他对莎士比亚所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现在要对波兰做的。| 我自己万岁。(9.5/10)
反转再反转,好玩。Jack Benny老了长残了,不过眼神还是很逗趣。Robert Stack演这部的时候才23岁,英俊死了,要命啊(¯﹃¯)
有别于卓别林和巴顿明显的肢体滑稽,刘别谦的喜剧就在于文本台词的出彩。严肃下的戏谑,整个剧院临时剧组现场演戏逃离魔掌,台词处处出梗,戏中戏的剧情天衣无缝。解构、巧合、错位、反讽,上下误会、左右逢源、临机应变的巧妙,这剧情这台词这桥段,纵使莎翁再世也不过如此!1942年呐,战争还没打完,德国人刘别谦就敢于如此讽刺纳粹,真厉害!8.9
“to be …… or not to be…… ”没办法不喜欢这样的影片,设定有趣,幽默无处不在,各种冷嘲热讽,但或许是我笑点太高的缘故,始终没有感受到其他人那种或忍俊不禁或捧腹大笑。★★★★
一波多折,层层推进,细节处处迷人,严肃、紧张、诙谐并存,有我喜欢的一切喜剧元素。刘别谦的绝妙台词令我不断在深夜大声发出阵阵惨笑(希望没有太扰民= =)“她的丈夫是伟大的波兰演员XXXXX,你一定听说过吧。”“是的,我看过他的舞台剧,他对莎士比亚所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纳粹现在要对波兰做的。”
之前在《希特勒万岁,猪死了!》一书中读到此片的介绍,今终于一睹其风采。我在午夜4点非常享受这部69年前的电影,几乎笑到断气。精彩的剧情,战争的讽刺,让人喷饭的笑点、台词,大师刘别谦的指导,这是你一生中不可不看的电影。副作用是今后当你听到:“是生存还是毁灭”这句经典台词时,会爆笑。
年代的关系不免有些许瑕疵,夫妻关系的梗贯穿始终,最经典的第一是老公进房门,发现陌生男人在床那段逗逼死,第二是老公发现尸体,冷静解套一段牛逼死,那个年代的片子永远不要给主角设定一个固有印象,后面你会大吃一惊的! 一个演员知名度的梗,一个假胡子的戏中戏,还有官僚体系的迂腐,玩得十分溜。不过刘别谦touch好像在这一部没什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