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东北一家人》——温暖一锅炖
可能是南方人的缘故,我有时候会非常向往北方生活。记得初中的时候,央视8套正在热播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每回听到那乐呵的东北腔调,我的心情就变得无比舒畅。
“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东北一家人》的片头用的是雪村的成名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当时“翠花,上酸菜!”成为红遍全国的流行语。《东北一家人》讲述的是吉林长春一户普通人家的故事:老爸牛大爷退休前曾是劳模,退休后就和老伴一起操心子女的生活;大女儿牛继红是个幼儿园老师,有个10岁的儿子军军,和前夫孙明离了婚又复了婚;儿子牛小伟原先在牛大爷的工厂上班,恰逢90年代国企改革,小伟就成了下岗工人,下岗后的他也不闲着,下海在自家的小区开起了饭馆“达达杀猪菜”;小女儿牛小玲职中毕业,一时还没找到工作。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过日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成了街坊四邻津津乐道的趣闻。
《东北一家人》一共120集,每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除了几个主要演员,当中还有很多明星大腕客串。冯小刚“偷起了马葫芦盖”,王刚“做起了算命半仙”,邓超“装起了低俗大款”……这些场面在以后的电视荧屏就很少出现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喜剧不止是纯粹的搞笑,在带来欢乐的同时,还应该给人启迪。《东北一家人》就是这样,当中幽默、逗趣的台词处处闪烁着智慧、哲理的光芒。比如牛大妈常说的:“见人常带三分笑,话到嘴边留半句”;还有“得意的狸猫凶似虎,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等等,这些民间俗语恰好十分生动地道出了人生万相。
有一集我印象很深:牛小伟交了一个大学生女朋友,牛小玲谈了一个研究生男朋友,两人都领着刚处的对象回家。然而只有中学水平的兄妹俩看上去和各自的对象很不搭调,果然在家庭聚餐时闹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虽然是剧中的笑料,但仔细一想不乏生活道理:两个人要走得长远,一定是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当然线的高低和爱情没有关系,不管是和你一起吃牛排喝红酒还是裹大葱蘸大酱的人,都是好伴侣。
《东北一家人》就像那道名菜——东北乱炖,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烩在一起,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让你开怀大笑的同时,也能学到剧中人物积极、乐观、随性的生活态度。
有人说这部剧“土得掉渣”,但是生活的本来面貌,不就是土里土气的吗?
2 ) 东北一家人,希望电影版还是长春故事
长春一汽工人的家庭喜剧故事。 里面人物情节和上一部都是连续的。其实是一个整体电视剧。分成三部分。关于电视剧和动画片,是有区别的。 我看的是电视剧而不是动画片。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今天上网才发现,关于是动画片是第二季,电视剧才是第二部。这个东西混了。 凡事叫部,都是电视剧 。但是叫季,是动画片。
3 ) 我的童年就这么过去了~
还记得第一次看东北一家人,是千禧年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小,五年级,寒假住在奶奶家,不喜欢自己睡,每天在奶奶脚底下打地铺。长大以后,怎么也想不通,我每天把自己的衣服叠的那么整齐,袜子放在最上面,那我到底每天按时洗脚没,我每天都洗袜子没??完全记不得了,就记得头顶那一叠整齐的衣服。
睡在一个屋的好处是,每天可以看电视看到很晚,跟着爷爷奶奶一起,演什么看什么。直到现在,印象最深的还是蔡明演小保姆头发被染色的那一集。诶??怎么这就过去了??怎么一不小心,二十年就过去了??在这二十年里,没有剧看了,就翻出来东北一家人,自己哈哈笑一阵,笑一笑,仿佛烦心事儿就都没了~你说,怎么就有这么接地气儿的电视剧呢~
刚刚搜了一下牛大妈的简介,已经87岁了,应该也演不动电视剧了吧。时间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你喜欢的,在意的,好多人,好多东西都在慢慢的离你远去啊。小玲已经成了赵夫人,娃娃都已经好大了;小伟当上了表演教授,再也不是那个该遛子,满街坑蒙拐骗了;孙明也老了,带着儿子在抖音拍短剧;军军出息了,都成了演奏家。大家都有了美好的前途,可能这就是时间的意义吧
4 ) 东北人的家长里短
熟悉的腔调,熟悉的东北话,一家人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酱醋茶。有很多大学生吐槽,宿舍里只要有一个东北人,那么整个寝室都是东北腔,此话不假。东北话就是这么强大,说同化你就同化你,没商量!这一家子人,最普通的工人家庭,文化程度不高,尽是琐碎,接地气儿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你我身边,烟火气浓烈,唉,这就是生活!
5 ) 希望这部剧可以温暖你每个漫长冬季
二零零几年,那段时间,应该是东北话征服全国人民最成功的时候。
除去春晚舞台的赵本山和各个地方台过年期间一直在播放的刘老根和乡村爱情,雪村的那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也在大街小巷的音像店的音响中传出。
翠花,上酸菜大概成了东北人的代名词。
一部关于东北的喜剧也同时应运而生。
最近一段时间,可能因为独居的关系,整个人都很丧,看电影和有剧情的电视剧完全看不进去,就把记忆中的情景喜剧一部部重新温习,发现最耐看的倒是【我爱我家】和【东北一家人】两部。。
【东北一家人】比起其他的家庭喜剧,最大的特点可能在于显得略微的不够大气和明显的地域感。
地域感在于特定的方言习惯和气候背景所给予的,一个很明显的东北老工业厂区的画卷铺陈开来。
三分之二的拍摄季节都是冬天,一个大棉袄瞬间就能让观众入戏,加上破败的老厂区家属楼,外面常年不化的积雪,各种带有明显东北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让我一个已经离开东北快十年的人一瞬间就能觉得自己回到了小时候。
但比起其他的家庭喜剧,这部的拍摄明显不够大气,不说同时期的就家有儿女,就算是93年的我爱我家,看起来也要比这个阔绰很多。
在家里从来没有换过拖鞋 ,改善伙食吃的就是三鲜馅的饺子 ,里面加上点虾 。
冰箱里放的并不是八喜或者哈根达斯,而是批发来的几毛钱一个的没有任何奶味的小奶糕,吃一个两块钱的提子雪糕都是不被家长理解的存在。
饭桌上常年有的菜是猪肉炖粉条和葱蘸酱,来客人了买的两条鲤鱼就是很好的招待。
家里常年的饮品是凉白开,并没有瓶装矿泉水,连咖啡在家里都找不见踪影。
可是,这才是我们的童年啊,在里面我们能真真切切的找到自己的影子。
一个好高骛远又很没出息的老舅,一个虚荣心爆棚但又手高眼低的老姨,一个自己不是很懂教育孩子但又非常望子成龙的妈妈,一个看起来不是很有正事油嘴滑舌但关键时刻又稍微靠得住的爸爸,还有思想保守唠唠叨叨的姥爷和姥姥。
每一个角色的设置,我们都能看到不完美的性格大于完美的性格,但是这却又阻挡不了 组合在一起,是和谐的一家人。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我情景喜剧最大的代入感。虽然很多外地人,并没有办法能理解里面每句东北话的确切含义,但又不会耽误这个笑果,东北口音,听上去就足够喜感。
希望剩下的几十集能陪我支撑过剩下的三月的春寒料峭。
6 ) 十几年后看依旧停不下来
说低俗的不是东北人吧?这就是东北的生活,不要用你那浅薄的见识说别人如何如何。你家天天绷个脸喝咖啡就不闹腾了?就不低俗了?我还说你喜欢装逼呢~老百姓平时过的就是这种生活,一个楼的邻居都认识,谁家有个事那真是全楼帮,从小一起玩耍长大,出门喊一声楼里跑出一群小伙伴,大人们串个门家长里短。现在生活是好了,我他妈甚至连对面门的邻居都不认识。我宁愿天天这么俗,这么闹腾。也许我的话也有些过激,但是你不能体会这种生活,也不要侮辱它,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喝你的星巴克,我吃我的大葱蘸酱。
大雅寓于大俗之中,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体的。
地域黑的人不要说话,看你就不烦别人
再来说说这部剧,拍的很真实,没有过多的艺术加工,好像就是在记录一个家庭的故事,就仿佛让我回到了小时候,剧中人物塑造十分鲜明,牛家一家人表现的相当到位。牛小伟,游手好闲,志大才疏,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假仗义,色厉内荏,尝试各种营生,往往阴差阳错,无功而返,表现的淋漓尽致。我就不一一说了,看过应该能感觉到每个人的特点。
这部剧我心里给五星,但是我打了4星是因为,这部剧受众人群还是东北一带,只有在这才会有更大温馨,和谐,感动。
最后我再说,地域黑不要说话,看你就不烦别人
2...
跟我爱我家差距拉大。
故事发生在我的家乡,而牛小伟和牛小玲的生活状态就是典型的东北现在小青年的生活,很真实~~
我只是马克一下
中国最好的情景喜剧,没有之一,实在太好了,冬天下雪的时候在家里看,特别温暖
2001年的剧,在16年后的2017年看来,虽然服化道很简陋,但感情都是真的。
.
那时候看着电视就觉得东北人朴实,电视剧处处透着生活的气息,就是家长里短地过日子,其实这也是这种剧吸引人的原因吧。
牛小玲儿和内谁结婚的哈哈哈哈
初中时看~那一大家子那叫一乱轰!最喜欢他们想法儿躲地震那集~喜欢吕小品这个名字
达达杀猪菜
作为东北人怎么可能不打五颗星呢。。。~
当年看的时候感觉挺搞笑的,老太太和老头儿最可乐。
妈的妈的我就不明白这个为啥不火
非常搞笑的室内情景剧,笑过之后很温馨
然后牛小玲就娶了赵文卓了。。。。。。。
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看这个,真的特别有效,最喜欢的情景喜剧没有之一。
李琦是西北人,演东北人却如此地道! 个人觉得比武林外传好看
俺们这嘎都是东北人。
那就是经典。就这时候埋下对东北热情滴种子。