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祥仔的生活方式
细路祥一开头就在讲,在这条街,大家都为了钱而四处奔波,为了钱拼命的劳作。转眼97年春天就到了,街头依旧如此,没有人因为回归的事驻步,生活还是老样子过着。镜头太大,会偏离绘描的情感纽带,所以一下就缩小在了细路祥祥仔的身上,透过祥仔一家人的故事,来慢慢了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
这些故事并不多,梳理一下应该分这一些:祥仔和阿芬一起送外卖的故事;祥爸和大伟和肯尼之间的纠葛;祥仔哥哥衡的消息;祥仔奶奶的故事;菲佣的故事;没有香港户口的工人和儿童。
从这几个故事,慢慢讲述在97年一条香港老街的生活:
在香港的某条大街上,祥仔的爸妈开了一间茶餐厅,祥仔的故事也从这间茶餐厅开始了。祥爸是一个很严厉的人,阿芬去就职外卖工,被祥爸拒绝,应该祥爸觉得阿芬太小,而且一看就知道是外地童工,所以有些担忧吧。而菲佣一直在向他抱怨没有正常的休假期,而且给的工钱太少了,夹杂着粤语英文和菲律宾语,互相也都默惬理解,菲佣说要告祥爸的不公平待遇,祥爸妈也都致之不理,夹着西红柿放入菲佣的饭碗里,叫她多吃点。看到这里,蛮想知道菲佣工薪有多少,每个月到底休息几天。
祥仔和阿芬达成协议,外卖的收费五五分,然后他们俩就这样形影不离了,一有外卖就去叫阿芬一起去送,祥仔骑着自行车,阿芬拿着外卖。空闲的时候四处游荡,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阿芬的妈妈在一家茶餐厅当洗碗工,阿芬帮衬着点,还要照看妹妹。能和祥仔一起送外卖,对她来说再好不过了。阿芬这么小的孩子,应该跟祥仔一样,本应该在学校读书的,可她没有,而且还带着一个小妹妹,妈妈是一个洗碗工,跟着的一个少条腿的男人。
祥仔送外卖,熟悉每条大街小巷,跟每个街坊邻居都很熟知,卖棺材的阿叔,经常点外卖的大姐姐,麻将馆里的人,海叔,还有该死的大伟,经常把外卖的奶茶抢走,得让他们尝尝祥仔特制的鸳鸯奶茶,小便不够了,阿芬也要上场。看着大伟他们一口满饮而尽,祥仔和芬都开心的笑了。惊心的一幕啊,要是大伟他们发觉了,不扒了他们的皮啊。幸好一切都安好,而且大伟那帮家伙既然不知不觉喜欢上了祥仔特制饮品。
祥仔奶奶人老年迈,只能躺在家的凉椅上,看看以前的老电视,菲佣照顾着,最多的活动就是驻着拐杖,碎碎步的挪动脚步子,后面奶奶走后,祥仔和海叔在暗暗的屋里面学习奶奶的走路的姿势舞,然后冷不丁的看到电视里正在演李小龙版的《细路祥》,真是点睛之笔啊。人来人往,该走的总会走,而该来的也阻挡不了,就这样活着,没心没肺的活着,时过境迁。祥仔奶奶非常想念那个走失的孙子衡,也就是祥仔的哥哥,3岁就走丢了,虽然电影里面没有出现他的身影,但还是能想象得到他帅气的样子,跟祥仔一样样的,也说不定这个衡就是导演故意的隐喻,看到奶奶扔掉拐杖奔向衡的神情,仿佛回到了她年轻的时候,真令人感动,希望衡能尽早与家人团聚。
阿芬说江主席到了后,香港就是我们的了,而祥仔争抢着说是自己的,香港在他们眼里就像一个玩具,谁抢到就是谁的,但后面,阿芬和母亲妹妹都被警察带走,祥仔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离去,后面努力的骑自行车去追,擦身而过了,旁白是阿芬跟祥仔的友谊就在这一刻全部结束,俩人从此成陌路人,挺让人心酸。其实这里是阿芬对祥仔的误解,祥仔追的就是阿芬啊。祥仔骑自行车追那段太精彩了,都认为他是一定能追上的,可也在想,即使祥仔追上了,他又能做什么?他们不过都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而已,什么也改变不了。
没什么很深奥的理论知识,第一次写影论,就随便写写,也就是自己回想一下这部电影吧,喜欢就写。
2 ) 意味深长的细路祥
这部《细路祥》是陈果继《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之后的“香港三部曲”的完结篇,可惜中间的那部《去年烟花特别多》我还没来得及找来看。
片子的主人公祥仔,是个外卖餐饮店老板的儿子,老爸无甚特别,倒是奶奶颇值得一提,奶奶年岁已高,成天便是守在电视机前,看祥哥的戏剧,一边如数家珍的跟旁人说起,当然自己和祥哥搭档的时候是怎么怎么的风光,料想两人当年似乎是应该有过那么点故事,但是结果总归是各奔东西。祥仔的名字大概也跟这祥哥有莫大的联系。
这个祥哥在老港人心目中也应该算是一代名伶了,名字很古怪,叫做新马师曾,1916年6月20日出生,原名邓永祥,广东顺德人。九岁随何寿年(何细杞)学粤剧,十岁时入“一统太平”班赴四乡演出,早已有神童的称号。 新马师曾因演戏时模仿名伶马师曾,于是他师傅给他改了“新马师曾”这个艺名。新马师曾是当代其中一位擅演古腔的伶人,但颇为“京化”。其唱腔自成一格,称为“新马腔”。他不光舞台上成就了得,还拍电影,开唱片公司,自己灌唱片,并于1977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颁赠名誉艺术博士,1978年又获英女皇颁赠M.B.E.勋衔。此外,因为新马经常参加慈善活动,故又“慈善伶王”之称。
直到97年回归前祥哥过世,奶奶便也于不久后追随着他,别于人世了。
故事的主线却不在这里,而在一个“小人蛇”阿芬身上。
所谓“小人蛇”问题,就是香港永久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在内地所生子女未经许可偷渡赴港的问题。有人把循水路非法进入香港的入境者称为“人蛇”,把引渡者称为“蛇头”,久而久之,非法入境儿童也被贬称为“小人蛇”。
祥仔和阿芬两个小朋友虽然彼此的身份和境遇都相差颇大,但是小孩子的交往毕竟不会夹杂着这么多的复杂的因素,互相打闹捉弄,一起嬉戏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虽然最后失散在回归的大潮中,只是他们各自长大以后,都应该还会记得,曾经有这么个小玩伴,一起在香港的那些昏暗潮湿的小巷子里奔跑嬉戏。
片子透过这个纯真又有些调皮的7岁小孩祥仔的眼睛,讲述了生活在香港底层的老百姓在回归前后的生活,以及面对突如其来的回归大潮所表现出来的些许惶恐和不适应,也让我们反思回归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片子到接近结尾处有许多有趣的场景,比如在学校里老师教这些小朋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来历,以及怎么样敬队礼。还好,这个老师没有告诉那些香港小朋友,国旗的红色,是因为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而歪歪扭扭的队礼,也反映出了回归后中国政府还任重道远。
由于最近在读哈耶克的《通往奴役的道路》,这个少先队队礼,更是让我联想到把手再伸直一点,就是德国纳粹的那个臭名昭著的敬礼了,但愿那只是无聊的巧合。
最后祥仔骑车本意是去追带走阿芬的警车,却阴差阳错的去追了运送邻居小混混大伟的救护车,从而与阿芬擦肩而过,大概也是导演对于香港回归前景的一种担忧吧。
结尾处运送阿芬的车在等红灯的时候,《香港制造》里面的中秋(李灿森)、阿龙(李栋泉)和挺着大肚子的阿屏(严栩慈)三人携手过马路的情景,最是让人唏嘘,其实希望也总还是有的。
3 ) 20140219追忆香港97•裸街的小伙伴
本期的放映君不是小清新,但是最近一直在听《越长大越孤单》,深陷其中到自觉矫情不堪了。或许有人同我一样,念念不忘的东西很多,但终究是被那时光背离了去,在某一个时刻,在不能排遣的愁绪一遍遍的辗转反侧、并取代了幼年心智之后,终于不得不向童真和青葱道别了。但困扰始终存在,今日的心心念念的追忆又何尝比得过彼时长大成人的夙愿了,人都是这样吧。我们只能从回忆和别人的故事中找寻遗失的美好。
如果你也有个容你骄纵又絮絮叨叨的奶奶,如果你儿时记忆也有逐渐被人遗忘的旧戏曲,如果你童年也曾遗失了一个异性好友,如果你也曾拿任性和无畏捉弄过某个讨厌鬼,如果某个社会标志事件让你的童年产生过或大或小的波澜,你一定要看看《细路祥》。
说起来,除了少量成人不宜的镜头,《细路祥》是一部很好的少年儿童题材的电影。
细路祥是土生土长的香港小孩。与忙碌的父母、深居简出的奶奶、张口闭口全是钱的菲佣生活在一起。父母操持的茶楼生意很好,祥仔偶尔帮送外卖。后来因此结识了大陆偷渡的小姑娘阿芬,便开始了两人一起送外卖分摊消费的友谊。大家的生活或松或紧:奶奶天天回忆与戏剧大师祥哥往事、小混混大伟来收保护费、大伟的父亲一直想见奶奶、菲佣的老公包二奶、祥仔得知有个被父亲赶出家门的哥哥、父亲当众打了祥仔导致他离家出走、抓回家之后被当街脱裤以示惩戒……
后来,祥仔的生活开始有更大变化:奶奶去世了、菲佣也要离开、97香港回归,阿芬被遣返。祥仔要与阿芬道别,却阴差阳错追上运送大伟的救护车。一段童年友谊就此结束了。
若不认真的话,将Fruit Chan(陈果导演的英文名字高端大气有木有)的《细路祥》说是致敬片也无可厚非。单就片名即主人公名字就是源自李小龙少年时期同名电影,更不用说片中大量出现的粤剧大师新马仔了。但这部新千年上映的片子内涵绝非仅限于此,仅从涉及政治题材一点就能说出好些故事,世间事就怕演绎。比如:《细路祥》作为陈果“回归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切入角度却一下子从成人世界换作了懵懂的儿童,有人说这是在隐喻其时的香港——大事件来临,必然会有掺杂着疑惑茫然的思潮,可不就和一个未明人事的孩子心态一般么?导演作为一个土著表达这样的隐忧,这也不无道理。有关这些东西,相信大家观影之后必定会见仁见智。抛却这些冷艳高贵的话题,我想说的是,我太爱这部电影了,因为它让我想起我的童年。
片中导演运用了大量丰富的细节,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孩子的童年世界。整部片子表现香港本土生活方式的地方比比皆是,但又不流于表面,幽默感十足的桥段常常令人捧腹叫绝。童真与成人世界就在片中小正太萌呆萌呆的表情中连在了一起。或许会有不解和冲突,但是回忆我们的童年,又何尝不是呢?纵然与我们生活环境有着千差万别,但童年成长的那份感动却是相通的。
ps:对于香港电影,如果你仅仅知道王家卫徐克杜琪峰王晶这些人是不够的,因为还有陈果许鞍华这样的深具人文情怀的导演在,通过他们的镜头,我们才能看到香港的社会百态,还有港人骨子里与我们一脉相承又颇具特色的精气神,《细路祥》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入口。
by李爬爬
4 ) 祥仔和阿芬的快乐生活
以孩子为主题和视角的电影,一向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在这个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复杂的城市里,宛如孩子般的纯真反而成为了很多人追忆和向往的感觉。这部陈果导演于1998年执导的影片《细路祥》,就是以一个孩子的眼睛,去看待香港回归之时,周围人和事的变迁。在浮躁的社会,一个孩子的眼睛看到的事物,仿佛永远没有复杂和恐惧。 祥仔同父母和奶奶居住在香港的一个市井小巷,家里开着一间茶餐厅。时值97回归之际,他周围的人都在不安着和浮躁着。有一天,他认识了一个叫阿芬的女孩,他觉得和阿芬在一起都好开心,两个人也享受着一同玩乐、恶作剧的快乐时光。 有一天,祥仔得知自己其实有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哥哥,因为在他三岁的时候,哥哥因为混迹黑社会被父亲赶出家门,再也没有回来,从此祥仔开始同阿芬一起寻找哥哥。当父亲得知他找哥哥的事情之后,狠狠地打了他,于是祥仔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在父亲寻找它的时候,也得知阿芬其实是偷渡到香港的偷渡客。这个一见警察就逃走的女孩,虽然善良单纯,却逃不开自己的命运。最后祥仔回到了家里,阿芬也被遣送回了大陆。 结尾的时候,祥仔看到阿芬被送上了警车,于是骑车追赶。但是怎么也没想到,他追上的是一辆救护车,而在他拐过街角的时候,他正好和载着阿芬的警车擦身而过。粤剧红伶死了、奶奶死了、哥哥没有找到、阿芬也被送走了、连每天陪伴他的菲佣也要回家了,日子似乎仿佛一下子没有了情趣。祥仔仿佛一下子就长大了好多,但是在他的记忆中,一切仿佛都是鲜活的。
这是一部充满情趣和童真的电影,但是其中透露出来的厚重的内涵却是让人无法忘记的。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前,曾经生活在另一种生活状态之下的人们,对未来的迷惘和困惑可想而知。只是在孩子的眼中,这种困惑只是流于身迹的风景。在这种大状态的改变之下,仿佛大人和孩子都在默默的改变着什么,一方是望眼欲穿的等待,一方是充满迷茫的走近,这种认知的过程是复杂的。在经过如此几年的时日,不知道香港的朋友在看起这部电影又会作何感受呢? 在影片中,有几个环节流露出的关于回归之际,思想变迁的寓意愈加分明。在菲佣离开的时刻,祥仔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舍让人动容。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祥仔作为一种香港本地象征,菲佣代表一种异域的生活状态。这种难舍难分似乎也预示了一些人对过去所习惯生活的一种不舍。之前,祥仔被父亲打,他没有回到自己的母亲身边,反而跑到菲佣的怀里寻找安慰。这也是对回归之时,人们复杂思想的一种暗喻描写。影片最后,粤剧红伶和奶奶的死正好在香港回归之前,也代表了香港新旧交接的一个过程。 陈果作为一个感同身受的移民子女(十三岁从内地移民香港),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在那段日子当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困惑与迷惘。而且,在片中他对演员也作了身份的互换,香港的祥仔是由内地男孩来饰演,而偷渡来的无证儿童阿芬,而是由一个香港本地小姑娘来扮演的。导演全片启用了非职业演员,真实自然的将现实生活搬到了胶片之中。带给我们很多感受,有快乐,有失落,更多的就是充满希望…… 也许,从孩子们的眼睛里,我们才能够看到现实社会中,我们无奈的,失去的和渴望的,其实都是曾经我们拥有过的。
5 ) 一把抱住了菲佣
细路祥是谁?细路祥明显就是香港。他为什么如此现实?如此乐观?他为什么要在耻辱中坚强的歌唱?他为什么对菲佣的眷恋远远超过于父母?这个片子从一个市井小孩的视角,描绘了太多太多香港九七前后的社会冲突与政治风貌。它一边极其的尊老怀旧,一边穿插着无所不在的英文,菲佣,与基督教。细路祥的哥哥是谁?他的爸爸又是谁?为什么他的爸爸开始严厉后来却在他离家出走以后又变得如此温和?一切都是如何合情合理,一切却又貌似一连串似是而非的政治隐喻。阿芬说,这里的星星没有故乡的漂亮,她在维多利亚港大喊九七以后我们就胜利了,但你们为什么又愿意如此委曲求全的过偷渡生活?他奶奶说,你哥哥迫不及待的要从妈妈肚子里钻出来看世界,而我说,这个世界这么复杂,有什么好看的。奶奶为人似乎除了怀旧以外还颇为平静,但这句话中深深的包含着的那种绝望与悲观,当场就把我震惊了。
陈果的作品总是特别符合我的审美观,在市井与平凡中给人以莫大的感触与启发。在看过的几部作品里面,他刻画出来的生存之艰难与为人之坚强都不带太多的煽情色彩,仿佛这就是我的油盐酱醋,这就是一二三四五。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巧而不工的编剧,更是因为真实,亲近,而让人难以忘怀。
香港的政治局面是一个极其有意思的电影题材,而我欣赏他的视角就在于政治在他的电影里面只是一个背景画面,但是你又可以说,正是政治,才决定了这些平凡生活的一切。《细路祥》这一部电影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政治,还有历史,人性,与归属感的迷茫与混乱。香港这个小小好莱坞,很多年了都几乎没有什么好电影出现。陈果的一系列电影大概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看的,而且还相当的不错。
6 ) 七岁的单车
三个孩子骑着单车穿越香港,在九龙的水边阿芬和祥仔争辩香港是谁的。阿芬对着水面大喊:“香港是我们的。”几天后,“小人蛇”阿芬被警察带走,送回了内地。祥仔终于骑上大单车去追赶警车,结果追错了车。两个孩子的友谊和童年便在这条街上结束了。
殡仪馆的老头唱着《客途秋恨》打扫棺材:“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离家出走的祥仔突然从棺材里冒出来,把老头吓晕了。
奶奶说:“医生告诉你妈妈,你哥哥很心急要看这个世界。依我说,这个世界这么复杂,有什么好看的呢?”讲完这些,奶奶便在祥仔熟睡的时候去世了。
首先,我爱陈果。他是一种特殊的现实主义,人物设置和故事总是有政治隐喻指向,但这隐喻还是极高明的,和剧情春风化雨吧。菲佣艾米、父母和祥仔之间,英国、大陆与香港关系的同构。陈果的现实主义精神并不彻底,总有些戏剧残余,说白了就是编排感,比如这部电影的结尾,比如烟花和香港制造的部分片段。
J主席来了,香港是谁的我不知道,肯定不是你们的。全国人民跟党走啊!紧贴社会现实,紧跟时代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更是大大刻入时代烙印。97前后陈果的那几部港片真是好片子啊。8.5
粗粝、生猛、浓烈,以细节构筑全景,看完徒留惊叹明明基本上连个明显的故事都没讲,却把整整一个时代都已讲完,典型文火慢炖式电影,不知不觉跟随送外卖的孩童视角,体会他的家庭,他的整条街巷,所有的街坊,俯瞰污水横流的穷街陋巷,目睹五方杂处、并不光鲜的香港,而我只能在他紧紧拥抱菲佣不让她走,在他骑着自行车拼命追赶将被遣送的伙伴时内牛满面,面对这样的电影已无法明确判断是创作者的惊人功力还是他只是还原了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社会景观,也许记录童年记录生活本质的磨难是真正要表达的,而所谓的隐喻也许只是正巧恰逢那个年代而已 @来福士香港展
儘管沒有了《香港製造》和《去年煙花特別多》的血脈噴張,但是作為「九七三部曲」的《細路祥》還是延續了「世界仔的故事」和某種城市冷詭的氛圍。結局太妙了!
陈果作品中政治隐喻较少的电影,却有好多看得人鼻子一酸的桥段。一,阿祥回家,喊了数声奶奶,屋里空荡荡,他这才看到挂在墙上的遗像,一屁股坐下,怅然若失。二,奶奶走后,阿祥和海叔学她走路的样子跳舞。三,奶奶说起阿祥哥哥出生的场景,独自慨叹道:“依我说,这个世界这么复杂,有什么好看呢?”四,阿祥被惩罚,站在路边,他学江湖卖艺人的行话大喊:“一个人生生死死,本是不值一提。”“恩恩怨怨不敢把我来记恨,只有天知道我的痛苦。”最后一个字落下,雷雨忽至。
陈果表现出的青春的痛苦与迷惘总是这么动人,比如雨中,比如最后的追车。粤剧,哥哥,矛盾的阿芬,懵懂的爱,反叛,在这种几乎过分强烈的政治情结背后,也许一切的比喻仍然都只是一个羞耻的孩子,只有这种感同身受才能让我触碰到些什么。
陈果的回归三部曲 这部算是最平实 但是都最诚心的 相比彭浩翔 都是喜欢陈果的这种可以说是感时伤逝的凡心 可惜最近都没什么作品 即使回归 香港的问题都远远未曾结束 都明白有些东西有些感情是不可以用什么国家民族去衡量的 仅仅是关乎到人与人
(8.5/10)“香港三部曲”尾篇,相比前两部显得更加的轻盈和温存。孩童视角的切入,全部非职业演员参演,对街道群像的刻画,让这部电影囊入了更多的情感元素。故事节奏十分明快,陈果对于现实主义的表达融合了大量的市井气息,显得更加真切与的融洽和谐。整体的表达不再是那种前两部散发出来的,绝望、迷茫与混乱的97情结,陈果更加关注的着普通人的状态,不管是开饭馆的父母、奶奶一辈的老年人,还是菲佣、大陆客,这都是香港社会自身所带有的复杂性和多层性,既包含着对着过去的留恋和记忆,也有着此刻生活的维持和吃力,立足于生活之上的人的存在,这是普通香港市民的形象。表达“不是英国人,不是中国人,而是香港人”的普遍身份认同,三部曲之终章——不再迷茫,生活继续。
把这部作品孤立起来看,其价值主要在于对孩童心理的巧妙诠释。祥仔的单纯和社会的复杂险恶之间的对比,以及祥仔身上愈发深重的无力感,都是为了突破观众的道德防线。如果放在两个三部曲间来看,电影的价值则在于承上启下,通过儿童的视点让观众从其它陈果电影或毁灭或宽容的心理特征中抽身而出。
小时候香港电视台放过很多次,以为是古旧残片,总不看,也好,不然糟蹋了。素人出演,举手投足都太浑然天成,邻里市井的气息直压鼻息,就连校服都是同一款式,更何况那种迷乱、兴奋与失落。童年时抬眼看天,烟花,飞机,还有遮天蔽日的广告牌,隔着维港数高楼,高下更替快得比心动还仓促。我们,你们,回归,人蛇,直白得既可爱又伤感。细路祥鸳鸯断了,电子鸡死了,阿嫲走了,大单车学会了,祥仔与阿芬却错过了一个夏天。看得我格外难过。今晚放了长版,却又删掉五分钟,遗恨。像导演戏说的那样,哪天《香港制造》和《三夫》都能过审,那才是真正有自信了。@香港影展。映后陈果率真得令人羞愧无比,我们竟被那套思维训练得屡屡惊心。
4.5 和如今生硬直白的《三夫》真可谓是鲜明的今非昔比了,同样“以人喻域”,看看《细路祥》中的这一家子:刚柔并济的父母(大陆)/离去的菲佣(英)/缺席的哥哥(台湾)/死去的阿嫲(老香港)与细路祥(新香港),以及与之蔓延、并枝的各色人物——全部意有所指,同时又极度生活流、极度真实。陈果把所有细节都柔软细腻地包裹起来,但又不时地给出明示:“香港是我们的”。海叔和细路祥共舞的场景是沉滞的一拳,感伤而又讽刺。当然,有些电影能拍出来也是时运之济,仅仅是片中迭际的街头风貌,就已经足够令人沉溺其中了。
陈果作品最喜欢的是三部曲,三部曲里最好的无疑是《香港制造》;此部以儿童为视角,以粤剧大师开场首尾,窥市井民生,析回归百态,细路祥与阿芬关于“香港是我们的”的争执,已然不止步于【隐喻】;谁当权都不重要,九七过后依然似水流年。
“——以后江主席一来,香港就是我们的了!——是我们的!——不是你们,是我们!——不是你的,是我的!——是我们的!!!“好吧,说下我对政治隐喻的理解:细路祥就是香港,他爸是中国。想想细路祥离家出走前后他爸的态度。奶奶代表过去,阿芬代表现在将来的内地。祥仔和阿芬的相遇又错过。
“回归三部曲”终章,像是陈果的阶段性总结。当视线回到儿时的街道,口吻霎时变得温和起来。尽管有强设计感的戏剧段落,最后仍能被极真挚的情感化解。在无法回避的政治隐喻下,包裹着电影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追忆。“知道吗?……香港是我们的!不是你们的,是我们的!”祥仔抱紧要离开的菲佣,骑单车紧追被遣返的阿芬。他被扒下裤子街头罚站时,用唱戏反抗父权的段落太催泪了。
阿芬一家的设置和《榴莲飘飘》中一模一样,最后一个镜头还出现了《去年烟花特别多》中的家贤和《香港制造》里的中秋,让人恍然觉得这三个故事正在同时发生着,这种奇怪的真实感我还是第一次体会。
映后谈导演讲,虽然都是非职业演员,但是小孩子演得还是会比大人好,因为大人什么都懂,做事前什么都要想一想,可小孩子不用,情绪都是直接就来的。@HKIFF
数一数二的儿童表演!一起玩水的街头,一起制作的细路祥特供冻柠茶,一辆单车载着的童年,一同大声喊出的心愿,都随着回归大业结束了。课堂里学习的普通话,升旗时敬队礼的姿势学会了吗?想不到疼我的菲佣也有一天要回家,不爱出门永远在家的奶奶也会消失不见,想不到一同晚上荡秋千够“星星”的警车也会把你带走,电视里的粤剧还会有人看吗?历史洪流中的市井百态,各色人物都是质朴而生动的,是导演心中港人的风貌。棉条茶、睡棺材、追错车,有点导演的恶趣味。导演有心,为自己热爱的城市献上诚挚的礼物。不知道陈果这几天会不会心痛。
4.5 题材上可以对标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或者王童的《红柿子》,论平实动人甚至在后者之上(对祖母去世的处理非常好,处在侯的距离和王的煽情之间)。虽然后半程节奏上稍有些诡异和拖沓,但试听和表演水平可以说是非常高了。最后一段画外音一变,整个电影甚至达到了一个新的档次。
浓重的九七隐喻,祥仔代表香港,阿芬代表中国,故事也由一开始祥仔作为旁白叙述转为阿芬的旁白叙述,代表着香港的主权移交。我想我们这些未曾经历的,永远也体会不到香港人对于九七来临的那种复杂心情。喜欢简介中的最后一段话:日子就这样无惊无险的过。九七了。
顽童的喜怒哀乐,97的何去何从。电影其实比烟花还寂寞。本色出演的祥仔太灵了,更难得的是戏里戏外始终清醒的做人态度。“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也是最后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