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风花雪月,化为乌有
现在都还能清楚的感受着当时看这部剧时那抑郁着的爱情。爱情是美好的,但是同时也是绝望着,吕月月就是这么守着一份无望的爱情,在痛苦和快乐中挣扎着,沉沦,自我救赎。
看来海岩的作品还真是不适合年少的人看呢,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无助的企望,然后经过自已或者别人的救赎来走出深渊,可是深渊刚出,又入虎穴,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感觉。
2 ) 你还爱我吗
我是标准的电视迷,海岩的片子还不适合我的年纪的时候,我就看了个遍。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偷偷看老妈的永不瞑目,也不是全看了,就是他看到哪儿,我就接着往下看,久而久之,也拼凑了完整的故事。那时候还不能完全接受书里的赤裸情节,后来慢慢习惯了他讲故事的方式,也就在十岁的时候,对这个人讲的故事很着迷。这个故事,是我比较偏爱的。相比于永不瞑目和那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那一类的故事,这本和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更符合我的口味,只有一个男人是你爱的,并且你坚定的否定了另一个选择,然后,你们同生共死。这个故事是共死的典型。我不想去讲小伟为什么会爱上吕月月,我只对最后的情节念念不忘。潘小伟没有杀她,他以前说过,自己爱的人背叛了自己的时候,会杀了她,但是最后也没有。多少年后,我还在想,我不知道这个问题还值不值得问,还是本身就很愚蠢,我真的想知道,你还爱她吗?是真的完全失望,不想再与她有任何纠葛,还是即使那么受伤,还是舍不得杀她,这样,她就永远不会忘记你了吧。
这个故事让我很久不能释怀,所以每一次到走不下去的时候,我都想问自己,真的不能继续了吗,真的不爱了吗,可是我也很难回答自己。后来,我明白了,如果给感情这种东西一个答案,是很困难的,不如自然一点,告诉自己,我爱过他。
3 ) 生命不能承受的浪漫
一切的一切都太浪漫,太极致了。做事太满,物极必反。
小伟,我看到的是单纯善良,在国外长大的他追求浪漫,喜欢一切美的事物,并喜形于色。当然性格中也有懦弱的缺点,但他才21岁啊。21岁就要让他被一个国家的公安机关控制做人质,监控软禁,这不是对他的残忍吗?
如果你是月月不会喜欢这样的一个男人么?一个单纯善良,为了你对抗他的大哥,一个只为见你一面连命都不要的,一个把众人珍惜的国宝视如粪土,只因为他已把你视为他生命中的最珍贵,这样的一个男人,你会不爱上他,不跟他走吗?我想是女人都会被这种感情所诱惑的,所以吸引月月的绝对不是物质,她不是一个物质女孩。
她也更不是一个自私的背叛者,为了爱,她抛弃了家人,事业,熟悉的朋友和环境,但她有正义感,责任感,这些一直在和她内心的爱做斗争,她只是希望小伟能走另一条路,走她认为对的路。
尽管两人为了爱,努力付出,并且都牺牲了很多,但错误的开始,是不可能会有一个好结果,不要去想如果他们自首,如果他们能逃到香港,如果他们没有和他大哥在一起,有没有这些如果,都会是一场生命不能承受的浪漫。
4 ) 给我一个潘小伟,我愿意为他背叛全世界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片尾歌词
http://v.ku6.com/show/8i8wEizLZgiJDMyZ.html总以为爱会始终如一
其实那只是一种误区
爱像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来无影去无踪变换瞬息
风花雪月会是晴空万里
风花雪月也会是狂风暴雨
风花雪月既有雪花般的飘逸
风花雪月也会有冰雹般的凛冽
总以为爱会始终如一
来无影去无踪变幻瞬息
其他几首歌
王菲的《棋子》
周治平《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
张洪量《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要学会这个小提琴谱,前奏迷死我!!!)
郭富城《难道你现在还不知道》
纯真温柔热烈专一的纨绔子弟,谁能不爱?带着我那颗金星双鱼梦幻般的心虔诚地祈祷会遇见一个潘小伟。
如果一起死去,那又有何遗憾。记得当年对他说过,你愿意同我一起去殉情吗?脑海中无数次想象我们在海崖上一起跳入海水中双双毙命,黄泉路上再一起携手,地狱中也不孤独,只要能在一起,哪怕是受再多的苦也不怕。那年冬天,我订了北京飞W的机票,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当然,只是一个人。只是他一封邮件,硬是让我退了机票,心就这样慢慢凉了。他说,不要去死,好好活着,我们都要好好活着。可是你要知道,不痛不痒的活着从来都不是我渴望的,尘世中不愿意伤害别人只愿意一个人默默承受那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思念与爱。
与其说是要活出生命的广度,我更希望拥有生命的深度,对我而言,一个爱情的理想主义者,没有爱情,世界上一切一切的都是黑白的,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难道今世今生我注定得不到我想象中的爱情与爱人吗?!问起自己这句话时,已经没了勇气,只剩一片漆黑。
5 ) 管好你的灵魂
很多年前,有人说我长得有点儿像徐静蕾,还有身上那种乖乖的邻家女孩的气质也很像。
虽然自己清楚地知道咱俩水准相差甚远,不过难免有点臭屁心理,曾一度偷着乐呵。
前些日子用iphone下载了很多书籍,其中有一套“海岩作品集”。
点开之后,我一眼就看到了封面上有徐静蕾身影的那本《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料想她是主演吧)
海岩笔下的作品不少都被拍成了电视剧,似乎反响不错,不过,我也只是听说,一部都还没有看过。
就因为以前的那么点儿情结,莫名的勾起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致。
好的东西,往往叫人停不下来。
一开始,口味很清淡,慢慢地,会愈来愈醇,到最后,可以拿来回味很久很久。
第一次读刑事侦缉类背景下的作品,没想到表面上是通俗的故事,骨子里却透着深刻的内涵。
它把埋藏地下三十尺“人类灵魂多变”的潜在问题给掏了出来,大大咧咧地拍在了桌面上,曝在了空气中。
吕月月是故事的女主人公,一名大学毕业没多久的内地女警。
因为一把国宝级小提琴,组织上安排她去接近香港潘氏头目潘大伟的弟弟潘小伟。
相信所有人都猜得到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自然是两个热血青年在长时间的相处中暗生情愫。
爱情这东西,压抑往往是催化剂,一旦被它找到了突破口,来势必然汹涌,甚至还会决堤。
终于,艰巨的使命敌不过热血沸腾的爱情,月月辜负了组织的期望,她不告而别,跟着小伟踏上了逃亡的路。
二十多岁的姑娘,心里只是憧憬爱情的美好,又哪堪现实生活的残酷。尤其,背井离乡,一无所靠。
兵与贼共舞, 能舞多久?
月月要相处的不光是小伟,还有他的哥哥大伟,一个黑道中人。
鉴于曾经公安的身份,大伟时时刻刻都在提防她,同时也一直在劝说弟弟离开她。
大伟玩世不恭的混混习性,又让月月很厌恶。
一边是女友,一边是大哥,小伟夹在中间很窝火,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多。
不知从何时起,那种单纯的相爱,美丽的色彩,慢慢地暗淡了。
月月脑海中与小伟相爱相守的幸福生活渐渐变模糊了,她忽然看不清自己的未来。
她开始后悔了,她后悔跟了一个不成熟的男人。
她想念含辛茹苦独自拉扯她长大的母亲,她想念关爱照顾培养她的队长,她想念曾经风里雨里一起执行任务的同志们。
人在孤独的时候,特别容易怀旧。
人在对生活现状挑剔不满的时候,往往只会用眼睛去看这个世界,而不会用心去倾听、去体会、去感受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终于,吕月月在沉重的心理挣扎中,趁着众人熟睡之机,偷偷拨通了报警电话,揭发他们的藏身之处。
剧情概要上说“吕月月犹豫再三,终于以人民警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战胜了个人私情”,我觉得这也太冠冕堂皇了。
我相信这时候他们的爱情依然存在,但刻薄的生存环境已经扭曲了她的心。
她分明就是怀着侥幸心理,在最后关头,为自己可以回到原来的生活而出卖了她和小伟的感情。
她想当然的以为即使不能得到“深入虎穴,打击犯罪”的美名,起码也可以是“回头是岸,舍小家为大家”云云。
至少,她为自己的退路,找了个见得光的说词。
一觉醒来的小伟,意识到之前冲动争吵时说话太重了,对月月是真心诚意的道歉,眼神充满了歉疚和怜爱。
可是他怎么也想不到,这片天马上就要迎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了。
黑帮仇杀,大伟死在对手的乱枪之下。
警察围堵,小伟在月月面前绝望自杀。
之前小提琴已经收归国有,现在犯罪分子又已伏法。似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虽然如愿重新回到岗位,但是领导和同事对她的态度却不同了。
火眼金金的队长更是明确表态自己错看了她,不是因为爱上小伟撇下组织,而是因为她的“恶劣行径”。
既然已经决定为了爱情什么都不顾了,那就应该同甘共苦,好好珍惜好好爱。
临阵倒戈,血泪滂沱,她置小伟于何地,置他们的爱情于何地?
不久,月月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她脱下了这身神圣的装束。
回乡生完孩子,她辗转又回到了北京,在夜总会找了份工作,做陪酒女郎。
她以为自己就会这样过下去了,不料潘氏老母派人查到了她和她的儿子。
大伟、小伟都已经不在了,潘氏后继无人,潘母派人接他们母子回香港,要让孙子认祖归宗,延续香火。
月月实在过怕了这种生活,没有钱又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日子,把她推向了潘氏。
就这样拨开云雾了么?——错了。是越走越远了。
不日,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就刊登了吕月月和她的幼子双双惨死在香港这个纸醉金迷大都市的街上。
灯红酒绿的光影,映衬着他们猩红的鲜血、煞白的面孔、惊惧的表情。
不可避免的,他们成为了潘氏家族内部利益斗争的牺牲品。
相信她做梦都不会想到,这就是她吕月月的一辈子人生。
海岩说,毛主席的“机会主义”批评的是当时的一种缺乏远见的军事政治倾向,其实对人的为人处事来说,也一样适用。今天这件东西吸引你就投向这个,明天那件东西吸引你就毫不在意地抛弃原来的追求,转过去投向那个,那就很讨厌了。
他说得一点儿都没错,吕月月丢失了最基本的操守。
灵魂的多变,使她相继失去了组织、失去了爱人、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平凡而平安的日子,最终,连自己的性命也失去了。
看完这部剧集,我感觉很有收获。
每个人的灵魂总有不定性的时候,我们时常会因为某些人某些事而短暂或长久的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
爱上一个人,共同组建一个新的家庭,在矛盾中悲伤,在感动中欣喜,这一定人人都有过。可是,有些人在悲伤中会偏激。
一时的错乱情境,左右着我们当时的心境,会不受控制地做出很多事情。
某些事只是情绪的调剂,无伤大雅。而某些事或许就走到了悬崖边缘,无可挽回了。
看来,我们都应该管住自己的灵魂,别让它飘飘荡荡地投向了“机会主义”。
我们应该理解他人的处境,宽容他人的言行。
我们应该用“心”去看周围的一切,而不是用那一双会撒谎的“眼睛”。
人生的路靠自己把握,迢迢远,娓娓明。。。
6 ) 背叛组织又背叛爱人,但我还是希望她能活下去!
最近看了一些一直想看但又一直没看的书或剧,《血色浪漫》因为书的精彩电视剧版是看不下去了,但因为刘烨想起以前大学时因住校而没看完整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结果就想到了海岩,于是我不幸地打开了这部他的早期作品——《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从剧中的演员,拍摄的路线,片头片尾的制作可以看出这部剧当时是花过不少心思的,是准备让它火起来的,是冲着一部好的电视作品去的。但它没有火起来,很多人没有看过甚至都不知道它。我想如果不是后来徐静蕾因为《将爱》红起来的话,它将更鲜为人知。它缺乏海岩首部被搬上荧屏的《便衣警察》的新颖特别,也没有后来几近完美的《永不瞑目》的成熟流畅。
因为一些原因,我是原著和电视剧穿插着看的,最后也都各自完整地看完了。较之电视剧前面几集的拖沓缓慢,还是看书比较容易进入故事进入角色。电视剧的情节和书中的基本一致(海岩的作品大都如此)。我是一个有原著情结的人,看到哪部剧拍得和原著不一样了,我便会嗤之以鼻,甚至弃剧。但是这一次,当我原著已完结,电视剧还在看的时候,我是多么希望电视剧能对吕月月有所改编啊!想来觉得自己可笑,这是多么幼稚的想法。
吕月月一开始就和海岩约定,除非她死了,否则这个故事将永远被封存,是因为这个才非要置吕月月于死地的吗?除了这个理由,我实在找不到吕月月母子惨死街头这样的结局意义何在?最后还要将其盖棺定论为机会主义——那个之前一直表现得(书中也一直写的)懂事故通人情的伍队长,会不会太无情太落井下石了一点?其实对于吕月月的结局他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无论是书还是剧他都应该是这个故事中政府形象的代表吧。说得难听点,难道一开始他不是看重吕月月的美色才让她接近潘小伟的吗?美其名曰:做思想工作。难道作为一个老刑警,涉世未深的漂亮女大学生和帅气多金的富二代混在一起有多危险他不知道吗?难道那个几年都破不了案的国宝小提琴不是因为吕月月才失而复得的吗?但是,当一切尘埃落定,当他看到吕月月有问题的一面时,他一下就抛弃了她,甚至是唾弃她!我们的政府就是这样的吗?我们的组织就是这样的吗?他说吕月月太可怕,我看是他太可怕了!如果不是他抛弃了吕月月,我敢说吕月月在得知自己有了潘小伟的孩子后可能选择的就是保住事业,而不是这个看似她生命中最后一根缰绳的孩子!这样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去香港,最后母子惨死街头。这个人物颠覆得太快太彻底。当然,还有比他更快更彻底的,那就是吕月月。
书中吕月月16岁时被校长“礼貌地检查”这一段电视剧没有拍出来,后来在她自己回忆总结时也带过一句,但是我看不出这一段经历对后面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这可能也是电视剧没有拍出来的原因吧。
吕月月的两次变节我觉得放在今天的话人人都可以理解,但是90年代的时候,能理解的人就比较少了。一个20出头涉世未深的女孩子,面对这样一个多金,年轻,帅气又深爱自己的男孩,怎么能不动心动摇?但那毕竟是一时冲动,毕竟他们的爱太浅薄,毕竟前路茫茫生死未卜。所以在最后的那个夜晚,和潘小伟一场大吵后的吕月月再度动摇了。她知道她还是有退路的,她一直都知道!吕月月和潘小伟在北京连头带尾也就相处了半个月,就算加上逃亡的最多也就一个月。她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背叛组织,再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背叛爱人。我不是否定吕月月,但她的性格根本不适合做一名警察。
同样不适合的还有徐静蕾本身。首先我从来不觉得徐有多漂亮(好吧就算她漂亮好了)。那时候她才刚出道,有点土,她的牙齿我也不说了。而根据书中的描写,吕月月可以说是一个倾国倾城的大美人了。其次是气质,我虽然不觉得徐有多漂亮,但她的气质很正——太正了,而吕月月其实是有风情的一面的。潘小伟的死那里,电视剧拍得远不如原著来得充沛流畅,再加上徐稚嫩的演技,大大削减了原著的震撼!
回北京后,吕月月彻底崩坏,就像电视里冬冬说的:之前的吕月月已经死了。至于故事,那也是狗尾续貂的存在,难道潘小伟的死不是对吕月月最大的惩罚吗?非得置她于死地,暴毙街头才算深刻?死其实很简单,活着才是真正的惩罚!很喜欢书中的第二十六次谈话,吕月月很好地总结了她的故事:她的幼稚,她的浅薄,她的盲动,将让她付出一生的代价。如果能像她自己说的:她将用她的一生全力以赴地去爱,去换取儿子对他父母这段爱情的谅解——我想那将是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但吕月月终究还是死了。也罢,我把它看作是潘小伟原谅了她。他还是爱她,还是舍不得她,所以把她带走了。
电视剧有两处值得一提的地方。男主角潘小伟由来自台湾的男演员刘汉强饰演。我对潘小伟整体无感,但美高夜总会里他连发三枪击毙黑社会老大一幕着实让我惊艳(或者说是惊诧)。我一度还以为那是他的梦境……那凌厉的身手,那瞬间狠辣起来的眼神和剧中除那一幕之外的潘小伟是两个人!那一瞬间的爆发力总算让我记住了这位台湾男演员。他的造型和自己当年痴迷的一位男明星是多么的相像。曾经觉得男生长发是多么的飘逸潇洒,但今天看来却是多么的不利索……原来人都是在自我否定中成长、改变。另外一处是王菲的《棋子》——当年她还叫王靖雯。个人觉得把这首歌作为插曲不是很贴剧情,可能还是王菲的歌始终有种不似人间的味道吧,但音乐响起时仍不免惊喜了一下。
海岩的作品应该不会再看,最喜欢的仍是《永不瞑目》。而这场风花雪月的事,我将自行把结局定格在吕月月带着她和潘小伟的儿子湮没在茫茫人海中,穷其一生去救赎他们的儿子,还有她自己的灵魂。
后记: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对自己很重要,是因为打从去年七月看完它后,自己开始断断续续写东西。从一开始的每天100字,到后来的300字,再到现在的500字……已经一年有余。认真对待写作也已经半年多了。很难说自己能坚持多久,能走多远,只知道想成为一个说故事的人的欲望丝毫没有减退。那就试试看吧,继续写下去。如果写作是一个情人,想对他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我的长篇言情小说《永生花》将于4/20上线豆瓣阅读,敬请戳:
//read.douban.com/column/61499774/?icn=from-author-page
邻家妹妹式的徐静蕾比老徐时代讨喜,年轻的濮存昕,和后来几乎没见过的台湾男主角
回忆向。海岩剧启蒙之作,故事有些复杂,黑帮情仇痴男怨女,那时的老徐水嫩的就像出水芙蓉,濮存昕客串的作家也很儒雅,潘小伟那位男演员也很帅,主角的爱情让人唏嘘,但是结局太糟心。片头音乐缥缈至今念念不忘。
当老徐还是小徐的时候,也很青涩呢!
记得初中一个女同学说,去掉形容词,这片名就是个病句。
印象清晰的是有一场戏女主进了一个餐厅,里面放的是《the end of the world》。
有时觉得,这边的海岩和那边的琼瑶是一类人,都是狗血剧高手,只是包装手法不一样而已,本质上差不多,在封闭混沌的80、90年代能炮制出一堆热门剧,证明他们嗅觉好,会包装,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应该在巅峰时期合作一把。
当年她还没成为“老徐”。
从这开始就不喜欢徐静蕾。。。。。。。哎。。。。。。
海岩的书就是这样看着内心纠结,当年还是小徐的老徐把年少青春的吕月月这个矛盾体演绎甚是不错,凄美的故事、悲情的画面,看了让人揪心,但又让人沉迷其中啊!
差了口气,不知道是细节的设定还是演员的表演,精彩程度不如永不瞑目,和拿什么拯救你。不过赵宝刚拍海岩还是比丁黑强多了海岩作品比较厌女,每部作品的男主几乎都为爱付出了惨烈的代价。这部剧男主有肖童的雏形,女主有安心的雏形。男主选的演员长得太过显老,而且有点三级片的脸,即便在尽力表演大男孩单纯的一面。傅彪可爱。薛宇和队长太可怕了,因为对方不爱自己,就要给女人扣拜金女的帽子,队长用完即扔。体质内的无情太可怕了,只会给吕月月带枷锁,却从不关心同志的身心健康短评里有男的骂吕月月婊子,真是恶心的男权。就为了你一句婊子,全天下的女人必须只能爱屌丝吗?
说实话两个人都是浪漫之人,女孩没有安全感了患得患失,最后发生的一系列所谓的背叛都是她的安全感在做祟。
最讨厌的海岩女主了......贪婪犹疑又自私。但剧中吕月月身边的主要男性,除了潘小伟,真的爹味儿得令人作呕。那位丁队长一开始就偏见看待她;薛宇的爱也是狭隘而高傲,当他“爱过”的人灰头土脸地再次出现时,他可以礼貌地回绝,可他俯视地嘲讽真的很让人讨厌;还有濮存昕饰演的记者,最后的盖棺定论以及联手得出结论的伍立昌简直恶心,他把涉世未深的吕月月带到这个漩涡,即便是基于她本身的性格或人格缺陷走到最后,但他在吕月月自潘小伟死后回到北京和他的那次谈话真的把他丑恶的嘴脸一览无遗,甚至和自己的儿子说那样的话,太可怕了……整个剧的主要角色除了潘小伟真的全体让人不适!
已经不记得许多细节了,但是看得很感动,快10年了吧?那时的徐静蕾很纯很美。疑问的是,男主角长得不错啊,怎么就不红呢?
这个片就剧情就赢了,最喜欢的一部海岩作品~
徐静蕾的纯与媚就撑够全场 剧情早已剧透 海岩早年作品 起伏架构得不足 但一些小的阴郁和铺垫依然动人
这些年下来,对徐静蕾的滤镜早就碎了。原著里的吕月月真的不招人待见,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出卖潘小伟,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前途未卜,无利可图了,潘小伟瞎了眼。剧里弱化了吕月月的自私自利,代价是会出现逻辑漏洞。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捧徐静蕾牺牲原著的本意。姜武戏份不多,但是演的真好。
用最残酷的现实照进最纯美的爱情,真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情事,又是一场风雨飘摇的世事。片头红酒黑枪半埋于白雪之中,超有艺术感。
组织是不可相信的,在关键时刻常常抛弃同志们,却要求绝对的忠诚。女同志们在这个特殊岗位上压力很大,面临的诱惑很多,如果有凡人的七情六欲,一不小心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吕月月也好,安心也好,犯下大错后只能苟且偷生,独自饮恨,安心所处的时代尚有机会以德报怨,而吕月月所处的时代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只有横死街头了
一把小提琴引发无数故事啊……电视剧片尾曲是陈琳唱的,我特别喜欢!
一定一定要看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