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影微评:纳瓦隆大炮
60年代的大片哦,可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显得有些落伍了。故事发展比较一般,6个人堪比小强,而德国士兵蠢到审讯时候都能被人逃出去。至于内鬼的设计竟然也这么简单,的确不是如今阴谋论盛行时代的作品里~表演上Gregory Peck演这种“大片”比较浪费,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2 ) 作为风景片,本片还是不错的
片子冗长,节奏缓慢,剧情弱智,人物矫情。原来在1961年美国人就开始用偶像剧的方式拍战争片了。。。
片子描述的是一群杀光了99%的印弟安人、把黑人象猪一样从非洲免费运到北美的盎格鲁移民后代中的雄性圣母在希腊的逗逼战斗经历。
影片一开始,圣母一号就指着一个同伴对上司说:看那个人,他会杀我,因为我救了一个德国伤兵,那伤兵后来把他老婆和3个小孩全灭了。。
随后圣母们就接二连三上演一幕幕拈着兰花指,泪眼婆纱的望着敌人,狠不下心扣动扳机的二逼故事:或激动互相推托枪毙内奸的责任,或深沉的对上司说我没全力以赴是因为我不想杀人呜啦啦呜啦啦。。。
我一直忍着看,是因为豆瓣上有好多人评论这部片子和《血染雪山堡》相比:《血染雪山堡》差太多了。。。
现在我终于看完了,我要告诉你们,如果《血染雪山堡》是10分,那么本片0.1分就逆天了。另外,本片很长,足足2小时36分钟。。。。。
再说一下圣母们的任务是怎么完成的:
机智的男一号机智的阻止了同伴舍弃受伤上司,并机智的告诉伤者一个假登陆消息,然后机智的男一号机智的放弃受伤上司给了德国人,然后机智的男一号机智的判定受伤上司会向德国人及时招供。。。。。
最后机智的男一号带着老龄圣母缓步迈进纳瓦隆炮台,这时,四周空旷,寂寥无人。。。。
这一段如果让三哥拍最为合适:一声锣响,从四面八方跑出一群身穿五颜六色露出8颗牙齿的男女, 在纳瓦隆炮台大门前站出四行纵队,然后跳5分钟喜涮涮喜涮涮哦哦~~
两人在舞者面前,提着大包小包的炸药伴着节奏,挤眉弄眼的安放炸弹,不时的再秀下舞姿。。
作为风景片,本片还是不错的。
3 )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几乎没有拖沓之处。实力派剧情作品
通常一些老电影,除非是那些史记之作的《飘》或者《从海底出击》,大多故事片1小时30分钟基本收工,而且也能讲清楚一部故事,而纳瓦隆大炮,几乎用多一倍的时间去描述,虽然敢死队片大多是赋予传奇色彩,主角配角各种光环打不死,但此片基本逻辑条理清晰,故事并不拖沓,主角配角表情和演技交足功课,使我不得不分开两次来看。派克和尼文等老戏骨,确实让人感受到其中戏份的重要性。让观众在相对没那么血腥的过程中了解一段二战的历史,是不得多得的教材式电影。
4 ) 【2】《纳瓦隆大炮》——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纳瓦隆大炮》The Guns of Navarone 年代:1961年 /国家:英国、美国/ 导演:J·李·汤普森 / 主演:格里高利·派克、大卫·尼文、安东尼·奎恩
尽管剧情是杜撰的,但这个发生在二战欧洲战场上的故事,却给人以格外真实的感觉。德军在爱琴海岸边的悬崖峭壁上安装了两门大炮,对英军登陆造成严重威胁,于是盟军组成一支六人突击队,前去摧毁这两门大炮。故事相当具有戏剧性,先是自然条件受阻,大风大浪外加陡峭山崖,而后他们又得面对德军的大规模搜山行动。这些就算他们都过了,还是难逃德军魔爪,于是他们穿上了德军军装,蒙混进了大炮要塞。这一路的冒险不亚于《西游记》中的师徒取经,而他们的机智勇敢也令人叹服。
男神格里高利·派克在片中的角色,是这支六人突击队的核心人物,他不但智商过人,打起架来也是“功夫了得”,算是本片树立起的一个英雄人物,而他这部电影唯一能给人留下点印象的地方了。1978年,有一部叫《纳瓦隆突击队》的电影翻拍了本片,又捧出了一个男神,叫哈里森·福特。
尿点
六人突击队在海上遇到了暴风雨,船经过一番颠簸,终于靠到了岸边,六人则在风雨中搬运所有的船上物资。这一段长达13分钟的风雨声,没有人物对白,天昏地暗,显得特别地漫长。
<图片2>
燃点
米勒将炸弹的引爆器藏在电梯的底部,如果电梯降到一定高度,就会引爆炸弹,摧毁大炮的任务才算成功。为了表现出引爆的悬念性,镜头反复拍摄电梯下降时的滚轮,以及炸弹引爆器的位置,可谓是千钧一发,结果电梯却在引爆器上方停住了。经过了一次失败之后,滚轮离引爆器越来越近,这一段精彩的蒙太奇,让观众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图片3>
————————————————
加我微信
5 ) 回首电影=了解当今
在我看来最精彩的部分就是Cpl. Miller推断Anna是内鬼的时候,我和同观的人一齐打赌,定是其他人借Anna的不声不响和过分小心的态度来嫁祸她……想的太复杂,但回看自己的态度才发现,过去电影的手法丝毫不卖什么关子,而现在我们看商业大片,它不卖关子我们便嗤之以鼻。
就像以前爸爸说他们那时晚上睡觉不关门都没人偷东西似的,我只能感到诚信这东西的价值越来越低越来越低
6 ) 纳瓦隆大炮:把聂辉华推荐给黄光裕当CEO
没有刘永好,没有陈春花。
陈春花,给,刘永好,当过CEO这件事儿,绝对是所有理论家最羡慕的人生机遇。
所以,我开个脑洞。
把聂辉华,推荐,给,黄光裕当CEO。
让国美这艘老船,跟上时代的节奏。
聂辉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一位智库,写过内参的学者)
按聂辉华的理论,这个时代,是个#大白鲨时代#。
大白鲨时代,我们都处于非常态世界,是战争状态。
战争状态,
任何不靠谱的事儿,都可能变成奇迹。
多么匪夷所思的理论,都有实现的机会。
《The Guns of Navarone》这部电影,重看,我只看开头25分钟的铺垫戏。
英雄,格里高利派克,穿着白西服,从《罗马假日》的伤别离结尾,直接入画上战场。
接受了一项不可能成功的任务。
在漆黑的雨夜,徒手,爬上一座500米高的悬崖。
选中他的纯粹是理论:
1.他曾经是最好的登山运动员,没有之一。
2.他一直运气很好,参战4年,敌后2年,历经枪林弹雨,毫发无损,脸上的皮都没擦破过。
绑架他的纯粹是道德:
1.你的任务如果成功了,2000人就会得救。
2.不管你的任务成功与否,6艘巡洋舰,都会准时出发,去救出那2000人,或者同归于尽。
在他接受任务出发之后,有人问理论家,他们难道不是去送死吗?
理论家的回答是2个理论:
1.战争期间,不管多不靠谱的事儿,我们都可以拿人命赌运气。
2.如果和平时期,我们也可以这样拿人命赌运气,CEO这个活儿,就容易干喽。
理论家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
在派六壮士去爬悬崖炸大炮之前,他派了空军去轰炸那个炮台。
死了18个飞行员之后,证明,空袭确实解决不了问题。
确认,没有一名飞行员,志愿去做神风敢死队。
才换手工的。
他一直有Plan B。
这是理论家的天性。
备注:
电影《纳瓦隆大炮》 The Guns of Navarone 六壮士 (1961)
新浪微博@聂辉华 个人网站,白鲨在线 http://www.niehuihua.com/
夜景很多而且拍糊了,看的累眼,这种设计也许出于尊重史实,但61年的技术还是限制。开片就致谢希腊方面军民的支持,实地拍摄让它具备了些风光片的属性,剧情节奏放的很慢,虽然过程里也安排了遭逮捕时的反杀(那个上校的装怂表演全片最佳)、女间谍等戏份,但登岛潜入——接头游击队——炸大炮这样一条主线仅靠俩男主对战争正义性的论辩可实在撑不起来。断腿成员遭德军刑求威胁的那场戏还是让我牙根一酸,不过其它戏码平平无奇(当然也是因为通篇的平淡才显得那一刻具有威胁性)
从台词量上,尼文与派克那段理念争执当然是重头戏!但却是相对俗套的重头戏。因为你一定在其他战争片见过类似矛盾冲突。以编剧角度,真正的亮色反而是派克先提供假信息给腿伤的队长奎恩以阻止他自杀并最终将其留给德国人!前者有效回避了一个核心角色被迫面对的道德困境,后者则涉及英式战争片中所惯用的自荣手法:善于声东击西智取强敌。诺曼底、西西里,都存在相关历史真实案例,也都被相继拍成了电影。这回更是将其融进了敌后渗透小组的实地战术级(结尾尼文炸炮同样运用了这种行之有效的障眼诈术)!当然,卧底这条线可能算比较明显的叙事败笔,不仅导致小队落入圈套全体被擒的太过容易,更让突然逆袭逃脱的部分显得行同儿戏……通常来说一部作品如有明显的差戏存在,就是数出再多的好戏,也很难称作经典。三星半。
同样是二战时期深入敌后的题材,本片胜出《Where Eagles Dare》不止一个档次。事实上汤普森的叙事方法更接近于后来香港电影的套路,他用连绵不绝的小高潮杜绝了赫顿式好莱坞叙事容易流于冗长的问题,并且很好地把这一切限定在故事之中。最后电梯上下那段略惜众人未入绝境,不然必是完美收官。
故事是根据真实改编的。拍的也很写实的手法。完全可以当纪录片来看。我也相信这个6个勇士各个身怀绝技,故事与众不同。但是这个编排的也太小说情节了。每一段的情节都安排的天衣无缝,竭尽完美,多少让人觉得艺术创作的过了点。
派克搭档尼文拍了好几部二战孤胆英雄的故事,关键是每一部都各有特色,水准不赖啊
整体有点长,但从人物集结到第一次合作再到不停地出现危机和冲突,时不时的小高潮让观影体验不会感觉很疲劳。派克和尼文针锋相对的戏真好看啊,个人表现更出彩的依然是安东尼奎恩,想着这仨最后怎么得牺牲一个吧,没想到都安全完成任务了。
获得34届奥斯卡最佳特别效果奖,以及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剪辑、录音和剧情配乐的提名。影片开始有点沉闷,到50分钟以后开始逐渐紧张起来了,尤其是最后那个引爆器到底能不能起爆,我和家人都暗暗地捏了一把汗。
原始版无聊版盟军敢死队 节奏拖沓技巧普通 唯一的亮点是派克耍帅 看不下去了
马马虎虎的电影,凑合。二战,无奈的女叛徒,无奈的队长,碰巧的胜利
很好看,将近两小时四十分钟的片子都没有觉得沉闷,尤其是安东尼.奎恩的表演,格外出色。影片中派克的一段台词非常喜欢,他说穿上这身军装要杀人是容易的困难的是不杀人。
片子最精彩的压根不是这个突击小队如何一路排除艰险完成任务,而是集中在派克和大卫尼文之间爆发的战争中的道德纠问和责任承担争论,如“下命令的人和动手的人孰有罪?”简单说就是谁来做脏手的问题。大卫尼文因为好朋友被利用,简直是处处挤兑身为军官主动当头的派克。bug有但不影响精彩和质感。
事实证明打仗最主要的还是头脑清楚。
湖北卫视在博,以前看过哎,片子我记得很长。那个时候很喜欢派克。
汤普森用连绵不绝的小高潮杜绝了赫顿式好莱坞叙事容易流于冗长的问题。
太过冗长了些,前半部铺垫得稍嫌沉闷,后半部抓内奸又显得过于简单直白了。和类似的片子血染雪山堡相比差了不只一两个档次。当然,要是考虑到影片拍摄的年份,又未免过于苛求了。
三星半。战争中有太多不可思议,有一些好的,当更多还是坏的,每一天都令人进退维谷。他们学会了欺骗,盼望,背叛,在看过这个世界后,胜利便不再伴随着喜悦。
挺好...
60年代是二战片的黄金年代,经济复苏的年代,需要反思战争,缅怀英雄。该片讲由格里高利·派克带领的特别行动小分队摧毁德国巨炮的故事,有英雄主义的成分,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对战争中人性的反思。
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An impregnable fortress... An invincible army... and the unstoppable commando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