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思故我在之爱本源
“美梦成真”在于一个“梦”字,因为是梦,所以我们享受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自从看了“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后,这是一部再次让我震撼的片子,无论是主题还是表现形式都做到了极致。
首先来顺一下故事:克里斯蒂和安妮相遇一见钟情,在山坡上确定下恋情然后结婚(结婚后有甜蜜的一段时光),之后生了两个孩子,孩子死前三个月克里斯蒂教女儿玩象棋,与儿子进行了一次心灵交流理解了彼此,三个月后和长大了的孩子打水仗,第二天上学途中孩子死掉,接着是葬礼,葬礼过后安妮精神分裂,被送到精神病院,克里斯蒂提出离婚并让她不要放弃但安妮愿意去接受现实并配合治疗所以他们没有分,一晃四年过去了克里斯蒂在给一个小女孩检查接到安妮的电话,为了能让安妮回来庆祝他们的double day克里斯蒂答应安妮帮她取画,在取画途中出车祸死掉,死了的克里斯蒂来到了想象的世界中,也即是安妮的油画,在这里遇到了女儿和儿子,而在这期间安妮忍受不了痛苦自杀身亡下了地狱,克里斯蒂就去地狱搭救她,最终救出了安妮,并在最后双双投胎,邂逅在一个湖畔。这个故事的顺序是我调整的,影片的顺序用了很多闪回,先描绘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作为前奏为后面的用爱营救提供了可能性,并用一系列的闪回来证明这种可能性。也因为这种蒙太奇,让影片的叙事充满了美感。
一、主题
故事的顺序大抵是这个样子,我得首先谈一下片子的主题。这是一部母题为“爱”的影片,其中由此延伸出来的关于想象与存在的辩证都属于分题。为什么说母题为爱?毫无疑问,爱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随处可见的因素。首先一见钟情的爱促使克里斯蒂和安妮在了一起,并结婚生儿育女,对孩子的爱让安妮精神崩溃一度自我放弃,对狗狗的爱让女儿甚至与母亲翻脸,对父亲的爱让儿子从未放弃,而对安妮的爱让克里斯蒂死后来到了油画世界,对孩子的爱让他找回了改头换面的女儿与儿子,而克里斯蒂与安妮的爱最终让他们到达了梦想的世界并投胎后再次一见钟情...整部影片没有一处不是爱的体现,而爱当然不局限于男女之爱,还有父母之爱、敬仰之爱、朋友之爱...每一种爱都朝向着爱的母题,也表现了爱乃世界本源的观念。爱乃世界本源还有一个例证是关于“我思故我在”的思辨,影片在克里斯蒂死后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想象世界,而这个世界就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克里斯蒂也说,脑袋是“我”,虽然脑袋也是身体一部分,但它超越了身体而存在。同样的,天堂是梦境是想象出来的,地狱自然也是想象出来的梦境,所以无所谓天堂与地狱,也无所谓梦境与现实,都是想象的结果,这个生活的世界便是一切罪恶或者救赎的来源,而爱能拯救这一切。
我思故我在是很明显的唯心主义,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所以女儿儿子能变成别人,阿尔伯特能变成别人,全片也基于这个点而建立起来:死亡的世界。影片的主题基调是“希望”,在想象的世界里,唯有“爱”能产生“希望”,所以爱作为母题而不断重复出现。
二、形式之美
形式之美包括了故事的形式,也包括了节奏剪辑等。影片的故事内容在前面已经顺过,而形式上并不是这样安排的。影片只用了七分多钟来展现家庭的和谐与爱,随之便是迎来死寂的死亡,然后一晃四年过去把克里斯蒂与安妮再次的稳定幸福展现出来,接着便让克里斯蒂死去。这样的情节用了三十分钟左右,可以划为影片的第一段,为后来的影片用爱营救做了铺垫。接着是表现克里斯蒂在想象的世界与安妮的世界,交叉剪辑,形成一种鲜明的“明与暗”对比。安妮选择自杀是影片的第二部分,为第三部最终克里斯蒂往地狱就安妮的情节做了推动,与之前孩子之死让她崩溃遥遥呼应,并用“活与死”的结果做了明显的对比,表现出她对克里斯蒂的爱是那么的深沉。第三部分是地狱营救并最终成功,和前面一样,还是运用了很多闪回,用以表现以前和现在的对比,落差之大让人心灵也随之震撼而产生心痛的感觉。最后一部分是投胎后的克里斯蒂与安妮再次一见钟情,与开头的一见钟情画面对应,也终结了“爱”的母题。
影片的交叉剪辑、闪回等技巧,用得恰到好处,所以并未喧宾夺主,而是为影片的风格服务,造就了影片的艺术。
三、画面之美
影片的画面无疑是美到极致,很多大远景、全景就是一幅画,就像克里斯蒂身处的油画世界一样,仿若影片本身就是一次油画的快速浏览。天堂之美、地狱之苦,都完美的表现出来,奇妙而真实不得不为之震撼。影片还采用了高速摄影的手段,在表现一些转折或者充满感情的动作时,你会发现画面变慢了,像是在沉思,也让人沉思,仿若是别离仿若是不舍,总之千万种感情蕴含在里面无法表达。就像,孩子上学克里斯蒂看着车缓缓从身旁开过,安妮画紫色树前的那个表情慢放...片子还适当运用了很多抒情长镜头,像开片时克里斯蒂与安妮坐在小山丘上的画面,这画面与油画的画面进行了对比,这是画面相似或重复的摄影手法的运用。还有克里斯蒂死后安妮的生活的长镜头,那是一种已经要死灭感觉的镜头:逐渐拉近,满地是那种熟悉的蓝花...对比的鲜明突出只剩下安妮一个人的悲痛。想象的世界是没有约束的,可以很慢可以很美,但想象世界里也是有束缚的,而束缚来源于自己。所以天堂地狱其实都是自身而起,能拯救自己的唯有爱,这便回到了“爱”的母题。
无论是造型还是画面构造,无论是摄影还是主题,影片都十分完美,最重要的是也表达了我所认同的东西:爱是世界的本源。“梦”是美也是恐怖的来源,但只要有爱,一切都还有希望。
2 ) 我的快乐就是我的天堂
第一次见到这么美丽的天堂,如果是这样的天堂,谁都不会怕死亡。这个美丽的片子告诉我们其实死亡只是肉体灭亡,但是思想不会消亡,会按着我们生前的样子继续延续下去。
我双眼看到我所想象的世界
如果说我们是活在我们的思想或者想象中,一点都不夸张,这话的真实性在死后的世界得到证实。男主人公死后到了天堂,这是一个他熟悉的地方,山水、树木、花鸟,全部按照他的意愿表现出来,这是他生前就描绘好的世界。而他的妻子由于不堪忍受孤独压力,自杀而进入地狱,她所处的地狱阴暗、让人丧失理智,基本上是她生前环境的写照。
我们是活在我们的思想中的。
有些人说不可能的事,只是他们没见过而已
他们一家相继死后,可以在天堂团圆,甚至还活在自己的家里,周围的景色全是自己向往中最妙不可言的美丽。幸福无比。
好人下地狱是因为他们不能原谅自己
生前,因为痛失一双儿女,妻子始终活在自责忧郁中无法自拔。丈夫不堪忍受,不得不提出离婚,希望妻子不要放弃,他不能理解妻子的天空因为什么塌了。可是死后,他进入到妻子所在的天堂,走进了她的心理世界,看清楚是因为妻子无法释怀,爱让他理解并选择了留下,以自己的晴朗天空为他们筑起了极乐世界。理解一个人,有时候也不难。放下包袱,似乎也不难。
不可多得的好片,虽然年代久远,但是经典就是经典。
天堂是每个人都可以去的,你可以自己为自己构筑,按照自己的意愿。
3 ) 请勇敢地做让自己幸福的选择!
“I am her soulmate. I can find her.”
艺术里的爱情总是无比炙热,爱可平山河,爱可跨生死。
除此之外,电影倒是引起我关于自杀的思考,女主人公安妮因为自杀而需要前往地狱承受自我惩罚,无法像男主人公一样去天堂。“各人的地狱不同,不一定是火和痛苦,你的人生出了错才真正是地狱。”自杀一定是错嘛?宗教里自杀都是一种罪过,传统道德里我们总是被教导背负的责任,好像很少有人关心我们真正快乐与否。首先,我抵制毫无勇气的逃避式自杀;其次,我认为我们虽然没有选择生下来的机会,却应该拥有选择死去的权利,正如死亡有时候比起生活的痛苦更是一种解脱。不过,正如《樱桃的味道》电影里男主人公一直在找自己的埋尸人,最终却在路人的樱桃味的故事里觅得生活的微甜,或许我们还是可以等等落幕的夕阳,吹吹青草味儿的微风,或许生活也没有那么那么糟糕,我们还有活着的希望。毕竟沉入水底是那么冷,还会被鱼咬;毕竟割手腕的刀是那么冰,还会超级疼😣
4 ) What Dreams May Come
先留地儿 慢慢写
今天在mule上,逛,
看到这个,
又想继续看一次,
我觉得是一个宗教意味很浓郁的片子,
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名画的影子,
如果你了解文艺复兴,了解油画,
应该能有更加深刻的感触
本身的大纲继承了希腊神话故事中,
俄耳甫斯Orpheus去地狱寻回妻子的故事
故事是一个悲剧:下面给大家贴一下~
奥尔甫斯”常译为俄耳甫斯(Orpheus)。他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歌唱家、诗人和演奏家。他的歌声充满神奇的力量,使他成为当时世上最有名和最受爱戴的人。他是缪斯九姐妹中的第一个,最受艺术家们崇拜的卡利俄佩的儿子。他总是拿着一把竖琴,这是光明和音乐之神阿波罗送给他的礼物,缪斯们亲自教会他弹奏。他一歌唱,连鸟儿都会安静下来,野兽顺服地聚在身边,他的声音能感动岩石,连树都会拔地而起靠近他,他的歌声甚至能平息狂暴的海洋,驯服可怕的地狱之门的守卫,长着三个头的恶犬。
俄耳甫斯是一位悲剧人物,他与美丽的妻子欧律狄刻在享受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妻子突然被蛇咬死。他历尽艰难下到地府,用琴声打动了冥王,在即将把妻子的亡灵带回人间的最后一刻,他忍不住违反了冥王不许他回头看妻子是否跟上来的戒律,使一切努力成为了泡影。他意志消沉,不愿意再婚,也没有心思唱出欢乐的歌。在一次盛大的集会上,他拒绝了人们要求他唱歌的请求,可是那些喝得醉醺醺的妇女们,认为他侮辱了她们,恨她们,于是失去理智的女人们用棍棒和石块袭击俄耳甫斯,把这位不幸的歌手撕成了碎片。
俄耳甫斯死了,他去阴间与妻子团聚了 。他的竖琴最后化作了天琴星座。
中场休息,下次再写~
5 ) 你好死亡
本片以男主视角讲述“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死后是什么样子” 其中有涉及自杀的话题,自杀的人为什么在地狱?”
女主角安妮明明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失去两个孩子,无法振作,离异后丈夫离世,她选择自杀,难道这样也要下地狱吗?
面对一连串悲剧安妮的反应是责怪自己,如果是她去送孩子上学,孩子或许不会死,如果她振作精神不需要丈夫的帮助,丈夫或许不会死,她一直责怪自己,沉溺在悲痛中,她造了自己的地狱。
安妮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原谅自己。 克里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爱,我们也会犯错误,但如果回过神来意识到真的爱它,就要有为之“地狱无门偏要闯”的勇气,去完成去结束去弥补一切的伤害,无论结果如何,爱战胜一切,爱是绝对力量。
6 ) 买的盘,这部电影有两个结局。
买的盘看,里面收录了另外一个结局,【飞跃来生缘】这个名字觉得更合适,正常的电影会是结局一,两个人一起投胎在白人家庭幸福终老。再去天堂共同生活。在特别收录里还有一个结局二,女主自杀必须投胎,两人提前知道投胎后结局,并共同选择投生在斯里兰卡,结婚,女主得绝症,男主怀念40年去世。再次在天堂相聚。
看到画中树枯萎时,莫名的哭了。输了也是有所得的!
只要你不离不弃,地狱都会变成天堂~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其实所有都是自己脑中的再造:甚至可说是男主脑中的幻影,整部片子都是他成为植物人后脑中的自白和自构。不过,我承认这个故事感动了我,说教没有击退我,幼稚而单纯的地狱拯救没有使我发笑,我甚至无法去寻找因果,即使这部片子本来就在讲因果,也讲因果网子上的漏洞。这是正剧和完美结局所能带来的独特感动,和悲戚的残缺只隔一步之遥。
情节简单,就一个字惨,但构造出的天堂地狱还是很令人新奇的。
他回忆起家人去世以前那个早上,他们还面带微笑,挥手道别,开着车缓缓离去,风在吹,花瓣和叶子纷纷下落。慢镜头,更易让人落泪。回忆总是美好的,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第一次看到Production value破坏片子的气氛的电影。特效做的太假了,应该卡梅隆来拍。被剧本感动得稀里哗啦的。Sometimes when you lose, you win. 越来越相信前世今生。
如果说生前的梦想会成为往生后的现实,那么天堂或许是每个人都无法到达的话世界。可惜造化总喜欢折磨世人,一念的错差,地狱的孤寂会将美好的回忆吞噬。如果来生在海边的码头能与你一起分享午餐,那或许是这一世能想到的最幸福的事,那证明你从来没有离开过。
一想到这是98年的片就打了五星,作为披着基督教图景的佛教故事,俗套的爱情用轮回观演绎竟变得有趣,天堂和地狱的想象力和物美设计极其美丽,还有着舞台剧的精致。罗宾威廉姆斯人然老相,但美式中产男人外形符合本片人设,想到他人虽不在,看到电影仍觉温暖,昨晚父母已睡,和某人窝在沙发上看,小温馨
15.11.15 用轮回和阴阳的命题掩饰单薄的非典型治愈,坠画段落眼前一亮。
太唯美了。也是基督教与古典异教观念的一个杂糅。嗯,有点怕怕死了去哪儿~如果不是真实的上主的救赎,我去的和在的一定是一个极度苍白和虚无的地方。
勉强两分。这片子没剧情,上来就迅速交代男主和老婆结婚然后死了孩子死了老公自杀了老婆,之后的电影片长,就是一场心理治疗的秀,这场秀呢,是被限制在基督教框架内的:夫妻间极度忠诚,及自杀下地狱之类的宗教规范,具体的治疗过程,就是威廉姆斯一直跟老婆絮絮叨叨讲些莫名其妙的鸡汤金句,以及美国中产那种不触及事物根本的片汤话,我不禁想起中国民歌里唱的“死了老公好出门”,相比之下,美国清教徒活得真是太压抑太可怜了。全片话疗内容的组织,基本基于威廉姆斯的意识流,于是显得凌乱。全片美术还是很强的,做了人在油画中畅游的场面,视效惊人,还做了冥河跟满地人头的地狱图景,都是大场面,但是这种大制作在70年代还能出现在先锋电影里,90年代就只能配合这种腐朽无趣反人性的保守主义表达了,时代变得越来越糟糕了,不是么?
Robin Williams不經不覺逝去已四年,咧幾年我都一路回避開重溫或睇距噶作品,就系驚自己一見到距那暖暖的笑容和眼神,忍不住眼淚滑下臉龐,一位跌落凡間的天使。飛越來生緣,愛令他從現實到天堂再到地獄,夢幻般的經歷,只為能與她再重逢。以神曲為背景,如油畫世界般的優美特效。愿Robin在天堂安息!
电影的色彩真的是美的不行了,知道这部电影还是因为喜欢听许茹芸的美梦成真。里面那个女儿转世的中国人,好像还是辣妈辣妹里中国饭店的老板娘...
最开始是从许茹芸的《美梦成真》这首歌认识这部电影的,看过之后却永远记住了那油画般的梦幻天堂。。。
美术太出色了!!!
那天听到许茹芸的歌突然又想起来这部电影
美梦成真 What Dreams May Come(1998http://www.imdb.com/title/tt0120889
似魔似幻的背景和不断变化的场景,让我想起美少女特工队。也许会有人不耐烦或者看不懂。一开始我也疑惑这样的跳跃,但几个沉入水中的场景却让我想起潜水钟与蝴蝶——那个真实故事里的灵魂受困于肉体的畅想。然后我才惊呼片子是真的在用心讲一个关于灵魂拯救的故事
地狱的确很地狱、天堂也很天堂。喜欢的是每个人对自己天堂的诠释。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归宿。
地狱里往下掉,边上都是拉长大里石柱那里有点未来科技感。以及主角在女主屋子里突然变冷那里节凑很奇怪。hd结局明显导演很嫌弃以外都很好。特别是听导演说完,就感觉其实看得时候那么多宗教感也许是我们另外赋予?但记得那个女的说跟他们天主教信仰有关。果然视觉表达的同时也是自我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